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70600000023

第23章 温柔让岁月沉淀(1)

心中有根才站得稳

参天大树立于天地一角,斗转星移间不问悲喜,饱经风雨,无惧无忧,不眠亦不休。任凭狂风暴雨如何凶猛,它都傲然挺立,接受自然的洗礼,不妥协、不低头。

这份安稳缘于它深深扎入地里的根,默默无语却不可或缺。

人也是如此,在人世间安身立命,若是没有扎实的根基,想要撑起自己的抱负,着实不易,不经意间的曲折蜿蜒都会将你吓退。

1942年,中国还未从沉睡中苏醒,经济一片萧条没落。与此同时,扩展到全球范围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已经进入战略相持阶段,热爱和平的人们企盼着胜利的到来。

国内人民的生活异常艰辛,通货膨胀、物价飞涨,人们经受着严峻的考验,在粮食与各种物资极其短缺的情况下忍耐着。

这一年,林徽因和梁思成在竭尽全力完成一本著作。

费正清和陶孟和从嘉陵搭乘小火轮远道而来,经过4天的颠簸劳累,终于抵达李庄镇,看望林徽因与梁思成这两位老朋友。

自1935年圣诞节分别以来,直到1942年9月在重庆相逢,这7年间不曾相聚,只是通过书信讲述各自的生活境遇。7年的光阴匆匆而过,友谊也愈加深厚牢固。

久别重逢的喜悦填满了缺钱少粮的生活,他们紧握着彼此的双手,心中有千言万语,此刻却很难发声。

老朋友近乎原始人类穴居状态的生存条件,惊呆了费正清。

中国学术界顶级的专家学者,一位身患绝症,一位身体残疾,却自动忽略了艰难的生存条件,专心致志且不知疲倦地进行着手头的工作。

破旧的房屋,简陋到极致的家具摆设,唯一充足的是堆积在病床四周的资料和文稿。如果精神食粮真的可以充饥,林徽因和梁思成怕是最幸福的。

若不是亲眼目睹,费正清绝对不会将眼前这个面容枯槁的女人认作林徽因。

他怜惜自己的好友,同时也带着万般不解。

他说:"我很赞赏你们的爱国热情,可在这样的地方做学问,也确实太难了,你们是在消耗自己的生命。要是美国人处在这样的环境下,他要做的第一件事情,是改善自己的生活条件,而绝不是工作。西部淘金者们,面对着金子的诱惑,他们做的第一件事却是设法使自己有舞厅和咖啡馆。"

得知林徽因重病缠身,费正清极力建议她即刻前往美国治病,他会尽己所能来提供经济上的帮助。

陶孟和也附和道:"还是去兰州吧,我的夫人也在那里,西北地区干爽的空气有助于治好你的病。先把病治好了,再去写你们的书。"

林徽因却没有动心,她只是微笑着说:"你们住上几天,也许会有另一种看法。"

后来,费正清在他的《费正清对华回忆录》一书中,满腔感慨地谈到当年去李庄访问林徽因和梁思成的情景:

梁家的生活仍像过去一样始终充满着错综复杂的情况,如今生活水准下降,使原来错综复杂的关系显得基本和单纯了,首先是佣人问题。由于工资太贵,大部分佣人都只得辞退,只留下一名女仆……这样,思成就只能在卧病于床的夫人指点下自行担当大部分煮饭烧菜的家务事。

其次是性格问题。老太太(林徽因的母亲"有她自己的生活习惯,抱怨为什么一定要离开北京;思成喜欢吃辣的,而徽因喜欢吃酸的,等等。

…………

林徽因非常消瘦,但在我做客期间,她还是显得生气勃勃,像以前一样,凡事都由她来管,别人还没有想到的事,她都先行想到了。每次进餐,都吃得很慢;餐后我们开始聊天,趣味盎然,兴致勃勃的徽因最为健谈。

傍晚五时半便点起了蜡烛,或是类似植物油灯一类的灯具,这样,八时半就上床了。没有电话,仅有一架留声机和几张贝多芬、莫扎特的音乐唱片;有热水瓶而无咖啡;有许多件毛衣但多半不合身;有床单但缺少洗涤用的肥皂;有钢笔、铅笔但没有供书写的纸张;有报纸但都是过时的。

你在这里生活,其日常生活就像在墙壁上挖一个洞,拿到什么用什么,别的一无所想,结果便是过着一种听凭造化的生活。我逗留了一个星期,其中不少时间是由于严寒而躺在床上。我为我的朋友们继续从事学术研究工作所表现出来的坚韧不拔的精神而深受感动。

