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数女孩子会在十几岁的时候就开始憧憬美好的爱情,美好的爱情离不开美好的他,杨和也一样。
只是她从来没有想过她会与比自己大的人谈恋爱,她以前觉得两个人中间隔了三岁以上,就难有共同话题了,大约因为她不是一个会说话的人,说到底就是情商低。
所以她的幻想里,如果将来恋爱,一定找个知根知底的,这样,省心也省力。
但是,她遇到了苏沐珩。
真的,遇到苏沐珩之前,杨和的日子过得还算顺心,尽管偶尔会想起母亲,比如大街小巷都是康乃馨的五月,但也仅仅只是想一想而已,她从小没有母亲,倒也不见得有什么缺失,她其实一直挺缺心眼的。
但她遇到了苏沐珩,一个比她大五岁的人。
她也说不清他的职业,建筑师?投资商?
管他什么职业呢?忙人就对了。
她和他的相遇是有预谋的,她得去见他。
为什么呢?
因为她的父亲把她出卖了?
狗血吧?太狗血。也许是因为她太缺心眼了吧。
她的父亲从一个小小的包工头做起,如今有一家在省内规模不错的建筑公司。
说起来,杨和真是从未懂得过什么是穷困,因为从她出生始,家里就不再那么困难了。
这几年,但凡见到父亲愁容满面又总还故作轻松的时候,她就乖一些,尽量努力读书,认真做作业,偶尔也能拿到奖状逗父亲开心。
但实际上,从小到大,她成绩都很一般,好在高考发挥不算失常,所以考上了省大。
房地产行情最好的时候应该是七八年前吧,那时候杨和还在上初中,连带着杨家的建筑公司也捞了不少油水,杨和家里的光景自然也不错,养着两个司机,一个专门在父亲身边,一个负责家里,她家离学校有些远,所以家里那个实际上主要是负责接送她,另有两个服侍她的人。
她没有母亲,好在两个阿姨都十分疼爱她。
可是,这两年来房地产行业不那么好做了,大街上烂尾楼随处可见,新闻上还见到有业主因为买了期房,却迟迟未见工地动工或因工地停工而跳楼,以此来威胁开发商的。
还有少部分小区,业主自己筹钱,搞绿化,搞水电....这还好一些,毕竞房子已经盖好了。
杨和感觉到,她的父亲就是在这两年迅速苍老的,还未到五十岁,却头发尽白,有一个词叫做“未老先衰”说的就是她父亲这样的人。
但是生意再困难,她父亲也从没有亏待过她。
什么叫明珠?珍珠是也。比喻珍爱的人或美好珍贵的事物。
杨和就是她父亲的明珠,掌上明珠。杨和家在昆明滇池边某高档小区,名叫沁园,她挺喜欢小区名字的,据说东汉沁水公主的田园就简称沁园,她不知道当年开发商为何要取这个名字,但是作为一个已经开发了二十年的小区,无论绿化还是配套设施,放在今日都未过时。
昆明这城市其实挺小的,她如今在呈贡大学城念书,回家也就一个多小时。乘地铁的时候稍微久一些,要转车。
这一天是周五,她放学到家时,姑姑已经做好晚饭了,姑姑是照顾她的阿姨中的一个,其实姑姑并非亲姑姑,只不过她也姓杨,小着杨和父亲五六岁的样子,况且杨和父亲生意有些起色的时候,她就来杨家了,因为她做得一手好菜。
起初杨和的父亲胆子大,而且那时业内要求也没有现在那么严格,没有资质也无所谓,只要你有人,杨和父亲招了些工人,专门承包一些小工程来做。
后来机会越来越多,杨和父亲便与杨和母亲商量,成立正规公司,与开发商谈合作的时候也方便些。
小两口当时还年轻,聪明,敢干,取名嘉和建筑,嘉本是杨家宥的家,可是商量后家和很像家政公司,便改成了嘉,和是杨和母亲的姓。
那时姑姑本来在杨和父亲工地上煮饭,工人虽然很多,但是菜色很少,杨和父母十分忙碌,姑姑却总有一些闲暇时光。
杨和父母商量了,干脆请姑姑一天来家里一两个小时,也就做做饭,照看照看杨和,后来杨和母亲怀了杨和妹妹,身体总是不适,杨和父亲就加了姑姑的薪资,让她长期在家里照顾杨和母亲,就这样一直呆着,直到今天,姑姑其实特别勤快,杨和母亲去世后,她甚至还征得杨和父亲同意,在后园子里种起了瓜果蔬菜。
