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19000000004

第4章 北京的怪(1)

老北京城门城墙的变迁

看过《末代皇帝》的观众,会对电影中溥仪告别故宫时的那个长镜头印象深刻,但对于背景中的那个城门,知道的人寥寥无几。那是被拆于1954年的地安门,皇城四门中的一个。

除紫禁城外,老北京本有三道城墙,一是外城墙,二是皇城墙,三是故宫城墙。故宫为皇帝朝见与居住的地方,而皇城则是各部门的办公场所,此外还有一些宫廷作坊。皇城之内,严禁骑马,否则视为欺君之罪。

皇城有四道门,即天安门、东安门、西安门、地安门,可惜除了天安门外,其他都已损毁。

1912年,清王朝已灭亡,袁世凯被推为总统,按原先约定,他应到南京就任,但为了把持权力,他鼓动手下的北洋军队哗变,烧毁了东安门,并以此为借口,长期盘踞北京。西安门则毁于1950年的火灾,而地安门则是为疏通交通,于1954年底拆除。

从1913年起,因妨碍交通,皇城墙逐渐被拆,以后北洋政府财政紧张,便拆皇城墙变卖,到新中国成立时,地安门、西安门只剩大门。

与天安门不同,皇城其他三道门都没有建城台,防御功能有限,但地位显赫,以地安门为例,由此出可直奔德胜门,是皇帝出战、巡游的必经之路,1900年,八国联军攻入北京,慈禧便是从地安门逃往西安的。

地安门作为皇城的北大门,建于明代,民间称其为后门,故距此不远有后门桥。它的房脊很讲究,叫“贴锡背”,就是将铅锡合金熔化后,制成10毫米的厚板,再焊接成整体,用来防水,这道工艺又叫“锡拉背”,老北京曾有锡拉胡同,或与此有关(一说过去蜡烛台用锡制,称锡蜡)。

“锡拉背”在我国历史悠久,汉代的马王堆中就出土了类似产品。有趣的是,故宫内使用它的宫殿并不多,御花园中的钦安殿是其中一例,天安门上也有,用的是铅板。其他宫殿不用,这或与建筑体量过于庞大有关,“锡拉背”重,容易塌方。

地安门外的鼓楼地区,自古商业繁华,因古人有“前朝后市”之说,鼓励人们来此经商,此外附近有漕粮渡口,皇城中几个大的采买部门也都在此办公,刺激了经济的发展。

地安门拆除时,曾引发争议,为此所有拆下来的建筑部件都编号整理,暂存在天坛内,准备移建在天坛北门附近,不料后来天坛发生火灾,大部分建材被焚毁,重建工作不了了之,据称,今天坛北门附近仍有当年从地安门上拆下来的料。幸运的是,从今天的景山公园大门中,也可领略地安门的风采,它是后者的仿建品。

今天的地安门已成了地理名词,对于年轻的北京人来说,他们已想象不出这个城市当年的辉煌了,不少学者呼吁重建地安门,这确实值得重视。

老北京的衙门暗招多

北京是明清两代的都城,见证了官场生态的恶劣、吏治的腐败。

贪腐本是世界性的现象,但在古代中国为患尤烈,因为官员工资奇低,在明代,坚持清廉的官员只能饿死,清代雍正力推“养廉银”,但对高官补贴尚可,中下层官员依然很难过上体面的日子。

没有钱,只好想歪招,利用权力为自己创收,到后来,这些名目完全公开化,有节寿礼(一年三节加生日)、程仪(招待过境官员需送钱)、卯规(官员上任后,下属先要给钱,表示庆祝)、别敬(地方官述职,要给中央的同乡、同年、师长钱)、炭敬与冰敬(冬夏给的钱)、部费(地方呈文,需给上级交钱)、放炮(官员离任,提前收税,放入腰包,亏空由后任来补)。凡此种种,已不按腐败论。

为什么明摆着的腐败行为,却能公开进行呢?因为它们处在合法与不合法的中间地带。

以节寿礼而论,既可以看成是行贿,也可以看成是人情世故。至于程仪,可以理解成是下级给上级的路费,鼓励上级经常来考察工作,清政府当然希望高官多去基层,可在行政上没有经费,清代财政都是包干制,一笔钱发下来,工资、雇佣师爷、办公经费等都在里面,不够差旅之用。同理,部费也可以看成是下级给上级提供的办公费。别敬则在熟人圈子中发放,有的没有直接利害关系,以曾国藩为例,他在翰林院时工资很低,别敬是重要收入来源,可当时他手中无权,基本帮不上什么忙。

