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782600000031

第31章 粮食

朱允炆这次也是微服私访,身边跟着的除了李元和几个护卫,还有户部右侍郎卓敬和户部侍郎郭任,就是为了给朱允炆提供咨询的。

现在应天府地区是稻麦混种,第一季在四五月份左右收获,第二季在九月份左右收获。如今的应天府周边已经收获的差不多了,现在是播种的时候了,只有零星的农民还在收割稻子。

朱允炆出来以后才发现,水稻都已经快收完了。

“卓爱卿,今年的收成如何?”朱允炆转过头来跟问卓敬。

卓敬是洪武二十一年榜眼,然后被任命为户科给事中,后来进入户部,已经工作了十年,官致户部右侍郎,而且在历史上他还是一位忠臣。朱允炆觉得以后他还可以再进一步。

“回陛下,总的来说全国的收成还好,具体多少还没统计出来。不过各地的土质肥瘠、水利设施和耕作技术差别悬殊,粮食产量也相差很大。北方以小麦为主,黍、稷、稻、粱为辅,这几种作物的产量都不高。且北方土地贫瘠,水利设施缺乏,因此粮食产量普遍很低。”

“私田的产量比官田要高一点,但私田的差距也很大,有的农民勤劳,打理的比较好,中田下田的产量也不错。有些人即使是上田,田里也是长满了草。”

“南方的粮食产量比北方高得多,一方面南方一年两季或是三季,这就比北方多一半;再加上南方主要种植水稻,水稻的产量要比小麦高。当然水稻的产量各地差异也很大,上农以二石记,中农以石有赢记,下农以石记。土地比较肥沃的地区,每亩能收两石五,甚至能达到三石、三石以上。”

“这产量与宋代相比是高还是低?”朱允炆又问。

“回陛下,前宋江南地区的粮食产量最高,臣以此为依据向陛下说明。”

“宋代的度量衡与我不同,因此若要与宋相比,必须将石与亩相统一才行。宋亩约是明亩的九成七,相差不是很大。但宋石只有明石的六成五,相差较大。”

“以宋石来算,江浙地区的亩产量南宋初期为三到四石、中后期为五到六石,而在以太湖流域为中心的两浙地区达六到七石。换算成明亩的话,两浙地区的粮食产量为四石到四石五,与当今两浙地区的亩产量相差不大。”

“这么说一百年来的粮食产量就没有提高?”朱允炆很诧异,虽说古代的产量提高的慢,但也不至于一点没有提高吧。

“回陛下,虽然按粮食产量来看没有提高,但生产效率还是提高了的,请陛下听臣解释。”卓敬必须得反驳啊,不然不是显得明朝不如南宋吗。

“南宋后期江南一个农户的耕地面积平均为四十亩,而且那时实行稻麦复种制的田地面积很有限。如此,南宋后期江南一个农户每年共生产米80石、麦4石。如今我朝江南一个农户的耕地面积平均也为六十亩,但我朝实行稻麦复种制的田地面积比南宋时期要广,每个农户每年能生产米一百二十石,麦三十石。”

“嗯?”朱允炆听着还是不对,这明显跟宋朝差不多啊。

没等朱允炆问卓敬就连忙补充道:“虽然表面上看起来我朝的一个农户的粮食总产量跟南宋差不多,但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南宋时期,一个农户平均有五人以上,成年劳动力有三人以上,而我朝一个农户也是五六人,成年劳动力只有二三人,因为有些缠足妇女并不能下地干活。”

“如此来算,我朝的农业生产效率比南宋要高得多。当然,这只是在一个很小的方面进行比较,毕竟南宋的国土面积太狭小,可耕种面积比大明远远不如。我朝新建,如今的人口数还不如南宋时期,而且我朝土地面积远远多于南宋,因此每户的土地要比南宋,再加上技术的改进,每亩产量虽然没有提高,但是效率提高了。”

听到这里朱允炆点点头,这还差不多,要是一百年都没有长进,朱允炆就该深入的过问了。

“我朝的人口有六千多万吧?”

