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70500000012

第12章 向天涯·为了学业远赴英法(3)

租住的公寓里,有一个太太是做公务员的,平时丈夫不在家,而他们没有自己的孩子,所以很闲,太太很喜欢阿圆,见面总是喜欢抱抱,舍不得放下,也会把阿圆带到自己家,哄着玩。阿圆跟着她也不哭不闹,相处得很融洽。就这样,在杨绛和钱钟书都有课或者忙不开的时候,她就帮忙带孩子,也帮了不少忙,杨绛也会多少付些报酬给她,表示感谢。

因为巴黎大学的学习相对宽松,两个人并没有把精力转到很多更有实际意义的书本上,之前在牛津大学必须按照学校的要求来,所有的课程必须学习,在这里他们为自己制定了特有的"课程表",他们很用心地学习法文,经常去看法文的书籍,也会逛旧书市场淘"宝贝"回来。

在读书的兴趣方面,杨绛和钱钟书绝对是志趣相投,两个人都广读诗书,种类广泛,常常读起喜欢的书来,便忘记了时间,再抬起头已经是深夜了。

在巴黎的这一年,让他们两个人真实地了解了法国特有的文化,也对欧洲整体有了一个深刻的印象,尤其是语言及文学方面,两个人一年内读过的文学经典不计其数,从十五世纪的诗人维容开始,到十八、十九世纪,林林总总。所读的书不拘一格,大有海纳百川之势。

而对于语言的热爱,让杨绛在法国这段时间有了很好的学习环境,她利用一切可以练习的机会阅读和交谈,了解欧洲文化更深层次的东西。钱钟书也毫不示弱,中文、英文、法文、德文还有意大利文,无一放过,像极了海里的鱼,肆意地翻转游动,那段时间他们的阅读量叫人赞叹。

除了读书以外,他们还一起读诗和背诗,内容不限,不论是中文的还是西文的,通通都来者不拒,他们的"探险"依然继续。他们还喜欢猜测故事。如果看到不同的房子,便会一起猜测里面住着什么样的人家,会有怎样的故事;如果看到人流中的形形色色的人,就猜测那人有怎样的身份,要到哪里去。

钱钟书在语言方面似乎比杨绛要敏感一些,在刚来到法国的时候,两个人曾经同读过一本福楼拜的《包法利夫人》,当时两个人读起来是有些吃劲的,钱钟书的生字还要更多一些,一年以后,杨绛已经不如他认识的字多了,他还有些小得意。

看书这件事,应该是遗传的。否则刚能坐稳的阿圆,就像个大人一样拿着一本硕大的书,一坐就是好半天,不哭不闹。杨绛给她一支笔,她就在书上画来画去。

房东太太教杨绛如何做"出血牛肉",她和钱钟书把鲜红的血给阿圆吃,圆圆吃得很开心,西方的东西她还都吃得惯,所以小身体十分结实,用杨绛的话形容就是"很快地从一个小动物长成一个小人儿"。

杨绛仔细看过阿圆小小的手脚,粉嫩嫩的,因为吃得好,所以浑身都是胖乎乎的。阿圆好多地方都像爸爸,手脚的骨骼都很像。钱钟书也喜欢女儿,看看这,亲亲那,有时候闻闻她的脚丫儿,还装出恶心要吐的模样逗杨绛,一家人其乐融融的,好不欢乐。

大人看书,阿圆就抢着看,有时候她安安静静自己一人画书玩,很乖巧,她最喜欢爸爸妈妈推车带她出门去"探险"。她最早能说的话是"外外",要求外边去。

之前在国内的时候,杨绛在老师的指导下发表过几篇文章,这让她对自己的创作方向更加坚定。在出国留学的这段时间,她在广泛阅读和学习的过程中没有荒废自己的写作,她也写了很多优美的文章。《阴》是一篇很美的散文,短句之中可见殷实的语言功力。

"一根木头,一块石头,在太阳里也撇下个影子。影子和石头木头之间,也有一片阴,可是太小,只见影子,觉不到有阴。墙阴大些,屋阴深些,不像树荫清幽灵活,却也有它的沉静,像一口废井,一潭死水般的静。

"山的阴又不同。阳光照向树木石头和起伏的地面,现出浓浓淡淡多少层次的光和影,挟带的阴,随着阳光转动变换形态。山的阴是散漫而繁复的。"

