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89000000003

第3章 岁时节令(2)

青龙节里,民间流行着许多驱毒的活动。如晋中地区家家拍簸箕,童谣有“二月二,拍簸箕,跳蚤、壁虱不敢上炕哩”。晋南地区喜煮蔓菁汤,遍洒屋内墙缝、墙角、炕席底、床下,谓之“禁百虫”。

青龙节在晋南一些地方称为“花潮”。人们携带酒肴到郊外游春、踏青。晋西北地区讲究大闹社火秧歌,垒砌旺火,盛况酷似元宵节。

芮城合河的青龙节,据传始于汉光武帝年间,迄今已有1800多年的历史,是为纪念东岳大帝黄飞虎治水有功而三社联合的庆贺仪式,故又称“三社典”。这天,山民们尽兴狂欢,并将各自家中最珍贵的宝物都展示出来,民间又称“亮宝会”,取宝能驱邪避灾之意,希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二月二也称“中和节”,至今在乡宁云丘山带仍保留有过中和节的习俗,在全国极为罕见。云丘山中和节既继承了二月二“引龙驱邪”的相关生活习俗和禁忌,又延续了中和节“农耕为本”的传统习俗,并在传承中自觉与云丘山独特的自然山川地貌相结合,产生了独特的祖先崇拜、生殖崇拜和生育信仰习俗。其民俗活动以祭山拜神、祈求化生繁衍、祈求五谷丰登和人与自然的和谐为主要内容,经过漫长历史时期的融合演进,现在的中和节已演变成从农历二月一日开山门至农历三月一日关山门,长达一个月的节会,节会期间的农历二月十五日是中和节的“正日”,在正日这天,周边老百姓拿灯笼、扛大旗到云丘山朝山祭祀,参与人数达数十万之多,场面蔚为壮观。

6、寒食与清明

寒食节的具体日期,古俗讲究在冬至节后的105天。寒食节的源头应为远古时期人类的火崇拜,即禁火节,后来用以纪念春秋时期晋国的名臣义士介子推。据说介子推和母亲死后,晋文公下令把介子推被烧死的那一天定为寒食节,第二年寒食节次日,晋文公素服登绵山至子推被焚的那棵柳树下置祭,发现此柳竟复活了,睹物思人,念及子推一生追求政治清明的远大抱负,封此柳为清明柳,将此日定为清明节。

绵山至今仍保留有众多寒食文化民俗活动。寒食节前,绵山地区的百姓家家都会蒸做子推燕、子推饼、蛇盘兔、寒食粥、锅盔、菊花酥、青精饭等寒食食品;寒食节当日,家家户户不起火灶,食寒食,登绵山祭奠介之推,怀念先贤;全家妇女齐坐桌旁,手工制作镂鸡子、包鸡子,并将镂鸡子悬于屋内,挂于屋外枝头,包鸡子则包于家畜头上,取一年六畜兴旺之意;偕老带少,以寒食食品拜祖扫墓,并在祖先的墓旁插柳,上挂蛇盘兔(寓意“蛇盘兔,必定富”)、子推燕(介休方言,寓意对先贤先祖念念不忘)等寒食食品;祭祖后,孩子们用小扁担肩挑镂鸡子,全家老少外出踏青(现称春游),游郊赏景;返家后,大人们齐聚村内宽敞处,举办拔河、蹴鞠比赛,孩子们则成群结队,嬉戏秋千……

在我省晋中一带,寒食节要蒸寒燕,用面粉捏成大拇指一般大的飞燕、鸣禽及走兽、瓜果、花卉等等,蒸熟后着色,插在酸枣树的针刺上面。晋南民间习惯吃凉粉、凉面、凉糕等。晋北习惯以炒棋豆作为寒食日的食品,有的还捏制一种“寒燕儿”,捏好蒸熟的寒燕儿,插在酸枣枝上,很像是停在树枝上的群燕,象征春天的到来。一些山区将五谷杂粮炒熟,拌以各类干果脯,磨成面炒着吃。

