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79100000025

第25章 司马迁(6)

从《史记》中的纪传,可以看出,司马迁互见法的运用是刻画人物的需要。司马迁巧妙地运用互见法。在人物的本传中,围绕主题,集中叙述和描写那睦与人物相关的矛盾尖锐、斗争激烈的事件,突出人物的精神面貌,将人物的次要方面,即些不利于表现主题、或有损于人物形象完整性的其他史实,放到与之有关的人物传记中去加以补述。如《魏公子列传》里,司马迁塑造了一个礼贤下士、急人所难的政治家形象。

司马迁《项羽本纪》是运用互见法塑造人物形象最为出色的范例。项羽自叙七十余战,司马迁在传记中所记独矩鹿、垓下两战为详。在楚汉相争中,司马迁又通过重点写鸿门宴,塑造政治风云中的项羽的形象。《项羽本纪》主要是通过钜鹿之战、鸿门宴、核下之围这3个典型事件,描写了项羽在推翻暴秦统治斗争中的丰功伟绩,塑造了一个“力拔山、气盖世”的英雄形象。给人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但是项羽并非一个完美的人物,他有许多缺点,打过败仗,品性凶残,是一个不得人心的孤家寡人。为了保持项羽形象在本传中的统一完整,对项羽的种种缺点,司马迁在本纪中或是轻描淡写,一笔带过,或是略而不载。而在《高祖本纪》、《陈丞相世家》、《淮阴侯列传》、《黯布列传》等篇中作了补叙。例如,刘邦曾与群臣论项羽之败,集中叙写了项羽的缺点。而项羽的致命弱点刚愎自用,又是通过韩信之口说出来的。司马迁运用互见法,既组织了历史素材,突出了人物形象,又保持了历史真实,收到了“信以传信,疑以传疑”的良好效果。

我国优良的史学传统之一秉笔直书,春秋时齐国的太史兄弟和晋国的董狐都是秉笔直书的良史,司马迁继承了他们这种“实录”精神。《史记》完成不久,便以信史闻名于世,扬雄(《法言·重黎篇》)就曾指出:“太史公曰实录”。班固(《汉书·司马迁传》)也说:“自刘向、扬雄博览群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稳恶,故谓之实录。”从班固的评价中看出,司马迁的实录精神主要表现以下两点:

第一、“其文直,其事核”。

这是要求史家作史有据,不向壁虚造,忠于史实,不作曲笔。关于这方面的评价,前人多有论述。刘知几说:“《史记》者……国典朝章,显隐必该,洪纤靡失,此其所以为长也。”(《史通·二体》)这是总论《史记》的文直事核。何乔新论述得较为具体:“上自皇帝丁迄汉武,首尾三千余年,论着才五十万言,非文之直乎?纪帝王,则本《诗》、《书》。世列国,则据左氏。言秦兼诸侯,则采《战国策》。言汉定天下,则述《楚汉春秋》,非事之核乎?”(《何文肃公文集》卷二)据何氏所言,所谓文直,在于能用简洁的文字概括悠久的历史。据王鸣盛的理解,“文直”即直笔无隐,他说:“子长于《封禅》、《平准》等书,《匈奴》、《大宛》等传,直笔无隐。”《史记》中属于“直笔无隐”的书传何止王氏所列这些?最能反映司马迁“文直”实录精神《陈涉世家》。司马迁之所以要为陈涉立“世家”,把他作为诸侯来对待,正是由于他尊重史实,从秦汉之际风云变幻的历史实际中,他看到了陈涉在推翻暴秦统治的起义中所起的巨大作用,于是在《史记》中实录了这一历史过程。他(《史记·秦楚之际月表》)认为,“初作难,发于陈涉”。又(《陈涉世家》)说:“陈涉虽已死,其所置遣侯王将相竟亡秦,由涉首事也。”说明司马迁充分肯定陈涉的“首事”之功,从司马迁这些记载中看出,如果没有陈涉的“首事”,便没有秦王朝的迅速灭亡,更没有汉王朝的代兴。所以,在司马迁的心目中,陈涉就是“开国”的王侯,理应立为“世家”,惟有如此,才算忠于历史事实,他在《自序》宣布了为陈涉立传的目的,说:

