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790600000126

第126章 最后一个对手

随着吕不韦的倒台,另一个名叫李斯的人却在逐渐崛起。

李斯者,楚国上蔡人,早年在楚国地方担任小吏,而他与秦国的渊源还要从一件小事说起。

由于是基层公务人员,所以李斯经常要打入群众内部,因此他也就会经常看到一些身处高位的人看不到的情景,比如说厕所里的老鼠和粮仓里的老鼠。

正是这两个地方的老鼠,改变了李斯的一生。

他始终想不明白,同样身为老鼠,为什么厕所里的老鼠要在那么臭的地方吃那么脏的东西,并且每逢遇到人和狗来的时候还要被惊吓逃跑。而粮仓里的老鼠却可以住在大屋子里,吃着囤积的粟米,不用担心受到惊扰。

这问题困扰着李斯,但很快他就找到了答案,并且把这个问题延伸到了人身上来,于是发出了感慨:人之贤不肖譬如鼠矣,在所自处耳(一个人能不能成为贤才就如同老鼠一样,是由自己所处的环境决定的)。

看透了这一点,李斯便也明白,自己在这个小吏的位置上是不可能出人头地的。于是李斯果断放弃了公务员的铁饭碗,开始游学天下,很快,他便找到了一个出名的老师---荀子。

跟随荀子学**王之术,李斯很快便学有所成,现在就是大展身手的时候了,然而一个问题还是摆在了他面前---该何去何从?

是啊,天下之大,列国之多,李斯该前往哪个国家呢?

经过一番认真的分析,李斯觉得楚国已经是江河日下了,绝不能再回去,而山东诸国也是势衰力弱,灭亡恐怕也是早晚的事,只有秦国,有吞并各国之志。

于是李斯果断告别了老师荀子,走上了前往秦国的路。

来到秦国之时,正值秦庄襄王去世,秦国国政尽归吕不韦之手,明白了这一点,李斯便找到了吕不韦,很快便受到赏识,得到了一个小吏的职位。

转来转去,又转回了原点,这在秦国做小吏和楚国做小吏有什么区别啊。

别说,还真有区别,因为在秦国做小吏有面见秦王的机会,所以在一次面见秦始皇的时候,李斯说出来令秦始皇心动不已的话---扫平诸侯,成就帝业,天下一统,此万世之一时也。

李斯的话深深的留在了秦始皇的脑海里,然而秦始皇此时的年纪还小,不能立马重用他,所以只能尊他为客卿。

而就在这时,秦国发现了一个名叫郑国的韩国人以在秦国修渠为名做间谍的事,于是秦国王族和大臣们纷纷上书,要求驱逐各国来秦的说客。

毫无疑问,李斯也在驱逐之列,于是就有了著名的《谏逐客书》。

最终,秦始皇听从了李斯的建议,废除了逐客令,而李斯也凭此升官来到廷尉之职。

廷尉,秦汉官名,九卿之一,为中央最高司法审判机构长官,负责修订律令,总管全国刑法。

也就是在这个位置上,李斯构建了中国未来两千年的制度框架。

关于李斯的事迹,更多的是在秦始皇统一天下之后,所以,我现在不讲那么多。总之,有了李斯的协助,秦始皇在他的王位上更是得心应手,很快便开始了他的统一步伐。

然而,在统一的过程,秦始皇还需要碰几次钉子,让人意外的是,这钉子还是赵国。

赵国精兵尽卒于长平,国都邯郸又被秦国围着打了将近两年,虽然勉强击退了秦军,收复了失地,但国力日落西山已是不争的事实。所以,现在欺负他正是最好的时候,燕王喜就是这么认为的。

于是,行动开始。

燕王喜四年(公元前251年),燕国派出他们的相国栗腹来到赵国,与赵国订立友好盟约,并送上五百金给赵孝成王表示祝贺。

不是说要打人家吗?怎么这又是订盟约,又是送礼的?