在二十四个节气中,既是节气又是节日的只有清明和冬至。但是,清明作为节日,与纯粹的节气又有所不同。节气是中国物候变化、时令顺序的标志,而节日则包含着一定的风俗活动和某种纪念意义。清明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也是最重要的祭祀节日,是祭祖和扫墓的日子。扫墓的主要活动,是往亲人或纪念人物的坟前,除草、添土、祭祀、修整坟头。在祭坟时,民间多祈求祖先保佑自己及家人健康、幸福。上坟时,晋南多数地方不燃香、不化纸,要将冥钱等物悬挂坟头,有“清明坟头一片白”的说法。晋北多数地方却要将冥钱等物全部烧尽,理由是不烧尽就转不到先人手里。晋南的闻喜等地上坟时要用嵌枣糕在坟堆上滚来滚去,传说是为死去的老人抓痒痒。如今传统习俗已多加革新,改用鲜花、花圈。并且,由扫个人亲人之墓,发展到祭扫革命先烈公墓。因此,这个节日中既有祭扫新坟生别死离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是一个富有特色的节日。清明一到,气温升高,雨量增多,正是春耕春种的大好时节。故有“清明前后,点瓜种豆”、“植树造林,莫过清明”的农谚。可见这个节气与农业生产有着密切的关系。

寒食节这一传统节俗已逐渐为人所淡漠,也越来越不完整,因为清明及寒食节的日期接近,民间渐渐将两者的习俗融合,清明节和寒食节便渐渐融合为同一个节日,成为扫墓祭祖的日子,即今天的清明节。

7、五月端午

五月初五日,为端午节,亦称端阳节、重午节、端五节等,是山西民间夏季最隆重的节日。

端午节的内涵,源于古人的驱邪避瘟活动。盛夏,是黄土高原上各种疾病滋生、蔓延最活跃的季节。古人解不开这个谜,便认为是邪祟作怪,并由此创造了一系列避邪手段与之抗衡。后相沿成俗,形成了今天丰富多彩的端午民俗活动。

端午节吃粽子,是我省城乡人民传统的习俗。包粽习惯在端午节的头一天。传统粽子以黍米为馅,佐以红枣,外包芦叶,吃时拌糖。现在亦有配以各种豆类、麦类以及江米为馅,佐料加柿饼、栗子、果脯、肉类等,粽于更是甜、咸、辣味皆有,角、锥、筒形俱见。晋北地区民间包粽子,浸米时水里要放些艾叶。晋南地区则要将一些粽子用五色线捆绕。其用意都在辟邪。一些地方民间习惯在端午节太阳未出山时,将特定形式和数目的粽子投山或置水,普遍的说法有纪念屈原、介子推及常遇春之母等。

粽子作为节日食品,最迟在汉代就有了。据记载,早期的粽子称为角黍。角者,形也。黍者,料也。具体做法是用菰芦叶裹黏米,以淳浓灰汁煮熟,于端午节食用。黍米煮熟置凉水中浸泡,炎热天吃后具有止渴、去热功效。而菰芦叶、灰汁同样有清凉、败火的药用。可见粽子是古人夏季防暑祛病实践中创造出来一种应时食品。五月端午节前后,晋南地区处于收打小麦阶段,晋北则是夏锄大忙时期。劳动归来,浑身燥热,从凉水中捞得吃一个粽子,解渴、充饥、打凉、下火,周身上下说不出的舒坦。因此,这种食品一直在民间长盛不衰。

饮雄黄酒,也是山西民间端午节的重要习俗。其来历与吃粽子有相似之处,主要用于防病和祛毒。中药典籍记载,“五月五日饮菖蒲、雄黄酒,可除百疾而禁百虫”。雄黄是一种中药材,具有解毒、杀菌、辟邪之功效。菖蒲,亦为药材,有镇静、安神之功能,并具芳香气味,可做香料。在端午节以前,民间要用菖蒲根和雄黄泡酒,曝晒在太阳下面,以备节日饮用。山西民间有“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丢”的谚语。节日期间,成年人除饮雄黄酒外,还要在七窍之处涂抹一点。小孩子不饮酒,做母亲的则要用筷子蘸酒,点在孩子的耳、鼻及肚脐等处。历代相传,说是可以辟瘟和驱除蛇、蝎、蜈蚣、蚰蜒等五毒虫害。

另外,在宅院中还有“端午到、插艾蒿”的习俗。艾蒿味辣,是一种芳香化浊药物,具有杀虫和防治植物病害的功效。蚊子、苍蝇往往避其味而远逃。端午节,家家户户要在门上插一束艾蒿以辟邪。晋北习惯将艾蒿编成人形,悬于门楣,称为艾人。晋南习惯将艾蒿编成虎形,悬于门首,称为艾虎。曲沃等地是用纸剪成老虎、粘艾叶,贴在门上,称为贴门虎。万荣等地是采制茶叶悬挂门楣。一些靠河水草盛的地方,习惯在门上插菖蒲。还有的地方是门上贴钟馗画像驱邪。晋南一些地方,端午节要用五色线将家具、门环等物缠绕。

