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952700000002

第2章 画之为道第一

画之为道

本书是简本《画道》,也是画道理论的精华版。本书是在《画道》《左右书》《一二三哲学》以及《造形本源》《中国画学原理》等著作的基础上,浓缩、提炼、修改、重述与重构而成。本书没有注解,略有引句,少有引号。本书没有相关资料的引证与学术讨论过程,因为这样的工作在前述著作中已经完成。本书是画道理论系列著作的第七部,也许是最后一部。学画者既可以把本书当作画道的理论简明版本,也可以当作工具书。本书的理论性与实践性皆较《画道》一书为强,理论之提纯与结构之紧密也较之提高了层次。其中多有与《画道》等书不一致之处,应以本书表述为准。本书的文字,大体上是一种循环论述方式,从本书的“造形与笔墨第九”一章末尾,可以接续下段论述。

画道是一种画学理论的创新,但是画道的说法并非凭空而来。画道理论体系的建构,一方面是基于中国画古代画论传统,另一方面是基于中国传统哲学思想。在中国古代画论传统中,一直就有“画道”这样的说法,但未有过对于画道内涵的深入论及,更未见有系统性的理论表述。看起来,画道这两个字似乎有些故弄玄虚,或者是一种没有什么深刻含义的称呼。然而画道毕竟与乾旋坤转之义相关,画道的内涵也值得进一步探究。在中国古代文化观念中,道与一切相关,道是一切之源,因此道与中国画相关,道当然也是中国画的本源。古人认为绘画除了具有一般的状物、象形以及写意功能之外,还可以具有体道的功能。正是中国古代画论关于画道的一些说法,启发了关于画道理论的深入探究。而画论中大量的不同范畴与观念,经过梳理、抽取、重释与再赋义,则构成了画道中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画道理论不只是单纯的画学理论,画道还是画学理论与哲学理论的合一。画道形而上理论的构成,主要是源于《老子》哲学,并辅以《周易》《庄子》《孟子》《管子》等哲学思想以及理学、气学与心学等相关理论。其中对于《老子》之书所进行的研究与提炼,并参用《周易》的结构方式,最终成为一种新的哲学体系。这种哲学体系叫作“一二三哲学”,构成了画道理论的哲学内核。《老子》是中国哲学的发端,《周易》是中国思想的起源,将画道的一二三哲学直接扎根在《老子》和《周易》这样的原典之中,画道理论便具有了更充分的合理性。另如《庄子》《孟子》《管子》以及理学、气学与心学等相关哲学理念,也在不同程度方式上参与了画道理论的有机组成;画道是画与道的合一。当画与道有机地结合在一起的时候,特别是将经过梳理的画论思想与经过重释的道的哲学结合在一起时,一种崭新的画学理论形态便产生了。因此,画道理论不仅是一种传统哲学与画论的重释,还是创造性的独立理论形态;最后一点,画道理论更是个人画学实践的产物,是创作过程所经验的形而上思考的理论升华。画道理论既不完全是传统画学的产物,也不完全是传统哲学的产物。画道理论的可行性、相关范畴以及方法论,必须依赖具体绘画实践印证。画道的具体绘画实践,也需要传统哲学与画学的创新形态。因此,画道理论不仅是对传统理论的学术研究,也是一种理论与实践并举的创新理论,具有文献考证与义理阐释研究方式所无法取代的实践意义。

画道的理论与实践意图,是建立一种以道为终极目标,并以道的方法来作画的中国画学体系。它既是一个系统的画学理论,也是一种方法论;既有思辨性,又具有实践性;既体现了画学理论的创新,也体现了中国画学思想的形而上高度。画道的说法在过去没有形成过真正的理论,画道理论研究所做的工作,即是将道的形而上与艺的形而下真正地结合起来,真正地形成明确的、系统的、哲学性的理论体系。以这样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方法,能够使中国画成为道艺合一的载道之体,成为人修心体道、尽性养命的心印方式;以这样的理论方法与实践方法,也使道心合一的追求具有了一种方便操作的理论模式,同时也使画道成为一种通过日常简易操练而能够成圣的实践方式。画道是一种建立在内省基础上的绘画实践方式,是一种以修心、养身、益生和达道为目标的以画体道的方式,是一种净化画者自身与观画者灵魂的艺术方式。

画道的最高特征,在于道、心、物三个要素兼具。画道基于道、心、物三合互动关系而结构成立,因此,画道结构形态与一般中国画不同,与文人画也不同。一般中国画只有心、物两个要素,文人画实质上更多的是强调书写性笔墨一个要素,重点不在于心物关系。一般中国画间或也涉及道的范畴,但是没有明确形成画与道相关联的理论形态。因此,一般中国画即便具有了道、心、物三个要素,即便是以体道为最高目标,也是一种非典型的画道方式。在传统中国画中很难找到标准的画道类型作品,所以画道理论回答这样的问题是相对困难的:试举例说明画道类型中国画的典型方式。这道试题的难度,大约就相当于回答这样的问题:试举例说明什么是道。