不要急,我们先看一下粟腹怎么说。

从赵国回到燕国,粟腹立马向燕王喜报告说:“赵王壮者皆死长平,其孤未壮,可伐也(赵王国内年轻力壮的人都战死在长平了,他们的孩子又还没有长大,现在正是进攻赵国的最好时机)。”

原来是去考察了,这礼送得有点毒啊。

听完粟腹的报告后,燕王喜当即召集群臣,商量伐赵之策。

本以为有了粟腹的报告,群臣一定会上下一致,统一赞成伐赵,然而,还是出乎了燕王喜的意料。

就在大伙议论纷纷之时,乐毅的儿子乐间站了出来,表示强烈的反对,说到:“赵四战之国,其民习兵,不可伐。”

乐间的意思很明白,赵国,打不得啊。

但燕王喜却有自己的想法,于是问乐间:“要是我们五个人打他一个人呢?”

像这种反问句,意思就再明显不过。

关于打仗这事,我没研究过,但关于打架这事,小时候就经常干,所以我还是有一定发言权的。

据我所知,在个人实力差距不是很大的时候(职业选手与非职业选手),五个打一个,胜算是绝对的。五个人一起上,冒着挨拳头的风险,两人死死拉住一个人的双手,另外两人死死抱住这个人的双脚,剩下的一个人基本就可以自由发挥了,拖鞋、皮带、折凳什么的,直接上去招呼就是了,不会受到任何抵抗。因为一只手或者一只脚是不可能扭得过一个人全身的力量的(参考格斗技能十字固),当然,练过黯然销魂掌和九阴白骨爪的武林高手除外。不过,战国那会,像金庸先生笔下这样的武林绝学好像还没有问世。这一点,燕王喜好像很清楚,所以他坚信,五个人打一个是绝对没有问题的。

从这方面来看,燕王喜跟我想的是一样的。

但如果把打架换成打仗,我就不这么认为了。先不说打仗是会用兵器的,什么刀砍剑刺都算轻的,狠点的来个狼牙棒啊什么的,一招呼,基本就是连皮带肉掉一块了,还有长枪长戟啊什么的,人隔几米远,就被戳了个大窟窿,想想都恐怖。要是再来个弓箭,估计人没看到就被射穿了。

这些兵器一使出来,基本就没有机会去抱死人家大腿了。

并且,用兵器正面交锋的,还都算是讲道理的。像有些不讲理的,挖个坑,搞个埋伏,玩个什么檑木滚石之类,那就真的是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了。打到那个份上,比的就不是人数了。

再说了,就算非要比人数,人家也不一定一次性拉出来跟你比。比如说你五万对人一万,按照燕王喜的逻辑,就是五个打一个啊,胜算稳稳的。但在实际战斗过程中,人一万往往不跟你五万打。他一般都会躲起来,然后再找你这五万人中落单的,要是找到两千,他就一万一起上,用你五个打一个的逻辑消灭你这两千,然后又躲起来,再找下一个两千人的落单小队。如此循环,五万人也就够人家玩个二十五次的了(当然,一般玩不到这么多次,有了个几次,基本就吓死了,不敢出来)。

所以我觉得,燕王喜作为一国之君,把打仗想成打架,是比较幼稚的。而乐间却不能跟着他幼稚,因此面对燕王喜的反问,乐间依然坚持自己,回答到:“不可。”

乐间强硬的态度立马惹怒了燕王喜,眼看这架势,双方都不好下台,这时燕国的大臣们赶紧过来解围,纷纷表示,赵国还是可以进攻的。

得到了群臣的响应,燕王喜也不再跟乐间计较,当即派出燕军兵分两路,一路由粟腹率领,进攻赵国的鄗城,另一路由卿秦率领,进攻赵国的代郡,而自己也亲率一支部队,随军出发。

燕军军威赫赫,一路势如破竹,很快到达赵国的宋子(距离邯郸也就三百里的样子)。

收到燕军来犯的消息,赵国并没有如燕王喜所料的那样如临大敌,赵孝成王而是很镇定的任命廉颇为将,当即率军北上抗击燕军。很快,赵军便在鄗城打败了粟腹,而乐乘(乐毅族人)也在代郡打败了卿秦。

什么叫一顿操作猛如虎,一看比分零比五,看看燕王喜就知道了。

击退燕军的侵略,廉颇并不准备就此收手,而是一路追亡逐北,打到了燕国的都城蓟。并且,打到这里了还不准备退兵,而是顺势把蓟城围了起来,这一围还就围了两年。

这就比较麻烦了,说是去打人家,结果被人家把都城给围了,这面子实在没处搁。不过现在也不是考虑面子的时候了,人身安全才是最重要的,所以,想办法让廉颇退兵才是当务之急。

