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25600000002

第2章 杨度:从“帝制祸首”到中共党员的传奇人生(2)

我们都知道,蔡元培任教育总长之后又做了北京大学校长,以“思想自由,兼容并包”为宗旨办学,给北京大学带来了翻天覆地的深远影响,但可能没有想到,他之所以能成为教育总长,其中还有这样一段不为人知的内幕吧。

内阁名单正式公布之后,杨度当然大失所望。心灰意冷之下,他声称自己身体不适,连原来的内阁统计局局长一职也一并辞掉,决定暂时退隐,去青岛休养一段时间。袁世凯也觉得太亏待杨度,好言劝慰一番之后,又送了他一笔钱,一幢别墅,准了他半年的休假。

此后,到1913年,进步党(当时国会仅次于国民党的第二大党)领袖、杨度的旧友熊希龄出任内阁总理,在熊希龄开出的内阁成员名单中,杨度又一次榜上有名,而且比上一次更进一步,成了炙手可热的交通总长。不料,曾经害得杨度与内阁总理一职失之交臂的梁士诒再一次给杨度使了个绊儿,一句“杨度对交通事业为门外汉”使得熊希龄改变主意,决定让杨度还做教育总长。熊希龄自觉出尔反尔很对不起老朋友,就亲自出马找杨度好言商量,请他帮帮忙改任教育总长。结果杨度扔下一句:“我帮忙不帮闲。”拒绝出任教育总长。

如果说这三次的事情,还是因为有人从中作梗,这才导致杨度愿望落空,那么1914年杨度又与政治会议议长有缘无分的事情,就只能说是命途多舛、天不从人愿了。由于袁世凯的专制独裁引起了国会中许多议员的不满,这一年,在国会选举袁世凯为正式大总统时许多议员都投了反对票,导致这一提案两次投票都未能通过。袁世凯恼羞成怒,竟然下令解散国会,由政治会议代行国会职能,并内定杨度为政治会议议长。这一职位相当于今天英国的上议院美国的参议院。杨度得到消息自然喜出望外,感到自己多年的抱负终于要实现了!可没想到的是,半路杀出个程咬金,正在这时,曾任前清云贵总督的名臣李经羲来到了北京。而袁世凯向来就有重视前朝官贵名流的习性,李经羲这一来,袁世凯就临时决定由他来担任政治会议议长一职。

已经送到杨度嘴边的肥鸭子,竟然又一次拍拍翅膀飞走了!天下之大,像杨度这么倒霉的人,还能数得出几个?

拥袁称帝

杨度早就认定了袁世凯,作为他生命中的真命天子,自从他得到袁世凯和张之洞的联名举荐入朝为官,他就一直为袁世凯出谋划策,竭忠尽智。袁世凯做中华民国的大总统也罢,做中华帝国的皇帝也罢,杨度就像忠贞不二的仆人一样,从来没有离开过袁世凯。

杨度一生的大部分时间,都是信奉君主立宪政治的。所谓君主立宪制,就是将国王、皇帝手中的立法权、行政权过渡到以宪法为中心的国会中,但国家仍然保留君主,君主要么不具有实权,要么只有部分行政权。这种政治体制限制了君主的权力,避免了专制独裁局面的出现,相对于传统的封建制度来说是不小的进步,但由于保留君主,又在一定意义上表现出对封建势力的妥协。

杨度对宪政的研究在当时中国称得上独步一时,除了梁启超之外,再没有人能与他匹敌。早在1905年,清政府就派杨度等五大臣出洋考察外国宪政,回国后交上来的考察报告,就是由杨度和梁启超代笔。此后,杨度与梁启超于1905年底在日本组织宪政会,杨度又被推为干事长。

袁世凯当上中华民国大总统之后,大权在握,为所欲为,还觉得不过瘾,终于决定改共和制为君主立宪制,自己过一把做皇帝的瘾。当年清政府号称要立宪的时候,就对精通宪政的杨度颇为倚重,这回袁世凯实行宪政,当然更离不开杨度这个心腹智囊。

