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9953600000004

第4章 李英男:父亲李立三的跨国生死恋

李立三,原名李隆郅,湖南醴陵人。1919年赴法国勤工俭学。1921年回国并加入中国共产党,分别在武汉、上海和广州进行工会活动,先后担任1922年“安源大罢工”总指挥。1925年五卅运动总指挥。1927年任中共中央常委。1928年六大后成为我党主要领导人之一。1930年犯过“左”倾冒险主义错误,被称为“立三路线”。1931年被派到苏联学习,任中共驻共产国际代表团成员兼中华全国总工会驻赤色职工国际代表、共产国际工人出版社中文部主任、《救国时报》主编。1945年当选第七届中共中央委员。1946年回国,历任军调部东北三人小组成员、中共中央东北局委员、敌工部长、城工部长等职。1948年任中共中央东北局职工运动委员会书记,中华全国总工会副主席、党组书记。

新中国成立后,历任中央人民政府委员、政务院政务委员、劳动部部长。1955年后,任中共中央书记处第三办公室副主任、中共中央工业交通工作部副部长。1960年任中共中央华北局书记处书记,是中共四至八届中央委员,六届中央政治局委员,第三、四届全国政协常委。

在“文革”中遭到“四人帮”残酷迫害,1967年6月22日离世,终年68岁。1979年底,中共中央正式为其平反。

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有一对特殊的母女教师:母亲李莎,曾在这里耕耘了50载,桃李满天下;女儿李英男,也在此工作了30多年,培养了一批批俄语专业人才。

2009年3月2日,就在《环球人物》杂志记者到访的这天,李英男刚刚办理完退休手续,学生们正围着她,依依不舍。但是,很少有学生知道,这位皮肤白皙、气质出众的女老师,竟是中国早期杰出领导人李立三的女儿。

李英男很热情地招待了记者。谈起父母,她的眼中洋溢着钦佩的神采。“父亲一生历经坎坷,在他背后,有一位默默付出、坚守的女人——我的母亲李莎。”李英男对父母最深刻的印象,就是他们之间“无限的恩爱”。

她说:“印象中父亲每次回家,推开门的第一句话就是问:‘你妈妈在吗?’然后便开始呼唤母亲的名字。他们之间好像总有说不完的话,这种情感在如今很难得一见了,母亲是父亲最贴心的知己。”

李英男回忆说:“母亲告诉我们,俄罗斯女性对爱情的看法是:爱情和理智没有什么关系,如果对两个人之间的爱情进行理性思考,那就不是真正的爱情。”

与俄罗斯少女相识

1930年6月至9月,因推行较为激进的“立三路线”,李立三在六届三中全会上做了自我检讨并离开了领导职位,但共产国际坚持要他到苏联接受批评。1930年底,他被派到苏联国际列宁学校研究班学习。1933年初秋的一天,李立三来到在共产国际工作的中国朋友杨松家做客,一个俄罗斯少女敲门走了进来。这个活泼可爱的俄罗斯少女名叫叶丽扎维塔·巴甫洛夫娜·基什金娜。“叫我‘丽扎’好了,”少女向李立三微笑着说。

李英男告诉记者:“第一次见面,母亲说她对父亲并没有什么深刻的印象,只是觉得他是个话语不多的中国青年。后来,恰逢十月革命纪念日到来,父亲邀请她和很多中国朋友一起欢度节日。在餐桌上,父亲与大家有说有笑,气氛很热烈。母亲虽然不懂中文,但深切地感受到他对周围人的影响力,被他的魅力深深吸引。不久,他们就确定了恋爱关系。”

当年在莫斯科,很多人一听到李立三这个名字就很警觉,避而远之,唯恐沾上“机会主义”的嫌疑。丽扎身边的很多朋友听说她的交往对象就是曾经犯过‘大错误’的李立三时,都劝告她不要和这个人接触。“妈妈说,其实她早就知道爸爸的身份了,但从未把他的错误与他们的恋爱联系在一起。”李英男一直记得母亲的话:“人的一生谁都有错,何况立三已经认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在我的眼中,他只是一个诚实可爱的青年。”

