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崩将军,你明天带着几个猴兵,用我的筋斗云,空运一批椰仙酒和葡萄仙酒到幽冥界,送给阎罗大王。”
“是,陛下。”奔崩将军拱手道。
然后,奔崩将军走出水帘洞,带着几个猴兵,去酒窖中取出了十几坛仙酒,搬上筋斗云,然后向幽冥界飞去。
四健将都已经成仙了,虽然他们不会召唤筋斗云,但是在女猴王将口诀传给他们之后,就都会驾驶筋斗云了。
过了几天后,女猴王召开了第二次御前会议。
“萧爱卿,你这几天看了我们美猴王国的文献记录,又实地考察了一番,有什么内政规划?”女猴王首先问萧何。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我们美猴王国有花果山和东洋大海,既能吃山,又能吃海。”萧何答道。
“萧公,请说具体一些。”首相袁公道。
“我们猴国的经济来源于农业、工业和商业这三大类,我们的农业包括瓜果种植、花卉种植、药材种植,林业,珍珠采集、海带养殖、远洋捕鱼业,采矿、制盐业等等。”
“什么?采矿和制盐都属于农业范畴吗?”袁公匆忙问道,因为盐、铁一直是古代国家的重要财政收入来源,美猴王国也不例外,但是在袁公的意识里,这些应该是农工商之中的工业。
“按照自东周以来的列国标准,农业是第一产业,指的是从自然环境直接获取产品的产业,包括农林渔牧,以及采矿和制盐;工业是第二产业,指的是通过加工第一产业提供的原材料来创造价值的产业,包括轻工业、重工业、军工业、土木建筑业等;商业是第三产业,指的是给其他企业提供服务的产业,类别非常多,包括钱庄金融、行商物流、坐贾零售等。”
“萧爱卿,这些标准你是从哪里知道的?”女猴王笑着问道。
“回禀陛下,都是我在幽冥界翠云宫时,与地藏王菩萨交流时知道的。”
“我们花果山的工业有哪些细目呢?”首相袁公又问萧何。
“我们的工业包括酿酒业、冶铁业、石器制作、龙涎香加工业、船舶制造业、弓弩制作等等。商业包括远洋运输业、瓜果贸易、花茶销售、药材销售等等。”萧何将农工商细分了很多子类。
“我们花果山的猴子就这么多,人力资源有限,那么接下来,该如何合理地分配资源,加快发展?”袁公接着问道。
“根据资源禀赋,我们花果山的瓜果和花茶是最有核心竞争力的产品,除了大宗的花、果贸易外,还有周边的花蜜、果酒、草药。根据波士顿矩阵来分析,花果种植与销售是现金牛,充当这目前我国财政收入的最主要来源;花蜜、酿酒和草药加工是明星产业,是下一个可以大力发展的产业领域;林业和石器制作等是瘦狗,是要尽快被淘汰的产业;远洋运输和船舶制造业是问号产业,这是一个市场空间很大,而我们目前的市场占有率非常低,我们如果进行产业升级,顺利的话,下一步就可能发展为明星产业。”
“萧爱卿,什么是资源禀赋和波士顿矩阵?”女猴王听得一头雾水,连忙问道。
“资源禀赋来源于比较优势理论,而波士顿矩阵是一种从销售增长率和市场占有率角度进行产品分析的经济学工具,我第一次接触到它们,还是跟地藏王菩萨交流时知道。”
“又是地藏王菩萨,她是如何得知的?”
“地藏王是跟在未来佛聊天时获悉的。”
“又是未来佛。”女猴王微笑道,这是第二次听说未来佛了,第一次是万化祖师说筋斗云、火烧云的时候。
“萧公,我们目前财政赤字,如何才能最快地消灭赤字?”首相问道。
“发展明星产业是长远之计,但却不能以最快的速度消灭赤字。这个该问吕财相。”
“吕公,对于这个问题,你有什么看法?”首相看着吕不韦道。
“我看了我们猴国的会计账本,我们目前的赤字主要来源我国境内的七十二洞妖王纷纷独立,增设关卡,收取过路费,导致关税指出过大,所以才出现了赤字。也就是说,只要通过武力来实现统一,消除贸易关卡,形成统一的国内市场,就会实现财政收支平衡。接着,可以通过与鸟魔王国进行战争,获取战争收益,只要我们的战利品价值大于军费支出,就可以实现最快的财政盈余。”吕不韦笑道。
“与鸟魔王国作战?”袁公皱着眉头道。
“我们现在一直与他们进行着断断续续的战争,军费支出剧增,但是却没有获得多少战利品。”马元帅叹息道。
“当年老大圣在的时候,倒是轻而易举地消灭了混世魔王。”流元帅补充了一句。
“哈哈,这次看来本王要御驾亲征、身先士卒了。”女猴王笑道。
“启禀陛下,攘外必先安内,我们要攻打鸟魔王国,先要统一七十二洞妖王。”第一外相张仪拱手道,打战搞外交是自己的拿手好戏,现在不上,更待何时。
“张爱卿,你的意思是我们要先攻打七十二洞?”女猴王看着张仪道。
“这些天,我看了我们的《猴国史记》,七十二洞妖王分为几大类,分别是本岛虫王、本岛禽王、本岛兽王、本岛木精、外岛禽王、外岛兽王、大陆兽王、水族妖王8类。”
“八大类?”首相第一次听到有人将七十二洞妖王如此分类,“你是在编撰《山海经》吗?”
“袁公果然明察秋毫,我目前和吕财相一起,正在编撰《花果山海经》,我们将包括花果山在内的古果山列岛的禽兽、花木妖王都作为本岛妖王类,而任何其他岛屿的禽兽妖王都作为外岛妖王类,此外就是那些大陆兽王类。”张仪看着袁公,面带微笑地解释道,其实将这些妖王进行分类,主要都是吕不韦分的,因为吕不韦是杂家,之前编主持撰过《吕览》,就是《吕氏春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