1915年3月,为给袁世凯称帝制造舆论支持,袁世凯的大儿子袁克定通过杨度找到梁启超那里(不首先找杨度是因为杨度和袁家关系过于亲密,既然是制造舆论支持,当然还是尽量避避嫌),想请他写文章表示支持,结果被梁启超婉言谢绝。梁启超是个聪明人,他知道复辟帝制无疑是逆历史潮流而动,很难有善终,所以没去趟这个浑水。杨度见梁启超不肯出面,顾不得那么多,只好自己动笔了。更何况,袁克定也没白劳动杨度大驾,他为父亲几次想要对杨度委以重任都因种种事端而未果的事情做了诚恳而歉意的解释,并且信誓旦旦地许诺说,称帝一事如果成功,一定请杨度出任宰相之位。

杨度又一次心动如潮。不管失落多少次,少年时期在恩师谆谆教导之下培育起来的理想又岂会轻易泯灭?说不定,这一次,就真的功德圆满了呢!

杨度向袁克定拍了胸脯。袁克定给他十天时间,结果他只用三天,就把文章写出来了。文章的题目叫做:《君宪救国论》。袁世凯读此文,不停地击节赞赏,到酣畅淋漓处还情不自禁地随手抄笔在上面题下“至理名言,醒人耳目”、“所言极是”之类的批语。

《君宪救国论》大意无非说共和误国,只有实行君主立宪,中国才有出路,而实行君主立宪,当然就要有皇帝,这一点才是关键!文章写成后,袁世凯下令印刷两万多份,要求各省市官员认真研读。为表示对杨度的感谢,袁世凯还亲笔题写了“旷代逸才”四个大字,制成金匾悬挂在杨度家厅堂之上,这无上的恩宠,自袁世凯当政以来,还从未有人享受过。一时间,杨度成了北京城中炙手可热的闻人,人人都知道杨度马上就要飞黄腾达了。从原本关系淡漠的亲朋戚友到素不相识甚至从未谋面的谋生人,一个个都跑到杨度跟前示惠买好,原本门可罗雀的杨府,很快也热闹得跟集市和庙会一般了。

同年8月,在袁世凯的授意下,杨度与孙毓筠、胡瑛三人去“为国家安全筹谋划策之意”组织起筹安会,又拉进刘师培、严复和李燮和三人,合称“洪宪(袁世凯称帝时使用的年号)六君子”,杨度任理事长,共同为袁世凯称帝的“事业”鸣锣开道,出谋划策。

筹安会组织起各式各样的请愿团,向参议院请愿,要求以君主立宪制取代共和制。凡参加请愿者,或饷以美味大餐,或直接赠送金银钱财,一时间闹得轰轰烈烈热闹非凡。最初是从地域上以各省民众的名义组织请愿,接着又扩展到遍及社会各界的请愿团。不独商界有请愿团,学界工农界有请愿团,就连乞丐请愿团和妓女请愿团都冒出来了,简直是乱七八糟乌烟瘴气。

12月11日,袁世凯在北京召开国民代表大会,荷枪实弹如临大敌的军警们气势汹汹地把整个会场包围得严严实实。所有国民代表都被迫投票赞成君主立宪,并推戴袁世凯为中华帝国大皇帝。推戴书送到总统府,袁世凯假意推让了一番,两天后接受百官朝贺,并决定于1916年元旦正式登基。

沸反盈天的复辟活动和袁家父子的金口诺言,让杨度沉浸在虚幻的幸福中无法自拔。他以为多年的等待之后,他生命的春天终于要来了。

但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试图扭转其方向的人,往往都被碾得粉身碎骨。袁世凯的倒行逆施引起全国上下一片骂声。1915年底,蔡锷在云南组织护国军,首倡义举,打起反对袁世凯的大旗。紧接着,孙中山发表《讨袁宣言》,积极响应。全国各地反袁活动一时间风起云涌,云南、贵州等省纷纷宣布独立。四面楚歌声中,袁世凯忧愤交加,竟然一病不起。1916年3月22日,袁世凯被迫宣布撤销帝制,两个多月后就在国人的耻笑声中永别人世。

杨度的真命天子就这样匆匆离去了,年已不惑的他,又该何去何从?

