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394900000002

第2章 原生家庭

上部 原生家庭

一、原生家庭的概念

所谓原生家庭,于大无外,家庭是社会的组成细胞,是构成国家的基本组织;于小无内,看似一个人简单微笑、说话、行动的背后,全息了一个家族系统高度同化后的人格模式。因此说,原生家庭既是自我投射下的标签与记忆,也是模板与模式习得传承的源头,更是生命与鲜花传送之场、病毒与垃圾复制之地。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早些年体现在习气和习惯上,习得久了,就形成了习性,让人在毫不觉察的情况下,被强化的记忆和固化的标签所形成的模板驱动,导致我们反复地依循心理痛反射点强迫性重复地去抓取角色认可的安全感、需要与满足的联结感。心理痛反射点里的阴影与记忆成了我们害怕改变自身的作用力。

原生家庭也可以单指人从小成长的家庭,也就是有父母照顾的家。原生家庭塑造人的个性,影响人格成长,培养管理情绪的能力,为个人成长后人际互动的人格模式定型。

每个人都是带着社会化原生家庭的心理烙印开始自己的成长历程的。例如:家中排行、成长背景、内在誓言。可以说,原生家庭是影响我们最早、持续力也最久的环境及系统。

原生家庭对一个人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不知不觉的。我们在原生家庭的习得,养成的语言、行为、情绪、情感、思维等习惯性模式在我们的工作、生活与人际交往中会不由自主地表现出来,影响到人际交往、新生家庭的方方面面。原生家庭中的原生事件不知不觉地影响着我们。以后,当类似的情境不小心触发内心的印记,情绪就会爆发,那种被忽略、被抛弃、被边缘化的情感体验就会涌出来,将当下的自我淹没。

儿时对事件的解读是不知不觉的、不可控的,就像我们不知道在童年的海滩上会捡拾到什么样的贝壳一样。每个人自我实现生存与安全的方式是不一样的,因而会形成不同的心理创伤。幼时的我们实在太弱小了,必须依赖他人才能实现生存与安全的联结,而他人不可能百分之百地满足我们的需要,因此没有人是没有创伤感受的,这种创伤来源于个体的感知、感受、感觉和对事件的解读。

中国人对原生家庭的依恋很深,有一种解不开的“原生情结”。如果不进行疗愈,就会影响你的人际交往,影响你的家庭、工作和生活。

我们都知道,果实成熟了,要离开母体去发芽;小鸟会飞了,要离开母鸟去筑巢;孩子长大了,要离开父母去成家……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每一个子体成熟之后,都要离开母体去独立生长。

“家”是我们的母体。人和其他生物不一样的是,孩子即使在离开父母独自成家之后,与其原生家庭也有千丝万缕的联系,终其一生都会受到原生家庭的影响。

人的一生中有两个家庭,一个是自己在那里出生并成长的家,另一个是自己长大进入婚姻生活后所创造的家。通常意义上,原生家庭就是指从小成长的家,而自己长大后组建的家被称为新生家庭。

当我们从原生家庭走入新生家庭时,要如何处理与原生家庭的关系呢?有一种爱与生俱来,它是你成长的源泉,给你人生的力量。这种爱,如影随形,一直陪伴着我们,这就是来自原生家庭的爱。

每个人都有不同的故事和际遇,对于自己成长的家庭,也有不同的回忆。无论是爱还是伤痛,“家”都是我们最初出发的地方,是我们一生中关系最密切的地方。一个人从幼年起受到的影响和教育是最深刻的,它甚至决定着我们人格的形成,以及长大后的人际交往模式,许多人童年生活时的阴影甚至能相随一生。一个理性的、充满爱和温暖的家庭,容易培育出人格健全的孩子;一个缺乏爱和温暖的家庭,则容易让孩子在成长的过程中形成有缺陷的人格。

每个人都是带着原生家庭的心理烙印开始自己的成长历程的。像极具典型性的云南大学马姓同学杀人一案,马同学的成长过程中就背负着很深的原生家庭的烙印。其父沉默寡言,加之家庭穷困,忙于生计,马同学从小就没有学会与家庭成员进行有效的沟通和建立自我认同,这导致他进入大学后,也缺乏必要的与人沟通的技巧和人际交往的能力。因此,马同学很难融入周围的现实环境。当然,最后导致悲剧发生的不仅仅是这些。

当我们还是一张白纸的时候,我们就开始受到父母和兄弟姐妹的影响,他们的思想观念、行为模式、人格力量甚至情绪波动,都会潜移默化地影响我们。当新生家庭建立之后,原生家庭的影响或者模式就有可能无意识地进入新生家庭,影响新生家庭的方方面面。

