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40400000040

第40章 人间怪事(6)

我国重庆市大巴山区巫山县有一个食草人,他就是当地农民龚清孝。龚清孝原来爱吃肥肉、米饭。1976年6月的一天,他从附近煤矿挑煤回食草人。家途中,口焦舌干,偶然间产生了吃野草解渴的念头。于是,他采食了一把嫩绿的丝毛草,放在口中咀嚼,顿时觉得清香可口。从此,他每天饭量逐渐减少,食草量却不断增加,一日三餐必吃草。春秋季,他吃丝毛草、麦穗等鲜草;冬天吃干稻草、松树果、柏树籽等。现在,他还吃少量米面食物,但闻到肉和动物油的气味,就呕吐不止。多年的吃草生活,使龚清孝的体力和记忆力有所衰退,但神志清醒,干农活很有条理,家庭生活也不受影响。至于他为何发生这种情况一直未能查明原因。

不用吃饭的奇怪女子

我们都知道,人不及时吃东西,就会造成能量供应不足,然后会感觉浑身没有力气,要是长期挨饿就会有性命之忧了。

然而我国湖北却有这样一位奇特的女子:她十几岁时得了一种怪病,让她的喉咙咽不下东西,后来她的病虽然治好了,可她却从此以后不再吃东西,只是每隔一段时间去医院注射一些葡萄糖。在熬过初期的不适之后,20多年过去了,她的发育完全正常,体力、智力也和其他同龄人一样。人们不禁要问:她究竟是在依靠什么生存?难道空气中也会有能量被人体吸收吗?医学专家对此事也是百思不得其解。他们曾经对她进行了为期几个月的跟踪观察,但是什么异常情况也没有发生。她和其他正常人的生活完全一样。

究竟是什么原因,让人不吃东西也能正常发育和长大呢?期待在不久的将来,科学家们能解开这个谜团?

恐龙是热血动物还是冷血动物?

恐龙是热血动物,还是冷血动物?这是20世纪70年代古生物学界的一场论战的中心课题。众所周知,自从人类了解到在地球上曾出现过恐龙这类巨物之后,动物学家和古生物学家便把它归入爬行动物的范畴,而恐龙体温随外界的温度变化而变化,恰恰是爬行动物的最大特征之一,因此,几乎所有的科学家都天经地义地认为,恐龙属于冷血动物或变温动物。

但是在1972年,美国哈佛大学学者鲍勃·贝克提出恐龙是具有热血生理的、极为敏捷活跃的动物,并认为恐龙并没有断子绝孙,鸟类就是恐龙的后裔。为了证实自己的论点,贝克列举了许多研究证据。这位学者指出,动物的肢体状况能反映出它对能量的需求。如果它采用“完全直立”的姿势,这就说明这类动物动作敏捷、行动活跃,因而也就需要更多的能量;而要维持这样高的能量输出,只有热血动物才能够做到。根据对恐龙骨骼的研究已经知道,它的肢体是完全直立的,腿也长,从理论上估计其奔跑速度非常快,可以达到每小时26~96公里,显然应该是热血动物。此外,贝克还提出了“共同结构”的理论。这种理论认为温血动物需要更多的能量,因此,也就需要吃更多的肉食,它们所捕杀的动物要比冷血食肉动物更多,结果从恐龙的动物群组合中证实了这一点,那就是食肉性的恐龙所占的比例相当之高,由此也能说明恐龙是热血动物。这一理论引起了巨大反响,有些学者提出了补充该理论的研究结果。英国学者德斯蒙德在他所着的《热血恐龙》一书中指出,恐龙类里很少有身体小巧的小型恐龙,因为一只小型的热血动物,如果身体外表没有毛发或羽毛的绝缘覆盖物,就会过速地散失自己的体温,而恐龙差不食肉恐龙多都是庞然大物,所以不能太快地失去体热。其次,在一些最为庞大的恐龙脊椎骨里,有一些巨大的空腔,这表明恐龙可能也有鸟类那样的一个气囊系统,使肺部能更有效地换气和更充分地从空气中摄取氧气。还有,恐龙都具有一个较为完整的次生腭,有了这个腭就能边吃食物边呼吸,而任何一种热血动物都需要持续不断地进行呼吸。

