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14600000041

第41章 对文明的探索(12)

此外,地球不仅越来越圆,而且地球越来越大——大家知道地球在自转的同时还要围绕太阳进行公转,围绕太阳公转一周为365天即一年。但是不是一年的天数永远固定不变呢?不是。地球上曾经出现过一年480天。这是怎么回事?原来是我们生存的地球的体积大小发生了变化。

这个秘密是前苏联科学院海洋地质研究所揭开的。通过对大洋底部的地质调查,他们发现地球在不断膨胀增大。调查结果证明,地球上大洋底部的裂陷扩展从来就没有停止过。而且这种裂陷扩展是沿着北极到南极纵绕地壳的山脊状裂陷经常进行的。这种裂陷扩展,在太平洋底部最为迅速,其扩展速度平均每年达5~8厘米。

北冰洋和南极的海底裂陷带,扩展速度稍慢。地球为什么是椭圆形而不是正圆呢?其原因之一就是由于这种扩展是中部快、两极慢的缘故。

在距今3.6亿年前,地球的体积比现在小,其直径只有现在的2/3。由于体积小,自转一周所需的时间也就短,因此那时地球上一年有480天。由此类推,在2.8亿年前,一年约为396天;而到65万年前,一年则只有379天。地球的这种变化现在并没有停止,膨胀还在继续下去。我们可预测到2亿年后,一年只有350天了,9亿年后只有300天左右了。

地球的南北磁极互换探索

人们都知道,地球是个大磁场,南磁极(S极)在地球的北端,北磁极(N极)在地球的南端。

倘若有人告诉你,在地球的某些角落,古老的岩层保持着与现代磁场相反的极性,使指南针到那里会发生紊乱现象,你一定会感到闻所未闻。

1906年,在对法国司巴夫中央山脉地区的熔岩进行考察时,法国科学家布容意外地发现,那里的岩石具有与现代磁场方向相反的磁性。

随后,其他科学家也相继发现了许多这样的事实。于是,人们终于相信:地球磁场不是永恒不变的,整个地磁场曾经发生过颠倒,南磁极与北磁极曾经对换过位置。科学家们把这种现象称为“磁极倒转”。

通过深入研究,科学家们还发现:磁极倒转现象曾经多次发生,仅在近450万年里,就可以分出四个极性不同的时期。更详细的研究则证明,纵然在同一个时期里,地磁场方向也并非一成不变,而是发生过一些历时较短的极性变化。

在不断地探索中,科学家们又惊异地发现,地球磁场的这种极性变化,同样存在于更古老的年代里。

从大约6亿年前的前寒武纪末期,到约54亿前的中寒武世,是反向磁性为主的时期;从中寒武世到约38亿年前的中泥盆世,是正向磁性为主的时期;中泥盆世到约07亿年前的白垩纪末,又是以正向极性为主;白垩纪末至今,则是以反向极性为主。

究竟是什么原因,使地磁场方向发生这种反反复复的变化呢?

1967年,科学家斯蒂纳提出,地磁场极性的变化,与地球追随太阳作环绕银河系中心的运动有关。他指出,银河系中心也存在着一个磁场,它集中在银道面上,并在银道面上下呈相反的方向。

当太阳在环绕银河系中心运行时,会在银道面上下作波状起伏运动。如此不断往复,在太阳绕银河系中心运行一周的274亿年中,大约要上下往复三次多,平均往复一次的时间为077年。

人们在对450万年前的数据进行分析时发现,地磁场极性变化中,恰有一个时间尺度约为08亿年的周期,这或许并非偶然。但是,斯蒂纳的观点却无法解释那些周期较08亿年短得多的极性变化,因而一时不能使人信服。

到1979年,针对恐龙灭绝原因的种种猜测,有位科学家一鸣惊人地提出:恐龙灭绝是小行星坠落的结果。这种新观点立即得到许多科学家的支持,使得一些古地磁研究者确信:与生物灭绝同步的地磁倒转可能与巨大陨石的坠落有关。从已经鉴定的一百多个陨石坑,科学家们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在地球的存在史上确实有直径比1公里大得多的天体坠落过。

