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上次拒绝郑和宇已经过去一个星期了,这个星期郑和宇没有再像原来一样不知什么时候就冒出来跟她打招呼了。想着他应该已经放弃了,于小微心中不知道为什么并没有因此而松一口气,相反的,还有些恍惚。是的,在拒绝郑和宇的当天,于小微已经想清楚了,再拖下去对郑和宇绝对是个灾难,自己有陶晓静、有书的海洋任她翱翔,爱情跟她并不相关。
只是,人养一只小猫小狗还会有感情了,更不用说一个时不时会呲着大白牙冲着你笑的大男生了。于小微有点不习惯。但也只能是嘴硬不吭声,任陶晓静像一个复读机似的一遍一遍的好奇怎么那个阳光小帅哥不出现了。
每周都像往常一样去鼓楼做电视促销,和李子枫的相处已经进入默契阶段,李子枫和于小微两人都一样,都是沉默寡言款的,只是两人有分工有协作,交流虽少,但都已经有了对对方相处模式的一种了解和接受,于小微自从拒绝了郑和宇心中就一直有些闷闷的,她是不了解男生这个物种的。
自小到大,于小微本身的家庭环境有些复杂,在学校里就养成了不够打开自己的模式,她的三观都是书本教给她的,尤其是外国文学中的经典名著,对人性和价值取向往往都有深刻的思考与探索,在阅读的过程中于小微从刚开始的晦涩不懂,到慢慢思索转化,因此她的思想深度是远远高于周围的同龄人的,对于那些看到小虫子就尖叫连连引起男生注意的小女生,对那些追追打打嬉笑的男男女女在于小微眼中就是小猫小狗式的存在,因此于小微对此是不屑一顾的。收到的情书也是转身就丢的。这些青涩的情书哪有安娜·卡列宁娜与沃伦斯基的爱情动人心魄?如果有,于小微希望是轰轰烈烈,非其不可的一世爱情。再加上父亲与那个“哥哥”的表现给于小微留下了阴影,对于男生,于小微是不屑又不懂的。
对于李子枫,于小微从刚开始第一次交锋就对对方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只是对他的学识有着深刻的钦佩,这是知识分子间的惺惺相惜,没有其他的任何成分在里面,而每周两次的一起促销,让于小微觉得他是一个可靠的大哥哥,虽没有太多交流,可总能够在她需要的时候伸出援手,和他的相处,于小微虽然还放不下一开始见面时的紧绷,但已经不那么紧张和害怕了。
拒绝郑和宇之后,于小微再次和李子枫一起促销的时候,于小微就开始正面思考男生这一物种了。
是的,自己本能般的拒绝了郑和宇,她不是没有考虑过陶晓静的话,是啊,这个世界上哪有那么多可歌可泣的爱情?尤其是现代社会。节奏那么快,人们可以感兴趣费时间的事情那么多,自我的实现还没有完成,哪里还有那么多心思再加一个人帮着成长,就目前来说,于小微还是没有这个勇气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