热血恐龙的理论导致了古生物学上的一场革命,它打破了许多传统观念,但同时也遭到了许多古生物学者的强烈批评和抨击,尤其是遭到了生理学家们的反对。以大英博物馆研究古代爬行动物和鸟类的学者艾伦·查理吉为代表的学者们,不赞成“共同结构”的理论,他们提出作为热血动物的鸟类虽然可能是恐龙的后裔,但不代表所有的恐龙都起源于共同的祖先。

恐龙是冷血还是热血,此问题涉及到恐龙的分类、特性和习性。到目前为止,虽有大量的事实证明一些肉食恐龙和中、小型恐龙可能是热血动物,但对大型草食恐龙究竟是冷血还是热血尚难下定论。此外,它还涉及到恐龙的灭绝问题。因为,如果许多中、小型恐龙是温血的,那么导致恐龙灭绝的原因是什么?显然用陨星撞击、火山喷发、气候变化等造成气候变冷、食物短缺等原因均难以完满解释。

动物为何有“杀过”行为?

动物学家发现,一只金钱豹有时能够一下子杀死17只山羊,然后把尸体放在那里,扬长而去;狮子能够杀害更多的牛、羊、驴,远远超出自己的食量;北极熊能够一连杀死21只独角鲸;几只饿狼一次可以杀害上百只的小驯鹿。这些被称为动物的“杀过”行为。

人们最熟悉的是赤狐的“杀过”行为。欧美村落的农民都知道,赤狐常在夜间闯入棚舍,把鸡、鸭统统杀死。据说,一位荷兰的动物行为学家曾在农村鸡舍旁守夜观察,目击一只赤狐跳进鸡舍,大约在10分钟的时间内,把鸡舍中的12只小鸡全部杀尽,最后仅带走1只,弃留下11只死鸡。不仅如此,赤狐还常常在暴风雨之夜,闯入黑头鸥的栖息地,轻而易举地把数十只鸟按顺序逐个咬死,竟一只不吃,一只不带,空嘴而去。后来,有一位动物学博士来到黑头鸥的栖息地进行考察,发现这种鸟在夜间,尤其是在暴风雨来临的时刻,都蹲在地上一动也不动,即使遇上人和猛兽也不逃避。

猫头鹰是捕捉田鼠的能手,尤其在繁殖期间的猫头鹰,捕鼠本领更为惊人,会表现出极大的“杀过”行为。有的猫:头鹰即使在饱餐以后,遇上鼠类仍会奋力追逐,宁可杀死扔弃,也不让田鼠逃脱。

动物的“杀过”行为对人类来说既有利又有弊。例如猫头鹰大量杀死老鼠,显然对人类是有益的。但赤狐杀死家禽以及狮、豹、狼等猛兽过量杀害家畜和野生动物,又使人类遭受损失。

人们虽然听到或看到一些动物确有“杀过”行为,可是对它们“杀过”的原因至今还不清楚。一些动物学家认为,“杀过”是食肉动物残忍好杀的本性,不仅在陆生猛兽中有,在海兽里也有,如虎鲸群冲入海豚或海狮群后,几乎可使对方“全军覆没”,可是被它们所食的仅是少数。另一些动物学家认为,即使是凶残的食肉动物,其“杀过”行为也是偶然现象,是由于它们接近猎物时,受到将被捕食动物的惊吓和窜逃的刺激而引起的,决不是残忍好杀的本性所致。然而,较多的动物学家认为,“杀过”成因不能一概而论,要作具体分析,有的动物是出于本性,有的动物却是受到刺激而引起的,也可能两种原因兼而有之。少数动物学家提出,以上对动物“杀过”行为原因的解释,都属于推测性的,目前还缺乏科学的论证。

动物杀婴的原因何在?

动物都有护幼的天性,再凶残的动物似乎也不会去伤害同类的幼体。动物的母爱和舐犊之情常赢得人们的赞叹。相反,对动物社群中出现的自相残杀或同类相食,人们会由衷地反感厌恶;要是发现动物杀害幼体,更是将之视为罪孽。

生物学家当然不会单从人类的道德标准去评价一种动物行为,但即使从生物学意义上来说,生物学家也承认,动物成年个体的护幼天性是保证种族繁衍的一种本能,而偶然出现的杀婴现象则是一种特殊条件下出现的反常行为。但据近20年来野外工作取得的资料表明,野生动物中杀婴现象十分普遍,从灵长类、食肉类、啮齿类,一直到鸟类、鱼类都有发生。动物杀婴的死亡率竟然远高于人类中的谋杀甚至加上战争造成的死亡率。因此,当近10年来有关动物杀婴的报告开始频繁地出现时,许多科学家都感到困惑。围绕动物杀婴的原因,动物学家、人类学家、社会生物学家展开了激烈的争论。

