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13600000005

第5章 教学规则管理(5)

④图表、图画式。如讲《第比利斯地下印刷所》、《人民英雄纪念碑》、《雄伟的人民大会堂》等文章时,我都尽可能用画图表的形式,在激发同学们的学习兴趣的同时,使其对文章理解得更透彻。对某些文章、诗词,为了让学生明白,我便准备一幅简笔画,如:“两岸青山相对出,孤帆一片日边来。”我随手在黑板上画出高山、江水、帆船和太阳。讲古代以山之阳、水之阴为南,山之阴、水之阳为北时,学生很难理解,我便画一座高山,在山下画一条大河,山河的南面画一轮红日,这样学生一看,马上理解了。山的南面和水的北面能见到阳光。所以山南水北为阳,反之则为阴。

⑤请学生板书。以往都是老师一个人独占黑板一堂课,为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取而代之的是让学生板书或回答问题,或归纳课文内容,或写段意,板书是一门学问,同时也是一门艺术。运用到教学之中会增加更多乐趣。

4.教学仪态。教师的一举一动,都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兴趣。如果教师无精打采,昏昏欲睡,学生怎么可能兴致勃勃呢。近些年来,校内外的工作压力较大,时常会遇到有一些麻烦事,可是不管遇到多少麻烦事,我时刻告诫自己坚决杜绝把这些不愉快的情绪带入课堂。课堂应该是教学的乐园,教者应该愉快乐观、满怀信心、热情真挚。我经常告诫自己:今天一定要比昨天教得更好,这样即使在非常疲惫的时候也能振作精神,精力充沛。虽然课堂有时也会有紧张的竞争,甚至需要教师严厉,但这些都是以对学生真诚爱护为出发点,基于因学生的过于放纵而产生的严厉,而决不允许教师把因其他事情产生的不愉快的情绪带到课堂上宣泄。只要教师真诚、乐观、自信、认真、幽默,就一定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手势动作也能激发学生兴趣。一次一位胆子不大的同学想回答问题,想举手又不敢举。我便学他的样子,同学们笑了,他也笑了,于是便勇敢地举起手来回答了问题。有时听写字词令学生感到枯燥时,我便告诉大家下面这个字,老师用手势在空中写笔画,看谁能看出是哪个字,不等我写完,就有同学嚷开了,是戍轮台的“戍”。有一次,百余位老师听我们班的课,由于回答问题的女同学声音太小,我便向她做了一个手势,她的音量突然就加大了许多。课后有老师问我:“怎么你一比画,她声音就加大了呢?”其实这个扭动电视机音量开关的手势,是我们班规定的提高音量的暗号。

我总在思考,教师的教态不仅会对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影响,也会对教者本身的讲课兴趣产生影响。那些喜欢在课上使用表情、姿态、手势等肢体语言的教师,大多都非常喜欢上课,觉得上课本身就是一种享受。

5.讲课声音的调整。一句话有很多种说法,同一句话,说的好的会把人说得笑起来,说的不好的会把人说得跳起来。富于变化的声音显然很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声音变化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

①调整音量。音量较大容易引起学生注意,有时在大音量之后,再用小音量,学生反倒会提高注意力。有时我讲到重点之处时,便问学生:“老师是小声讲好,还是大声讲好呢?”学生纷纷要求小声讲。于是我便用很小的声音讲:“焉”在文言文中基本用作语尾助词,极特殊的时候除外,比如今天我们遇到的这篇课文中“去村四里有森林,伏焉”的“焉”,解释为“在那里”,兼做介词和代词。尽管音量很小,前面依然有同学说:“老师再小点声。”后面同学正伸着脖子仔细听着,听说还要让小点声,便说:“不能再小了,我们脖子都快伸断了。”适当变化音量大小,能用较小的力气获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②调整音调。可以用A、B、C、D、E、F、G、H等不同音调说出来同一句话,有的教师讲课音调较高,音量却不大,很好听,这叫做高音教学。有的教师说话音调低,音量大,听起来浑厚有力,这叫做低音教学。如果调值高,音量再大,容易使人过度紧张而感到疲劳。反过来,调值低,音量再低,则会使人觉得有气无力毫无激情。我喜欢给学生朗读报告文学,读的过程中,我不仅变换音量,也变换音调和语气,以保证自己和学生都不容易疲劳。讲课时,我也经常根据教材内容、学生的实际情况,包括自己的身体状况在内,变换语调。所以有的老师说:“听你讲了这么多节课也无法判断你是属于高音教学还是低音教学。”我说:“我是游击队式的打法,根据情况适当调整调值。”但我知道自己讲话基本属于高调值,尽管声音不大。因为当我觉得需低调值说话时,须用理智去抑制,在不加抑制的情况下,调值不知不觉又升上来。我最喜欢的还是低调值,因为低调值深沉,浑厚,富于感染力,容易引起听众共鸣。为此我还要尽可能把自己讲课的平均调值降下来。

