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70600000021

第21章 躺在事业里发酵(3)

人民英雄纪念碑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国徽的设计,皆有着林徽因的参与。她渊博的学识和无与伦比的创造力,成为她建筑师生涯的基石。

她具备专业建筑师的素养,而更加难能可贵的是,她知性却不学究。在跋山涉水的考察中,身到之处,眼之所见,不仅仅是一动不动、不会言语的石头,还有一种顿悟和诗的意境,以及那深藏在建筑中的人文精神。

她说,在她的眼里,"无论哪一个巍峨的古城楼,或一角倾颓的殿基的灵魂里,无形中都在诉说,乃至于歌唱,时间上漫不可信的变迁;由温雅的儿女佳话,到流血成河的杀戮"。

"石头的诗篇是不会风化的",她笃信建筑的精髓在于传承一种精神,一种美感。她看到了中国古建筑的意义,"那不仅是一份壮美,一种力量,更是一种人文精神,一种民族风骨,它的文化内涵,象征着真、善、美的人格,既体现了佛家的无常、无我、寂静的真谛,又展现了一个民族创造的超凡人生的终极价值"。

林徽因在她的建筑论著中,时刻展现着严谨务实的学术精神,也处处可见文人的浪漫唯美,诗一般的抑扬顿挫、悠远圆润,阅读她的学术著作,理论与美感兼得。

理性与感性,在林徽因的身上完美地融合在一起。她用理性的思维进行科学探究,拯救无人问津的古迹,用感性的思维领悟出凡人难以参透的圣音。

她身上的文人气质,如空谷幽兰般清香淡雅,她的俏皮与爽朗,又仿佛是浓得化不开的甜腻,吸引着众多仰慕者和追随者。

她在北京胡同的家,被称作"太太的客厅",聚集了中国近代大批的文学名家。他们聚在一起,谈论艺术与文学,是典雅的艺术沙龙。

主持人自然是集才华和美貌于一身的林徽因。她是沙龙的绝对主角,人们众星捧月般围绕着她,竖起耳朵,认真聆听她以艺术的眼光、诗的语言大谈旅途见闻、读书心得、人生感悟。

她顾盼生辉,光彩照人,思维敏捷,善于捕捉话题,具有控制场面和调动情绪的本领,客厅中常发出笑语欢声。大家指点江山,激扬文字,尽情挥洒着各自的情感。

梁思成这样评价自己的妻子:"林徽因是个很特别的人,她的才华是多方面的。不管是文学、艺术、建筑乃至哲学她都有很深的修养。她能作为一个严谨的科学工作者,和我一同到村野僻壤去调查古建筑,测量平面爬梁上柱,做精确的分析比较;又能和徐志摩一起,用英语探讨英国古典文学或我国新诗创作。她具有哲学家的思维和高度概括事物的能力。"

她就是如此特别的一个女人,理性起来不刻板,感性起来不矫情,散发着恰到好处的迷人气息。

林徽因的儿子提及母亲,"有人问我,母亲应该专心文学,还是研究建筑,对她个人更有意义也会更有成就?我认为,在母亲身上,那种诗人的气质,和建筑艺术家的眼光,相得益彰,缺一不可。她的建筑文章,尤其是早期的这类作品,写得神采飞扬。譬如《平郊建筑杂录》,其中有几篇,就被行家认为是研究中国古建筑的范文。建筑除了要有诗情画意之外,还要有建筑意,这是我母亲最先提出来的主张。"

林徽因是第一将对建筑的研究上升到"建筑意"的人,这为建筑独添了几分意境。

我们也许无法拥有诗人的妙笔生辉,做不到用玲珑剔透的文字表达心中所想;我们也许无法成为聚会的焦点人物,赢不来那么多的赞赏和掌声;甚至,我们的感性被生活所困,变成了口无遮拦的抱怨和莫名其妙的坏脾气。我们打着感性的幌子,将心中的不满说了一次又一次,直到连亲近的人都对我们避而远之,最后连半点安慰和同情都没能得到。

可有些人还是不知道悔改,一把鼻涕一把泪地控诉他人,"女人就是感性的啊,就是多愁善感啊"。可是你要知道,这不是感性,是矫情。

不求光环,只求心安

谁与石头打一辈子交道,依旧心心念念?又有谁可以凭借冥顽不化的石头斩获辉煌,到达人生的巅峰,登高望远,俯视九州大地?

