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04700000012

第12章 帝王往事——盛事明君的文治武功(11)

但是,兴办太学及地方各种学校的效果并不太明显,这就说明了另一个问题:要把推举贤良作为一种制度,每两年要推选一次,推选天下的贤士,并把它制度化。

董仲舒认为选用官吏应以“量材而授官,录德而定位”为原则。只有贤能的官吏才能担当起教化人民的职责。他向汉武帝建议,规定诸列侯和郡守每年在他们管辖的地区内,贡举贤士二人,以供朝廷考察录用。如果被推荐的人确实德才兼备,那么负责推荐官员就可得到奖赏;如果被推荐的人名不符实,那么负责推荐的官员就要受到处罚。这样,各位诸侯及中层官员都会全心全意地访求人才,天下有才的人也就都能得到一官半职,为皇上尽心尽力。

董仲舒在这道对策的最后写到:“陛下若能通过考试和策问的方式招徕到天下的英才,就可以实现三代的至治局面,圣上的英名也就能和古代的明君尧、舜媲美。”

早就想成就一番事业的汉武帝,被董仲舒的对策深深地打动了。他觉得董仲舒系统而完整地讲出了自己想说出的话。

作为人才选拔来说,董仲舒是为汉代的人才选拔做出了很大的贡献。汉武帝是一个很想有作为的君主,他当了皇帝以后,他首先想到的就是怎么样网罗人才,而董仲舒给他提出来了培养人才、选拔人才的具体的做法,这也是董仲舒的学说得汉武帝信任、喜爱的一个方面。

天人三策所阐述的第四个关键问题就是罢黜百家、独尊儒术,这是董仲舒在天人三策的第三策的最后提出统一思想于孔子儒术的建议。

先秦时代,诸子百家互相争鸣。秦统一中国以后,用法家思想统一天下的思想。其他思想都受到排斥。秦亡以后,各家思想又活跃起来。汉初统治者实行黄老无为而治的政策,也给百家复兴提供了良好条件。所以,当时思想界出现了“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的相对自由的局面。这种局面使统治者不知应该坚持什么,政策缺乏连续性,平民百姓也不知道该听谁的,法制经常变化,百姓思想混乱。在这种情况下,董仲舒认为应该统一思想,提出以“六艺之科、孔子之术”来统一天下思想,把其他思想都加以禁止,“勿使并进”。董仲舒这个建议被汉武帝马上就采纳了。

董仲舒的这个建议,表面上看,在教育上的影响,就是以儒家学者任教师,以儒家典籍为教材,进行儒学教育。后来,这个建议被统治者采纳、贯彻,在教育界产生了影响久远的经学时代,形成了中华民族所特有的经学传统,产生了特殊的思维方式。独尊儒术的建议,使儒学成为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干。

天人三策所阐述的第五个关键问题就是进行改革。针对这个问题,董仲舒提出了一个词——更化。董仲舒认为从汉朝建立以来,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之所以发展不快,很大的原因是有很多东西需要改而没有改。所以,董仲舒提出来这个更化说,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要改革。

从董仲舒的天人三策以骑提出的几个关键问题中,我们可以看到,董仲舒思想的主要特色是以儒家学说为基础,引入阴阳五行理论,建成新的思想体系。这三次对策所谈到的内容,适应了当时汉朝从政治、思想上巩固封建统治的需要,句句打动了汉武帝的心怀,这位年轻的君王早就酝酿着许多宏伟的想法,只是还没有系统化、理论化,还很朦胧,也没有用文字和语言表达出来。听了董仲舒的对策,他感到大为惊异,想不到汉家天下竟有这样难得的人才,真是相见恨晚啊!于是从其所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董仲舒的“天人合一”理论改变了汉家统治的指导思想,由以前的崇尚黄老无为政治,改为崇尚儒学的礼乐文章,开启了汉代文治灿烂的先河;砥砺了汉代士子好学尚文的一代风尚。国家以儒学选士,士子以儒行励操,于是形成尊儒好学的风气;岁贡贤能,形成定制,并以考绩官吏,从而为国家多渠道选拔人才开通了航道;确立了儒家独尊的地位,使儒学借助政府的力量战胜百家,取得压倒优势,成为中国占统治地位的思想。于是,儒风渐盛,圣学广被,儒学实现了重大转折。

汉武帝“罢黜百家”以后,实际上只是提高儒学地位,将其奉为官方的统治思想而已,各种思想学派并未完全被禁止。儒家以外的各派学者,不仅可以公开教授、治学,而且有不少人还进入朝廷为官。