大略地讲,传统士夫画在一定程度上具有某些画道特征,文人画、院体画、画工画中这样的因素相对较少一些。士夫画与文人画有所不同:“士”主要是指岩穴之士或逸士高人,身份与文人不同;“士”不仅是一种身份,同时也代表着一种精神高度,“文人”则不一定具有这样的高度;士夫画与文人画二者追求的目标也不同,具有画道某些特征的士夫画,其目标或在于道心关系,而文人画的追求重点则在于笔墨写意关系。其实无论是文人画还是士夫画,都不一定完全符合画道的性质。画道的标准在于艺道关系。只有同时具备心物关系与道心关系,形而上的道与形而下的画法合一,才是画道类型中国画的关键性特征。因此,不是说士夫画就一定具备画道的特征,也不是说文人画、画工画、院体画就一定不具备画道的某些性质。无论是文人画还是士夫画,抑或是画工画还是院体画,都有可能具有画道的某一方面或某些特征。如果真的回答“试举例说明画道类型的中国画”这样的问题,答案则是在未来,也就是在本书之后。

画道是什么

画道的性质不能以特征而论,就如同人的性质不能以双眼皮而论一样。画道是通过高配置的画学理论体系的建立,使中国画成为与道相结构关联的践行方式。画道以“一二三哲学”作为哲学原理,以“三合之道”作为空间结构方式,以“兼三立两而迭用推一”的二一之法作为方法论,使道的玄妙之理在画道的各个对偶范畴中生动地展开,使中国画学在其最高性质上成为画道。画道理论用中国画中不同层面的对立关系,证明甚至于践形了道的一二三之理,并且以不同层面的对立范畴结构为丰富的动态系统。在这个系统结构中,以心物关系为发端、以天人合一或道心合一为最高目标、以心术与象术互动为方法,并以心印与气术的方式印心证道于笔墨造形。当然,这样的方式也可以反向运行,并以此来作为改变人内心品质与胸次的方法。

画道的性质关系着道与画二者,画道是画与道的二一之体。道是什么?道就是二一之体。什么是二一之体?如果简要地以一二三之数论道,道是含二之一。含二之一必生二,一以二而实存,这就是二一之体。比如太极以两仪方式展现,两仪与太极共存即是二一之体;天地万物以对立矛盾形式存在,其实是道以二的丰富方式之显现。任何一种二皆含有道一的先在之性,因此,天地万物在本质上也是二一之体;画法中含有丰富的对立关系,当这些对立之二与道一共存之时,画道即成为二一之体。

以二一关系而论,一是道之根,二是一之体,万物皆是二一之体;二是道之体现,道一之性存于所有之二,体道即是由二进一。在理的层面,道一生二,二是一的载体;在万物层面,尽管事物皆以二的形式显现,其实皆具有二一之性,皆是道具体的二一之体。所有事物皆由一所生,皆由二端组成,皆以二的面目出现,此即一物两体。没有单方面存在的事物,也没有只以二存在的事物,更没有永远矛盾的事物。片面孤单的事物违背道,只有矛盾的事物也违背道。

体道是一种心体功夫,体道必须在二中见一。作为心体功夫,其本质即是在二一关系上用力。作为二一关系,一即道,二作为纯粹之理,则常以不同事物的对立性为依托。因此,体道既需要纯粹的玄思,也需要在实践中经验玄思;既需要在理上以二思一,也必须以具体事物的矛盾关系为载体。人在理上知道是一回事,人在经验中知道又是一回事。体道是在具体中经验抽象,体道也是将道理验证于现实。已知之理能够与经验吻合,能够在实践中经验到未知之理,二者合一才是真正的心体功夫。中国传统哲学的最高目标,在于个人生命与宇宙之道合一,人提升自身而成为圣人;中国传统哲学的有效方式,即在于理论高度与实践高度的高度统一。

画道体用合一、知行合一、道艺合一。在画道的方式中,画即是一种以绘画为法的载道之体,道即是以绘画为依托的心体功夫。画道不是纯粹思辨,也不是纯粹画法。画道理论与实践为一,其目的在于自觉利用实践载体而成就道心。人若仍是体用、知行、道艺二分,知是知、行是行,体是体、用是用,道是道、艺是艺,便无法见道。人欲以画进道,亦不能只见其二,还须将二者关联为一。形而上与形而下不二:形而上就是形而下,形而下就是形而上;知行就是一体:知即是行,行就是知;体用即是为一:体即是用,用即是体;道艺即是一法:以艺进乎道妙之时,则不知艺之为道,道之为艺。一与二关联,知行、体用、道艺即能合一。

画道知行合一、体用合一与道艺合一,其意至深。画道既是人体验或经验道是什么的理论方法,也是掌握道的性质与思维方法的实践方式。只有将已知之理经验于实践,只有行为自觉依道而行,只有将技艺提升到道的层面,才可以说是真正地知道。在实践中体道有多深,形而上的高度就会有多高;反过来,画者心灵修为高度有多高,画法境界才会有多高。在实践中所达到的心灵高度,即是在道上所达到的形而上高度。画道心印方式,既会准确体现一个人的道诣,也会准确体现一个人的艺术境界。理论高度与实践高度的高度统一,不仅仅在于高度,更在于统一,是高度与统一的统一。画道实践与心体功夫二者具有同等高度并且高度统一,才是画道的正确方法。

