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17100000067

第67章 风云迭起的两汉王朝(53)

光武帝认为他的功臣多是戎马出身,虽擅长打仗,但不熟悉典章制度,不懂得治国理政。不少人还往往自恃功高不听命令、不遵法纪、为所欲为,如果继续受到重用,让他们身居高位,对东汉政权是一大威胁。因此,刘秀决定采取稳妥方式予以解决。

一方面,刘秀依然效仿以前的君主的做法,大封功臣,他让郎中冯勤专管此事。冯勤精明能干,他规定按照功臣功劳的大小决定其封地大小、远近和土质肥瘠,并且制定了一个周密的方案。刘秀根据这个方案,一次就封了360多人为列侯,给予他们崇高的地位。这些列侯的食封数量,最大的有四个县,小的只有数百户,比西汉时少得多。

另一方面,刘秀又采取措施,抑制功臣的权利,以防止他们恃宠而骄。对于这些功臣中有较高政治才干的,刘秀仍加重用,让他们参与议论军国大事。如邓禹,才学满腹、善于谋略、器量恢宏,刘秀对其委以重任,任命他为大司徒,封丰臣侯,食邑万户。公元28年春,邓禹奉命率军南攻,收降刘嘉,击败延岑。公元37年,天下平定,邓禹又被封为高密侯。而对于那些虽屡建军功却缺少治国才干的功臣,光武帝只让他们享受荣华富贵、优游享乐以尽天年,并不授以实职实权。如马成,在刘秀征讨河北时,他弃官步行,追到满阳才赶上刘秀。他杀李宪,败隗嚣,破河池,平定武都,曾被封为平舒侯、扬武将军,最后被封为全椒侯。再如马武,他是一个文化水平不高的草莽英雄,但在每次战斗中都是身先士卒、冲锋在前、勇猛无敌、屡立战功,刘秀称帝后,拜其为侍中、骑都尉,封山都侯。

因此,功臣中除了大将李通、邓禹、贾复三人参与议论军国大事之外,其他大多数列侯成为闲员。经过削权封侯,汉光武帝有效地控制了这些将领的军事力量。

封完功臣之后,刘秀又特地下了一道诏书,希望诸位功臣不要恃宠而骄,对自己要求要严谨,节制自己的行为,这样就不会有什么危险,并能把爵位传给子孙。

后来,刘秀的继承者汉明帝刘庄请画师绘制这二十八员大将的画像,挂在南宫的云台,以应二十八星宿之数,“云台二十八将”就是因此而得名的。从此,“云台二十八将”与光武帝刘秀一起彪炳华夏史册。唐朝初年,唐太宗李世民也曾命画家阎立本将长孙无忌、魏徵、尉迟敬德等24名功臣的像画在凌烟阁上,以供后世敬仰,正是效法此举。

退功臣的同时,刘秀重用了大批文吏。光武帝认为文吏们熟悉封建典章制度,懂得治理国家且情操高尚。建武六年、七年,刘秀连续两次下诏,命令各地官吏推举贤良,到京城参加选官考试。

在诏书中,刘秀严格规定了选官的条件:第一,品德高尚,身世清白;第二,要有知识,是通经的博士;第三,熟悉各种法令,能熟练地依法办事;第四,具有魄力才干,遇事不惑,能独当一面。各地官吏在选择人才时,必须严格按照这四条标准,如有违者,必将依法治罪。

为了得到一批有高度文化修养的文吏,光武帝还多次亲自访求名贤,网罗了一大批品行端正、廉洁奉公的有用人才。

设尚书台,防止大权旁落刘秀鉴于西汉前期三公权重、权柄下移,虽设三公之位,而把一切行政大权归之于设在中朝、由皇帝直接指挥的尚书台。西汉时的常制,丞相、太尉、御史大夫统称为“三公”。刘秀借鉴西汉后期官制,将其分别改为大司徒、大司马、大司空,称为“三司”。并规定三司各有职掌,各负其责,不可逾越。公元51年,刘秀再次下诏,大司马仍称太尉,大司徒、大司空并去“大”字,且名位略低于太尉。官名的改动、“大”字的删除,绝不只是表面形式,而意味着三司权力的削弱,这与从前三公无所不统是有很大差别的。三司权力削弱了,权力被转到少府属下的尚书台,故有“虽置三公,事归台阁”之说。尚书台设尚书令一人,秩千石,尚书仆射一人,六曹尚书各一人,秩皆为六百石,分掌各项政务。以下设有丞、郎、令史等官,所有一切政令都由尚书台直接禀陈皇帝,由皇帝裁决。

