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26200000003

第3章 顾炎武:矢志不渝的期待者(2)

好在这时候顾炎武的好友归庄、路泽溥、路泽农兄弟等人为营救他而奔忙开了。归庄求助的是钱谦益,钱谦益表示事情并不难办,不过要顾炎武写个门生帖子来才行。归庄知道顾炎武是肯定不愿意这样做的,为什么呢?因为这个钱谦益原来在福王政权中当过礼部尚书,南京失守后却又向清军投降,所以顾炎武很鄙视他,向这样的人递交门生帖子顾炎武师决计不会干的,哪怕会丢掉自己的身家性命。但归庄顾不了那么多了,只得自己代写了一个门生帖子送了过去。不过很快顾炎武就知道了这件事情,立即叫人去把它要回来,否则就要在大街上张贴公告说这帖子不是他自己写的。钱谦益听说之后也只得苦笑着说:“顾宁人太倔强了,何必如此认真呢?”钱谦益这条路是走不通了,幸亏路氏兄弟认识松江府的一个官员,靠这个人出力,把案子由昆山县移交到松江府去处理,才得化险为夷。

1656年春天,顾炎武由松江出狱,回到昆山,不久就准备奔赴南京,但事情远没有结束。叶方恒见顾炎武出狱,哪肯善罢干休,于是派了刺客尾随顾炎武至南京太平门外下手。这次顾炎武的头部被打成重伤,要不是朋友闻讯赶来及时搭救,顾炎武恐怕已经没命了。心狠手辣的叶方恒在指派爪牙追杀顾炎武的同时,又指使十几名家奴到顾炎武家翻箱倒柜,洗劫一空。

太平门遇刺之后,顾炎武深深感到,江南已非久留之地:叶方恒是清朝新贵,有财有势,一旦再借故寻衅,自己还是毫无还手之力,与其在江南坐以待毙,还不如远走避险。也就是这一年,顾炎武的生母何氏也去世了,这样顾炎武离开江南就更没有了牵挂。

清顺治十四年(1657)春天,已经四十五岁的顾炎武将家产全部变卖,踏上了北上的旅途。

为何要北上

顾炎武为什么在垂老之年还决心远离家乡,过上颠沛流离的生活呢?仇家的陷害使其不能安居于江南,这固然是原因之一,但并没有这么简单。

这个时候,江南的抗清斗争已经转入低潮,南明的唐王、鲁王政权相继垮台,继之而起的桂王政权又已经远离江南,退到了西南的广西、云南、贵州一带。而清军南下之初,北方抗清的农民起义却是如雨后春笋,像顾炎武最早驻足的章丘、登莱一带就是农民军在胶东的根据地。顾炎武到这里来,是想更广泛地结识各地的志士和学者,增进自己的学问,继续对国家和民族作出贡献。

清顺治十四年(1657)至康熙二年(1663),顾炎武主要活动在山东、河北一带。

山东,是最早遭到清人铁骑践踏过的地方,那段灾难的历史当地人民记忆犹新;河北是明朝的京畿地区,东北的营平和山海关一带则是揭开明清易代历史序幕的血腥斗争的战场。这里有民族英雄袁崇焕等英勇抗清的事迹,也留下了吴三桂引清兵入关的可耻罪行。

顾炎武初到北方,面临的是“屠杀圈占之后,人民稀少,物力衰竭,俗与时移,不见文字礼仪之教”(《亭林文集》卷二《营平二州史事序》)的惨状,他在这里寻访志同道合的朋友,“一方不可得,则求之数千里之外;今人不可得,则慨想于千载以上之人”(《亭林文集》卷二《广宋遗民录序》)。因此,他除了广结抗清人士之外,还结识了许多前朝遗老,他们大多是与清廷采取不合作态度而闭门著书的学者隐逸。如他初入山东,在莱州盛情接待他的赵士完,济南的徐东痴,在邹平与他同游万斛园的故明工部尚书张延登之子张元明等;在河北昌平,顾炎武又遇到浙江余姚的吕章成,吕曾是鲁王的幕下,鲁王失败之后才隐居于北方。顾、吕二人互相引为知己,顾炎武还为吕章成的《吕氏千字文》作序。

