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642300000001

第1章 知行合一王阳明 心学诞生的前夜

心学横空出世

如果老天爷在1508年高坐云端俯瞰人间,他会看到这一年发生在地球上的那些大事。在中国,大明帝国的实际领导人刘瑾创建了内厂,这是继明帝国三大特务组织(锦衣卫、东厂、西厂)之后的又一更加残暴、更加摧残人性的机构;在日本,幕府掀起的内讧飓风归于平静;在欧洲,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的军队进攻威尼斯共和国失败;在中美洲,西班牙人把非洲的尼格罗人运到西印度群岛作为奴隶,美洲有“黑奴”自此开始。

老天爷如果擦亮双眼仔细观看,还会看到未来的宗教精神导师马丁·路德正在威顿堡大学慷慨激昂地鼓吹他自己的宗教思想。如果他专心于中国,则会看到广西柳州的农民起义被血腥镇压,看到山东曹州的农民正在掀起抗暴的烽火,还能看到已上任三年的皇帝朱厚照(明武宗)正在紫禁城里不眠不休地纵欲。

只有一件事,他可能没有看到,或者说,他不屑于看到。这件事发生在大明帝国贵州龙场(今修文县)驿站中,当事人是驿站站长王阳明,叫“龙场悟道”。多年以后,中国思想史把它定义为:心学的诞生。

老天爷看不到,是因为贵州龙场在原始森林中,连目光最敏锐的鸟儿都看不到;老天爷不屑于看到,因为那时的心学还未散发它最耀眼的光芒。

自心学诞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它的不同凡响。七年后,王阳明被明帝国的中央政府派到江西剿匪时,他的忠实门徒已达千人。在他1529年离开人间时,他的门徒已以万计。在他去世的五百多年中,真心实意地把他当作精神导师的伟大人物不胜枚举,曾国藩、康有为、孙中山、毛泽东都是他忠实的拥趸。1513年,日本人了庵桂梧把心学带回日本,300多年后,日本人在王阳明心学影响下发动了举世皆惊的“明治维新”,摇身一变而成为世界强国。

所有的一切都无可置疑地表明,心学是一门能让一个人乃至一个国家迅速强大起来的神奇学说。不过在1508年它来到人间时,恐怕只有王阳明一人认为它具有如此神奇的功效。

和很多伟大思想的诞生一样,表面上看,心学诞生在电光石火间。

1508年一个春天的夜晚,王阳明在睡梦中突然惊醒,像着了魔一样喊叫起来。他的两个仆从被惊醒时,他已开始自言自语:“是了!是了!圣人之道,从我们自己的心中求取,完全满足。从前枝枝节节地去推求事物的原理,真是大误。实际上,‘格’就是‘正’的意思,正其不正,便归于正。心以外没有‘物’。浅近而言,人能‘为善去恶’就是‘格物功夫’。‘物格’而后‘知致’,‘知’是心的本体,心自然会‘知’。见父知孝;见兄知弟;见孺子入井,自然知恻隐;这便是‘良知’,不假外求。倘若‘良知’勃发,就没有了私意障碍,就可以充足他的恻隐之心,恻隐之心充足到极点,就是‘仁’了。在常人,不能够没有私意障碍,所以要用‘致知格物’一段功夫去胜私复理,到心的‘良知’没有障碍,能够充塞流行便是‘致知’。‘致知’就‘意诚’了,把心这样推上去,可以直到‘治国’‘平天下’。”

想到这里,王阳明感觉到胸中爽快异常,向着静寂的夜空一声长啸。这就是心学史的开篇“龙场悟道”,归纳为八个字则是:“吾性自足,不假外求”。用王阳明的解释就是,人人心中都有良知,良知无所不能,能解决一切问题,不需要任何外来帮助。

多年以后,当心学璀璨夺目时,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是王阳明创建了心学,而不是别人?王阳明为什么突然“顿悟”出了心学,而不是别的什么“学”?如果以“既成事实”的角度来看,这个问题必然使人发笑。因为就是王阳明创建了心学,而不是别人。即使王阳明本人也对自己何以能创建心学没有一目了然的答案。龙场悟道后没过几年,他到江西剿匪。有弟子问他:“尧舜那样伟大的圣人为什么不制作礼乐,非要等到周公呢?”他回答:“圣人的心是面明镜,物来则照,物不来也不去强求。尧舜没有制作礼乐,只是因为他们那个时代还不需要,没有这件事来找他们。周公制作礼乐,只是因为礼乐这件事刻不容缓,来找周公了。”

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时势造英雄。

那么,到底是什么样的时势造就了王阳明和他的心学呢?