浪子也风流

杨度与袁世凯相交多年,也合作了很多年。这在杨度,是将自己的君宪理想付诸实践,但到了旁人眼里,却未必如此。

1915年底蔡锷(他是杨度的同乡兼好友)在云南起兵反袁,就把杨度列为应该诛除的所谓“十三太保”(指积极参与袁世凯称帝活动的十三个人,包括筹安会六君子和号为“七凶”的朱吟钤、段芝贵、周自齐、梁士诒、张镇芳、雷震春、袁乃宽)之首。次年3月袁世凯发表撤销帝制令后,通缉惩办帝制祸首的号召再次被提出,“十三太保”多有仓皇逃窜者。袁世凯死后,大靠山没有了,杨度等人的处境就更加岌岌可危。7月14日,继任总统黎元洪发布正式通缉令,杨度仍然名列榜首。

不过,由于“十三太保”与当时官贵名流牵丝绊藤多有瓜葛,通缉令一出,找黎元洪说情的人就络绎不绝。有的人面子实在太大,黎元洪不能拒绝,渐渐地,通缉令上的人员就越来越少,“十三太保”只剩了“五太保”。黎元洪也觉寒碜,于是大笔一勾,匆匆加上几个人凑数,其中就有杨度的同学、老乡兼密友夏寿田。说来好笑,黎元洪大张旗鼓地通缉所谓的帝制祸首,而袁世凯的长子,也是复辟事件的主要策划者袁克定,竟然像被政府遗忘了一般,从未有人提起,不仅如此,他甚至还可以向黎元洪说情,免去了张镇芳和雷震春的通缉令!除了袁克定之外,所有那些有钱有势或者手中握有兵权的将军、将领们,无论当初如何积极地支持袁世凯称帝,这时候也没有一人被纳入到黎元洪的通缉令当中。

可见当时的所谓法律,不过是实现弱肉强食的一种工具罢了。杨度在天津看到报上登载的通缉令名单时,一度悲愤交加,要上北京投案自首并与政府理论,在夏寿田的劝解下才作罢。

袁世凯在世时,杨度虽然一心拥护他,但袁世凯称帝失败,也给杨度带来了不小的困惑和冲击。或许,君主立宪在中国根本行不通?中国已经不可能再有皇帝了?以袁世凯的实力和手腕,尚且称帝失败,数遍全中国,还有谁做得了这一国之君?

1917年发生的事情,再次证实了杨度的疑惑。

袁世凯死后,黎元洪坐上了中华民国大总统的宝座,段祺瑞则成为内阁总理。两人谁都看不上谁,同时也谁都治不住谁,再加上许多利益纷争,不免时常闹些摩擦。发展到后来,黎元洪下令免去段祺瑞的总理职务,段负气出走,在天津组织起一支力量准备以武力解决问题。黎元洪惶恐之下,电召安徽督军张勋入京调停。没想到张勋进京之后竟然不顾舆论反对,拥戴前清废帝溥仪再次玩起了复辟的把戏。

张勋入京之前,曾经多次邀请杨度探讨君宪问题,复辟王朝在京成立,张勋又电邀杨度出任复辟朝廷官员。但杨度看出张勋并非要实行君宪制,他不过想复辟前朝旧制,借以为自己邀取声名、扩充势力而已。杨度拒绝了张勋的邀请,同时发表“反对张勋复辟公电”,公开表明自己的立场,并通电孙中山和上海《时报》,指出此次复辟事件诸多错谬,警告张勋和积极参与的康有为“及早收束,速自取消”。