彻底解决诸侯王势力

强大的地方割据实力,尤其是诸侯诸侯王国问题一直是困扰西汉初期几位皇帝的难题之一。汉初,刘邦平定了异姓王的叛乱;但同时又分封了大量同姓子弟为王,这同样造成了地方上的割据势力,以致到了汉景帝时出现了“七国之乱”。经过汉初几位皇帝的努力。诸侯王国问题虽已不像以前那样难以解决,但由于分封的诸侯王国的国王跟中央政权有着错综复杂的血缘关系,一直没有得到彻底的解决。当武帝从父皇景帝手中接过大汉江山时,裂土为王者已达到二十四个。有的诸侯王国仍连城数十,地方千里,威胁西汉中央政权。因此,汉武帝决定以铁血的王者面孔去彻底解决诸侯王国问题。··

··经过“吴楚七国之乱”后,诸侯王的势力被大大削弱了。想当年吴王刘濞的气焰是何等嚣张:“敝国虽狭,地方三千里;人民虽少,精兵可具五十万。”然而,仅仅三个月,叛乱便告失败。实践证明,要推翻汉朝中央是很难的。这前车之鉴,诸侯王们不会忘记。再加上平叛之后,景帝采取了一系列措施,钳制了他们的手脚。

然而,公卿大臣仍然心有余悸。从贾谊、晁错以来,大臣们形成一种共识:要强化皇权,就得削弱诸侯王国。他们把打击诸侯王看作向皇上献忠心的一种表现。其实,汉武帝早已下定决心要限制诸侯王势力的膨胀,彻底解决诸侯王分封割据内乱不止的问题,但此时,考虑到自己刚刚继承皇位,根基未稳,又苦于没有合适的应对之策。因此,现在的他更需要的是利用血缘关系维护统治。于是,为了笼络宗室,汉武帝下令中央派驻各郡国的官员不得刁难诸侯及其僚属。而且又下诏增加优待诸侯王的礼遇,以显示天子对诸侯王的恩德。可是这样一来,诸侯王又开始嚣张起来,他们交结公卿,在自己的封国内不遵守汉朝法令,残杀无辜,严重威胁到西汉王朝的统治。

汉武帝对诸侯王的骄奢淫逸深感忧虑。可是,在一面是亲情、一面是权力,这位指点江山、意气风发的年轻天子也是百感交集。后来,由于武帝赐淮南王刘安几杖,这项特别的恩宠勾起了大臣们对当年文帝赐吴王刘濞几杖准其不朝,后来又爆发“七王之乱”的不快回忆,削藩的呼声又一次高涨起来。

这时,新受宠的主父偃看透了武帝的心思,于是奏道:“陛下,如今诸侯的势力不断增加,臣以为实在不是国家的福份啊!”主父偃的话语正中武帝下怀,于是点点头问主父偃:“那么大夫对此有何高见呢·”

主父偃成竹在胸地说:“臣以为可行推恩之策。现在诸侯王的子弟有的多达几十人,而只有嫡长子才能继承王位,得到封地,其他王子虽然也是诸侯王的亲生骨肉,却享受不到尺寸的封地,这就使得仁孝之道不能充分表现出来。古时候诸侯王的封地不过百里,力量弱小,容易控制,可一有机会就要叛乱,朝廷剥夺土地更要激起叛乱。现在诸侯已经传了两三代,子孙众多,天子应加恩,让人人都为侯,这样诸侯化大为小,诸侯子孙得到封地都会感念陛下的恩德,而皇上名为推恩,实是削弱诸侯。这样,还用朝廷强力去削夺吗·臣不敏,愿陛下采择施行。”

武帝听了,十分欣喜,夸赞道:“此真可谓一箭双雕啊!”

公元前127年春,汉武帝采纳了主父偃的建议,试行“推恩令”:诸侯王除嫡长子继承王位以外,可以推“私恩”,把诸侯王国土地的一部分分给子弟为列侯,由皇帝制定这些侯国的名号。于是,各诸侯国“自是支庶必侯矣”,如此一来,诸侯王国的直接辖地缩小了,有的只有数县,其势力也再次得到削弱,已经名存实亡了。如此一来,诸侯王势大难制的问题基本得到了解决。“推恩令”初见成效,汉武帝遂把它变成了定制。

