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563700000001

第1章 幼年

我在二十年代写就的自传习作《安全保护证》中分析了造就我的种种生活环境。遗憾的是那本书被当时流行的一种通病——毫无必要的矫揉造作——给糟蹋了。本篇随笔难于回避某些赘述,但我将尽力不重复。

旧历一八九〇年一月二十九日,我出生在莫斯科市军械胡同里的雷仁家的那幢房子里,对面是个神学院。不知为什么我竟会记得秋天跟奶娘在神学院花园里散步的情景。一条条堆积着落叶的泥泞小路,一个个池塘,一座座堆砌成的小山冈和一只只刷过油漆的拒马,吵吵闹闹的学生们在课间大休息时的游戏与斗殴。

神学院大门的正对面有一栋二层的石头房子,它有一个供出租马车用的院子,我们的套房就在它的大门上方,也就是在大门的拱顶上。

幼年的感受是由惊吓和欣喜这两个因素组成的。它们有童话般绚丽的色彩,起源于两个主宰一切和连接一切的中心形象。一个形象是摆在马车市场的上马车行里的标本熊;另一个形象是一个善良的巨人——后背微驼、头发蓬松、说话声音低哑的出版商彼·彼·康恰洛夫斯基[1],以及他的家和挂在他家中的谢罗夫[2]、弗鲁别利[3]、家父与瓦斯涅佐夫兄弟[4]的铅笔画、钢笔画和水墨画。

周围的特维尔-亚姆斯克街、特鲁巴街、茨维特诺依林荫路旁的胡同——这些地方都是令人最不放心的,时常会被人拉着手拖开。有些事不必知道,有些话不该听到。可是保姆们和奶娘们却不甘寂寞,那时我们就会被一群形形色色的人包围起来。中午时分,骑马的宪兵们便在兹纳缅斯克兵营的露天操场上接受训练。

同叫花子与女香客的交往,与一批受歧视者及他们的经历为邻,以及附近的林荫路上的歇斯底里的现象,这一切使我过早地产生了对妇女的那种胆战心惊的、无以名状的、终生难忘的怜悯之情;对双亲的怜悯之情我更是无法忍受,因为他们要先我而死,为了使他们能摆脱地狱之苦,我必须完成一种极其光明的、空前的壮举。

我三岁时,全家搬到绘画雕塑建筑学校[5]的公家宿舍里去了。宿舍位于米亚斯尼茨卡亚街,面对邮政总局。我们家在院里的一栋厢房里,在主楼的外边。

主楼是一栋古老而又漂亮的建筑物,它在很多方面都相当好。一八一二年的大火没有烧到它。一个世纪以前,在叶卡捷琳娜时代,这栋楼房是共济会[6]分会的一个秘密避难所。米亚斯尼茨卡亚街与尤什科夫胡同的拐角处的一侧弯道上有个带柱子的半圆形阳台。阳台面积很大,它像壁龛似的嵌入墙里,并与绘画学校的大礼堂相连。从阳台可以清楚地看到米亚斯尼茨卡亚街的延续部分。它伸向远方,直通几个火车站。

一八九四年,住在这栋楼房里的人站在这个阳台上观看过沙皇亚历山大三世的迁灵仪式,两年以后又观看了尼古拉二世登基加冕庆典的个别场面。

同学、老师都站在阳台上。母亲抱着我,站在阳台栏杆旁的那群人中间。她脚下出现了一道深谷。谷底的那条铺着细砂的空街在等待中鸦雀无声。军人们忙得不亦乐乎,他们高声喊着命令,为的是让在场的人都能听见,然而站在阳台上的观众却听不见他们的喊声,因为士兵们排着队把市民从马路上推到人行道边,市民们都屏住了呼吸,寂静一点也不剩地吞噬着所有的声音,如同沙滩吞掉潮水一般。钟声响了,凄凉而又悠长。人们把手伸向头去的动作,像海浪一般从远处滚来,又向远方滚去。莫斯科在脱帽,在划十字祈祷。葬仪的钟声从四面八方响起,在它的伴奏下,出现了一望无际的游行队伍的队首、军队、宗教界人士、披着黑纱和系着饰缨的马匹、华丽得不可思议的柩车、身穿从未见过的另一世纪服装的承宣官。送灵队伍浩浩荡荡,楼房的正面挂着整条整条的黑纱,并被包上了黑布,丧旗低垂着。