那一刻的快感,让一切辛劳、拼搏有了名分。

义无反顾的同时,也要清楚名誉不过是过眼云烟,生不带来、死不带去,唯有奋斗的路途中,收获自己的心安才是首要的。

所有的努力与付出只为在生命尽头回顾往昔时,没有懊悔,没有羞愧。一生光明磊落,做任何事情只为寻求内心的安妥。

急功近利是现代人的通病,对声名地位急不可耐。心中的种种欲望,催促着人们使尽浑身解数,以求达成预设的目标。

如不及时修剪欲望的枝蔓,让名与利成了毕生的追求,作茧自缚,何等愚蠢。

人民英雄纪念碑位于北京天安门广场中心,在天安门南约463米,正阳门北约440米的南北中轴线上,是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府为纪念中国近现代史上的革命烈士而修建的纪念碑。

人民英雄纪念碑通高37.94米,正面碑心是一整块石材,长14.7米、宽2.9米、厚1米、重103吨,镌刻着毛泽东题写的"人民英雄永垂不朽"八个鎏金大字。背面碑心由7块石材构成,内容为毛泽东起草、周恩来书写的150字碑文。

1949年秋天,毛泽东主席为纪念碑的奠基填了第一抔土。1952年由梁思成和雕塑家刘开渠主持纪念碑设计;参加设计工作的林徽因,被任命为人民英雄纪念碑建筑委员会委员,此时她已病得不能起床了。

并不宽敞的起居室兼起了书房的功用,林徽因将两张绘图桌摆进卧室,以方便她的工作。

梁思成在早晨天微亮的时候,先与林徽因共同制订出一天的工作计划,由助手一一记录在案,以便林徽因随时指导修改。她的助手是建筑系应届毕业生关肇邺,刚刚20岁出头,机灵能干,尽心尽力地辅助她的工作。

林徽因主要承担的是纪念碑须弥座装饰浮雕的设计,从总体平面的规划到细微之处的装饰图案纹样,她都亲力亲为,反复比较和推敲,以确定最完美的成品。绘制完小图样之后,工作还没有结束,还要逐级放大,从小比例尺全图直到大样,并在每张图纸上绘出人形,以保证尺度的精准。

林徽因主张以唐代风格为基调,为了更好掌握唐朝的基本特点,她搜集了众多翔实的资料,尽量将唐朝恢宏的气势表现到极致。

两个多月,60多个昼夜,林徽因和关肇邺画了数百张图案,经过精心地挑选,最后选定了以橄榄枝为主体的花环设计。

在选用装饰花环的花卉品种上,他们花费了一番工夫。起初,是打算选用英雄花,在咨询花卉专家后,得知英雄花并非属于中国原产花卉,于是否定了这个设想。

中国花卉品种琳琅满目,各自带有独特的深意,选出最适合英雄纪念碑的品种谈何容易。不仅需要极高的耐性,也需要丰富的学识为依托。

经过多方面的考虑,最后选定了牡丹、荷花和菊花三种,分别象征着高贵、纯洁和坚韧,这正是那些为了祖国山河抛头颅洒热血的英雄们所具备的可贵特质。

须弥座正面设计为一主两从三个花环,侧面为一个花环。同基座的浮雕相互照应,运用中国传统的纪念性符号。

这是英雄烈士们,用血肉之躯谱写的乐章,铿锵有力的脚步踏出壮志豪情,保卫着敬爱的祖国,守护着身后的亲人们。

1953年,林徽因不顾病弱的身体,肩负起景泰蓝的抢救工作,废寝忘食地奋斗在一线工作上。

景泰蓝在她与同事们的共同努力下,摆脱了没落的境况,以新的姿态出现在人们面前。可惜的是,她的身体每况愈下,已到了山穷水尽的地步。

寒冬将至,她的情况更加危险,往日依赖的药物已经无法奏效,只能靠她的意志力坚持着。为了让她好过一些,每时每刻都要保持室内的温度,即使是轻微的感冒,对她而言,也是灭顶之灾。

这年10月,中国建筑学会成立,梁思成被推举为副理事长,林徽因被选为理事。他们二人还兼任了建筑研究委员会委员。1954年6月,林徽因当选为北京市人民代表大会代表,8月10日,《北京日报》刊登了她的简历。

由于林徽因的身体实在不能抵御郊外的寒冷,为方便治疗,梁思成在城里租了房子。由于还未准备好,便先搬到陈占祥家里暂住。不久,林徽因病情恶化,住进了同仁医院。

林徽因不在乎什么"伟大"之类的字眼,那些加在她身上的光环,虽是她应得的桂冠,可她耗费毕生心血,拼上性命也要为之奋斗的并不是名望与地位。

这是她心灵的召唤,来自她灵魂深处的低语。

对于建筑,她有着博爱的胸怀。

1941年,成都,日军利用恶劣的天气,以诡异的云上飞行方式袭击了中国空军的双流基地,一位中国飞行员不顾日机的轰炸扫射,冒死登机,起飞迎战,壮烈殉国。

3年后,林徽因为这个战死的中国飞行员写了一首哀婉的长诗《哭三弟恒》。

这名中国飞行员,就是林徽因的三弟,"在北平西总布胡同老宅我们叫作三爷的那个孩子"--林恒。

梁思成进入营造学社后,从不与日本人来往。在长沙大轰炸的烈火中,谦谦君子梁思成怒吼出:"多行不义必自毙,总有一天我会看到日本被炸沉的!"