原生家庭怎能成为终身避风港?偏偏中国人对原生家庭的依恋很深,有一种解不开的“原生情结”。

“四世同堂”曾是中国百姓最高境界的家庭幸福,中国百姓喜欢子孙满堂,喜欢几代同堂地住在一起。在中国人传统的观念里,“家”是不可分割的。于是,大家庭安排着小家庭的生活与生产,小家庭要服从大家庭。这种传统的家庭文化,让我们从小到大,从物质到精神上都非常依恋原生家庭。现实中,有许多人自己都已经成家了,还依靠着原生家庭来供养自己的小家庭。

如:Y先生都40多岁了,还要靠父母的退休工资生活。父母都非常宠爱Y先生这个独子,什么事都替他安排好。长大后,Y先生就顶替父亲进厂当了一名工人。后来,工厂效益差,Y先生下岗了,每月只能领取几百元的最低生活费,还不如父亲退休工资的一半。后来,Y先生和妻子、女儿都搬到父母家中住,每月的生活费、女儿的学费都还要依赖父母亲。

和Y先生一样,W女士对原生家庭也非常依赖,这种依赖甚至影响并终结了W女士自己的小家庭。W女士33岁了,有三个兄弟姐妹,她排行老四。从小父母亲就很爱W女士,哥哥姐姐也都迁就她。后来,W女士结婚了,父母不仅给W女士准备了全套的家具,还买了套房子送给她。但W女士的父母却越来越不喜欢W女士的丈夫,理由是她的丈夫不会挣钱,不会照顾人。在父母的干预下,W女士离婚了,带着4岁的女儿回到父母家中住。W女士感叹,父母亲对她的“爱”太深了,她只好让她的“小家”服从“大家”的管辖。

随着社会的发展进步,中国传统的大家庭观念也逐渐解体。我们常说,家是避风的港湾,但自然规律却告诉我们,人最终要从原生家庭中走出来,创建自己的新生家庭。

原生家庭的延续模式

A与B的婚姻是典型的“城乡结合”,冲突就在两个家庭的影响下升级,显示了原生家庭对婚姻的巨大影响。

A的原生家庭中,父亲是典型的大男子主义(强迫支配型人格),家庭中大事小事自己说了算,母亲对父亲俯首听命(依恋顺从型人格)。A虽受过高等教育,既不赞成也不接受父亲的做法,但他的“原生情结”却让他与父母亲婚姻模式惊人地相似,他要求自己的配偶一切围绕着自己转。而B呢,则是来自父亲照顾母亲的家庭。B弱化丈夫“一切由男人说了算”的想法,觉得男人应该心疼并照顾好女人,使得A感觉到权力欲、权威感受到了挑战,一有机会就会强化使用从父亲那儿习得的强势行为,这种同时使用在对方身上的强化性弱化,久而久之就会导致偏执性人格障碍,内在的需要没有得到满足,自己认定的角色没有得到承认,就会一方面在心理上塑造一个替代性角色来予以满足,另一方面去寻找替补对象,从而出现婚姻危机。

对原生家庭关系模式的肯定与否定

一位女儿从小就看到自己的父亲处事能力弱,在生活中也处处受到他人欺侮,在她的认知中,父亲的懦弱是自己痛苦生活的根源,因此,她会避免提到她的父亲,甚至不愿意与父亲接触。

她长大后进入自己的婚姻,要么,她反向塑造自己成为一个强悍的人;要么,她就会找一个她认为很强势的男人做丈夫。

“环环相扣的心理情结”

当夫妻两人的内在誓言正好相反的时候,可能会造成很多的问题,即“环环相扣的心理情结”。

生命中,我们常常不由自主地与某些特定的人发生或爱或恨的关系,潜意识中借着与他们或快乐或痛苦的深度情绪互动过程,得到第二次机会,去医治过去所受的心理创伤,弥补过去的遗憾,满足童年对自己特别重要却未能得偿的一些心理需求。

有一妇女,自幼父母双亡,后来结婚生有一女,她极为疼爱。非常不幸的是,一天女儿因车祸意外死亡,得知消息后,她不肯信,也不去认尸,坚持认为别人说错了,女儿没有死,放了学就会回来。下午,她照常烧好女儿爱吃的饭菜,摆好碗筷,等待女儿回家吃饭。晚上,为女儿铺好床。她不准丈夫或任何人提及女儿已死的事,也拒绝去办丧事,坚信女儿一切都很好。