绘画学校有摆排场的风气。它归御事部管理。谢尔盖·亚历山德罗维奇亲王是它的保护人。绘画学校每次举行庆典和举办展览时,亲王都会亲临现场。亲王长得又瘦又高。他经常参加戈里岑和亚孔奇科夫的家庭晚会,那时我父亲和谢罗夫二人一边用帽子遮着画本,一边偷偷给他画漫画像。

院里,在院内的建筑物、杂用房和板棚中间,有一栋厢房,它鹤立鸡群,它对面是一扇通向小花园的篱笆门,花园里长着一些年龄很老的古树。下面的地下室里给同学供应热的早点。楼梯上总是弥漫着油煎包和炸肉饼的油烟。楼梯第二个平台上有扇门通往我们家。再上一层,住着绘画学校的文书。

五十年之后,也就是前不久,在后苏维埃时代,我在尼·谢·罗季昂诺夫著的《列·尼·托尔斯泰的生平与创作中的莫斯科》一书的第一二五页上,在一八九四年的标题下,读到这么一段话:

“十一月二十三日托尔斯泰携女儿们前去绘画雕塑建筑学校看望画家列·奥·帕斯捷尔纳克,帕斯捷尔纳克是该校校长,并出席了演奏会,参加演奏的有帕斯捷尔纳克的夫人和音乐学院教授——小提琴家伊·沃·格尔日马里和大提琴家阿·安·勃朗杜科夫。”

这段文字写得都正确,只有一个小错误。绘画学校的校长是里沃夫亲王,并非家父。

罗季昂诺夫记述的那个夜晚,我还记得清清楚楚。午夜时分,我被一种甜蜜的、令人惆怅的痛苦弄醒了,在这之前我从未尝到过这种滋味。我因苦恼和恐惧而叫了起来,哭了起来。可是我的泪水被音乐给淹没了,直到把我惊醒的那段三重奏演奏完时,我的哭声才被人听见。把房间隔成两半的帷幔拉开了,我躺在帷幔的后边。妈妈来了,俯身在我的上方,很快就把我哄得安静下来了。大概是我被抱出去见客人了,也许是我隔着开着的门看见了客厅。客厅里烟雾缥缈,蜡烛闪动着睫毛,好像是烟雾在刺激它们的眼睛。它们把小提琴和大提琴的上过漆的红色木板照得通亮。大钢琴是黑色的。男人们的常礼服也是黑色的。女士们穿着连衣裙,露着肩膀,如同从花篮里露出来的过命名日用的花朵。有两三位老人的白发和一个个烟圈混搅在一起。其中一位,我后来跟他很熟,而且经常见面。他是画家尼·尼·格。另一位老人的形象,伴随了我一生,如同伴随大多数人一样,特别是因为我父亲为他的作品绘过插图,常到他家去做客,衷心景仰他,还因为我们全家上下都渗透了他的精神。他就是列夫·尼古拉耶维奇[7]。

为什么我会那么痛哭,为什么直到今天我还会记得当时的痛苦?那时我在家中已经听惯了钢琴的声音,我妈妈弹得一手好钢琴。我觉得大钢琴的声音是音乐本身的一个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弦乐器的音色,特别是它们在室内乐团中的音色,对我来说是听不惯的,并会把我弄得心神不宁,仿佛是从通风窗口传来的求救声和噩耗。

那年冬天大概有两个人离世——安东·鲁宾斯坦和柴可夫斯基。那夜演奏的好像就是后者的一部著名的三重奏作品。

这个夜晚像一道分界线横在我那没有记忆能力的幼年时期和我后来的少年时期之间。从此,我的记忆起作用了,我的意识也像成年人的意识一样运转起来了,再也没有发生过长久的间隔或失误。

每到春天,学校大厅里举办巡回画派展览会。展品在冬季就从彼得堡运来了。装在木箱里的画被放进了板棚,那一排板棚就在我们的房后,正对着我们的窗户。复活节前,一个个木箱被搬到院子里,并在露天下,在板棚门口被打开。学校的职员打开箱子,把嵌在沉重的框架里的画从箱盖与箱底上旋下来,每人手捧两幅画,穿过院子,把画搬进展览厅去。我们趴在窗台上,贪婪地注视着他们。列宾、米亚索耶多夫、马科夫斯基、苏里科夫、波列诺夫最著名的一些油画就是这样在我们眼前掠过去的,它们在今天的画廊里和国家收藏品中也占着足足一半数量。