相对来说,“放炮”有些过分,分“太平炮”和“倒炮”,“太平炮”是官员不离任,但放出离任的风声,先期收上一部分税款。一般来说,“太平炮”和“放炮”都要在原有税额上打折,因为是提前收,必然要与人方便。而“倒炮”则不然,不打折扣,完全按规定税额预征。

“放炮”固然违法,但官员已离任,死无对证,后任想告,也不容易找证据,就算告赢了,经常是不了了之,自己依然要完成指定的税收任务,可怎么才能完成呢?无非是继续放“太平炮”,清代这样一年压一年亏空的衙门并不罕见。

在这个食物链中,送钱的主要是地方官,但送出去的往往不到他勒索的十分之一。他们的办法也很多,如浮收(多收)、勒折(即在银铜货币比价上做手脚,前后用不统一的折算率)、清规(在正税之外,算上损耗、人工等)、签字钱(民间告状,需先交钱)、节礼(逢年节,地方需给钱)。

清代农民负担本不重,一般在10%~15%之间,较明治维新前日本农民30%~40%的负担要小,可落后的管理加上严重的腐败,农民实际负担增加了一倍以上。到清末时,又有赔款、外国商品的冲击等,中国农村走向了贫困化。

雍和宫是雍正的王府吗

今天的雍和宫原本是雍正的王府,后改建成庙宇,这一说法已成常识,人人尽知。其实,此说并不准确,因为很难解释堂堂王府为什么没有花园?且从面积看,为什么比恭王府小这么多?其实,历史上真正的雍王府比今天大很多,如今留下的只是很小的一部分,不足四分之一。

雍和宫在明代叫太保街,是太监们的官房,规模很小,比周围百姓的民房稍高一些(过去房高是身份的标志),灰瓦顶,无特殊之处。1694年,在此始建贝勒府,规模亦不大。1708年,胤禛被封为和硕雍亲王后,向朝廷预支3年王俸(清例亲王年薪1万两,禄米1万斛),开始大建府邸,即雍亲王府。

雍正即位后,将王府的一半改为行宫,赐名“雍和宫”,即东路院,另一半则赐给了喇嘛,即西路院。雍正去世后,这里被改建成庙宇,建筑得到了重新修整。乾隆皇帝大兴土木,增建许多寺庙殿堂,从而使它规模宏伟,巍峨壮观。

东路院面积比西路院略小,1900年,八国联军侵占北京,日本人接管此地,盗走不少文物,为销毁罪证,将东路院基本烧毁。雍和宫原本是有花园的,花园面积比东路与西路加起来还大不少,里面设有大戏楼,即“大块文章”台。

雍和宫中不仅有大花园,还有不少小花园,据金梁编著的《雍和宫志略》中记载,内有花园名为香红雨,俗名海棠院。

关于雍和宫,传得最神乎其神的是“粘杆处”,传说是特务机关,正式名称叫尚虞备用处,在雍正还是皇子时便已创立,至乾隆时渐废除。表面上看,“粘杆处”只负责粘蝉捉蜻蜓、钓鱼等,名义上属内务府,但都是雍正旧人,雍正当年在北新桥附近居住时,府邸内院树木高大,盛夏初秋蝉鸣不断,搅扰休息,因此成立了这么一个服务组织。其实类似组织历史上一直就有,用大臣、党羽子弟充当侍卫等。

在争夺储位的斗争中,“粘杆处”可能起到了一定作用,故雍正后来在紫禁城又设立了“粘杆处”分部。“粘杆处”的头目是“粘杆侍卫”,传说为武林高手。

雍和宫的花园到民国时充为公用,曾作为传艺所。到新中国成立前夕,已是杂草丛生,一片荒凉。新中国成立后,它一度成为劳动教养收容所,后来建了机关的宿舍楼。好在西路得到了较好的保护,将原有损毁的殿堂修缮完整后重新开放,这就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雍和宫。

老北京的“高考”文化

科举制度是古代中国的一大发明,延续千年,老北京作为明清两代首都,承担着“贡试”的任务,许多学者戏称它是古代的“高考”。毫无疑问,老北京是传统考试文化的集大成者,但相关记载、遗迹较少,今人已不太了解。

古代科举最初也是一年一次,但交通不发达,外地考生奔波太辛苦,只能在京都赁屋而居,成本高不说,还滋生腐败。因留京举子不愿再回原籍“乡试”,只好就近托门路、办假户口,或直接投靠权贵,以获得推荐。

科举本是社会下层通往上层的通道,如通道本身出现问题,将影响制度的稳定性,故后来科举变成三年一次,“乡试”在秋天举行,“贡试”在春天举行,一般是农历二月九日、十二日、十五日三场,每场三天,共九天。