看来,主父偃替武帝抛出的“推恩令”不失为一把温情脉脉的杀手锏,与贾谊“众建诸侯而少其力”如出一辙,比晁错强硬的“削藩”手腕要略高一筹。

到公元前91年,汉武帝共“推恩”分封王子侯178人。有的诸侯诸侯王国最多分封为33个侯国,一般的也都分封为十多个侯国。这样,诸侯王的势力受到严重削弱,再也没有力量同中央王朝相抗衡了。

当然,在施行“推恩令”的同时,汉武帝还是要利用法律手段对诸侯王实行削爵、夺地和除国。“作左官之律,设附益之法”。左官律规定凡在诸侯国任官者,其地位低于中央政府任命的同级官僚,这就限制了诸侯获得优秀人才的可能。附益法则严格限制诸侯国的官吏为诸侯非法谋利、结党营私。因此,又有不少诸侯王因骄奢淫逸而被除国。

汉武帝并未就此罢手,他又派人监督各诸侯诸侯王国,一旦抓住把柄,立即予以打击废除。··如元鼎五年,汉武帝就利用“酎金事件”把已经没有多大权力的诸侯王狠狠地打击了一下。按照汉制,皇帝每年都要到宗庙主持大祭,叫“饮酎”。所有参加祭礼的诸侯王要奉献助祭的黄金,称为“酎金”。“酎金”要有一定的分量和成色。以前,各诸侯王都偷工减料、以少充多、以次充好。在元鼎五年八月的那次祭礼中,参加祭祀的诸侯王又如法炮制,企图蒙混过关。不料,汉武帝早有准备。他令人测定酎金的成色和分量之后,以大不孝为名,削夺106人的爵位和封地。此外,汉武帝还利用诸侯王无后代废除了一批王候。…

汉武帝后期的一些手段看似铁血无情,但它割断一切王候与他的血缘关系,汉初的遗留诸侯王国问题也彻底得以解决。

变革制度,移风易俗

汉武帝即位后,便大刀阔斧地推行了制度变革,这是一个事功显赫的时代,也是一个垂范立制的时代。在协调地方与中央的关系、解决皇权与相权矛盾、强化对官僚队伍的管理、确立新的经济政策等重大领域,这些治国举措,既有魄力非凡的一面,也有非常务实和理性的一面。在涉及变革的许多领域,汉武帝往往是标本兼治——不仅采用一些行之有效的权宜性手段,更重视制度的变革与创新,以达到从根本上解决问题的目的。分析这些措施,将有助于我们解读古代盛世的合理内核,从中获得历史的启迪。

汉初的丞相,位尊权重,有“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之实。这就难免与皇权形成矛盾。对权力欲望极大的汉武帝来说,这是不能容忍。因此,他决意要改变相制、削弱相权。

首先,不再任用列侯为丞相,而是任用出身低微的人为丞相,然后再封为列侯。汉武帝以前,实行的丞相制,专任丞相的人全是列侯。这些列侯都是军功大臣及其后裔,在朝廷位高势尊,权力很大。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任用公孙弘为丞相,封为平津侯。公孙弘出身低微,曾牧过猪,担任过小吏。后来上书朝廷,得到汉武帝重用。由于公孙弘出身贫贱,因此对皇帝的拔擢感激涕零、感恩戴德,对皇上毕恭毕敬,不仅处处按汉武帝的意志办事,而且还用儒家思想对汉武帝的一切措施进行文饰。

其次,贬损丞相。汉武帝改变了过去对丞相礼貌甚躬的态度。公孙弘到内廷去见汉武帝时,汉武帝有时连帽子也不戴。此后,汉武帝对丞相稍不满意,便当面斥责、免官或处死。

再次,汉武帝经常更换丞相。他在位时共有10位丞相,其中就有5人因罪自杀,或下狱腰斩。这种情况在汉武帝以前从未发生过。这说明在汉武帝时期,丞相的地位已经大大地降低了。

此外,汉武帝又提高了御史大夫的地位,与丞相平起平坐,以分夺丞相之权。到后来,丞相改名为司徒,御史大夫改为司空,太尉改为司马,统称为三公,三公都是宰相。这样,就把西汉前期以丞相为宰相的制度改为以三公为宰相的制度。相权一分为三,相互制约、互不统属,只向皇帝负责,这样宰相的权力就被大大地削弱了。