道是含二之一,含二之一生二无穷;画道既是由二见一的哲学方式,也是由绘画具体之二的返道实践。围棋只有黑白一种对立因素,尚可称之为棋道。画道富含大量高低不同层面之二,对立范畴复杂且难度更高,完全可以满足达道所需的矛盾丰富性,非常适合作为二的聚合之体。在低的层面,此一即是此一,彼一即是彼一;心即是心,物即是物;形就是形,神就是神;笔墨即是笔墨,造形即是造形。人欲以画进道,不但必须将一与二关联起来,也需要将对立之二合一看待。此一即是彼一,彼一即是此一;心即是物,物即是心;形就是神,神就是形;笔墨即是造形,造形即是笔墨。当二分双方以一中之二方式显现,当二者之间消除“边见”,即能以二进一。

画道既是经验道的方便法门,也是成本低廉的体道方法。天下各种事物皆可以作为体道之载体,但是人如果以军事、政治、经济等事物或方式作为载体,或以庖丁解牛方式进乎技,显然成本高昂。画道是简易之道,游艺于尺幅之间。以画作为体道载体,成本低廉而且简易方便。画若布弈,不过一张宣纸,画坏了还可以重来。

画道是以艺为道,以道为艺。道是艺之源,在中国文化传统中,道艺关系自古就非常密切。古人并不把技术和艺术分开,也不把道与术分开,而是将道视作艺术之根源。技艺只是体道方式,道才是根本目标。画道志于道与游于艺的合一,具体体现在寓道于术的方式之中。道不是纯粹思辨的哲学,道之精要同时也隐含于术。术就是真修,道就是实证。没有纯粹的哲学,一切都可以成为哲学;不能为艺术而艺术,艺术是为了灵魂之归宿。道艺合一成就了寓道于术的特别哲学方法,也成就了以艺体道的特别艺术方式。

画道直指人心。画道的方式,在于观物取象、立象尽意,道以艺行、形以载道,体道以画、进道以技。画道的方法,既要外师造化,也须中得心源。画道外借于物、中得于心,与物神会、与道天和。画道内外合一、天人合发,胜物役灵、净心显道,使得画道在本质上成为一种直指人心的艺术方式。画道以道的方法来作画,以道心心印于画,所以作画过程也是以心体道的过程。人如果具有一颗道心,自然能够在这种绘画过程中经验道;人如果不具有一颗道心,也能够以此方式达到道心。

画道性命双修。画道不但能够提升心灵品质,同时也能够修身养命,使人身心皆能获益。佛教多言养性而较少谈修命;道家多以修命为宗。画道则身心性命兼修。画道提升心灵的功能,主要靠观象方式完成;画道的养命作用,则是通过气运方式完成。画道一方面具有即物穷理、观象修心的体道优势,另一方面作画本身就是一种练气的过程。画道既是一种玄思方式,也是身心锻炼的实修方法。画道作为体道的实修方式,与宇宙之道为一,与太虚之气相合,以天地造化为法,乘万物生生之机,所以会心平而气和,益生而多寿。

画道将道的形而上与艺的形而下结构性地关联起来,并形成明确的、系统的一二三哲学体系,使中国画作为道艺合一、体用合一、知行合一的载体,成为人修心体道与尽性养命的心印方式。画道使道心合一的过程具有了一种成本低廉并方便操作的日常方式,同时也使中国画成为一种性命双修的绘画方法。画道是中国画的形而上价值之所在,也是绘画对于人身心品质进化与提升的真正意义之所在。从这样的意义来说,画道将会代表绘画形而上的最高高度。

画道是画与道合一,是形而上与形而下合一。画道之道即是以道的原理与方法进行绘画实践;画道理论的结构方式、基本原理、目标和方法,皆以道为本,以道为法;画道理论的结构方式,即是道的三合结构;画道的基本原理,即是一二三哲学;画道的目标,即是以道心关系为旨归;画道的基本方法,即是一二三哲学的二一之法;画道以二一之法为画法,通过一生二、二生三的方式心印气运,通过观象与修心,合笔墨与造形众多之二而为一,使无形之道聚成有象,使道心之象化为有形;画道使绘画过程成为经验道的方便法门,使笔墨造形成为个人的修心养命方式,使作品成为益己利他的载道之体;道以画为体,画为道之用;具有道之用的中国画和具有艺之体的一二三之道合一,是为画道。从这种意义上说,画道就是道。画道不是道的简装版,也不是道的普及版。画道所最终达到的道,即是道的本身。画道之道不是小道,不比大道为低,同样可以上下与天地同流。

画道既是一种具体画学理论,也是一种具有中国传统特色的哲学实践方式。画道理论对于中华文明在今天人类文化发展中所扮演的角色,具有积极的意义;对于中华文明发展的历史进程,也肩负一定的历史使命。通过画道体系的建立,人们对于中国画是哲学这样的说法,会有一个崭新认识。以画道理论诠释以往的画论范畴,还会使画论许多论述焕发动人光辉。画道理论对于中国传统哲学研究会产生实践性意义,并有可能对于其他相关领域的研究具有参照性价值。画道的方式其实与中国哲学的作用相同,两者的目的都是解决人心问题。而今天世界问题的实质,也恰恰在于人心。当代世界问题的矛盾重重,除了人类所选择的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之外,另一个主要原因,即是用于指导人如何对待世界的哲学理论以及方法理论,已经不能够与今天复杂的现实相匹配。今天的问题已经不是靠道德教育所能够解决的,今天的人类也迫切需要一种新的哲学模式来应对现实。画道理论体系的研究与建立,则是在一个具体领域回应了这种需求。作为画道理论内核的一二三哲学,对于解决今天的大国关系、民族矛盾、宗教分歧、文明冲突、地区动荡等方面问题,也应该是一种有效方法。