巨大的撞击穿过地壳,深入地幔,从而使地幔对流和外地核物质的流动方向发生根本改变,引起地磁极倒转。遗憾的是,还没有证据表明,在已发现的100多个陨石坑的形成期,都有地磁极倒转同步发生。

1989年,在美国巴尔的摩举行的全球气候变化和环境污染国际研讨会上,美国科学家缪拉发表了气候变化导致地磁极倒转的见解,却未能获得大多数研究者的赞同。

人们无法否认,地磁极倒转与古气候变化之间有某种程度的联系。但是,在距今三四百万年前,正是地球气候比较温暖、比较稳定的时期,地磁极性为什么却也多次发生变化呢?

科学家们莫衷一是,于是,有人提出地磁倒转是地球本身变化的结果,同样缺乏必需的证据。

地球的水源探索

浩瀚无垠的海洋似乎是永远也不会干涸的。但是,海水为什么不会干涸?大海里的水为什么总是那么多呢?

据估计,全世界海洋的总水量有137亿立方公里。如果把所有的水集中起来做成一个“水球”,这个水球的直径可达1400公里。

茫茫的大海中这么多的水是从哪里来的呢?

一般的说法是,大海中的水归根结底是从它“自身”来的。每年,从海洋的表面有1亿多吨的水蒸发到天空中去,这些水蒸气的绝大部分仍然在大海上空变成云再化为雨,最后又降回大海中,而水蒸气中的一小部分变成雨雪后降落到陆地上,流进江河湖泊,再顺着江河又流回海洋。

大海中的水就是这样不断地循环往复,当然就不会有干涸的一天。

那么,大海中的水最初又是怎么有的呢?

许多学者认为,这些水是地球本身固有的,即海洋中的水是与生俱来的。

早在地球形成之初,地球水就以蒸汽的形式存在于炽热的地心中,或者以结构水、结晶水等形式存于地下岩石中。

那时,地表的温度较高,大气层中以气体形式存在的水分也较多。后来,随着地表温度逐渐下降,地球上到处是狂风暴雨、电闪雷鸣,呼啸的浊流通过千川万壑汇集到原始的洼地中,形成了最早的江河湖海。

地球在最初的5亿年,火山众多且活动频繁,大量的水蒸气及二氧化碳通过火山口喷发出来,冷却之后便渐渐形成河流、湖泊和海洋,即所谓的“初生水”。

可是,随着火山研究的深入,科学家们发现:火山活动所释放的水并非所谓的“初生水”,而是新近溶入地下的雨水:这无疑是对“地球之水与生俱来”理论的挑战。

为了寻求地球水的渊源,人们把目光投向了宇宙。

1961年,科学家托维利提出的假说令人耳目一新:地球上的水是太阳风的杰作:太阳风即太阳刮起的风,但它不是流动的空气,而是一种微粒流或带电质子流。

根据托维利的计算,从地球形成至今,地球已从太阳风中吸收了多达17亿亿吨的氢量,若把这些氢和地球上的氧结合,就可产生153亿亿吨水。

这个数字与现今地球上水的总量145亿亿吨十分接近。但是,有人却提出质疑:若光靠太阳供给而自身没有来源的话,地球不可能维持现有的水量。

那么,地球之水究竟来自何方呢?美国荷衣华大学的天体物理学家路易斯·弗兰克和由他率领的研究小组独辟蹊径,提出一个惊人的新理论:地球上的水既不是来自地心,也不是来自太阳风,而是来自于外太空的冰彗星雨。

该研究小组提出:不仅是地球上的海洋,而且太阳系其他行星和卫星上的水,都有可能来自迄今为止还未观测到的由冰组成的小彗星。

1981年,美国发射了一颗观测地球大气物理现象的“动力学探索者”1号卫星。在分析卫星发回地面的数千张观测资料时,细心的弗兰克发现:在橘黄色的卫星图片背景上总有一些黑色的小斑点,或者说是“洞穴”,弗兰克称之为“大气空洞”。这些“洞穴”的直径一般有十多公里,个别的甚至达四五十公里。它们存在的时间很短暂。每个小黑斑都是突然出现,大约2~3分钟后又消失得无影无踪。

1981~1985年,在大约2000小时的观测期里,弗兰克共观测到3万个类似的黑色斑点。这些小黑斑是什么东西?