“是,洪武二十六年的数字,我朝有户一千六十五万二千八百七十,口六千五十四万五千八百十二。”

“现在又过去五年了,现在能有多少人?”朱允炆摸了摸下巴,“洪武二十四年是户一千零六十八万四千四百三十五,口五千六百七十七万四千五百六十一,两年就涨了三百多万?现在五年过去了,这几年也没什么天灾人祸的,人口涨了有没有一千万?”

“卓爱卿,明年要不要在进行一次人口普查?”

“臣以为没有必要,如今各地的移民还未停止,人口流动性大,普查起来也不方便,耗时耗力。”卓敬是正三品的官,回答这种国家大事一点毛病没有。

“洪武年间移民不也一直在进行吗?怎么到朕这里就行不通了?”

“陛下,如今天下承平,百姓安居乐业,不必对人口如此清楚明白。过几年再普查也没有问题。”

朱允炆也就是随口一提,也没非要坚持。等他什么时候把户籍给改了,那时候再重新进行人口普查,意义更大一点。现在的土地兼并也不严重,全国地主总体上来说还算老实,小农占着全国的大部分土地。毕竟还是明初,还没那么腐烂。

想起土地来,朱允炆接着问:“大明地主士绅占有多少土地?”

“回陛下,我朝地主占全部耕地的四成左右,自耕农占全部耕地的六成,这也是洪武二十六年的数字,如今有何变化还不太清楚。”

占四成居然就算是少的了,大明的地主是有多有钱啊,地租全让地主收去了,没有地主的地租,大明的税收能提高一成,朱允炆在心里暗暗吐槽,这群毒瘤,恶棍,挖大明的墙角,薅大明的羊毛。

要知道现在还没有皇庄这东西,只有官田,而官田并不是属于皇帝的,而是属于官府的。虽然说官府就是皇帝的办公机构,其中还是有所差别的。也就是说朱允炆没有自己的地,现在朱允炆面前的就是官田。

所谓官田,简单来说,官府是地主,不仅收官府应该收的税,还收地租,地租还很重。要不然说地主是毒瘤呢,不思进取还占着大明的财富。

什么时候大明的士绅跟德国的容克贵族一样就好了,你占着财富没关系,但你得做点贡献啊,有进取心啊。现在大明的地主叫做耕读世家,只想着读书,读那些书有个屁用。

果然科举不改不行,朱允炆一边沿着地界走一边胡思乱想。

走着走着,朱允炆看见了棉花地,这让他喜出望外,这可是好东西啊,改变世界的棉花啊。

“前面是谁家的棉花地?过去看看。”朱允炆挺高兴。

走过去一看,地里有人在采棉花呢,一个妇女带着一个小子,是他儿子吧。

“这位夫人,小生有礼了。”朱允炆走过去行了一礼。

那中年妇女看到朱允炆一副大户人家的样子,连忙放下手中的活:“当不得当不得,我就是一平民百姓,叫什么夫人,你就叫我刘周氏。”

“你这采的可是棉花?”

“对,这是棉花,想不到公子连棉花都识得,不过我们都叫它木棉。”

朱允炆尴尬的咳嗽了一声,总感觉这句话是在讽刺他。

“据小生所知,这是官田吧,可以种植木棉吗?”

“可以,这两年才种的,官府让我们种,给种子,还不纳税。官府的老爷说这是天子鼓励的,种子也是天子给的。可怜天子没有长命百岁,现在安定多了,这可都是天子带来的,怎么说走就走了呢。”说着就开始抹泪。

朱允炆见了也不知是什么滋味,只能转移话题:“这棉花收成好吗?”

“我也不知道怎么算好,不过能做成棉衣冬天可暖和了,剩余的也卖不出去,我也是做成棉衣给街坊邻居。”

“卖不出去?这棉花没人收吗?”朱允炆感觉有些诧异。

“没有,这里都没有种的,你看看只有我一家种,谁会来收?”