所以当梁思成提出保护京都和奈良时,这在旁人看来,是多么难以理解的决定,而且,这也超出他的工作范围。

他的弟子罗哲文这样记载他们从事这项工作时的情景:"他们住在重庆上清寺中央研究院……每天,梁先生拿过来一些图纸,让罗哲文根据他事先用铅笔标出的符号,再用绘图仪器绘成正规的地图。罗哲文虽然没有详问图纸的内容,但大体可以看出,地图上许多属于日本占领区的范围。而梁先生用铅笔标出的,都是古城、古镇和古建筑文物的位置。还有一些地图甚至不是中国的。当时罗哲文虽然没有仔细加以辨识,但有两处他是深有印象的,那就是日本的古城京都和奈良。"

梁思成这样解释他提出的这个建议:"要是从我个人感情出发,我是恨不得炸沉日本的。但建筑绝不是某一民族的,而是全人类文明的结晶。"

同类推荐
  • 自然规律

    自然规律

    歌德说:“名言集和格言集是社会上最大的财宝——只要懂得在适当的场合把前者带进会话里,在适当的时间唤起对后者的记忆。”我们人类社会那些出类拔萃的名家巨人,在推动人类社会向前不断发展的同时,也给我们留下了宝贵的物质财富。他们通过自身的体验和观察研究,还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益的经验和感悟,他们将其付诸语言表达出来,被称之为名言或格言,其中蕴含并闪耀着智慧的光芒,成为世人宝贵的精神财富。
  • 小心!别让拖延害了你

    小心!别让拖延害了你

    "从心理学角度来讲,拖延往往会让我们为此而背上沉重的心理负担:悔恨、愧疚、压力、烦躁、不安……这些消极情绪让人失去斗志、丧失激情、甚至毁了人生。拖延带给人们的是一种极其痛苦纠结的精神折磨,因此超过95%的拖延者都希望能够拒绝这种拖延习性,重新回归正常而规律的生活和工作。尽管人们有心拒绝拖延,但具体实施起来却是困难重重,“拖延”就好比打不死的“小强”,“春风”一吹立即“又生”。为了帮助广大拖延者成就更精彩的人生,本书紧扣拖延症的心理成因,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不少战胜拖延的方式和方法,意在为广大拖延症患者带来福音。"
  • 行动的哲学:助你成功与幸福的智慧

    行动的哲学:助你成功与幸福的智慧

    每个人都希望自己取得成功,每个人都企盼自己获得幸福。无论是成功还是幸福的获取,都不是上天的眷顾,而是行动智慧的结果。俗话说得好:“天上不会掉下馅饼”,一切成功与幸福,都要靠我们自己去争取。行动,是到达成功与幸福彼岸的航船。然而,行动要顺利,行动要成功,就不能鲁莽,就不能乱来;就要遵循规律,就要有智慧。行动的智慧,包含四大环节:决策的诀窍、价值的选择、时机的把握、方法的得当。而行动的智慧突出地反映在行动的方法上。主要的方法有:矛盾方法、统筹方法、重点方法、试点方法、协作方法、精神方法、中庸方法、扬弃方法、创新方法等。
  • 创业颠覆者

    创业颠覆者

    《创业颠覆者:青年创业投资点石金策》内容简介:人类是一个以群居为主的社会,个体的力量相对薄弱。为了在弱肉强食的自然界生存下来,人类必须要彼此协作凝聚成巨大的力量,才可以成为地球的主宰。人类社会又是存在等级差别的,如果大家都处于平等的位置,那就很难协调和调动人类的资源和力量,也就无法形成强大的作用力。
  • 没有苟且,哪有远方

    没有苟且,哪有远方

    对绝大多数年轻人而言,缺少的并不是各种人生的梦想,而是帮助自己应付这个世界的各种手段,缺乏做事的方法和技巧,所以终究还是成就不了梦想。这是一个竞争的时代,也是一个放飞梦想的时代,优胜劣汰,适者生存。如果你一心只读圣贤书,两耳不闻窗外事,那么你只不过徒有满腹经纶而无所用;如果你不懂应变之道,那么你也只能处处碰壁;如果你只知争强好胜,不懂屈伸进退,那么你也只能赔了夫人又折兵;如果你总是心直口快,不加掩饰,不知用晦于明、藏巧于拙,那么你也只能聪明反被聪明误,搬起石头砸自己的脚。凡此种种,都是不善于处世的表现。不会处世,痛失良机的是你,四处碰壁的是你,功亏一篑的是你,扼腕叹惜的也是你。
热门推荐
  • 地狱特级使者