会啄死第三只幼雏的黑鹰。以美国伯克利大学的人类学家多希诺为代表的一些学者认为,杀婴是由环境拥挤造成的一种压迫效应。证据是在种群密度很高的猴子中确有杀婴现象,实验室空间狭窄的鼠笼里饲养的小鼠也常咬死刚生下的幼鼠。野外条件下,一些较高等的社群动物如猩猩、狒狒和猴子中,当发生种群内冲突时,幼体常遭杀戮。当种群密度升高,食物显得不足时,淘汰幼体是为了减少对食物的竞争,如黑猩猩会咬死并吃掉非亲生的幼体;姬鼠会咬死企图吃奶的病弱幼体;黑鹰会啄死第二只孵出的雏鸟。有些学者将这种杀婴比做一种残忍而不经济的节育措施,因为在动物社会内,还不可能有完善而有效的避孕方法,就是在人类社会的早期,杀婴也是比流产安全的一种措施,而且选择性的杀婴还有优生意义。多希诺还指出,动物在受到惊扰威胁或嗅到特殊气味时,也会发生杀婴,如母兔在刚产下幼兔时,如受到外界惊扰就会吃掉幼兔。但纽约动物学会的汤姆·斯特鲁萨克等专家不同意这种观点,因为他们曾在乌干达的基倍勒森林中亲眼观察到三种猴子在种群未受惊扰且并不拥挤的情况下杀婴。

跟拥挤压迫效应不同的观点认为,杀婴是一种结偶生殖的需要。持这种观点的有日本京都大学的动物学家杉山、美国生物人类学家联合会的一些科学家,他们提出了一种生殖优性假说。杉山曾长期研究灰长尾叶猴的野外生活。长尾叶猴历来被认为是一种温和的社群动物,种内成员会很好地集群合作,很少发生争斗。杉山发现,猴群一般由1~3只成年雄猴为头领,带领着25~30只个体猴,年轻雄猴在登上首领宝座接管一个种群时会杀死几乎所有未断奶的幼猴。用拥挤效应显然无法解释这种杀婴行为,因为整个猴群都有足够的活动空间和丰富的食物,外界环境也未对它们构成威胁。他们认为,接管种群的新雄体杀死未断奶的幼猴,是楚楚可怜的小叶猴,它会不会也成为老叶猴掌下的牺牲品。杀幼为了更快地得到自己的子孙。因为一般哺乳动物在授乳期不发情,杀死奶猴可促使母猴早发情,从而早生育新头领的后代。因此,这种表面看来有害的破坏行为,除了使新头领得到利益外,对整个种群可能仍是一种生殖上的进步。就是被杀婴的母兽也往往能从自己后代的死亡中受益,当被屠仔的场面惊扰后不久,通常它就与杀婴凶手结偶。这些在老的社群中地位较低的雌体,会通过与新头领结偶而获得较高的地位,得到较好的食物和较多的保护。它所生下的幼猴是新头领的后代,会受到保护而不致被杀。但持不同观点的学者指出,生殖优性假说也证据不足。因为有些动物如兔、绒鼠、袋鼠、黄麂等产后即会发情,而上述基倍勒森林的三种猴子在新头领接管种群后杀婴行为也仍不停止;对于雌体杀婴以及鸟类、鱼类中的杀婴,生殖优性原则更无法解释。因此生殖优性假说也有明显的局限性。

动物杀婴的原因究竟何在?现在还是个待揭之谜。

猿猴竟然虐待子女?

猴类和猿类属于灵长类动物,是与人类进化关系最为接近的动物。研究者发现,它们在行为上也与人类比较接近。美国加利福尼亚州马托勒研究所所长、心理学家尤素福·埃文长期研究猿猴和其子女的关系,他发现,猿猴常常有虐待子女的行为,这种行为与人类社会中虐待子女的行为相类似。根据这一发现,埃文推断。因而有可能建立一个动物模型,以了解虐待子女行为的生物学根源。

埃文的上述观点提出以后,引起了其他研究者的浓厚兴趣。不少动物学家、心理学家、人类学家对这一问题进行了深入研究。然而,研究猿猴和它们子女关系的科学家得出了两种截然相反的结论,引起了激烈的争论。