幸亏杨度没有参与张勋复辟,否则身上的罪名又要加重一层了。成王败寇,自古如此。张勋的“辫子军”很快就被段祺瑞击溃,张勋也成了通缉犯。

虽然只是个旁观者,经此一役,杨度益发觉得世事无一可为,对时局更加灰心失望了。幸运的是,到1918年,北京政府就发布特赦令,不再追究杨度作为帝制祸首的罪责,杨度得以回到北京。此后他在工商界活跃了一段时间,但是并没有作出什么足可称道的成就。他闭门读书,闲时写作些抒发不平之气的诗歌,后来又跟着老乡同时也是王恺运弟子的齐白石学习国画,通过齐白石,还结识了书画家陈师曾和京剧表演大师梅兰芳。

当然,最值得一提的,还是他与艳名重于一时的京城名妓花云仙那段温柔缱绻的爱情故事。

杨度是通过梁启超认识的花云仙。那是在1912年的10月间。当时,花、梁二人已经在一起相处了有一段时间了。由于性格上的差异,以及花云仙花钱过于大手大脚,两人之间实际已经颇有隔隙。杨度上门拜访梁启超,看到花云仙,眼前为之一亮。而性格偏于热情奔放的花云仙,厌倦了沉静而至于令人气闷的梁启超,也被杨度的翩翩风度所折服。花云仙不独貌美如花,歌也唱得很好,杨度不仅气宇轩昂,而且口才极佳,出口成章。两人互相吸引,很快便堕入情网。

梁启超本来已在为花云仙的事情发愁,这时候乐得顺水推舟,也就欣欣然将花云仙拱手相让。两人一起度过了一段十分美好的时光。幸福的狂喜甚至使得一向理智的杨度头脑也发了一回热,当杨度的母亲得知儿子在外狎妓而不知节制,冲他大发了一顿脾气勒令两人断绝往来时,杨度竟然甘愿背上不孝的罪名,也不肯和花云仙分手。不过,花云仙终究是过惯了一掷千金的公主式生活,杨度手头虽然还算阔绰,时间一长,也禁不住她的折腾。有一次,杨度在金钱问题上微微表现出一丝吝啬的意思,花云仙竟然负气出走,跑到上海嫁给了一个车站站长。

但两人之间的浓情密意并没有因为花云仙嫁人而就此断绝。后来杨度才知道,花云仙负气出走是假,真正的原因其实是她不想杨度因为自己而背上不孝的罪名,这才决定毅然离开以成全杨度。虽然不再明着在一起了,两人的关系却开始细水长流,涓涓不断。即便在杨度成为帝制祸首遭到通缉的那段时间里,花云仙也从没有嫌弃过杨度,反而给他更多的关怀和照顾。

鲁迅说,人生得一知己足矣。有红颜知己若此,夫复何求?

援手孙中山

一个人经历的事情太多,遭受的幻灭太深重,往往会生出人世虚幻的感觉,容易被佛、道等的宗教力量所俘获。杨度看到了大清朝的毁灭,也看到了袁世凯的覆亡,官场百态、世情冷暖都在他心里留下了不可磨灭的印记。

大约从1916年起,杨度开始深入持续地阅读佛家经典,不仅佛学功底大为长进,还逐渐形成了自己对佛学的独到理解。杨度给自己取了一个法名,叫做“虎禅师”。“虎”就意味着像老虎一样生气勃勃浑身是劲,可见杨度学佛,并没有堕入消极遁世一派,而且他不剃度,不吃斋,也不戒绝凡尘俗事,如他自己所说,是“修心不修身。”

或许正因为杨度事佛还不够彻底,不能完全忘怀世事,这个世界也便没有抛弃杨度,而选择在某个特殊的时候,用一种独特的方式把杨度重新召唤到纷纭的世界中来。

1922年6月的一天,杨度家冷落的许久的门庭被一位不速之客轻轻叩开。来人名叫刘成禺,宾主寒暄之后,来人说出来意,杨度闻言悚然心惊,原来是孙中山先生有难!恰好此时与杨度同为“帝制余孽”的好友薛大可来访,杨度把事情一转告,三人于是细细商量起计策来。

事情是这样的:1921年11月,孙中山在广州建立革命军政府,与北方的军阀政府分庭抗礼。第二年6月,孙中山挥军北上,希图统一全国。不料被孙中山一手提拔起来的陆军兼内务总长陈炯明中途叛变,炮轰孙中山府邸,并且联合直系军阀吴佩孚,妄图两面夹击,消灭北伐军。陈炯明的力量原已不可小觑,如果再加上吴佩孚,北伐军很可能会遭受灭顶之灾!

