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90400000006

第6章 今古奇谈(2)

伟人毛泽东常有不同凡俗之识见,为曹操翻案是其中之一。因而有郭沫若闻风而动,创作《蔡文姬》积极响应。郭老一向随风转舵或有苦衷不遑多论,他的《蔡文姬》单从选材来讲也未见高明。匈奴左贤王掳掠大文豪蔡邕之女而去,沦落异邦的蔡文姬诉其悲苦创作的《胡笳十八拍》传入中土,曹操怜其处境向左贤王索而救之。这实在是太小的一点好人好事,何足用来鼓吹歌颂曹操?除去戏剧化的考虑,若是要我举例说明曹操办过好事,那我则会选取他政令天下戒除寒食陋习的事迹。

晋文公火焚绵山烧死功臣介子推,因而特设了县治“介休”,因而自此还有了一个介子推的忌日不许天下百姓举火的“寒食”节。寒食节在农历清明节前两日,老百姓后来就将两个节混为一谈。现时山乡野里还把清明叫做“寒节”。因政令而渐成风俗,这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其实,晋文公烧死他的功臣和老百姓有什么关系?为消除心中愧疚而搞得举国人民不能举火烧炕,比“只许州官放火,不许百姓点灯”更加霸道无理。但百姓无权无势,只好恭恭敬敬认认真真当一个盛大节日来过。不许举火,如何烧饭?大家唯有提前预备若干熟食,于节前蒸许多面点花样。这习俗至今在我国北方仍大为流行,花样繁多的面点还作为民俗文化的特别节目上过电视呢!而从春秋到三国,荏苒千载,这一所谓“民俗”曾发展到极其荒唐的地步:竟是在一个月之内不许举火!为了一个不相干的死人而让成千上万的人民大受苦寒,是何道理?但习惯如此,风俗如此,传统如此,弊政陋习,愈演愈烈,陈陈相因,欲罢不能。有谁敢冒天下之大不韪,给予更改革除呢?有权者,念不及此;有心者,力不至此。乃有曹公孟德,在其位而谋其政,忧天下之所忧,念北地苦寒,妇幼老弱多所不堪,断然下令戒除恶俗,减寒食一月而为三日。一道命令,救拔苍生无数。如此功德,无数获救苍生的子孙后裔们却随波逐流诅咒“白脸曹操”千载以下不绝于口。真令人不禁悲从中来!

若说曹操文采,“东临碣石有遗篇”,和两个儿子曹丕、曹植共创“三曹”

大名,煌然巨着彪炳千秋。似乎直到宋朝才有“三苏”出世,堪可比附。作为文学家,曹操还只是玩儿了一点业余爱好。他的专业之一应是打仗。评价他的军事才能,便是孔明周郎之辈尽管有赤壁大胜,也不能不由衷钦服。伟大的军事学着作《孙子兵法》得以流传当代,也须归功于孟德公以丰富的实践经验和理论天才予以增修疏注。文才武略,漫长的中国历史上能有几人可与比肩!更何况文学家军事家之外,曹操更是伟大的政治家和思想家,外交家和策略家,革新家和冒险家。“绝代风流”,应非过誉。

当然,历史上的曹操和世俗文化中艺术化甚至脸谱化了的曹操已非同一个人。《三国演义》和三国故事以及三国戏剧的极大流行普及使得两个曹操水乳交融,难以廓清。甚至脸谱化的“白脸曹操”已全然湮没了真实的曹操。由此,我们又不能不慨叹文学艺术的功能之巨大、之深刻、之可赞、之可怕!

历史发展到今天,千百年来的传统文化受到一代具备了全新观念的今人的审视和反省。而大赞清官包公之类的旧戏新戏仍在锣鼓喧天粉墨登场,有新编历史剧《曹操和杨修》也在凑热闹。只会耍点子小聪明的杨修,出现在现代音响化灯光布景化的舞台上,来做大英雄曹操的对抗角色,实在不成比例。组织了评论家来大肆吹擂,首长接见、献花颁奖什么的,更教人哭笑不得。不说这些了吧。

写作本篇短文的中午,我告诉女儿说正在开写《今古奇谈》之二,是讲曹操好话的。当时正读高中二年级的女儿反诘道:曹操本来就是超级大英雄,你说他好,还算什么“今古奇谈”?