一些学者断言,猿猴中确实有虐待子女行为。美国科罗拉多大学医学院的精神病学家马丁·里特和巴克内尔大学的南希·凯恩对一个豚尾猴群体连续12年虐待子女的记录进行分析,他们发现了87起虐待事件,涉及69只幼猴,受虐待幼猴占幼猴总数的1/3。他们还发现,猴群社会拥挤会使得虐待幼猴事件增加。而猴群中因患精神病而虐待子女的只占很小的比例,大两对猕猴母子。多数虐待子女的猴没有明显的行为变态。美国亚特兰大岳克斯灵长类研究中心的心理学家罗那德·南德勒发现,生下婴儿后离开正常社群的雌大猩猩倾向于在肉体上虐待它的孩子。在美国一些动物园里,雌大猩猩产仔前后,饲养员常常让它们暂时离开群体,以便保护幼仔。美国威斯康星大学心理学家斯蒂芬·苏密也指出:在野外,弥猴、长尾猴与狒狒群中,都发生过虐待子女的行为。

另一些科学家却不同意埃文的说法。他们认为,猿猴中并不存在类似人类虐待子女的行为。美国俄勒冈地区灵长动物研究中心心理学家格瑞·依顿报道说,他在研究中心的大群日本猕猴中观察,并没有发现它们虐待子女的证据。这些猕猴被围养在16平方米的土地上,围养地的环境与猕猴天然柄息地十分相似。佐治亚理工学院的泰瑞·迈帕尔曾经在卢旺达观察山区大猩猩,他说,他从未看见过大猩猩在野外虐待子女的现象。雌大猩猩由于缺乏经验,常常不善于照料幼仔。可是,它们很快就能学会做一个好妈妈。芝加哥大学生物学家简·爱特曼是一位研究母狒狒的专家,她也否认狒狒有故意虐待子女的行为。美国杜克大学灵长动物专家彼德·克劳佛反对埃文关于猿猴虐待子女的学说,他说:“我认为虐待子女这个概念根本不能应用于灵长动物。虐待子女是人类母亲对孩子的一种认知反应,而在观察动物时,我看不到这样假定的依据。虐待这个概念和它在文化方面的全部含义都是人类所特有的。”克劳佛的上述说法,反映了多数反对埃文观点的专家的想法。

以上两派观点针锋相对,各有各的观察材料,各有各的理论依据。究竟哪一种观点正确?猿猴到底有没有虐待子女的行为?人类的虐待子女行为是否能在猿猴行为中找到原始的“动物模型”?看来,要回答这些问题,还有待研究者们的进一步努力。

蝮蛇为何群居孤岛上?

神奇的大自然供给人类空气、阳光和水,同时也给人类带来了许多不可思议的谜。在中国辽宁省旅顺西北25海里处的渤海湾海面上,有一个面积约1平方公里,由石英岩、石英砂岩等组成的岛屿。岛上地势陡峻,多洞穴和灌木。就在这样一个由石英岩和石英砂岩组成的小岛上,盘踞着成千上万条蝮蛇。因而,人们称它为“蛇岛”。

同类推荐
  • 人类的希望:航空航天科学知识1(青少年科普知识必读丛书)

    人类的希望:航空航天科学知识1(青少年科普知识必读丛书)

    本套丛书分海洋、航空航天、环境、交通运输、军事、能源、生命、生物、信息、宇宙等十册。收录词条约五千个。涉及知识面广阔且精微。所包含的内容:从超级火山、巨型海啸、深海乌贼、聪明剑鱼……到地核风暴、冰期奥秘、动物情感、植物智慧……;从登陆火星、探访水星,到穿越极地,潜入深海……既有独特的自然奇观,又有奇异的人文现象;既有对人类创造物的神奇记述,又有人类在探索和改造自然过程中面对的无奈、局限,以及人类对自然所造成的伤害,自然对人类的警告……
  • 创造与发明

    创造与发明

    钟表、眼镜、电话、火车、汽车,这些在我们生活中耳闻目睹的事物,看似平常,但这些发明创造在人类历史长河中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创造与发明》集中介绍了一些影响世界及与生活息息相关的发明创造及中外历史上知名的发明家。
  • 硬笔书法技法(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

    硬笔书法技法(最新21世纪生活百科手册)

    楷书是具有一定法则,一笔一画写出来的字体。楷书工整、庄重,应用范围很广。楷书是学习钢笔字入门最适宜的字体。学习楷书,可以提高初学者驾驭笔的能力,掌握基本笔画的书写和各种构字类型的一般规律
  • 动植物百科