③调整语速。说话速度的变化会对到学生的学习兴趣产生影响。有时我讲话速度极慢,以引起学生对所讲内容的足够重视,也有时使用一连串的排比句子说得极快,同样也是为了引起学生的重视,但往往要大家重视的是快说之后慢说的那部分内容。如《陋室铭》这篇课文,在快而不乱的前提下,12钞钟完会可以读完,在慢而不断的前提下,92钞也可以读完,前后语速相差8倍。两者都可以在不同程度上激发学生的兴趣。有时上课我就故意用最快的速度向学生提问题,以引起学生的兴趣。学生也好,老师也好,其实都喜欢听别人抑扬顿挫地讲话,喜欢听别人疏密相间地发言。如果任何时候都用平均速度说话,不仅使听的人感到疲倦,讲的人其实也很容易疲倦。

④以情感人。音量、音调、音速作为声音的形,其变化能影响人的情绪、兴趣。而真正最有强大的感染人的力量的是声音的神的变化。那么声音的神是什么呢?那就是说话的感情。比如“要与人为善”这句话,就可以用喜、怒、哀、乐、希望、憧憬、淡漠、鄙视、厌恶等几十种不同的感情说出来。所产生的效果因倾注的感情不同而有所不同。我经常要求自己读同一篇文章最好试着使用不同的感情,经过比较,选择那种自认为比较符合文章实际的感情。在给学生上课时,也引导大家用不同的感情色彩去读那些重点句子。读过之后,大家共同鉴别,哪种读法最合适。如读“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这句话,几个小组同学就分别试着用喜悦的、深沉的、愤怒的、悲伤的、欢乐而又激动的、欢乐而又克制的等多种感情读。有时候读一段文章也可以使用上述方法。这样读课文,很容易激法同学们的诵读兴趣,朗读水平也随之得到较快提高。

说话是一门学问,一门艺术。说话容易,但把话说好却并不容易。说好了,别人高兴,自己愉快;说得不好,别人心烦,自己也别扭。要说好话,首先得从研究说话的声音做起。用吸引人的音量、音调、音速、音色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以达到感染、教育学生的目的。

6.引导想象。引导学生想象课文内容也可以使课上得有趣。即力求在大脑的荧屏中把单调的文字符号变成生动形象的画面逐一的放映出来。

一般情况下,我结合以下四步要求引导学生将文字符号变成形象的画面:勾勒出形态,染上色彩,使画面动起来,让画面更细致,更逼真。以张志和《渔歌子》的前两句“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为例,学一这首词的时候,我说:“这是一首景物描写极其美丽别致的词,我们应该在认真品味之后,放映在大脑的荧光屏上。下面请大家打开大脑电视机。”有的同学闭上了眼睛。一般情况下,闭眼的效果要好得多。

①景物呈现。请同学们先在大脑中勾勒出西塞山、白鹭、桃花、流水、鳜鱼的轮廓。

②景物着色。请把黑白电视变为彩色电视,看谁脑子里的画面更鲜艳美丽。学生们说脑中出现了青翠的山,粉红色的桃花,澄澈的流水。

③使画面动起来。白鹭在山前自由自在地飞来飞去,小溪水哗哗流淌,欢快跳跃,鳜鱼则不时跃出溪流汇积而成的深潭……

④使画面富于活力。同学们还可以在大脑中放几个特写镜头:白鹭身上洁白细密的羽毛,鲜艳的桃花上带着花粉的花蕊……

状物的、写人的都可以引导学生类似于写景的文章一样能变成图像放出来。眼睛明亮、脸膛红润的少年闰土与眼神黯淡无光、满脸布着皱纹的中年闰土形成鲜明的对比。形态色彩越逼真,学生对其产生的印象就越深刻。与此同时还有利于培养学生的想象力,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7.引导学生进入情境之中。我的授课不精雕细琢,从不逐句逐段地分析,但决不能丢下好的段落不引导学生去仔细品味、认真理解。讲到文章的妙处,我会同时让学生把文字变成画面,并力求将学生导入情境之中。