于是,这个中午成为一个乐观的中午。

和番哪怕不昭君

昭君出塞故事,以戏剧形式广为传播,是在元明杂剧传奇时代才可能开始的。骚人文士辞章咏叹这一题材,则要早得多,而且几乎从来没有被冷落过。从诗圣杜甫到唐宋八大家之一的王安石,皆有佳作流传。特别是在昭君出塞两千年之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文艺界隆重推出大型史剧《王昭君》,将王嫱女士描写成主动和亲、促进民族团结的明晓大义的奇女子,则更可称作空前之盛事。什么“一个伟大的剧作家”写了“一部伟大的作品”之类,肉麻吹捧、放肆阿谀,烈火烹油、繁花着锦,鼓噪欢呼、甚嚣尘上。昭君有灵,怕是要幸福得从墓穴内歌舞而出,怀抱琵琶弹奏一支普天同庆的“欢乐颂”呢!

古为今用,何尝不好。但这个“用”不应当堕落为实用主义之“用”。传统戏《铡美案》,借青天大老爷之手铡掉驸马爷的脑袋,本来也就解恨得很了。但戏剧改革家心血来潮,觉得需要借助官府才能获救雪冤,我们被压迫的妇女地位仍很可悲。因而便有新戏《秦香莲挂帅》出台上演,胡编乱造了秦香莲立军功、挂帅印的情节,然后让当了大官掌握了刀把子的秦女士亲自来审判处决忘恩负义的陈世美。如此,妇女自我解放,主题多么进步!亲自手刃仇雠,心情何等痛快!然而,如此的戏剧改革,破掉的也许算不得金城汤池,立起的却绝不是玉柱华表。那只是浅薄的激进和无聊的胡闹,甚至是低级的卖弄和愚蠢的迎合。

历史上的昭君出塞属于中原汉族政权怀柔周边少数民族政权的“和亲”,后来的传奇剧目名曰《和戎记》。和亲也罢,和戎也罢,事件本身或者果然有政权间达成和议、暂时消弭边境战祸的功用。当事者王嫱却无疑做了这项政策的可怜的牺牲品。对她个人而言,实在是大悲剧中最悲惨的一幕里最令人酸楚的角色。

将她描写为乐颠颠而傻呵呵心甘情愿去和亲,其觉悟性开放性比如今在各国大使馆门前卖色相而当黄牛的超级新潮女性还高,王昭君还像是两千年前的汉家女子、还像是锁禁深宫中的帝王嫔妃吗?

汉元帝,堪堪是在一代雄主汉武帝之后。汉武在位,遣大将卫青霍去病驱匈奴于大漠之北七百余里,数十年不敢南下牧马。匈奴民族水草不得逐、六畜不繁息、妇女无颜色,一何可悲!匈奴人就不是人吗?就应该赶尽杀绝吗?就无权以战斗来争取自己的生存空间吗?而“六月债,还得快”,匈奴人终于从血泊中爬起,铁骑潮涌势不可挡,逼迫堂堂汉家天子不得不屈辱“和亲”。选送后宫佳丽,以媚强寇;天朝大国,蒙羞至此。匈奴人的大喜事,便也正是汉朝人的大悲剧。