顾炎武不是一个旅行家,而是一个以天下为己任的学者。他正是要通过自己到“四海”的实际考察,去探求历史兴亡变迁的原因,因此,凡是与历史、尤其是跟眼前的社会大变动有关的地方,他都要亲自考察。从1658年到1660年,顾炎武先后几度到河北昌平拜谒明十三陵,并对昌平一代地理形势作了调查研究,写成《昌平山水记》,此外还考察了山海关、居庸关、古北口、昌黎、蓟州一带的历史和地理形势。他所编的《营平二州史事》也正是从历史上寻求对后代有益的教训。

清康熙元年(1662年),这一年顾炎武五十岁。“远路不须愁日暮,老年终自望河清”,前面道路虽然漫长,但他对人生仍然抱着坚定的信念,就在这年冬天,他开始了山西之行。

顾炎武去山西,也并非偶然。在清朝严酷的统治下,顾炎武等抗清人士要想在江南立足那已是万万办不到的,而全国的抗清形势也是不容乐观,倒不如暂时在比较荒僻的地区居住下来将来待机再起。

顾炎武在山西的第一站是太原,在这里,他结识了一位奇士,一位侠肝义胆的传奇人物,即著名的大学者和思想家傅山。傅山(1607—1684年),字青竹,后改青主,比顾炎武大六岁。崇祯九年他三十岁时,就成功领导过一次声闻全国的学生运动。当时的山西提学袁继咸被阉党诬陷下狱,傅山就约集了全省的生员一百余人赴京请愿,最终迫使朝廷将袁继咸无罪释放。明亡后,他自号“朱衣道人”,从事地下抗清活动。清顺治十一年(1654),因参与南明总兵宋谦策划在晋豫边界起义,以“叛逆钦犯”被捕入狱,但他极懂得斗争策略,坚决不承认参与策划起义之事,并以绝食抗议,当局无法定罪,又经友人设计营救,乃得出狱。顾炎武闻有此等奇人,欣然前往拜访,二人从此订交,后来顾炎武就在傅山的松庄之上住了下来,二人相诉心曲,志同道合。

离开太原之后顾炎武来到代州,在这里顾炎武又结识了一位忘年交的好友——李因笃。李因笃,字子德,号天生,比顾炎武小18岁,父亲参加过复社,此时他正在代州做家庭教师。清军入关的时候,他还是个孩子,但他坚守民族气节,绝不去参加清朝的科举考试。顾炎武十分敬重他的人品的学问,便和他做了朋友。顾炎武和他商讨在五台山区兴修水利农田的事,得到了他的赞助。经过他们共同筹划,约集了二十多人,就在雁门关之北、五台山以东的地区搞起了垦荒工作。

康熙二年(1663),顾炎武出山西,继续踏上西去的路途。这年秋天,顾炎武西渡黄河,入潼关,登华山,开始了他的首次关中之行。

在华山脚下的华阴县西岳庙的小堡内,顾炎武访问了当地学者、后来成为其终身好友的王弘撰。王弘撰,字文修,一字无异,号太华山史,在关中士大夫中有相当的名望。他擅长诗文,同时对考古和史学、特别是对明朝的史实都颇有研究。为了给抗清事业做准备,他曾在长江一代进行过联络“友人”的工作。在和顾炎武成为朋友后,又陪着顾炎武漫游了塞北、昌平等地。在学术上,王弘撰深受顾炎武的影响,而顾炎武也十分尊敬他,说“好学不倦,笃于朋友,吾不如王山史”。

接着,顾炎武又到长安附近的周至县拜访了关中大学者李甬。李甬,字中孚,学者称之为二曲先生。他住在周至县郊的一个窑洞里,不愿会见任何来访者,清政府几次请他去做官,都被他拒绝了。但当顾炎武前来看他时,他破例予以热情的接待,他们二人在窑洞中交谈了国家大事和彼此的学术见解。虽然两者的学术思想并不一致,但有一点却是相同的,即他们都重视有关兵、法、农等“经世致用”之学。

后来顾炎武把李二曲、王宏撰和李因笃三人并称为他的“关中三友”。

康熙三年(1664)初,顾炎武结束在山西、陕西的考察,经由北京绕道河南,回到了山东。在山东章丘县大桑家庄,他购置了一份田产,寄居下来。但这种相对平静生活仍然没能持续多久。