这种不愿接受事实的状态实际上就是启动了心理防卫机制里的否定作用。所谓否定作用,是一种否定存在或已发生的事实的潜意识心理防卫术,以减轻心理上的痛苦,使她从难以忍受的愿望、行动和事故中逃避,减少由此引发的内心焦虑。如小孩子打破东西后掩面而泣,鸵鸟难逃敌人追赶时就把头埋进沙里,等等,此类眼不见为净的行为即否定作用的表现。这位妇女还将自己从小就一直坚信的双亡的父母从未离开过她的内射心理移植到对她女儿事件的处理上,将自己父母对孩子应该表达的爱,移情补偿到既象征自己又象征女儿的女儿身上。

如:明明有男朋友的一些年轻姑娘在别人问她有没有男朋友时,为什么声称“我还没有”呢?

这些年轻姑娘是属于不好意思的有意否定,像这样连自己也能意识到的自我否定,并非如上面那位妇女般潜意识中的否定和进入精神异常的妄想状态,所以不算是启动了否定作用。否定作用指个体拒绝承认引起自己痛苦和焦虑的事实的存在。在否认中,重新解释事实占有很大的成分。其机理是自动沿袭了原生家庭中躲避问题以代替面对问题的自动化模式。

可以说,原生家庭及在这个成长环境中所形成的“原生情结”潜移默化地对一个人的个性产生了巨大影响,会在个体成长后不受意识控制地重复出现。表现在婚姻上,很多夫妻在一定程度上不仅“内化”了父母的行为方式,以致婚姻关系中夫妻双方的行为、认知、情绪等也起了连锁反应,而且在日常生活中毫无防备、意想不到的时刻,将内心塑造的角色替代对方,从而将婚姻关系的情绪反射点和情感痛反射点引爆。

在日常生活中,当个体对某些事或情境产生超乎寻常的情绪反应时,尤其是那些特别强烈又一再出现的情绪,其感情记忆里一定掩藏着原生家庭里的“原生情结”。

找出这个点来,觉察哪些是针对现在的人和事的,哪些是借题发挥的、属于过去的。不要把属于过去对父母的情绪掺杂进来,投射并发泄在丈夫(妻子)或者替代人身上,令对方莫名其妙和不能接受。

当你没有感受到爱的时候,并不代表爱不在身边。每一个人表达爱的方式不一样。当你觉得受伤的时候,并不代表别人是故意要伤害你。

原生家庭的三个影响因素

心理痛点:每个人在成长中多少都会留下某些被自己在内心中反复强化、对外面尽量弱化的印记,就是所谓的“心理痛点”。

一个总是害怕得不到注意而提高音量的孩子,日后在人际关系上最敏感的就是别人是否能尊重他的意见。一旦觉得被忽视,就容易“情绪过敏”,造成不必要的冲突。对于这种人,你只要停止说话,尊重他就好。所谓因事而化,因人而变。

如:在家中是不是自然成长,有没有担负角色外的角色(角色重置或倒置)?如果哥哥、姐姐担负了父亲、母亲的角色,真实的父母亲就会被弱化。被大家需要的角色被强化,个体真实的角色就会在一段时间内被弱化,以至于自动化延续。成人后,在心理痛点被触碰、个体角色被唤醒后,会加倍向外索取以求爱的满足。成长家庭背景中的烙印无形中会灌输给我们很多容易被固化的信念,且持续不断地影响着我们,即使身份发生重大改变,一时也很难被改变。隐性内在誓言,成长经验中的“座右铭”,或是一直内射于心中的家族信条、某种理念,会成为我们人生的最高指导原则。

成长背景:一个从小看母亲总是用眼泪操纵父亲的小孩,特别是男孩,长大后当他看见妻子掉眼泪时,会立刻大发脾气,而不是去安慰她。妻子说:“我在哭,你看不见吗?我难过哎,你还发脾气。”那对不起,因为那一刹那,儿时的影像仿佛又重演,他的潜意识里,认定妻子就像母亲要控制父亲一样要控制他,他并不是认为妻子掉眼泪本身有什么错。其实这个妻子很无辜,她只是不小心触动了丈夫的心理痛点。所以我们在现实生活中,不管是婚姻、工作还是生活中,我们有时候让别人一下子跳起来,立马就要检视自己的每一句话,一定是某一句话触动了人家的心理痛点。如果你自己一下跳了起来,肯定是人家触动了你的心理痛点。生活中有很多情况是因为我们把过去和现在混淆了,以为过去的事情再度发生,其实,在你身边的人只是碰巧触发了你的心理痛点。