依我设想,如果美国人处在此种境遇,也许早就抛弃书本,另谋门道,改善生活去了。但是这个曾经接受过高度训练的中国知识界,一面接受了原始纯朴的农民生活,一面继续致力于他们的学术研究事业。

学者所承担的社会职责,已根深蒂固地渗透在社会结构和对个人前途的期望中间。如果我的朋友们打破这种观念,为了改善生活而用业余时间去做木工、泥水匠或铅管工,他们就会搞乱社会秩序,很快会丧失社会地位,即使不被人辱骂,也会成为人们非议的对象。

更让费正清感到惊奇的是,在他感冒躺在床上休息时,林徽因竟满怀深情地念诗给他听。这是一种怎样的人生态度啊,日子是苦的,可她却有苦中作乐的心态。

她无惧苦难,因为她的根深植于中国的广袤土地中,祖国的命脉与她相连,祖国的未来与她息息相关,她不会选择逃避,只会迎难而上。

费正清感慨地说:"林,我已经明白了,你的事业在中国,你的根也在中国。你们这一代知识分子,是一种不能移栽的植物。"

1945年8月,日本侵略者宣布无条件投降,结束了中国人民长达8年的抗日战争。祖国的大好山河虽然遭受炮火的摧残,却依旧坚强地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贫病交加的林徽因、梁思成,听到战争胜利的消息,抑制不住内心的狂喜。一切担惊受怕终于可以告一段落,终于可以迎来平静的生活,如同沙漠的行者在忍受了长久的干渴之后,偶遇甘泉。

可惜梁思成此时并不在李庄,否则一定要给妻子一个大大的拥抱,林徽因独自庆祝重生,她坐上轿子来到一家茶馆,以茶代酒以示庆祝。

随后,梁思成匆匆赶回李庄,将家里仅有的一点钱买了肉和酒,请来莫宗江,几个人一起痛饮。林徽因甚至开了不喝酒的戒,也痛快地饮了几杯。

酒酣正浓,梁思成开始教宝宝和小弟朗诵诗歌,是一首杜甫的诗:

剑外忽传收蓟北,初闻涕泪满衣裳。

却看妻子愁何在,漫卷诗书喜欲狂。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

即从巴峡穿巫峡,便下襄阳向洛阳。

不论古今,这种情绪是相通的。

年幼的宝宝和小弟像模像样地背诵起来,知道马上就可以随父母回到阔别已久的故乡,稚嫩的小脸上露出灿烂的笑容,围着林徽因和梁思成手舞足蹈地雀跃起来。

1946年1月,她从重庆写给费慰梅的信中说:

正因为中国是我的祖国,长期以来我看到它遭受这样那样的罹难,心如刀割。我也在同它一道受难。这些年来,我忍受了深重苦难。一个人毕生经历了一场接一场的革命,一点也不轻松。

正因为如此,每当我察觉有人把涉及千百万人生死存亡的事等闲视之时,就无论如何也不能饶恕他……

我作为一个"战争中受伤的人",行动不能自如,心情有时很躁。我卧床等了四年,一心盼着这个"胜利日"。

毕竟是肉体凡胎,吃不饱会饿,病了会痛,可这些都抵不过留在祖国怀抱的踏实。这是她的根,是她的念想。

心中有根的人才不会畏惧,蹚过河流,翻过高山,心中所念的是前方的风景,而不是脚下的泥泞。

没有根基的人,不会有坚定的信念,而信念不是可有可无的东西,它根植于灵魂。不屈的灵魂只属于心中有根的人,步伐走得铿锵有力,稳稳地向前,直至看到胜利的曙光,然后为下一次远行做好准备,为登更高的山顶积蓄能量。

人生多少次奔赴离别

"人生"这趟列车,以时间为速,驶向"死亡"的终点。

身边的亲友,总会有人先到达目的地。作为旁观者的我们,明知生离死别是逃不开的宿命,终究也难以用平静的心情去面对。

也许最大的悲痛在于那些鲜活如昨天的一言一行,在一个不可改变的时间点上,戛然而止;太多生前未能完成的心愿,今后却再也没有机会可以实现,留下了永远无法修复的遗憾。

父亲,是这个世界上最令人安心的存在,他有着厚实的臂膀,宽阔的胸怀以及默默无言却深沉的爱。他对子女的影响是潜移默化而深远悠长的,简单到站立行走,复杂到如何为人处世,那宽厚的大手扶着我们,每时每刻都在保护我们。