文字狱中的忠诚

康熙六年(1667)和康熙七年(1668)两年间,顾炎武平静的生活又被清廷的两起文字狱案打乱了。

其实,在这两次文字狱之前,一场“明史案”已经让顾炎武经历了丧友之痛。明史案发生于康熙二年,顾炎武的江南好友吴炎、潘力田斗惨死在这场文字狱之中,当时正在山西的顾炎武义愤填膺,立即写了一首《汾州祭吴炎、潘柽章二节士》,和一篇题为《书吴潘二子事》的文章以寄托自己对遇害者的哀思和对清王朝的愤恨。

这次顾炎武自己遭遇的两起文字狱案是“吴中陈济生《启祯两朝诗选》之狱”和“山左黄培诗狱”。

康熙六年发生的是“《启祯两朝》之狱”,不过这次是有惊无险。陈济生是顾炎武的姐夫,两个人都参加过吴江的惊隐诗社,并且交往十分密切。在清顺治十年(1653)年,陈济生就开始着手编选明天启、崇祯两朝的遗诗,顾炎武和好友归庄一直都是积极的参与者。此后顾炎武北上交游,仍在协助陈济生编撰此书。该书书名是《天启崇祯两朝遗诗》,又称《忠节录》或《启祯集》。这本书当中有许多跟顾炎武相关的内容,包括顾炎武的嗣祖顾绍芾、本祖顾绍芳等人的诗和传。

该书在出版后,江南的一些奸诈之人见书中内容有多有触时忌,就不断向给这本书作序的人索要钱财,否则就要向朝廷告发。就在康熙六年(1667)年二月,江南的沈天甫、吕中、夏麟奇等人又来敲诈钱财白银二千两,敲诈未成,他们便向清廷告发了这本书,说这本书的内容是表彰明朝的忠臣节士,且讥刺清朝。当时清廷的刑部很快就奉旨要查办书中有名之人共七百名,一时间是人心惶惶,但后来康熙帝发觉此案不仅涉及江南,而且波及到全国文人,如果真的较起真来将会大大激化本来已经很尖锐和满汉民族矛盾,因此,出于稳定统治的需要,精明的康熙皇帝让这起案件出现了喜剧式的结局。

最后清廷在给案件定性的时候,《启祯集》成了向清廷告密的那群汉奸的伪造,所以被杀头的自然也不是那些不忘故国的明朝遗民,而是那些本来想向朝廷邀功请赏的告密者。所以,顾炎武可以说是逃过了这次劫难。但《启祯集》带给他的麻烦却并没有结束。

康熙七年(1668)“黄培诗案”之中顾炎武没能像上次那样幸运。

黄培是莱州一个有影响的人,明朝末年曾在朝廷中做过官,明亡以后一直在家中隐居不出。这时他原来的一个家奴姜元衡向官府告发,说他家中藏有攻击清王朝的诗文,即所谓的“十四人逆诗”。于是官府就当作一件大案要案,大做文章起来。恰好此时顾炎武与山东章丘的地主谢长吉为了一笔房产债务发生纠纷,于是谢长吉咎唆使姜元衡诬告顾炎武,说黄培家中收藏的一部叫做《忠节录》的诗集是由顾炎武编成的,并说黄培同顾炎武秘密勾结,共同反清。这样,清廷关注的焦点就从原来的“十四人逆诗案”转到眼下的这本牵连上百人的《忠节录》上来,而顾炎武也就被卷进了黄培诗案。此时正在北京慈仁寺的顾炎武闻讯后感到十分吃惊,为了避免牵连更多的文人,顾炎武立即动身南下山东来“投案”。好在顾炎武知道《忠节录》中虽有宁人字样,却无顾字,又不在黄御史的一篇传内,根本不能证明这就是昆山的顾宁人,于是在案件审理的时候顾炎武采取“不承认主义”和“以攻为守”的斗争策略,反过来要让姜元衡等人落一个“诬告”的罪名。尽管这样,官府仍然揪住不放,将顾炎武在狱中折磨了七个多月。在狱中的顾炎武每天只能靠几个烧饼度日。后来还是经过他的朋友李因笃、朱彝尊等人的帮助,总算于当年十月获释出狱。