画道不是什么

以道之普在性质,天下事物无一物非道。只是在某些低层面的事物中,道一之性更加趋于隐性,矛盾的对立或事物的某些极端性质会暴露无遗,因此使人感觉此物非道,也就是《老子》所说的不道。画道自身完满,无对无偶。画道自身内含丰富的对立因素,包含对立两端在自身之内,因此没有任何画风与画道相对,画道也不以任何画法对立为敌。画道的“生生”方式,在相当的程度上,是把其他画法内吸为自身的有机组成部分。画道与道的性质一样,画道就是包容与内化。没有其他画法能够包容画道,但是画道能够包容其他画法。因此当我们说画道不是什么的时候,并不意味着画道在反对什么,只是意味着这样的画法与道的距离。

画道不是在画面上制造一些水墨肌理,将墨色渗化得不知所云,好像是天地洪荒、混沌未开的样子,并以此声称画面所表现的就是道。道无对无偶,因此道不是表现对象。如果将道视为可以表现的客体,说明道与人的分离,也说明道有对有偶。道一旦成为表现对象,所表现的对象肯定不是道。画道之要,在于使用道的原理与方法作画,并以心物关系作为最基本的对偶关系,以道心合一作为最高的追求目标。

在中国画中,只要含有道的性质并使用道的根本方法作画,无论其画风是形似的还是不求形似的,无论是写形的还是写意的,无论是传统的还是创新的,无论是民族的还是中西融合的,都是画道的方式。画道包罗万象而自成体系,具有独立的价值系统。画道不以具象或抽象、古典或现代、传统或当代、写实或表现等二分方式划分。在画道的分类方式中,具象或抽象、古典或现代、传统或当代、写实或表现等方式并存于一体,其实只有大道、小道或不道等层次之分。什么是不道?天下万物皆是道之载体,人不依道而行,执一而不容二,即为不道;执两而不用中,也是不道;执中而无权,同样是不道。比如说只求形似、片面追求写意、片面追求笔墨等,皆非画道。

画道不是一种神秘的绘画方式,画道也不一定是另辟蹊径或与众不同,画道可能表现为与众极为相同的方式。可是即便与众极为相同,也不一定就是画道;画道并不一定要以什么特别的面目开始,也不是什么特别的画法或画风。可是即便没有什么特别面目,也不一定就是画道;画道不是个别而是普遍,不是特殊而是一般,所以画道的方式不是惊天地、泣鬼神。可是即便普遍而一般,也不一定就是画道;画道就是平常之道,就是日常之道。画道能够以任何方式、任何表现对象、任何一种画材、任意一种看似平凡的理由开始。可是画道以平凡的事物、平凡的方式开始,最终却可以达到惊天地、泣鬼神的境界,这才是画道的平凡而又惊人之处。画道就是平凡的不平凡,就是一般的不一般,就是普遍的不普遍。

在所有的平凡事物中,所有的日常绘画方式中,画道平凡日常的方式又会与众不同。因为画道不仅需要道的根本方法,还需要道心,需要心灵质地,需要灵魂与精神的高度。画道处理的都是与众相同的素材,但是方法论却与众不同,精神高度也与众不同。人在平凡世界中,都会偏重于二中之一方,都会执一,都会在对立中排斥另外一方。一般的绘画方式也是如此。大多数标新立异的画法、大多数特别的艺术风格,其本质都是片面地求一,都会表现出明显的执一倾向。无论是画面之中的诸多对立因素,还是画面之外的上自艺术观、艺术思想与方法,下至技术取向、材料方法等,都不会例外。画道兼对立之二而为一体,所以画道不追求极致的画风,不会偏重于二中之一方,不会在对立中排斥另外一方。

画道不是另辟蹊径而是大道朝天,画道不是追求特别而是普遍的特别,画道不是极端但是变化无端。画道类型的绘画是什么样子呢?天地万物是什么样子,她就应该是什么样子。万物生长自有它平常而丰富的模样,所以画道类型的绘画也不是指某些特别面貌的画。万物存在有多么的丰富,画道的艺术风格就应该有多么的丰富;万物存在有多么的平常,画道的艺术风格就会有多么的自然。画道的方式和现实中、生活中、日常中所有的方式息息相关,可以用所有的绘画风格表现出来。哪怕是最一般、最普通甚至最政治、最商业的方式,抑或是相反。正如中国哲学所强调的一样,圣人并不需要做特别之事。圣人之所为即是寻常人之所为,所不同之处,只在于圣人具有一颗觉心。画道方式也并不与某一种特别的画风相关,采用什么方式无关紧要,其重点只在于使用道的方法并以道心作画。画道不必像当代艺术那样绞尽脑汁地去寻找创意,努力使自己与以往不同或与别人不同。画道也不需要什么特别的主义,或者是什么与人不同的创意。平常心是道,饿即食、渴即饮、困即眠、想画即画,这就是画道。画道只需要在画画时带着一颗道心,并以绘画不断提升自我的灵魂品质。这就是画道在普遍中的特殊之处,在一般中的个别之处,在平凡中的非凡之处。