老北京“贡试”在贡院举办,贡院始建于明,当时刚迁都,财力困难,故用木板和苇席搭建,名曰“号棚”,共9000多个考位,外用三道荆棘包围,并建6个了望塔。由于防火能力差,发生两次火灾,最严重的一次烧死90多名考生。张居正时改成砖木结构,以后又有修缮。

“贡试”是国家大事,承担着为国选材的任务,故形成了一套复杂的仪式,每年皇帝要亲自接见考生,考生还要参加国家祭奠。但考生来自各地,出身不一,进退失措在所难免,在参加祭奠时,他们经常会挨骂、挨打,严重的还可能丧失考试资格。

外地考生云集京城,自然也会带来商机,明代会馆多在贡院附近,形成了一个商圈,比如附近的顶银胡同,都是当铺,专做考生生意,再比如鲤鱼胡同,取“鲤鱼跃龙门”之意,多是会馆,而驴蹄子胡同则以旅店为主,因为贵族才骑马,考生身份只适合骑驴。

清代不允许汉人居内城,会馆一律迁到南城,催生了琉璃厂等地的繁荣,比如墨汁便是为了方便考生而发明出来的。

科举文化的消亡始于清末,八国联军入北京时,贡院遭到严重破坏,因附近曾击毙克林德公使,此处又归德军管理,故每日拆房,将建筑材料变卖,留守的奕劻曾派员交涉,却无人理睬。经此一劫,十室损其九,因无屋可用,当年的科举不得不移到河南举行。

1905年,科举被废,从此乡绅阶层再无权威,社会组织力大大下降,乡村社会转由富翁、豪民控制,由此引发深层动荡。

北京贡院由于退出了历史舞台,加上内乱不休,基本荒废。1937年,日军占领北京,将贡院改成“日本神社”,并就近扒开城墙,以利交通,称为“启明门”,寓意中日亲善。抗战胜利后,改名为建国门,此时贡院内的传统建筑已基本被毁坏。

新中国成立后,海军机关曾在贡院办公,今贡院仅留地名。通州原也有贡院,负责乡试,在华北地区,规模仅次于北京,后毁于八国联军战火,于今仅剩北围墙残段。

老北京高考怎么走后门

科举制度在中国有1300多年的历史,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中产生过积极作用,但到了清代,已逐步僵化,不仅考试内容严重脱离现实,而且出现制度性腐败。

清以马上得天下,在关外以尚武为国粹,为不沾染文弱之气,故禁止普通旗人学习汉语,因此文化程度普遍不高。到清中期,一是统治者认识到不能马上治天下的道理,转而推崇汉学。二是与汉人长期交往,旗人也受到较大影响,汉语日趋普及。于是,到乾隆时期,政府开始推行“满科举”,希望从中选拔旗籍的管理精英,预防汉官擅权。

满科举初期只考翻译,到后来渐渐与汉科举并轨。但参加满科举的童生要先考马步箭,合格者才能参加科举,这也是为了弘扬祖上尚武精神之意。

为保持旗人官员比例,清代满科举录取比例明显超过汉科举,而旗人总人数较少,故满科举录取比例比汉人高数十倍,而各宗室更是走捷径,子弟连小试都不参加,直接一考过关。满科举没有汉科举糊卷匿名制度,所以权贵很容易上下其手,甚至公开作弊。

皇家虽然知道这些问题,但考虑到整体文化水平有差距,贵胄后代的家教尚有保证,至少比普通旗人子弟素质要高,故睁一只眼闭一只眼。

清中期时,八旗贫困现象已非常普及,一是康熙立下“皇朝盛世,永不加赋”的规矩,政府收入基本持平,故支出亦不增加,相沿百年,在通胀的影响下,货币购买力大大下降。二是人口增加,八旗子弟又不能经营商业,否则取消旗籍,甚至离开京城到外地谋生都要事先批准,这就逼着他们只能坐吃山空。

穷旗人无可奈何,只好虚报妻子亡故,然后假装续弦,其实仍娶元配。按规定,婚丧可各赏10两白银,颇能救一时之急。只是这样的伎俩渐次普及,到同治时,政府已无力承担,便彻底废除此项赏银。

没有钱,法律又不允许旗人卖地卖房,穷旗人就假装招佃招租,渐次转让出产业。到后来,甚至卖儿卖女,而这是当时法律所不允许的,可见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在这样的情况下,许多旗人的教育失去保证,这就给少数官僚以垄断权力的机会。到清末时,许多八旗官员不仅能力差,而且毫无忠诚度,以武昌起义为例,在旗的高官们都想着自己的利益,无人肯承担责任。

“满八旗”的制度设计,本是为了照顾八旗子弟,可这项倾斜政策,反而伤害了他们。由于竞争压力小,使他们外无视野内无胸襟,最终被历史大潮所淘汰。古往今来,既得利益集团的结局大体如此。

值得一提的是,旗人未必都是满族,既有蒙八旗、汉八旗,此外八旗中还有俄罗斯人,他们来中国做生意,后入了旗籍。

明清皇帝上朝说北京话吗

北京方言历史悠久,影响巨大,普通话即“以北京语音为标准音”,但北京话是怎么形成的?它又是如何影响到全国的?明清皇帝上朝时说北京话吗?