有几位跟我父亲要好的画家,还有他本人,也参加过巡回展览画派的展览会,不过为时较短,而且只是在开头那几年。不久,谢罗夫、列维坦、科罗文、弗鲁别利、伊凡诺夫、我父亲及其他一些人组成了一个更年轻的团体——“俄罗斯美术家协会”。

九十年代末,雕刻家帕维尔·特鲁别茨科伊[8]来到了莫斯科,他以前一直生活在意大利。为他专门修建了一间新的工作室,有顶光,它的外墙紧挨着我们家的墙,把我家厨房的窗户给吞并了。以前,这扇窗户面向院子,如今它通向特鲁别茨科伊的雕塑工作室。我们从厨房里观看他雕塑,观看他的造型工罗别基工作,还观看他的模特儿——从为他摆姿势的小孩子和女芭蕾舞演员直到双套马车和骑马的哥萨克。他的工作室很高,门又宽又大,车马进进出出十分方便。

也正是在那间厨房里作了种种准备,以便把我父亲为托尔斯泰的《复活》所画的精美插图寄往彼得堡。当时,托尔斯泰那部长篇小说正在彼得堡出版商马尔克斯办的《田地》杂志上连载,是根据加工好的最终定稿一章接一章地发表的。工作十分紧张。我还记得我父亲的匆忙模样。杂志每期按时出版,从不脱期。每期都必须赶在期限前发稿。

托尔斯泰看校样总是拖延时间,在校样上大改特改,所以经常会出现为初稿画的插图不符合他后来改动的情况。不过我父亲的草图都是取材于作家本人进行观察的那些地方——法院、羁押解送犯人的监狱、农村、铁路。大量鲜活的细节和现实主义思维的共性消除了不切题的忧虑。

插图因需快递而搭顺路列车寄出。被招来干此活的是尼古拉耶夫铁路特别快车的列车组。身穿铁路制服大衣的乘务员站在厨房门口等着取画稿,就像站台上站在即将开走的列车的车厢门前一样,这一形象使儿童的想象力大为震惊。

炉子上煮着水胶。大家急急忙忙把画擦干净,喷上定画液,把画贴在硬纸板上,卷起来,捆扎好。捆好的邮包再用火漆封住,然后交给乘务员。

注释:

[1] 彼·彼·康恰洛夫斯基(1875—1956),画家,苏联美术研究院院士。

[2] 瓦·谢罗夫(1865—1911),俄罗斯画家。

[3] 米·弗鲁别利(1856—1910),俄罗斯画家。

[4] 维·瓦斯涅佐夫(1848—1926)与阿·瓦斯涅佐夫(1856—1933),兄弟二人皆为俄罗斯画家。

[5] 以下简称绘画学校。

[6] 十八世纪在欧洲各国产生的宗教神秘组织。共济会号召人们自动修养品德,并号召人们在兄弟般友爱的基础上团结起来。参加共济会的人大部分是特权家族或资产阶级社会上层人物。在俄国,共济会出现于十八世纪三十年代。

[7] 即托尔斯泰。

[8] 帕·特鲁别茨科伊(1866—1938),俄罗斯雕刻家。

同类推荐
  • 坐龙椅:明清帝王的风雨人生(下部)

    坐龙椅:明清帝王的风雨人生(下部)

    近年来,市场上兴起解读明代历史的热潮,一批史学畅销书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这些书一般分为两类:一类以近现代思想为参照,全面论述明代的政治制度、经济制度及文化制度,颇有史学大家的严谨风范;一类以书内外史实为依据,精细描摹明代的权谋机变、财色兴衰及人情世故,极得文学家的春秋笔法。本书讲述从大明开国皇帝朱元璋到明朝最后一个皇帝朱由检这大明十六帝跌宕起伏、曲折多变的人生经历及心路历程,刻画人性与制度的博弈,彰显繁荣与衰落的规则,抒写朝野众生权谋机变与铁血柔情紧密交织的激昂人生篇章!本书兼具研究家的较真精神与文学家的优美笔调,让广大历史爱好者在收获知识的同时,获得美的阅读享受!
  • 告诉你一个贝多芬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贝多芬的故事

    《告诉你一个贝多芬的故事》精选了贝多芬人生中富有代表性的事件和故事,以点带面,从而折射出他充满传奇的人生经历和各具特点的鲜明个性。通过阅读《告诉你一个贝多芬的故事》。我们不仅要了解他的生活经历,更要了解他的奋斗历程,以及学习他在面对困难、失败和挫折时所表现出来的杰出品质。
  • 夜路十年