如讲《菜园小记》,我说:“学这篇课文的过程中我们都要体验劳动乐趣,田园乐趣。”“具体如何体验呢?”请同学们先看书,看书之后,在大脑中放映菜园的图像。这图像越来越明朗,越来越逼真,越来越大,好像不是平面的,而是立体的,不是在我们脑子里,而是在我们的身边。一排排果树下面是一片片的菜园,我们就位于菜园里,站在畦垄上,周围都是嫩绿的菜苗,空气中飘来阵阵泥土的芳香,花的芳香,香菜的芳香。我问:“踩上畦垄了吗?”学生们闭着眼睛,笑眯眯地说:“踩上了!”“闻到土香、花香、菜香了吗?”悟性好的同学可以回忆起土香、花香、菜香的味道,于是便答:“闻到了!”“那么我们开始间苗吧!”于是同学们弯下身子去间苗。一时间课堂上充满了愉快的气氛。同学们在这种身临其境的想象感知过程中,品尝到了田园乐趣,深深理解了文章的中心。

又如讲到《老山界》,我请同学们想象半夜在半山腰宿营的情景。请同学们想象在又冷又饿的情况下去爬山,爬到山腰,准备宿营。请同学们把毯子围在身上,躺在一尺左右宽的山路上,路上有很多石头,高低不平。“硌得疼?”“当然疼啦,但也没办法,注意翻身时动作不要太大,太大就掉到悬崖下面去了,不信你看,你躺的路边就是悬崖……”学生读着,想着,演着,深深感受到了长征的艰难。

操作是另外一种进入情境的方式。例如我讲《活板》一文时,问大家,能不能为活字印刷的铁板、铁范、字模准备一套工具。学生犹豫了一下,回答说:“能!”“那么就请大家每人准备一模拟教具。”于是同学们有的假设文具盒当铁板,有的假设书是铁板。文具盒当铁板的自然有了铁范,用书做“铁板”的,便用纸折叠成铁范。然后用橡皮,瓶盖或铅笔刀做印模。教具准备好了,我们就照教材中描写的印刷过程,把自己假想是印刷工人,一步一步地照着操作,这在增强了学习兴趣的同时,又加深了对教材的理解。

同类推荐
  • 女性乌托邦:中国女性/性别研究二十讲

    女性乌托邦:中国女性/性别研究二十讲

    女性/性别研究在20世纪末成为显学,是1960年代新女权运动的成果;在中国,它是1980年代“妇女研究运动”的产物。本书以公开讲座为基础,上篇“新中国妇女研究”多与现实问题相关,从1980年代至今,可见中国妇女发展的具体进程;下篇“性别研究与基础教育”侧重学理讨论和学科建设,与西方女性主义对应并相互呼应,在寻根溯源的基础上为中国妇女研究开掘本土资源。
  • 特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模式:功能疏解视野下的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特大城市高质量发展模式:功能疏解视野下的研究(谷臻小简·AI导读版)

    随着中国新型城镇化战略的提出、规划和实施,特大城市面对的各类型问题亟待从理论到实践等层面予以克服和解决。本书让你更加了解中国特大城市。
  • 媒介与民生:电视民生新闻的理论与实践

    媒介与民生:电视民生新闻的理论与实践

    我国当代民生新闻经过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一定的社会影响力,广受社会大众喜爱,也是目前学界与业界共同关注与讨论的热点话题。电视民生新闻的兴起,既是政治民主化、媒介市场化与传播平民化的产物,又是中国新闻媒介“新闻本位”、“受众本位”观念的革新与强化。在构建和谐社会的时代背景下,“民生新闻”成为新闻媒介与社会环境形成良性互动的一种传播范式。平民化的传播理念与传播方式使民生新闻与普通老百姓的日常生活、喜怒哀乐紧密联系在一起,体现了“以人为本”、“三贴近”的社会政治话语与新闻媒介人文关怀、社会责任的价值认同。
  • 传播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

    传播文化:全球化与本土化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 “西洋镜”里的中国与妇女:文明的性别标准和晚清女权论述