心学诞生的前夜

现在,让我们看看心学诞生的前夜都发生了什么。

这个夜很漫长,有很多人行走在夜色中。我们最先看到的是一个道士模样的人,他正倒骑着驴,行走在公元960年的一条大路上。当有人告诉他赵匡胤做了皇帝建立了大宋时,他惊喜得从驴上摔了下来,说:“从此天下定矣。”他叫陈抟,是五代末期华山里神乎其神的一个道士。在他身后,我们看到了他的弟子穆修,而穆修的背后则是他的弟子周敦颐,此人精通儒释道三家学问,是当时的大学问家,世人评价他的品行时说他“胸怀洒落如风光霁月”。周敦颐最为我们所熟知的就是那篇美轮美奂的《爱莲说》。另外,他受到祖师爷陈抟道士的影响,以道家的语境写了一本书叫《太极图说》。书中提到了“无极”这一概念,它是万物的造物主,也是万物运行的标准。在周敦颐的身后,我们会看到两个相貌相似,神情却迥然不同的人。一个脸上荡漾着和气的颜色,而另一位则神情严肃,活像僵尸。这两人是亲兄弟,和气的那位是哥哥叫程颢,严肃的那位是弟弟叫程颐。

多年以后,兄弟俩从老师周敦颐的《太极图说》的“无极”理论中抽出“理”和“道”的概念,自成一家,这就是理学的雏形。理学认为,在超现实、超社会之上存在一种标准,它是人们一切行为的规范。周敦颐说它叫“无极”,二程说它叫“天理”。而“天理”的敌人则是“人欲”(不合理、不正当的行为和欲望)。每个人的一生最应该做的事就是去发现(格物穷理)和遵循这个“天理”,祛除“人欲”。归根结底,就是要“存天理,灭人欲”。我们可以举个例子来说明“天理”和“人欲”。饿了吃饭是“天理”,但非要吃鱼翅鲍鱼,这就是“人欲”;困了睡觉是“天理”,但非要有美女陪睡,这就是“人欲”;一个人如果饿了非不吃饭,困了非不睡觉,这也是“人欲”,虽然它不是不合理的欲望,但却是不合理的行为,因为你违反了人的生理规律。由此可知,天理其实就是满足我们生存下来最基本的需求,除此之外的都是人欲。

如何“存天理灭人欲”,程颢和程颐的方法不同。程颢认为,人性本是善的,天理就在我心中,所以只需要在自身上下功夫就可以了。而程颐虽然也认为人性是善的,但是却认为不能仅仅在心上用功,必须要去外界寻找天理,也就是说,必须要依靠外界的力量“格物致知”来让自己的人性达到至善的境界。

二人的主张不同,是因为心性不同。有这样一则轶事,很能说明问题。兄弟二人去参加宴会。宴会上,哥哥程颢对主人送到怀里的歌女温存备至,而弟弟程颐对怀里的美女连看都不看一眼,反而气得七窍生烟。回家后,他指责哥哥有失体统。程颢大吃一惊,说:“我当时在饭局上,怀里有美女,心中就有美女,我现在回家了,怀里没有美女,心中也没有了,而你直到现在,心中还有美女?”

这个故事恰好戏剧性地验证了两人的思想。程颢认为,一切都是心的问题。而程颐则认为,必须要时刻约束自己,让外界的规则来规范自己的心。

南宋时,朱熹继承了程颐的思想,而陆九渊则继承了程颢的思想。朱熹和陆九渊凭借天资将这两种思想发扬光大,这就是后来的程朱理学和陆九渊心学。

无论是程朱理学还是陆九渊心学,目的都是为了存天理去人欲。为什么要存天理去人欲呢?另一位理学大师张载给出了答案:为天地立心(为社会重建精神价值),为生民立命(为民众确立生命意义),为往圣继绝学(为前圣继承已绝之学统),为万世开太平(为万世开拓太平之基业)。

如此精彩雄壮的格言,在中国乃至世界史上只此一次。这四句话,就是理学家的名片。

实际上,理学的思路虽然来自道家,但创造它的人都承认,理学是儒家思想,是新儒学。不过,理学谈的却是儒家鼻祖孔子最不愿意谈的问题“性和天道”(子罕言性与天道),表面上看,这背离了孔子的方向,但其实不是这样。