1936年2月初,在莫斯科共产国际“柳克斯”公寓一间13平方米的小房子里,李立三和丽扎举行了婚礼。婚礼很简单,只有陈云、瞿秋白夫人杨之华和女儿瞿独伊等十几名来宾参加。按照苏联的传统,女人出嫁后改用丈夫的姓氏,“父亲根据母亲的苏联名字‘丽扎’,给她取了一个地地道道的中国名字——李莎。”1943年,他们的女儿李英男在莫斯科出生了。

1945年,中共七大举行,李立三再次当选中央委员,当李立三把这个消息告诉妻子时,李莎既高兴又担忧,因为李莎知道,这意味着丈夫要回到自己的祖国。

李英男至今还记得,1946年1月16日父亲回国时的情景。那天,李莎抱着3岁的李英男到火车站送别丈夫,“我从母亲的怀里跳了下来,喊着‘爸爸,抱我’。爸爸抱着我说‘英男,你要听妈妈的话,过段时间我来接你和妈妈去中国。’”

1946年9月20日,李莎收到了丈夫寄自哈尔滨的信,信中李立三说,东北战火将起,让李莎带着女儿速到中国。经过十来天的颠簸,李英男和母亲来到了哈尔滨,“父亲因为开会没有到车站接我们,但他穿着整齐的军服站在家门口等着我们母女。”李莎回忆,“我跑到父亲身边,跳进他的怀里,亲了又亲。父亲也高兴得像个孩子一样。他对着母亲的耳朵轻声说,‘李莎,我们两个又结婚了’。”

母亲的顽强坚守

来到中国后,在李莎的多次要求下,组织安排她到哈尔滨俄语专科学校任教。1948年,李立三和李莎的第二个女儿李雅兰出生。在哈尔滨平静生活3年后,1949年3月,李立三全家迁往北京。

这是李立三一生中的辉煌时期。李英男收藏着一张珍贵的历史照片:“开国大典,毛泽东主席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父亲就站在毛主席旁边,中间只隔了一个人。在很长一段时间里,照片中的父亲都被‘截’去了,好在‘文革’后还原了历史。”

开国大典结束后,李立三被任命为劳动部部长,享受副总理待遇。李立三全身心地投入了工作,被陈云称为新中国的“坦克车”。“那时,我常常见不到父亲,他总是很忙,母亲也忙于北京俄语学院的教学工作。但她总要抽出时间陪伴父亲,跟着他参加一些外事活动,并要管好家里的事情,当好‘后勤部长’”。在北京安定下来后,李莎先后从莫斯科和湖南接回母亲和婆婆。“为了照顾好两位老人,家里分别给她们做一些不同口味的菜肴,给姥姥多吃些奶制品,给奶奶往菜里放点辣椒”。

20世纪50年代末,中苏两国的交往紧张起来。李英男说:“这个时期,一些别有用心的人抓住父亲在苏联的事大做文章,他们说母亲是苏修特务。那个时候,有很多干部的外国妻子都因为国籍问题和丈夫离婚,回到自己的国家。周总理找到父亲,建议让母亲转为中国国籍。”1964年,在李立三的动员下,经周恩来总理批准,李莎加入中国国籍。李英男说:“这是母亲最艰难的选择,有谁不爱自己的祖国呢?”

更大的风暴接踵而来——“文革”爆发了,李立三首当其冲,被批为国内“苏修特务头子”,通过李莎和国外联络,组织了庞大的“特务集团”,“一直搞颠覆无产阶级专政的勾当”。受批斗、戴高帽、“坐飞机”,成了李立三的家常便饭。李英男回忆:“红卫兵强行我进驻家,割断父亲与外界的联系,并以学习毛泽东思想为名,天天对他进行长时间的审问。母亲也一起被拉去挂牌陪斗。”李英男说,那一段时期,母亲以惊人的毅力承受着一切,每天都安慰父亲要坚强。“平时热闹的家里变得寂静起来,没有人再敢到我家串门,为了我们不受牵连,父母都让我们住校。”

1967年6月19日,李立三被造反派从家中带走。两天后在华北局的一次批斗会上,李莎被押上台,没想到在台上却见到了自己的丈夫,夫妇俩用目光互相安慰。批斗会后,他们被押上汽车,汽车刚开到府右街,李莎就被拽出车子。李立三伸出手来和她告别,语重心长地说了一句:“你多保重!”李英男说:“这是父亲和母亲的最后一次见面,第二天,父亲吞下了大量安眠药自杀了,去世前还有一封给毛主席的信,未写完。”

