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而言,意大利人不喜欢被人视为竞争心很强的人,他们甚至以过分追求成功为耻。教育者尽量不让学生之间有形成对照的情形,他们以评价的方式来取代分数。20世纪60年代与70年代,许多政治家与学者批评能力主义?愈有价值的人获得愈多、晋升愈快?,主张不管做什么,每个人都应该获得同样的待遇。
相反,美国人认为竞争是有益的。他们主张每个人都应该为成功而奋斗,做得越好的人,应该得到越多的回报。另一方面;美国人对公平的观念非常敏感。他们主张每个人都必须拥有平等竞争的机会,能够克服障碍和困难的人,受到的评价越高。贫穷的人与条件较差的人必须受到援助,但是任何人都不能免于竞争。
毫无疑问地,意大利人所选择的方式有他的优点。生活过得更安定,每个人都能找到自己的位置。在许多情况下,人与人之间的关系更平和了。但是,矛盾的是,害怕竞争的社会是嫉妒心更强的社会。这或许听起来不可思议,却是事实。
我们不会嫉妒与我们差距过大的人。两个朋友,一个人成功,另一人未成功时,便会发生强烈的嫉妒。明星嫉妒其他明星,记者嫉妒其他记者,作家嫉妒其他作家,足球运动员嫉妒其他足球运动员,女人嫉妒女人,男人嫉妒男人。
嫉妒发生于我们发觉本来与自己在同一层次的人,现在却凌驾我们的时候。当我们无法超越他,再也无法与他竞争的时候,嫉妒便发生了。这时候,我们面前有两条道路。一条是肯定对方,真心为对方的成功鼓掌;一条是期望他失败与毁灭。一个赞扬成功者的社会之所以较少被嫉妒左右,是因为这个社会不但鼓励竞争,更承认别人的成功。
相反的,嫉妒产生的时候,我们放弃自己的努力,甚至放弃目标,只是一味期望对方不要成功。嫉妒是一种消极的破坏性力量,它一心期望美好的事物毁灭。
一般而言,嫉妒者会用公平或正义的面具来掩饰其嫉妒。尼采和席勒?MaxScheler,德国哲学家?对此描述得很透彻。心怀妒火的人憎恶强者、胜利者,而且深信那些人拥有的不是优点而是缺点。他深信真正具备优点和道德的人是贫穷、弱小、痛苦、落后、失败的人,也就是他自己。
以怨恨者的道德观而言,成功的人经常被批判,只有悲惨、贫穷、苦恼的人才拥有单纯的心,才具有被救赎的资格。意大利的基督教显然在强化这种想法,此一现象使嫉妒成为社会进步的障碍之一。意大利有文学奖、电影奖的审查委员会。一般来说,不畅销的作品及不可能进军国外市场的作品特别容易得奖。那些审查委员做这个决定的动机是嫉妒,却以艺术的理由来粉饰。
同样的事也发生在大学内的各种竞争,特别是许多平庸的人在审查比他们优秀的人时最容易发生。
嫉妒是一种到处都见得到的负面感情。但是大家若以鼓励竞争、肯定价值、为成功喝彩的方式,努力削弱这种感情。乐于称赞卓越的人物,使人性朝正面发展,那么,生活因此也会变得积极而有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