内在誓言:每个人的心理痛点各不相同,有人怕“不公平”,有人则怕“被冤枉”,也有人行事风格深受“内在誓言”的影响。成长背景无形中灌输给我们很多信念,这些信念不但牢不可破,而且不断影响着我们。“内在誓言”有其历史性的功能,曾在过去人生某个阶段中保护我们不致受到太大的伤害。内在誓言有很多种,例如:“男人都是不可靠的,所以我要存私房钱。”从小经历逃难或贫困生活,看见父母总是很努力工作,于是学会“人生就是要打拼”,甚至变成“工作就是人生,人生就是工作”。这样的人成年后即使生活富裕,也无法让自己与家人稍微轻松一些,生活多些享受。

在各种关系中,我们会不断强化性重复自己过去与父母的互动关系模式,尤其在婚姻关系中。你找什么样的丈夫,找什么样的妻子,以及你们之间的互动模式,绝对和你的爸爸妈妈脱不了干系。

最没有影响力的人,往往是那些绝对不接受别人影响的人。他不接受别人的影响,往往他自己更没有影响力,相反可能是有破坏力。我们要了解不同的原生家庭在家庭文化、关系模式、家庭规则方面的自然不同,彻知两个来自完全不同的原生家庭的人是带着各自家庭的影子关系模式来组成新的家庭的。你单一地强调你的家庭结构理想化,人家有人家的家庭结构理想化,尊重和处理好这样的自然差异,就会从父辈的思维方式和行为模式这个“原生情结”中剥离出来,分清责任,承接好的,改变不好的,不把原生家庭当作自己不肯成长、不愿改变的借口。这样,就不会一方面既要塑造他人成为自己想要的样子,另一方面又不愿意去改变自己原来的样子,因而才能良性互动,自然而然,和而不同。

选择,就意味着承担。每一个人要学习为自己的心理状态、心理痛点与情绪按钮负责。因为你的子女的原生家庭模板就是你!

如果你不希望你的家庭、家族式的病毒复制传播下去,那就从改变你的家庭模板开始。

二、童年家庭生活环境及人格的形成

人的发展有阶段吗?阶段性发展有些什么特点?

美国神经病理学家、发展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学家爱利克·埃里克森作为新精神分析派的代表人物,他所提出的婴儿期(0~1.5岁)、儿童期(1.5~3岁)、学龄初期(3~5岁)、学龄期(6~12岁)、青春期(12~18岁)、成年早期(18~25岁)、成年期(25~65岁)、成熟期(65岁以上)这样八个阶段人格终生发展论,为不同年龄段的教育提供了理论依据、反思依据和教育内容,任何年龄段的教育失误,都会给一个人的终生发展造成障碍。

无独有偶,中国古老民谚里就有“三岁看大,七岁看老”之说。

依恋期:(0~18个月)

母体十分舒适,但当婴儿与母体分离后,他便本能地感到自己的生存受到了挑战。如果他在需要的时候立即能得到母亲的哺乳和怀抱,他便感到回到了原来安全舒适的母体里。在这一阶段,生存是婴儿生命的全部目的,对母亲的依恋也就成为他最基本的需要,如果这一需要不能得到满足,即造成了婴儿的心理伤害。由于婴儿对依恋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造成的伤害程度不同,形成了不同的人格类型并伴随其终生。

1.儿童:对遗弃的恐惧(自我归属感)

一些母亲对孩子依恋需要的反应不稳定:有时候能满足孩子的需要,有时候则不能。这样的孩子不能建立起一个稳定的安全感,他一方面使出浑身解数,努力地用哭闹吸引母亲的注意,从而使自己的依恋需要得到满足,另一方面又为自己受到冷遇而感到愤怒。

母亲成为他愉快与痛苦的同一源泉,他在生理和情感体验上的愉快、满足与愤怒、伤心交替出现,因而形成了他对母亲的爱和恨并存的矛盾情感。这种儿童我们称之为依恋儿童。

成年:依恋型人格

2.儿童:对拒绝的恐惧

另一种母亲是持续的情感冷漠的妈妈。她们出于种种原因不喜欢孩子,这种母亲对孩子在情感上是冷酷的,甚至很少愿意去抱一抱孩子,打骂孩子也是家常便饭。

这种母亲的孩子我们称之为孤独儿童。他们往往惧怕亲密的接触,虽然事实上他们也曾像其他儿童一样需要妈妈的爱护,但是每次对母亲依恋的渴望和要求都会导致心理上的痛苦。因此他们构造了一个不真实的自我,他们看起来很独立,实际上是否定自我的需要,恐惧与他人接触,其目的只是为了回避由此可能带来的痛苦。这样的孩子常常被认为是“好孩子”“乖孩子”,妈妈为孩子早早就表现出来的“独立性”而感到骄傲。在后来的生活中,孩子的这种所谓“独立性”也许会受到社会的赞许,甚至他们自己也会为自己的“独立性”骄傲,但是婚姻生活里有痛苦在等着他们。