画道画法不一定要片面追求创新。对于西方艺术学的价值系统来说,艺术的价值在于不断创新。艺术创造要追求前人没有过的形式与办法,才能获得艺术史与批评家的双重认可。而对于画道的价值评价体系来说,绘画追求的目标是高度,并且那个高点是永恒而唯一的。画道的价值在于:个体生命通过画道这一既是内在观照又是外在技艺的双重方式,观物而穷天理,尽性以知天命,通过进乎技达到形而上,在生命的历程中不断趋近于宇宙真理,以达到个体生命与宇宙之心的合一,使灵魂超越肉身,使生命超越生活,最终达到天人合一的人生境界。

西方艺术史是线性的发展。后现代主义之所以出现,是因为线性发展已经到了尽头。所以艺术史终结了,艺术创新的机会在逻辑上也就不存在了。除非艺术变成其他事物,比如影像、装置、行为或观念,游戏或许会重新开始。画道画风具有无限变化的可能性。画道思维不是非此即彼,画道是既此又彼。以画道的思维方法,抽象写实主义是完全可能的方式。抽象不仅可以与表现一起,也完全可以与写实在一起。古与今、中与西、传统与现代、写意与形似,所有对立的艺术风格或创作方法皆可以合而为一,所有极端对立的事物也完全可以融合为有机整体。正如英文26个字母具有无限组词可能性一样,画道画风也具有无限变化的可能性。

在今天,艺术如果不极端、不偏激、不标新立异、不追求特别特殊的风格,很难取得艺术上的成功。遗憾的是,当极端与偏激、标新与立异、特别与特殊的艺术风格成为普遍的时候,这样的艺术追求也很难取得成功,因为特殊不再特殊。画道不是世俗之法,世俗意义的成功与心灵的成就无关。画道的目的不是追求成功人生,画道的目的在于解决自我心灵问题与精神高度。画道的出发点先是为己,然后才是利人,因此理论上不需要世俗意义的成功。画道的成功在于内心,这也是古代的逸士高人、岩穴之士为什么选择归隐的原因。画道需要与之相匹配的观众。只有具有道心的观众,才能够在画道作品中见出高低,因此也不能以世俗意义的成功来作为评判画道标准。画道不是娱乐,不是时尚,不是为了让谁喜欢,受众的层面决定了画道方法的受欢迎程度。给猪喂食,泔水也会欢天喜地;对牛弹琴,贝多芬也会没有知音。大匠不为拙工改废绳墨,羿不为拙射变其彀率。无论下士闻道是何感想,画道成功的标准只有道的标准。

画道的方式

画道方式的基本特征,是在画法中体现道的根本法则。道的根本法则,即是太极之至理,即是乾旋坤转之义,即是一二三哲学的二一之法。以一二三哲学与二一之法作为画法,即是画道的方式。

道生的方式是从生一开始,画道方式往往是以二中之此一为始。当画者面对画面矛盾因素的时候,总会遇见一个与彼一相对的此一,此一可称之为二中之一。二中之一会以任何形式的画面因素展现,比如造形、色彩、笔墨、线条等,比如虚、实、强、弱、刚、柔、阴、阳等。画道的道路,就是从这个二中之一开始,从与彼一相对的此一开始。一画落纸,众画随之。此一落纸,彼一随之。从这种相对入手,画者会持续遇见各种不同性质的对立之二。这些不同性质的对立之二,前后上下复杂地交织在一起。正如千古无同一盘棋一样,这些对立的矛盾关系、对立之二的变化关系也是往复无穷。画面对立关系如此丰富,因此产生的变化也就更加丰富,而常变正是道的基本性质。画道的目的,即是在处理对立关系的过程中,熟悉道的一二三之理,经验道的有无本性,把握道的二一之体。怎样在一张画中经验道的基本性质与基本方式?画道的方式,是通过把所出现的所有对立关系,以兼三立两迭用推一(或称二一之法)的方式推演,最后使对立因素达到合一。人能够在画面上立两推一、以二生三、由二返一,就相当于以绘画方式在创作中体验到了一次达道的过程,这种中国画方式就是画道。

以画道方式看待中国画,其中的对立因素十分丰富。这些对立之二既包括画面之内的形式因素,也包括画面内外的非形式因素。比如理性要配合以感性,热情要配合冷静,技术要配合观念。没有没有感性的理性,也没有没有理性的感性,纯粹理性或纯粹感性都不会导致一件好的艺术品产生;这些对立之二既包括画面之内的形而下因素,也包括画面内外的形而上因素。不仅在笔法中可以见到阴阳虚实、在造形与笔墨中见到形神气韵,也能够在心物关系中见到造化心源、在心手互动中见到刚柔内外;这些对立之二既包括绘画性因素,还包括非画面的文化性因素。比如古与今,比如中与西,比如传统与现代,比如继承与创新等,其小不微,其多不竭。