“那其他人怎么没有种的,又不用纳税?”

“这不就是因为没有人收吗,有人收的话肯定很多人种,现在的地够用。”

朱允炆知道朱元璋一直在鼓励棉桑麻的种植,现在来看,种的比例仍然不高,产业链还没形成,朱允炆觉得自己又有事干了。

“行了,我知道了,谢谢你啊,这是你儿子吧,真壮。”朱允炆一摆手,李元赶紧拿了几百文钱出来,递给朱允炆。

朱允炆将其给了刘周氏:“这是谢礼,谢谢你回答我的问题,你收着吧。”

一阵推脱之后,刘周氏还是收着了。

朱允炆又对她说:“以后就有收棉花的了,你可以多种点。”

“走吧。”

看着朱允炆远去的身影,刘周氏感慨:“真是个好人啊,他说以后会有收棉花的?也不知道是真是假,回去跟当家的说说。”

在回去的路上,朱允炆对卓敬说:“卓爱卿,回去以后你找找关于棉花的问题的资料,写成报告,朕有用。”

“是。”

“今天收获不小,也多亏了卓爱卿了。”朱允炆从腰带上解下一块玉,“赏给卓爱卿了。”

卓敬连忙拜谢。

同类推荐
  • 贞观一家人

    贞观一家人

    贞观元年(627年),李承乾被封为太子。李世民意气风发,准备大显身手。李承乾很少参加政事,成了一条咸鱼,太子如同虚设。一时间,皇城里面充满了欢声笑语。期间也发生了很多事趣事……
  • 大唐王朝3

    大唐王朝3

    唐代,是中国历史上空前繁荣昌盛、辉煌壮丽的时代。在长达两千余年的中国封建社会发展史中,历史沿着曲折的道路向前推进,并且呈现出波浪式的前进轨迹,社会经济繁荣、文化昌盛、国家强大的唐朝是一个公认的高潮时代。唐朝是古代重要的盛世,不但在经济、文化方面的成就光辉夺目,而且在对外关系的发展也占有重要的地位。
  • 牛佛镇史话(中国史话·社会系列)

    牛佛镇史话(中国史话·社会系列)

    牛佛古镇位于四川盆地南沿,沱江下游,历为商贸重镇,富庶繁盛。牛王山浑然如牛形,耸峙于沱江岸边,传说为拯救众生的神牛坐化而成。山下渡口被称作牛佛渡,镇也因此而得名牛佛镇。《牛佛镇史话》一书,图文并茂、生动翔实地介绍了古镇的风土人情和发展脉络。翻阅此书,一个历史悠久、文化厚重、人文荟萃的千年古镇清晰可见,如同置身于“沱江商贸大埠,川南千年古镇”之中,从而领略它特有的魅力风情。
  • 骑马与砍杀大帝国

    骑马与砍杀大帝国

    写本书的初衷是因为观看某些诸如《角斗士》、《亚历山大大帝》、《天国王朝》等外国战争电影时,看到弹幕一直在争吵,有崇洋媚外吹嘘外国古代军事制度和技术的,也有妄自尊大故意夸张华夏古代军事制度和技术的,比如是那所谓的“大秦歼星弩”。我写这本书,就是要在一个架空的世界中,运用本人对于古代军事战争的浅薄知识,来合情合理的比较到底那家强,作为中国人,我不会妄自菲薄,但也绝不凭空捏造。
  • 青铜之乐

    青铜之乐

    天子衰微,礼崩乐坏,乱世之中所谓能人异士也不过借势浮沉,九鼎之轻重,孰可问哉?击天子之磬,奏青铜之乐,执天下之牛耳,大丈夫当如是也。
热门推荐
  • 道德真经集义

