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753500000001

第1章 前言

郁达夫(1896—1945),原名文,幼名荫生,达夫为其表字,后即以字行。

自三岁丧父开始,家道日落,七岁入私塾启蒙。1907年春初,改入当时新式学堂——富阳县立高等小学堂。1911年春初小学毕业,即考入杭州府中学,因膳费不足,改考入嘉兴府中学。暑假后转入前考而未入的杭州府中学。1912年夏天,转入美国长老会办的之江大学(现浙江大学)预科,不及半载,因参加学生反抗校长压迫的风潮而被开除。第二年随长兄赴日留学。

郁达夫从童年起就开始接触古典文学,读了不少唐诗宋词和小说杂剧,九岁时即能赋诗。十四岁起,开始创作旧体诗,并向《全浙公报》《之江日报》等报投稿。在日留学期间开始接触大量外国小说,同时开始小说创作,并与当时一同留日的郭沫若、张资平等组创了新文学团体“创造社”。在文学创作的同时,还积极参加各种抗日组织,先后在各地从事抗日救国的活动。

郁达夫的作品中,赤裸裸地反映了清末民初的士绅子弟的生存境况。他们不能通过科举入仕而保障生计,生活愈加窘迫,前途暗淡。于是他们中有很多人阴沉、忧郁、怨愤乃至颓废。郁达夫也是这个时代的青年,性格与作品中也带有这样沉郁的气息。

他的散文中无一例外地表现自我,运用大量的内心独白,抒情、描写、记叙,错落有致。这种行文风格给他的作品打上了很深的个人烙印。

因为精通日语,所以郁达夫曾被迫做过日本宪兵队的翻译,最终为日本人在印度尼西亚杀害。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为表彰其为抗日运动做出的牺牲,追认其为革命烈士。

但是在众多子女中,与郁达夫相处最久的郁飞非常中肯地评价道:“我的父亲是一位有明显优点,也有明显缺点的人,他很爱国家,对朋友也很热心,但做人处世过于冲动,以致家庭与生活都搞得很不愉快。他不是什么圣人,只是一名文人,不要刻意美化他,也不要把他丑化。”

本书从郁达夫的散文作品中精选了一些适合青少年学生阅读的篇目,主要以故乡、杭州和福建的风土为主,尽量保留作品原貌,但因这些文章的写作时间大致在二十世纪三十年代,部分词语、标点的用法已发生变化,为避免引起读者误解,对少量文字和标点按照现代汉语规范略作修改。

同类推荐
  • 梅山诗稿

    梅山诗稿

    本书是作者多年来所写诗歌集结,主要为古体诗,内容多以作者对生活的感悟,以抒情为主,辅以叙事,记录生活的点点滴滴,体现了作者对生活的热爱。全书由四百多首诗歌组成。以时间为轴串联起来。书名取自书中诗《梅山诗稿》。
  • 神曲:地狱篇(英文版)

    神曲:地狱篇(英文版)

    但丁的《神曲》是西方世界除了《圣经》以外,影响力最大的一本书。但丁本人也成为西方三大著名诗人之一,被称为意大利语之父,文学的三大精神源泉之一。最近美国最有影响力的畅销书作者、《达芬奇密码》作者丹布朗又出新书《地狱》,首版印200万册,该书就是根据但丁《神曲》里的第一部分《地狱》来展开故事情节的。该书有望明年(2014年)搬上银幕,到时会迎来对《神曲》的热烈追捧。本英译本是英语世界里最权威的译本,它是美国19世纪著名诗人朗费罗执笔翻译的,并且,出版后随即成为英语世界里的经典译本。
  • 王火文集·第一卷:战争和人②