和亲,实出无奈尔。

无奈之中最是无奈、不幸之中尤为不幸者,是汉元帝后宫嫔妃何止千百,偏偏选中了王昭君去和亲。昭君王嫱,忝列皇上后宫,数年里竟无缘得睹天颜,已够可悲。那皇帝若不荒淫,何必设后宫三千;若是荒淫,偏又不曾遍洒甘霖。到和番之议已成,元帝皇上这名义上的丈夫才第一次见到属于他的女人。皇帝龙颜天面,王嫱闭月羞花,四目相视,情何以堪!史料或许有些许真实点滴,传奇则对此大加铺陈演义。说那宫廷画师毛延寿着实可恶,由于王嫱自视甚高,不肯像别人一样请客送礼,毛贼竟是将一个沉鱼落雁的美女成心画丑了。因而,皇上览画之后不曾中意,未能降幸于她;因而才着她去和番,似乎拿了一个残次品去糊弄洋毛子。以变法而知名的王安石惯做翻案文章,曾有诗曰:“意态由来画不成,当时枉杀毛延寿。”是啊,女人之美岂止是五官轮廓而已,而神情意态风韵婀娜摇曳绰约之美是画不出的。后世读诗评诗者因而津津乐道,赞扬王荆公之识见。

然而,我却要问:假如王昭君真个不那么美呢?假如她真个很美而汉元帝另选一位刘昭君李昭君去和番呢?那终被选中而被迫远涉大漠去陪洋毛子睡觉的不太美的女人们就格外幸福了吗?这样的和番对民族就不是屈辱、对作为牺牲品的女人就不是悲剧了吗?中国一干鸟男人什么时候把女人当过人!一个出塞和亲的王昭君,倒被他们把玩咏叹了两千年,多么同情妇女、多么保障女性权益似的,叫人好不恶心!

中国历史上战争之多,怕是罄竹难书。杀将出去倒还罢了,被杀进来总不是愉快事。而大凡国势倾颓,衰弱至极,文臣爱钱、武将怕死,长城不能保国、大军望风披靡。此刻,惯于打骂老婆欺压妇女的凶霸蛮横的男人们干什么去了?老幼遭杀戮、妇女被奸淫,男子汉们何辞其咎?反而要苛责女子不能自尽全节,诅咒唾骂妇女不贞不烈;或有女子不堪受辱果然跳井上吊,做了败军之将阶下囚亡国奴的七尺须眉们则又大树贞节牌坊,书之竹帛,旌表天下。这时,女人死了最好,总算没有被外人占用,满足了一种极其阴暗卑的占有心理。试问还有比这更其无耻的吗?昭君出塞一例,偏偏又不是敌国掳掠而去,倒是自家皇上把老婆洗刷得白白净净,打扮得鲜鲜亮亮,笑容可掬、开门揖盗、温良恭俭、让不胜犬马悸怖之情、诚惶诚恐敬献强敌。打敌人,打不赢;骂女人,没借口。假高兴,笑不出;装糊涂,心里痛。这是一种典型的受了伤害的“乌龟”心态。这样一种微妙复杂卑可耻的心态,实在是两千余载难以忘怀、代代文人描摹不尽的啊!

历史上确有实事、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末加以创编大演特演的另一折戏《文成公主》,正好能与《王昭君》做个对照。文成本非公主,因和亲而敕赐封号,远嫁吐蕃王松赞干布。同样是和亲,同样是美女远嫁番邦,文人学者因何便没有那种言说不清的晦涩心理呢?这个女人就不是我们华夏女儿吗?说来却是简单不过:大唐李世民时代,中华大帝国好不强盛,文成公主不过是我们赏赐那番邦王子的一点恩宠。是下赐而非上缴,是主动支援发扬国际主义而不是签订城下之盟被迫割地赔款。于是,欣欣然而陶陶然,美滋滋而笑嘻嘻。然而我则不禁又要发问:拿女人作礼品送人,无论姿态多么居高临下,外交方略多么巧妙成功,那女人就不悲哀吗?

前几年乃至近几年,在所谓的新时期,“伟大的时代必然产生伟大的作品”

的呐喊声中,常见一些小说电影以一个女人两个男人的情感纠葛来结构谋篇、设立矛盾,其解决矛盾的高明招术往往是两个男人你推我让、五讲四美三热爱,简直就是整一个君子国,不争不抢,互谅互让,大公无私,舍己为人,人格多么崇高、精神多么伟大、风格多么高尚、灵魂多么圣洁!那么,这个女人本身的意志呢?像一件物品似的把她推来让去,将这一个女性当成什么东西了?这样的貌似崇高,实质多么卑劣!如此的拔高境界,恰恰暴露了境界的低俗。这样的当代君子们,见他娘的鬼去!多篇多部这样的作品出版播映,甚至纷纷获奖,却不见谁来横加干预定其名曰“精神污染”,国人从上到下的文明水准叫人说什么好!

