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177700000003

第3章 概论

我在东京曾讲演过一次国学,在北京也讲演过一次,今天是第三次了。国学很不容易讲,有的也实在不能讲,必须自己用心去读去看。即如历史,本是不能讲的;古人已说“一部十七史从何处说起”,现在更有二十四史,不止十七史了。即《通鉴》[1]等书似乎稍简要一点,但还是不能讲;如果只像说大书那般铺排些事实,或讲些事实夹些论断,也没甚意义。所以这些书都靠自己用心去看。我讲国学,只能指示些门径和矫正些近人易犯的毛病。今天先把“国学概论”分作两部研究:

甲、国学的本体

一、经史非神话

二、经典诸子非宗教

三、历史非小说传奇乙、治国学的方法

一、辨书籍的真伪

二、通小学

三、明地理

四、知古今人情的变迁

五、辨文学应用

国学的本体

一、经史非神话

在古代书籍中,原有些记载是神话;若《山海经》[2]《淮南子》[3]中所载,我们看了,觉得是怪诞极了。但此类神话,在王充《论衡》[4]里已有不少被他看破,没有存在的余地了。而且正经正史中本没有那些话,如盘古开天辟地,天皇、地皇、人皇等,正史都不载。又如“女娲炼石补天”“后羿射日”那种神话,正史里也都没有。经史所载,虽在极小部分中还含神秘的意味,大体并没神奇怪离的论调。并且,这极小部分的神秘记载,也许使我们得有理的解释:

《诗经》[5]记后稷的诞生,颇似可怪。因据《尔雅》[6]所释“履帝武敏”,说是他的母亲,足蹈了上帝的拇指得孕的。但经毛公[7]注释,训帝为皇帝,就等于平常的事实了。

《史记·高帝本纪》[8]说高祖之父太公,雷雨中至大泽,见神龙附高祖母之身,遂生高祖。这不知是太公捏造这话来骗人,还是高祖自造。即使太公真正看见如此,我想其中也可假托。记得湖北曾有一件奸杀案:“一个奸夫和奸妇密议,得一巧法,在雷雨当中,奸夫装成雷公怪形,从屋脊而下,活活地把本夫打杀。”高祖的事,也许是如此。他母亲和人私通,奸夫饰做龙怪的样儿,太公自然不敢进去了。

从前有人常疑古代圣帝贤王都属假托;即如《尧典》[9]所说“钦明文思安安,克明俊德……”等的话,有人很怀疑,以为那个时候的社会,哪得有像这样的完人。我想:古代史家叙太古的事,不能详叙事实,往往只用几句极混统的话做“考语”,这种考语原最容易言过其实。譬如今人作行述,遇着没有事迹可记的人,每只用几句极好的考语;《尧典》中所载,也不过是一种“考语”,事实虽不全如此,也未必全不如此。

《禹贡》[10]记大禹治水,八年告成。日本有一博士,他说:“后世凿小小的运河,尚须数十年或数百年才告成功,他治这么大的水,哪得如此快?”因此,也疑禹贡只是一种奇迹。我却以为大禹治水,他不过督其成,自有各部分工去做;如果要亲身去,就游历一周也不能,何况凿成!在那时人民同受水患,都有切身的苦痛,免不得合力去做,所以“经之营之,不日成之”了,《禹贡》记各地土地腴瘠情形,也不过依报告录出,并不必由大禹亲自调查的。

太史公作《五帝本纪》[11],择其言尤雅驯[12]者,可见他述得确实。我们再翻看经史中,却也没载盘古、三皇的事,所以经史并非神话。

其他经史以外的书,若《竹书纪年》《穆天子传》[13],确有可疑者在。但《竹书纪年》今存者为明代伪托本,可存而不论。《穆天子传》也不在正经正史之例,不能以此混彼。后世人往往以古书稍有疑点,遂全目以为伪,这是错了!

二、经典诸子非宗教

经典诸子中有说及道德的,有说及哲学的,却没曾说及宗教。近代人因为佛经及耶教的《圣经》都是宗教,就把国学里的“经”,也混为一解,实是大误。“佛经”“圣经”的那个“经”字,是后人翻译时随意引用,并不和“经”字原意相符。“经”字原意只是一经一纬的经,即是一根线,所谓经书只是一种线装书罢了。明代有线装书的名目,即别于那种一页一页散着的八股文墨卷,因为墨卷没有保存的价值,别的就称作线装书了。古代记事书于简。不及百名者书于方,事多一简不能尽,遂连数简以记之。这连各简的线,就是“经”。可见“经”不过是当代记述较多而常要翻阅的几部书罢了。非但没含宗教的意味;就是汉时训“经”为“常道”,也非本意。后世疑“经”是经天纬地之经,其实只言经而不言天,便已不是经天的意义了。

中国自古即薄于宗教思想,此因中国人都重视政治。周时诸学者已好谈政治,差不多在任何书上都见他们政治的主张。这也是环境的关系:中国土地辽广,统治的方法亟待研究,比不得欧西地小国多,没感着困难。印度土地也大,但内部实分着许多小邦,所以他们的宗教易于发达。中国人多以全力着眼政治,所以对宗教很冷淡。

老子很反对宗教,他说:“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14]孔子对于宗教,也反对;他虽于祭祀等事很注意,但我们味[15]“祭神如神在”的“如”字的意思,他已明白告诉我们是没有神的。《礼记》[16]一书很考究祭祀,这书却又出自汉代,未必是可靠的。

祀天地社稷,古代人君确是遵行;然自天子以下,就没有与祭的身份。须知宗教是须普及于一般人的,耶稣教的上帝,是给一般人膜拜的;中国古时所谓天,所谓上帝,非人君不能拜,根本上已非宗教了。

九流十家[17]中,墨家讲天、鬼,阴阳家说阴阳生克,确含宗教的臭味,但墨子所谓“天”,阴阳家所谓“龙”“虎”,却也和宗教相去很远。

就上讨论,我们可以断定经典诸子非宗教。

三、历史非小说传奇

后世的历史,因为辞采不丰美,描写不入神,大家以为是纪实的;对于古史,若《史记》《汉书》,以其叙述和描写的关系,引起许多人的怀疑:

《刺客列传》记荆轲刺秦王事,《项羽本纪》记项羽垓下之败,真是活龙活现。大家看了,以为事实上未必如此,太史公并未眼见,也不过如《水浒传》里说武松、宋江,信手写去罢了。实则太史公作史择雅去疑,慎之又慎。像伯夷、叔齐[18]的事,曾经孔子讲及,所以他替二人作传;那许由、务光[19]之流,就缺而不录了。项羽、荆轲的事迹,昭昭在人耳目,太史公虽没亲见,但传说很多,他就可凭着那传说写出了。《史记》中详记武略,原不止项羽一人;但若夏侯婴、周勃、灌婴[20]等传,对于他们的战功,只书得某城,斩首若干级,升什么官,竟像记一笔账似的,这也因没有特别的传说,只将报告记了一番就算了。如果太史公有意伪述,那么《刺客列传》除荆轲外,行刺的情形,只曹沫、专诸还有些叙述,豫让、聂政等竟完全略过,这是什么道理呢?《水浒传》有百零八个好汉,所以施耐庵不能个个描摹,《刺客列传》只五个人,难道太史公不能逐人描写吗?这都因荆轲行刺的情形有传说可凭,别人没有,所以如此的。