端午节辟邪表现在家人安全方面,小孩子一直是重点保护对象,民间传有“端午到,戴香包”的说法。当母亲的要在节前用碎布做成禽兽、花卉等各种形状的小包,内装雄黄、苍术、香薰等中药材及香料,称为香包。佩带在孩子身上。男孩多为老虎、狮子之类,女孩多为花卉鸟类。传说可以防止病毒人身。晋北一些地方还盛行用碎布、细茭杆做成符节,缝在孩子背上,俗称“讨吃子”。取意人穷命大,希望孩子消灾免难,健康成长。除香包外,还要用五色花钱搓成索,在神灵前摆供祈祷后,挂在孩子们的手腕、脚腕、脖子上,称为“百索”,要戴够一百天方才解除。也有的地方是五月初一挂上,到端午节的早晨太阳出山前解下,埋在车辙下,意思是让铁车轮砸烂五毒虫。对于不会走路的小娃娃,做母亲的要抱到老年人的家里睡上一会儿,称作“躲午”。家庭其他成员,则是人人耳朵上戴一小枝艾蒿。妇女是将艾技插在头上或绾在辫梢上,还要用凤仙花色染红指甲。乡宁等地端午节,特别讲究在太阳出山以前,从河里提回一桶洁净的水,浸以艾叶,以供全家人洗手洗脸,据说可以辟邪驱毒。万荣等地在日出之前,上山或到田间采集枸杞、果木、车前子、茶叶等。经七蒸七晒后阴干,称为“百叶茶”。晋北一些地方,习惯端午节前置买一面新镜子,节日试新,全家人都照一照。

端午节前,晋南地区旧俗要逮回一只蛤蟆保存。端午节当日把墨锭塞进蛤蟆腹内,阴干,称为“蛤蟆墨锭”。传说可以涂抹肿毒,有清热、解毒之功效。故民间有“疥蛤蟆躲端午”的说法。

晋北地区端午节,讲究寻觅“金鸡头”。就是在端午节日出之前,蛇吃蛤蟆,刚吞进时,将蛇头剁下,让蛇头蛤蟆在一起阴干。据说是一种贵重药材,可消无名肿毒。但只是传言,实际很难找得。

端午节在一些地方也还形成庙会。寿阳县历史上有九大社团,举办阳坡庙会,讲究颇多,规模盛大。繁峙县五月初五的传统是在玄帝庙上唱戏。交城卦山庙会也是端午节盛大的民间庙会。

雁北地区的阳高县,在端午节有逛城墙的风俗习惯,当地称为“窜城墙”。历史上,店铺作坊各行各业在端午节照例放假半天,学堂师生全部休息。就连在封建礼教束缚下,平时大门不出、二门不迈的大姑娘、小媳妇,在端阳节也要浓艳地打扮一番,自由自在地到街上逛上半天。这一日,周长九里的城墙上人来人往,熙熙攘攘,分外热闹。真可谓“男女老少齐登高,佳节观景乐陶陶”。

8、女人乞巧的节日

农历七月初七日是乞巧节,又称“七夕”“鹊桥会”等。相传此夜为牛郎与织女在银河相会之日,民间少女与少妇有乞巧的风俗。由于这个节日的主要活动者是女性,也称之为“女儿节”“少女节”。

山西各地的乞巧方式是多种多样的。祷而乞巧是一种简单的方法,一般是摆好供桌供品后,拜织女星以乞巧。洪洞、万荣、长子、汾阳等地的乞巧方式是穿针乞巧,其中万荣的穿针活动在锣鼓声中进行,增加了紧张欢乐的气氛。河津、稷山、临猗、襄垣等地采用漂针乞巧的方式。翼城是用瓜果、蒸馍祭拜扎好的牛郎、织女草人。晋北地区习惯这一天在院里晒一盆水,等微尘飘落后,水的表面会形成一层薄薄的膜,这时候女子将绣花针涂油并轻轻放置水面,能够飘浮者则被认为是乞得了巧。晋西北地区则是在盆水中放置豆芽,将生好的豆芽放置水面,在阳光照耀下,经过盆水的折射,水底倒影会显示出各种动态,或蜈蚣、或水蛇、或水狗等,倒影越复杂越逼真,意喻乞巧越多。