历史上的苦女子王嫱却到底是自杀了。与其冷落后宫枉自白了少年头,嫁一个体肤相接的实实在在的男人也罢。远涉瀚海,吞腥食膻,语言不通,气候不适,终究生男育女,位举王妃福晋之类,也算苦中作乐,终可以在蕃邦立脚。然而匈奴制度风俗,老王故去,新主登位,却是要连母后皇娘一并继承。昭君曾与儿子商量,问其遵照汉制还是依循匈奴习俗?儿子匈奴称王断然答复不能改制。

作为母亲的王昭君到底不能放弃汉家女儿最后的文化与心理的防卫屏障,同样是断然的选择,她选择了死亡。呜呼哀哉!人固有一死,被迫牺牲自己而换取了民族间数十年和平的华夏女儿王嫱最终是这样的一种结局下场。凡有人心,能不为之哀伤。悲哉痛哉,夫复何言。硬要把惨绝古今的一个女人写成欣欣然、美滋滋、兴冲冲、乐颠颠,放肆糟蹋恣意污辱这样一位女性,实在猜不透编剧人和鼓吹者出于什么心术。不是有成语曰“人心叵测”吗?

历史大书翻到宋朝以降,成熟的中央封建大帝国开始烂熟而朽败。异族入侵彻底占领易服改制始有元朝继有清朝。我们不能因奉行民族多元论而采取历史虚无主义的态度,否定这种入侵的残酷性与非正义。一个民族臣服于另一民族,绝不是“民族大团结”的一曲高歌。强权,并不就是公理。曾经发生的,并不一定就是合理的。假如没有反法西斯正义战争的胜利,日本侵略者建成了什么“大东亚共荣圈”,我们能够承认这样的民族融合吗?

近代以来,红毛国而不列颠,鬼子而毛子,欺侮侵略我中华变本加厉,殖民瓜分肆无忌惮。始有孙中山先生割划时代,“驱除鞑虏,恢复中华”,推翻了数百年来之异族统治,同时倡导三民主义实行共和,结束了长达数千年的封建帝制,丰功伟业,横扫千古。复有壮烈的抗日战争,我中华焦土抗战加入同盟终于打败狂妄的日本帝国。自鸦片战争以来未尝有此大胜!日帝战败,前有波茨旦公告、后有日内瓦公约,赔偿战争损失无可逃绾。战争赔款之计定,是以人民财产鲜血性命换得。赔且不足以抚人心民意,何况不赔。毛泽东一代伟人,认为日本侵华牵制了蒋介石救助了陕北红军,可谓坦率;出于重新交好不索赔款,可见气度。而在韩国朝鲜追查“慰安妇”事实,向日本政府逼索赔偿之后,中国也有志士仁人首倡发起民间索赔之签名请愿运动。杀我人民,辱我妇女,小鬼子焉能不赔!此事结局远未明朗,但中国人包括普通老百姓不在甘心受辱、不再以德报怨之崭新面孔已傲然展现于全球。

为现今中日邦交友好,突出宣传鉴真东渡之类,以及为了现今的民族团结,新编上演史剧《王昭君》之类,是闻风而动的遵命文学,是实际操作的“古为今用”。从积极意义来理解,也不妨美其名曰:参与意识。为百年屈辱,为“九·一八事变”,为“南京大屠杀”,民间自发掀起索赔运动,无疑更是一种参与。相形之下,我在这儿喋喋不休数千言翻捡故纸堆中一页,可算乏味。

所自信者,在千部一腔的大合唱中敢发一两声不和谐的怪叫,志在身体力行倡导某种程度的说话自由,则也可说是一种参与。借题发挥,以古论今,也不妨说是古为今用。而关于“昭君出塞”的一套说法,或许言之成理,或许可算一家之言。