孔子之后,儒家分为六派(李斯为代表的小康派,孟子为代表的大同派,董仲舒为代表的天人感应派,孟子、荀子和告子为代表的心性派,荀子为代表的考证派,司马迁为代表的记篡派),其中有两派在日后发扬光大,一派是天人感应派,在两汉时期威风八面;另一派则是心性派,多年以后,它改头换面而成为理学。

孟子说人性本善,荀子说人性本恶,告子则说,人性可善可恶。理学家则说,孟子说得对,荀子说得也有道理,而告子给我们提了个醒。所以,我们应该时刻注意自己的心,一定要“存天理灭人欲”。

为什么会有理学的诞生,这是个深远的话题。儒学在西汉取得正统地位后风光了几百年。魏晋五胡乱华时,儒家四平八稳的主张在乱世失去作用,于是销声匿迹,直到南北朝结束后,隋唐大一统王朝到来,儒学才蹑手蹑脚地回到人们的视线中来。不过,四百多年不在人间,魏晋南北朝时期佛道二教的高度繁荣,使得儒家思想没有了竞争力。唐代的韩愈曾向皇帝提出抑制佛、道二教,重新把儒家思想放到尊位上来的建议。韩愈的呼吁很快就化为泡影,唐帝国灭亡后,中国又迎来了一个血肉横飞的小分裂时代(五代十国),到处都是武夫当权,儒学再次显示了它脆弱的一面——只有在大一统时代才有力量——而退隐。

北宋统一中国后,第一任皇帝赵匡胤“抑武扬文”,儒学在告别人世接近七百年后终于迎来了复兴时刻。这一复兴是震动天地的。几乎是一夜之间,北宋帝国成了儒家知识分子的乐园。人人都以读儒书、参加科考而高中为生平最幸福的事,连北宋的皇帝都指着儒书赞叹说:“书中自有颜如玉,书中自有黄金屋。”

我们都知道,儒家知识分子有个极坚韧的行为就是,千方百计把他们侍奉的对象(皇帝)纳入到自己设计的圈套中来。他们要求皇帝必须具备基本的仁义道德:必须要这样,必须不能那样。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圣君贤相。问题就出在这里,儒家知识分子从来没有想过设计一种制度来限制皇权,而只是通过各种说教来让君圣相贤。一旦君不圣,相不贤,他们只有一个办法:干瞪眼。

董仲舒曾用“天人感应”的方式来限制皇权,但汉武帝穷兵黩武的历史照样发生了。“天人感应”思想认为,国君做了坏事,老天就发怒;国君做了好事,老天就高兴。北宋的儒家知识分子拿不出别的办法,但如果还拿“天人感应”来忽悠,他们自己都会为自己枯竭的想象力而羞愧。所以,北宋的儒家知识分子们开始对“天人感应”进行升级。

意想不到的是,这段时期发生的一件事给理学的诞生提供了温床。1058年,王安石在皇帝赵顼(宋神宗)的全力支持下进行变法。儒家的保守派群起而攻之,王安石将他们统统从中央驱赶到洛阳。正是在洛阳,以程颐为代表的洛阳知识分子群没有政事的烦扰,所以专心致志地搞起思想来。也正是在这时,这些儒家知识分子放弃了儒家知识分子本应该坚守的处理现实问题的实际性,而凌空蹈虚地谈起了天道和人性。

据说,程颐年轻时听了周敦颐对《太极图说》的解释后,大呼过瘾说:“周老师是天下第一等人。”朱熹很小的时候就曾问过老师:“头顶是天,那么天之上是什么?”陆九渊三四岁的时候就问老爹:“天地的边际在哪里?”

正是这种区别于注重现实的古典儒者的探索精神,让理学诞生到人间。理学虽然诞生于南宋,可在南宋时命运多舛。朱熹晚年,发生了“庆元党禁”,一大批理学家和信奉理学的朝野著名人士被列入伪党名录。理学受到重创,直到南宋灭亡,都未恢复元气。不过元朝初期,蒙古人对思想的宽松政策使理学重获青春。理学就在它倒下的地方(中国南方,当年的南宋地区)站起来,开始发光发热。1314年,元朝皇帝把朱熹特别推崇的“四书”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并且指定朱熹的《四书集注》作为它的参考书。直到此时,理学在全中国被普及,渐渐有了压倒其他思想的权威。