直到今日,七夕仍是一个富有浪漫色彩的传统节日,虽然不少习俗活动已弱化或消失,但是象征忠贞爱情的牛郎织女传说一直流传民间。在我省和顺县松烟镇南天池村一带仍保留着七夕文化的诸多记忆,以和顺南天池村为轴心,半径两、三公里之内,与牛郎、织女传说故事相关的地名有10多处,这些地名和牛郎、织女传说相对应,形成了一条完整而生动的故事情节链。天河梁、牛郎峪、南天池与磨子峪是地方志中早有记载的地名和村名,其余地名及相关景物名称均长期流传于民间,如今还能见到的有牛郎沟、牛郎洞、天河池、牛郎庙、织女庙、南天门、金牛洞、老牛口、牛头山、相思背、喜鹊山、八仙洞、哪吒塔等等,还有已经毁坏的王母娘娘庙、李天王塔遗址等。民国《和顺县志》记载:“七月初七,处女用瓦器生五谷芽,向牛郎、织女乞巧。”村民在这天讲究放鞭炮,贴牛郎、织女图案的窗花、敲锣打鼓“接织女回家”。如今村民每逢七夕仍有“看天”的习俗,晚上在院中朝南摆上桌子,上面供奉连杆茎一起煮熟的毛豆和带叶煮熟的玉米,然后燃香拜天,祭祀牛郎、织女。当地在戏剧开场之前要吟诵“天河梁下一清泉,一棵椴树盖得严。谁要喝了天池水,能活长生不老仙”,“喜鹊好,喜鹊好,喜鹊展翅搭天桥。牛郎织女天桥过,不知天桥牢不牢”。

七夕节民间也有用白面或糕面加油、糖、蜜做成各种糖果的习俗,称为巧食。在这一天家家要吃西瓜,并在西瓜上刻画花纹图案,称为“花瓜”。

9、七月十五河灯会

每年农历七月十五日,道教称为“中元节”,佛教称为“盂兰盆节”,民间俗称“鬼节”,又称“亡人节”“七月半”。中元节成为中国民间三大鬼节,与佛道二教有很大关系。道教认为,七月十五为中元日,地官下降,定人间善恶并为人间赦罪。佛经记载,七月十五是释迦牟尼的弟子目连借助十方众僧之力,解脱其母在地狱受苦的日子。后佛教徒根据此神话兴起盂兰盆会,以追荐祖先、祭祀孤魂。

中元节的祭祖活动与清明节有所不同,因受佛道二教的影响,在祭祀地点、祭品上都带有明显的宗教色彩。此日的祭祖活动在一些地区并不像清明节那样正规,襄垣、长治、祁县、永宁等地只是在家中摆供品祭祖先,而大部分地区则是在家门外当路上焚纸钱祭祖。五台山在七月十五日要举办盂兰盆会,念经超度亡灵,周围一些信教群众也到寺庙摆供、响炮、祈祷,为祖宗赎罪,祝亡人解脱。农历七月十五,忻州民间有着蒸“面人”的习俗。相传,这种习俗开始于元代末年,据说人们用互赠“面人”传递信号,至今,民间有着“七月十五捏面人,八月十五杀鞑子”的说法。然而,七月十五的面塑样式繁多,有牛、羊、猪、兔、猫、鸡、鸭、娃和花卉、瓜果,还有寓含幸福、吉祥、爱情的鸳鸯、孔雀、狮、虎、鹿等动物造型。十五过后,几乎家家墙上都挂着一串串面塑。

同类推荐
  • 江南读本(大夏书系)

    江南读本(大夏书系)

    花是有灵性的,雨是有灵性的,季节是有灵性的,物候是有灵性的,地域也是有灵性的。只有某一种花卉或季节最适合表现某一个地域。“杏花春雨江南”,改为梅花、桃花,便觉不好。虽然梅花、桃花都很美。“人难再得始为佳”。只有难以再得的结合,才是真正的良偶佳侣。江南的姿韵、风情、美学特征、地域性格,有了杏花、春雨的陪伴,就像是宝玉有了晴雯,黛玉有了紫鹃。
  • 蛟川闻知录

    蛟川闻知录

    镇海,古称蛟川,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自后梁开平三年闰八月(公元909年9月),吴越王钱镠在浙东甬江口两岸设置望海县至今,1100多年来,镇海人民在这片甬江三角洲秀丽富饶的土地上生生不息,他们用勤劳和智慧创造着幸福美满生活的同时,也创造了独特的地域文化。
  • 慈善与公益

    慈善与公益

    本书向读者展示了慈善与公益事业的发展历史,介绍了世界各国的现状,告诉我们如何根据自身的情况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公益事业,并通过一个个真是感人的慈善故事,让读者切身的感受到慈善与公益就在我们身边。“勿以善小而不为”,让我们都怀着一颗感恩的心,伸出爱的双手,帮助我们身边的每一个需要帮助的人。
  • 万民节日:庙会(文化之美)

    万民节日:庙会(文化之美)

    庙会作为民俗文化的一个古老载体,是传统、历史、民间、民俗文化的一个剪影,也是一个时代经济文化发展的缩影。
  • 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

