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739600000005

第5章 《中国总论》的两个版本

美国第一部全面介绍中国历史和现状的著作《中国总论》(The Middle Kingdom),是19世纪美国汉学的代表作。20世纪美国汉学权威费正清评价此书说:“它简明细致地描述了中国社会生活和历史的方方面面,在今天看来仍然是一部有重要价值的著作。”(《中国沿海的贸易与外交》)

此书之作者卫三畏是美国最早的来华传教士之一。1844年,他已经在中国工作了十一年,按照规定可以休假一次,父亲每况愈下的身体状况更让他急于回国一行,可是他所属的传教差会资金紧张,无法提供费用;幸而卫三畏的老朋友、美国驻广州商人吉登·纳尔慷慨解囊,他建议卫三畏陪伴他经过埃及和欧洲回国,不过他本人由于业务的羁绊直到卫三畏到达美国后才离开广州。为了表示对纳尔的感谢,卫三畏将1848年出版的《中国总论》献给了他。

1844年11月卫三畏独自踏上了归国的旅途。他这次回国不仅为了省亲,也要为他主持的印刷所购买新的中文活字筹措经费。回到美国后,卫三畏四处活动,但资金还是有所短缺。于是卫三畏决定在家乡及其附近地区发表一系列关于中国社会生活、历史和制度的演讲来挣点钱。此时鸦片战争刚刚打开中国的大门,有识之士对中国兴趣浓厚,卫三畏的演讲大受欢迎。从1845到1846年,卫三畏一共演讲了一百多场,演讲地点也从家乡扩展到周边的一些重要城镇。这一番奔波劳累的意外收获是使他多年积累起来的有关中国的知识系统化了。1846年底卫三畏决定将演讲内容写下来出本书,为此他来到纽约,除了偶尔外出发表一些演讲外,一直专心写作,直到全书完成。这本脱胎于演讲的著作就是《中国总论》。一开始纽约几乎没有出版商愿意接受它,最后好不容易才由威利和帕特南公司(Wiley & Putnam)出版印行。

《中国总论》分上下两卷,长达1200多页(上卷590页,下卷614页)。全书分23章,比较全面地介绍了中国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状况。卫三畏能够在短短两年内写出这样大部头的著作,原因是多方面的。首先他在中国已经生活了十多年,特别是经历了鸦片战争前后中国的深刻变化,具有丰富的感性认识。此外他利用工作之余的时间不断地研究汉语和中国社会文化,积累了越来越多的理性认识。我曾在耶鲁大学所藏卫三畏档案中,看到过他的一份书单,其中包括《史记》、《文献通考》、《本草纲目》、《今古奇观》、《大清会典》、《瀛寰志略》等五十多种著作,这些应该只是卫三畏读过的一部分;除了中文书籍,卫三畏阅读和参考的西文书籍也为数不少,这从《中国总论》的注释中可以窥见一斑。

《中国总论》的出版为卫三畏赢得了不小的学术声誉,1848年夏天,纽约州的协和学院授予他荣誉法学博士学位。

早在独立战争之前就有一些美国人表现出了对中国的兴趣,但他们关于中国的知识完全来自欧洲人的著作。18世纪末中美直接贸易关系建立后,美国商人开始把他们在中国的所见所闻记录下来,美国人终于有了自己的信息来源。美国出版的最早一部关于中国的著作出自范罢览(Andrew E.van Braam)之手。范氏出生于荷兰,1758年被荷兰东印度公司派往中国,在澳门和广州先后工作了十五年,他早在1777年就表现出对美国的兴趣,1783年英美签订《巴黎和约》宣告美国正式独立后,他就移居美国并于次年成为美国公民。此后他又重新效力于荷兰东印度公司,在广州出任代理人。1794年他作为荷兰使团的一员前往北京庆祝乾隆登基六十周年。这次特别的经历为他提供了写作素材,1797年他的著作翻译成法文在费城出版,书名是《1794—1795年荷兰东印度公司赴中华帝国使团纪实》。但这本书出版以后没有引起太大反响,一则它是法文著作,在美国不容易打开市场,更重要的是就在同一年斯当东爵士出版了他那部广受欢迎的《英使谒见乾隆纪实》。英国的马戛尔尼使团在荷兰使团前一年出发,虽然没有达到与中国建立正式关系的目的,但产生了几部名噪一时的纪实作品,斯当东的这一部以其记录的详实最为知名。此后美国商人又出版了几部关于中国的作品,均反响平平。