顾炎武在经过此番迫害之后,更加憎恨制造文字冤狱的清王朝。他在为感激友人营救他出狱而写的一首诗中把清王朝残酷压迫人民的政策比作“秦坑”。在吃了这番苦头之后,顾炎武也决定抛售在山东的田产,打消了原来久留山东的念头。

直到康熙十六年(1677),六十五岁的顾炎武才真正离开了山东。此时距顺治十四年(1657)他初到山东,已经二十年了。

最后的岁月,最后的期待

离开了山东,顾炎武选择了西去,他渡过黄河,从山西到陕西华阴访问王宏撰,并且准备在这里定居。这时的他已经是六十五岁了。

第二年即康熙十七年(1678),清廷为拉拢汉族士人,特别是一些素负重望的遗老,准备纂修《明史》,开博学鸿词科,令朝臣和各省督抚推荐人选。康熙皇帝的老师、大学士熊赐履想请顾炎武协助他修《明史》,顾炎武回答说:“愿以一死谢公。”顾炎武的同乡、内阁大学士叶方蔼等人推荐他参加“博学鸿词科”的考试,也遭到顾炎武的严词拒绝,他十分愤怒地说:“七十老翁何所求?正欠一死。若必相逼,则以身殉之矣!”其外甥徐乾学知道,如果强逼,其舅必死,因此也向各方面陈说顾炎武不可屈之志,当局这才作罢。而从此以后,顾炎武再也没进过北京城。

其实顾炎武拒修《明史》有四五次之多,最早可以追溯到康熙十年(1671)。那个时候顾炎武已经是一名享有盛名的学者了,由于他对明史研究有着极深的造诣,当时主持明史馆的熊赐履宴请顾炎武和他的外甥徐乾学,酒过三巡,熊赐履道出了想请顾炎武出山纂修《明史》的企图,顾炎武听了之后,放下酒樽,低沉而有力地说:“果有此举,不为介之推之逃,则为屈原之死矣!”在场之人听了无不大吃一惊。

当然也有人会问顾炎武为什么几次三番拒绝朝廷的“盛情邀请”,是不是为了捞取一个好名声?对此他曾经这样说:

此谓钓名者也!今夫妇人之失所天也,从一而终,之死靡嬺,其心岂欲见知于人?若曰,盍亦令人强委禽焉而力拒之,以明吾节,则吾未之闻矣。

从上面可以看出,顾炎武拒修《明史》,是恪守嗣母的关于不仕二朝、不做二臣的遗训,同时也反映出顾炎武宁愿做一个韦布之士,也不愿意趋炎附势,曲笔作违心之论。

毕竟岁月不饶人,到了西北之后顾炎武的体力明显开始衰退了,各种疾病也随之缠身。这个时候他的外甥徐乾学、徐元文都先后在朝中做了高官,几次写信给他,准备给他买田置宅,接他回家乡养老,但是都被顾炎武谢绝了,他执意要再西北安身。

顾炎武之所以要安身在西北,并不是在华山脚下的华阴县可以逃避现实、养尊处优,不然他大可以回乡去颐养天年,恰恰相反,他虽然不愿意当清朝的官,但对自己的国家民族却始终抱有高度的责任感。在他看来,西北地区正便于他继续探求经国济民之道。

康熙二十年(1681),六十九岁的顾炎武已是步履维艰,只能拄着拐杖行走,但他还是像以前那样东奔西走,从华阴到汾州,再到曲沃,寻师访友,探究学术,“苍龙日暮还行雨,老树春深更著花”,他真正是做到了活到老,学到老。

这年八月份,顾炎武在山西曲沃病倒了,“一身长飘落,四海竟沦胥”,这是他在病中发出的哀叹,也是其民族情结的最后一次释放。康熙二十一年(1682)正月初八,他在上马时失足坠地,初九凌晨,这位终生为民族复兴奋斗不息的伟大爱国志士便与世长辞了,享年七十一岁。

顾炎武的一生,他的《精卫》一诗可以说是最好的写照:

万事有不平,尔何空自苦?长将一寸身,衔木到终古。我愿平东海,身沉心不改。大海无平期,我心无绝时。呜呼!君不见,西山衔木众鸟多,鹊来燕去自成窠。

他毕生都在为抗清复明而斗争、奔走、呼号,但历史的发展却有其本身的特定规律,明朝的衰亡,除了农民起义、清军入关之外,还有其自身衰败的深刻原因,顾炎武是一直“精卫”鸟,所以他不会想到这些,他的理想最终也只能在势孤力单的感觉中破灭。

但其坚忍不拔的爱国精神却足以光照千秋。

同类推荐
  • 大启帝国

    大启帝国

    “啊…明天那个娘要拿人参来了,我要快醒来啊,要不会给她一下补死克啊…我努力,我使劲,我努力,我使劲,我努力,我使劲……”慢慢的,王浩眼睛打开了,眼睛里一片模糊,慢慢的清晰,有罗帐,古香古色的屋子,床榻,扭过头,一姑娘伏在一旁,想是睡着了,再就看到古香古色的桌椅,梳妆台,柜子,还有衣服,这是古代啊…要不就是拍戏,但我不是演员,拍戏是不可能的了,看来那我就是穿越了,试着动动手,手能动了,再动动脚,也能动了,只是没什么力气。
  • 太白纪略

    太白纪略

    太白经天,大凶之象,天下将有刀兵劫。五胡乱华,中原陆沉,人活不如太平犬。迢迢征途,波澜壮阔;守土保家,碧血丹心;豪雄际遇,肝胆相照;乱世儿女,风流云散。只看司马白应运凶象,异军突起,横御山河,力挽天倾!QQ书友群619763997
  • 在盛唐造反

    在盛唐造反

    没有错,在盛唐造反。o(╥﹏╥)o,其实他挺难的,打又打不过人家骂也骂不过人家怎么搞的哦?,前有追兵后有追兵one什么鬼?(??д?`)
  • 唐残

    唐残

    去他娘穿烂的盛唐、初唐,去他妈帝王将相、士大夫地主豪强富商,改良篡权的泛滥路数,我区区一个蝼蚁似得草贼就是要逆天啊;“在世曹操朱”老三算个毛,“人中之龙”李鸦儿也就那样了,杨大眼、钱婆留、还不赶快排好队。还有那个多才多艺的马球小皇帝,块放开那个妹子让我来。让我来“天街踏尽公卿骨,内库烧为锦绣灰,”让全天下金堂玉马的世家门阀,在遍地蜂起的泥腿子面前瑟瑟发抖。总而言之,就是一个伪装成穿越者的疑似触手怪/吃货,在唐末乱世大杀四方改天换地而吊打全世界的故事。
  • 西藏史话(中国史话·近代区域文化系列)

    西藏史话(中国史话·近代区域文化系列)

    本书虽从西藏古史写起,但重点阐述了西藏近百年史的沧桑巨变。即,近代中国西藏如何从帝国主义列强觊觎、蚕食的半殖民地,走向彻底驱逐帝国主义势力和完全融入祖国大家庭的历史;如何从神佛统治的政教合一的政治体制,走向人民当家作主的民族区域自治;如何从延续千年之久的黑暗、残酷、落后的封建农奴制社会走向社会主义社会光明大道的历史。历史已经证明,并将继续证明,没有中国共产党,就没有社会主义社会的新西藏,就没有西藏各族人民幸福的新生活。
热门推荐
  •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研究

    本书写作的指导理念是坚持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做指引。在写作中,加强从整体上学习、研究、把握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并运用其研究成果来指导思想政治教育学科建设;坚持以人为本,以学生的成人成才发展为本,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培育高素质的思想政治教育专门人才服务。
  • 月色弥漫的星空