    动植物百科

    从地球诞生到6亿年前,这段时间在地球历史上被称为隐生宙,虽然延续的时间约有40亿年,但由于材料不足,未能划分出详细的历史发展阶段,一般只再分为太古代和元古代,而它们之间还无确定的界限,因此常统称为前古生代。
  • 长寿的钥匙上(破解人类文明与科学之谜)

    长寿的钥匙上(破解人类文明与科学之谜)

    亘古永恒的宇宙时空,时时在演绎着如歌如梦的天地玄妙,处处伏掩着似真似幻的远古谜团,是谁创造了如此绚丽多彩的大自然?是谁赐予了人类宝贵的生命?人类又怎样才能找到长寿的钥匙?本书将为您提示长寿的奥秘。
热门推荐
  • 荷蕊传

    荷蕊传

    章琦的突然出现使得崇贤与暄儿这一对两小无猜的恋人面临考验,而章琦也因婚姻的缔结而日渐喜欢崇贤,当两份情感置于崇贤面前时,他还能否坚守当初的承诺?所谓荷蕊其人,须至后文才见矣,列位看官莫急。
  • 一枝白梅进墙来

    一枝白梅进墙来

    “我烧得糊涂,你要是要报答我的恩情,我现在也是说不出来的,就算说出来,我日后也是要反悔的。”眼前的小姑娘粉嫩的脸蛋红扑扑的,她吸了一下鼻涕,狠狠说道。“日后反悔也不要紧,你现在先说一个。”小男孩皱了皱眉头,稚嫩的脸上有着超乎年龄的沉稳,有一丝坚决之色。“那你给我一支白梅花吧。”还没退烧的她揉了揉眼睛,仿佛有几分困意,心不在焉道。“这里本就不生白梅。”小男孩眉头皱得更紧。“那你改日再给我吧。”她眯眼笑道。
  • 濯缨亭笔记

    濯缨亭笔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话语攻心术

    话语攻心术

    从出生的那一刻开始,我们就听着大人们的对话一天天成长;长大成人后,我们又通过对话来工作、谈恋爱、交朋友以及展示自我。由于对话已经跟日常生活融为一体,所以我们渐渐忽略了对话的重要性。不知道你想过没有,假如我们突然说不出话来了,那我们的生活会变成什么样子。其实,对话并不仅仅是信息传递的重要手段,它还是一种心理支配上的、以人际关系为目的的能力。从心理学角度来分析,对话中一问一答的语言形式并不值得关注,更为重要的是在对话交流的过程中,所形成的人际关系上的均衡力量。
  • 春答

    春答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丧尸危机之我的吃鸡系统

    丧尸危机之我的吃鸡系统

    病毒在全世界范围爆发。没人知道病毒是从哪里来的,只知道病毒无处不在……氧气中,水中,微生物中……只有少部分人适应了病毒。身体不好的,处于亚健康的,老人,小孩,身体无法抵抗病毒的几乎全部死亡……然而死亡才是开始……地球上80亿人十不存一……主人公在这个该死世界里只有一个目标,活下去!顺便杀他个1个亿丧尸!
  • 妖精手账

    妖精手账

    妖精与人类共存的年代,本该互不干涉,却没想到会引发动乱。时代的空洞将由何人来填补,又是何人打破动乱的格局。欢迎收看处女作“妖精手账”。
  • 次元逃亡记

    次元逃亡记

    群里突然加的许愿机器人,把两个看似仇人但又并非仇人的人拉入了一场逃亡之路……——————————书群567281466,欢迎加入~
  • 站立与行走:从王安忆和虹影的作品看女性写作的双重向度

    站立与行走:从王安忆和虹影的作品看女性写作的双重向度

    自从人类进入文明史以来,性别就不再保持自然性的单纯色彩,而是被涂抹上种种社会观念,以至于形成一套强大的性别秩序系统。性别二元对立反映了传统性别秩序中的性别定位。男人占据着能动的位置,是光明、权力的象征;女性则是被动、柔弱、阴暗的。伴随着20世纪60年代西方女权主义运动的兴起而出现的女权主义文学理论,则对这种男性对于女性的遮蔽进行了揭示和审视。它们探寻女性创作的传统,破除男性在创作中的霸权地位;它们解构菲勒斯中心主义,重新发现和确立女性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