    道德真经集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绝品透视赘婿

    绝品透视赘婿

    老婆是本市第一美女,小姨子是校花。入赘三年,他却受尽了白眼,受尽了嘲讽。面对眼前种种,他不怒,只因火毒缠身。如今,期限已过,火毒尽消。他将搅动这一方风云。
  • 丹武帝尊

    丹武帝尊

    【火爆玄幻】史上最妖孽天才丹皇叶星辰,被他师父投入炼丹炉炼化,并被他师父夺取了【帝王级】丹火。五百年后,他重生于一名十四岁的少年身上,在机缘巧合之下,觉醒了传说中的【帝尊级】丹火,觉醒双生最强血脉。这一世,他要把失去的一切都夺回来,了断五百年的因果,证道丹武双修的帝尊之路。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傲娇陆少,追妻之路漫漫长

    傲娇陆少,追妻之路漫漫长

    十五年前,陆家寿宴。某小包子唐默然看到一美男在后院翻墙,嘻嘻,果断拉脚大声喊到:抓坏蛋!致使某人被训斥,看着某人阴沉的小黑脸,奶里奶气的说:你,不可以翻墙,危险。殊不知,在未来某一天,某人说:然然,做我女朋友好不好?……傲娇陆少被无视了可悲的是,一直以来神秘莫测的对手竟是然然的……还时不时冒出一堆烂桃花,哎,追妻之路坎坷多多
  • 战国策:超越国界与阶级的计谋全书

    战国策:超越国界与阶级的计谋全书

    一群没有绝对是非观念的人,竟然成为那个时代的明星和英雄!《战国策》是一部来历不明的书。书中记录的是发生在战国时期的事,然而此书流传的版本,顶多只能溯至西汉。形式上,《战国策》是战国中纷纭事件的片段记录;内容精神上,《战国策》选择记录的,不见得是对这个国、那个国有重大变化意义的事件,而是纵横策士对各国政治、军事的游说、影响。《战国策》的主角,不是国与国君,不是历史变化发展,而是纵横策士。《战国策》的重点,在于保留当时有名的纵横家的言谈、行为,凸显在那个时代,这些人曾经如此有势力、如此重要。
  • 云山集

    云山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盛世暖婚:娇妻甜甜爱

    盛世暖婚:娇妻甜甜爱

    新书已发《隐婚娇妻:帝少宠翻天》(本文1v1)初见时,她在酒店服药后的事情就被他抓个正着,他们订婚后,各种床咚臂咚地咚花式不断,黑暗中,白末臣扯掉领结一脸邪魅的朝她走来,他把她逼到墙角。等等……苏浅扶着腰说,“白先生,我记得没错我们还没有扯证。”白末臣,“只要浅浅想要,我们现在就去民政局。”PS:本文是一篇腹黑大总裁的暖心追妻之路,这么难追的小妻子怎么会舍得虐呢,全篇宠宠宠。咳咳,强烈推荐我的另一本书《军婚撩人:墨少,宠妻入骨》喜欢军婚甜宠的妹子不要错过哦~~~
  • 望古神话之星坟

    望古神话之星坟

    一个只有蒸汽时代文明的孤星,却存在着高科技时代的遗迹,到处充斥着剧毒的植物和变异野兽,成为这个星球的生命禁区。徐乐,一个只有三等公民身份的穷学生,每天最兴奋的事儿就是跑到食堂抢上一顿难吃的免费饱饭,森严的等级,已经决定他一辈子只能成为那个让他绝望的司炉工…… 然而,无意中解救的“流放者”改变着她的一生,意外的牢狱之灾被迫加入生存率极低的恐怖游戏,只有如此,才有生的希望,别无选择,只能与流放者组织合作,与伙伴们一起为生存挣扎,阴谋、背叛,游戏的真相正在一步步揭开……
  • 都市妙手圣医

    都市妙手圣医

    布衣谷小神医岳枫,奉师命入红尘历练,身怀上古秘术万古渡劫针,治病救人,惩恶扬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