父亲,是我们的大英雄,是我们甘愿以自己的青春换他不老的人。

在林徽因看来,父亲林长民是她"唯一的知己",是引领她走出狭隘,突破自我的人。

1925年张作霖依靠日本政府的支援,兵分四路进攻北京,意欲自任总统。11月,奉军将领郭松龄向全国发表《反奉通电》,并将原奉军第三方面军改称为东北国民军。郭松龄起兵后,托人游说林长民出关。

林长民感念郭松龄知遇之恩,于11月30日晚乘郭松龄专车秘密离京,途中受到奉军王永清部的袭击,与郭松龄同行的林长民下车躲避时被流弹击中身亡。

噩耗传来时,林徽因远在他乡求学。这消息撞击着她心脏,仔细听,这是世界坍塌毁灭的声音。

在父亲的同学、同事的眼中,他"一有才,不仅学识渊博,且"善治事";二有口才,善于辞令,滔滔雄辩;三有家财,常为朋友慷慨解囊;四有胆识,遇事肯担当,决无畏葸之态"。

他为人正直,有理想、有抱负,出淤泥而不染,被人称为当时政界"少有的好人"。在林徽因的眼中,父亲如山般磅礴,如海般广阔。

丧父之痛,如站在旷野之上,电闪雷鸣,经受这一道道雷劈,每一分每一秒都是折磨。逝去的人如果泉下有知,看着最疼爱的女儿失魂落魄,却没办法抚平她的愁眉,心中的痛也该是深刻的吧。

活着的人,承受着失去亲人的痛,强忍的泪水,早已经失去了控制,如决堤的洪水,一遍又一遍淹没了心田。某人的不复存在,击溃了人们的泪腺,失声痛哭。

别离,是不愿去面对,却又不得不去面对的事实。回忆,成了全部的念想,带着温热的余温,令人在某个时刻,或哭或笑,不能自已。

时隔6年,由南京飞往北平的中国航空公司邮政班机济南号,在平静的午后,由于大雾弥漫而失去方向,一头撞上山东党家山峰巅。林徽因的挚友、现代诗坛第一才子--徐志摩,35岁的生命,就此云游不返。

他是为林徽因而来,却没来得及说声再见,道声珍重。

诗人殒命的这天晚上,林徽因在北平协和小礼堂为外国使节演讲中国建筑艺术,徐志摩前来力挺,却未能如愿,这令林徽因心碎不已。

胡适为徐志摩写的祭文感天动地,叫人痛彻心扉:

死在天空之中,大雨淋着,大雾笼罩着,大火焚烧着,那撞不倒的山头在旁边冷眼瞧着,我们新时代的诗人,就是要自己挑一种死法,也挑不出更合适,更悲壮的了!

天妒英才,早早地将他召回。

1934年11月19日,3年前的这一天,是徐志摩离开人世间的日子。不可预知的命运,只有在经历过之后才恍然觉悟,不知是注定,或是偶然。

林徽因、梁思成应浙江省建设厅的邀请,商议杭州六和塔的重修计划,之后他们去了浙南武义宣平镇,考察元代的延福寺,还在金华天宁寺发现一处元代的建筑,在返回上海的途中,竟有硖石这一站--徐志摩便长眠于此。

林徽因难以抑制胸中翻腾着的悲怆,望着远处的青山翠柏,无语凝噎。心中的千言万语、千头万绪,一股脑儿地堵在胸口,只得倾泻到纸上,借着文字一一诉说:

别丢掉这一把过往的热情,现在流水似的,轻轻在幽冷的山泉底,在黑夜在松林,叹息似的渺茫,你仍要保存着那真!一样是月明,一样是隔山灯火,满天的星,只使人不见,梦似的挂起,你问黑夜要回,那一句话--你仍得相信,山谷中留着有那回音!

在徐志摩逝世4周年的时候,林徽因写下了《纪念徐志摩去世四周年》的散文,发表在《大公报》上:

但是我却要告诉你,虽然4年了你脱离去我们这共同活动的世界,本身停掉参加牵引事体变迁的主力,可是谁也不能否认,你仍立在我们烟涛渺茫的背景里。间接的是一种力量,尤其是在文艺创造的努力和信仰方面。间接地你任凭自然的音韵、颜色,不时的风轻月白,人的无定律的一切情感,悠断悠续的仍然在我们中间继续着生,仍然与我们共同交织着这生的纠纷,继续着生的理想。