“商山四皓”一事[21],有人以为四个老人哪里能够使高祖这样听从,《史记》所载未必是实。但须知一件事情的成功,往往为多数人所合力做成,而史家常在甲传中归功于甲,在乙传中又归功于乙。汉惠免废,商山四皓也是有功之一,所以在《留侯世家》中如此说,并无可疑。

史书原多可疑的地方,但并非像小说那样的虚构。如刘知几《史通》[22]曾疑更始[23]刮席事为不确,因为更始起自草泽时,已有英雄气概,何至为众所拥立时,竟羞惧不敢仰视而以指刮席呢?这大概是光武一方面诬蔑更始的话。又如史书写王莽竟写得同子一般,这样愚的人怎能篡汉?这也是汉室中兴,对于王莽当然特别贬斥。这种以成败论人的习气,史家在所不免,但并非像小说的虚构。

考《汉书·艺文志》[24]已列小说于各家之一,但那只是县志之类,如所谓《周考》《周纪》者。最早是见于《庄子》[25],有“饰小说以干县令”一语。这所谓“小说”,却又指那时的小政客不能游说六国侯王,只能在地方官前说几句本地方的话。这都和后世小说不同。刘宋时有《世说新语》[26]一书,所记多为有风趣的魏晋人的言行,但和正史不同的地方,只时日多颠倒处,事实并非虚构。唐人始多笔记小说,且有因爱憎而特加揄扬或贬抑者,去事实稍远。《新唐书》因《旧唐书》所记事实不详备,多采取此等笔记。但司马温公[27]作《通鉴》对于此等事实必由各方面搜罗证据,见有可疑者即删去,可见作史是极慎重将事的。最和现在小说相近的是宋代的《宣和遗事》[28],彼记宋徽宗游李师师家,写得非常生动,又有宋江等三十六人,大约《水浒传》即脱胎于此书。古书中全属虚构者也非没有,但多专记神仙鬼怪,如唐人所辑《太平广记》[29]之类,这与《聊斋志异》[30]相当,非《水浒传》可比,而且正史中也向不采取。所以正史中虽有些叙事很生动的地方,但绝与小说、传奇不同。

治国学的方法

一、辨书籍的真伪

对于古书没有明白哪一部是真,哪一部是伪,容易使我们走入迷途,所以研究国学第一步要辨书籍的真伪。

四部的中间,除了集部很少假的,其余经、史、子三部都包含着很多的伪书,而以子部为尤多。清代姚际恒《古今伪书考》[31],很指示我们一些途径。

先就经部讲:《尚书》现代通行本共有五十八篇,其中只有三十三篇是汉代时的“今文”所有,另二十五篇都是晋代梅[32]所假造。这假造的《尚书》,宋代朱熹已经怀疑他,但没曾寻出确证,直到清代,才明白地考出,却已雾迷了一千多年。经中尚有为明代人所伪托,如《汉魏丛书》中的《子贡诗传》系出自明丰坊[33]手。诠释经典之书,也有后人伪托,如孔安国[34]《尚书传》、郑氏《孝经注》、孙奭《孟子疏》之类,都是晋代的产品。不过“伪古文尚书”和“伪孔传”,比较的有些价值,所以还引起一部分人一时间的信仰。

以史而论:正史没人敢假造,别史中就有伪书。《越绝书》,汉代袁康所造,而托名子贡[35]。宋人假造《飞燕外传》《汉武内传》,而列入《汉魏丛书》。《竹书纪年》本是晋人所得,原已难辨真伪,而近代通行本,更非晋人原本,乃是明人伪造的了。

子部中伪书很多,现在举其最著者六种,前三种尚有价值,后三种则全不足信。

(一)《吴子》[36]。此书中所载器具,多非当时所有,想是六朝产品,但从前科举时代把它当作“武经”,可见受骗已久。

(二)《文子》[37]。《淮南子》为西汉时作品,而《文子》里面大部分抄自《淮南子》,可见本书系属伪托,已有人证明他是两晋六朝人作的。

(三)《列子》[38]。信《列子》的人很多,这也因本书作得不坏,很可动人的缘故。须知列子这个人虽见于《史记·老庄列传》中,但书中所讲,多取材于佛经,佛教在东汉时始入中国,哪能在前说到?我们用时代证它,已可水落石出。并且《列子》这书,汉人从未有引用一句,这也是一个明证。造《列子》的也是晋人。

(四)《关尹子》[39]。这书无足论。

(五)《孔丛子》[40]。这部书是三国时王肃[41]所造。《孔子家语》一书也是他所造。

(六)《黄石公三略》[42]。唐人所造。又《太公阴符经》[43]一书,出现在《黄石公三略》之后,系唐人李筌[44]所造。

经、史、子三部中的伪书很多,以上不过举个大略。此外,更有原书是真而后人掺加一部分进去的,这却不能疑它是假。《四子书》[45]中有已被掺入的;《史记》中也有,如《史记》中曾说及扬雄,扬在太史公以后,显系后人加入,但不能因此便疑《史记》是伪书。

总之,以假为真,我们就要陷入迷途,所以不可不辨别清楚。但反过来看,因为极少部分的假,就怀疑全部分,也是要使我们徬徨无所归宿的。如康有为以为汉以前的书都是伪的,都被王莽、刘歆[46]改窜过,这话也只有他一个人这样

说,我们如果相信他,便没有可读的古书了。

二、通小学

韩昌黎说:“凡作文章宜略识字。”所谓“识字”,就是通小学的意思。作文章尚须略通小学,可见在现在研究古书,非通小学是无从下手的了。小学在古时,原不过是小学生识字的书,但到了现代,虽研究到六七十岁,还有不能尽通的。何以古易今难至于如此呢?这全是因古今语言变迁的缘故。现在的小学,是可以专门研究的,但我所说的“通小学”,却和专门研究不同,因为一方面要研究国学,所以只能略通大概了。

《尚书》中《盘庚》《洛诰》[47],在当时不过一种告示,现在我们读了,觉得“佶屈聱牙”,这也是因我们没懂当时的白话,所以如此。《汉书·艺文志》说:“《尚书》直言也。”直言就是白话。古书原都用当时的白话,但我们读《尚书》,觉得格外难懂,这或因《盘庚》《洛诰》等都是一方的土话,如殷朝建都在黄河以北,周朝建都在陕西,用的都是河北[48]的土话,所以比较地不能明白。《汉书·艺文志》又说,“读《尚书》应用《尔雅》”,这因《尔雅》是诠释当时土话的书,所以《尚书》中有难解的地方,看了《尔雅》就可明白。

总之,读唐以前的书,都非研究些小学,不能完全明白。宋以后的文章和现在差不多,我们就能完全了解了。

研究小学有三法:

一、通音韵。古人用字,常同音相通,这大概和现在的人写别字一样。凡写别字都是同音的,不过古人写惯了的别字,现在不叫他写别字罢了。但古时同音的字,现在多不相同,所以更难明白。我们研究古书,要知道某字即某字之转讹,先要明白古时代的音韵。

二、明训诂。古时训某字为某义,后人更引申某义转为他义。可见古义较狭而少,后义较广而繁。我们如不明白古时的训诂,误以后义附会古义,就要弄错了。

三、辨形体。近体字中相像的,在篆文未必相像,所以我们要明古书某字的本形,以求古书某字的某义。

历来讲形体的书是《说文》,讲训诂的书是《尔雅》,讲音韵的书是《音韵学》。如能把《说文》[49]《尔雅》《音韵学》都有明确的观念,那么,研究国学就不至犯那“意误”“音误”“形误”等弊病了。

宋朱熹一生研究《五经》《四子》诸书,连寝食都不离,可是纠缠一世,仍弄不明白。实在他在小学没有功夫,所以如此。清代毛西河(奇龄)[50]事事和朱子反对,但他也不从小学下手,所以反对的论调,也都错了。可见通小学对于研究国学是极重要的一件事了。清代小学一门,大放异彩,他们所发现的新境域,着实不少!

