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场雨下了三天三夜才有了停下的意思,田蜜儿趁着雨小了,带着玉兰、九梦、九宁去江平府各县城各村庄视察,柳叶心则在家中带领大家处理地豆,地豆在院子里堆放了一个月已经长出小芽点,现在只要将地豆切成块状,即可备用了。
“没想到下了三天雨,这河里就有水了。”玉兰跟着田蜜儿走了好几个县城村庄,发现村子里的小河小溪已经有水了,小河有水,大河里自然就有水了,毕竟大河里的水都是油小河里汇过去的。
“有水就好了,虽然田里还需要时间才能恢复,不过地豆耐旱,现在种已经没问题了。”
“那我们尽快回去安排吧,江平府这么多县城村庄,有的忙了。”玉兰想到后面任务重,恨不得立刻回到江平府。
田蜜儿:“没关系,人手不用怕,栾将军带了五千士兵,借一点用应该可以。”
“嗯,那就放心了。”玉兰安心的拍拍胸脯。
“现在唯一担心的反而是我们带过来的地豆不够用。”
“我们带了十车地豆,应该够吧?”十车土豆都摞的高高的,一车地豆起码有一千斤。
“等切出来看吧,不够还得让龙城再送。”田蜜儿走了许多地方,疲劳的很,一上马车便睡着了。
其他人默契的不说话,手脚放轻,就怕把她吵醒。
回到住处,田蜜儿具体看到切出来的种块,十车地豆大概万斤,切成进四十万块,一亩地差不多四千穴,只能种百亩地。
在龙城种地豆,亩产两千二百斤,按这个数据算的话,一亩地用地豆一百斤,收成两千二百斤,这样一算,每个村庄只能分到一亩田的种块,确实是少了点。
田蜜儿有些发愁,不过很快这个问题就解决了,原来栾千沛无意中知晓田蜜儿从柳家村运来大量的地豆后,就猜到她的打算了,便通知远在龙城的九鑫再运地豆过来。
她刚将十车地豆种块分到各村去,后脚九鑫就到了,这次九鑫运来了四十车地豆。
五千镇远军全部上阵,一齐帮忙切块。
“你们将军真是聪明,竟然知道让你们在路上就给地豆洒水催芽,这样省了不少事。”田蜜儿佩服极了。
九鑫立在她身边,趁周围没人说道,“主子。”
“嗯。”田蜜儿不着痕迹的点点头,“对了,怎么这次你没跟着将军回京啊?你不是他的贴身侍卫吗?”
九鑫回她,“之前云姜国求和的事情还未定下,将军怕边境有变,便让我暗里盯着,如今尘埃落定,我也可以回来了。”
九鑫想到什么,“对了,主子,你和将军没什么误会吧?”
田蜜儿一脸奇怪,“为什么这么说啊?”
“这是属下自己的猜想,每次和将军提到主子,他都转移话题,以前不是这样的,所以属下就想是不是你们有什么误会啊?”九鑫把自己猜测的依据说出来。
九鑫这么一说,田蜜儿才想起来,自从那天从他那里取回香包,到现在已经十几天没见过面了。
她摇摇头,不去想这些,现在最重要是把地豆分发给村民,尽快的把地豆种上,这样不至于等她们的粮食发完之后,村民还是没东西吃,真到那时候,怕是要再运几十万斤稻米来才能解决问题了。
新到的地豆很快切块摸草木灰消毒后分发到各村庄,柳叶心每天都会安排江平府司农司的人带上十几个镇远军分别到不同的村庄去查看情况,及时为村民解决问题,她自己则每天都埋头在离江平府最近的村子里,时刻注意地豆的生长情况。
就这样,赈灾的事有条不紊的进行着,粮仓里的稻米一天天的消耗着,而田里的地豆也一天天的长大着,师大人带领的工部匠人也在挖沟渠,兴水利。要说清闲的,就是御医司大人了,早期各村庄受伤的人经过药物和大米饭双管齐下,已经都痊愈了,他们也就没什么事做了,鉴于司大人带的人也比较多,留在江平府也无事,李文华便让他们先行回京,将江平府的情况汇报给皇上。
司大人带着五十位医士医生回到京城,连元恺即刻召见了他,赈灾的人去了江平府近两个月,李文华忙的没有时间写奏章回来,皇上自然十分惦记江平府的情况。
“皇上大可放心,现在江平府的情况很稳定。”司大人将所见所闻告知连元恺,“江平府各县各村都十分配合,李大人按人头发粮食,郡主带领大家种...种地豆,将军剿匪有功,师大人专修水利,各位大人配合精妙,五千镇远军也都用在实处,百姓都称赞皇上,南褚有皇上,百姓安矣。”
“哦?百姓称赞朕?而不是称赞李大人、栾将军、永安郡主?”连元恺调侃。
司大人惶恐,“皇上乃一代明君,知人善用,才会有李大人、栾将军和永安郡主,百姓心中明了,自然感念皇恩浩荡。”
“哈哈哈。”连元恺心中大喜,开怀大笑,“好,司大人此行也有功劳,朕有赏。”
“谢皇上。”司福安起身的时候不着痕迹的用袖子擦了下额头的泪。
做君王的也许都怕臣子功高盖主,连元恺自然也有这个忧患,南褚国已经有一位在百姓心中极有威望的田丞相了,就不需要再来一个将军或者郡主了。
李文华为官伴君多年,这点道理还是懂的,所以自他曾偷偷教过田蜜儿,到了江平府以后,所有的功劳都要推给皇上。
李文华说的含蓄,田蜜儿却聪明的领会了,种地豆的事情,她从未出面,都是由柳叶心、玉兰、司农司还有镇远军出面。
可即便如此小心,随着各地司农司开始推广水稻种植,江平府种植地豆的进行,百姓间还是盛传了一个说法,那就是:当今永安郡主乃上天赐予南褚国的福星,因为她,大家才能吃饱,还能天天吃到精米饭。而且这个永安郡主还是出自农家,很多老百姓也与有荣焉。
又过了三个月,地豆大丰收,江平府一片喜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