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海虹[1]
——亲爱的读者你是谁?在百年后读我的诗。
直到今天,当我读到这句12岁时叩击我心灵的句子,依然能感到那种穿越时间的力量。一百年前印度花园里的芬芳,伴随着泰戈尔的诗句,在我的头脑中回荡。
做一个写作者、创作战胜时间的文字作品,从此成了我的梦想。中学时我随性地自由写作,高考后向《科幻世界》投稿,后来发表、获奖,这一切的开始是偶然的。1997年,在《科幻世界》的“每期一星”栏目,我用《追梦人》一文介绍过,自己如何误打误撞进入了科幻圈。转眼20多年过去了,再回头看,我会选择科幻小说来完成自己的文学梦想,亦有其必然性。因为如何认识自己、找到自己在宇宙、时间长河中的位置,是我从初一开始心心念念的人生意义。而科幻小说,是最适合用来探索这个意义的文学样式。
刚开始写科幻时,我写的故事以短篇和短中篇为主,但又希望扩大故事的影响力,因此创作了以陈平为线索人物的“默”系列小说,让故事之间相互支撑,逐渐构架出陈平的世界。后来年深日久,系列故事已经无法容纳我所有的构思,写的独立小说越来越多。当然《一九二三年科幻故事》中的“我”与“陈平”的人设相似,仍可以视为她的外传。
现在这本电子书里,收入了我一半以上的独立故事,创作时间从1999年(《痴情司》)到2017年,跨度达18年之久。每一篇故事后的“创作絮语”,讲述了具体创作的时间和语境,在此不再赘述。
需要说明的是,独立小说是我在“默系列”(陈平系列)、“灵波世界系列”和“火星系列”之外的作品。有些构思上的技术点比较弱,如《宝贝宝贝我爱你》、《来,跳一跳》、《痴情司》都是纯粹的软科幻作品,《蜕》是象征小说;《云使》、《记忆之香》则以软科幻之壳写硬科幻故事;《伤之树》软到了极致,但在我心中,其实却是最硬的故事,风格与《一九二三年科幻故事》相互辉映。2008年写就的近未来灾难故事《2013,不会发生的故事》与去岁美国爆发的寒灾可以对照阅读;《云顶城的约会》是写给时尚杂志的微小说,却又像一个近未来世界系列的开篇。还有《2004笔会纪事》(原名《康定的河》),这个在平行空间中流浪的故事直接启发了我的第一部长篇小说《水晶天》。最后,《南岛的星空》是心心念念了七年之久,2016年秋作为自己科幻发表二十年的纪念,完成的一则小故事,2017年在《科幻世界》发表后,英文版2019年3月登陆美国科幻顶级刊物《阿西莫夫科幻杂志》。
最后,这本小说集,其实是我创作中的非主流。放下了构架系列世界的包袱,对文学性的追求反而可以得到最大的释放。我站在时间的彼方,看到大学时的那个姑娘在校园的夜色中徜徉,揣想遥远星球与遥远时代的故事。只要今天的我还在坚持写作,就没有辜负年轻时的自己。
2019年4月于杭州
注释
[1]赵海虹,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浙江大学英美文学硕士,中国美术学院艺术史博士,国家精品视频公开课《诗画中国——中国山水画史英文专题讲座》主讲,现任教于浙江工商大学。从1996年开始发表科幻小说,曾获六届科幻“银河奖”(1997—2002)、第六届宋庆龄儿童文学奖“新人奖”、第六届全国优秀儿童文奖、浙江省青年文学之星等各类文学奖项,多篇作品被译介至美国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