19世纪以来,欧洲来华传教士凭借他们熟练的汉语技能和丰富的中国经验写出了多部有影响的作品,继续在美国大行其道。德国人郭实猎于1831年至1833年不顾清政府的禁令三次沿中国海岸航行,其冒险经历以日记的形式于1834年结集出版,受到热烈的欢迎。此后英国人德庇时(John F.Davis)于1836年推出了《中国人:中华帝国及其居民概况》,为希望了解中国的西方人士提供了重要的信息来源。

德庇时的《中国人》成为卫三畏必须面对的最重要的“前文本”。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中国总论》的价值的大小就在于它比《中国人》前进了多少。卫三畏在“前言”中没有回避这个问题,他说:“《中国人》是值得大力赞扬的一部著作,但这本书出版于十年前,那时中国还是一个不容易接近的国家,美国人即使读过这本书,了解的也是那个时期的情况,面对今天中国的开放,美国人会对中国产生更浓厚的兴趣,也会很乐意了解那场带来中国开放的战争的前因后果。”鸦片战争虽然没有彻底改变中国社会的性质和中国人的生活方式和思维习惯,但却大大改变了中国和西方的关系,卫三畏抓住了这个契机大做文章,在整合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结合自己的知识和经验完成了《中国总论》这部后来居上的著作,不少评论者认为该书是美国对中国最好的介绍。《中国总论》出版后受到了欧洲人士的关注和欢迎,先后被翻译成德文、西班牙文,使西方世界在中国问题上首次听到了美国的声音,改变了美国长期以来依赖欧洲了解中国和一味进口欧洲汉学的局面。

卫三畏在《中国总论》“前言”中说,他写这部书的目的之一,在于“剥离中国人和中国文明所被给予的那种奇特而无名的可笑的印象”。18世纪欧洲大陆(特别是法国)的“中国热”虽然影响了美国的一些高端人士(如富兰克林),而对美国民众影响很小。18世纪末美国建国时欧洲的“中国热”已经基本上过去了。欧洲的这股“中国热”在很大程度上归功于法国来华耶稣会士对中国的赞美,他们写的大量书信和著作给欧洲带去了一个文明昌盛的中国形象。但18世纪下半期以来,随着耶稣会士影响的减弱,特别是1773年耶稣会的解散,中国形象开始走向负面。鸦片战争以后中国的形象更是一落千丈,美国人在欧洲特别是英国的影响下逐渐形成了一种以轻蔑的口气谈论中国人的风气。早期来中国贸易的美国商人向美国民众传递的是这样一种中国人形象:衣着滑稽、迷信、狡猾、残忍、对官员的贪赃枉法和社会的停滞不前束手无策。

在这样的时代风气中,熟悉中国的卫三畏显然觉得有必要纠正国人的看法。例如他在第11章《经学》中对孔子学说是这样进行评述的:“孔子哲学最大的特点是对尊长的服从,以及温和正直地和同辈人交往。他的哲学要求人们在现实世界中,而不是从一个看不见的神灵那里,寻找约束力,而君主也只需要在非常有限的范围内服从一个更高的裁判。从子女对父母的责任、荣誉和服从出发,孔子进而向人们灌输妻子对丈夫、臣民对君主、大臣对国王的责任,以及其他社会责任。孔子认为,政治的清白必须建立在个人正直的基础上,在他看来所有进步的开始都蕴藏在‘认识你自己’之中。无庸置疑,他的许多思想是值得赞扬的。就是与希腊和罗马圣人的学说相比,他的作品也毫不逊色。”这段论述十分准确也很精辟,抓住了以“礼”和“仁”为核心的孔子思想的精髓。这样的例子在《中国总论》中还有很多。