成年:孤独型人格

依赖探索期(分离期)(18个月~3岁)

当孩子的生存环境稳定后,他们的兴趣从如何吸引母亲的注意力逐渐转向了周围的世界,开始要离开母亲的呵护去探索他的周围空间了,这就是孩子人生的探索阶段。

这时候的孩子一方面需要尝试越来越多地离开母亲身边,从而证实自己日益增长的独立性;另一方面,他们心中充满了对未知的恐惧和失去母亲呵护的不安全感,因此他们同时又要求不断地得到安全感的依赖。这是个矛盾的心理要求。

1.儿童:对被控制的恐惧

溺爱孩子的母亲可能在孩子的第一阶段(依恋期)做得较好,可以较多地满足孩子对依恋的需要,但是她在第二阶段上往往出现问题。她可能过分呵护孩子,生怕孩子出现意外而过多地限制孩子的行动。她们总是在冲着孩子嚷嚷:“回来,那儿不能去。”“回来,那儿会摔倒的。”这样,她就隔断了孩子通往外面精彩世界之路。

她这样做,可能出于爱护孩子的本能,但更可能是出于自己对遭受孩子遗弃的恐惧和自己对孩子的依恋,她不能忍受与孩子的片刻分离。孩子的反应可能有两种:一种是孩子拒绝回到母亲身边,总是设法与母亲保持一定的距离,逃离母亲的控制。另一种则是虽然人回到妈妈身边,但是情感却对母亲关闭了,即在情感上保持距离。我们常常可以见到一些孩子,他们允许妈妈抱,但同时总是把脸拧到一边,不让妈妈亲,他们最担心的是不要被妈妈控制和“吸收掉”。

成人:回避型人格

2.儿童:对失去的恐惧

有些缺乏耐心的父母总是鼓励甚至强迫孩子过早地开始他们的探索和独立阶段,而忽视了孩子在离开父母之后又要回来确认安全感的心理需要,使孩子在片刻的“探险”之后常常得不到父母的情感支持,从而破坏了孩子的安全感。他们常对孩子说:“去,自己一边玩去!”“没看见我正忙着吗?”“你是个大孩子了,别老缠着我。”结果造成孩子对独立的恐惧,害怕离开妈妈,这些孩子需要反复地确证父母是否随时都在关心着他们。他们总是眼睛盯着父母,唯恐自己稍有疏忽,父母就会消失。他们需要父母时刻都在身边。他们使用一切手段来吸引父母的关注。他们与依恋儿童不同,生气、哭闹、抱怨不是他们手中的武器,相反,他们知道如何通过讨好妈妈、做出好孩子的样子或者找出各种借口来得到母亲的注意。

成人:追求型人格

这时的孩子开始体验到了一个新的现实世界,他想要知道自己作为一个独立的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究竟是怎样的。

他开始了自我形成的生命历程。为此,他必须完成两件事情,这些都会在一生中影响到他与自我的关系和与他人的关系,这就是:(1)他必须在自己的内心建立起一个稳定和持续的自我形象,以及一个稳定、持续的他人(主要指亲人)形象;(2)确定对自己能力的自我评价,从而确立自己的自信心。

(1)自我的确认:

在3岁之前,孩子在父母不在自己身边时立即感到焦虑和被遗弃的恐惧。在三四岁时,孩子仍像以前一样,需要安全感。于是他就开始将父母的形象装进自己的头脑里,以便使自己在离开父母身边时仍然保持与他们的精神联系,保持着心理上的安全感。由于孩子开始把自己从精神上与父母区分开来,换句话说,就是开始独立了,他立即面临的一个任务就是需要逐步地建立起一个关于自己的内心形象,孩子是通过游戏来完成这一任务的。他们装扮成各种动物、人物、卡通角色等等,将特定角色的特点经过自己的认同后组合成一个独特的个性特点固定下来。