同类推荐
  • 天上宫阙人间烽火

    天上宫阙人间烽火

    曹丕生于乱世,长于戎马。老爹是曹操,老妈是卞夫人。一个相貌丑恶诡计多端品行败坏,一个美丽端庄温柔善良。五岁学骑射,八岁写文章。十来岁开始追随老爹南征北战。十一岁学会逃命,死里逃生。十八岁抢到天下第一美女甄夫人。二十五岁封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三十一岁封太子,写《典论》。三十三岁父曹操死,封魏王,随即称帝。在位七年。丕为文学青年,战场英豪,情场老手,噬血皇帝。立志为文,却身陷储位之争;以为寿比南山,不料四十而卒。丕相貌近于父而不同于母,没有兄弟曹昂及曹植曹冲可爱,所以小时不为父母所喜。武比不过哥哥,文比不过弟弟。深受父母冷落。少时心理阴暗面比较大。十一岁哥哥曹昂战死,丕以为自己能成为曹家接班人,不料父母却钟情于弟曹冲。曹冲病夭,丕安慰父亲,却被父亲痛骂。心理阴暗面更加增大。弟植丰姿敏才,深为父母所喜。父有立幼废长之心。丕深感不安。在郭氏等女人帮助下,设计夺得太子之位。通过曹氏一家兄弟相残夫妻反目,众英雄豪杰跳梁小丑的粉墨登场,展现了人性的美与丑,光明与阴暗,乐观与悲观,表达了对人世间美好事物的追求。
  • 我在大唐收快递

    我在大唐收快递

    快递小哥穿越大唐,成为太子李承乾,除了性格很皮以外,他就只会收一点快递了。系统:“叮咚,您有一份快递,请注意查收。”李承乾:“握草!谁特么寄了一坨屎!有病吧!”李世民:“高明,近来在忙何事?”“来自李世民的负面情绪值,+666”这是一个逗比的故事,这也是一个有爱的故事。轻松种田文,不讨论历史,不搞权谋,收各种快递,让自己和唐人生活的好一点。
  • 三国之我是袁术

    三国之我是袁术

    生为富二代,死亦世家子。自己一个现代富二代,没什么追求,没什么遗憾,却无缘无故的穿越到三国,成了袁术这个悲催货,袁述表示自己亚历山大。不过既来之则安之,自己一个高贵的世家子,怎么能败给曹操刘备孙权这些小人物。看老子如何拳打曹操,脚踢刘备。至于孙权,你还是和你哥乖乖的当老子的干儿子吧。 群:602403937
  • 三国之养子传奇

    三国之养子传奇

    主角曹义穿越了,成为了曹操的养子。本以为会像《三国演义》里那样,没想到真实的世界颠覆了自己的认知,曹操并不多疑、刘备也不是逢战必败、孙权也不是就会制衡,曹义本想仗着便宜老爸过着富贵人生,没想到历史的洪流将曹义推上了舞台前方。本文并非爽文,主角很弱,没有像其他穿越者那样熟知历史。本书结合了《三国演义》和《三国志》的内容,不会完全参照历史事件。
  • 逍遥在大宋

    逍遥在大宋

    我无意当中穿越到了宋朝,更是见到了传说当中的岳飞!更是巧遇了金国皇帝的五公主,我们更是擦上了爱情的火花。接着又是见到秦桧、牛皋、韩世忠、宋朝皇帝彼此又会发出什么啼笑皆非的故事呢!看我“逍遥在大宋!”
热门推荐
  • 勇敢的心