三国以下的文章,十之八九我们能明了,其不能明了的部分,就须借助于小学。唐代文家如韩昌黎、柳子厚[51]的文章,虽是明白晓畅,却也有不能了解的地方。所以我说,看唐以前的文章,都要先研究一些小学。

桐城派[52]也懂得小学,但比较的少用工夫,所以他们对于古书中不能明白的宇,便不引用,这是消极地免除笑柄的办法,事实上总行不去。

哲学一科,似乎可以不通小学,但必专凭自我的观察,由观察而发表自我的意思,和古人完全绝缘,那才可以不必研究小学。倘仍要凭借古人,或引用古书,那么,不明白小学就要闹笑话了。比如朱文公研究理学(宋之理学即哲学),释“格物”为“穷至事物之理”,便召非议。在朱文公原以“格”可训为“来”,“来”可训为“至”,“至”可训为“极”,“极”可训为“穷”,就把“格物”训为“穷物”。可是训“格”为“来”是有理,辗转训“格”为“穷”,就是笑话了。又释“敬”为“主一无适”之谓(这原是程子说的),他的意思是把“适”训作“至”,不知古时“适”与“敌”通,《淮南子》中的主“无适”,所谓“无适”实是“无敌”之谓,“无适”乃“无敌对”的意义,所以说是“主一”。

所以研究国学,无论读古书或治文学、哲学,通小学都是一件紧要的事。

三、明地理

近顷所谓“地理”,包含地质、地文、地志三项,原须专门研究的。中国本来的地理,算不得独立的科学,只不过做别几种(史、经)的助手,也没曾研究到地质、地文的。我们现在要研究国学,所需要的也只是地志,且把地志讲一讲。

地志可分两项:天然的和人为的。天然的就是山川脉络之类。山自古至今,没曾变更。大川若黄河,虽有多次变更,我们在历史上可以明白考出,所以,关于天然的,比较地容易研究。人为的就是郡县建置之类。古来封建制度至秦改为郡县制度,已是变迁极大。数千年来,一变再变,也不知经过多少更张。那秦汉时代所置的郡,现在还能大略考出,所置的县就有些模糊了;战国时各国的地界,也还可以大致考出,而各国战争的地点和后来楚汉战争的地点,却也很不明白了。所以,人为的比较地难以研究。

历来研究天然的,在乾隆时有《水道提纲》[53]一书。书中讲山的地方甚少,关于水道,到现在也变更了许多,不过大致是对的。在《水道提纲》以前,原有《水经注》[54]一书,这书是北魏人所著,事实上已用不着,只文采丰富,可当古董看罢了。研究人为的,有《读史方舆纪要》和《乾隆府厅州县志》[55]。民国代兴,废府留县,新置的县也不少,因此更大有出入。在《方舆纪要》和《府厅州县志》以前,唐人有《元和郡县志》,也是研究人为的,只是欠分明。另外还有《大清一统志》《李申耆五种》,其中却有直接明了的记载,我们应该看的。

我们研究国学,所以要研究地理者,原是因为对于地理没有明白的观念,看古书就有许多不能懂。譬如看到春秋战国的战争和楚汉战争,史书上已载明谁胜谁败,但所以胜所以败的原因,关于形势的很多,就和地理有关了。

二十四史中,古史倒还可以明白,最难研究的,要推《南北史》和《元史》[56]。东晋以后,五胡闯入内地,北方的人士,多数南迁。他们数千人所住的地,就侨置[57]一州,侨置的地方,大都在现在镇江左近[58],因此有南通州、南青州、南冀州的地名产生。我们研究《南史》,对于侨置的地名,实在容易混错。元人灭宋,统一中国,在二十四史就有《元史》的位置。元帝成吉思汗拓展地域很广,关于西伯利亚和欧洲东部的地志,《元史》也有阑入[59],因此使我们读者发生困难。关于《元史》地志有《元史译文证补》一书,因著者博征海外,故大致不错。

不明白地理而研究国学,普通要发生三种谬误。南北朝时南北很隔绝,北魏人著《水经注》,对于北方地势,还能正确,记述南方的地志,就错误很多。南宋时对于北方大都模糊,所以福建人郑樵所著《通志》[60],也错得很多。——这是臆测的谬误。中国土地辽阔,地名相同的很多,有人就因此纠缠不清。——这是纠缠的错误。古书中称某地和某地相近,往往考诸实际,相距却是甚远。例如:诸葛亮五月渡泸一事,是大家普通知道的,泸水就是现今金沙江,诸葛亮所渡的地,就是现在四川宁远。后人因为唐代曾在四川置泸州,大家就以为诸葛亮五月渡泸是在此地,其实相去千里,岂非大错吗?——这是意会的错误。至于河阴、河阳当在黄河南北,但水道已改,地名还是仍旧,也容易舛错的。

我在上节曾讲过“通小学”,现在又讲到“明地理”,本来还有“典章制度”也是应该提出的,所以不提出者,是因各朝的典章制度,史书上多已载明,无以今证古的必要。我们看哪一朝史知道哪一朝的典章制度就够了。

四、知古今人情的变迁

社会更迭地变换,物质方面继续地进步,那人情风俗也随着变迁,不能拘泥在一种情形的。如若不明白这变迁的理,要产生两种谬误的观念。

一、道学先生看作道德是永久不变,把古人的道德,比作日月经天,江河行地,墨守而不敢违背。

二、近代矫枉过正的青年,以为古代的道德是野蛮道德。

原来道德可分二部分;普通伦理和社会道德;前者是不变的,后者是随着环境变更的。当政治制度变迁的时候,风俗就因此改易,那社会道德是要适应了这制度、这风俗才行。古今人情的变迁,有许多是我们应该注意的!