    王火文集·第一卷:战争和人②

    《王火文集·第一卷·战争和人》收录了王火的代表作《战争和人》三部曲,分别为《月落乌啼霜满天》《山在虚无缥缈间》《枫叶荻花秋瑟瑟》,是世界反法西斯书系中的一部力作小说,以国民党上层官员、法学权威童霜威及其子童家霆的家庭变故和人生遭际为主线,展现了抗日战争时期南半个中国的全景画卷。核心人物童霜威由消极避难、保持名节到鄙弃国民党独裁统治、投入民主运动的行列。同时,成长为青年的童家霆,也在时代风云的锻造下义无反顾地投身光明。
  • 我独爱生活应有的样子

    我独爱生活应有的样子

    这本书是周作人的散文集,在他的早期同人如胡适、陈独秀、鲁迅等纷纷选择了各自的政治立场时,唯独周作人选择了生活本身,试图耕耘“自己的园地”。周氏散文一般为闲话式的,“大至宇宙,微如苍蝇”,无所不谈。他写故乡的野菜,写喝茶、鸟声、乌篷船、北平的春天,也写中秋的月亮、梅兰竹菊,确乎很需要一些闲适的心才能注意到的事物,他都平和、淡泊、娓娓说来、不浮燥凌厉,读来令人心生闲适。他认为,平实、自在的个人生活,才是真实的、应然的,他相信近切实在的生活本身,更相信个人生活的完成。周作人把生活当作一种艺术,渴望微妙地美地生活,这些都表现在了他的散文里。
  • 人生三味茶:智者眼中的人生三境界

    人生三味茶:智者眼中的人生三境界

    王国维在《人间词话》中提炼出的三种人生境界犹如人生的三味茶,我们用清茶、花茶、普洱茶隐喻人生的三重境界,作为上、中、下三篇的标题,意在对人生过程有所概括,而每篇的第一节均采用蒋捷的《虞美人·听雨》:“少年听雨歌楼上,红烛昏罗帐。壮年听雨客舟中,江阔云低,断雁叫西风。而今听雨僧庐下,鬓已星星也。悲欢离合总无情,一任阶前点滴到天明。”意在描述人生从青春到壮年到晚年的自然过程。细心的读者将会发现本书每篇的最后一节则采用了王国维《人间词话》的概括,分别用“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描绘了人生的三重境界。
热门推荐
  • 女招商局长

    女招商局长

    这些小说虽然也如大多数新儒林小说一样展示了后现代语境中的高级知识分子追功逐利、慵懒无聊的生活图景。但小说的深刻之处在于,深刻地把握了敏感而正直的知识分子在社会转型期的尴尬。
  • 法师手札

    法师手札

    魔法师们在高塔的阴影中窃窃私语,至今已经少有人能够听到他们微风一般的低吟。新历二十二年我故地重游,法师塔隐没于梧桐与橡叶的树荫当中。那是一个时代的终结,是一个新世界的开始。那也是一个神话的终结,是更多传说的发端。两个世界的碰撞,两种力量的战争,无数种族的血泪,亿万生灵的哀嚎……由野心、鲜血、仇恨、掠夺、迷茫、欣喜构成这画卷,而我就在开端。在某个明媚的清晨,我踏上旅途的第一步。这个世界,早已不是我所知的那副模样。-----书友群号:132717993
  • 重生甜婚暖暖哒

    重生甜婚暖暖哒

    (重生,苏撩宠)薄寒深迷恋霍时嫣许多年,宠妻如命,不惜为她倾其所有。对方却视他如瘟疫,能躲则躲。重活一世,霍时嫣大彻大悟:她之前是有多蠢,才会放着这么好的老公不要?她开始撩他宠他爱他!死活不肯放手!“爹地爹地,我要这个小熊熊。”“先给你妈咪买,她还小。”从始至终,他只有一个想法:霍时嫣,我的。当不成你男人,我连男人都不想当。
  • 夜莺书店