画道方式所要解决的即是这些矛盾对立因素的合一问题。合一不仅是统一,不仅是对立双方互相依存、互相转换最后达到的辩证统一,更重要的是一在二之先,二由一而生,二之间有无相生。这种性质的合一,即是所谓的玄。画道中充满了二的范畴,布满了通往道的路径,到处都是可以见道的阴阳对立关系。当画者以身心践悟方式从事画道的时候,也就意味着随时都会在道的大门之前徘徊,随时都有可能破门而入。这是画道的独特价值之所在,也是画道不同于其他任何绘画的珍贵之处。尽管道先在于画,但是画道是从画开始,画是通往道之道路;尽管画道可以从任何一画开始,可以从任何一层的二端对立开始,但是千万条不同的道路终点只有一个,那就是道。通往道的道路,最终的两扇大门是心物关系。无论从什么路径、什么方向、什么层面、什么对立之二而来,最终都会来到这两扇大门之前。回避了心物关系,也就永远不能进入大道之门。因此,画道的目标不是风格,尽管画道可以有千万种风格。画道的目标在于通过心物关系解决天人关系,因此画道方式主要是一种安顿灵魂的方式。

大道至简,画道也是如此的简易。画道就是让看起来不可能融合的对立事物,比如传统与现代、复古与创新、东方与西方、前卫与保守等矛盾事物,以二一之法化为两仪,这就是画道的至简思维;画道就是将写实与抽象、笔墨与造形、水墨与丹青、书写与塑造等画面对立因素,有机组成合一性表现,这就是画道的至易方法;画道的方式不是加强强的一方,而是在弱的一方用力,弥补短板缺陷。譬如中医,阴虚宜养阴清热,阳虚宜以温补驱寒,同是居弱守雌之理;画道不是过度与极端,而是平衡与中道。道的观念不同于宗教清规,一点过失便会令人心神不安。本来没有地狱,心安即是天堂。人难能无过,平衡过度只需在相反方向用力,画道也是同理;任何类型的画法或画风,只要加进它的对立因素并使之平衡合一,就是画道的简易方式。

画道方式甚易知,画道方法甚易行。但正如《老子》所云“吾言甚易知,甚易行。天下莫能知,莫能行”一样,将绘画艺术中的各种对立矛盾合一,看似极简,实则极繁。绘画之人莫能知,笔墨俗手莫能行。画道的简易方式,即是将对立方纳入己方的一体之仁。道理虽然看似如此简单,但是将对立合一,即意味着要与对方共存互生,意味着将对方同化于自身之内。比如笔墨与造形,单独解决之一尚且需要一生的努力,何况同时解决两个范畴?更何况再把两方面合一起来?况且解决一种对立关系之后,下一种矛盾就会随即出现,如此以至于无穷。二的素材是无限的,二的层面也是不同的。因此,画道大繁至简,大简至繁。画道既是至简,也是至繁,并且无极。

画道不在于作品,解决复杂的矛盾对立关系,需要人的内心品质。通过不断解决大大小小的矛盾因素,人在画道上的成就也会越来越高,所处二的层面也会越来越高。因此,通过画者所解决的问题层面,即可以判定道行之高低;通过画者所解决的矛盾关系复杂程度,即可以判断能力之大小。在复杂矛盾关系中追求合一的过程,就是画道体道的过程;道心合一、个体与大道合一,就是圣人;个别与特殊的融入天地大化,就是得道。

画道是一种独特的体道方法。比如通过心物关系解决天人关系,使天人合一具有可信可行的方法;比如以观象方式修心,以修心功夫观象,开辟以象体道的独特路径;比如心术象术合一、心印气运合一之画法,皆是画道特有之方式。画道方式还具有一些特殊性表征。比如在笔墨阴阳交合过程之中,会使画者在作画时感觉到生命快乐。许多画者并不觉得绘画是一种苦修,而是将之视作并且的确是生命快乐之源,一天不动笔就会若有所失。这种身心快乐,即源于用笔运墨的阴阳刚柔,几乎等于阴阳交媾的过程。这是许多画者以画自娱的秘密,也是画者无所欲求的原因。

画道不完全是一种美学方式,仅以美学知识来解释画道的作画方式,不符合画之为道的基本性质。画道是在观象之中知天、在画法之中提升胸次与内心品质、在心与道合之中观物取象、在天人合一之中心与物冥、在一体之仁之中与天地相参,最后以心印气运方式迹化成为画面形象的进道过程。画之为道的方式,是使人成为生道和生理,使画法成为太极之法,使笔墨造形成为载道之形。画道方式的珍贵之处,即在于以区区一艺方式,来解决人心向道的问题。

造形的重要性

造形范畴本是画道众多因素之一,也本不应在此重点论形。只是数百年来作画第一论笔墨,很少人谈造形。笔墨与造形是一中之二,不平衡时弊不是画道方式。画道的方式正如走钢丝,其平衡杆是动态游动的过程。未来或有人主张作画第一论造形,下述所论即行作废。

画道由形而上、形而下与形而中三部分组成,形在画道之中具有关键性作用。形与道相连的部分是道的形而上内容,其立两方法也表现为相应的形而上性质,比如理与气、观与象、心术与象术等方法;造形本身所表现出来的各种对立范畴与一系列对立关系,则是道在造形中的两仪体现,是画道的形而中内容;画道迹化为笔墨造形的具体过程与方法,比如心印气运方法、笔墨造形的语言方式等,具体体现为有形,可以视为画道的形而下内容。上述三个方面皆离不开形的关键性作用,没有造形就没有笔墨,当然没有笔墨也不会有完整的画道造形。但是笔墨多是在形而下部分与造形对接,书写性只是在用笔范畴与笔墨对接。没有笔墨,至少画道的形而上与形而中两方面内容可以成立。没有书写性笔墨,造形上述三方面内容也能够基本成立。画道形而上与形而下合一,关键体现在画道应物象形、观物取象、转物为象、以象写形、立象以尽意的造形方式之中。但是立象以尽意的造形过程,却离不开特有的笔墨语言方式。孤立地夸大笔墨的结构性作用,有损于画道的形而上性质;没有笔墨的表现性作用,画道造形也无法最终完成。