与由于无知而对中国产生偏见的美国人相比,因为无知而对中国漠然置之的人可能更多。这可以解释为什么《中国总论》在被威利和帕特南公司接受之前会遇到种种挫折——许多嗅觉不灵目光短浅的出版商拒绝这部著作的理由就在于担心它不会引起人们的兴趣;而这部书出版后受到热烈欢迎的事实,则表明19世纪上半叶的美国人其实很愿意了解欧洲以外的世界,他们正缺少一本好的入门书。出版家必须有自己的眼光,最好能有一点前瞻性。事实上随着中美《望厦条约》的签订,越来越多的美国人已经开始关注中国,《中国总论》的出版是适逢其时的。

多少年过去以后,德庇时的《中国人》已经难得一见,《中国总论》成为了唯一的经典,它不仅是学者们的标准参考书,而且被一些教育机构采用为教科书,多次再版。

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中国总论》的一些信息的不完整性和论述的不准确性也逐渐显露出来。1876年卫三畏离开北京时就萌发了修改旧作的想法,毕竟三十年过去了,中国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如果从他本人来到中国的那一年算起,四十三年已经过去,今昔对比,卫三畏不胜感慨:“1833年我初抵广州时,我和另外两个美国人被作为‘番鬼’(洋鬼子)报告给行商。1874年作为美国驻华公使馆参赞,我陪同艾忭敏阁下面见同治皇帝,公使先生在完全平等的基础上向‘天子’呈递了国书。”(《中国总论》1883年版序言)按照外交礼仪,艾忭敏公使在递交国书时发表了简短的“颂词”,由卫三畏当场翻译成中文,对于卫三畏来说,这无疑是难忘的一幕。中国的变化当然远不止于政治外交方面,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发生了程度不同的变化。从个人方面来讲,卫三畏对中国的了解和认识也同样今非昔比。1876年离开北京时,他已成为在中国生活和工作时间最长的外国人,从资历上来说超过了其他所有的英美传教士和外交官。

修订版《中国总论》于1883年10月面世,由初版的23章增加到现在的26章。新增加的三章是:(24)太平天国;(25)第二次鸦片战争;(26)最近的事件。这三章近200页的内容使现实问题在《中国总论》中的比例大大提高,现代中国的形象在古代中国的背景中更加凸显出来。原先各章的修改程度不等,有的基本信息未变,有的则重新编写。开头关于中国地理情况的几章则属于这两极之间的中间状态:有修改,也有保留。当初作者对一些地方的描述(比如长城)是来自书本和耳闻,而现在则可以结合实地的考察,因此分量也加重了。例如对于北京的描述从原先的15页增加到了22页;在介绍中国教育情况的第九章中还附上了一幅北京贡院的插图,也是旧版所没有的。卫三畏对博物学一直比较偏爱,关于这一部分的介绍在旧版中本来就相当充实,现在则更加丰富,从原先的56页增加到84页,也增加了插图。其他章节也都有大小不同的修改。

与多年前屡遭出版商拒绝完全不同的是,新版的推出十分顺利,查尔斯·斯克莱布诺家族公司(Charles Scribner's Sons)在推出新版前就大做广告,予以宣传。如果说在出版过程中还有什么问题的话,那就是原版的出版方威利公司认为自己对于修订版拥有一定的权益,于1881年12月向斯克莱布诺家族公司提出协商,但问题很快就在卫三畏出面澄清的情况下得到了解决。另外一个问题则是出现在卫三畏和斯克莱布诺家族公司之间。尽管卫三畏对旧版做了重大的修改,但在“前言”的初稿中,他只是做了轻描淡写的交代,这自然引起了出版社的不满,写信给卫三畏道:“‘前言’这样写很可能会引起读者的误解,使他们无法正确了解我们修订再版这部书的目标和所做的工作。您的大著在近四十年的时间里一直是这个领域的经典,而您称之为‘浅见’,这是不恰当的。同样不恰当的是,您把一些章节说成是‘在篇幅允许的范围内提供的尽可能准确的信息’,而实际上它们是最为权威的论述。但最重要的问题还是您的‘前言’几乎没有强调增加和修订部分的重要性,谈老的部分太多,而谈新的部分太少。”出版商总是很难欣赏和接受作者的虚怀若谷。卫三畏不愿意自吹法螺,但也不得不考虑出版方的利益,于是他请儿子卫斐列来修改自己的“前言”,我们现在看到的这个前言就是父子合作的产物。实际上,由于卫三畏晚年身体欠佳,卫斐列在修订工作中给予父亲很大的帮助。修订《中国总论》是卫三畏晚年最主要的工作,他的生命和活力似乎也与这项工作联系在了一起。1883年10月,他这部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以新的面目问世后,他的身体和精神状态均急转直下,于1884年初去世。