孩子在扮演各种角色中寻找自我、形成自我。这时的孩子表现为非常注意父母对自己所扮演的各种游戏角色的反应,希望得到父母的认同,并强烈地希望和要求父母与自己一起来玩游戏。

a.儿童:对羞辱的恐惧

大部分的父母对于这一阶段的孩子的教育方法是有问题的。这样,孩子的人格就被按照父母的意愿扭曲了。

我们中国人历来讲究对孩子的“家教”,于是很多父母对孩子表现出来的不符合自己的期待和要求的行为特点和性格特点给予批评、拒绝、压制或惩罚:“女孩子不要那么疯,丑死了!”“这些东西是女孩子玩的,你是男孩子,羞死了!”“好孩子应该这样,好孩子应该那样”。……于是,孩子的人格就分裂成了两部分:一个是受到父母和社会赞同和强化的部分,所谓光明面的部分;另一个是受到父母和社会否定而被压抑下去的部分,所谓阴暗面的部分。从此,孩子形成一个单一的、片面的人格,不再是一个拥有完整的自我的人。孩子会本能地对自己的阴暗面感到羞耻,甚至否定它的存在。孩子将自己分裂成了“好的”和“坏的”,他会努力地压抑自己的所谓“坏的”一面,表现自己的所谓“好的”一面,并将它作为自己唯一的自我形象固定下来。他总是在努力地控制自己,控制他的自然的人性中被否定和压抑下去的部分不要“露”出来,以免受到羞辱。

成年:古板型人格

b.儿童:对被忽视的恐惧

另一些父母完全忽视了孩子的这种自我确认的重要心理过程,完全不在意孩子在玩一些什么游戏,认为孩子的游戏是幼稚可笑的,不屑一顾,更不会对孩子在游戏中扮演的角色给予积极的反应。如果父母从不参与孩子的游戏,不给予肯定,结果,孩子缺乏自我认识,缺乏个性,他们总是表现出多重人格的特点,并在自己的不同人格特征中间徘徊不定。他们情绪往往不稳定,常会无道理地一会儿高兴,一会儿悲伤,一会儿生气。

他们害怕被别人忽视,他们最受不了别人不把自己放在眼里,因为这样会使他们感觉不到自己的存在。

成年:顺从型人格

(2)能力的确定:自我评价

孩子在确定自我的同时,通常从4岁开始,试图确定自己对外界世界的影响,看看自己的能力所能达到的范围和极限。在这个过程中,他们获得成功的程度取决于他们的自我评价。他们开始与同伴甚至父母竞争(如争夺关注),炫耀自己的能力。他们尝试做各种恶作剧,并注意观察父母的反应。如果得到父母的赞许,他们就会进行更进一步的尝试,直到受到父母的禁止或责骂,他们才会停止。

a.儿童:对失败的恐惧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尝试努力不是给予持续的鼓励和强化,他们生怕孩子会由于得到过多的奖励而“骄傲自满”。当孩子考试拿了95分而欢欢喜喜地回到家,向父母报喜时,他们就会说:“这有什么值得骄傲的,你怎么不跟人家得100分的比?”

由于父母的鼓励和赞扬是如此不易得到,孩子感到永远不够好,于是永远在追求成功和赞扬。他们不能面对失败,成功使他们自大,而失败则使他们自卑和抑郁。但是无论多么成功,他们都不能享受自己的人生,因为他们会认为自己还不足够成功。

成年:强迫性竞争型人格

b.儿童:对竞争的恐惧

有些父母从不给予孩子鼓励,总是在批评和指责。他们总是对孩子说:“你看人家多聪明,多优秀。”“这孩子好不了。”“这孩子将来怎么办?”这样的教育使孩子不知如何表现自己的能力,即使表现出自己的能力也往往不被父母认可。“学习不好,歌唱得再好也没用。”“这都是些歪门邪道的玩意。”孩子常常产生强烈的无助感和敌意,他们从不公开地与他人竞争。

他们表面上从不竞争,也不愿意参与那些与竞争有关的游戏,他们胜利的方法是如何让别人失败,如背后说一些坏话,告状。

他们为了避免失败或批评,总是回避做出决定,却对别人的决定充满了不满或敌意,而且常常抱着幸灾乐祸的心理,等着别人的失败。他们缺少同情心和良心,回避一切竞争,却总是在抱怨不公平。