你并不离我们太远,你的身影永远挂在这里那里,同你生前一样的飘忽,爱在人家不经意时莅至,带来勇气的笑声也总是那么嘹亮,还有,经过你热情或焦心苦吟的那些诗,一首一首仍串着许多人的心旋转。

这不再是简单的笔画文字,它超越了其表面的形式和内容,传达出她隐于心中的哭声。那历历在目的往昔,如同一把锋利的锯条,来回拉扯着人们的心脏。

悲痛并不是全部,她从这生与死的轮回中,看到的是对生的热爱,对死的淡然。早逝的他,留下了难以平复的悲伤,以及对生命敬畏的态度。

1935年5月9日,林徽因还未痊愈的心又遭受了当头一击,新月派青年诗人方玮德在北平医院病逝。

她跟随众人送殡到法源寺,走了一路,眼泪流了一路。回忆在此时此刻,成了最恼人的东西,那些曾经真切感人的过往,如今再难重现,对比着冰冷的躯体,着实令人心痛。

她拿起笔来,寄托无尽的哀思:"玮德,是不是那样,你觉到乏了,有点儿不耐烦,并不为别的缘故你就走了,向着那一条路?玮德,你真是聪明;早早的让花开过了,那顶鲜妍的几朵,就选个这样春天的清晨,挥一挥袖对着晓天的烟霞走去,轻轻的,轻轻的,背向着我们。春风似的不再停住!"

林徽因眼前闪现出那张年轻的面孔,他似乎还没有完全脱掉孩子气,见了生人还那样羞涩,可是他又是那样充满活力,一副什么也不在乎的样子。

生命就这样变得黯淡无光,还未开放的花朵,一时没能抵抗命运的驱使,就这样衰落了。他的突然离去,让林徽因感到了生命的无助和脆弱。

面对生老病死,即便是聪慧灵敏的林徽因,也是无可奈何的,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生命消逝,只能流泪,流泪,再流泪。

生活给了她太多的思索,她参透了瞬间与永恒、生命与死亡、存在与不朽的禅意。那两年,她的诗作还有《年关》《你是人间四月天》《灵感》《城楼上》等。她让自己的艺术,越来越贴紧了命运。

命运就是这样无情,它过早地把一个个残酷的现实,抛给活着的人们。

离别在每一天里,在不同的角落里重复上演。逝去的人永眠地下,再也不能参与我们的生活,活着的人唯有重拾勇气,带着逝者的精神继续生活。

悲伤也许会永存,却不能成为生活的主旋律。他日黄泉相逢,再将来不及诉说的心事,一吐为快。

用无畏礼赞生命

生命是永不止息的焰火,是天赐的宝物,只有对生命心怀敬畏,才会由衷地感恩生命,热爱生活。

即使处在绝望的低谷,也要昂起头,挺起胸,用尽力气将低谷踏平,向生命吹响不屈服的号角。

是人类的意志力,让原本脆弱的血肉之躯拥有掌控命运的力量;是我们对未来无限的憧憬,带领我们突破人类的极限。

作为女人,对生命有着更加深刻的理解与体会,孕育生命,传承生命。每一次裂骨的痛,都带着对新生的企盼。只要还存活一天,生的希望就不允许我们自怨自艾。

同类推荐
  • 大老板做人·小老板做事:人生事业双丰收的必由之路

    大老板做人·小老板做事:人生事业双丰收的必由之路

    在企业管理中,“究竟是法大还是情大”一直困扰着人们。如果一切按制度办事,铁面无私,不讲人情味,那就会把人变成了机器,把人变成了物品,人会失去主观能动性,使企业僵化,使人情冷漠,对企业的发展是不利的。如果实行“人治”,没有规距,不成方圆,企业又会变成一盘散沙。所以,本书提出“以法管事,以情管人”的新思路,就是人性化管理与制度化管理有效地结合,给企业管理提出一条可操作的新路。本书语言生动简捷、通俗易懂,是管理通俗化与管理本土化的代表之作。
  • 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沟通术

    现代人智慧全书:智慧沟通术

    在大学里成绩一流的学生,工作后大多成了学者教授,而成绩二流的学生在工作了一段时间以后,大多成了学者教授的领导。在社会中生存,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纷繁复杂的各种关系网,情商高低决定了你的一生走向,你与外界沟通的程度取决于你的情商。
  • 有所失必有所得

    有所失必有所得

    人生来有一种占有欲,喜欢“得”而讨厌“失”,其实“失中自有得”,而“得中也有失”。如果把人一生中的获得和失去相加,其结果等于零,也就是说,人自呱呱坠地至生命终结,失去了多少,必然也就得到了多少。
  • 有一种智慧叫以退为进

