登陆注册
1809200000003

第3章 人物宗教(2)

有人说:“吕洞宾、钟离权、蓝采和纯属民间传说。”其实这三位在历史上也是有案可查的。在八仙的来历中,故事最多、分歧最大的是吕洞宾。历来大多数研究者认为,吕洞宾姓吕名岩,唐末人。《全唐诗》、《词综》中都收有吕洞宾的诗。赵景深在《八仙传说》中,列举宋代有关吕洞宾的记载五条,指出宋代罗大经《鹤林玉器》、洪迈《夷坚志》及《集仙传》等书均有记载。明代有关吕洞宾的文章更多,有的说他是唐礼部侍郎吕渭之后,唐末举进士不第;也有的说他咸通中进士及第,做过县令。对他的籍贯,也有二说:一说是唐京兆人,而《宋史·陈抟传》又说他是唐关西人,活了100多岁。钟离权,《全唐诗》卷三十一中称他是唐咸阳人,号和谷子,曾遇老人授仙诀,后传道人崆峒山。《集仙传》则说他是“唐末人终南山”。《全唐诗》收有钟离权诗一首。他自称“天下都散汉钟离权”,后人误称他为汉钟离。《历代神仙史》把他列为汉代神仙--汉大将钟离昧权。后又有人附会其为汉代将军钟离昧,更是离谱。关于蓝采和,陆游《南唐书》等书均有记载,是唐末逸士。据说他着夏服絮衫,冬天常卧于冰雪之中,还常在长安市中拥蓝而歌,并自称为蓝采和。元代《蓝采和》杂剧又说他原名许坚,蓝采和只是乐名。《全唐诗》也收有许坚的诗,注明是庐江人。

马可·波罗是否来过中国

马可·波罗是中国历史上家喻户晓的人物,是沟通东西方文化的圣人,他的《马可·波罗游记》在人类旅游史上享有盛誉,在《游记》中他讲述了自己神奇的中国之旅以及他返回意大利的经过,并详细地描绘了中国的繁华与富饶。

马可·波罗于1254.年出生于意大利威尼斯市一个商人家庭,是有史可载访问中国的第一个西方人。马可·波罗17岁时,他的父亲带他一起去中国,于是,雀跃万分的马可·波罗跟随他的父亲、叔叔出发了,他们由古丝绸之路东行,经过叙利亚、两河流域和中亚细亚,越过帕米尔高原,三年跋涉后,于1275年到达元朝皇帝避暑行宫所在地上都(今内蒙古多伦),拜见了元世祖忽必烈。他们在中国居留了17年,游历了中国的许多地方,他的观察力和记忆力相当惊人,他对不同地区的物产的观察非常细致;他很关注各个地方的商业活动、经济水平、风土民情、宗教信仰等;对所到之处的地形和交通状况的记载也很详细。不过,马可·波罗也爱夸大其词,喜欢吹嘘自己。1292年马可·波罗离开中国并于1295年回到威尼斯。不久后,发生了意大利西部城市热那亚的海战,威尼斯舰队战败,马可·波罗被俘入狱。在狱中,他口述东方见闻,由狱友庇隆人鲁思梯切诺记录成书,这本书就是着名的《马可·波罗游记》。

但是,对于马可·波罗在《游记》中谈到的中国之行,历来遭到人们的怀疑和讽刺。有人认为马可·波罗根本没有到过中国,是为传教士和商人利益编出来的传奇故事,是道听途说或抄袭一些阿拉伯人着作而来的,没有任何证据可以证明马可·波罗确实在中国旅居过,只不过是他的一些故事和当时的一些历史事件相符而已。

为什么《游记》中没提到茶叶、女人的缠足、印刷书籍以及长城等这些在中国人的生活中占有极大地位的事物呢?为什么没提及汉字和筷子的使用呢?为什么浩如烟海的中国文献没有记载马可·波罗的活动呢?此外,还有许多学者补充了《游记》的不确之处:记录成吉思汗死亡以及其子孙世系的关系有诸多失误之处,攻陷襄阳城、襄阳献新炮法的情况有可疑之处;马可·波罗在扬州做官三年也不足信;等等。但是,几乎中国所有的元史和蒙古史研究者都认为马可·波罗到过中国,在这方面研究贡献最大的是杨志玖教授,他在《永乐大典·站赤》里发现了一篇十分重要的元代公文,记载了西亚蒙古伊利汗国的使团准备从泉州下海归国的事情,其中最引人注意的是史籍中波斯使臣的名字和返回时间与《游记》中马可·波罗所记录的完全一致。虽然公文里面没有提到马可·波罗的名字,但很有可能是当时马可·波罗在元朝的职位不太高。至于《游记》中没有提到筷子、茶叶、长城等,则是因为:第一,马可·波罗的口述不可能面面俱到,他没受过高等教育,着书环境是监狱,而且又是狱友记录的,难免会有漏处;第二,马可·波罗不提茶,很有可能是当时的蒙古人和色目人也不喝茶,而是喝马奶、葡萄酒和果子露;第三,马可·波罗很少接触汉族人,他也不识汉字,所以文中并没有提到汉字书法和印刷术。