一般体道方法与画道方式有所区别:圣人体道的方式是以心应物、观物取象并立象以尽意;画道同样也能够以心应物,还能够观物取象、转物为象并以象尽意。画道的独特之处,典型地表现在能够转物象为有形。这意味着画道不但具有一般性体道功能,同时还能掌握造化造物之秘并以此象物造形。在这样的意义上,可见造形之于画道的重要性;在这样的意义上,古代画论称画者为画圣,一点都不过分。

画道造形是取物之象而不是取物之体,画道造形也不仅在于写物摹形而在于观象知天与移动造化。画道这种转物为象、使象为形的造形方法,一般称之为象形或是应物象形。画道的应物象形方式具有非凡的形而上意义,表现为三个方面:第一方面表现为画道象形方式与圣人观物取象方式的一致性。在造形的心象阶段,画道以即物方式并依靠心物关系来达成道心物合一之心象。假以物象之舟楫,观物取象以达圣人之意,这既是历史悠久的体道方式,也是画道造形的首要目的。第二方面是以形显象、以形载道的画道方式,典型地体现了文以载道的悠久传统。画者不但能够将万物转化为心象,还能够通过造形方式移动造化。画道在移动造化创生画面形象的过程中,即将造化之理、太虚之气、万物之质、人物之神和内心之性,以造形方式迹化为画面形象。第三方面则是在于这种由心印而成的载道之形,还能够反过来印心证人。而且这种印心证人的作用,对于其他观者也是同样的。因此,画道造形印证人心,有助于提高人的心灵品质。

画道象形是一种目击道存的方式,是一种借象知天的方法,是一种因象为形的绘画手段。画道造形的形而上性质借具体应物方法而体现,并用以提升心灵、疏瀹五藏和澡雪精神,具有穷神知化并与道为一之功用。画道造形离不开心物关系,象形在道、心、物三种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才能发生,而造形所面对的心物关系则是最高层面的二。基于上述性质,画道象形既与易象性质颇为类似,又具有画道独特的形以载道道体特征,不仅仅是笔墨偏见中的形似。画道造形既不同于图像的机器复制方式,也不同于古典绘画的视觉方式,更不同于抽象绘画的点线面符号方式,而是以生命体悟方式成就载道之形。画道性质的造形,不仅是以审美的观赏方式面向受众,更多的还是以会心方式直指人心。因此,画道造形就是以象形方式显现的圣迹,是以笔墨点画方式显现的气象。画道造形不仅是有形之理,还是有象之气。画道造形不仅是成器之道,还是天地之心。从这个意义上说,画道造形不仅是造形能力的磨炼,更多的还是体用合一的生命经验;不仅是形而上的心象冥想,更多的还是知行合一的身体践行。

同类推荐
  • 实验水墨的现代历程

    实验水墨的现代历程

    本书通过梳理实验水墨产生、发展的历史脉络,结合艺术比较学和范式批评的研究方法,归类分析了实验水墨现代历程中出现的主要探索方式及存在的问题。对“实验水墨唯抽象水墨论”、“实验水墨宽泛论”、“实验水墨唯画种论”和“实验水墨无所不能论”等一系列批评话题与争论展开分析评论。从实验水墨作为实验艺术一个分支的角度出发,以前卫性和为艺术的推进提供的新的可能性及积极创见作为考量实验水墨的核心标准,对实验水墨的所指范围、边界、能量及价值进行了理性的思考,并作出客观的评价。
  • 米芾与“米家山”画法

    米芾与“米家山”画法

    米芾与“米家山”画法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
  • 岩画:远古岩画之美

    岩画:远古岩画之美

    我国古代北系岩画分布在黑龙江、内蒙古、宁夏、青海、甘肃和新疆等省、自治区。其中,内蒙古阴山山脉、贺兰山北部、乌兰察布高原等地的岩画,多表现狩猎、战争、舞蹈等活动,描绘有穹庐、车轮、车辆等器物,还有天神地祇、日月星辰、原始数码以及手印、足印、动物蹄印等图像。我国北方岩画作品风格写实,技法主要是磨刻,主要反映了古代北方各狩猎游牧民族的宗教信仰、审美观念等方面的情况。
  • 昆曲

    昆曲

    这本《昆曲》由金开诚主编,吴风华、张海新编著,适合大众阅读:昆曲以鼓、板控制演唱节奏,以曲笛、三弦等为主要伴奏乐器,主要以中州官话为唱说语言。昆曲是发源于14、15世纪苏州昆山的曲唱艺术体系,糅合了唱念做表、舞蹈及武术等表演艺术。昆曲在2001年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为“人类口述和非物质遗产代表作”。明朝汉族音乐以戏曲音乐为主。明代人称南戏为《传奇》。明以后,杂剧渐渐衰落,《传奇》音乐独主剧坛,兼收杂剧音乐,改名昆曲。
  • 大曲:古代鸾歌凤舞