    有一种智慧叫以退为进

    “临渊慕鱼,不如退而结网”,人生中会有很多问题需要我们去解决,在适当的时机,明智地掩盖自己的锋芒,转个身,退一步,你会发现,你已积聚了更多的能量。退而修行,凡事少与人争,这样,偶尔的迂回也许会让我们发现异样的精彩。
  • 内向的革命

    内向的革命

    一本书引领一场“内向的革命”!将阿玛斯“钻石途径”的思想精粹排列组合,娓娓道来一代大师所带给人们的灵性的传承!跟随本书脚步,你将会亲身经历一场向内而发的革命,你在其中将会发挥出人性本体的最大潜能,从而活出充满关爱、智慧、慈悲、行动力、至乐、祥和的人生。
热门推荐
  • 散文(2017年第3期)

    散文(2017年第3期)

    《散文》创刊于1980年1月,是我国第一家专发散文作品的纯文学刊物。创刊之初,便确立了思想上追求高格调,艺术上追求高水准的办刊宗旨,二十年如一日的坚持,使得《散文》成为一份高雅纯净,独具品位的刊物,推出了包括贾平凹、赵丽宏、詹克明、李汉荣等在内的大批优秀散文作家及作品,得到了广大读者和社会的认可。从创刊至今,《散文》一直以它独特的魅力力证着自己的存在,坚持呈现当代中国巅峰笔意,鼓励作者表达发现,呈现了一种罕见的沉思的品质和悲悯情怀,是当代文学界尤其是散文界极具分量的文学读本,在读者、作者、文学评论者心中地位崇高,影响遍及海内外华人世界。
  • 极品全能修仙者

    极品全能修仙者

    什么?你是武道天才!什么?你是异能者!抱歉,老子是全能的……醉卧美人膝,醒掌天下权是老子的终极目标,挡我者,死!
  • 傲妃嚣狂

    傲妃嚣狂

    血泊中,是她父母亲人的尸体,她躲在鸽舍里,亲眼看着一个个亲人被残忍的侩子手杀害,为了复仇,十年努力,她成为江湖上神秘杀手组织‘血玫’的首领,行事果断、手段狠辣。为了探查仇人的下落,她甘愿以妹妹的替身接近他。辰王府中,她嚣张狂傲,【想挑衅她?两个耳光甩去,她满意的看着自己的杰作,冷声道:“猪鼻、猪眼、猪嘴巴,再配上猪头,可以直接送厨房了。”想打她的婢女?一鞭子抽过去,她换了舞裙在花园中翩舞,辰王见了却宠溺的替她擦汗,他说:“宠你,自会宠到让全天下女人都嫉妒。”】斗各房姬妾,查灭门真相,却牵出了二十多年前皇宫旧事,仇人浮出水面,她目的达到,本以为能全身而退,却彼此情根深种,但、【“我一直都只是利用你,我不爱你,我也不会留下这个孩子。”她决绝的喝下滑胎药,一步一步离去,鲜血从裤管流下。“不要离开我……”他痛苦的跌跪在地上,一遍一遍的呢喃:“可我爱你,我爱我们的孩子。”】【大宠小小虐,男强女强】
  • 万元归一诀

    万元归一诀

    一个原本家境贫困,一无所有的学生天杰,因为一个偶然的机遇导致混沌本源真气入体,领悟万元归一诀,但正当他小有成就正打算一展抱负时却被一道神雷打入异界,且看他如何在异界一边寻找回家之路一边叱咤风云,追寻力量的极限!本故事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梦境无限之白蛇

    梦境无限之白蛇

    梦境虚幻有谁知是真是假,真假难辨问世间可有真情。
  • 最强女主播之全民热追

    最强女主播之全民热追

    这是一个女职业选手成为游戏主播的故事她不会卖萌,不会撒娇,不会穿着暴露,不会唱歌,不会跳舞。但是,犀利的操作,稳重的心态,以及那逆风时不屈不挠。她是最强女主播,她是全民偶像,她是国民女神。她叫赵夕颜。主播房间号:582107160
  • 医绝天下之尘缘劫

    医绝天下之尘缘劫

    人生有多少次重活,就有多少的伤害。医家大族的独门传人因为遭人妒羡,而身陷囹圄,爱之人求之不得,恨之人不能手刃,戏如人生。
  • 重返先锋:文学与记忆

    重返先锋:文学与记忆

    作家苏童先生对他的生活经历和记忆、对人生的感悟与文学的关系作了精彩的演讲。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