究竟哪种观点最可信,马可·波罗到底有没有来过中国,看来还将成为一个长期存在的疑案。

李自成出家之谜

明末农民起义军领袖李自成,万历三十四年(1600)出生于陕西延安府米脂县李继迁寨,字鸿基。他有勇有谋,大仁大义。天启六年,李自成到银川当驿卒,苦练骑射,成为了一名英勇善战的士兵。

崇祯三年(1630),农民起义风起云涌。李自成打听到“闯王”高迎祥在米脂领导一支队伍起义,就决心投奔他,高迎祥对李自成来投奔他自然感到非常高兴,让他当了一个队的将官,大家开始叫李自成为闯将。

崇祯十七年(1644),李白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年号永昌。同年,李白成领导农民起义军攻占北京,几十万大军所向披靡,战无不胜,终于推翻了昏庸无道、摇摇欲坠的明王朝。后来因为没有提防镇守山海关的明将吴三桂,李自成手下的将领也有人叛变,致使清军胜利人关,李自成迫于无奈,只好领兵退出北京城,途经河南、陕西、湖北等地,最后不知所终。于是,李白成北京败退后到底归宿何处,成了一桩历史悬案。三百多年来,一直扑朔迷离,众说纷纭。

关于李自成的归宿,归纳起来,有以下几种说法:一、死于通城九宫山:二、死于黔阳罗公山;三、死于辰州九宫山;四、死于通山九宫山;五、死于石门夹山;六、死于广西峡山。在这几种说法中有两种说法影响较大,即湖北通山县九宫山遇害和湖南石门夹山为僧两说。

言李自成兵败后逃到夹山石门为僧,老死在夹山灵泉寺这一说法流传极广。湖南省的石门县古称“澧阳”,又称“澧州”。据清乾隆年间的《澧州志林》所收澧州何磷的《李自成传》一文中称,李自成兵败后,一个人逃到了石门的夹山寺当了和尚,法名是“奉天玉和尚”。夹山寺位于石门县东15公里的三板桥,是一座唐代古刹。据文献记载,何磷曾经到夹山考察,见到一位服侍过奉天玉和尚的、口音像陕西人的70岁的老和尚,他告诉何磷奉天玉和尚是顺治初年来寺的,并取出奉天玉和尚的画像。这张画像“肖似史书所记李自成的模样”。1981年,在石门夹山还发现了传系李自成所作的《梅花百韵》木刻版,又从奉天玉和尚墓葬中发现了骨灰和砖刻《塔铭》,墓葬中,其弟子野拂所撰写的碑文以及有关的文物与何磷文中所说相印证,据考察,“野拂”就是李自成的亲侄儿李过,由此可证,被野拂精心侍奉的奉天玉和尚就是李自成。在夹山还发现了“永昌通宝”铜币,以及刻有“永昌元年”字样的竹制扇骨和铜制熏炉等。此外,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兵余部盘踞澧阳六七年,竟然没有另外推选一名统一指挥首领,也可以佐证李自成在夹山为僧。

持夹山说的另一依据是,李自成去当和尚,是为情势所迫,是为了联明抗清。当时,李自成率领的大顺军的主要敌人,已不是明代统治者,而是清代统治者。联合其他力量抗清已成为当务之急,而当时可以联合抗清的,只有湖南何腾蛟拥立的唐王朱聿键部,但与何腾蛟谈判,部队必须交给他指挥,而何腾蛟是唐王的臣子,李自成则是皇帝,这在情理上是难以接受的。况且,李白成逼死了崇祯皇帝,他是清王朝、南明王朝统治者心目中的大患。于是,李自成只好用缓兵之计,采取假死、隐居为僧的做法,一方面,让李过与何腾蛟联合,可以打消南明王朝对这支大军的敌意,共同抗清;另一方面,使清王朝以为,大敌已除,放松警惕,一旦时机成熟,李自成可东山再起。另外还有不少带有传奇色彩的故事,都可以成为李自成“禅隐之说”的佐证。