《中国总论》一书很早就进入了中国学者的视野,莫东寅在1949年出版的《汉学发达史》中就提到过这部著作。2005年上海古籍出版社推出了中文译本(陈俱译,陈绛校),为读者提供了很大的便利。该中文版是以1883年的修订本为底本,所以对原本感兴趣的研究者还必须去寻找两种英文本;从研究出版史和汉学史的角度来说,就尤其有必要找来一读。

原载2011年6月15日《中华读书报》

同类推荐
  • 不焦虑的青春

    不焦虑的青春

    这个时代给80、90后制造的落差有些大。他们不得不面对着这样的社会现实:资源被垄断,贫富差距被急剧地拉大;阶层固化,上升通道被堵塞。外面世界看上去选择很多,却无从选择;呐喊声很大,但却虚弱…… 这是一个致力于时代完善与自我完善的青春,在空虚、迷惘、焦虑中,找到内心充实的正能量。
  • 中古汉语判断句研究
  • 大地牵龙

    大地牵龙

    本书是中国管道人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的又一个成果,是中国管道文学健康发展的重要标志,是管道文学繁荣发展的里程碑。
  • 谁来娶我的女儿

    谁来娶我的女儿

    每逢周末和法定节日,上海市HP区NJ路附近某公园的北角人头攒动,熙熙攘攘。一群中老年人三三两两,或立或坐,以品评的目光相互打量。这些人或是拿着写满信息的纸牌四处游走,或是站在自己的“摊位”前面。这里就是上海相亲角,一个特殊的公共聚会场所。相亲角中上演的并非是“剩男剩女”的戏码,真正的主角是他们的父母——当年的知青一代。知青一代在婚恋大事上曾经被“党疼”“国爱”,而今他们的子女要解决婚姻问题时,国家却早已从私人情感领域退出。国家对住房、医疗、教育等社会保障性领域的改制,迫使城市居民凡事依靠自己的程度达到了1949年以来前所未有的高度,父母们的集体性焦虑在相亲角中展露无遗。
  • 广播电视名家访谈

    广播电视名家访谈

    在新中国成立60周年、中国传媒大学校庆55周年之际,《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也迎来了30周年刊庆。《现代传播——中国传媒大学学报》创刊于1979年,迄今走过了整整30年的历程。作为国内创刊最早的广播电视学术期刊之一,30年来我们向广大读者奉献了160多期刊物,5000余篇论文,发行总量50万余册,为中国广播电视学术与事业的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
热门推荐
  • 股票作手回忆录

    股票作手回忆录

    《股票作手回忆录》是一本投资领域的传世经典,再现了杰西·利弗莫尔跌宕起伏的一生,他的投资思路和操作手法也贯穿其中,向读者道出了最真实的投资之道。本书情节跌宕起伏、激动人心,读者能充分领略到主人公当时所面临的社会环境、生活形态、市场演变、交易中的成功和失败,特别是利弗莫尔内心经历的种种滋味。时代虽然不断在变,但投资规律恒定不变。今天,本书依然对投资者具有高度的指导价值,被无数投资大师推崇。
  • 乱世俏医主

    乱世俏医主

    简介:她是从‘时间空洞’中落下的穿越女;他是冷酷无情、嗜血,有着倾世容颜的王爷;她们在一场刺杀中相识了;他爱他,却不接受她,怀疑、冷落、禁锢她;她爱他,却每时每刻想着离开他。命运注定让他们之间产生一场妖娆隔世的情感纠葛,哪怕是穿越千年的蓦然回首的等候;那相隔的时空,即使是花开的灿烂注定在繁华过后是滑落眼角、心的零落,我愿,陪你海角天涯……于倩兮:我就是这天空中的一颗流星,即使无比灿烂的星空也难以让我驻足,注定我还是要回到我该回的地方。司马宸:蝴蝶飞沧海,彼岸碧琼花,我要用金戈铁马的江山去换你一世的承诺......
  • 从厕所里走出的强者