最后,汉武帝还设立了内朝(亦称为中朝),利用内朝与外朝对峙,分夺外朝权力,这是汉武帝削弱相权又一重要的权术。所谓“外朝”是指以丞相为首的行政中枢,它在“中朝”出现之前,是辅佐皇帝治理国家的唯一官僚系统。专制主义中央集权政治制度的发展有一个规律,那就是皇帝为了加强集权专制统治,往往提拔心腹近臣,在自己身边建立一套秘书班子,用他们去分夺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的职权,这一套秘书班子就叫“内朝”。“内朝”是汉武帝新创设的机构。比如,汉武帝常常从民间拔擢地位低微的儒学之士作为侍从,同他们商量朝中大事,征询他们的意见。这些人来自民间,了解民情,对社会的弊端也认识得比较清楚;同时,他们学识渊博,思想开明,积极进取,支持汉武帝加强中央集权的改革。因此,汉武帝对这一批人非常信任,让他们预闻政事,托为心腹之臣,成为汉武帝改革的智囊团。这些人中比较著名的有东方朔、枚皋、严助、吾丘寿王、司马相如等。但是,他们不是朝廷的正式官员,也没有固定的官职,只能算作天子的宾客,但他们经常代表皇帝在朝廷发表意见。有时,他们根据汉武帝的旨意在朝廷上与大臣辩论,诘责朝臣,驳得朝廷大臣哑口无言。实际上这是汉武帝巧妙地诱导“外朝”官员淡出决策圈,退居执行者。这样就形成了一个与朝廷正式职官系统不同的内朝官系统。这一内朝官系统,当时称为“加官”,有侍中、常侍、散骑、诸吏等名称。除了天子的心腹、亲信和宾客,外朝大臣中为皇帝所信任者,也可以加戴“侍中”等名号在内朝预闻政事,成为内朝官。汉代的尚书台,魏晋六朝时的中书省、门下省就是由内朝官发展而来的,清雍正时创建的军机处也与此有异曲同工之妙。

为了维护西汉王朝庞大的官僚体系,必须有一大批官吏不断地充实到各个机构中去,这就要求有一套完整的选择官吏的办法。然而,西汉前期的任官制度较为粗疏,而且存在着武将功臣垄断要津、仕途狭窄、“任子制”与“赀选制”产生流弊等诸多问题。董仲舒就在对策中提醒汉武帝:“长吏多出于郎中、中郎,吏二千石子弟选郎吏,又以富訾,未必贤也。”因此,完善人事制度,也是汉武帝必须直面的问题。

察举制与考试相结合的选官制度是汉武帝时期主要的管理选拔形式。所谓察举,即先行考察,再举为官之意。它源于高祖,而明文规定则始于武帝。察举孝廉是察举制度的核心,公元前134年,“初令郡国举孝廉各一人”,奠定了汉代察举制的基本格局。孝廉即孝子和廉吏,是察举的两个科目,后来混为一科。察举的对象是通晓儒学的儒生,其出路是到中央任郎官。察举的科目除孝廉外,还有茂才、贤良方正、贤良文学、明经、明法等。

同类推荐
  • 三国卫温传

    三国卫温传

    原名《三国大虾》一个三国的幻想,一个三国的梦,本故事纯属虚构,如有雷同,不胜荣幸,
  • 奉臣

    奉臣

    西北边镇的年轻人,习剑跨刀!漠北来的和尚红衣红帽;出场无敌的是那御剑术。谁能一剑拦江?谁能一刀搅海?谁能一指断山?书院的大师兄对此漠不关心,只关心那屡红衣三十年后能否春风满面。那冲锋的铁骑、如林的陌刀、强劲的箭簇、无畏的战士,还有那背以微驼的老人。剑道,江湖,王朝,霸业。我有一壶酒,能否慰奉臣?
  • 盛世唐厨

    盛世唐厨

    特种后勤兵殷厉补给穿越雷区炸飞穿越到630年贞观四年,初遇塞外中原神秘女子,并州地区定襄县突厥之战,五花八门陷阱以弱胜强打败突厥偷袭大军成名,神奇医术及精湛厨艺,知识渊博与女扮男装公主结下情缘。殷厉特殊贡献得到朝廷破例嘉奖县男爵位,户部查籍成了没落殷家氏族家主,陷入理不清还更乱前朝指腹为婚的婚约,拖油瓶贫困家族,作乱前隋余孽,美食受制时代,危机重重长安,穿越而来殷厉又该做什么样选择?书友群:893459231
  • 鹰扬三国

    鹰扬三国

    血与火的洗礼即将降临!战与乱的序曲已经奏响!潜伏在深渊之下的蛟龙,是为了等待时机,静候那翱翔天际的时刻!盘旋于云雾之间的雏鹰,是为了磨尖利爪,展现那雷霆一击的雄姿!一个风起云涌、英雄辈出的大时代即将来临!留给后人的,将是数不尽、道不完的评述和追忆!
  • 历朝通俗演义(全11部)

