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870800000001

第1章 马相伯爱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爱国

马相伯(1840~1939年)宗教学者,江苏丹阳人。早年任上海徐汇公学校长。先后创办震旦学院、复旦公学。

近代中国学者,很少有像马相伯那样有一个曲折漫长的读书历程。他幼年熟读传统经籍,青少年长期攻读神学和自然科学,20世纪初又接触新文化。马相伯勤奋好学,善于思考。读书很有成就。

他对数学饶有兴趣,写了一百二十多卷笔记

马相伯五岁时入故乡的私塾读书。那时的私塾老师只教识字句读的方法,只教字音,不讲字义,一般儿童只是像唱山歌般跟着老师莫名其妙地哇哇诵读。这是中国旧教育的传统方法,很难启发学童的心智。从小好动且富有好奇心的马相伯,看到新奇的事情便要问长问短,非要弄个明白。有一次,他跑到外面拼命地追赶月亮,终是徒劳。又有一次,他登楼开窗,拿了一根竹竿想去敲月亮。他曾向师长提出了许多关于月亮的疑问,如月亮是活的吗?月亮生在哪里?到了每月的初三、四或二十四、五日,又要问为什么月亮只剩了半个?还有半个哪里去了?然而,他的这些问题十有八九都遭到师长的训斥,或者是被胡乱敷衍过去。

他入学先读天主教经典,到了九岁,开始读儒家书籍。老师是一个经学家,常常为了一个字引经据典。一次,老师讲一篇八股文时,说这篇八股文曾为嘉庆皇帝所赏识,要以此文为楷模。他好奇地问:“皇帝也懂得做八股文吗?”老师大骂:“胡说!皇帝无所不能,无所不知,何况八股!”他却不服气,因为当时还年轻,并不把一般士大夫视为神圣不可侵犯的所谓“圣明”的天子视为特别,只觉得他也是一个平常的人。童言无忌,所以才敢提出那样的问题。

他在自己的家乡找不到一个可以满足求知欲望的良师,便想到别的地方去访求。一个冬天的晚上,十二岁的马相伯瞒着父母,仅带了几十个制钱,独自乘一只小船航行了十天,从镇江来到了上海,去新式学堂——徐汇公学报名读书。

当时的新式学堂都是外国教会开办的,充斥着浓郁的宗教气氛,但也注重学习科学知识。在那里,他接触到若干自然科学、法文、拉丁文,其中对于数学尤感兴趣。在初学代数、几何、三角时颇觉艰苦,便在课余常到土山湾(徐家汇)藏书楼的线装书中去翻寻中国古代的数学,用于参考对比,深化自己的理解。最初,他看见外国书上的开方、勾股等不甚明了,查考了中国古算术中的开方,看到有什么“赤方”、“王方”等算法,始恍然大悟。在研究数学时,他偶有心得或新的发现,常记之于册,后来竟积至一百二十多卷,他把这些笔记拟了一个书名《度数大全》,可惜后来都散佚了。马相伯回忆当年读书的情形说:“我研究数学,几乎发了狂,夜间睡觉的时候,仰视帐顶上,都隐隐约约、闪闪烁烁地出现了许多数目字,梦中也发现四处都是数目字,于是我始悟韩昌黎所谓:‘处若忘,行若遗,俨乎其若思,茫乎其若迷’的意境,实为笃学之士的甘苦之言!”

马相伯不但沉醉于西方学术,对国文也颇有研究。他说:“中国人太不讲求解释,不但意图囫囵吞,字句也是囫囵吞。中国的伦理学实在太不讲究了,只偏重行为一方面,往往有了很好的意思,不求甚解,不想发挥。比如‘朝闻道,夕死可矣’,道是什么道,竟值得一死?又如‘无我’二字,‘我’字做什么解释?像这样囫囵吞枣的说法,还能阐明学问么?外国人不厌其解,外国人最好的是‘界说’,时人译做‘定义’,凡界内的必须解释清楚,界外的也要加以说明,此之谓界说。中国人不讲求界说,更不讲求逻辑;因此中国的伦理学也就太混统,说不出究竟。”因为马相伯国文基础好,学校便聘他为助教,教授其他低班的国文及经学。他一面当学生,一面做教员,学业比以前更有进步了。在徐汇公学,他一共读了八年书,获得文学科及宗教科的奖赏。