第一,封建时代的道德,是近于贵族的;郡县时代的道德,是近于平民的;这是比较而说的。《大学》有“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61]一语,《传》第九章里有“其家不可教而能教人者,无之”一语,这明是封建时代的道德。我们且看唐太宗的历史,他的治国,成绩却不坏;世称贞观之治,但他的家庭,却糟极了,杀兄,纳弟媳。这岂不是把《大学》的话根本打破吗?要知古代的家和后世的家大不相同。古代的家,并不只包含父子夫妻兄弟这等人,差不多和小国一样,所以孟子说“千乘之家”“百乘之家”。在那种制度县之下,《大学》里的话自然不错,那不能治理一县的人,自然不能治理一省了。

第二,古代对于保家的人,不管他是否尸位素餐[62],都很恭维。史家论事,对于那人因为犯事而灭家,不问他所做的是否正当,都没有一句褒奖。《左传》[63]里已是如此,后来《史》《汉》也是如此。晁错创议灭七国,对于汉确是尽忠,但因此夷三族,就使史家对他生怪了。大概古代爱家和现代爱国的概念一样,那亡家也和亡国—样,所以保家是大家同情的。这种观念,到汉末已稍稍衰落,六朝又复盛了。

第三,贵族制度和现在上司[64]差不多,只比较地文明一些。凡在王家的人,和王的本身一样看待。他的兄弟在王去位[65]的时代都有承袭的权利。我们看《尚书》到周公[66]代成王摄政,觉得很可怪。他在摄政时代,也俨然称王。在《康诰》[67]里有“王若曰孟侯朕其弟小子封”的话,这王明是指周公。后来成王年长亲政,他又可以把王号取消。《春秋》记隐公、桓公的事[68],也是如此。这种摄政可称王,退位可取消的情形,到后世便不行。后世原也有兄代弟位的,如明英宗被掳、景泰帝代行政事等。但代权几年,却不许称王;既称王;却不许取消的。宋人解释《尚书》,对于这些没有注意到,所以强为解释,反而愈释愈使人不能解了。

第四,古代大夫的家臣,和天子的诸侯一样,凡是家臣对于主人有绝对服从的义务。这种制度,西汉已是衰落一些,东汉又复兴盛起来。功曹、别驾都是州郡的属官,这种属官,既要奔丧,还要服丧三年,俨有君臣之分。三国时代的曹操、刘备、孙权,他们虽未称王,但他属下的官对于他都是皇帝一般看待的。

第五,丁忧[69]去官一件事在汉末很通行,非但是父母三年之丧要丁忧,就是兄弟姊妹期功服之丧也要丁忧。陶渊明诗有说及奔妹丧的,潘安仁《悼亡诗》[70]也有说及奔丧的,可见丁忧的风在那时很盛。唐时此风渐息,到明代把它定在律令,除了父母丧不必去官。

总之,道德本无所谓是非,在那种环境里产生适应的道德,在那时如此便够了。我们既不可以古论今,也不可以今论古。

五、辨文学应用

文学的派别很多,梁刘勰所著《文心雕龙》[71]一书,已明白罗列,关于这项,将来再仔细讨论,现在只把不能更改的文体讲一讲。

文学可分二项:有韵的谓之诗,无韵的谓之文。文有骈体、散体的区别,历来两派的争执很激烈:自从韩退之[72]崛起,推翻骈体,后来散体的声势很大。宋人就把古代经典都是散体,何必用骈体做宣扬的旗帜。清代阮芸台(阮元)[73]起而推倒散体,抬出孔老夫子来,说孔子在《易经》[74]里所著的《文言》《系辞》,都是骈体的。实在这种争执,都是无谓的。

依我看来,凡简单叙一事不能不用散文,如兼叙多人多事,就非骈体不能提纲。以《礼记》而论,同是周公所著,但《周礼》[75]用骈体,《仪礼》[76]却用散体,这因事实上非如此不可的,《仪礼》中说的是起居跪拜之节,要想用骈也无从下手。更如孔子著《易经》用骈,著《春秋》就用散,也是一理。实在,散、骈各有专用,可并存而不能偏废。凡列举纲目的以用骈为醒目。譬如我讲演“国学”,列举各项子目,也便是骈体。秦汉以后,若司马相如、邹阳、枚乘等的骈文,了然可明白。他们用以序叙繁杂的事,的确是不错。后来诏诰都用四六,判案亦有用四六的(唐宋之间,有《龙筋凤髄判》),这真是太无谓了。

凡称之为诗,都要有韵,有韵方能传达情感,现在白话诗不用韵,即使也有美感,只应归入散文,不必算诗。日本和尚娶妻食肉,我曾说他们可称居士等,何必称作和尚呢?诗何以要有韵呢?这是自然的趋势。诗歌本来脱口而出,自有天然的风韵,这种韵,可达那神妙的意思。你看,动物中不能言语,它们专以幽美的声调传达彼等的感情,可见诗是必要有韵的。“诗言志,歌永言,声依咏,律和声”[77],这几句话,是大家知道的。我们仔细讲起来,也证明诗是必要韵的。我们更看现今戏子所唱的二黄西皮,文理上很不通,但彼等也因有韵的缘故。

白话记述,古时素来有的,《尚书》的诏诰全是当时的白话,汉代的手诏,差不多亦是当时的白话,经史所载更多照实写出的。《尚书·顾命篇》有“奠丽陈教,则肄肄不违”一语,从前都没能解这两个“肄”字的用意,到清代江艮庭(江声)[78]始说明多一肄字,乃直写当时病人垂危舌本强大的口吻。《汉书》记周昌[79]“臣期期不奉诏”“臣期期知其不可”等语,两“期期”字也是直写周昌口吃。但现在的白话文只是使人易解,能曲传真相却也未必。“语录”皆白话体,原始自佛家,宋代名儒如二程、朱、陆亦皆有语录,但二程为河南人,朱子福建人,陆象山(九渊)江西人,如果各传真相,应所纪各异,何以语录皆同一体例呢?我尝说,假如李石曾、蔡孑民、吴稚晖[80]三先生会谈,而令人笔录,则李讲官话,蔡讲绍兴话,吴讲无锡话,便应大不相同,但记成白话文却又一样。所以说白话文能尽传口语的真相,亦未必是确实的。

[1]《通鉴》:即《资治通鉴》。《资治通鉴》是司马光与刘攽、刘恕、范祖禹、司马康等人历时十九年编纂而成的一部规模空前的编年体通史巨著。《资治通鉴》的内容以政治、军事和民族关系为主,兼及经济、文化和历史人物评价,目的是通过对事关国家盛衰、民族兴亡的统治阶级政策的描述,以警示后人。

[2]《山海经》:中国先秦最古老的奇书,作者不详,但是现代学者均认为其并非成书于一时,也并非出自同一作者之手。《山海经》传世版共18卷,其中包括《山经》5卷、《海经》13卷。其内容主要为民间传说中的地理知识,包括山川、道里、民族、物产、药物、祭祀、巫医等。

[3]《淮南子》:又名《淮南鸿烈》《刘安子》,是西汉宗室淮南王刘安召集宾客,在他主持下编写的。全书内容庞杂,将道、阴阳、墨、法和一部分儒家思想糅合起来,但主要的宗旨倾向于道家。刘安(前179~前122),西汉沛郡丰(今江苏丰县)人,刘邦之孙,刘长之子,淮南王,都寿春。

[4]《论衡》:由东汉时期思想家王充所著,是一部宣传无神论的檄文,是一部古代唯物主义的哲学文献。在中国哲学史上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其哲学思想的核心是元气自然论。王充(27~约97),字仲任,会稽上虞(今属浙江)人。王充一生的著作有《论衡》《讥俗节义》《政务》和《养性》,但大都已散佚,只有《论衡》一书得以流传。

[5]《诗经》: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汇集了从西周初年(前1100年)到春秋中叶(前600年),约五百年间的诗歌305篇,分为风、雅、颂三个部分。《诗经》在先秦叫作《诗》,只是一本诗集。但是,从汉代起,儒家学者将其奉为经典,并尊称为《诗经》,列入“五经”之首。