其实,真正北京话的历史并不长,只有400年左右。中国国土广阔,各地均有方言,为交流、行政、管理等需要,四千年前夏代便产生了“雅言”。不同时代的“雅言”均不一样,特别是晋代、宋代两次衣冠南渡,变化尤多,但原则上都以中原伊洛地区方言为标准,比如金代的北京人,就以洛阳读书音为正音。

恢复古人的“雅言”,今人恐怕一句都听不懂。在日语、朝鲜语中,我们会发现不少读音与汉语近似,从中略可体会不同时代“雅言”的痕迹。

元代北京成了首都,但官方场合所用仍是中原口音,只是与本地方言有所结合,形成了大都话。朱元璋灭元后,各地移民大量入京,大都话渐式微,由于河北移入人口较多,故北京民间方言以河北口音为主,而官方则使用“雅言”,即河南官话。到朱棣迁都北京,江淮官话等也对北京方言产生了一定影响。

据富察玄海先生所述,清入关后,前期和中期上朝均用满洲话,汉臣必须学习满语,但民间则出现了旗下话、土话、官话三者杂糅的趋势,北京话正是这三者结合的产物。北京话音调高,即受东北话影响。清代北京话分文读、白读两种,文读是旧的标准音,读书人多用,但到了清后期,基本失传,只剩下了白读。

清中期,随着对汉臣的倚重,且为提高办公效率,清宫上朝一律改用北京话,满语仍是国语,但不再充当官话。1728年,雍正设“正音书馆”,在全国推行北京话,规定读书人听不懂北京话就不能参加科举考试,甚至童生不得考秀才。虽然推广力度甚大,但各地敷衍推诿,到嘉庆时,“正音书馆”纷纷关闭,几无孑遗。

同类推荐
  • 古琴之道

    古琴之道

    作者从正统的角度指出了“琴道”、“琴艺”、“琴品”、“琴德”、“琴技”间所存在的文化精神、思想内涵与单纯技艺的差异。从人文、物态规律进行审视,入情入理地指出了“清、微、澹、远”的鼓琴之道,在喧嚣繁闹的社会生活中,对调整人们身心安适所能起到的有益作用。通过对诸多琴学疑虑的回答,力求帮助读者从“道器”与“乐器”,琴道和技艺的细微处去比较、体味、领略“琴道”中所蕴藏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精深内涵。全书行文质朴率真,字里行间每每可见撰者对琴道所爱之深,对中国传统文化感受之切,动情处赤心难得,憨直处坦荡可嘉!
  • 点亮巴黎的女人们

    点亮巴黎的女人们

    乔治·桑,香奈儿,柯莱特,荷坦丝,蓬巴杜夫人,拿破仑的约瑟芬……在巴黎,每一条街道都刻着女人的名字,她们活在几百年前,也活在当下。她们代表着个人可以达到的宏伟规格、生命可以如何精彩,以及辉煌、无止境的女性潜能。她们的狂野、高尚、勇敢、败德、坚强、愚蠢,已与这座城市融为一体,她们对自我的忠诚,对权利的追求和对欢愉的信仰,就是这城市永恒的过去、现在与未来。在人生的转折点,作者来到巴黎,开启了一段随性而自我的旅程,走过那些曾在此发光发热的女人们的生命、爱与失落。从路易十四到法国大革命,两次世界大战到新世纪,当她在过去的时光中追寻她们的足迹,亲自走过她们哭过、笑过、活过的每个角落时,她也从这些创造和滋养了世界最文明都市的迷人女性身上获得了生活的灵感与勇气。
  • 日本人与日本论

    日本人与日本论

    从日本的自然条件、历史渊源说起,通过分析近现代日本国家政治、经济等,指出了日本民族精神上的空虚与矛盾;对日本社会文化的方方面面做了分析。被学界视为研究日本的一本标杆性的著作,堪称中国的《菊与刀》。《日本人与日本论》 中国版的菊与刀,了解日本文化的必读之作。
  • 日用与收藏(和谐教育丛书)