    地狱特级使者

    “如果这个世界上没有比地狱更糟糕的地方的话,那就请毫不留情的见我打入地狱吧因为……我活该如此”……“你是我们永远的大小姐,拼上作为魂使的尊严,绝对效忠于您。”……“替亡魂申冤,助亡魂索债。”“等价代换,地狱万年,永受折磨。”“轮回之路,永世封闭”地狱特使为你申冤索债。
  • 异世界的碰撞

    异世界的碰撞

    2125年4月27日,由Z、M两国科学家在一次实验中意外开启了与另一个世界通道,虽然只有几秒,但依旧让世界震惊!之后,世界联合国从成员国中精心挑选出36位顶尖科学家,以及138位精英辅助,稳定次元通道!在一次失误中,次元通道无限扩大,奔溃!两个世界开始重叠!末世来临,异世界的巨虫,变异的野兽,恶劣的环境,食物的紧缺,所有人唯一的目标只有活下去!
  • 终极游戏系统

    终极游戏系统

    平凡的大学生陆闲,偶然获得可以刷副本爆装备的游戏系统,各种装备,技能;各种职业转职。什么!还有其他类型的游戏?fps?moba?竞速游戏?等一下我还没上车呢!从此陆闲走上了不由自主的升级打怪爆装备的装逼之路。
  • 平生最爱纳兰词:人生若只如初见

    平生最爱纳兰词:人生若只如初见

    《纳兰性德全集》以康熙三十年刊刻的纳兰性德的文集《通志堂集》为基准,另有补遗。本书《平生最爱纳兰词:人生若只如初见》收录了纳兰性德具有代表性的词作,并由专家对其做了精心注释,版式精美,是纳兰迷值得珍藏的精品。
  • 九阳绝脉

    九阳绝脉

    生九阳绝脉者,乃逆天之人,必遭天妒,自有史以来,生九阳绝脉者从未有人活到过十八岁……修行者,夺天地之灵气以养自身,乃逆天之举……少年凌落羽,生具九阳绝脉,机缘巧合之下踏上茫茫修行之路,逆天之人行逆天之路,且看凌落羽如何一步一步踏上人生的巅峰……这里有佛,这里也有魔,有仙,也有神……一切尽在《九阳脉绝》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和氏璧:生死追踪中国第一古董

    和氏璧:生死追踪中国第一古董

    《和氏璧——生死追踪中国第一古董》讲述了一个小男孩于网络的一次不经意的贴图,并由此揭开了中国第一古董和氏璧的狂涛巨浪。被卷入这场风波的,有查找其父亲死因的老刑警、无不用其极的女记者、引经据典的民间家谱学家、教授模样的玉器商人、游刃有余的私人调查员以及受命于危难之际的中学数学教师等等,小说对这些众多人物均予以深刻的心理刻画,并以此推动情节发展,形成令人纠结的一个个悬念,出现始料未及的一个个结局。
  • 民主法制与人的发展研究(耕砚窗稿)

    民主法制与人的发展研究(耕砚窗稿)

    戴宏才博士将他的文集《耕砚窗稿——民主法制与人的发展研究》(以下简称《窗稿》)的文稿早就寄给我了,并嘱咐为其作序,我却迟迟未能动笔。这不仅仅是因为需要花一点时间对这本跨学科的文集进行全面阅读,还因为有些文章的观点引起了我特别的兴趣和更深刻的思考。更主要的原因还有两点:一是我尚缺乏“与时俱进”的良心;二是对政治、哲学、法律、教育多种学科的“跨越性”研究也不熟悉,加上对法律这门学科又不太感兴趣(这又是不与时俱进的劣根性)等。这些原因使我视为其作序为畏途,延时至今,勉为其难。不过作为读后感而已,实难为序,故请见。
  • 吞灭融生

    吞灭融生

    天玄大陆,有人身化天地遨九州;有人神游太虚入混沌。冰魄雪莲前,蓝应天咬牙切齿道“姐姐啊……姐姐……我要这玄天圣器有何用?我炼这不灭魔体怎么死?”。…………万族争雄,诸器并起,纪元之数,吞灭融生。
  • 绿叶对根的怀念

    绿叶对根的怀念

    “失去家园的人,将在何处安身?”这积于岁月,发于无端的感慨,与荷尔德林的名言“人诗意地栖居在大地上”,无意中构成了精神意义上的一问一答。尽管一个是文学界公认的大师,一个是身边的普通朋友,但有条秘密通道,似乎一直在中间沟通着这些共同漂泊的灵魂。或许,正是这种不懈的求索,唤醒了我们血液里骨髓里的故乡情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