    “西洋镜”里的中国与妇女:文明的性别标准和晚清女权论述

    本书以全球史的视野,探讨了中国女权思潮和实践的缘起,尤其把晚清中国的“女权”论和改革实践放在西方文明论在近代中国传播、转化的大背景中进行分析,探究欧美文明论中的性别标准以及成因,考察欧洲文明论的性别标准在晚清如何传入中国,以及对中国社会、中国妇女产生的影响,通过对晚清女性论者的“女权”论述,探讨女性是如何回应由男性开辟的“女权”论述的。
热门推荐
  • 你在为谁读书

    你在为谁读书

    正在求学的青年学子,之所以对读书感到很迷惘,主要原因是没有认清读书的真正目的,从而缺乏读书的原动力。在大多数青少年看来,读书很苦,读书很累,读书很无味,在这样错误的认识下,他们总是处在一种“被动”的学习状态。这是令家长和老师最为头疼的问题。本书通过哈佛学子的成功之法,向青少年阐述了一个简单而深刻的道理——你是在为自己读书,从而让青少年真正意识到读书的目的以及读书对于自己未来人生命运的重要性。哈佛学子的成功之路,将告诉青少年如何读书,如何适应社会,迎接挑战,成为时代需要的栋梁和精英。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时光与他皆薄凉

    时光与他皆薄凉

    如若时光可以重新来过,我一定会对那个女孩说,我爱你,比你早。如若时光可以重新来过,她宁愿从来没有遇见过薄九,因为那样就不会将他拖入地狱的深渊……最后的最后,你是别人的,回忆是我的。
  • 每天读一点传统文化

    每天读一点传统文化

    我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每天读一点传统文化》以开阔的思路,生动的语言,从琴棋书画、中医中药、文学艺术、民间工艺、武术、美酒、淡茶、民间杂技等方面入手,以丰富的知识和史料,讲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独特魅力。
  • 星空下的你如此美丽

    星空下的你如此美丽

    “喂,你站住,我……我喜欢你”这是林若熙第三次遇见他时说的话“韩先生,我爱你,嫁给我好吗?”这是林若熙第520次遇见他时说的话“韩先生你闺女欺负我”这是韩艾希十一岁时林若熙对他说的话“老韩,你给我回来,都这么大了还吃自己女婿的醋,你害不害臊”这是韩艾希带男朋友回家时林若熙对他说的话“老头子,答应我,我不在了,要好好吃饭,好好睡觉,别让我担心”这是林若熙临死前说的话“乖,别说了,到我怀里来,这么冷的天,就不怕着凉了,来我抱着你睡,睡一觉就好了”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农女小月

    农女小月

    推荐文《一胎三宝国师爹爹别想跑》陶月在村里常受到大家的欺负。陶家是村子里最穷的人家,陶月为了帮家里分担日夜劳作,不幸落水。再次醒来,她身体里的灵魂被来自二十一世纪的混世魔女陶月代替,她从一开始的不适应,到下定决心来改变家里的状况。渐渐的家里从村里最穷的人家,竟然慢慢的变得富裕起来。陶月和村里的阿丑也不打不相识,阿丑是新搬来村里的一个年轻男子,不知道为什么他对陶月特别照顾。一开始陶月还不明白,慢慢的她离真相也越来越近了…
  •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

    《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研究》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作者们30年来上下求索、深刻反思的思想历程,是作者们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心灵写照和诚实记录。在这里,作者们以“客观的理解”为准绳,力图用简洁的语言、适当的叙述、合理的逻辑展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础理论。但是,我们并不认为这部著作完全恢复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基础理论的“本来面目”,这些解释完全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文本”,因为我们深知解释学的合理性,深知我们与马克思之间存在着“文化差”、“时代差”,而且马克思离我们的时代越远,对他理解的难度也就越大,就像行人远去,越远越难辨认一样。
  • 最上乘论

    最上乘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宫嫱风云

    宫嫱风云

    鸿门深宫,帝王将相,经历时势变迁,早已物是人非……一位是万人之上的摄政王;一位是帝王身边的爱将。而她夹在他们中间,纠缠半生,咫尺天涯。她满怀报负,踏着堆积如山的尸骨,达到权力的最高峰!励治改变这个腐朽的国家,却被淹没在历史的洪流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