马相伯入徐汇公学学习普通科学十年,二十岁起进高等专科学习,二十五岁在耶稣会初学院研究中国文学及拉丁文学,至三十一岁得神学博士学位,才正式告别学校的读书生涯。到了书中关节无法转变时,也要请神仙前来救急

因为书读得多了,马相伯对于所读的书,就能发表自己独特的见解。比如对于中国传统文化典籍,他认为,研究中国的古文,《左氏春秋》是第一本好书。它的好处在于什么样的体格都完备,什么样的美都有。有时候大气磅礴,真似长江大河;有时候细针密线,犹如天衣无缝;有时挖苦得刺人骨髓;有时同人辩驳又妙语连珠。此种文章,不但在过去的文言文当中被视为宗匠,即使现在做白话文也应当奉为圭臬,至少要把它的不朽处继承下来。太史公的文字实在是得左氏的薪传,不过左氏之文,只是所谓“记言”、“记事”之文,而太史公则进了一步,他的《史记》不独记言记事,并且常常出以己见。左氏与司马迁之文与李杜之诗,真是百读不厌。李太白天马行空般的天才,是学不来的。杜工部的天才不亚于李白,但他的性格却与李不同,他常怀拯物济世之志,悲天悯人,而他的诗又字字推敲句句锤炼,所谓“语不惊人死不休”。

马相伯在读古书时还谈到,杜诗虽是千古不朽之作,而杜赋却是一无可取!这也是因熟读杜甫,对杜甫有一个完整认识,才能获得如此真知灼见。杜甫诗因为源自生活,有广阔的素材源泉;而他的文赋,几乎都是与达官贵人的应酬之作。中国的应用文,实在有许多缺点,而篇章的结构,更是不好。比如苏东坡的上皇帝疏,王安石的上皇帝疏,都可算得有数的杰作,但它们都是有头无尾,论而不断,弄得一篇煌煌大文,到末了只以寥寥数行颂圣的文字草草了事!马相伯认为这不是中国文人的过错,而是当时的环境限制了它。中国的小说有一种共同的毛病,就是它们不知道小说的叙述,只是截取人生之历程或社会某部之一段加以描写,使读者于这一精彩的断面可以窥得人生社会的缩影或轮廓。还有一种大毛病,就是小说家到了书中的关节无法转变时,就如同打了结解不开时,便用神仙来救一下急,好的小说如《红楼梦》、《水浒传》、《儒林外史》、《西厢记》等都不能免。

马相伯曾想在传统经学上用一番功夫,但翻了翻经学的旧注解,发现极为繁琐,如《诗经》上的“采采卷耳”四个字,就足足地写了三卷书,然而这些注疏只是在书本上兜圈子,在字眼上打滚,不看还可以,看了反而把人弄得头昏眼花。经学完全是空虚的形式,他毅然决然地断了研究经学注疏的念头。

他认为中国人受经学的毒害实在很深:一是冬烘头脑,一是欺饰心理。

他给大家讲了一个故事:清道光皇帝是很简朴的。有一次,皇帝的套裤膝头处破了,他不愿做新的,把两只破套裤送给内务府织造局,叫他们把破的地方织补一下。织造局遵命把两只套裤破处织补了两个形似月亮的团块,并以补月亮名之,这一织补报销用银五十两。道光皇帝虽然节俭,但生在深官,不知民间的生活费用,自然对于这种报销也就信之不疑。后来皇帝看到一个大学士的套裤上也打了两个月亮团案,问花了多少银子。这个大学士很觉狼狈,怕说少了令内务府的人难堪,便尽量夸大了数目答。当皇帝得知仅花了二十两银钱时很是惊讶,问:为什么这样便宜?马相伯讲完了故事后说:“道光皇帝的故事,原来只是专制皇帝身处深宫内的必然结果,还不能算是什么冬烘头脑,而那个大学士的回答则表示中国的经学所造就的士大夫之说谎的习惯。”