没办法,只能求和了。

于是,燕国派出使者来到廉颇的军营,表达了议和的请求,然而,廉颇却耍起了脾气,表示不答应。

这就完蛋了,难道等着亡国不成。

其实,灭亡燕国,此时赵国还是没有这个实力的,廉颇耍耍脾气,无非就是刁难刁难燕国,因为在廉颇看来,燕国有资格出来议和的人只有将渠一个(乐间在燕军进攻赵国的时候就跑到赵国去了)。

当初燕王喜准备进攻赵国的时候,除了乐间外,将渠是另外一个出面制止的,甚至一度拉着燕王喜的腰带不让他走,结果被燕王喜一脚踹开。

拒绝了燕国的第一次求和,廉颇表示,只有让将渠出面,自己才接受议和。

没办法,只能让他上了。于是燕王喜任将渠为相邦,命他前往赵营议和。

随着将渠的出面,廉颇随即解除了对蓟城的包围,撤军回国。

本想趁人病要人命,没想偷鸡不成蚀把米。燕国可算栽了个跟头,但对赵国来讲,这就是翻身之仗了。

接连打败秦国和燕国,一扫长平之战的阴影,赵国又站了起来,而这也成了廉颇最后的辉煌。

赵孝成王二十一年(公元前245年),一生战火不断的赵孝成王去世,其子赵偃继位,是为赵悼襄王。

赵悼襄王一继位,便立即解除了廉颇的职位(搞不懂为什么),用乐乘代替他,这一决定引起了为赵国征战一生的廉颇不满,当即率兵攻打乐乘。

乐乘没办法,只好逃走。而打完乐乘之后,廉颇也知道,自己肯定在赵国是待不下去了,于是投奔到了魏国的大梁。

但是,在大梁住了很长时间,魏国却始终不重用廉颇。

这就不太好了,没仗打浑身难受啊。而就在廉颇居住大梁的这段时间内,赵国却是接连受到秦国的进攻,在上党和太原相继沦陷后,秦国依旧向东逼进,大有灭亡赵国之势。

在这样的情况下,赵悼襄王才再一次想起了廉颇,于是派人前往大梁看望赵国昔日的功臣。

接下来的故事就是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了。

就这样,赵国彻底放弃了他们的军事支柱---廉颇。

而楚国听说廉颇在魏国无所事事,当即派人去把他接了过来,准备让他发挥一下光和热。

来到楚国,廉颇再次拿起了他的将军大印,但始终毫无建树。最终,春秋战国名将榜排行第九的廉颇老死于楚国的新都寿春(从陈县搬过去的),临终前留下了一句话---我思用赵人。

赵国送走了廉颇,那它是如何成为秦始皇的钉子的?

是因为一个人。

在春秋战国十大名将榜的大榜单中,还有一个战国四大名将的小榜单,他们分别是白起、王翦、李牧、廉颇。

这四个人与大榜单中的其他人有不同的地方---他们的排名是靠一系列战争打出来的。不像孙武、吴起、孙膑、乐毅、田单和赵奢一样,就打了一两场著名的战争。

关于战国四大名将是什么级别,别的不说,光这榜单中有白起,大家就应该知道。

现在,我们来了解一下还没有出场的李牧。

李牧者,赵国人,他的名将生涯主要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主要在赵国北境抗击匈奴,第二个阶段才是向西抗击秦国。