这项措施,是将汉武帝以来开始参与掌权的尚书合法化、制度化。尚书台的设立是相权与皇权斗争的结果,是刘秀加强专制集权的重大措施,也是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一项大的变化,它的设立可暂时阻止朝廷大权旁落。

刘秀虽然提高了尚书的权力,把原来地位较低的事务性官员变为政务官,让他们掌管全国政事,直接对皇帝负责,但其地位无异于皇帝的机要秘书。光武帝还在宫廷内设置中常侍、黄门侍郎、小黄门、中黄门等宦官职务,由他们掌管传达皇帝的号令和诏书,阅览尚书进呈的文书。这样,尚书权高位低,三司有职无权,宦官只供驱使,大权便集于皇帝一身。但是到了东汉后期,有权势的大臣多加“录尚书事”的职衔,从而权柄再度下移,尚书台又蜕变为权臣专政的工具。特别值得注意的是,宦官虽然只供驱使,但实际上权力要大得多,这也为东汉中后期的宦官乱政埋下了祸根。

简化机构,裁减冗员公元30年,刘秀诏令司隶州牧各实所部,精简机构、裁减吏员。诏令颁布的当年,全国共并省四百多个县,吏职减省至十分之一。这不仅节省了国家财政开支,而且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

另外,光武帝还改革了地方的州郡官制。即位之初,他沿袭西汉后期制度,各州设州牧。至公元42年,刘秀又下令取消州牧,恢复了汉武帝时期开始实行的“刺史”制度,除首都和京畿地区外,其他十二州,每州设一刺史,遵照皇帝的命令,代表中央巡行郡国,准他们处理地方政务,不通过三公,直接上奏给皇帝,从而强化了中央对地方的监督与控制,使地方郡县也直接置于皇帝的控制之下。

州牧总领一州军政大权,品秩为二千石;而刺史是监察官,品秩仅为六百石,二者的权力,相差甚多,刘秀的原意是防止州牧在一个比较大的范围内形成割据形势,而对郡一级主要官员,采取的却是扩大太守权限的做法。每郡原本有太守、都尉各一人,太守负责民政,品秩二千石,都尉管军事,品秩比二千石。建武六年8月,刘秀合并守、尉之权,当是因为守、尉地位相近,容易发生矛盾。军政之权归于一人,可以统一事权,消除相互掣肘的弊端。州、郡长官职权一降一升,其目的与削三公之权、增尚书之责如出一辙,都是为了维持某种关系的平衡而已。

刘秀还改革了颁俸标准。公元50年,刘秀下诏,减少上等官员的俸禄,增加中下层官员的俸禄。这一变动旨在缩小中下级官吏同上层官僚的俸禄差距。在任何时候,地方中下级官吏都占绝大多数,不从经济利益方面调动他们的积极性,任何政治经济政策都是难以推行的。因此,缩小二者的俸禄差距,是颁俸指导思想上的一个大变化,这一变化,与官制改革不无关系。

这些措施不仅强化了皇帝的权力,达到了“总揽权纲”的目的,而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封建官僚机构的行政效率。

削弱地方兵权,强化监军制度军权问题,也是历代君主最为关注的问题。军权掌握在何人手中,与国家的命运息息相关。光武帝一方面加强中央军,削弱地方军,实行“精兵简政”政策。取消了三种地方军队——材官(步兵)、骑士(骑兵)、楼船(水兵);撤销了郡县的专职武官——郡都尉一职;剥夺了太守的领兵权;取消地方定期举行的军事训练;让地方士兵一律退伍还乡,从事农业生产。这样,既减少了军费开支,又为农业生产提供了相当数量的劳动力。光武帝正式废除地方上的更戍役制度,大量以刑徒兵、夷兵充实边防力量。同时,不断修筑亭候烽燧,完善防御体系,加强边防建设。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为了息边养民,确保国家安定。

削弱地方兵权的同时,刘秀还逐步扩大中央军队。东汉时,中央军队称南北军,由中央直接控制,重大的军事行动由京都兵担任。并在重要的沿边地区,设有边防军,为中央军队的一部分。上述措施,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这样,既有利于把军权集中在中央,又能防止地方上的叛乱。

但是地方军队的取消,也使地方豪强地主田庄内部的“部曲”家兵制开始发展起来。这种部曲家兵,承担着维持地方治安的某种职能。不过后来,由于中央控制力量的逐步削弱,豪强地主的部曲家兵则迅速发展,出现了大大小小的地方势力,终于导致了东汉末年的混战局面。

另一方面,刘秀强化了监军制度。监军的起源较早,春秋即已出现,但监军之制的最终确立应在东汉初年。如设“北军中候”掌监五营;每有将帅出征,皇帝即令亲信、近臣随军监督,等等。目的是防止将帅离心,增强中央军的可靠性和保险系数。