歌舞帐下犹美人

哥伦布发现新大陆,麦哲伦环球航行,无疑是人类史上开天辟地的壮举。欧洲勃兴的资本主义向海外大肆扩张,盖由此发轫。在欧洲而言,这是朝气蓬勃的开拓,这是活力旺盛的冒险,这是节日的庆典,这是胜利的凯旋。在美洲、澳洲而言,这却是亘古未有的灾难,这却是种族灭绝的末日,是死亡的恐怖,是臣服的屈辱。角度不同,功过利害之评判也必然悖谬。没有欧洲文明的拓展,能有今日美洲、澳洲的繁荣吗?若不是欧洲殖民者的血腥屠杀和野蛮占领,印第安和毛利土着安知不是在他们既成的传统生活中其乐融融呢?部落吞并,民族倾轧,自古以来多半遵循了优胜劣汰的规律。规律之下,道德评判便显得苍白而乏力。

同类推荐
  • 死囚

    死囚

    《死囚》的内容全部来自丁一鹤对案件当事人的亲自采访和他所接触的相关案卷,而且是对案件鲜为人知的内幕进行原汁原味的展示和披露。因为作者的采访和掌握的资料是一手的、真实的、独家的,所以《死囚》对于案件的报道是具有一定深度和广度的,而且大多内容是读者闻所未闻见所未见的。丁一鹤用纪实文学的方式记录中国法制进程的一些片段,《死囚》所展示的案件都在北京和全国产生过一定影响,有的案情也通过各种传播渠道为广大读者所知。
  • 一路林红

    一路林红

    以文情并茂的短故事,带领读者遍访欧亚美洋非五大洲。以企业高管的眼光和文学的情怀,细腻温婉、诙谐幽默的笔触,诠释中西方文化。以充满哲思、怡情怡景的人生感悟,编制成绚丽多彩、姹紫嫣红的人生大片。《一路林红》是作者路琳根据她多年在世界各地的游历,用足迹和心情写就的作品。文中记述了在美国旧金山金门大桥上与一件红风衣的奇缘;在夏威夷海滩与英俊飞行员偶遇,并再次巧遇飞越基拉韦厄火山;在北海道雪域邂逅一只野红狐而那红狐却温顺地在她身边坐下对眸……
  • 街角的奇迹

    街角的奇迹

    本书讲述了两个年轻人关于爱情和希望的故事:肯尼迪·欧戴德在肯尼亚的贫民窟基贝拉长大。十六岁时,无家可归、满心绝望的他得到了一本马丁·路德·金的演讲集。受到这本书的激励,他花二十分钱买了一个足球,发起了青年组织SHOFCO,决心把希望带给基贝拉的同胞。几年后,美国卫斯理大学的学生杰茜卡·波斯纳去SHOFCO做志愿者,她不顾肯尼迪的惊疑和拒绝,搬进了他的小屋,要跟基贝拉的人民同甘共苦。在零距离的相处中,他们相爱了。得到基贝拉居民以及社会各界名人的鼎力支持,他们在基贝拉创造出了一片小小的乐土,超过七万六千人不再担心缺水、疾病,并得到创业项目的资助,开启了崭新的生活。杰茜卡和肯尼迪在各个社区都发起了变革,致力于把同样的决心和热情带进更多的贫民窟。
  • 蔡旭散文诗五十年选

    蔡旭散文诗五十年选

    这是从蔡旭50年来创作的3000余章散文诗作品、出版的24本散文诗集里筛选的选本,记录了从一位复旦大学中文系学子到“中国当代优秀散文诗作家”的成长历程,及用260余章代表性作品吟唱的对祖国,对家乡,对亲人,对生活的深情与爱。
  • 美得令人心醉的宋词(《古典文学观止》丛书)

    美得令人心醉的宋词(《古典文学观止》丛书)