[6]《尔雅》:是中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书,是中国古代最早的词典,也是儒家的经典之一,被列入十三经之中,最早收录在《汉书·艺文志》中,作者不详。《尔雅》被认为是中国训诂的开山之作,在训诂学、音韵学、词源学、方言学、古文字学方面都有着重要影响。

[7]毛公:即“大毛公”毛亨,生平不详。一说西汉鲁(今山东曲阜)人,一说河间(今河北河间、献县)人。“毛诗”的开创者,《毛诗》即为《诗经》的《毛传》。“履帝武敏”出自《诗·大雅·生民》第一章。《毛传》中有云:“履,戏也。帝,高辛氏之帝也。”帝喾高辛氏政权,姜姓,中国氏族联盟时代的第九个称帝的政权,形成于少昊金天氏政权时期,兴起于中国西部的陕甘地区。

[8]《史记·高帝本纪》:出自《史记》。《史记》是由司马迁撰写的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全书分12本纪,10表,8书,30世家,70列传,共130篇,记载了我国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太初四年长达3000年的历史,是我国传记文学的典范。司马迁(前145年或前135~约前87),字子长,西汉夏阳(今陕西韩城南)人,一说龙门(今山西河津)人。中国西汉伟大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被后世尊称为史迁、太史公、历史之父。

[9]《尧典》:《尚书》开篇之作,相传由孔子编纂而成。记载了唐尧的功德、言行,是研究上古帝王唐尧的重要资料。

[10]《禹贡》:《尚书》中的一篇,是战国时魏国的人士托名大禹的著作,因此以《禹贡》命名。

[11]《五帝本纪》:《史记》的开篇,记载了黄帝、颛顼、帝喾、尧、舜的事迹,以及部落之间的战争、部落联盟首领实行禅让,远古初民战猛兽、治洪水、开良田、种嘉谷、观测天文、推算历法、谱制音乐舞蹈等多方面的情况。

[12]雅驯:典雅纯正,文雅不俗。

[13]《竹书纪年》:又称《汲冢纪年》,简称《纪年》,是一部编年体史书,相传为战国时魏国官吏所作。其记载了先秦时期的历史,对研究先秦有很高的史料价值。《穆天子传》:又名《周穆王游行记》,是西周的历史神话典籍之一,作者不详。

[14]“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出自《老子·六十章》:“治大国,若烹小鲜。以道莅天下,其鬼不神;非其鬼不神,其神不伤人;非其神不伤人,圣人亦不伤人。夫两不相伤,故德交归焉。”

[15]味:体味,品味。

[16]《礼记》:中国古代重要的典章制度书籍,是儒家经典著作之一。该书是由西汉的戴圣对秦汉以前各种礼仪著作加以辑录,编纂而成的,全书共49篇。又叫《小戴礼记》,并与《周礼》《仪礼》合称三礼。

[17]九流十家:是先秦至汉初学术思想派别的总称,最初是由西汉学者刘歆于《七略·诸子略》中提出。十家为儒、道、阴阳、法、名、墨、纵横、杂、农、小说家,十家中小说家属于艺文,除去不算,称为九流。

[18]伯夷、叔齐:商末孤竹君的两个儿子。相传其父遗命要立次子叔齐为继承人。孤竹君死后,叔齐让位给伯夷,伯夷不受,叔齐也不愿登位,两人先后逃到周国。周武王伐纣,二人叩马谏阻。武王灭商后,他们耻食周粟,采薇而食,饿死于首阳山。《论语·公冶长》:“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

[19]许由、务光:传说中的高士。唐尧让天下于许由,许由认为是对自己的侮辱,就隐居箕山中。商汤让天下于务光,务光负石投水而死。

[20]夏侯婴、周勃、灌婴:皆为刘邦手下大将,均有多次战功。

[21]商山四皓:秦朝的四位博士,分别为东园公唐秉、夏黄公崔广、绮里季吴实、甪里先生周术。为避秦乱而隐居商山。高祖刘邦多次请他们出山为官,不至。后刘邦宠幸戚夫人,打算另立太子,可是,商山四皓被太子刘盈请去,成为上宾。刘邦见太子有四位大贤辅佐,消除了改立赵王如意为太子的念头。刘盈后来继位,为汉惠帝。

[22]刘知几(661~721年):字子玄,彭城(今江苏徐州)人。生于唐代名门,父(刘藏器)、兄(刘知柔)都是唐高宗和唐玄宗时的官僚。《史通》:中国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全书共20卷,包括内篇和外篇两部分,各10卷,均以专题论文的形式写成。内篇39篇,外篇13篇,合计52篇。其中,属内篇的《体统》《纰缪》《弛张》3篇,在北宋时已亡佚,今存仅有49篇。另有《序录》一篇,为全书的序文。

[23]更始:即更始帝刘玄。《后汉书·刘玄传》:“更始既至,居长乐宫,升前殿,郎吏以次列庭中。更始羞怍,俛首刮席不敢视。”

[24]《汉书·艺文志》:中国最早的史志目录,《汉书》十志之一。东汉班固为纪西汉一代藏书之盛,根据《七略》改编而成,分为六艺、诸子、诗赋、兵书、数术、方技六略。班固自称:“对《七略》今删其要,以备篇籍。”

[25]《庄子》:又名《南华经》,是战国中期思想家庄周和他的门人以及后学所著。书分内、外、杂篇,原有52篇,然而当时流传版本,今已失传,目前所传仅有33篇。

[26]《世说新语》:是中国南朝时期(420~581)产生的一部主要记述魏晋人物言谈逸事的笔记小说。南北朝刘宋宗室临川王刘义庆(403~444)组织一批文人编写的,梁代刘峻作注。全书分上、中、下三卷,依内容分有:“德行”“言语”“政事”“文学”“方正”“雅量”“识鉴”等,共36类,记述自汉末到刘宋时名士贵族的逸闻逸事,主要为有关人物评论、清谈玄言和机智应对的故事。

[27]司马温公:即司马光(1019~1086),北宋时期著名政治家,史学家,散文家。

[28]《宣和遗事》:又名《大宋宣和遗事》,为讲史话本,作者不详,成书于宋,元人或有增益。

[29]《太平广记》:专门收录先秦两汉至北宋初年期间的野史、笔记、传奇等作品,是我国第一部规模巨大、内容丰赡的古代文言小说总集,共500卷。本书由李昉、徐铉等12人奉旨编纂,由于成书于宋代太平兴国三年(978),与《太平御览》同时,并因此得名。

[30]《聊斋志异》:简称《聊斋》,俗名《鬼狐传》,是清代著名小说家蒲松龄的短篇小说集。全书共有短篇小说491篇。题材广泛,内容丰富,艺术成就高。作品成功地塑造了众多的艺术典型,人物形象鲜明生动,故事情节曲折离奇,结构布局严谨巧妙,文笔简练,描写细腻,堪称中国古典文言短篇小说之巅峰。蒲松龄(1640~1715):字留仙,一字剑臣,别号柳泉居士,世称聊斋先生,自称异史氏,为现山东省淄博市淄川区洪山镇蒲家庄人。

[31]姚际恒:(1647~1715)字立方,一字善夫,号首源,安徽休宁人,寄居浙江仁和(今杭州),清代杰出经学家,除《古今伪书考》之外,还有《尚书通论》《礼经通论》《诗经通论》等著作。《古今伪书考》:辨经、史、子三类伪书69种,真书杂以伪者10种;非伪书而作者伪者7种;书非伪而书名伪者二种;未能定其著书之人者四种。