    夜路十年

    本书的作者,童年丧父,又逢抗日战争,逃难、被困、饥饿一样不少,好不容易挨到新中国成立,参加了解放军,成为空军卫生员,后来转业到地方医院,成为交口称赞的好医生。他的一生,悲喜交加,起伏跌宕,不啻成大时代的一个缩影。在“民国范儿”成为流行语的今天,一位穿越民国漫漫长夜的老人却以亲身经历,讲述那个时代真实的颠沛流离、兵荒马乱。
  • 方正人生:王选传

    方正人生:王选传

    王选,汉字激光照排系统的创始人和技术负责人。他所领导的科研集体研制出的汉字激光照排系统为新闻、出版全过程的计算机化奠定了基础,被誉为“汉字印刷术的第二次发明”。
  • 詹天佑与中国近代铁路

    詹天佑与中国近代铁路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詹天佑与中国近代铁路》讲述在清王朝的腐朽统治,西方列强的肆意蹂躏下,中华民族,这个古老骄傲的民族被科技发达的西方蔑视,在西方的机械呜叫声中失去方向。而詹天佑,中国铁路之父,用有力的臂膀,撑起了中国铁路建设乃至中国工程界的天空。
热门推荐
  • 阴阳入殓师

    阴阳入殓师

    入殓师一职始于夏商时期,其工作是帮离逝的人梳洗装扮,让其体面的离开人世,传到近代,竟有人误以为东赢是其发源地,这是表面的记载,很少人知道这个世界上还有一个不为人知的存在,那就是灵魂入殓者,又称阴阳入殓师。
  • 当代女马可波罗日记(中文)

    当代女马可波罗日记(中文)

    《当代女“马可·波罗”的中国日志》,《当代女[马可.波罗]的中国日志》记录作者唐云,意大利人,在中国生活工作20多年,她热爱中国文化、中国艺术,《当代女[马可.波罗]的中国日志》中记录的就是其中的一部分。
  • 黎明的商业帝国

    黎明的商业帝国

    黎明来到了这个世界,观察了这个世界,掠夺了这个世界,统治了这个世界。这是属于商人的传奇,属于资本家的传奇。黎明深信,在自己庞大的资本面前,连众神与恶魔也得让开前行的道路。
  • 修仙那些年

    修仙那些年

    今朝有酒今朝醉,莫笑凡尘三千事。饮罢一壶忘一事,不胜人间一场醉。
  • 暗涌

    暗涌

    青春的左边是爱情,右边是友情,徘徊其中难以抉择的不只有纪亦忧,死党印岚,还有男闺蜜宋尧,他们为了友情而将爱情深藏心底,又为了爱情而将所爱之人摆在遥远而微妙的位置,看似生性薄凉的陆森然亦是如此。当时光把一切都打磨得透明,谁又会转身牵起谁的手?
  • 傲娇相公求抱抱

    傲娇相公求抱抱

    我一个女的当什么驸马?——陆扶摇内心抓狂,这个想法一直维持到大婚之日。看着眼前盖着红盖头的新娘,陆扶摇猛咽了一口口水——她可以悔婚吗?而红头巾下的公主正在咬牙切齿,想他堂堂一个大男人,居然要沦落到嫁人!一会儿要是那人敢动本宫,本宫就踹死他!
  • 调戏文娱

    调戏文娱

    风属于天的,我借来吹吹,却吹起人间烟火。……新书《这号有毒》已发布,欢迎品尝。
  • 余生的时光只有你

    余生的时光只有你

    一场车祸,导致两个人的人生截然来了个大转变。他变成了安家独子,学霸家世双加身。她变成了顾家小妹,学渣并带穷光蛋。“安尹忧,如果有一天,我们身份换回来了,你还会像现在这样爱我吗?”“会,只要你还叫余生,我就会一直爱你。”两个人的感情,在一个又一个的阴谋漩涡里,又该何去何从?顾你余生,安然无忧。本文纯属虚构的甜虐文,不喜勿喷。
  • 斩煞江湖

    斩煞江湖

    纷纷扰扰乱红尘,南伐北战永不休;各称豪杰会帝事,斩煞江湖正此时,刀剑无影人却有情……
  • 九十续之他们的故事

    九十续之他们的故事

    女主江男,在上一部《重生九十年代纪事》里,差点被玩残。这一部是属于她自己的故事,她决定谁惹她,她就吓死他。作者君表示:写简介好难啊,尤其是给第二部续写简介,各位看客懂了没?就是开启本文前,麻烦移步去看看第一部《重生九十年代纪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