    本书是特别针对现代初阶宋词爱好者而编辑的宋词选本,是新时代的宋词基本读本。注讲上以言简意赅为标准,对入选作品仅作必要的注讲,讲清楚需要注意的字音、字义、典故、修辞、背景,易读易查,使读者可以在最短的时间里,花最少的气力理解一篇作品。尤其注意对一些习焉不察的字标注正确读音,纠正长久以来的误读,对于字典和教科书里注错的读音更是简略说明了古音正读的来龙去脉。
热门推荐
  • 蝶变:危险关系

    蝶变:危险关系

    助理和未婚夫勾搭成双,引我入局深陷沼泥,他救我于水火困我在情圈,他推我入深渊囚,我在禁区他谋爱成瘾,我们的危险关系如履薄冰,稍有不慎,将会落入万劫不复的境地。后来,我蜕变成蝶,他变得柔情似水。一颗真心捧在我面前,我将它踩碎:“姚鲲远,哪怕你耗尽毕生,我也不会爱你!”--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我和鬼有个交易

    我和鬼有个交易

    孤儿陈浩天生阴阳眼,自小就精神比别人强大,夜晚睡着后灵魂甚至都能自行出窍。十二岁那年,机缘巧合下,跟一个鬼做了个交易,得到了一面阴阳八卦镜。自此踏入了一段不一样的精彩人生!
  • 警高一丈

    警高一丈

    【这是一本正经的悬疑推理小说】【诚信文明法治和谐友善公正】
  • 剑意长存

    剑意长存

    一名剑客,幼年惨遭横祸,家破人亡,幸得老管家所救并抚养,后又得高人指点武学,技成之后,单剑独走江湖,掀起一阵阵血雨腥风,快意恩仇。阴谋暗算背后又有多少人性闪耀,刀光剑影之间又伴随着多少侠骨柔情……
  • 你可能有点逗

    你可能有点逗

    逗?二?作死?我楚风认第二,谁敢认第一?说我追不上班花?存在吗?课堂上,杨老师面带微笑“接下来,有请咱们的班花,花萌萌与老师一起来回顾一下上一堂课的课程~”女神有难,我岂能当缩头乌龟?楚风趴在课桌上,花萌萌几个字就如同有着某种魔力一般,顿时精神抖擞。“老师,我来替她回答~”楚风呼的一下站起。“哦?那~白毛浮绿水,下一句是什么?”“这个我知道~我只爱小花~”“楚风,你给我滚出去~操场,十圈~”。。。。哈哈,这样一个逗比,如果穿越了,那会怎么样呢?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残阳剑帝

    残阳剑帝

    “三尺血剑横天下,唯我一人可独尊。”爱错一人,信错一人。大帝凄惨陨落,苦心人天不负,逆天归来成为九玄王国废物七皇子。
  • 虽然异界不大我在异界没有家

    虽然异界不大我在异界没有家

    在异世界混混日子,我不想权利,我只想把这异界闹得翻天覆地。本书又名:1在中世纪的异界搞影视我是不是想多了2异世界身为战士的我却不务正业开始拍电影
  • 女CEO成长记

    女CEO成长记

    一个大学刚毕业涉世不深的西北女子,清瘦单薄,没有家世,刚毕业就失业,暗恋多年的男孩,眼睁睁的看着他牵着别人的手走进了幸福的殿堂.....失魂落魄的她,想也没想就逃离了,一脚踏进了魔都,从此千辛万苦,从此叱咤风云,从此前世今生......
  • 镜花水月

    镜花水月

    “影子写手”葛言诚收到那份会自然消失的证据时,是昆明的八月。葛言诚是编剧枪手,有过几部反响还不错的电视剧作品,但就算成千上万的观众每天都会面对他的作品,喜怒笑骂,却并不知晓他的存在。于是,葛言诚就把自己称作“影子写手”。这份工作给葛言诚带来了过得去的收入,可他的心里却总压着点什么东西,隐隐的,惴惴的。此外,葛言诚还喜欢看侦探小说,手痒时也写过几个短篇,虽然在推理界并不出名,不过慢慢地,写推理小说倒成了一种心理安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