离家已经几年,虽然有爱人的陪伴,但是思乡之情总是萦绕心头。杨绛经常给家里写信,也会收到家里的回信。一来一回,在路上耽误的时间很长,但是收到信还是能安慰这个在异国他乡的灵魂。

可这种联系在她刚生完阿圆不久就中断了,好长时间都没有家中的消息。后来杨绛在报纸上看到国内好多地方都沦陷了,包括自己的家乡,她开始担心起来,不知道遥远的故乡自己的亲人有没有危险。但苦苦联系不上,杨绛开始慌乱起来。

这时候杨绛接到了三姐的信,说是父亲带着家人来到了上海,让杨绛安心读书。之前大姐也来过信,说家里一些大概的情况,杨绛总觉得信中少了关于母亲的事情,她便询问,却没有人回答她。

后来过了一段时间,杨绛的大姐才把事情告诉杨绛,原来母亲已经在逃难的时候去世了。这是杨绛第一次遭到如此大的打击,她还没来得及跟母亲分享自己做母亲的感动,老话说"女儿做母亲,便是报娘恩",但是报娘恩的机会就这样被老天收回了。杨绛伤心不已,那些天几乎以泪洗面,钱钟书陪在她身边,努力地安慰着。

杨绛后期写了一篇《回忆我的母亲》,里面提到:"我曾写过《回忆我的父亲》、《回忆我的姑母》,我很奇怪,怎么没写《回忆我的母亲》呢?大概因为接触较少。小时候妈妈难得有工夫照顾我。而且我总觉得,妈妈只疼大弟弟,不喜欢我,我脾气不好。"

虽然在巴黎的学习生活很顺利,而且钱钟书的奖学金还可以继续一年,但是杨绛和钱钟书决定回国去。当时世界大环境都不太好,日本正在大范围地侵略中国,他们待在国外还能相对安全一些,但是两个人商量了一下,还是要回去。他们看着报纸上刊登的国内的消息,义愤填膺,想要回到国家和亲人们一起战斗。

亲情的召唤,国家的兴亡,一声声地响彻在他们的耳旁,两个人中断了进行到一半的学业,踏上回国的路程。回国的船票十分难买,他们托了很多人去买,最后由里昂大学为他们买到了回程的票。

钱钟书的家也没有幸免于难,钱钟书的家人在战争的纷乱中辗转多地,最后躲在了亲戚家,算是暂时躲过劫难。

杨绛的母亲过世之后,父亲就没有来过信了。远在他乡的杨绛思念母亲,更是心疼父亲,但是这种情感显得这么鞭长莫及。

在决定回国之后,钱钟书开始联系国内的同学和老师,希望能找到一份工作,来保障一家三口的生活。随着信件的发出,陆续也收到了很多的回执,其中的一个机会让他十分欣喜。西南联合大学文学院院长冯友兰邀请他回去做外文系的教授。抗日战争爆发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南开大学三所大学南迁昆明,联合组成"西南联合大学"。

其他人留学回国一般都是先当讲师,慢慢晋升才有机会到教授,而他直接回去就做教授,西南联合大学对钱钟书的重视可见一斑。

当时给他定的薪水是每个月三百元,那个年代这份收入也算可观,钱钟书决定就去那里,便着手准备回去的相关事宜。

杨绛的父亲当时所在的上海被称为"孤岛",她一心想去探望父亲,无奈跟钱钟书分开走。

三年前出国时,新婚的他们晕船得非常厉害,这次上了船,杨绛总结出来一些规律,她教钱钟书:勿以自己为中心,而以船为中心,随船倾侧……钱钟书体会了一下,似乎挺有效的。

来的时候是两个人,回的时候是三个人,来的时候心中充满了对陌生世界的向往,轻松愉悦,回去的时候虽然带着爱的结晶,却因战事心情沉重。

因为对船上伙食没有准确的预估,她只为阿圆准备了一些简单的乳制品和辅食,但是等到登船时候才发现跟来的时候状况完全不一样。长期的战乱,让物资十分匮乏,几乎没有什么精心准备的食物,只能简单地维持温饱。

大人还好,可怜了刚刚断奶的娃娃,船上摇摇晃晃过了半个多月,阿圆几乎天天吃土豆泥,带的辅食根本不够,上船时本来白白胖胖的她下船时瘦了一大圈,做妈妈的杨绛不免自责,却也无可奈何,只能感叹大环境。