限制外戚权力西汉二百多年间,外戚曾多次专权,对汉朝统治威胁最大的有两次:一次在开国之初的吕后专政;另一次是西汉末年,外戚王氏由公而王,继而居摄称帝。刘秀少通经史,对此非常熟悉,尤其后一次是他亲历目睹的。与对待功臣的态度相类,他对外戚也是十分谨慎的。

在建国之初,他考虑到外戚是他进行统一战争和巩固政权的依靠力量,因而对外戚也多加任用和封赏。如皇后阴丽华异母兄阴识,在刘秀即位后被任命为骑都尉,改封为阴乡侯;皇后同母弟阴兴一直追随刘秀征战,后任卫尉,赐爵关内侯。

但统治稳定之后,刘秀为了防止外戚专权的局面的重现,便开始抑制外戚势力,不许他们干预政事,也不给他们尊贵的地位。如阴乡侯阴识虽然在刘秀统一全国的战争中立下了汗马功劳,但由于是外戚,他却不得增邑。刘秀这样做,使外戚无法干政,也无法假借皇权为所欲为,从而堵塞了外戚专政这个乱源。

防止外戚结党营私,刘秀不得不采取相对严苛的手段。如卫尉阴兴和新阳侯阴就,地位显赫,又非常敬重有才能的人。冯衍能诗善文,尤擅辞赋,颇得阴氏兄弟赏识,彼此多有来往,诸王也格外敬重他。刘秀鉴于西汉外戚结交宾客、扰乱朝政的教训,下令将外戚结交的宾客,皆依法治罪,重者处死,轻者贬官。冯衍也因此获罪,罢官归家,潦倒而死。这样,宾客不敢轻易结交外戚,外戚也不敢轻易招揽宾客了。

到刘秀统治后期,对外戚的限制就更加严厉了。在太子太傅的选择上,他明确表示不用外戚阴识,而用正谏之臣张佚。在临终前四个月,刘秀甚至派司空告礼高庙,降太后吕雉尊号,宣布她不宜配食高庙。这样,外戚的参政权力被限制、削弱,威胁便得到了有效的控制,皇权便得到了有效的加强。

沿袭分封制,控制诸侯王刘秀沿袭了西汉的分封制。所分封的诸侯王国数量各个时期不尽相同,诸侯王一般都封一郡的土地,与西汉初期相比,封地显然大大缩小了,尽管如此,刘秀还是严格限制宗室诸侯王势力的增长。公元52年,刘秀下令诸郡县搜捕诸王宾客,因为此次事件,连坐被处死者有几千人。整个东汉一代,诸侯王国实际上是名存实亡。

汉光武帝刘秀,在两汉之间激烈的动乱年代,顺应历史的潮流,采用军事手段,平息群雄,使分崩离析的中华民族再度走向统一。统一之后,采取柔术治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进行了一系列卓有成效的改革,推进了中国封建社会的发展。到了东汉建立40年时,全国已出现了“天下安平,人无徭役,岁比登稔,百姓殷富,粟斛三十,牛羊被野”的盛景。这也是东汉王朝最富庶和最安定的时期,史称“东汉盛世”。

立德垂训,明君风范

刘秀是在两汉之际风云变幻中登上历史舞台的。在群雄蜂起的各路豪杰中,“无尺寸之柄”的刘秀何以能够翦灭群雄、重建汉室?在满目疮痍、百业待兴的东汉初年,刘秀何以能够拨乱反正、废旧立新?在身处道德沦丧十分严重的特殊时代,刘秀又何以能够与民更始、立法垂制?在63年的人生、35年的事业、33年的皇帝生涯中,他给历史留下了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也给历史留下了许多可资总结的经验。

克勤克俭,不事浮华刘秀作为一代明君,从不恣意放纵、豪华奢侈。刘秀“身衣大练,色无重彩,耳不听郑卫之音,手不持珠玉之玩”,他曾令太官不要接受郡中奉献的珍馐美味,还把远方异国进贡的名马宝剑赐给骑士。汉朝自武帝以后,后宫嫔妃达到3000之多,除皇后以外,有爵秩品级的就分婕妤、容华、充依等14个等级。刘秀即位后,只有皇后、贵人有爵秩,贵人的待遇只有谷数十斛。此外有美人、宫人、采女3等,均无爵秩和规定的待遇。