然而,自理学诞生的那一刻到它拥有唯我独尊的地位时,它自身不可避免的缺陷始终像个恶灵一样跟随着它。

首先,理学在“存天理去人欲”的执行上过于严苛。这一点,程颐登峰造极。程颐认为,人生应该严肃,并且要绝对严肃。他曾给小皇帝赵煦(宋哲宗)上课,当时是春天,树枝发出清新的芽,让人怜爱。赵煦趁程颐不注意,折了一根树枝。程颐发现,脸色大变,说:“春天正是万物复苏之时,您怎么忍心折杀它们,这真是没有天理。”这种忽视甚至是扼杀情感的理学,实在让人无法喜欢上它。

其次,理学萌芽于北宋王安石变法时,倡导理学的那些人因为没有政务在身,所以不对政治负责,于是提出了高调的个人道德主义。他们希望每个政治家都应该具备他们所说的个人道德素质,程颐认为,一个出色的政治家必须是完美的道德家,必须要有古典儒家所要求的一切美德:仁义礼智信,甚至包括个人卫生。司马光就曾攻击王安石,认为王安石一年才洗一次澡,连胡子里都是虱子,这样一个连“修身”都做不到的人,怎么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问题是,个人的道德和能力扯不上半点关系,可理学家非要认定,个人道德是能力的基石,没有个人道德,能力就大打折扣。王安石对那群高弹高调个人道德主义的理学家反击说,你们说的那些都是“壁上行”,根本没有实现的可能。

的确没有实现的可能。程颐还算是合格的,他的一生极端严肃,几乎没有笑过。但别的理学家就没有这种能力了。久而久之,理学家们大谈特谈的“存天理去人欲”渐渐变成说给别人听的口号。正是因为说给别人听,所以调越高越好,这让人在那些严苛的道德规定下无所适从的同时,也注定了理学师傅们不能知行合一。早在朱熹时代的南宋时期,就已经有人指责理学家是道貌岸然的伪君子。说一套却做一套,理学宗师们规定的那些道德要求,都是让别人用的,理学信奉者只是讲师,不是实践者。

最后,也是最致命的,理学迈进明朝时,在明朝各位皇帝的努力下,被打造成了国家意识形态。这个变异过程漫长但却相当顺利。明王朝开国皇帝朱元璋建国不久,就在那位充满神话色彩的刘伯温的建议下,全盘接受了元王朝的科举制。朱元璋在思想控制上比蒙古人狠一百倍,他把理学之外的所有学说统统列入异端,甚至是孟子的“吊民伐罪”思想都被他砍了。如此一来,理学一方面作为科举考试的内容,使得凡是想通过读书改变人生的人必须接受,由此普及全国;另一方面,理学由此成了明帝国的唯一思想,成为国家意识形态。

如你所知,一种思想被确定为国家意识形态后,就成了不言而喻的真理。由此会给生活在其中的人带来下面的刻板印象:一切都臻于完美,你只要在它那一套架构中调节自己的生活,补充自己的知识,完善自己的心灵,就一切圆满。本身,理学就有一个严密完整的体系,在这一严密完整的体系中,一切问题都有答案,你不必再去寻找答案。实际上,在一个严密的体系里,你也找不到不同的答案。最有天赋的思想家就是最大胆的怀疑者。但你一旦怀疑,你就成了异端、叛逆。明朝第三任皇帝朱棣时期,一个灵性十足的思想者朱季友对朱棣说,朱熹理学有很多缺陷,即使不抵制,也不能把它普及。朱棣咆哮道:“你真是儒家的逆贼!”这位异端受到了严厉的廷杖惩罚,屁股被打烂,割下腐肉几斤,由于走路的姿势很怪,好多年他外出都要人背着行走。显然,理学在明代,已经严重制约了人们的想象力和探索精神。才华出众的思想家们只有一件事可以做,那就是:实践理学。

明代最著名的理学实践家主要有以下两人。一个是山西理学泰斗薛瑄,他对自己曾说过下面这段话而沾沾自喜:自有朱熹后,人间大道已明,不需任何多余的著述,躬行就可以了;另一位则是江西人吴与弼,他是圣人的奴隶,不仅仅恭维朱熹,而且恭维一切圣人。他经常梦到自己匍匐在周文王、孔子、朱熹的脚下聆听教诲。比如在他六十七岁那年的五月二十六日,他在日记中这样记载:“昨天晚上,我梦见孔子的孙子子思来访我。他说他是按孔子的命令来的,我感动得要死,也就在梦中醒来了。”吴与弼特别注重行,所以在他门下学习的人肯定是个出色的劳动力。但他的弟子中也有叛逆者,此人就是陈白沙。陈白沙慕名而来,几天过后就发现吴与弼没什么突破性思想,于是赖在床上,不去劳动。吴与弼就用棍子击打他,愤怒地说:“如此懒惰,怎么能做程颐、朱熹的门徒!”