船只到达香港之后,钱钟书带着部分东西独自上岸了,按照计划他从香港经过海防再去工作的地方:云南。杨绛抱着圆圆站在船头甲板上看着渐渐变小远去的他,孩子还小,不明白发生了什么,但杨绛心里五味杂陈,这是婚后他们两个人第一次分开,她放心不下钱钟书,却更担心年迈的父亲,想到这里她心头一阵酸楚。

同类推荐
  • 杜月笙全传(上)

    杜月笙全传(上)

    杜月笙是20世纪上半叶上海滩上最富有传奇性的一个人物。生意场上,他机灵诡诈,善敛财,会散财;社交场上,他善于处理与各派军阀之间的关系,善解人意、附庸风雅,笼络社会上各种人物,从政治要人、文人墨客到帮会骨干,无所不有。他从一个“小瘪三”混进十里洋场,成为上海的黑帮帮主;他文质彬彬,却心狠手辣,杀人如麻;他为虎作伥,却又有着鲜明的爱国心;他狡猾奸诈,却又很讲义气;他出身贫民窟,却成为涉足娱乐、文化、教育、金融、新闻各业的财富大亨;他出入于黑白两道,游走于商界、政界……杜月笙所塑造的黑帮神话,早已成为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其人其事也因历史的重重迷雾越发充满传奇色彩。
  • 彼得·林奇传

    彼得·林奇传

    本书由三个部分组成,第一部分重点描述作者是怎样从一个高尔夫球童成长为一个著名投资公司基金经理的,第二部分重点介绍作者传奇的13年投资生涯,第三部分则从作者的传奇人生中跳出来,把他一生的投资经验加以总结。本书结构严谨,内容丰富,可读性很强,既可以作为证券投资者的参考教材,也适用于普通大众投资者,尤其对中国的股民和基民来说,更具实用性。
  • 内山完造:魔都上海

    内山完造:魔都上海

    内山完造1913年首次来华,以后在中国长期居住。内山完造是鲁迅先生的挚友,中国人民老朋友。自起汉名邬其山。在中国期间,内山完造与鲁迅先生结下了深厚的友谊,更对中国社会有着深刻的体会。鲁迅先生曾在给内山完造的赠诗中提到,内山完造是“廿年居上海,每日见中华”。由于广泛接触大江南北多阶层的中国人,内山完造得以对中国有细致的观察和深入的了解;开书店,使内山完造得以博览群书;“漫谈会”的交流探讨,又使内山完造逐渐形成自己的中国观。本书反映了内山完造的中国观,它不是系统阐述性的论文,却通过中日日常生活的比较,相当深刻地揭示了中国人的国民性,颇有大家风范。
  •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中国铁路之父詹天佑

    《中华爱国人物故事》是一套故事丛书。它汇集了我国历史上80位古圣先贤、民族英雄、志士仁人、革命领袖、先进模范人物的生动感人史迹,表现了作为中华民族优秀传统的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
  • 音乐大师:灵魂的演奏者

    音乐大师:灵魂的演奏者

    生活离不开音乐,正如享受音乐的我们离不开创造音乐的人们——那些一生孜孜不倦致力于音乐创作的大师们。本书精选了世界上近50位著名的音乐大师,通过风趣幽默、通俗易懂的语言向读者展现了他们的生活和创作,让大家通过文字了解他们。
热门推荐
  • 孤城闭(王凯、江疏影主演《清平乐》原著)

    孤城闭(王凯、江疏影主演《清平乐》原著)

    北宋的太平盛世,春风上国繁华。她是皇帝的爱女,依在父母身边窥帘望去,一时多少人杰:他原本是清俊的少年,穿梭于名臣和高士之间,人生拟是采采流水,蓬蓬远春。倏忽十年,相误桃源路。这似乎是来自父亲的一意孤行,而这痛苦的父亲虽然富有天下,却也在自己布下的复杂棋局面前别无选择。有娇媚的宠妃相伴,风流天子对贤惠睿智的皇后若即若离,在婚姻与政治中彼此斗智斗勇,展开一场十数年的持久战,一个“爱”字却总难说出口。兰心蕙质的司饰女官擅长制造宋宫精美的化妆品,为后妃设计精致妆容。她与画院中最有灵气的青生倒家倾心相爱,最后却为成全别人,放弃自己的恋情,委身为妃。曾经的愿望缩减了再缩减,终究是繁花事散,每个人都各自困顿在孤城。无论高贵仰或卑微,野心抑或退让,宿命渊薮总是无法逃避。
  • 梦魇中的棋子