然而,另一种比较普遍的说法认为“禅隐之说”纯粹属于子虚乌有,李自成最后葬身于湖北省东南部的通山县九宫山,九宫山以西数十里外的牛迹岭,是他的墓地。最早记载李自成死于九宫山的是清朝靖远大将军阿齐格的奏报以及南明兵部尚书何腾蛟给唐王的奏报。奏报上说,李白成身受重伤,带着仅剩的亲信约20人,逃入九宫山中,被村民围困,无法脱逃,自杀身亡。还有的记载说,清顺治二年五月初二,李自成东征途中转战到江南,与清军大战一场,士气大损,后逃到湖北,躲在山上的一个黄土洞里,但没想到反而落入了别人的圈套,被程九伯的手下包围,最后战死。如今九宫山闯王陵墓的马镫遗物形制特殊,还刻有永昌年号,可以确认为闯王遗留下来的。

此外,史料中还有一些“蛛丝马迹”,可以证明李自成的确死于通山县九宫山。如《湖北巡按马兆奎揭贴》和《荆州总兵郑四维揭贴》等材料中,明确指出“闯逆已除”。更有说服力的是:在公布李自成的死讯后,史料中再也没有出现李白成活动的记载,而在《明史·堵胤锡传》中,李过称李自成为“先帝”,也很能说明李自成已经过世了。

李闯王究竟终于何地,以及因何而死,各种记载和传说扑朔迷离,至今尚无定论,悬案依然未决。

孝庄太后的改嫁之谜

孝庄太后,一个来自茫茫草原的充满野性的女人,一个征服了两个雄霸天下的男人的神奇的女人,一个站在政治的刀锋浪尖开辟帝国基业的聪慧的女人,她的一生充满了传奇色彩。在清朝三百年历史长河中,疑案层出不穷,孝庄太后是否下嫁多尔衮引起的争议最多。孝庄文皇后,博尔济吉特氏,蒙古科尔沁贝勒寨桑之女,生于明万历四十一年(1613)。清太祖努尔哈赤天命十年(1625),博尔济吉特氏由兄长吴克善专程护送,嫁给了比她大20岁的亲姑夫皇太极为侧福晋。崇德元年,皇太极称帝,博尔济吉特氏被册封为庄妃,册文上写着:“奉天承运,宽温仁圣皇帝制日:自开辟以来,有英运之主,必有广胤之妃,然锡册命而定名分,诚圣帝明王之首重也。兹尔本布泰系蒙古廓儿沁国之女,夙缘作合,淑质性成。联登大宝,爱做古制,册尔为永福宫庄妃。”崇德八年,皇太极病逝,庄妃6岁的儿子福临在多尔衮的拥立下登基,尊庄妃为皇太后。

太后下嫁之说,最早引起史学家关注的是明代遗民张煌言的十首《建夷宫词》,其中有一首说:“上寿觞为合卺尊,慈宁宫里烂盈门。春宫昨日新仪注,太礼恭逢太后婚”。张煌言此词写于顺治七年,多尔衮于顺治五年已称“皇父摄政王”,慈宁宫又是孝庄皇太后的寝宫,词中说慈宁宫中喜气盈盈地举行婚礼,显然是指孝庄太后下嫁多尔衮之事。

主张太后下嫁确有其事的还有其他一些论据从多尔衮的“皇父”称谓就可得知太后下嫁于多尔衮,在顺治朝多尔衮公开以皇上的父亲自居,自称为“皇父摄政王”,而只有皇帝的母亲下嫁了,多尔衮才有可能被称为“皇父”。当时,多尔衮在朝中的权势十分之大,加上他早就对孝庄皇后痴迷已久,朝中一些巴结他的人就提出让皇太后下嫁,另外,这样也正好可以控制顺治帝。这一提议很快就得到了多数大臣的支持,而福临也碍于多尔衮的权势勉强同意。就这样,太后正式下嫁多尔衮为妻。太后下嫁一事,折射出了顺治帝和孝庄皇后这对孤儿寡母当时尴尬险恶的政治处境。清末还发现了顺治时太后下嫁皇父摄政王的“顺治遗诏”,诏书所记如果属实,无疑是太后下嫁最具权威的铁证。