成年:巧妙妥协型人格

三、其他四种主要人格模式特征

分裂型人格

害怕把自己交出去(独立冷静),害怕别人亲近(敏感),冷漠猜疑,把自己的投影视为真实情况,不沟通,逃避(特立独行),喜欢把自己藏起来(自我中心)。

忧郁型人格

害怕做自己,又找不到客体,容易自毁;喜欢把自己交出去,无私忘我,谦虚忍耐,害怕被孤立,容易相信他人,没有归属感,没有安全感。

强迫型人格

害怕改变,从小就追求永恒和安全感。他们依赖熟悉习惯的东西,崇尚原则和规矩;他们害怕新奇的事物和新奇的体验,风险、改变和消逝是他们最大的恐惧。

歇斯底里型人格

害怕自由受到束缚(喜欢冒险),他们讨厌传统和既定的规律(任性),不断追求新鲜、惊险和刺激(口不择言,不想后果),随时臣服于外在的引诱和呼喊(及时行乐);责任、义务和前后一致是他们最大的恐惧(没有原则,不负责任)等。

人格模式的形成机理

个体在社会化的原生家庭中所参与、观察、经历的原生事件,被以符合自我需要的方式解读并打上标签后放入情感记忆里形成原生情结。原生情结里面对个体人格成长极具破坏力、影响力的事件,被个体视为心理痛反射点隐藏压抑到潜意识深处。当个体心理痛反射点被外在触碰和自我调出时,就会催化出不同阶段的内在誓言(决心),内在誓言或受挫或实现后的个体经历反向丰富了“原生情结”,形成了一个巨大的心理黑洞。心理黑洞里不仅有一个永远受伤不被满足的内在小孩,更有一个个发了芽的自虐虐他的有毒种子,要么以重新塑造或者倒置的角色,或异化或强化他人,弱化自己;要么强化自己,或异化、同化他人,等等。

三元四相位系统人格模式作为内观、内转的心理学工具,在修正错误誓言与认知、回溯还原事件本来面目、调整关系安全与联结、抚慰和清除心理痛点与黑洞,从而建立起一个健全、健康的系统性新人格上,将发挥动态积极而且独特有效的作用。

同类推荐
  • 每天懂一点饮食心理学

    每天懂一点饮食心理学

    本书以饮食心理为基础,结合生理学、营养学等知识深入地解析了人们饮食行为背后的秘密,全面介绍了国内外诸多科学家,尤其是心理学家对饮食行为的研究,揭示了贪吃、馋嘴、挑食、偏食、暴饮暴食、爱吃零食、夜间进食、厌食等行为背后的真相,引导人们在认清饮食恶习危害的同时,从心开始,冲破内心的贪念,塑造适合自己的健康饮食习惯。
  • 接受,是变好的开始

    接受,是变好的开始

    强大不是能征服什么,而是能承受什么。当你能够坦然接受生活中的一切,不论沉浮喜忧,你的人生将会更加从容。本书以舒缓的文字,将这一心灵智慧娓娓道来,并与你一同剖析“接受”的深层意义,分享它带给我们人生的诸多好处,让你学会“接受”,坦然“接受”,乐观、豁达地面对生活。
  • 世界名著心理分析案例集

    世界名著心理分析案例集

    本书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度去分析了二十四位文学大师们笔下所描写的人物,以人物的个性经历和问题行为特征来表现人生的百相,形象生动、有血有肉。心理学工作者可以从中窥视到人性的丰富和复杂与多样,对心理咨询工作将起到不可估量非常重要的指导的作用。
  • 每天学点心理学全集

    每天学点心理学全集

    此书着重分析和阐述做人的基本方法与途径,书中理论精辟、案例生动、取材广泛。如果您能把此书吃透,并能娴熟地运用书中提供的方法,就一定能使您在事业上找到成功,在经济上找到财富,在爱情上得到美满,在人生中找到幸福。我们真诚地希望此书能够成为您成就大事业的得力助手!
  •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让你梦境还原的288个解梦游戏