刘秀屡次拒绝群臣“封禅泰山”的进谏,直到去世前一年,才带领百官登封泰山。针对秦始皇时开始形成并愈演愈烈的“厚葬”之风,刘秀还屡次下诏提倡薄葬。他自己也是这么躬行实践的。在为自己修造原陵的时候,刘秀对窦融说:“今所制地不过二三顷,无为山陵、陵池,才令流水而已。”就是说地面不要太大,不要起高坟,低洼处只要做到不积水就可以。刘秀还效仿汉文帝,不随葬金宝珠玉。光武帝在临终前,又下了一道遗诏说:“朕无益百姓,皆如孝文皇帝制度,务从约者。”因而《后汉书·循吏传》称颂这个时期是“勤约之风,行于上下”。

宽宏大度,平易谦和公元24年,刘秀攻破邯郸,诛灭王郎,缴获一大批秘密文件,意外地发现有大量各州郡将与王郎勾结、毁谤刘秀的书信材料,竟然多达几千份,甚至还有数十封自己部下偷偷写给王郎的效忠信函。但刘秀无意拆看,立即召集众将,让他们把全部材料抱到宫外广场上,在众目睽睽下一把大火烧个精光,化成灰烬。吴汉在旁边急得直跺脚,惋惜地说道:“留下这些信,就能找出隐藏的内奸。”

刘秀不屑一顾地答道:“烧毁效忠信,令反侧子自安,今后不会再当内奸了。”这一举措安定了人心,也让那些曾经与王郎联合的人对刘秀心悦诚服。后来的许多政治家遇到这类事件也都纷纷效仿,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比如,曹操在官渡的做法就是仿效于此。

刘秀宽宏大度的气概也表现在他对待“逸民”、“隐士”等不驯的人物的态度上。太原郡(今山西太原西南)当时还留有大量的晋国公族的后裔,他们对新的统治者常常保持一种对立情绪,或者寻机报仇,或者隐居不仕,在王侯面前不肯称臣。至汉初,太原郡被称为“难化”之地。光武帝时,太原郡广武县有个叫周党的,在地方上很有名望,朝廷几次征他去做官,他都不愿意。后来不得已,周党就穿着短布单衣,用树皮包着头去见朝廷大员。刘秀却亲自召见了他。按礼节,士人被尊贵者召见,必须自报姓名,否则便是不尊重对方。周党见了刘秀,不通报姓名,只说自己的志趣就是不愿做官,刘秀也没有强迫他。博士范升上书,说周党在皇帝面前骄悍无礼,却获得了清高的名声,应治“大不敬”罪。刘秀把范升的上书拿给公卿们传阅,并下诏书说:“自古明王圣主都有不愿为他做臣的人,伯夷、叔齐就不食周粟。太原那个周党,不接受我的俸禄,这也是各自的志愿,赐给他40匹绸子。”

同类推荐
  • 金丝小巷忘年交

    金丝小巷忘年交

    范玮丽作为杨宪益最后三年生活的亲历者,记录下了与杨宪益在金丝小巷的相处经历,金丝小巷忘年交主要介绍了杨宪益的生活情况及杨宪益对往事的回忆,用细节展现杨宪益的真实性格与为人品格,并融入了范玮丽与杨宪益作为忘年交的深厚情谊。
  • 卫国英雄:丁汝昌(青少版)

    卫国英雄:丁汝昌(青少版)

    每次看中国地图,我都深为祖国的地大物博、山河壮美和历史悠久而自豪。中华民族是在波澜壮阔的历史进程中形成的,这个过程充满了血与火的战斗、生与死的考验。面对侵略敢于战斗,面对强敌敢于亮剑,方显英雄本色。卫国英雄是中华民族的脊梁,是中国人民的骄傲。他们用实际行动证明:中华民族不可侮,中国人民不可欺。
  • 曾国藩传:千古完人成功记

    曾国藩传:千古完人成功记

    他是“远东华盛顿”,晚清“中兴四大名臣”之一。他是李鸿章之师,是毛泽东口中近代唯独佩服的人。笨鸟先飞天道酬勤,贵人相助飞黄腾达,从一介书生到一军总领,组建湘军、平定太平天国,一代名臣却终陨落。起起伏伏的人生,是命运的眷顾还是时代的羁绊?且看千古完人曾国藩鱼龙变化的一生。
  • 元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话说元朝十五帝

    元史是个什么玩意儿:话说元朝十五帝

    纵观蒙元历史,就是血淋淋的征服与统治的历史。成吉思汗及其后继者在50多年的时间里, 以总数不到40万人的军队,建立了人类历史上版图最大的国家一一蒙古帝国。本书以元朝十五位帝王为主线,从不同的角度再现了成吉思汗家族的兴衰荣辱。文中既有小故事的穿插, 又再现了历史原貌,极具知识性,是一部完整的元朝历史。
  • 京剧大师梅兰芳