    夜莺书店

    毕业于牛津大学的朱利叶斯·南丁格尔,在一家书店打工时,遇到了一生挚爱。他们一起开了家虽然不大,后来却成为很多人心灵庇护所的“夜莺书店”,并且有了一个女儿。父亲去世后,艾米莉亚·南丁格尔努力维持着书店的正常运转。把书店卖掉的诱惑太大了,但她怎能违背对父亲的承诺?莎拉·巴斯尔顿,匹斯布鲁克大宅子的主人,过去几年里,她都把书店当做躲避问题的世外桃源……杰克森搞砸了自己的婚姻,他向艾米莉亚咨询,应该给儿子读什么样的书,但是杰克森还有个秘密……还有托马西娜,非常害羞,在自己的小房子里开了家临时餐馆。她暗恋一个在书店烹饪书架碰见的男子,后来却没再遇到。她能鼓起勇气说出心里的感觉吗?
  • 花斑

    花斑

    这人一上了岁数,更年期一到,光景就是不一样。何美兰在镜子前匆匆抹完脸,往手里沾点嫩肤霜,准备搽上额头的时候,眼睛一扫,看到自己左脸颊上有那么深深的一块斑渍。她拿了毛巾擦,擦来擦去都擦不掉,这才确信自己的眼睛都花了,看不见脸上长花斑了。话说人到中年,可总有操不完的心。眼看着总算将儿子毛毛送进了大学,老公却不能省事。何美兰想着就叹出一声气,收拾好盘盏,拎了皮包,就出了门。老公徐怀义住院了。五十出头的年纪,却得了心脏病。这也难怪老徐,厂里一沓子的事情要处理,长年身心疲劳,这病上身也不意外。
  • 出国英语对答如流

    出国英语对答如流

    内容涉及出国过程中的各种典型场景,从出入境、住宿、交通、用餐、购物、娱乐、出国求学、境外旅游、出国参展和商务出行等方面来展现出国过程中的各种真实情景,语言简洁明快,易学好记,实用性强。格式分为互动问答、高频精句、场景会话、金词放送和精彩片段等部分,结构清晰,设计活泼,突出场景,实用性强。
  • 穿越时空之君王爱

    穿越时空之君王爱

    她是南诏国的公主,有倾城倾国的容貌。可因为她倾世的容颜,惹得天下大乱,狼烟四起。世间再无宁日,三界再无她立足之地。不仅因为她倾世的容颜,更因为她神秘的身份。人、魔、神三界大乱。王朝、疆域、拯救。不到最后,谁又知鹿死谁手……
  • 几语未央

    几语未央

    任你如何惊世骇俗,却也不过百年江湖。南北朝朝对望,山海暮暮作乖。听说京中那善口技者,八面屏风,却不是人力所为。听说青山崖上有一怪老,白发稀疏,爱戴红花,岁月不败美人?听说江湖很大,人心却很小。听说有个少年郎提了剑,一生走了江湖一圈。
  • 胜利荣光:芷江受降

    胜利荣光:芷江受降

    本书以二百多幅照片为经,以美国军官约瑟夫·德和中国军民的口述为纬,全景观、多视角、细致化地展示了抗日战争时期中美盟军在湖南芷江的军事活动和日常生活。内容包括日军在芷江投降的历史场景、美军在芷江的通讯工作、芷江的风土人情等等。既有重大历史事件的严肃性与庄重性,也有个人视角的趣味性和生活化,从宏观到微观,全面地展现了芷江抗战文化的各个层面。
  • 中国古代帝师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中国古代帝师传(中国古代名人传奇丛书)

    “帝师”一词,最早出现在《史记·留侯世家》:“家世相韩,及韩灭,不爱万金之资,为韩报仇强秦,天下振动。今以三寸舌为帝者师,封万户,位列侯,此布衣之极,于良足矣”。很明确,“帝师”是指皇帝的老师。本书从记叙帝师生平事迹入手,再现了帝王之师对历代帝王的教育、指导和辅佐,同时揭示了帝师以其亦师亦臣的特殊身份,对帝王决策的各种正面、负面影响之谜。展现给读者一幅亦真亦幻的历史画卷,道出一些亘古不变的历史发展规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