另外,也有人说太后下嫁是因为皇太极晏驾后,满清贵族内部的斗争非常激烈,到底由谁继承王位引起极大的争议,当时多尔衮和皇太极长子豪格势力相当,争抢王位,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就在这时,当时还是妃子的孝庄文皇后找多尔衮商议,提出让多尔衮拥福临即位,条件是让多尔衮担任摄政王,多尔衮权衡利弊后,同意拥福临为王。然而福临年仅6岁就继位,还是一个只知玩耍的顽童。睿亲王多尔衮执掌朝中军政大权,他手握重兵,是朝中说一不二的人物,甚至连皇帝的大印“玉玺”也搬到睿王府内使用,以代统天下,小皇帝随时有被废掉的可能。人们认为,孝庄是为了保住皇帝顺治的天子宝座,利用多尔衮对她的痴迷,与他做了一次权色交易,委身下嫁于多尔衮。

还有人认为,满族作为北方少数民族,向来就有兄终弟及、弟娶兄嫂的风俗,即使有下嫁之事,也不违背伦理道德。旧时满洲有这样一种风俗:父亲死了,儿子娶其庶母;兄长死了,弟弟娶其嫂子。因此,在清朝初期,兄弟之间,叔侄之间的妻妾互娶也就成了习以为常的事。站在这样的历史背景下来思考,正当盛年的孝庄与壮年英武的小叔子多尔衮的结合,是一件理所当然的事情,太后下嫁一说实有其事。然而,否认太后下嫁的史学专家和学者也不在少数。老一辈清史学大家孟森先生早就撰有《太后下嫁考实》,针对太后下嫁说的各种论据,一一反驳。他认为张煌言是明朝元老,素来对清朝怀有敌意,所作诗句难免有诽谤之词,并不可信,而且,顺治帝称多尔衮为“皇父摄政王”,寓有中国古代国君称老臣为“仲父”、“尚父”之意,不足为据。孟森先生还提出,对“太后下嫁”的故事,虽然野史中记载很多,但在清史稿中并没有提到。从事实来看,孝庄皇后死后,清王朝又延续了200多年。这期间,大清诸朝对她尊崇备至,极尽歌功颂德之能事,在陵寝祭祀方面也把其放在首位,如果真有太后下嫁之事,清皇朝岂不是自取其辱?然而,孟森先生之说并未成为定论,胡适先生读过孟森的《太后下嫁考实》后,就曾致书诘难。

究竟有没有太后下嫁一事,应该说这仍是一桩聚讼纷纭的历史疑案,不过不管史实究竟如何,都不会影响孝庄皇后作为一位神奇而杰出的女性的历史地位。

珍妃坠井是慈禧所为吗

珍妃,一个正当花样年华的女子,聪慧伶俐,能歌善舞,为何在25岁时选择用一口井葬送了自己美好的生命呢?她的坠井真的是慈禧所为吗,还是别有隐情呢?历史上对珍妃坠井的缘由一直争论不休,至今尚无定论。

珍妃,姓他他拉氏,满洲镶红旗人,生于光绪二年(1876)。她的祖父曾历任南方多省的巡抚、总督数十年。父亲名长叙,一子二女,珍妃是小女。光绪十四年(1888)正月,慈禧太后为光绪帝备办大婚,长叙的两个女儿均被选中,一年后同时入宫,慈禧的内侄女被选为皇后,姐妹俩年长的被封为瑾嫔,妹妹被封为珍嫔。光绪二十年(1894)一同被封为瑾妃和珍妃。

同类推荐
  • 开发孩子想象力的寓言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

    开发孩子想象力的寓言故事(青少年心灵成长直通车)

    本书讲述了包括一鸣惊人、狼的赞美、亡羊补牢、女主人和信鸽等寓言故事。
  • 芝麻绿豆阿南公

    芝麻绿豆阿南公

    南山脚下,有一个小小的土地庙,庙里住着一个土地公公,大家都叫他阿南公。过去的五百年里,他一直守护着南山这个地方的土地和居民。然而一次偶然的事件,让他跌落凡间,化身为一名普通的人民警察——阿南。阿南对自己日复一日的琐碎工作而心生不快,但在经历了一系列妙趣横生的历险之后,他终于明白保卫和守护身边的人和生活,其实就是最伟大的工作。
  • 史记故事(导读本)(上册)

    史记故事(导读本)(上册)

    在《史记》的世界里,有明智的君主,有昏庸的帝王,有贤惠的后妃故事,也有残酷的宫廷秘密,还有很多形形色色的臣子和原本不为人知的小人物。在《史记故事(导读本上)》里,你会看到很多有趣的故事,它们会带着你感受几千年前的世界,让你在故事中体验不同的人生,变得更加聪明睿智。
  • 小银,我可爱的憨驴