在对大气中所有数量充足的分子——作具体的分析研究后,科学家们发现:只有水分子才能吸收频带足够宽的波长而呈现黑色。这使他们确信,卫星照片上的黑斑是由于高层大气中存在着由大量分子聚集而形成的气体水云所造成的。

弗兰克将他们的观测结果同彗星联系起来进行研究后认为,小黑斑现象最有理由的解释是许多小彗星不断地把水从高层注入大气。

由大量的冰块及少量尘埃微粒混合而成的彗星,在刚接近地球时,是一个直径约为20公里的冰球,然后在地球引力作用下破裂、融化,并被太阳光气化形成较大的水气球或是绒毛状的雪,后来化作雨降至地面。其中的一部分则进入大气,形成彗星云团。

卫星照片上的小黑斑就是这些彗星云团。

不久,在600多公里上空,弗兰克又发现了带状发光物,即含水破碎物留下的“尾流”。而这一高度又恰好是此类彗星可能徘徊的地带,这似乎又为弗兰克的观点提供了证据。

这一理论为一些未解探索提供了解释。例如,偶尔有大量的小彗星倾泻而下,造成地球气候剧变,从而使恐龙及其他一些物种灭绝。小彗星理论还能解释火星上似乎是水作用形成的河道等等迄今无法解释的问题。

同类推荐
  • oz国历险记

    oz国历险记

    《OZ国历险记》是弗兰克·鲍姆艺术成就最高的一部著作。它主要讲述了堪萨斯小女孩多萝西的故事。在龙卷风袭来的一天,多萝西和她的小狗托托被威力无比的狂风吹到了美丽而神奇的国家——OZ国。为了重返家乡,回到收养自己的亨利叔叔和伊姆婶婶身边,她历经千辛万苦和种种惊险。在寻找回家的路的漫长旅途中,不断有新的伙伴参加进来。首先是渴望能够得到一个聪明头脑的稻草人,其次是想要获得一颗善良的心的白铁樵夫,最后是想要拥有足够勇气的胆小的狮子。这些为了实现各自的愿望而走到一起的朋友们,成为了亲密的伙伴。他们患难与共,相互扶持,一起经历了那些不可思议的奇特之旅。
  • 百思不解的地理谜团(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

    百思不解的地理谜团(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

    《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百思不解的地理谜团》编排体例合理,图文并茂,语言通俗易懂,可以满足青少年读者的求知欲,激发其探索“谜底”的兴趣。同时也可作为中小学教师进行科普教育的参考书,配合学校素质教育的目的,提高青少年素质与思想素质。
  • 功夫派1:闯关伏魔塔

    功夫派1:闯关伏魔塔

    灵猴派派、兔子伊尔和熊猫大竹是东大陆一气学院的三大高手。在与来自西大陆的邪恶势力的搏斗中,派派和大竹身受重伤,内力尽失。武圣尊者指引伤愈后的小侠们去伏魔塔顶取得宝石,可恢复功力。但十三层的伏魔塔遍布妖魔,武功不足的小侠们需要更多地凭借智慧闯关取胜。艰难闯关的过程也为众小侠增加了人生历练。
  • 世界科学博览2

    世界科学博览2

    本书是一部融知识性、趣味性、科学性于一体的科普类图书。力图全方位诠释科学领域的种种现象,引领读者进入精彩玄妙的科学世界,更加立体、真实地感受奇妙的科学之旅,使大家在享受阅读快感、学习科学知识的同时,获得更为广阔的文化视野、审美享受和想象空间。
  • 格林童话精选

    格林童话精选

    《格林童话》产生于十九世纪初,是由德国著名语言学家,雅格·格林和威廉·格林兄弟收集、整理、加工完成的德国民间文学。它是世界童话的经典之作,自问世以来,在世界各地影响十分广泛。格林兄弟以其丰富的想象、优美的语言给孩子们讲述了一个个神奇而又浪漫的童话故事。
热门推荐
  • 魔帝的废柴小王妃