    语言文学与文化研究

    本书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尽可能客观公正地再现日本有文字记载以来日语语言文化与文学发展的整个进程,同时用深入浅出的文字对日语语言的特殊文化内涵进行明确、清晰的表述,既有对语言与文化之间关系的宏观分析,又有从民族文化心理、交际习惯等不同侧面对日语文化内涵的具体介绍,旨在帮助学习者从宏观上把握日本语言文化与文学发展脉络及动向,从微观上了解其发展进程中各个时期主要日本语言文化与文学形式以,达到认识日本文学本质的目的。
热门推荐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重生之名门贵女

    重生之名门贵女

    她温婉可人,才满名城,却被她从小敬爱的父亲和对她慈爱有加的继母下药毁去清白,把她当礼物送人只为了换取一颗药丸。以为姐妹情深,却最终死在姐姐手里。情深意重的夫君和姐姐一起把自己和姐夫送上床,只为了却姐夫多年的心愿换取更多的权势。怒火之中,嗜血锥心之痛,她以血起誓若有来生定让他们血债血偿。重生归来,这一次她要撕破他们的面具,让他们虚伪的面容大白于天下。亲爹不喜?无所谓,那就脱离父女关系!后母面慈心狠,心机深沉?那就一步步揭开她狠毒的后母嘴脸,让她生不如死。姐姐阴毒?把她和渣男送做堆!这一世,她定要活出自己的风华绝代!
  • 明末达人秀

    明末达人秀

    贾亦韬,一个年轻有为的历史学者,对于明史极有研究,因缘际会之下,在生与死的挣扎之中,成为了崇祯皇帝。作为一个明史专家,尤其是明末时期,贾亦韬有着极深的研究,他相信,由他当皇帝,无需过多的辛劳,不需像崇祯皇帝那样日夜忙于勤政,更不需要过着艰苦的日子,凭着自己的历史知识,只需将历史上的人物放到合适的位置,当一个甩手掌柜,就能让大明王朝中兴!总之,就是一句话,以他贾亦韬作为主办人和策划人,在明末来一个达人秀,让名臣名将尽情地施展才能,聚拢那个时代最为前沿的科学家。而贾亦韬自信的来源,不仅是他丰富的历史知识,主要还是明末时期,中国的强大,不管是军事,亦或是科技,还是经济方面,都是世界遥遥领先的存在。
  • 当英语成为时尚:生活全由你创造

    当英语成为时尚:生活全由你创造

    大千世界,人生百态,伟大的作家往往能捕捉到哲理闪光的瞬间,凝聚睿智的理念。本书摘取了耐人寻味、震撼人心的哲理美文和励志故事,希望读者能够细细品读,感受笔墨下的精神力量和人生真理
  • 为你而发光

    为你而发光

    七月,在遇见26岁的他时,在七月的世界里,原本以为爱情不会存在,直到遇见他,他如太阳一般,温暖照射了七月,让七月在爱情里开始慢慢成长,慢慢发光!
  • 往后余生,唯愿有你

    往后余生,唯愿有你

    【多年等待为佳人,佳人终究成家人。】他应该算是“霸道”总裁,她应该算是“傲娇”公主,所以他们大概很般配吧。她二十一岁生日。他说:“要不你嫁给我算了。”她说:“你把我当什么呀,你说嫁就嫁。”多年后,他三十岁生日。他说:“我三十岁了。”她说:“关我屁事哦。”后来,他们就......哈哈哈......嘿嘿嘿。
  • 孽儿修神

    孽儿修神

    他叫姚孽,别人却说他是妖孽,刚出生便被父母所抛弃,一位年迈的老头收养了他。可就连这位他唯一的亲人,老天也不放过,一位富家子弟杖毙他唯一的亲人。他要复仇!他要将那帮万恶的家伙们一一毙命……仇恨让他走上修真之路,修真途中却发现自己神秘的身世,这一切究竟是巧合?还是命中注定?
  • 今夜请小心

    今夜请小心

    本书只讲江湖,那个年代的江湖。讲给没有经历过那个年代的你听。
  • 天才宝宝:帅气爹地萌妈咪

    天才宝宝:帅气爹地萌妈咪

    五年前,她爱他如生命,他却狠狠伤了她的心。五年以后,她带着天才宝宝现身,“女人,跟我回家!”“想见我麻烦先找我儿子预约,谢谢!”她不屑挑眉。“妈咪,爹地的预约号是101,需要等到三个月后!”小宝贝在一旁幸灾乐祸的看热闹。
  • 我的23岁美女邻居

    我的23岁美女邻居

    我有个绝色美女邻居,总是深更半夜来敲我的门……唉,真的心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