在第一阶段,李牧主要驻守代郡和雁门郡一带,在这里,李牧经常自己设置官吏,并且还把代郡和雁门郡当地的赋税收入自己的幕府,俨然是一个当地军阀。

这样的行为,显然会让邯郸方面很不爽。

但李牧却依旧我行我素。

当然,他把当地的赋税收入了幕府,也不是供自己开销,而是当成了军费全部用在了边境防御上(这可能就是邯郸方面虽然不爽但也一直没有对他动手的原因)。

并且,李牧也非常善待士兵,动不动就给他们杀牛吃。

有这样的领导,士兵们当然也很卖命。

但是,让士兵们卖命也不是李牧防御匈奴成功的秘诀。

赵国北境几年来风平浪静,这还得益于李牧的一条命令:匈奴即入盗,急入收保,有敢捕虏者斩。

这条命令的意思很简单,就是说一旦发现匈奴来袭,立即龟缩营区自保,有胆敢出去捕虏敌人的,杀无赦。

这看似是一条胆小怯战的命令(又是让邯郸方面很不爽李牧的一点),实则却是李牧在与匈奴打交道多年来才总结出的最好策略。

游牧民族居无定所,擅于骑马射箭,来去自由,速度极快,机动性极强,这样跟他们对打是很吃亏的,所以对付他们最好的办法就是躲在长城后面。

这里需要普及一下历史知识,很多人一说起长城就会认为是我们今天看到的那样子,由砖头砌城的,有烽火台,有射箭的孔,有掩体的高大坚固的防御体系。

确实,这是长城,但只是明长城,而不是先秦长城。

先秦时期,由于生产落后,根本造不出这样宏伟的长城。

那先秦时期的长城是怎么样的呢?

严格来说,是由泥巴、石头、木材、甚至是茅草混合搭建的障碍物(都是就地取材),高只有两三米,没有掩体,没有箭孔,平平无奇,就那样延伸在防线上。

很多人就会问了,这样的长城有什么用啊,随便一个梯子就能翻过去,身手好点的,徒手都能过去,这还怎么防御。

确实,这种长城防不住人,但它可以防住马。一匹马想跳过这种长城,基本是没有可能的。

而这就是先秦长城的真正作用,游牧士兵如果放弃他的马,只身翻过长城,驻守边境的士兵是根本不怕他们的。

射箭?谁不会啊。

拿刀对砍?我们人多,也不怕你,我们还可以搞搞偷袭,弄弄埋伏什么的,就怕你不来。

当然,很多人肯定又会问了,那人过去了再把马弄过去不就行了吗。

想法很好,但是操作起来很难。

在没有吊车和叉车的年代,徒手把一匹马弄到三米高的城墙上。

怎么弄?硬弄?

几个人站在城墙上,拿绳子套着马,硬把它拉上来?然后又拉下去放到另一半?

先不说这样的效率低,体力消耗巨大,四五个人拉一匹马都要拉半天。单单说边境的防御者,你搞这么大动静,当人家死人啊。

言归正传,李牧正是凭借着不在长城外与骑马的游牧士兵正面交锋,才让代郡和雁门郡几年来财物无所损,人马无所丢的。

说实话,这也是中国农耕民族几千年来对付北方游牧民族最好的办法,像汉武帝那种主动追出去打的,几千来能有几个。并且,要是大家能知道汉武帝为了打匈奴付出了多大的代价,估计也不一定会赞同他的做法(从百姓的角度来看)。还有,像朱元璋那种天不怕地不怕的人,豪气云天的在《喻中原檄》中喊出“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纪陈纲,救济斯民”的口号后,最终不也是对蒙古人采取安抚为主,清剿为辅的策略了。后来Judy(朱棣)不信邪,非要去打蒙古人,打着打着怎么办,把自己都搭进去了,最后有明一朝两百多年不都还是采取朱元璋那样的老策略了。

历史啊,走来走去,又走到了原点,唯一进步的只有科学技术。

又跑题了,还是说回李牧吧。

成功抵御匈奴,按理说功劳不小,但李牧却什么也没有得到。

匈奴人认为他胆小怕事,每天嘲笑他,估计给他编了不少段子。而他手下的官兵也觉得他很怂,背地里也是纷纷议论他。

对于背后的声音,李牧可以不理,但来自邯郸方面的声音,他是没有办法的。赵王多次责备他,李牧依旧不改,所以只好把李牧召回邯郸,由别人替代他。

也好,不给别人试一试,他们永远不知道匈奴怎么打。

听说李牧调走了,匈奴人差点就放烟花庆祝了,于是果断攻打代郡和雁门郡。并且,打一次还不过瘾,一年多的时间,只要有空,全家老少就出发,麻袋箩筐什么的,全部带上(抢劫的时候好装东西)。

接任李牧的将领,就是奔着打匈奴来的,所以每次匈奴来袭,他都会率军迎击。毫无疑问,每次也都会失败,并且是伤亡极多的那种。

关于“每次”这两个字,我是很怀疑的,一次两次的还可以怪运气不好,每次都伤亡惨重,难道他就看不出什么名堂来吗?