小区有些旧了,都是独栋别墅,杨和家统共三楼,离小区南门不远,从环湖东路进大门,绕过两栋小房子,一片树林,两分钟就到了。
她家一楼是一个客厅及几个房间,好像杂物什么的都放那些房间里。两个阿姨也住在里面的两间,她小时候特别喜欢往她们房间钻,在哪里,好吃的,好玩的,小女孩喜欢的,总是数不胜数,后来长大了,知道每个人都有隐私,她就很少去了。
厨房也在一楼,还有一个洗手间。
客厅并不算宽敞,却有狭长的通道去后园。还有大大的落地窗,这是家里杨和最喜欢的地方,小时候她喜欢站在落地窗前看雨,她记得窗外有几棵滴水观音,她就在那里,看水珠子从滴水观音的大叶子上一颗一颗滴下去,滴下去,没完没了,就这样等父亲回来,因为下雨天父亲总是回来得早一些。
奇怪,怎么小时候雨天似乎尤其多,特别是夏天,动不动就落雨,而自己也总是很快乐,没心没肺的。
佩姨十分贴心,常常给她拿来围巾或外套,姑姑总会在厨房炖着鸡汤或鸭汤,客厅里飘着汤的香味儿,杨和常常偷偷咽口水,却固执地不愿先吃。
那时候多好啊,两个女人不忙的时候会坐在沙发上,织围巾,织衣物给她或者带回家,她们对她总是尽心尽力。也许是因为杨和父亲从来很慷慨吧,听说她们拿着比较高的收入,想来也不好意思怠慢,况且时间久了,总能生出些感情来,杨和又不是那种不懂事的孩子。
做针线活最好的是佩姨,她不常织毛衣,她常常做一些绣花鞋,绣花褂子,杨和并不懂,但姑姑总夸她针脚齐、配线好,花鸟传神等等,她有时干脆做一整套衣裳,反正日子长了又长。
杨和挺佩服她们的,天天做着同样的事情,却从未觉得腻似的,她自己啊,一周有两天不用上学,她都觉得枯燥无味。
听说佩姨不是汉族,是以前母亲儿时的好姐妹,是母亲亲自带着来昆明的,她好像初中都没有毕业吧,不过脑子却很好使,这样的人,如果能多念点书,上个大学什么的,一定不至于屈居她家。
佩姨来家里的时间也很长了,算得_上是管家吧,反正一应家里的开销买办,都由她去打理。
放在以前,杨和总觉得她十分善良,最好的是她话也不多,小时候父亲忙,佩姨就坐司机的车接送她,给她开家长会,送她上兴趣班,画画,学围棋,还带她学游泳,整天微笑着,沉默着,做着本分的事。
虽然佩姨话不多,但那时候常常禁不住杨和软磨硬泡,给她讲过许多故事,洪水淹天,蛇郎倌,荞花花谷花花,小怀郎,豆花女等等,她虽然没有读过多少书,但她小时候听过长辈讲故事。这些故事,又由她讲给杨和听,这样一代一代相传,感觉很温馨。
那时杨和很喜欢和她在一起,看她画花样子,眯着眼睛剪下来,一小片一小片夹在一本厚厚的书里,看她各式各样的绣线,玩她提箩里的东西,折剪,顶针,蜡......
她有一双巧手,轻轻松松就能在笔记本上画出好看的花,鞋垫上的花也是现画的,画一朵绣一朵,就像即兴创作,等一整双绣好了,一对比,鮮嫩欲滴,可不就像一副.....
杨和有时候会问佩姨,自己的妈妈是不是也这么能干,她说是啊,可惜后来她上了中师,就再也不做针线了。
杨和就会幻想,妈妈也这样做鞋子,也这样绣枕头,绣鞋垫,做衣服....手投足,一定很美,但她不太记得她的样子了,也不太愿意看她留下来的照片。
后来,后来一切都变了,初中毕业后,杨和就不太与佩姨讲话了,因为看到她,杨和总会想起母亲来,对了,杨和的母亲是丽江人,佩姨也是。
唉,其实,她说过的那些故事,她做过的那些针线,接送她时说过的话,做过的事,杨和如今也已经忘记得差不多了。
主要还是不愿想起。
讲故事应该是妈妈做的事,绣花应该是妈妈做的事,接送她也应该是妈妈做的事,可是她的妈妈在她还很小就去世了。
可一个成年人,也不能因为别人去世了,她就这样钻空子啊。
杨和甚至有些讨厌小时候的自己了,不懂事是一回事,但是,再不懂事,也不能背叛妈妈不是?
每每看见佩姨,她总怪自己太窝囊,这样受人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