    月色弥漫的星空

    年少懵懂的青春,似乎包含了所有美好的幻想,让人完全沉溺,不愿抽身曾经那些触手可及的梦,只因一念之差,统统成为了错过,无法再重来“我喜欢你!”“其实,我也喜欢你!”从相遇到相识,似乎一切都是浑然天成,俩人只要再靠近一点点,就能牵着彼此的手,看尽一年四季然而,青春里所拥有的烦恼,绝不是一束明媚阳光就能轻易驱散的可是,缺少的那一丁点勇气,总能让人左顾右盼,思前想后,甚至望而却步是我还不够喜欢你吗“如果今后再相见,可别忘了你答应过我的承诺!”月色弥漫的星空下,他想要细看她离开时的面容,无奈只能听到渐行渐远微泣的声音,惹人怜今后,说得倒是轻巧,可要面对的又是多少个魂牵梦萦日日夜夜?
  • 城市的胜利

    城市的胜利

    城市是诞生奇迹之所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是最健康、最绿色、最富裕、最宜居的地方如果你热爱自然,请搬到摩天大楼里;如果你热爱地球,请搬到城市里。芝加哥大学博士、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当代*经济学家爱德华·格莱泽自小生长在曼哈顿,长期沉醉于城市研究与写作的他带领着自己的团队进行了强大的全球城市调研,最终得出了令人毋庸置疑的结论:城市是人类最伟大的发明与最美好的希望,城市的未来将决定人类的未来! 
  • 青春的爱恋吗

    青春的爱恋吗

    一个下午,也可以说一见钟情,我慢热,我以为我们和其他人不一样,没想到只是我以为
  • 纸玫瑰Ⅱ

    纸玫瑰Ⅱ

    康剑与白雁分手后,生活几经波折,情路漫漫不知归途,命运之手翻云覆雨,两人最终情归何处?是相忘于江湖还是相濡以沫?你的心里面有一朵纸玫瑰吗?一朵永不凋零、一朵在岁月的长河里四季常新、一朵在你最纯洁的岁月里,青涩而又美好、一朵在你红颜老去,但你回想起来仍会温柔浅笑的花。我们都有过美丽的初恋。我们的心里面都珍藏着一抹最挚爱的影子。爱情很缥缈,婚姻却很现实。爱情是两个人的事,婚姻却是两个家庭的事。总是有这样那样的原因,两个相爱的人却不一定能并肩走上婚姻的圣坛。如果不能嫁给所爱的人,你该怎么办?
  • 臻爱是永恒

    臻爱是永恒

    女主庄一诺男主傅煜的从小时候的玩伴,到长大的结婚的浪漫故事,此文无虐,请放心入坑(第一次写,写的不好,误喷)
  • 仙门赘婿

    仙门赘婿

    灵气复苏了,我真的只想飞升,对吃软饭没兴趣!Q群:616351497已A签,老作者,完本有保证,50推荐票加更一章
  • 名人佳作:赠言赠诗篇

    名人佳作:赠言赠诗篇

    “只是在审美状态中,我们才觉得我们像是脱开了时间,我们的人性纯洁地、完整地表现了出来,仿佛它还没有由于外在力的影响而受到任何损害。”出自于本书。书中还有更多的名人佳作,等你来领略。
  • 走进分子世界——从分子磁性谈起

    走进分子世界——从分子磁性谈起

    北大微讲堂是北京大学为学生开设的科普讲座,邀请各学科教授、名家、院士等,讲解内容权威却又通俗易懂。《走进分子世界——从分子磁性谈起》聘请北大副校长高松院士讲述化学是在分子层次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特别是转化的科学,是与材料、生命、信息、环境、能源、地球、空间和核科学等密切交叉和相互渗透的中心科学,是发现和创造新物质的主要手段。化学作为一门“核心、实用、创造性”科学,为人类认识物质世界和人类的文明进步做出了巨大的贡献。这次报告从磁性分子角度,探讨分子世界的奥秘、化学学科的发展与前沿领域以及化学的核心内容。
  • 杀了那个男主

    杀了那个男主

    郁青瑶是一朵伪白莲花,真绿茶婊。她是一个妖女,一个戏精,一个坏女孩。重生到类似聊斋的可怕古代世界,走上修仙路。她的人生志向是成为所有男子眼中的白月光,内心深处最柔软的朱砂痣。李怀德是修道天才,人生志向是娶郁青瑶为妻,虽百死而无悔。然后他真的被郁青瑶杀了上百次。他的漫漫追妻路坎坷无比,简直是一寸相思一寸血。他能抱得美人归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