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李耿源
立志、工作、成就,是人类活动的三大要素。立志是事业的大门,工作是登堂入室的旅程。这旅程的尽头有个成功在等待着,来庆祝你的努力结果。
——巴斯德
她是一位纯朴的乡下女孩。初中毕业后,她和许多打工妹一样,怀揣着梦想进城务工,希望能凭自己勤劳的双手挣到很多钱,让自己和父母过得宽裕一些。
那几年,她当过理发店学徒工、服装店导购员,还开过小吃店,都没赚到钱,尝尽人情冷暖。
后来,她与一位工人建立家庭。那年,她失业了,丈夫身体不好,她便想在小区附近找份事做。社区有一位姓顾的左腿高位截肢的老人,是位热心人,他用单腿走遍了社区里几千户家庭。谁家有困难,他都会伸出援手。老顾知道她的情况后,便去找居委会,将一间废弃的传达室腾出来让她开理发店。
这间废弃的传达室位置偏僻,阴暗狭小。丈夫担心开理发店会没有顾客,她却信心十足:“只要手艺好,不怕没人光顾。”
在附近居民的帮助下,小小理发店开张了。还真被她言中,因手艺好,价格又合理,开张不出半个月就门庭若市。这时,她毅然把理发价格降低了一半,她说:“理发店是社区居民帮我开起来的,来理发的都是这儿的居民,我应该学会感恩。”
理发手艺好,价格只是市场价的一半。这消息一传十,十传百,居民们纷至沓来。她的收入少了,工作量却大大增加,常常连饭都吃不上,可她却感到从未有过的快乐。
1999年5月的一天,小区居民姜老伯的侄女到店里来烫发。姜老伯是一位退休工人,之前每月都要来找她理发。细心的她突然想到姜老伯已经有好几个月没来理发了。姜老伯的侄女说,他患中风不能下楼了。
姜老伯的侄女走后,她的心里想:姜老伯不能下楼,要理发怎么办?
想到这,她带上剪刀、推子等理发工具,关上店门,来到姜老伯的家里。见姜老伯发白的头发又长又邋遢,她便半蹲半跪地帮躺在床上的姜老伯理发。清洗、推剪、刮脸,理完后的姜老伯容光换发,露出了多日不见的笑容。姜老伯的老伴要给她理发费,她说什么也不收。
看到老人躺在床上,不能外出活动,还要忍受病痛的折磨,她心里很难受。她觉得自己会理发,不过是上门做了件自己力所能及的事,怎么能收费呢?
这事让她想到了社区里更多的老人,他们如果行动不便怎么理发?她没有细想,便打定主意要为社区所有行动不便的老人免费上门理发,而且还把每月的15日定为上门服务日。她把这一承诺张贴在理发店的墙上。
从那时起,不管生意多忙,每个月的15日,她的理发店定会关门谢客。这天,她要穿梭于社区里七个居民小区,为二十多位行动不便的老人理发。这些老人有的因年老无法行走,有的长期瘫痪在床,她不嫌脏,不怕累,进门就为他们洗头擦脸、换衣服。对于那些躺在床上的老人,她就跪着帮他们理。理完这家,就得匆匆赶往下一家,一天下来,常累得直不起腰,迈不动腿,光爬楼就相当于一百多层。
城东的老毛是位七十多岁的老人,他不是这个社区的居民。听儿子说起她的理发店剪头发又好又便宜,他便来找她理发。因路途较远,当走到理发店时,有心脏病的他累得差点站不住。她见了后,忙搬椅子让他坐下。待为老人理完发后,她说:“老人家,您行动不便,以后不要来了,我每月15日到您家里去理。”就这样,她每月15日理完社区里老人的头发,就会再到城东给老毛理发。老毛的儿子很感动,见她每次从城西到城东来回奔波很辛苦,便在她给父亲理发时学了两手,然后自己备了理发工具,后来,儿子便自己给父亲理发了。
每月15日上门给老人免费理发,至今她已坚持了12个年头,而且从不失约。2009年8月14日,她接到乡下老家的电话,父亲突然去世,她得赶回老家吊丧。可明天就是15号啊!当天晚上,她忙挨家挨户给每位老人打电话,承诺迟几日一定再上门理发。
二十多位老人,最后只有黄老伯的电话无法接通。她想:“明天没去给他理发,他肯定会等我一天的,这样岂不让老人家心急?”于是她带上理发工具,冒着大雨冲出家门。
黄老伯的老伴说:“那天晚上我一开门,就见她淋了一身湿湿的。没想到她是赶来给老头理头发的,我和老头都忍不住流下热泪。”
她叫庄彩男,家住福建省三明市梅列区青山社区。1998年,她在社区居民的帮助下,开了一间“青山社区理发室”。
央视《身边的感动》栏目记者采访她,当问她为何生意那么好,还要降低收费且上门为行动不便的老人免费理发时,她回答了纯朴的一句话:“我开店的时候比较困难,街坊邻居都来帮助我,做人应该感恩。而且这样做,虽然累点,但我很充实,很快乐。”
偏僻的角落也能见到彩霞,因为有一颗爱心照亮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