[32]梅赜:一作梅赜或枚赜、枚颐。字仲真。东晋汝南(今湖北武昌)人。

[33]丰坊(1492~1563?):字人叔,一字存礼,后更名道生,字人翁,号南禺外史,明鄞县(今宁波)人,明清著名书法家、篆刻家、藏书家。

[34]孔安国(前156~前74):字子国,孔丘十一代孙,西汉经学家。

[35]《绝越书》:是记载我国早期吴越历史的重要典籍,是我国现存最早的地方志。袁康:生卒年不详,字不详,会稽(今绍兴)人,东汉初期史学家。约东汉初建武中前后在世。子贡(前520~前446):即端木赐,字子贡,春秋末年魏国人,孔子的得意门生,孔门十哲之一。

[36]《吴子》:又称《吴起兵法》,是吴起军事思想的重要载体。《汉书·艺文志》中记载《吴子》一书为48篇,而现存《吴子》仅有6篇,包括图国、料敌、治兵、论将、应变、励士等篇目。

[37]《文子》:老子的弟子文子所著。《文子》主要解说老子之言,阐发老子思想,继承和发展了道家“道”的学说。它每篇皆以“老子曰”三字开头,表明与老子的师承关系。文子,姓文,尊称子,其名字及籍贯已不可确考。

[38]《列子》:又名《冲虚经》,是道家的重要典籍,为列御寇所著,所属年代不详,大体是在春秋战国时代。该书共分8篇,每篇均由多个寓言故事组成,其中有我们较为熟悉的“愚公移山”“歧路亡羊”等。列御寇,生卒年不详,战国时期郑国圃田(今河南郑州)人。道家学派著名的代表人物,著名的思想家、寓言家和文学家。对后代的哲学、文学、科技、宗教都有深远的影响。

[39]《关尹子》:又名《文始经》《关令子》,全名《文始真经》,道家著作。中国古代心理思想专著。道教中称为旧本作周代尹喜撰。南宋时始出于永嘉孙定家,殆系伪托。尹喜,字文公,号文始先生。甘肃天水人。周昭王二十三年,他辞去大夫之职,请任函谷关令,以寄迹微职,静心修道,或称“关尹”。

[40]《孔丛子》:共三卷,21篇。内容主要记叙孔子及子思、子上、子高、子顺、子鱼(即孔鲋)等人的言行,书末又附缀孔臧所著之赋和书上下两篇,而别名为《连丛》。其成书时间及作者问题,一直是学界的一大疑案,其书之真伪也成为历代学者争论不休的话题。

[41]王肃:字子雍,东海郡郯(今山东郯城西南)人。生卒年不详,伪托《孔丛子》《孔子家语》《圣证论》等。

[42]《黄石公三略》:简称《三略》,是我国古代著名兵书之一,与《六韬》齐名。此书侧重于从政治策略上阐明治国用兵的道理,不同于其他兵书。它是一部糅合了诸子各家的某些思想,专论战略的兵书。共分上、中、下三略:《上略》多引《军谶》语,《中略》多引《军势》语,《下略》主要内容是“陈道德,察安危,明贼贤之咎”。

[43]《太公阴符经》:又称《太公阴符》,属道家一派之书,传说为姜太公所留。

[44]李筌:生卒年不详,道教思想理论家、政治军事理论家、隐士。号达观子,唐陇西(今甘肃境内)人。少年时喜好神仙之道,曾经隐居于嵩山的少室山多年。

[45]《四子书》:指《论语》《大学》《中庸》《孟子》四部儒家的经典。此四书是孔子、曾子、子思、孟子的言行录,故合称“四子书”。

[46]刘歆(约前50~23):字子骏,后改名刘秀,汉高祖刘邦四弟楚元王刘交五世孙,宗正刘向之子。是中国儒学史上的一个重要人物,后因谋诛王莽事败自杀。西汉后期的著名学者,古文经学的真正开创者。

[47]《盘庚》:主要记述了盘庚迁殷时对臣民的三次讲话。《洛诰》:主要记述了周成王准备在洛邑(今洛阳)修监都城前,占卜的迁都祥兆。

[48]河北:指黄河以北。

[49]《说文》:《说文解字》的简称,是东汉许慎编著的文字工具书,原书现已失落。许慎(约58~约147),字叔重,东汉汝南召陵(现河南郾城县)人,有“五经无双许叔重”之赞赏。他是汉代有名的经学家、文字学家、语言学家,是中国文字学的开拓者。

[50]毛西河(1623~1716):即毛奇龄。原名甡,又名初晴,字大可,又字齐于,号西河,学者称其西河先生。萧山城厢镇人。善于雄辩标新立异,遇有异说,必“搜讨源头”“字字质正”,好持自己独特见解。毛奇龄一生以辩定诸经为己任,力主治经以原文为主,不掺杂别家述说,其所撰《四书改错》是针对朱熹《四书集注》之抨击。

[51]韩昌黎:即韩愈。柳子厚:即柳宗元。

[52]桐城派:即桐城文派,又称桐城古文派、桐城散文派,是我国清代文坛上最大的散文流派。桐城派以其文统的源远流长、文论的博大精深、著述的丰厚清正而闻名,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占有显赫地位。其主要代表人物戴名世、方苞、刘大櫆、姚鼐被尊为桐城派“四祖”,均系安徽省桐城市人,故名。

[53]《水道提纲》:清齐召南著,共28卷,成书于于乾隆二十六年(1761)。专叙水道源流分合。首列海水,次各省诸水,再次西藏、漠北诸水和西域诸水,皆以巨川为纲,所受支流为目。齐召南(1703~1768),字次风,号琼台,晚号息园,浙江天台人,清朝官吏。一生著述颇丰,有《史记功臣侯年表考证》《汉书考证》《历代帝王年表》《水道提纲》《温州府志》《天台山志要》等。

[54]《水经注》:为公元6世纪北魏地理学家郦道元所著,全书三十多万字,详细介绍了中国境内一千多条河流以及与这些河流相关的郡县、城市、物产、风俗、传说、历史等,是中国古代较完整的一部以记载河道水系为主的综合性地理著作。郦道元(约470~527),字善长。汉族,范阳涿州(今河北涿州)人。北朝北魏地理学家、散文家。

[55]《读史方舆纪要》《乾隆府厅州县志》:均为清朝的历史地理巨著。以下的《元和郡县志》《大清一统志》以及《李申耆五种》均为当时的地理著作。

[56]《南北史》:即《北史》和《南史》的合称。《元史》:是系统记载元朝兴亡过程的一部纪传体断代史,成书于明朝初年。由宋濂(1310~1381)、王濂(1321~1373)主编。

[57]侨置:我国古代政权在战争状态下,政府对沦陷地区迁出的移民进行异地安置,为其重建州郡县,仍用其旧名的行政管理制度。

[58]左近:左右、附近、临近。

[59]阑入:此处指掺杂进去。

[60]郑樵(1104~1162):中国宋代史学家、目录学家。字渔仲,南宋兴化军莆田(福建莆田)人,世称夹漈先生。郑樵的著述达80余种﹐但流传下来的仅有《夹漈遗稿》《尔雅注》《诗辨妄》《六经奥论》和《通志》等。《通志》是以人物为中心的纪传体通史,全书共200卷。