    从厕所里走出的强者

    殷海秋是一个穿越到《执魔》四天东仙界,成为执修,并修炼12345年后成就万古境之后又过了233年又“拉”回来的强大男人!.....(死宅)这天,他蹲完厕所出来,发现世界变了!!?殷海秋:“...有我铲铲事。”“地球是其中某个未知真界的一个小角落。”书友裙:557842673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蝴蝶说蜜蜂是害虫

    蝴蝶说蜜蜂是害虫

    杨福久编著的《蝴蝶说蜜蜂是害虫》精选了中国作家协会会员、中国寓言文学研究会理事杨福久创作的多已见诸于报刊的寓言故事、知识寓言、寓言戏剧、系列寓言、微寓言、寓言连环画脚本和寓言剧等作品,充分体现了其寓言创作的创新性、拓展性和多样化、艺术化。作品主题鲜活,中心突出,构思新颖,语言流畅。多数作品融故事趣味与现代知识和哲理于一体,使读者在领悟到为人处世等道理的同时,感受剑寓言文学带来的愉悦,也感知到原来的不知。《蝴蝶说蜜蜂是害虫》适合阅读传诵,适合排练表演,适合绘画插图,是一部值得一读的寓言合集。
  • 法之主宰

    法之主宰

    在天赐帝国的东边,有一座不大的城镇叫布尔城,布尔城北靠布尔森林,因此得名,故事就是从这里开始……
  • 邂逅命运的奇幻历程

    邂逅命运的奇幻历程

    当最后一位君王的气息从天空之城消失,世界的支配者们因此展开行动,光明普照的城市下无数暗流涌动,灾厄之潮亦悄然临近。西尔·泽斯出生在梅西镇的一户男爵之家,因城镇旁边的大森林,物产丰富,城镇也算富裕,可从那一夜开始,这个镇子只存在于西尔的记忆之中。那一夜黑幕降临,群星皆黯,猩红的月光洒满大地,城墙倒塌、房屋燃烧,怪物的嘶吼、人们的惨叫,汇聚而成的便是地狱,西尔绝望地看向夜空迎接他最后的命运,可等待他的却并非死亡,而是与命运的邂逅,那一天西尔失去了一切,开始了新的旅程。————————————书友群:383975246(有兴趣的可以加一下,虽然现在基本处于没人的状态……)
  • 变身之那些年我在女团混日子

    变身之那些年我在女团混日子

    sunny:“有人来打盘游戏吗?”西卡:“前女友是什么鬼?”某人:“我喜欢你!”西卡:“别以为表白就能糊弄过去,先说十遍听听,我们再谈前女友的事!”泰妍:“说,什么时候能不欺负我了,我是队长诶。”某人:“呵,队长,队长能当饭吃吗?”允儿:“不能,不过,小九呀,就不能不要把我当女孩子呀?”某人:“不是男孩子吗?”侑利:“西卡在,我就不说了。”西卡:“呀,我碍着你了吗?”帕尼:“不要吵了,我最萌,听我的。”孝渊:“你还最傻。”sunny:“有人来打盘游戏吗???很急诶!”秀英:“给我洗手,我要吃饭。”某真忙内:“欧尼们能不能不要再撒娇了,我才是忙内。”某前女友:“我看到你总有一种很熟悉的感觉,昨晚我又梦见你了。”某人:“……”以上对话都是假的!!!
  • 生度

    生度

    他叫刘一辩,是今天的目标。目标来自:复兴市明启大学本次行动代号:909目标代号:909行动等级:E目标危险等级:0目标表现:无异常备注:废柴待定。今天的深渊可以凝视,因为它没有注意到我。群号码:752820688,欢迎大家加盟!
  • 爱走了,心还在

    爱走了,心还在

    人生总在演绎着太多的关于。其实,我们都一样,为别人的故事欢笑着,却为自己的故事哭泣着。世界旋转,四季轮回,落叶飘过一季又一季。我也一样吧,刻在脑海里的悲伤印迹,始终抹不去。我知道,时间不曾为谁停留过。虽如此,自己却抑制不住那泛滥的情怀,继续用文字书写着自己的多愁善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