李英男含泪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父亲离世的当天下午,母亲就被看管起来,不久被送到公安部,关进秦城监狱单人牢房。第二天,我和读高中的妹妹李雅兰也以‘谈话’为名,被骗到德胜门外功德林监狱软禁起来,同年10月被正式逮捕转入秦城监狱。”

“其实,专案组手里没有也不可能有任何实际材料。他们得不到口供,就不断施加压力,轮番审讯。母亲在审讯室被连夜提审,不许坐下,回牢房时已经天亮,起床铃一响就不能上床了。吃饭时,送来的窝头粗饭不够填肚,恐怕是想用失眠和饥饿来摧残她的精神。但她不顾一切,一直支撑着,保持了清醒的头脑和坚定的意志。她坚持不撒谎、不说违心的话,不承认莫须有的罪名,更不去诬赖他人。无论是口供、笔供,字字句句都要仔细斟酌、再三考虑,以免失真。”李莎以实际行动抵制了专案组“逼供信”的圈套,她在狱中写出了几十万字的材料,没有一字是假话。

1969年九大以后,开始落实“可教育子女”政策,李英男、李雅兰出狱,先到“五七”干校接受锻炼,然后陆续回到北京。1975年5月,她们被批准去看望李莎。“探监前,专案组宣布了几条纪律:不许把父亲去世的消息告诉母亲,不许说亲友中谁受牵连,也不要抱头大哭,等等”。

“虽然有些心理准备,但没有想到妈妈的变化会如此之大:原本健康活泼、充满朝气的妈妈,变成了一个动作迟钝、表情麻木的老太太。那时她刚过60岁,头发已经全白,而且脱落得厉害,穿一身黑色衣裤,几乎分不清男女。妈妈开口就问:‘你们见到爸爸没有?我想他也在这里。下次你们来看他,不要忘记给他带一条好烟。他从来都是抽烟比吃饭还要紧。’”李英男只能默默地流泪,沉默不语。

几天后,李莎被押送到山西运城。1976年春节,李英男姐妹到运城探望母亲,在李莎的逼问下,李英男终于把爸爸去世的消息告诉了她。“听完,母亲眼睛直直地望着我和妹妹,表情十分痛苦,但没有落泪。她缓缓地对我们说道:‘你爸爸不在人间,其实我心里已经料到了。’说罢,她扭过脸,久久不作声。”

为父母申冤平反

1978年,粉碎“四人帮”后,在一些老同志的建议下,李英男找到了李立三的朋友胡克实家里,向他探讨父母的问题应如何解决,胡克实建议李英男直接去中组部反映情况。

1978年4月初,李英男来到位于西单的中组部所在地。在传达室,她鼓起勇气说:“我是李立三的女儿。”“反革命修正主义头子李立三”的称号在李英男头上已经压了10多年,她好久好久不敢这样大声说父亲的名字了。李英男向中组部相关部门详细叙述了自己一家在“文革”中受到的迫害,也介绍了母亲的近况,希望组织上重新审理父母的冤案,尽早做出公正的结论。

1978年12月5日,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夕,李英男接到了中组部的电话,“中组部的同志告诉我,耀邦同志已在我的信件上做了批示,同意李莎马上回北京,重新做结论。他们要我立即动身去山西,把母亲接回来。”12月下旬,李莎回到了北京,被安置在北京外国语大学筒子楼的一间宿舍里,许多朋友都闻讯赶来探望她。

在李莎和女儿们的努力下,1979年12月27日,中央正式为李立三同志恢复名誉、平反昭雪。1980年3月20日,中共中央在中山公园中山纪念堂为李立三举办了隆重的悼念仪式,邓小平、胡耀邦等领导同志亲切会见了李莎及其子女。“那一天正好是母亲66岁的生日。在这场迟到了13年的追悼会上,没有遗体,也没有骨灰。党旗覆盖下的骨灰盒里,是父亲生前用过的一副眼镜和一枚印章”。