陈白沙细皮嫩肉,当然经受不起棍棒的考验,于是号叫着离开了吴与弼。当他肉体的疼痛还未消失时,他的精神更剧烈地疼痛起来。这种疼痛就是:朱熹的理学好像是错误的,他叫人到外面去“格物”而获得“天理”,纵然把外面的理格了,又怎么能和我的心意一样?朱熹注解的“四书”是天理,我去格它,结果我的心发现,他的注解有问题,可大家都说,他的话都是天理啊。这可如何是好?

陈白沙无论如何都解不开这个心结,他从朱熹理学的殿堂里窜了出来,去探索陆九渊心学。

要了解陆九渊心学,就必须和朱熹理学相参照。朱熹理学的修养方法是以读经书和持敬为主。所谓持敬,就是统一自己的精神,抑制人欲,经常自觉天理。它的实践方法就是静坐。如果说,“读经书”是知性修养法,那么,“持敬”就是实践修养法。朱熹认为,这两者必须要互相帮助、互相依存,才能达到幡然领悟天下事物之理的境界。陆九渊心学在修养上特别重视静坐,主张直观性的感悟真理。朱熹则重视读经书,朱熹理学和陆九渊心学的区别,就是在修养上,至于他们的终极目标都是一样的:得到天理,锻炼内心。

陈白沙转投陆九渊心学,奠定了他明代第一位心学家的不容置疑的地位。不过,他是从朱熹理学逃到陆九渊心学这里的,所以他仍然没有解决朱熹理学的“格物”问题。事实就是这样:理学当时已经是一个完美、严密的体系,在它内部,很难产生独创型的学者。

而当时是清一色的理学天下,想要在思想上被人瞩目,必须要从朱熹理学开始。王阳明当然也不会例外。

那么,他是如何突破朱熹理学,一举创建王阳明心学的呢?

让我们从头开始说起。

同类推荐
  • 盛唐神医驸马

    盛唐神医驸马

    李世民:乱臣贼子,你当公主是街上的大白菜,说换就换?房玄龄:不肖子不学无术,什么时候会的岐黄之道?唐玄奘:公子哪里纨绔?岐黄之道出神入化,匡济万民、功德无量,大善大智集于一身。房遗爱:我这人低调内敛有涵养,不管你们怎么说我坏,治病救人总不会有假。骟掉辩机?我是为他好,要不是我帮忙,他能参与编撰《大唐西域记》?坑死李承乾?他想谋反,又不是我怂恿的。我也是为了国泰民安好不好?
  • 温故(十五)

    温故(十五)

    本书是一种陆续出版的历史文化读物,它以记述一个小人物生死与档案的文字,以今天的视角来追怀与审视过去,并为当下的生存与未来的发展提供一种参照。我们需要温故,是因为我们的健忘,从温故中而知新则是我们温故的目的。从《温故》中,细心的读者都能感悟到我们到底需要怎样的温故。
  • 固原史话(中国史话·社会系列)

    固原史话(中国史话·社会系列)

    固原是宁夏的南大门,自古就有“古萧关”“长城要塞”“关中屏障”的美誉。秦昭襄王修筑长城,汉武帝六巡萧关,西晋时匈奴首领赫连勃勃高平创业,唐太宗亲临瓦亭观看牧马,西夏王大战好水川,明代石城之战,“天骄”成吉思汗催马扬鞭于六盘山,忙哥剌在开城建造“安西王府”,人民解放军任山河之战……他们为这片土地注入了豪情与活力。《固原史话》将这一段段不平凡的历史和这片土地上独具特色的风土人情一一呈现给了广大读者。
  • 审判萨达姆