[61]“欲治”两句:出自《大学》“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大学》原为《礼记》第42篇,宋朝程颢、程颐兄弟把它从《礼记》中抽出,编次章句,从此成为儒家经典。至于《大学》的作者,程颢、程颐认为是“孔氏之遗言也”。而朱熹把《大学》重新编排整理,将其分为“经”一章,“传”十章。并且认为,“经”是孔子的话,曾子记录下来;“传”是曾子解释“经”的话,由曾子的学生记录下来。

[62]尸位素餐:指的是空占着职位而不做事,白吃饭。出自东汉班固《汉书·朱云传》:“今朝廷大臣,上不能匡主,下亡以益民,皆尸位素餐。”

[63]《左传》:儒家经典之一,与《公羊传》《谷梁传》合称“《春秋》三传”,并且以丰富的历史材料诠释《春秋》,对研究春秋史和远古史提供了珍贵的史料,左丘明著。左丘明(约前502~约前451),姓左丘,名明(一说姓丘,名明,左乃尊称),春秋末期鲁国人。与孔子同时或略早于孔子。双目失明,故后人亦称盲左。

[64]上司:高级官员的通称,也为旧时属吏对上级长官的通称。

[65]去位:离开官位,卸职。

[66]周公:周代的爵位,通常指历史上的第一代周公,姓姬名旦(生于约公元前1100年),亦称叔旦,是周文王姬昌第四子。因封地在周(今陕西岐山北),故称周公或周公旦。他是西周初杰出的政治家和军事家,被尊为儒学奠基人,也是孔子一生最崇敬的古代圣人之一,周公吐哺即说周公旦。

[67]《康诰》:西周时周成王任命康叔治理殷商旧地民众的命令。

[68]隐公、桓公之事:隐公是鲁惠公的庶长子。惠公死时嫡子桓公还太小,于是隐公上台执政,却并非正式继承王位,而是摄政,意思是等太子成人之后,就把政权还给太子。

[69]丁忧:即祖制。具体来说,是朝廷官员的父母亲如若死去,无论此人任何官何职,从得知丧事的那一天起,必须回到祖籍守制27个月,即为丁忧。原指遇到父母或祖父母等直系尊长等丧事,后多指官员居丧。丁忧源于汉代,至宋代则由太常主其事。

[70]潘安仁(247~300):即潘岳,又称潘安,字安仁,西晋著名文学家,河南荥阳中牟(今河南郑州中牟大潘庄)人,潘安之名始于杜甫《花底》一诗“恐是潘安县,堪留卫玠车。”后世遂以潘安称焉。《悼亡诗》:“荏苒冬春谢,寒暑忽流易。之子归穷泉,重壤永幽隔。私怀谁克从?淹留亦何益?僶俛恭朝命,回心反初役。望庐思其人,入室想所历。帏屏无仿佛,翰墨有余迹。流芳未及歇,遗挂犹在壁。怅恍如或存,回遑忡惊惕。如彼翰林鸟,双栖一朝只。如彼游川鱼,比目中路析。春风缘隙来,晨溜承檐滴。寝息何时忘?沈忧日盈积。庶几有时衰,庄缶犹可击。”

[71]刘勰(约465~520):字彦和,生活于南北朝时期的南朝梁代,中国历史上的文学理论家、文学批评家。祖籍山东莒县(今山东省日照市莒县)东莞镇大沈庄(大沈刘庄)。《文心雕龙》:是中国第一部系统文艺理论巨著,也是一部理论批评著作,完书于中国南北朝时期,分为“上、下”两编,每编25篇,包括“总论”“文体论”“创作论”“批评论”“总序”等五部分。《文心雕龙》全书受《周易》二元哲学的影响很大,是中国有史以来最精密的批评的书,“体大而虑周”,全书重点有两个:一个是反对不切实用的浮靡文风;一个是主张实用的“攡文必在纬军国”之落实文风。

[72]韩退之:即韩愈(768~824),字退之,故称韩退之。

[73]阮芸台:即阮元(1764~1849),号芸台,又号雷塘庵主,晚号怡性老人,谥文达,清代江苏仪征人。

[74]《易经》:即《周易》,是一部中国古哲学书籍,简称易。《周易》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对中国文化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是中华人民智慧与文化的结晶,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

[75]《周礼》:儒家经典,西周时期周公旦所著。《周礼》所涉及之内容极为丰富,无所不包。堪称上古文化史之宝库。

[76]《仪礼》:儒家十三经之一,内容记载着周代的各种礼仪,其中以记载士大夫的礼仪为主。秦代以前篇目不详,汉代初期高堂生传仪礼17篇,另有古文仪礼56篇,已经遗失。

[77]“诗言志”四句:出自《尚书》。

[78]江艮庭:生卒年不详,清朝苏州名医,喜篆字,每逢为人治病时,总会以篆字来写药方。

[79]周昌(?~前192):西汉大臣,刘邦老乡,沛(今属江苏沛县)人。秦时为泗水卒史。秦末农民战争中,随刘邦入关破秦,任御史大夫,封汾阴侯。耿直敢言,有口吃。

[80]李石曾(1881~1973):原名李煜瀛,字石僧,笔名真民、真石增,晚年自号扩武,高阳人。国民党四大元老之一,早年曾发起和组织赴法勤工俭学运动,为中法文化交流做出了很大贡献。蔡孑民(1868~1940):即蔡元培,字鹤卿,又字仲申、民友、孑民,乳名阿培,并曾化名蔡振、周子余,汉族,浙江绍兴山阴县人,中国著名革命家、教育家、政治家,中华民国首任教育总长。吴稚晖(1865~1953):原名脁,后改名敬恒,学名吴纪灵(又称寄蛉),字稚晖。中国近代资产阶级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书法家,中央研究院院士,出生在江苏武进的雪堰桥一带。

同类推荐
  • 经典国学必读书系(套装共21册)

    经典国学必读书系(套装共21册)

    本套书包括《国学之子学精粹》、《国学之史学精粹》、《国学之蒙学精粹》、《国学之经学精粹》、《国学之集学精粹》、《国学之常识精选与趣典》、《庄子(杂篇一)》、《庄子(杂篇二)》、《庄子(外篇一)》、《庄子(外篇三)》、《庄子(外篇二)》、《庄子(内篇)》等,共21册。国学,是以先秦经典及诸子百家学说为根基,涵盖了两汉经学、魏晋玄学、隋唐道学、宋明理学、明清实学和同时期的先秦诗赋、汉赋、六朝骈文、唐宋诗词、元曲与明清小说并历代史学等一套完整的文化、学术体系。国学,自“西学东渐”后相对西学而言泛指“中国传统思想文化学术”《商君书》是战国时期法家学派的代表作之一,也称《商子》,现存24篇。该书解决了在当时条件下实行变法的理论基础问题,提出了变法的几大原则,既有宏观理论阐述,也有具体的法令军规,其中有些内容比如不能让利益一致的人相互监督等,至今仍有借鉴意义。本书的文体多样,议论体有:《农战》《开塞》《划策》等十数篇,或先综合后分析,或先分析后综合,兼用归纳演绎,首尾呼应。有时也运用比喻、排比、对比、借代等修辞手法。《徕民》篇运用了“齐人有东郭敞者”的寓言,以增强说理的效果和形像性。说明体有:《垦令》《靳令》《境内》等篇,是对秦政令的诠释。辩难体有《更法》,通过人物对话相互驳辩来阐述中心论点,司马迁录入《史记·商君列传》,用以表明商鞅的主张。
  • 余味:跟随余秋雨品中国文化