和谐的国际大家庭

李立三平反后,一些报刊先后发表了回忆他的文章,李立三的子女也联名在《人民日报》发表了长篇纪念文章。

李英男告诉《环球人物》杂志记者,父亲李立三一生共有过四次婚姻,他的屡次婚变与那个时代的背景和革命家动荡不安的生活相关。第一次婚姻是李立三的父亲亲手包办的,妻子林杏仙为他生下了儿子李人纪,不久便患风瘫去世。第二位妻子叫李一纯,两人共同生活5年后,李一纯离开了李立三,他们生有一子李人俊。李立三的第三位妻子李崇善是李一纯的妹妹,她和李立三生了3个女儿:李竞、李力和谢志佩。李莎是他的第四位妻子。

2010年,96岁的李莎住在国家分配的专家楼里,李英男每周都会带着子女去看望母亲。“母亲很健康,她每天都在看书看报,还一心一意地写有关父亲的回忆录,这本书倾注了母亲对父亲的所有思念,马上就要出版了。”

“新中国成立初期,除了三姐谢志佩,其他失散多年的兄弟姐妹都来到父亲身边,他们都管我妈妈叫李莎妈妈,妈妈待他们非常好。”李立三生前很注重子女的学习,他把两个儿子送到外国语学校读书,大女儿、二女儿也被送到大连学习。“我和妹妹从小就在苏联大使馆办的学校学习俄语。我们家里经常用俄语交流,收藏了许多俄文书,说我们家是‘俄语教研室’一点也不夸张。”

1974年,李英男开始在北京外国语大学俄语学院任教,妹妹李雅兰也成了北京第二外国语学院的一名俄文教师。现在,姐妹俩都有了各自的家庭,而且她们的丈夫都是俄罗斯人。李英男笑着说:“我们家一切都是中西合璧的,装修是欧式的,家具是中式的,墙上挂的有油画,也有书法。”在这个国际大家庭里,一家人其乐融融。(撰文:李荣刚)

同类推荐
  • 巴蜀奇人(巴蜀文化丛书)

    巴蜀奇人(巴蜀文化丛书)

    展现了作者对于稗官野史和民风民俗这类下里巴人式的东西的熟稔。他为我们开辟了另一条道路:历史后花园的隐秘小径。
  • 一位知识分子的完美人生:陈从周研究

    一位知识分子的完美人生:陈从周研究

    陈从周先生是中国近代以来有一无二的园林艺术大师,他在20世纪学术思想的谱系中,以深厚的学养和丰富的艺术造诣,在鲜有人间津的学科领域独树一帜。作者以《说园》作为全书的论述中心,方法则是“以陈解陈”,即用陈从周自己的论述,来介绍和阐释陈从周的园林理念和园林思想。九、十两章关于造园美学的申论,是对陈氏园林艺术学的总而括之和提而炼之,并且补入了实践的内容,让我们看到了陈氏学说的实践精神和批判精神。课题作者通过十一至十七章的系列讨论,昭示出园林作为一门综合艺术,陈从周先生所以成为世无异词的世界级的园林艺术大师,其所必具的诸种理由和诸种条件,课题作者都一一作了回答。
  • 慈禧全传之伟大的统治者慈禧太后(第三部)

    慈禧全传之伟大的统治者慈禧太后(第三部)

    我到达中国开始在《香港孖剌西报》的工作时,义和团运动已经发展到顶峰了。从外国记者和中国沿海居民的口中,我常常可以听到诸如“慈禧太后是个嗜杀成性的老泼妇”或“慈禧太后是一个杀人女魔王”的话语。时代在不断变革中前进。近年来,我常常从美国人口中听到对慈禧的赞美。美国人毫不吝啬地给予慈禧太后以热情的赞美,我承认,我并不能解释清楚其中的缘由,但是这并不能否认欧洲人对慈禧太后的厌恶。
  • 大文学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大文学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文学是什么?文学就是人学。文学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反映,也是人类和自然界关系的再现。文学既可以揭示生活的本质,又可以体现人们的喜怒哀乐。人类如果没有文学,其生活就会枯燥无味。因此,伟大的文学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 奥巴马传

    奥巴马传

    奥巴马竞选成功,继任美国总统,再次成为全世界关注的焦点,本书从奥巴马的身世、幼年、成长乃至成功,揭露了这位美国现任总统诸多不为人知的秘密。
热门推荐
  • 我变成了女精灵