    审判萨达姆

    《审判萨达姆》完整呈现萨达姆对24年执政生涯中所发生的重大事件之“自述”,深度解析霸权主义对当今世界的深刻影响,石油、宗派、权力、伊斯兰国,大国博弈为什么选择中东?作者对萨达姆其人其事的分析和透析,可有助对中东问题和军事感兴趣的读者对14年前美国小布什总统发动的旨在推翻萨达姆统治的伊拉克战争“得与失”进行有价值的分析研究;从而明白奥巴马总统为什么不直接派军队推翻叙利亚巴沙尔政权的真正原因;再看今天特朗普时代对待叙利亚以及整个中东地区将采取什么样的态度?“一叶知秋”,伊拉克战争改变了美国乃至整个西方世界对中东和亚太地区的政策。这是一个非常值得研究也十分有趣的问题。
  • 红军长征西征在宁夏

    红军长征西征在宁夏

    70多年前,红军长征翻越的最后一座大山——六盘山在宁夏,红军到达陕北后西征的主要地区也在宁夏。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红军长征和西征,在现代战争史上都是里程碑式的历史事件;尤其是西征,更是促成了“西安事变”的爆发。红军长征与西征的过程中,在宁夏留下了丰富而宝贵的文化遗产,这就是时下所说的“红色文化”或“红色文化资源”。宁夏的红色文化,除了红军长征、西征时期的重大历史事件外,留下的文化遗产,应包括四大部分。
热门推荐
  • 剑弑八荒

    剑弑八荒

    浩瀚大陆,宗门繁多,群雄乱战,逆天夺命。一剑可破山河,秀口微吐,可食日月。转身间,星海齐动,执手风云!重活尊者,青衣仗剑,偌大天地,唯一人求索。
  • 黑面嫡仙

    黑面嫡仙

    服灵大陆,灵气沸腾少年安秋生死之间得到圣器青鬼面,号令天下万鬼。传说得到仙器,便可成仙,成就无上传奇!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奉天靖難記

    奉天靖難記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原始群英记

    原始群英记

    猛兽横行,人类艰难求存。在不断挣扎中,人类意外将一颗水晶点燃,诞生了第一位人类英雄,人类至此终于站住脚跟。可当一个21世纪的游戏宅穿越来这里之后,画风变了。“你们这群青铜,本王者带不动啊!”看着队友又一次被团灭,陈英心里发苦。
  • 与她的约定

    与她的约定

    一个男孩从幼稚到成熟,只是为了完成与她约定
  • 重新认识你自己

    重新认识你自己

    人的高明往往不在于天赋,而在于懂得自我省察:人的成功往往不在于技巧,而在于及时的自我把握。当你知道迷惑时,并不可悲:当你不知道迷惑时,才是可悲的。我们要理性地正确认识自己,然后轻松地继续上路。
  • 离你只有咫尺之遥

    离你只有咫尺之遥

    【明星养成】霍启曜发誓自己会让冉星璃成为镜头下最耀眼的明星。他是她的专属全能保镖,他要成为世界上最迁就她的人,为她而付出自己的全心全意。“你能告诉我怎么做大明星吗?”她看着他,显得无助。“我只是一个保镖,怎么会知道这种事情呢?”他露出意味深长的微笑。“可是我觉得你比我更有资格成为明星。”她看着他温柔的笑容,眼里仿佛有星星。“别说傻话,我可是你的粉丝,哪有明星觉得粉丝更优秀的呢?”他是她最忠实的粉丝,也是她最在乎的人。“你不会离开我吧?”她害怕自己没有能力留住他。“我是你的保镖,我发誓我离你只有咫尺之遥。”这是他的答案。
  • 焚天剑神

    焚天剑神

    【新书《万域霸主》】一粒沙可遮天地万物,一滴水可淹世间生灵。一念乾坤生,一念穹苍灭。一念岁月止,一念浮屠逝。少年身怀上古神魂,领悟弑天奥义,力战乾坤,主宰星辰,修得世间仅有神体。他集结圣皇人体、不死龙体、轮回圣体、战神仙体于一身,踏极巅峰,笑傲苍穹。大主宰,舍我其谁?吾为林峰,我的一生由我狂!
  • 无敌之大唐

    无敌之大唐

    这是一个魂穿的故事,一个大明的小将来到大唐,正是武后掌控天下即将开辟新朝之际,他竭尽全力地蹦跶,想为家人创造一方净土,牵连进世外隐世山门的争斗,身不由己地去争去斗,可斗到最后,却发现所有的一切都不过是一盘棋,每个人都是棋子,而执子的手却隐藏在诸天深处……本书书友群:18196699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