    余味:跟随余秋雨品中国文化

    如果读者对余秋雨先生的散文还有质疑,那么就请从《余味:跟随余秋雨品中国文化》开始--翻开第一页,从《余味:跟随余秋雨品中国文化》对余秋雨散文作品零星片语的撷取中,用心去鉴赏、去品味、去感悟,去摸索知识以外的文化内涵,细细体悟这份绵延不尽的文化“余味”。
  • 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

    《中国人的精神》又名《春秋大义》,由国学大师辜鸿铭的一系列英文论文结集而成,是东西方文化比较的早期代表作品。辜鸿铭在书中把中国人同美国人、英国人、德国人、法国人进行对比,指出中国人同时具备深刻、博大、简朴和灵性四种美德,并主张用中国传统的儒家思想解决西方社会存在的问题并对其进行改造。本书力图捍卫中国传统文化,出版后在西方社会引起巨大反响,先后被译为德语、法语、日语、汉语等多种语言,并多次再版。德国因为本书面掀起数十年的辜鸿铭热。
  • 留学美国:我们的故事

    留学美国:我们的故事

    这本中国两岸三地新老留学生的纪实文集,故事生动、场景广阔、经验丰富、分析客观宛如一册留学小百科,不但为留学美国提供很好的参考,并且为研究中国留学史提供了第一手的资料。留学故事多为留美学生含泪的微笑,却为年轻人指出一条通向成功之路。留学学子大多坚韧不拔,勇于拥抱理想、实现理想,奋斗不息,经历不断增加自身实力、成为强者的磨练。读来令人感佩。《留学美国:我们的故事》收入来自两岸三地新老赴美留学生及其家属写出留学生涯中种种感人的故事,原生态展现留学北美的苦乐悲欢,是留学经历和经验之作。编入的39篇作品为中国当代留学史留下第一手资料。
  • 山海雅韵

    山海雅韵

    从吴越文化的荟萃,到历代文人雅士的遗韵,金山的海派文脉源远流长,历久而弥新。数千年的人物风流,可制皇皇巨著,而薄薄一册解读的只是金山文化发展的脉络和其中一些刹那的闪烁。跟着本书去了解、熟悉金山的前世今生,比如:明长城“金山卫”砖刻与金山的故事、上海硕果仅存的最后一座渔村、妈祖文化在上海的发端演变……与此同时,可边读边走去看看:最具吴越文化交融特色的千年古镇枫泾、黄公望潜心绘制传世名作《富春山居图》的吕巷……放下书本,可以去尝美食、看农民画展、听金山故事……
热门推荐
  • 重生八零致富妻

    重生八零致富妻

    (本文甜宠,加虐渣爽文,男主腹黑深情,女主坚强乐观,三观超正!外加美食向,适宜在吃饭时间阅读,会食欲大增!男女主双洁,绝没有狗血第三者,放心食用!)林芳重生回到八零,发誓改变懦弱悲惨一生:虐渣打脸,发家致富,撩美男,一样都不能少!重生后的女主,人生开挂,没有完不成的致富路,渣男贱女齐收拾。最重要还有一个随身相伴的俏郎公:“芳芳,回家吃饭啦!”温馨浪漫,甜如蜜!
  • 爆萌仙狐

    爆萌仙狐

    (新书《甜心女王很凶萌》已发)她是仙妖所生,是世人眼中的异类,殊不知她原本就是九天之上的一颗透明灵蛋,天地灵气孕育,天为父地为母,身份尊贵显赫。
  • 坏蛋之身不由己

    坏蛋之身不由己

    曾是叱咤风云的知名人物,为何退出生死争斗的漩涡?为何游遍世间,而不放弃身边兄弟之情?他的人生将会充满怎样的神奇色彩?他的价值观将如何改变?尽请期待坏蛋之身不由己,不一样的主角,同样令人激情澎湃的故事……
  • 冷王追爱:萌妃轻点宠

    冷王追爱:萌妃轻点宠

    一朝穿越,慕容轻舞成了慕容大将军府不受宠的痴傻丑颜二小姐,更是天子御笔亲点的太子妃!略施小计退掉婚约,接着就被冷酷王爷给盯上了,还说什么要她以身相许来报恩。咱--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给未来加点蕴

    给未来加点蕴

    手中一把扇,心种一灵根,头悬一座山,开局一赢家。一德一功行,一运一福报,一劫一境界,一凡一仙家。诸天空妙境,太上有感应,万物皆如棋,天地一棋盘。……简单的说,这是一个大神遭劫后,又从凡到仙的故事。
  • 蔷薇纪年静谧时

    蔷薇纪年静谧时

    蔷薇盛放的年华尽端,你微笑的剪影,是守望静谧的唯一微光。
  • 启禀王妃王爷嫁到

    启禀王妃王爷嫁到

    “不记得我了吗。。”溟叶站起身看着眼前的和尚,泪水不经间流过脸颊,“居然是失忆了”“施主说笑了”眼前的和尚眼神中不带着一丝温柔。
  • 默心结

    默心结

    一朝小透明,一朝成女帝。一朝是影帝,一朝无光环。叮当,恭喜你拿到了穿越卡牌!欢迎来到新大陆~女主:“为啥我一睁眼就变成了最珍贵的崽?说好的小透明呢?”男主:“凭什么把我的男神光环搞掉?还让我自己去打怪升级重拾?”『缄默中回首,心早已远离。凤难飞九天,是因有情绊。』【你,究竟是我的解药还是毒药?】
  • 洪荒之永恒国度

    洪荒之永恒国度

    混沌,大学生重生在天地未开的混沌,一个不窍的神话。一个不一样的寻道。游混沌,寻法宝,证圣立教!切不知,当初寻得一把‘永恒之剑’,一把剑带给他无数的惊喜。也带给他无数的坎坷。盘古复活,寻得盘古家族!为什么盘古家族背负着开天的使命?而那‘永恒之剑’到底是什么样的剑,为了夺得到他,不息一切代价!竟然穿越空间,来到洪荒!看看,洪荒世界外,那华丽的法术,震撼的法则。时间法则,空间法则等等!一切存在究竟是为了什么?切跟随徐风与盘古揭开那神秘的面纱……
  • 和好看的你在一起

    和好看的你在一起

    柯怡最近沉迷于疯狂攒钱,她有一个不可告人的目标:买一架直升飞机。柯怡:“等找到意中人,我一定会开着直升飞机去表白,让他觉得我是个盖世英雄。”意外得知真相的男神:“表白是男人的事,不过,我的狗还缺个保姆,你要愿意,我的私人直升飞机可以半价出售。”柯怡:“……成交。”为了早日拿下直升飞机,别说是伺候狗,就算男神是条狗……她眼睛也不带眨一下的。几个月后某架直升飞机上——男神:“降落地点在哪?表白对象是谁?”柯怡:“谁说我是去表白的?表白对象还没找到,不用降落,就这么飞着,这次我是来前男友学校上空炫耀的。”男神:……怎么办,狗保姆作的这么与众不同,他好像有点动心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