哎,我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反正自从把李牧调走后,赵王也是挺烦的,一会传来战报,一会传来战报,还是战败的那种,谁受得了啊。并且这一年多来,代郡和雁门郡在匈奴人的袭扰下,连正常的种植和放牧都没办法进行了。

妨碍了生产,就这动了国家的根本了,没办法,赵王只能去找李牧。

而这时李牧脾气却来了,不用我的时候就把我踹一边,用我的时候又来求我,不干。

最后,在赵王的多次哀求下,李牧才答应再次出山,当然,是有条件的:王必用臣,臣如前,乃敢奉命。

大王想要用我,那我就跟以前一样,不然我不去。

行行行,谁让你有本事呢,于是李牧再次来到代郡和雁门郡,负责防御匈奴。

同类推荐
  • 新唐盛世

    新唐盛世

    二十一世纪,国家培养的超级特工阴差阳错穿越到了大唐贞观年间的吴王李恪身上,本着既来之则安之的心态,李恪开始了现代化的练兵,平定边境,顺势登基,最后为了不使大唐留下遗憾进而进行大唐的革命发展,使得大唐这一让无数华夏儿女自豪的王朝强盛千年……
  • 我是恺撒

    我是恺撒

    穿越到古罗马,成为少年恺撒,搜集历史成就,创造全新的世界。
  • 这就是我李白

    这就是我李白

    这不是穿越文,穿越文单纯为了征稿而已。这就是李白的一生,目的就是为了让更多的人了解李白,其中大部分内容都有据可考的。想看李白什么剑仙玄幻,出门右转。想了解一下能写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能写出“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李白,能写出“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的李白的人欢迎进来
  • 江山万里照

    江山万里照

    当太祖太宗的荣光在土木堡的大败中被葬送了,大明便是像极了一个病人,好在被人救了回来成就了所谓“中兴”,但是有多少人知道“中兴”背后,有多少龌蹉!
  • 大明郡王传

    大明郡王传

    本故事跨越三代帝王,分别为永乐、仁宗、宣宗三朝。历史的轮回何其相似,又何其地出人意料。当年弑侄登基的帝王,魂葬异乡;当年谋求篡位的皇叔,命丧炙缸。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永乐十二年,在永乐帝朱棣第二次亲征蒙古前夕,大明郡王来到京城……
热门推荐
  • 汉世迷殇

    汉世迷殇

    汉武之后,再无铁马金戈的喧嚣和醉卧沙场的凄凉。举世繁华的背后暗流涌动,内藏皇室权臣的勾心斗角,外有凶悍异族的虎视眈眈。平四海兮壮志凌云,舞清风兮儿女情长。试看大汉英杰能否重燃斗志,斩妖除魔。
  • 重生之豪门大少奶

    重生之豪门大少奶

    重生一世,面对早已知晓的未来,她决定改变命运,将过去的遗憾统统补偿给自己。却偏偏有人一次又一次的踩在她头上,如此,就别怪她下手太狠!【一路虐渣,一路辉煌!】【纯属娱乐】“老爸,你当年是怎么把老妈弄到手的?”“挨打。”小包子眨了眨眼。次日,某女看着头青脸肿的儿子心痛不已。“报告老妈!儿子今天挨打了五回,帮你找到五个儿媳妇了!”小包子举手行礼,咧嘴一笑,连大门牙都被打掉了。不远处,男人拿着报纸的手抖了抖。…
  • 民国人物在台湾

    民国人物在台湾

    《民国人物在台湾》讲述了国民党高层人物在败退台湾地区以后的人生际遇。作者以纪实手法,详细地描述了阎锡山、陈诚、白崇禧、何应钦、胡宗南、吴稚晖、于右任、孙科、陈立夫、严家淦十位在中国近现代历目前深有影响人物的命运沉浮,尤其是他们跟随蒋介石败退台湾地区后的境遇。在台湾地区,有“袖珍版蒋介石”之称的陈诚,与蒋氏父子的关系日益复杂微妙;在大陆权极一时的“CC派”陈立夫却远走美国,成了“养鸡专业户”;过去杀敌无数的白崇禧,怎么也没想到自己的命一直在别人的点头和摇头之间,只消扳机轻轻一扣……
  • 我不知道我爱你

    我不知道我爱你

    他说她是个笑话。路阡陌明知道李明泽爱的是她名义上的妹妹,她接近他是为了报复,她知道他恨她。他逼她赎罪,她因此付出所有。她不知道这是一个陷阱,不知道自己踩进去会万劫不复。李明泽不知道路阡陌的沦陷,更不知道沦陷的不止是她。
  • 双城纪