    小银,我可爱的憨驴

    《小银,我可爱的憨驴》娓娓道来的是作者与一头毛驴(小银)齿唇相依的真挚的情感。小银是作者的兄弟,朋友,或者孩子,他们亲密无间。在作者眼里,毛茸茸的小银玲珑而温顺,外表是那样的柔软,软的就像一腔纯净的棉絮,没有一根骨头,唯有一双宝石般发亮的眼珠,坚硬得像两颗精美明净的黑水晶……
  • 星使降临(兽王系列)

    星使降临(兽王系列)

    兰虎找回小犬狼,在海岛上与神鹰城城主凌九霄恶战,最终两败俱伤。兰虎回到了桃花源养伤,并去拜见神兽贪狼。兰虎从贪狼那里看到当日贪狼与鲲鹏大战以及火鸦逃离地球时的影像,他震惊于神兽的强大,心中十分向往,但是以人类的血肉之躯难以达到神兽的程度。贪狼给了兰虎一个选择——守护者联盟……应罗吉校长邀请,兰虎离开桃花源,和风柔一起去古亚洲大陆宠兽学校参加毕业典礼。在宠兽学校,他受到了年少轻狂的新生代蝴蝶宠兽战士挑战。兰虎完成了毕业任务,力量全部恢复……兰虎回到桃花源后收到消息,凌九霄受伤回神鹰城后……
热门推荐
  • 全能学习系统之好好学习

    全能学习系统之好好学习

    柳鲤回到了中考前一天有了重来一次的机会。她不需要,全忘了!
  • 谪仙之我为妖王

    谪仙之我为妖王

    他不是妖,却被称为妖王,他是最好的朋友,最坏的敌人,但更多的人,却心甘情愿的称呼他为,义王殿下!且看翼王的灵魂,借体重生在一个普通少年身上。如何再次激荡风云。正告各位读者:本文是借体重生,非系统文。请各位根据个人爱好慎重选择。PS:164195947小蛇读书群,欢迎各位共同加入
  • 天星幻辰

    天星幻辰

    这个世界从来没有变过,弱肉强食。如果没有仇恨,他宁愿做一个普通人。“为什么!你们有什么资格决定我的人生!你们残暴不仁,以自己的信仰概括正义,可笑……”既然安定注定无法存活,那就让疯狂万人敬仰!强者为尊,力量就是法则,强大就是规矩。“与其祈求天神降临,不如则择日逆天而行!”且看倔强少年谱写自己的王者传奇!
  • 指頭畫說

    指頭畫說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白公馆

    白公馆

    《白公馆》通过1931年-1939年间白公馆袍哥老大白行之家庭的命运沉浮折射出了社会的变迁,真实地营造出那个年代的社会图景和市井沧桑。20世纪30年代的重庆,可谓冒险家的乐园,灯红酒绿的三不管地带崛起不少英雄好汉,袍哥帮会三教九流龙蛇混杂。于是,刀光剑影中纠缠不清的恩怨情仇,英雄美女之间缠绵悱恻的爱情故事在这里轮番上演,演绎出一个个令人回肠荡气、肝肠寸断的人间活剧。最终,在进步思想的影响下,有的人投奔了光明,走向了延安;有的人则在亲情与大义面前凸显出了人性的光芒。
  • 在热烈之上

    在热烈之上

    田甜,一个性子一点都不甜的职场精英齐玉,一个不温不火的十八线小明星因为一次意外的合作有了交集梦想说来简单,我们能否同路一起走
  • 恶魔王子挑战恋人魔法师

    恶魔王子挑战恋人魔法师

    甜甜心雨爱上宇豪,最终心雨遇到魔界王子冷,婚后心雨回到人界,莫名其妙成了魔法师。封印牌竟是冷创造的,他俩由恋人成了对手。而宇豪却爱上了从天而降的天使,宇豪抛弃了甜甜。甜甜同她妈妈去了日本,遇到了日本黑社会松方龙一,龙一的手下,还有美国黑社会联邦一同爱上了甜甜。一系列的刺激挑战。
  • 梦境对决

    梦境对决

    这是关于梦的游戏,造梦、入梦、解梦。梦境与现实交织,智慧在梦中碰撞。挖掘其中的本质,找寻其中的规则。解开它,或是将它继续下去。
  • 西方哲学史

    西方哲学史

    公元前 6世纪的古希腊哲学到西方现代哲学的发展史。它可分为 4个时期:公元前6~公元5世纪,称为古希腊哲学;公元 5~15世纪,称为中世纪哲学;15世纪中~19世纪40年代,称为近代哲学;19世纪40年代以来,称为现代哲学。对现代哲学时期的划分,学术界有不同看法,有的把上限划在19世纪末,有的划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和俄国十月革命后,有的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