马相伯爱读旧体诗,尤推重杜甫,读《杜工部集》,常爱不释手。他说:“杜甫的诗可算无奇不有,而他的描写天才更是独步千古。他的这种技术实在妙不可言!比如他的赞马的诗,把马的状貌神态都一一描写入微,尤在能把一匹千里马的奇特的地方,提要钩玄地烘托出来,并且所描写的马各各不同。”如《重马》、《房兵曹胡马》、《瘦马行》等篇诗句,“杜甫的作品,命意、布局、造句处处都登峰造极,其描写天才尤其令人惊心动魄,我从前每读他的集子,总是不忍释手。”

“我是一只狗,只会叫,叫了一百年,还没有把中国叫醒”

少年马相伯读法国通史,当看到课本中有对中国所下的评语,讥讽我们的民族没有资格生活在世界上、呼吸天地间的空气时,激起了他的愤怒。十八岁时,法国领事署欲聘他做秘书,被他拒绝了:“我学法语,是为中国用的!”法国领事只得作罢。他后来说:“洋人自以为是天之骄子,根本看不起中国人,可是我们中国人切不可自卑自辱,对他们奴颜婢膝,要有民族自尊感,要有维持国家民族尊严的反抗精神。应该无所畏惧,理直气壮,压倒他们,才称得起中华儿女。”年轻时马相伯曾认真研究过古罗马大哲学家西塞罗的演说学。他在中国驻东京公使馆任参赞时,因发表一篇外交演说,获得了“中国第一大演说家”的称号。他的演说从不预备底稿,能随机应变,触景取材,靠着平时读书所积累的丰富知识,每次都讲得有声有色,抓住听众的心理。

光绪三十四年(1908年),留日学生发生学潮,五十七岁的马相伯重渡日本,进行调解。这次演说很是沉痛,他告诫留学生:“爱国不忘读书,读书不忘爱国。”当时三十三岁的梁启超聆听了马相伯的演说,记录了这次演说词,并将其作为谒见马相伯的礼物。马相伯演说临时自由发挥,听众要做笔记,很不容易。但他看了梁的那篇记录稿,大为赞扬。此后常对人说:“我的演说只有梁启超听得明白,他能够原原本本地记录下来。”

朱守芬上海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

同类推荐
  • 影响青年人一生的100句至理名言

    影响青年人一生的100句至理名言

    翻开历史长卷,就可以感悟到古圣先贤留给人类的浩大的智慧和思想,这些智慧之言博大深邃,发人深省。人生的课题很多,为人处事、人际关系、事业爱情、志趣理想等等,无不体现了人生的深义。让读者能更好的在各方面有所作为,是编纂此书的最大心愿。
  • 爸妈不是我的佣人

    爸妈不是我的佣人

    《儿童文学成长励志书系:爸妈不是我的佣人》编者通过仔细甄别、全盘分析,由儿童生活的细节入手,根据儿童的年龄以及性格特点,全方位进行有理有据有节的考量,并有针对性地从古今中外大量的名人生长传记以及充满智慧的寓言中提取对儿童有指导意义的故事,能够帮助儿童认清个人的不足,主动地由内而外地进行自我完善。
  • 可贵的品格

    可贵的品格

    作者在本书中阐述了品格对人生存在价值的强大支撑作用,列举了家庭、朋友和工作三者对品格塑造所产生的重要影响,揭示了构成可贵品格的要素:勇气、自制力、责任感、性情和举止,指明了培养可贵品格的途径——读书,说明了婚姻关系中,男女双方品格的相互影响,最后告诉我们如何在实践中实现人生价值和铸就可贵品格。
  • 包容:好心态好情绪快乐一生

    包容:好心态好情绪快乐一生

    本书指出人应当有一颗包容之心,包容可以让我们结交众多的良朋益友,能够帮助我们化解各种矛盾冲突。如果我们学会包容自己、包容生活以及包容我们接触的一切人和事物,那么在包容的过程中,伴随着好心态和好情绪,就会在快乐中幸福一生。
  • 轻松做人学会无所谓