    历朝通俗演义(全11部)

    从秦朝到民国2000余年历史,蔡东藩以正史为经、轶闻为纬,用《三国演义》式的语言,文不甚深,言不甚俗,写成了这套中国最完整的历史小说。从1915年开始创作《清史通俗演义》,至1926年《后汉通俗演义》出版,整套《历朝通俗演义》耗时十年才全部完成。这套小说除极具故事性、趣味性之外,还极其重视史料的真实性。不但可以作为一般的休闲读物,也可以作为历史爱好者的参考书。
热门推荐
  • 余生有筱筱

    余生有筱筱

    他和她是青梅竹马,从小一起长大。他宠她,护她,纵容她在他的世界理无法无天。有一天她突然不见了,在他的生命里消失的干干净净。男人像疯了一样的找她,那是他的命啊!直到某一天,男人找上门邪气的把她抵在门上,伸出长指捏起她的下巴“这些年你让我好找啊!”附身在她耳边说:“你说,我该怎么惩罚你?”顾筱推开他,抬腿就想跑,还没迈出几步就被男人捉了回了。“怎么?还想逃?你觉得你还逃得掉吗?”“那个……你听我解释。”“晚了”
  • 异火仙帝

    异火仙帝

    【力量巅峰】“偷情就偷情,我又不是故意想看,干嘛要害我?!”潇羽一脸委屈的转过身,盯着身前的一个透明的中年人,十分不满的道:“还有你,不知道哪跑出来的孤魂野鬼,你刚才说是我祖宗?小爷还是你祖宗呢……”当一个憋气天才,发奋求强时,这个世界是否还能继续平静下去……“从今天开始,小爷的门派乃是仙道正宗,其余者皆为不法组织,魔尊今天的保护费你交了吗?!”PS:热血玄幻,力量争锋,请诸君慢慢品尝!
  • 成功人士的七个习惯

    成功人士的七个习惯

    这是一本走向成功的最佳读本。习惯对我们的生活有绝大的影响,因为它是一贯的。在不知不觉中,经年累月影响着我们的品德,暴露出我们的本性,左右着我们的成败。在现代社会,要想做一名成功人士,创造卓越的成就,就必须从培养良好的个人习惯入手。本书阐释了成功人士的七个习惯,相信这七个习惯对一个有志于成功的人一定有很大的帮助,它将会使你从小事做起,从最基本处做起,最终业有所成。
  • 妖娆小师妹

    妖娆小师妹

    他,白日是世人敬仰的浊世佳公子,夜里是冷面冷心的兄长。他,千面风华,谋略天下,外面优雅,内心腹黑。他曾说过,除了我,谁也不许欺负她。*她,曾是群芳榜上排名第一的奇女子。她,惊才绝艳,一舞倾城,红颜绝世。前世,当爱情化为利刃,未婚夫竟亲手夺去她的性命。重生而来,妖娆如她,誓要改变不平的命运。当腹黑遇到妖孽,能否碰撞出爱的火花?【妖孽女主+腹黑男主,过程1V1,结局1V1】【花絮一】洛玉离的声音带着沉沉的鼻音,问道:“春宫图?嗯?”被他幽黑的眸子一扫,冰儿撇了撇嘴道:“大哥…如何知道这是春宫图?”洛玉离看着她道:“哦?你想狡辩什么?”冰儿小心翼翼地道,“难道哥以前见过春宫图?或者大哥偷看过春宫图?若是如此,那大哥你真的是太假正经了!如果大哥行得正坐得端的话,再来教训妹妹不迟!”闻言,洛玉离嘴角微弯,慢慢勾起了嘴唇。然而这般好看的微笑竟蕴藏着沁骨的寒意。【花絮二】萧琅优雅一笑:“师妹,是我长的好看,还是你大哥好看?”冰儿看了看他,认真道:“当然是你长的好看。”萧琅又问道:“你觉着大哥好,还是我好?”冰儿依然很认真的回答:“都很好。”萧琅温柔地笑道:“我和你大哥一起掉到水里,你先救谁?”冰儿不屑道:“你若掉到水里,全京城的女人都会跳下去,你若死了,她们也会为你殉情,至少我不会。”果然还是大哥重要啊!萧琅暗自叹息一声,但是为何他要吃另一个自己的醋呢?【花絮三】容跖骑在木兽上,笑的得意,“那小子跑的慢,大概有一大半的人都去追他了!”眼看侍卫们逼来,冰儿立刻眼珠一转,“大哥,这件事情我记着了。”容跖回眸,笑意迷人地道:“记着本公子的人很多,不差你一个,但这些人都交给你了!”“放心!”冰儿一脸的镇定自如,“大哥,我知道你打赌赢了,记着回去给我三百贯,这次我偷到了尚书千金的肚兜,你拿回去也倍有面子,我会全力拦着他们!”混蛋!几个侍卫脸色顿时变白,暗忖小姐的肚兜是怎么回事?众人目光望去,木兽上面骑着的玄衣男人一看就不是好东西,一双眼睛尤其特别,眼神色迷迷的,脸色笑容何其猥琐,一看就是占了什么天大的便宜,侍卫头目立刻叫道:“留下两个人,其余的都去追那个小子!”容跖闻言脸色一变,回头一看,却见十个人追来,顿时怪叫道:“真是可恶的小子!心机深沉,阴险狡诈。”彼此,彼此!冰儿灵慧的大眼弯成月牙,面颊上现出一个迷人的酒窝。
  • 唐诗三百首