“桀、纣失其道而汤、武作,周失其道而《春秋》作。秦失其政,而陈涉发迹,诸侯作难,风起云蒸,卒亡秦族。天下之端,自涉发难。作《陈涉世家》第十八。”

“文直”的实录精神是要有胆识的。有胆无识,难称良史;有识无胆,必作曲笔。班固后来作《汉书·陈涉传》时,虽基本上保留了《史记·陈涉世家》中的史实,却不承认陈涉首功,把司马迁写的“由涉首事也”故意抹去,并将“王迹之兴,起于问巷”也加以改写,反映了他的曲笔之弊,说明他的胆识远在司马迁之下。这就使人们更加反映出《史记》“文直”可贵的精神。

“事核”即其涵义述事准确。司马迁在《伯夷列传》中说;“学者载籍极博,犹考信于六艺。”在《五帝本纪》中说:“百家言黄帝,其文不雅驯,荐绅先生难言之。”说明他的着述以六艺为根据,诸子争鸣称引古人古事以自证,其意本不在历史,多不可取。他据戴记从纪五帝,而不取百家;据《论语》以传太伯,而疑许由、正轶诗。至于记上古轶事,凡非属雅驯之文,尽删汰无遗。由此可见司马迁写作的求实精神。《史记》述事必取信于六艺,以求史实的准确无误。如《殷本纪》记载的殷的始祖契的一段文字是综合《诗经·商颂》之《玄鸟》、《长发》而成。又记载汤伐桀于鸣条的史实全采自《尚书·汤誓》。司马迁在“太史公曰”中说:“余以《颂》次契之事,自成汤以来,采于《书》、《诗》。”又《周本纪》记载周始祖珀稷的事迹的那段文字全是采摭《诗经·大雅·生民》篇融会而写成。

从以上司马迁对古代史的记述,对近代史和当代史,他也同样重视史实的准确性。不是取信于儒家的典籍,而是“细史记石室金匮之书”,据汉王朝藏书处所收藏的各国史书和汉朝的档案资料,有关他对当代史记述的真实性,可以看出对当时汉武帝的描述。《史记》虽然是效法《春秋》而作,但在为武帝立传时,司马迁一反《春秋》为尊者讳的笔法,把直书的实录精神贯彻于《史记》的写作过程。在《史记》中,他首先肯定了汉武帝的功绩。他认为汉武帝实行推恩令,是为了加强中央集权的需要,起到了强干弱枝的作用,有利于汉的统一。他肯定了武帝在兴修水利事业方面的贡献。在《河渠书》中,他以赞赏的心情,记述了武帝的治河的业绩:

“天子乃使汲仁、郭昌发卒数万人塞瓠子决。于是天子已用事万里沙,则还自临决河,沈白马玉壁于河,令群臣从官自将军已下皆负薪决河。”

司马迁在歌颂汉武帝的诸多功绩的同时,对他的好大喜功、不爱惜民力等方面的过错,也决不放过,如实的记载下来,体现了他的不为尊者讳的实录精神。汉武帝征伐匈,对巩固政局的稳定还是起了很大作用。由于连年穷兵黩武,使汉朝的人力、物力和财力都受到了重大损失,文景时期的积累已挥霍殆尽,元气大伤。百姓更加贫困,出现了“海内之士力耕不足粮食,女子纺绩不足衣服”的悲惨景况。司马迁对武帝征伐匈奴采取直书的态度,既肯定战争取得的胜利和它的作用,又如实准确地记载了战争给汉朝及广大人民带来的灾害。他在(《史记·匈奴列传》)指出:

“世俗之言匈奴者,患其徼一时之权,而务谄纳其说,以便偏指,不参彼己;将率席中国广大,气奋,人主因以决策,是以建功不深。尧虽贤,兴事业不成,得禹而九州宁。且欲兴圣统,唯在择任将相哉!唯在择任将相哉!”在我国古代,着述史书每为本朝的事迹讳饰,能文直事核是十分少见的。司马迁敢于面对现实,信史直书,其胆识令人敬佩。第二“不虚美,不隐恶”。司马迁认为撰史应该求是存真,兴驻要善恶必书,而且要做到恰如其分。即班固所讲的“不虚美,不隐恶”。司马迁曾明确表示反对那种“誉者或过其实,婚者或损其真”(《史记·仲尼弟子列传》)的做法。何乔新(《何文肃公文集》卷二)对司马迁“不虚美,不隐恶”的具体做法作了简要评论,他说:“伯夷古之贤人,则冠之于传首;晏婴善与人交,则愿为之执鞭,其不虚美可知。陈平之谋略,而不讳其盗嫂受金之奸;张汤之荐贤,而不略其文深意忌之酷,其不隐恶可见。”何乔新论述是有根据的。司马迁怀着一种十分崇敬的心情写《伯夷列传》的。在这篇传记中,他主要不是记述伯夷、叔齐的事迹,而是传写他们的高尚精神,是借伯夷、叔齐的不幸遭遇而抒愤慨之情和发不平之议论。表述了自己的写作态度和撰述《史记》的思想意图。这种写法,很像屈原列传,而与其他传记不同。明陈懿典《读史漫笔》即指出:“屈原、伯夷乃太史公列传变体。叙事中忽入议论,议论中忽接叙事,离合变化,如神龙乘云驭风,莫可端倪。”的确道出了这篇传记写作上的特点,即不在写人物的事迹,而重在表现人物的精神。所以林駉说:“以伯夷居于列传之首,重清节也。”(《古今源流至论·史学》)伯夷、叔齐有关“清节”,司马迁在传记中记述:

“伯夷、叔齐,孤竹君之二子也。父欲立叔齐,及父卒,叔齐让伯夷。伯夷曰:“父命也。”遂逃去。叔齐亦不肯立而逃之。国人立其中子。于是伯夷、叔齐闻西伯昌善养老,盍往归焉。及至,西伯卒,武王载木主,号为文王,东代纣。伯夷、叔齐叩马而谏曰:“父死不葬,爱及干戈,可谓孝乎?以臣弑君,可谓仁乎?”左右欲兵之。太公曰:“此义人也。”扶而去之。武王已平殷乱,天下宗周,而伯夷、叔齐耻之,义不食周粟,隐于首阳山,采薇而食之。及饿且死,作歌。其辞曰:“登彼西山兮,采其薇矣。以暴易暴兮,不知其非矣。神农、虞、夏忽焉没兮,我安适归矣?于嗟徂兮,命之衰矣!”遂饿死于首阳山。”

从这段文字看出,伯夷、叔齐是主张礼让而反对战争,主张仁政而反对暴政的,坚持自己的政治信仰不惜牺牲自己的生命。这种精神深深地感动了司马迁,他无限同情地说:“余悲伯夷之意。”他不同意孔子所谓“伯夷;叔齐不念旧恶,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河怨乎”的看法,认为这与史实不合。他说:“睹轶诗可异焉。”因此采摭史实,以反驳孔子的错误观点,并传写伯夷、叔齐的真实精神。从轶诗《采薇》看,伯夷、叔齐何尝不怨!在司马迁看来,一个重清节的人遭遇不幸,“能无怨乎?”(《史记·屈原列传》)他们含怨怀恨是正常的现象。

司马迁仅用上述一段文字记述伯夷、叔齐的“清节”事迹,其余全是传写他们的精神。如:

或曰:“天道无亲,常与善人。”若伯夷、叔齐,可谓善人者非邪?积仁洁行如此而饿死!