    弗洛伊德梦的解析:让你梦境还原的288个解梦游戏

    本书每一章都搭配了真实的梦境分析,使读者不仅能够了解解梦的方法,更能够学会如何解梦,学会如何去运用不同的解梦方法。
热门推荐
  • 荒舞之冰血幻影

    荒舞之冰血幻影

    《荒舞之冰血幻影》不能说是一部纯粹意义上的武侠小说,里面包含了很多的元素,诸如:言情、悬疑、都市、侦探、校园等。初始,武侠成分较大,但伴随着男主角的出现,故事情节的发展,都市、校园和言情的成分逐渐增加,大有和武侠成分并驾齐驱之势,故而,大胆的定性为现代武侠小说或者都市校园武侠。这是一个仇恨层层重叠的故事,一场贯穿了四代人的仇恨,层层沉淀,不断添加,最终意外地落在了几个人身上:韩彧翯、苏征帆、魏青衫和几个隐身人……他们同故事里的其他人一样,生活在两个不同的世界里,在现实生活中,他们是朋友、亲人、爱人;可在另一个世界里,一旦他们戴上了面具,一旦进入了他们的江湖,仇恨、阴谋便充斥在他们中间,杀戮和反击无情地蹂躏着他们的灵魂,太多的责任和牵挂把他们一次次地推向绝地。伴随着爱情花朵的凋谢,友谊之杯的破碎,亲情之水的枯竭,一次次灵与肉的对抗让人窒息,让人心碎,让人反思。所有的一切都在不知情中发生,所有的一切又在知情中毁灭,是尊重自己的抉择,还是拯救破碎的灵魂?是自己把谁推向了祭坛?又是谁已经站在了祭坛上?当情与法不能统一的时候,当欲望和理想不能挂钩的时候,当真相跟信仰背道而驰的时候,他们又会上演怎样的疯狂?在这个圈子中,有绝世神功未必就真的所向披靡;有付出未必就会得到等值的回报;有真情未必就能有情人终成眷属,就因为他们已经无法停下,决定他们命运的已经不再是自己,而是这荒诞的悲凉的窒息的世道……第三卷《白羽黑斑》完毕,第四卷《荒原漫舞》盛大开启!这一卷是大结局!所有谜团即将解开!血魂经历数十载最终倒在谁的手里?一直不敢爱的韩彧翯会找到真爱吗?那个人会是杨欣欣吗?韩彧翯与陈辘这种畸形的友谊会有怎样的发展?韩彧翯、魏青衫、苏征帆的最终的命运将会是怎样?一切尽在《荒舞》第四卷《荒原漫舞》!不要走开,因为下面的内容更精彩!希望朋友们多多批评指正,如果收藏推荐,不胜感激,最后祝读者幸福快乐。
  • 我的女人你惹不起

    我的女人你惹不起

    他是灭绝人性的不死族,他是唯一的无上至尊,他是有着深度洁癖的男人,在他面前装逼的人很多,什么兵王、杀手、系统者、穿越者、重生者、吞噬者、强者回归、强者下山、仙界归来、魔王转世、仙帝附身等,他们永远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新书《这个光头很危险》,求各种支持。
  • 瑜伽莲华部念诵法

    瑜伽莲华部念诵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爱住不放:冷少你被潜了

    爱住不放:冷少你被潜了

    一觉醒来,躺在陌生男人的床上,唐蜜立刻溜之大吉。谁知男人约她警察局见面,抛出来三份协议。“第一,结婚协议。”“第二,唐蜜故意伤人,诽谤,并且非礼冷御琛。”“第三,冷御琛患有异性过敏症。”唐蜜错愕的说不出话来,冷御琛冷傲的解释:“鉴于我患有异性过敏症,法官绝不相信是我非礼你。所以前两份协议,选一份吧。”--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三十七度二(译文经典)

    三十七度二(译文经典)

    拒绝妥协,拒绝平庸,炽热的爱情点燃疯狂的灵魂,毁灭抑或救赎?法国电影《巴黎野玫瑰》原著小说;“垮掉的一代”在法国的另类演绎!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绝宠妖妃:蛇蝎三小姐

    绝宠妖妃:蛇蝎三小姐

    她琪兰香云曾是千年九命猫妖,速度一流,头脑一流,在现代吸血只为修行!她是玄云大陆琪兰家,人人耻笑的三小姐,懦弱无知,没大脑也就罢了,还被人陷害致死。双眼再次睁开,妖异的眸子露出冷冽的绿色光芒,从此,懦弱的她锋芒尽显,横行天下!懦弱无能,没大脑?大可以试试,她一定会让他们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天才,妖才,鬼才!魔兽,她不用契约,只需要召唤。武士,一团暖气而已,她不用时间不花精力,功力自涨,一天升两级。灵丹,那是她家灵宠的零食。前世,爱人为她而死,今生,她要为他好好而活。她指天立誓,要将一切讨回。陷害她,死!
  • 死对头向我求婚了

    死对头向我求婚了

    莫小北生平最怕的有三件事,结婚、生孩子和死对头章伯言,但是现在,死对头向她求婚了!莫小北表示很慌!!!章先生捧着硕大的钻戒轻笑出声:“想什么呢,假结婚而已。”婚后,莫小北才知道,去他的假结婚,分明就是来真的!什么禁欲系男神?骗人的!他分明就是一个闷骚腹黑的奸商!
  • 龙语纪元

    龙语纪元

    消失在历史中的魔龙再次现世,身为奴隶的孤儿,则正处于漩涡之中。这是一片充满了奇幻的大陆,剑与魔法,龙与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