    轻松做人学会无所谓

    学会无所谓地看待人生的顺逆,学会无所谓地看待名利的得失,学会无所谓地看待职务的升降,学会无所谓地看待生活的贫富,学会无所谓地看待世间的一切,可以使人活得更轻松,更实在,更愉快,更顺畅,更幸福。
热门推荐
  • 你是天上最耀眼的那颗星

    你是天上最耀眼的那颗星

    夜霸天——实力强大却又透露着沙雕气息。白星辰——美!美!美!除了长得好看之外一无是处的男人(那是不可能的)。夜霸天:“小哥哥结婚吗?”白星辰:“???”白星辰:“结!”~~~~~~~~~~~~~夜霸天:“你是星,我是天,星星在天上,我们正好一对。”白星辰:“天上的星星无数,所以你……”夜霸天:“虽然天上的星星无数,然而你是最耀眼的那颗。”~~~~~~~~~~~~亿万星辰,我只要你,你是天空中最亮的那颗星。
  • 灵气真的没复苏

    灵气真的没复苏

    “哥哥,最近我觉得自己变化好大,浑身都是力气,就像脱胎换骨了一样,是不是灵气要复苏了。”【你那是正在发育!】“兄弟,最近我体内洪荒之力喷薄而出,每天骨骼噼里啪啦在响,是不是天地要异变了。”【滚,你那是骨骼缺钙,脾寒体虚,看医生去吧。】“小齐,最近我们的研究项目要改一下,改成探索新时代人类进化的方向吧。”【教授,该吃药了……】二十一世纪,本该以科学技术为重的时代不知为何突然刮起了一股灵气复苏风,齐逸觉得心头好累。
  • 大魂武师

    大魂武师

    楚河本是神级雇佣兵王,却是穿越到了一个魂印大陆,一个修仙者的世界,楚河凭借雇佣兵王和毅力和奇遇开始了凡人的修炼之旅。
  • 带娃闯蛮荒

    带娃闯蛮荒

    一朝带娃入蛮荒,路途遥远,全是荆棘丛生。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封神双龙传(4)

    封神双龙传(4)

    商纣无道,群魔乱政,两名身份卑贱的少年奴隶,被偶然卷进神魔争霸的洪流之中。他们一个性格沉稳、温文尔雅,有着超凡的感悟力;另一个古灵精怪、活泼机智,满身的市井顽童气息,却聪明绝顶。二人由魔入道,亦正亦邪,却又非正非邪,不断完善自身的绝伦武艺与玄奇法术,并得到了上古神器龙刃诛神与轩辕圣剑,终成一代伟业,被三界众生奉为人皇、天帝,傲然封神。
  • 豪门冷婚:天价前妻

    豪门冷婚:天价前妻

    三年前那场盛世婚礼,她即将嫁给心爱的人,满心欢喜,满怀期待。陆北川粗鲁又生硬地给她戴上婚戒,眸染寒意,无情至极。他说,“温锦,一切都是你自找的。从今往后,好自为之。“
  • 虎踞梅岭:梅关(文化之美)

    虎踞梅岭:梅关(文化之美)

    梅岭自越人开发后,成了中原汉人南迁的落脚点,中原文化逐步在梅岭生根开花,并向岭南传播开去。梅岭既是古战场,也是革命战争年代红军多次战斗过的地方,特别是陈毅同志带领部队在这一带坚持了三年游击战,并在临危之中写下了壮志凌云的《梅岭三章》,使梅岭的知名度更高。
  • 社会人感

    社会人感

    对美好生活的幻想,人性本恶的诠释。
  • 我的大明不可能这么猛

    我的大明不可能这么猛

    【精品爽文】明末穿陕北,惨!一开始还没有记忆,坑。起初他只是想吃口饱饭,但是……荷西葡英法签署了《北大西洋公约》,共同打击明国海军在北大西洋海域的私掠活动。俄土印波签署《金帐同盟》阻挡明军铁骑西侵。英国发私掠证没事,沙俄吞并中亚也没事。怎么到了大明就组团来闹事了呢!这该怎么办?在线等,挺急的。大明救急群QQ1539402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