    勇敢的心

    上世纪20年代末,西阳,大革命席卷中国,世家出身的霍啸林与军阀之子赵舒城义结金兰。风云际会,他们走向不同的道路。因父辈的恩怨和隐秘的身世,他们虽是亲兄弟,却反目成仇,命运纠缠,欲罢不能。自小懦弱、不受待见的霍啸林因着一颗勇敢的心,屡屡身陷绝境,却不失斗志,杀军阀、闯江湖,最终转身成为热河抗日大英雄。而赵舒城为虚妄的功名所扭曲,为仇恨所折磨,命运反转,从学运领袖、北伐英雄堕落成杀人犯,最终沦为汉奸。整部作品情节紧张曲折,充满悬念,人物刻画生动细腻。
  • 海天漂

    海天漂

    一群年轻人,热血文艺,心存梦想,追寻更好的发展,骨子里的行走天下冲动,不惜放弃稳定工作生活,一路向南,俊哥淑女同仁,组团南下,历尽风云雪月雷电变幻,寻找自己的归途,有外在的归宿,更想有心灵的家园和依托。情节跌宕起伏,东南亚风情盎然,意趣又好玩,情趣犹在,一路奋斗进取,路边风景优美,人物形象丰满多样,内心细腻,描写刻画,场景宏大,变化多端,相信读起来不乏味。好玩的故事,尽在江南甘棠海天漂。
  • 培养孩子成功成才的70高招

    培养孩子成功成才的70高招

    教育绝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而是一个创造过程,是一个人的生命历程。因此,要与孩子的心灵进行沟通和碰撞;要研究孩子内化的过程与规律;要研究如何去激活知识;要研究方法,如何去启迪孩子等等。每个家长都应将教育视为孩子共同经历的精神生活过程,自我发现和探索真理的过程,以及生命活动和自我实现的方式。
  • 苍狼惊世录

    苍狼惊世录

    一场突如其来的变故让整个草原都陷入了战火!年轻的世子目睹了这一切,心里暗暗发誓:他一定会夺回属于他的一切!然而,他却和他的敌人爱上了同一个姑娘,当天下最有权势的两个人站在她面前时,她却选择了一个不会武术、没有权利和金钱的读书人……
  • 那一个白衣少年

    那一个白衣少年

    第二次邂逅相遇,是在朝阳的午后,我们擦身而过,走了几步才发现原来是他-叶新,真的是他,他回来了,回到我的视线里,我狂喜。嘭....为了看他,我没看前面,居然碰到了一个人,不过,他好像没看见我。
  • 望仙

    望仙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西游上下五千年

    西游上下五千年

    李道真本为先天精灵,被天界一仙人点化,又蒙道祖召见,开启了一段西游探秘之旅。
  • 废柴嫡女要翻天

    废柴嫡女要翻天

    她是现代美女特工,在执行任务中与犯罪分子同归于尽,穿越到架空古代成了瞎眼的大将军府嫡女。青楼前受辱,被庶妹抢去了未婚夫,赐婚给一个不能人道的嗜杀冷酷的王爷。不是嗜杀冷酷吗?这像只撒娇的哈士奇在她肩窝里拱来拱去的是个什么东东?--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大毒物

    大毒物

    “天啊!这家伙是异类!你们看这奇怪的蜥蜴身上满是颗粒,肯定是剧毒之物,这是代表不详的兽灵!”
  • The Masque of the Red Death 红死病的面具(英文版)

    The Masque of the Red Death 红死病的面具(英文版)

    The Masque of the Red Death, originally published as "The Mask of the Red Death", is a short story written by Edgar Allan Poe and first published in 1842. The story follows the "happy and dauntless and sagacious" Prince Prospero's attempts to avoid a dangerous plague known as the Red Death by hiding in his castellated abbey. He, along with many other wealthy nobles, has a masquerade ball within seven rooms of his abbey, each decorated with a different color. In the midst of their revelry, a mysterious figure enters and makes his way through each of the rooms. When Prospero confronts this stranger, he falls dead. The story follows many traditions of Gothic fiction and is often analyzed as an allegory about the inevitability of death, though some critics advise against an allegorical reading. Many different interpretations have been presented, as well as attempts to identify the true nature of the disease of the "Red Death."