    魔帝的废柴小王妃

    将军府嫡女废柴傻子,身为御赐的太子妃却被太子嫌弃,与左丞相府嫡女一起嘲笑她。21世纪第一女杀手强势归来,虐渣男渣女是她平生最大的爱好,将不服她的人踩在脚底下,是她平生最大的乐趣。她站在悬崖边上,勾唇轻笑,“天下谁敢不服我?”一道声音响起:“本王不服!”她抬眸看去。从此他们的命运便绑在了一起,共同生死。“若是我做了对不起你的事情怎么办?”“我会毫不犹豫地杀了你,然后自刎。”前世的爱恨情仇,今生又该如何应对?
  • 漫威之宇智波鼬见闻

    漫威之宇智波鼬见闻

    宇智波鼬21就死了,个人感觉实在可惜;主要还是为了纪念青春吧,不写出来,总感觉差了点什么。这是我心目中的宇智波鼬真身穿越了,不是谁谁谁获得了他的能力,也没有什么系统。开启脑洞想想看吧?六颗宝石分别能给予他什么能力?本书以电影时间线为主,有限参考漫画设定,更多的是自己的想法,完整的故事链、精确的衔接、科学的力量体系。欢迎在评论区交流剧情哦,谢谢各位。
  • 何取应笑

    何取应笑

    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者可以生。但她翻然醒悟,情是什么?呵,不过是一场游戏一场梦!为什么弱小就要被人把玩于股掌之间?那她便成为最强者!
  • 南卿之

    南卿之

    夏卿予被他那么一吼,脑袋一顿,清醒了,赶紧拿手擦干净眼里的泪水,抬眼一看就对上了南亦恒冷得足以冻死人的眼神,但不知为何此刻看到他却觉得那么温暖。夏卿予愣愣的看着他黑沉沉的冰块脸傻傻地笑开了:“小毛孩,你来了。这下我死了也不难过了。嘻嘻……”话落,一下子晕死过去。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刀神传说第一部

    刀神传说第一部

    银弧刀隐藏着怎样的秘密?一个被人叫做傻子的少年如何成为一代刀神的?少林寺、武当山、传灯山庄、武林七大家、拳皇门、飘香楼、六扇门、魔教、蜀中唐门、令狐世家、无名武院……个个闪亮登场!谜团重重!只有静下心来看,才能走出迷宫……江湖有了传说,就有了活力,就有了希望。刀神李流水的银弧刀被人偷了,江湖震动。
  • 职场要悟玄机

    职场要悟玄机

    本书以实际事例和语言说出了职场生存的方法和技巧,总共讲叙了职场要悟的十一个玄机,它们都从不同角度给大家提供了如何在职场巧妙做人,如何在办公室里赢得人们的信赖和欢迎,如何让自己避免被别人陷害、挤压、利用,如何在办公室里争得权利,出人头地……
  • 漫威中的上古卷轴

    漫威中的上古卷轴

    奇幻类新书《寒冬已至》,喜欢的读者可以去支持一下。
  • 秦汉战争史(下)

    秦汉战争史(下)

    战争是一种特殊的社会现象,它伴随着社会的发展而发展。战争史是记述这一特殊社会现象产生和发展全过程的专史,是人类社会发展史的主体组成部分。我国几千年来,有记载的部落之间、民族之间、诸侯之间、新旧王朝之间、阶级之间、阶级内部及国家之间所发生的战争,数以千记。中国战争史有着丰富的内容,它在人类历史的长河中闪烁着灿烂夺目的光辉。
  • 每一天,练习照顾自己

    每一天,练习照顾自己

    “人生而孤独”。在孤独的人生旅程,人们往往寻找安慰,寄托渴望,将人生依附于他人,也因此迷失自我,深感空虚和痛苦。人为何而生?我们缺乏反省。我们的人生不能由他人定义,我们要找回灵魂,本书正如招魂的幡引,引导你的灵魂重新归附自身,让你成为自己,成就自己,学会照顾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