    我变成了女精灵

    新书《朔愿使徒》,追寻世间之愿力穿越诸天。求支持。……一个波澜壮阔的世界,一段酣畅淋漓的史诗,一群活灵活现的生灵,一个奇幻曲折的故事。故事的起点,始于濒临灭绝的精灵族,始于那一群纯真烂漫的小姑娘。……千年前的神战摧毁了一切,曾经繁盛的四族重又分隔开来,精灵们遭受到号称驱魔者的杀戮,仓惶逃离帝都,龟缩在长寂的森林中,直至千年。然而,黑暗却并未寂灭,故事也不曾终结。来自深渊的黑暗涌至家园,沉睡在岩浆中的巨兽带来生命的守护。巨龙传达了穿越千年的信息,黎明后所等来的究竟是阳光,还是笼罩万古的阴霾?
  • 中华神秘文化:相术文化

    中华神秘文化:相术文化

    生死有命,富贵在天。富贵之骨,不遇贫贱之苦;贫贱之相,不遇富贵之乐。世间之人各有其察性、聪愚、寿夭,乃至贵贱、吉凶、祸福的差异,并有其相应的特征。“故知命之工,察骨体之正,睹富贵贫财,犹人见盘孟之器,知所设用也。”让我们一道进入相术的神秘世界,披石拣金,去芜取菁。
  • 野性的呼唤

    野性的呼唤

    《野性的呼唤》主要讲述一条家狗变成一只野狼的故事。小说的主人公是一条名叫“巴克”的狗,在被拐卖前,它是法官米勒家中一条养尊处优的驯养犬,过着无忧无虑的生活;然而,在被拐卖到严酷的北方之后,它不得不面对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在极其恶劣的现实环境中,它显示出了强烈的生存欲望,并由这种欲望主宰,设法克服一切难以想象的困难,成为一只适应荒野生存规律和竞争规律的雪橇狗,最终还响应荒野的召唤,回归了自然。
  • 海啸防范与自救

    海啸防范与自救

    自然灾害无处不在,无时不在,迄今为止.人类还没有能力阻止它的发生和带来的损害。大多数人在突然遭遇自然灾难时会彻底崩溃,他们或哭泣、或尖叫.却不知此时是需要迅速行动的最关键时刻。只有少数人能保持冷静。利用自己所学的灾害自救知识,并迅速采取行动脱离险境、减小损害。因此,如果幸运的你还没有亲身经历过自然灾难,请千万不要掉以轻心,因为我们谁也无法预料自己会在何时遇到何种灾难。
  • 帝姬未央

    帝姬未央

    末白为她舍生忘死,流火为她颠覆伦常,黎歌为她倾城灭国,三个男人为了爱她不顾一切,可是没有人知道,冷宫一夜,她已非当年未央。再次醒来,她只知道有恩要还,仇要报因为她已无心,身体里只剩下冰冷的血,只剩恩仇再无爱憎……
  • 浅沐暖阳

    浅沐暖阳

    【抑郁症当红作家×太阳系网络cv】2020.甜蜜来袭!!!“你是我在最冷的雨天遇到的最暖的刘雨阳。”“你是我在最坏的时间遇到的最好的季时沐。”季时沐第一次见到刘雨阳,是在一个大雨的天,那个女生带着耳机,单手扯着行李箱,迈着一双大长腿走向了他,也走进了他的一生……
  • 云端雁南飞

    云端雁南飞

    乱世饮血,天下分合。为了权力,他一步步走向巅峰。为了复仇,她一步步走向深渊。他和她经过岁月的涤荡与洗磨,最终会走向哪个彼端?
  • 幻世独行

    幻世独行

    一个从小山村中走出的小子,走上了不平凡的路。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湖畔谁拨琴声遥

    湖畔谁拨琴声遥

    在一个普通大学校园内,四个年轻女教职工,一个被戏称为“四人帮”的青春靓丽女白领,以她们浪漫多彩的情感故事为基调,细腻描述着大学教职工的生活点滴及人生百态,个中掺杂、穿插着大学生们的趣闻乐事、搞怪糗事。笔调唯美细腻,浪漫而多情,余韵缭绕,回味多滋。临风沐雪,峰回壮去江别........湖畔谁拨琴声遥?林沐雪,韩晓风,江著,韦壮......他们演绎着一曲“琵琶语”,浪漫、温馨而缠绵,请你来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