    梦魇中的棋子

    林子在床上翻了个身,右手向左边抱过去,但抱了个空,才明白妻子已经不在了。三个月前的一场车祸,让一个实实在在的肉体,变成墙上的一张带黑框的照片。林子很长时间都不能适应这样的现实,觉得妻子还是活着的。林子有点凄惶,他看了看对面墙上的那面挂钟,凌晨三点一刻了。林子想:还是睡去吧,明天还要上班呢。次日早上,林子吃完早餐到派出所签了个到。前几天五里亭村的村书记给林子打来电话,说村里两户人家为门口道路争吵了好几次了,双方扬言准备叫人来“开打”,让林子有时间去看一下,林子答应他今天过去。
  • 末世之不朽之身

    末世之不朽之身

    在无尽的黑暗中寻求解脱,在滚滚的大势里,不断向前。唯有死亡才是永生
  • 花都僵尸王

    花都僵尸王

    被人扔下悬崖,意外觉醒家族传承血脉。从此,走上不平凡的人生。我姓僵。名枫。有人称他为战神。有人称他为恶魔。随我一起,走进幻想中的世界。一起,做个美梦。梦想,在什么地方,今夜的星空,已微微照亮。做个梦,给你。Q群:554596897
  • 君引九泉

    君引九泉

    那年初遇,她还是浩瀚星海中的一缕缥缈星光,困于深渊之下,翘首观望着云霭上那俯瞰众生的白衣男子,眼中第一次有了神的影子。“你想让本尊带你走?也好,从此,你便叫白染。”皎皎云白,不染纤尘。他赐给她一具身躯,给了她无尽的生命,但作为代价,她须得替他挡尽天下劫——九万年后,红颜成枯骨,当年立于星光下凝视自己的男子已不复存在,自此之后,她的生命中,少了一段痛苦的往事,却多了一个痴心人。云清这个名字,生来便是要与白染凑一对,他重归三界之日,便是偿还她之时。后来,世人皆知,天界第二任星宿之主是个吃媳妇软饭的神仙。明明可以靠实力征服天下人,却偏偏要靠颜值……
  • 仙本为魔

    仙本为魔

    他拥有修仙界万中无一的龙阳之体,但却没有修仙者必有的灵根,他身为陈家猎头之子,却身体孱弱,招人耻笑。遇到了灵界大魔天尊,拜其为师,修出灵根,少年踏上腥风血雨的霸途,震慑天地的大魔之道。吞虚寿,获灵根,被称魔,却做仙。仙本为魔,傲然天地!!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公子无心爱良夜

    公子无心爱良夜

    谁人不知大赵国公主赵良宴最爱驾一匹白青马飞扬跋扈的往将军府门口那么一杵,高冠长佩,气势凌人的指着大门叫道:“霍斐,今儿你再不出来,我灵犀宫统共两百余宫女嬷嬷太监就跟这儿一堵,本公主就是要让整个长安城的名门贵女知道,你霍斐霍大将军是本公主的人!”谁人都说她乐昌公主不知廉耻,又不知好歹的看上了京城男神霍大将军,霍斐却避她如过街老鼠。可从没人知道她灵犀宫的绣枕下面,还保留着许多年前的那支素银簪。她知道,逼婚是个技术活儿。她也知道,坚持是世界上最好的良药。
  • 重生的他们

    重生的他们

    “云儿”“你,你不是那个!”“不,我是你夫君!”………
  • 在异世界中的前世科技

    在异世界中的前世科技

    一个异色双瞳的幼年,他结合着机械与生命体。他为了拯救自己的亲人被卷入时空乱流中。在异世界中他觉醒了自己的异能,在这世界中成长与自己的前世的亲人再次重逢。利用自己的力量守护自己的信仰和自己重要的人。
  • 会说才能赢·奇辩

    会说才能赢·奇辩

    谢伦浩,演讲与口才理论家、中华演讲协会理事、中国广播电视协会会员、全国汉语口语研究会会员、国家级普通话测试员。长期担任高校演讲、论辩与口才主讲教师。 曾应邀为企业、机关、学校、监狱演讲达300多场次,策划、组织大型朗诵、演讲、论辩赛80多次。在《现代传播》、《当代传播》等学术核心期刊发表相关专业论文30余篇,出版著作《口才学》、《应用演讲大全》、《青少年朗诵手册》、《青少年论辩手册》、《义学作品朗诵艺术》、《即兴说话技巧》、《演讲写作技巧》、《演讲语调变化技巧》、《演讲态势表达技巧》等30多部,主持参与部省级学术科研项目8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