    京剧大师梅兰芳

    本书介绍了京剧大师梅兰芳的生平,内容包括:鸟贵有翼,人贵有志;铁杵磨绣针,功到自然成;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艺术是全人类的精神财富等。
热门推荐
  • 我有一樽万物鼎

    我有一樽万物鼎

    这个世界危险很多。妖界的偷渡客,居心叵测的修仙者。 妖族的再次崛起带来的危难,有限的时间内,且看苏燃如何一鼎镇山河!
  • 报案者

    报案者

    秋天,是这个海滨城市一年中最明媚的季节。今年的秋天有点美中不足:一场名为“爱丽丝”的热带风暴袭击了渤海湾,仅月湾市境内就有上万所房屋倒塌,好几万人无家可归。“爱丽丝”,一个多么美丽的名字。据气象专家说,由于这次“爱丽丝”给人类造成了灾难性的破坏,以后,气象专家们恐怕就不会再用她来为热带风暴命名了。傍晚时分,朱建国驾着“宝马”赶回他的豪宅,进门后就直奔楼上的冲浪浴室,正好迎面碰见年轻的娇妻从蒸汽浴室里出来,艾丽裸着洁白袅娜的身体,像只受惊的白天鹅。
  • 我们都是精神患者

    我们都是精神患者

    多年前阿木对着阿婆,然后转头继续望着星空,满怀期待。“阿婆!再等等!阿爸阿妈,要回来了,今天我都把星星数到1283颗啦,每当到这个时候爸妈就快回来啦!”多年后我只能望着夜空,心里默念。“阿婆,你知道吗,我有点想你啦,阿爸,阿妈,阿弟都在,好像还有个餐位上少了主人呢!”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混乱三国

    混乱三国

    《幻石神游记3·混乱三国》,女娲用五色石子补天遗漏的一块神石,历经千年沉睡后,化身为21世纪一个时尚、炫酷、睿智的初中二年级光头学生——幻石,他天质聪明,悟性极高,又通神仙法术,将世间的诸多知识汇集到了自己幻化出的一台万能笔记本电脑中。春雨纷纷时节,幻石来到一家古色古香的酒馆,巧遇了中国古典名著的十个作者。带着强烈的好奇心,幻石一一通过名著作者,穿越到了名著中,与书中的人物一同展开了无数搞笑、惊险、正义等探险旅程。原著中的人物命运会因幻石的到来改写吗?幻石进入古典原著中又会有怎么的改变?神游中,又有多少离奇惊险的情节和谜底等待我们去发现?一切尽在精彩的《幻石神游记》
  • 废柴神女:惹上腹黑蛟龙

    废柴神女:惹上腹黑蛟龙

    她,纯正的神族血统,却被自己的亲哥哥幽闭了数万年,她灵力薄弱,她不谙世事,她死之前都没有跨出极北冰窟一步一场神魔大战,阴谋,背叛,死亡,算计……她失去了她唯一的哥哥,也看清了所谓的朋友再次醒来,千年已过,世事变迁,她只想听哥哥的话在乱世好好的活着,可是却举步维艰,后来有个人对她说,每个人生来有每个人的命,如果你不甘自己的命运,就只有让自己强大起来,强大到没有人可以干涉的时候,就自由了
  • 田园格格

    田园格格

    她原本是多尔衮的女儿,万人之上。却因为多尔衮的死亡,被逐出宗室,贬为奴隶,饱受欺凌……在一次护国寺上香中巧遇良人,逃亡民间,史书便再无记载,听说爱情是一座城,时而坚不可摧,时而柔若无骨。她与他的爱情,究竟要走到哪里?
  • 舰娘的时代

    舰娘的时代

    在数不清的深海面前,俾斯麦没有逃走。她知道自己的死期就在眼前。她站在原地,调转舰装的炮口迸射出一轮又一轮的炮弹,直到深海渐渐地将她淹没。很多年后,当文锦森·阿卡迪奥上校再次面对令人窒息的深海大军的来犯之时,准会想起那个瓢泼大雨的夜里,俾斯麦用温柔的低语抚平了他的恐惧。书友群427403077
  • 猫眼传奇

    猫眼传奇

    故事讲述了地球9527一个猫眼男子跌宕起伏的一生。作者学着惊声尖笑的叙事手法,恶搞了一些知名电影。
  • 海贼之写轮眼神威

    海贼之写轮眼神威

    围绕着自由与梦想的世界,当代表着血腥与孤独的写轮眼来到这里,又会发生什么样的故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