    唐诗三百首

    本书采用的是清文学家蘅塘退士(孙洙)《唐诗三百首》的选本,篇目、排序一概未动。翻译成新诗是本书的重点。为了读者阅读和理解方便,还增加了诗人简介、对原作思想与艺术特色简要平析的“说明”,以及词语典故的注释。本书由吴坤定、陶文鹏、张厚感三位先生合作完成,但大体上又有分工,因而在翻译风格上自然有所差异。有的译作,在诗行乃至用韵上尽可能贴近原诗;有的则驰骋想象,作了一些合理的发挥。这样也是考虑到无须人为地设定一个模式,避免千篇一律,希图达到清新活泼、“异彩纷呈”的效果。
  • 殿下,你瞎还是我瞎

    殿下,你瞎还是我瞎

    周录一辈子只做一件事,结果没成功,自己挂掉了。借尸还魂成为谭然后,她想明白了自己是个打酱油的,在小山村过过悠闲日子也挺好,没想到中途被人一棒打偏了方向,她竟成了状元郎?!第一次见面,他说:“黄不拉几丑丫头”;第二次见面,他被面巾下的脸,吓的落荒而逃;后来,两人终于真面目相见他:“原来你长的不丑啊?”她:“殿下,你眼瞎,请直呼我真名—十里八乡第一美。”他:“有我好看吗?”她:“殿下,请恕我瞎!”
  • 打开另一扇窗户

    打开另一扇窗户

    此书中相当一部分篇什作于立勤生病前后。生动地记录下她面对疾病、面对死亡的心态和她向疾病和死亡抗争的经历。生与死本是人生难免碰到的课题,然而,当一个正处于人生灿烂季节的二十九岁的女人面对死神狰狞面目时,她的心灵该承受着何等的重压和磨难呢?
  • 奈何爱止于此

    奈何爱止于此

    年少无知时,沉默内敛的楚莫南对室友坚定地表示,苏洛锦一定是他的,并且是永远;当他功成名就,成为行业内说一不二的楚总时,所有人对苏洛锦的印象只是“五年前抛弃了楚莫南的那个女人”。夜深人静时,苏洛锦问自己,明知不可碰触,为何恋恋不忘。原来,我们的爱是生了根的倒刺,着眼满目荒芜,实则内里早就血肉模糊,甚至腐烂发臭。原来,那错过的六年,如同横亘在两人之间的一条沟壑。在那些未曾交叉的生命里,独自走过的桥,欣赏过的风景,在彼此生命中出现的人,让他们如同站在王母鹊桥两端的人,爱而不得,情深不寿。
  • 英雄联盟之死亡游戏

    英雄联盟之死亡游戏

    只要你能在这里活下来,你就会得到你想要的一切。这里是每一个热血青年梦寐以求的圣地,也是每一个有理想,有梦想的人想要到达的天堂。这里有毁天灭地的神力,这里有映照千古的荣耀,这里有富可敌国的财富,这里有肝胆相照的义气,这里有荡气回肠的柔情。这里不仅仅有无数英雄等待你去超越,还有数不尽的珍奇宝藏等待你的开发,而你需要做的就是,全力以赴活下去!
  • 末世享行

    末世享行

    这是一个吃货遇到末世的故事,她像一只勤劳的小蜜蜂又像一只贪吃的小仓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