    大曲:古代鸾歌凤舞

    相和歌是乐府搜集的最有名的歌舞曲,是我国汉代在街陌谣讴基础上,继承先秦楚声和远古三皇舞、龙凤舞、六代乐舞而形成的一种乐舞。它主要在官宦巨贾宴饮和娱乐的场合演奏,也用于宫廷的元旦朝会与宴饮、祀神乃至民间风俗活动等场合。汉魏的相和大曲,主要是一种兼有器乐演奏的歌舞曲,这一时期主要作品有《陌上桑》、《东门行》、《白头吟》、《步出夏门行》、《广陵散》、《大胡笳鸣》、《小胡笳鸣》等。
热门推荐
  • 匆匆那年(上册)

    匆匆那年(上册)

    80年代生人的张楠因大学毕业找不到好工作而留学澳洲,在那里他认识了同样留学的方茴。就在他被方茴的神秘感吸引时,却听说她竟然是同性恋。阴错阳差,他与方茴住在了同一屋檐下,并且通过其他朋友知道方茴并不是真正的同性恋者,而是曾经深受伤害,有过一段难以忘怀的经历。一次偶然的机会,在张楠的房间里,方茴给他讲述了自己的故事…
  • 轮回恐慌

    轮回恐慌

    天堂还是地狱,佛前入魔的黑罗刹,复仇归来的阿里亚斯,狰狞凶狠的侵略者,不甘沉寂的洪荒百族......“渡不尽这世间苦厄,做这佛有何用?”“阿里亚斯,我不会让你的阴谋得逞的!”“情之一字,重神染骨,误尽苍生。”“大威天龙,般若诸佛......”倩女幽魂、血仇杀戮、画皮惊魂、僵尸豪情...看吴迪如何在这轮回之内,血战妖魔,剑斩黄泉,劈出一条生路!
  • 禅是一枝解语花

    禅是一枝解语花

    本书将禅宗故事和生活感悟融为一体,解答了人们在工作、生活、情感和人生中碰到的各种困惑,语言清新灵动,哲理深邃睿智,指引读者在古老而精辟的禅思中咀嚼人生百味,在尘世的喧嚣中洗涤心灵的尘埃,发现生命的意义和幸福真谛。禅,来自梵语“禅那”,即静坐冥想,参悟智慧。相传,有佛陀在灵山上,登座拈起一朵花展示给众人,当时众人都不明所以,只有大迦叶微笑了一下,佛陀当时就说:“吾有正法眼藏,涅妙心,实相无相,微妙法门,付嘱摩诃迦叶。”禅就在这“拈花微笑”中诞生了。
  • 我生命中的王老

    我生命中的王老

    再过几十天,就是王老的百岁诞辰纪念日了。但我总也不愿相信,我亲爱的王老在他91岁时已经离开了我们。这些年来,老人慈祥的笑容时时浮现在我的眼前,娓娓的叙谈一直回响在我耳畔……我从来以为、直到今天也仍然以为,像王老这样热爱人生、热爱我们所有晚辈的老人,一定不会舍下我们而永远睡去的!我深知在他的心中,不管人生多么艰辛,这个世界都永远是一位美丽的新娘子,他的诗和他的生命都会因此而永远年轻,永远像朝霞一般璀璨绚丽……也许,他只是悄悄地闭上了一下眼睛,然后就会轻轻地说:“世界,我的新娘子,那是你吗?……请给我一秒钟,让我再想象一下。”
  • 四爷之熹妃归来

    四爷之熹妃归来

    身为四爷党的钟玉涵,一个偶然的机会穿到钮钴禄氏瑾譞的身体里,开始她争当宠妃的艰辛历程,看她怎么把高冷男神四爷拿下!老天爷,这是哪里来的妖孽?还我高冷男神!
  • 秋灯琐忆

    秋灯琐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后卫之王

    后卫之王

    少年孟云一次偶然被“太阳风暴”击中,原本孱弱的身体发生蜕变,如风一般的速度,惊人的弹跳,恐怖的力量,可怕的爆发力......当有了这些,他要让全世界惊叹,他要告诉全世界,你们能做到的,我也能。前方,是一个绚烂的舞台......(无兄弟,不篮球!五个人的赛场,见证你我最激昂的青春!)
  • Sweet Second Love

    Sweet Second Love

    Two years ago, when Linda Kendall's husband and children died in a tragic car accident, she wished she had died too--and believed that her life was over. When she accepts the position of nanny to the Conde Duarte de Dominga's three young charges, she believes she will never again feel passion for another man.But the Conde teaches her differently. Charming and handsome, his presence fills Linda with a desire she'd believed herself incapable of--and reminds her of the joys of being alive. And when he proposes marriage, Linda is tempted to accept. But can she allow herself to love again--and open up her heart once more to loss?
  • 百字碑

    百字碑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跟着郭明义学雷锋:中学版

    跟着郭明义学雷锋:中学版

    本书以雷锋和郭明义两位先进人物的精神契合点贯穿全书,用雷锋、郭明义的典型故事诠释了助人、敬业、进取、勤俭、信念等雷锋精神的内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