    日用与收藏(和谐教育丛书)

    本书介绍了生活中常见器具,如筷子、剪刀、梳子、镜子等的发展历史,也说明了如笔墨纸砚等文化收藏品的前世今生,读来贴近生活,妙趣横生。
  • 民国情事:此情可待成追忆

    民国情事:此情可待成追忆

    本书选取了民国时期九个颇具代表性的名人爱情故事,以三男三女以及三对夫妻作为本书的主角,力求把故事讲得精彩透彻,而又删繁就简。“何事秋风悲画扇”部分的三个男主角分别是胡兰成、郁达夫、李叔同;“恨君不似江楼月”的三名女子为萧红、苏青和吕碧城,“那年花好月正圆”部分,选取了三对夫妻,分别是溥杰与嵯峨浩,徐悲鸿与蒋碧微,胡适与江冬秀。
热门推荐
  • 一胎二宝:总裁宠妻太甜蜜

    一胎二宝:总裁宠妻太甜蜜

    婚姻亮起红灯。她外出旅行散心,飞机上偶遇A市最尊贵的男人。“小姐,我们是不是见过?”什么年代了?居然还有人用这么老土的话撩妹????谁曾想,两人不但见过,她还是他孩子的妈妈……
  • 万界行天

    万界行天

    观日月轮落踏诸天万界求一世道果任万世逍遥
  • Just David

    Just David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我的老爷爷

    我的老爷爷

    身患绝症活不过十五日,还穿越到电视剧世界,就问你慌不慌?不用慌。老爷爷助你走天下。这是一个大男孩在老爷爷的帮助下在电视剧世界弘扬正能量的故事。
  • 快穿:男神大人,放肆撩

    快穿:男神大人,放肆撩

    苏七月只是同情可怜女配,但并没有想过成为女配,为她们改变命运,逆袭人生……片段一:白衣少年站在樱花树下,一年四季春夏秋冬交替,樱花再次开放。“樱花开了,说好的我们一起来赏花。”“却独自留我在这里赏花”扯出一抹苦笑片段二:面色苍白的少年站在水晶棺面前,虔诚的目光盯着,水晶棺中的少女说:“主人,说好了不会离开我。”“为什么要骗我呢?”“主人,醒醒好吗?不要再睡下去了。”片段三:男人抚摸了自己的嘴唇,看着落荒而逃的小野猫,眼眸闪烁着不明的暗芒。“招惹了我,就不要妄想逃离我的世界里。”勾起了一抹浅笑
  • 替嫁之神医世子妃

    替嫁之神医世子妃

    她是被家族牺牲的庶女,他是王府里重病不治的世子,一场错嫁让两人纠结在一起!家族内的勾心斗角,朝廷上的尔虞我诈,一步错,步步错,该如何在这异世的烦扰中生存下去?且看现代女医师如何在异世混得风生水起!
  • 海贼之诸天商人

    海贼之诸天商人

    通俗版:“骚年,想变强吗?氪金就能变强哦!”——徐溪正式版:穿越海贼世界,获得诸天商人系统。“强者租赁,货物出售,一条龙服务;少年你想变强吗?诸天商店,你值得拥有,只要有钱,你就能成为未来的海上霸主!”——徐溪
  • 看破,瞬间天晴

    看破,瞬间天晴

    这是一本教你看破万象,放下烦恼的都市身心灵修行悟本。将“正能量”真正实践。什么是幸福?幸福就是没有烦恼的自在。看破才能放下,放下才能淡定。唯有平静对待世事,才能跳出患得患失的心态。世间种种烦恼、困惑,全部都是因为执迷、执着,困顿其中,所以不得其解。倘若看透了烦恼的本质、困惑的根源,自然豁然开朗、心如天晴。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亲爱的兔子小姐

    亲爱的兔子小姐

    江小雪穿着一身哥特风lo裙去相亲,没想到对面坐下一个超短裙、长耳朵的兔女郎。“你好,我是沈亭君。”对方咬牙笑得一脸妩媚。什么情况?说好的文质彬彬的设计精英呢?江小雪掩面……后来她时常见他白衬衫、黑西装,外加金丝眼镜的样子,却咬牙道:“衣冠禽兽!”***沈亭君第一次见江小雪的时候,她救他于黑暗之中,他却不知她是谁。是贪图那份纯粹的温暖,是不愿惊扰心底的悸动,那一次,他选择落荒而逃,再相见,他必要握紧她的手。***原来她以为的偶然相遇,是他一个人的久别重逢。***本文1V1甜宠暖文HE欢迎入坑,请多关照=v=