    双城纪

    余年夏从古朴大气的南京,到小桥流水的苏州,始终深陷爱情囹圄并极力逃脱。可这突如其来的爱情依旧如影随形伴随她一生。33岁才初恋会不会为时已晚?詹斐君相信不管是30岁、40岁或50岁遇见她都会无可避免的爱上她。他爱得隐忍克制,她热情自由,却被他的深沉打动,然而最终选择了望而却步。待老之将至,他才重逢了这心心念念了一生的爱。--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医神萌妻有些拽

    医神萌妻有些拽

    他是京都人尽皆知的狠辣洛少。 她是京都出了名的从死神手里抢人的医神仙,谁敢得罪,手术刀伺候。一场谋划中,她成了他的妻,此后,洛景城每日的行程变成了,谢嘉音,谢嘉音!!“洛少,没有预约,谢医生是不见的。”洛景城沉着一张脸,“我见自己老婆还需要预约?”话音刚落,远处清灵的声音传来,语气傲娇却又坚定的纠正,“不是老婆,是小姨子!”男人嘴角微勾,“乖,有胆子到我面前来再说一遍……”男女主双强双洁,爽死不偿命,甜的掉牙,虐的心肝疼,超暖治愈系爆笑宠文,欢迎小可爱们入坑围观
  • 毁灭德玛西亚

    毁灭德玛西亚

    “嘿,听着,恩佐斯,你有新的任务了!”恩佐斯一手抓起充满魔法能量的鸡大腿肉疯狂的塞进嘴里,含糊的问道:“啥?”“知道最近扭曲虚空传的火热的瓦洛兰不?”恩佐斯满脸不在意:“听过说。”“毁灭它!”
  • When You Wish upon a Rat

    When You Wish upon a Rat

    With echoes of such classic wish-gone-wrong books as Freaky Friday, Half Magic, and Coraline, this terrific novel has the potential to become a middle-grade pgsk.com-year-old Ruth Craze is pretty sure she's stuck in the wrong life. With an absentminded inventor for a father and a flighty artist for a mother, it's always reliable Ruth who ends up doing the dishes, paying the bills, and finding lost socks. Her brothers are no help (they're too busy teasing her), and her friends have just decided she's not cool enough to be a part of their group anymore. So when Rodney the Rat —a slightly sinister stuffed animal that was a gift from her favorite aunt —suggests a way out, Ruth is ready to risk everything. Three wishes. Three chances to create her perfect life. A million ways to get it pgsk.com for When You Wish Upon a Rat"Winning, original moments." —Kirkus Reviews"An engaging look at friendship and family." —Booklist
  • 神的下界史

    神的下界史

    这是一个经常被外星人侵略的星球(位面?)-“好多美味的食物。”巨大的头颅从空中探出,看着眼前繁华的世界。“。。。。”路人“啊啊啊!!!”“楘楘楘,尖叫,真是美妙的声音。”巨大的头颅向前,露出整个身子。“好丑啊!好丑啊!”一个小巧的女孩子抱着水晶球大哭。“小蝶不哭,姐姐来了。”一直火凤飞来,变成女孩停在巨大的头颅前“你,滚回去,不然烧死你。”“小娃娃,你还不够我撒牙缝的,竟敢说大话,你就当我的餐前小点吃吧。”张开大嘴咬住女孩,然后-------“啊啊啊”巨大的身躯化为灰烬。红发女孩安然无恙的立在空中不屑道“渣渣” 看着大洞出来的东西“我擦!你们几个要我一挑百吗,厚不住啊!”“来了!”又飞出几道身影同巨大的怪物打起来。。。。。。。。。三个小时后“老大去哪了”红发女孩问“估计刚睡醒”和她长得相似的蓝发女孩说“来了”
  • 社会契约论

    社会契约论

    本书的中心思想是:人是生而自由与平等的,国家只能是自由的人民自由协议的产物,如果自由被强力所剥夺,则被剥夺了自由的人民有革命的权利,可以用强力夺回自己的自由;国家的主权在人民,而最好的政体应该是民主共和国。《社会契约论》立论的观点虽然基本上是唯心主义的,但在18世纪下半叶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前夜提出,终究起过进步的历史作用。社会契约的理论集中地反映了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民主理想:针对封建制度和等级特权,提出了争取自由和平等的战斗口号,并要求建立资产阶级的民主共和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