这是谴责天道之不公,是赞美伯夷、叔齐的高尚品格和宁死不屈的精神。又如:

“若至近世,操行不轨,专犯忌讳,而终身逸乐,富贵累世不绝。或择地而蹈之,时然后出言,行不由径,非公正不发愤,而遇祸灾者,不可胜数也。”

这是指斥近代历史上黑白不分、是非颠倒的现象,残暴者享富贵,忠贞者遭祸患等,也从正反两个方面写出伯夷、叔齐的清廉节操及其悲剧结局。他还用孔子对廉洁之土的赞颂来表现伯夷、叔齐:

“子曰“道不同不相为谋”,亦各从其志也。故曰“富贵如可求,虽执鞭之士,吾亦为之。如不可求,从吾所好”。“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举世混浊,清士乃见。岂以其重若彼,其轻若此哉?”

一个廉洁之士,是不会与自己政治理想不同的人共事的,也不会抛弃自己的信仰去追求富贵,他们的高尚节操越是在乱世越表现得明显,只有这种人才应当为世所重。孔子所谈的是一个“积仁洁行”的人应采取的行径,实质上,司马迁是借此赞扬伯夷、叔齐的高尚品德。

从《伯夷列传》的字里行间可以看出,司马迁当时从自己的政治立场出发,依照自己的道德标准去赞美志行高洁的伯夷、叔齐,不是没有根据的,是有现实意义的,可以说是“不虚美”。

司马迁从实际出发,按照历史的本来面貌,善恶必书,决不护短。例如,李广是司马迁非常敬佩的人物。在李广传后,他以谚语“桃李不言,下自成蹊”的比喻,高度地评价了李广。司马迁在传中没有放过李广的缺点。在李广传中,记录他自己的一段话:“吾尝为陇西守,羌尝反,吾诱而降,降者八百余人,吾诈而同日杀之。”揭示了李广也有残暴的一面,绝非完人。又如李广免官居家时,曾因犯夜禁被霸陵尉拘留过,后来李广做右北平太守时,“广即请霸陵尉与俱,至军而斩之”。反映了李广的心胸狭窄和报复心理。

司马迁对那些令人憎恶的人物,做到实事求是。可贵的是,在他所贬斥的人物里,如果有某些值得肯定的,他也能做到据实载述,不抑其善。司马迁在《酷吏列传》中,对于十多个酷吏的横行霸道,严刑峻法,都做了无情的揭露和鞭挞。对酷吏也做了一些实事求是的肯定。司马迁在《酷吏列传》中写张汤是个既“乡上意”,即看君主眼色行事,又“傅古义”,即缘饰以儒术的酷吏。司马迁描写他值得肯定的方面,是他做廷尉时向汉武帝荐贤,常扬人之善,蔽人之短,把错误归于自己,把成绩让给别人。如记述:

奏谳疑事,必豫先为上分别其原,上所是,受而着谳决法廷尉洁令,扬主之明。奏事即谴,汤应谢,乡上意所便,必引正、监、掾史贤者,曰:“固为臣意,如上责臣,臣弗用,愚抵于此。”罪常释。间即奏事,上善之,曰:“臣非知为此奏,乃正、监、掾史某为之。”其欲荐吏,扬人之善蔽人之过如此。

在当时博得好的名声。张汤做廷尉、御史大夫多年,死后却家无余财:“汤死,家产直不过五百金,皆所得奉赐,无他业。”司马迁赞扬他说:“其廉者足以为仪表。”认为可以作为封建官吏的表率。司马迁又揭露张汤为人的另一方面,即“为人多诈,舞智以御人”,干了很多诡诈的事。他“己心内虽不合,然阳浮慕之”,阴一套,阳一套,完全是一个两面派。他“务在深文”,以酷察为忠,按照汉武帝的意旨断狱,“所治即上意所欲罪,与监史深祸者;即上意所欲释,与监史轻平者。”是封建统治者的忠实爪牙。司马迁对张汤也都做了客观的记述。张汤的执法,为了打击豪强、宗室、外戚、猾吏、“豪强兼并之家”,这对巩固中央集权是有积极意义的;张汤为了镇压人民,推行严刑峻法,使得官事耗费,民不聊生。司马迁写他打击豪强、宗室的情况说:“治陈皇后蛊狱,深竟党与。”“所治即豪,必舞文巧诋。”“及治淮南、衡山、江都反狱,皆穷根本。”对张汤打击豪强、宗室方面的作用,司马迁是以赞许的笔调写出:

张汤以知阴阳,人主与俱上下,时数辩当否,国家赖其便。

司马迁没忘记张汤受谴责的一面,在写他舞文弄法,大事兴作,搞得民心思变时说:“百姓不安其生,骚动,县官所兴,未获其利,奸吏并侵渔,于是痛绳以罪。则自公卿以下,至于庶人,咸指汤。”张汤又成为天下人所痛恨的对象,是社会动乱的根源。司马迁在《平准书》中说,张汤死,“而民不思”。从人民的角度对张汤罪恶行径的批判鞭笞。

司马迁最大贡献首先是在历史学方面。他的史学思想达到了空前的高度启迪和影响着后世众多的史学家。作为一名历史学家,最重要的是要有一种“历史意识”,即承认历史是发展变化的。这也正是司马迁史学思想的可贵之处。司马迁认为宇宙间的万事万物都是发展的、变化的,用他自己的名词说,就是“变”,就是“渐”,就是“终始”。他曾说:

维三代之礼,所损益各殊务,然要以近性情,通王道,故礼因人质为之节文,略协古今之变,作《礼书》第一。

臣弑君,子弑父,非一旦一夕之故也,其渐久矣。(《自序》)

原始察终,见盛见衰……天人之际承敝通变。(《自序》)

故汉兴,承敝易变,使人不倦,得天统矣。(《高祖本纪》)

儒者断其义,驰说者骋其词,不务综其终始。(《十二诸侯年表》)

是以物盛则衰,时极而转,一质一文,终始之变也。(《平准书》)

于是谨其终始,表见其文。(《高祖功臣侯者年表》)

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纪。(《报任安书》)

同类推荐
  • 世界最具影响性的文坛巨匠(1)

    世界最具影响性的文坛巨匠(1)

    我的课外第一本书——震撼心灵阅读之旅经典文库,《阅读文库》编委会编。通过各种形式的故事和语言,讲述我们在成长中需要的知识。
  • 彼得·林奇传

    彼得·林奇传

    1944年1月19日,一个男孩出生在了美国东北部马萨诸塞帅首府波士顿。这个男孩就是以后被华尔街投资者称为“股圣”的彼得·林奇。波士顿始建于1630年,它濒临大西洋,是一座美丽的海港城市,距今已有380年的历史了,被公认为“美国最古老的城市”,也是最有价值的城市之一。它是由一群受宗教迫害的英国清教徒建立的。由于这些人大部分都来自英国林肯郡的波士顿镇,所以为了表达他们对故乡的热爱,便把这个定居点叫做波士顿镇。
  • 大文学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大文学家的故事(古今中外英雄伟人故事系列)

    文学是什么?文学就是人学。文学是人们日常生活的反映,也是人类和自然界关系的再现。文学既可以揭示生活的本质,又可以体现人们的喜怒哀乐。人类如果没有文学,其生活就会枯燥无味。因此,伟大的文学家是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 杜甫传

    杜甫传

    这是武侠一代宗师还珠楼主的绝笔之作。全书11回,讲述了“诗圣”杜甫曲折潦倒的一生。由于作者善写武侠,尤其擅长讲故事,而杜甫的生平又与作者自身的身世很有相似的地方,因而这部书写得相当引人入胜和富有感染力。
  • 金丝小巷忘年交

    金丝小巷忘年交

    范玮丽作为杨宪益最后三年生活的亲历者,记录下了与杨宪益在金丝小巷的相处经历,金丝小巷忘年交主要介绍了杨宪益的生活情况及杨宪益对往事的回忆,用细节展现杨宪益的真实性格与为人品格,并融入了范玮丽与杨宪益作为忘年交的深厚情谊。
热门推荐
  • 篮坛魔术星

    篮坛魔术星

    一个篮球,一位少年;一个篮球,一群少年。“林星宇,一个小小联赛的冠军值得你那么努力?”“值得,因为这个是我梦,是大家的梦。”没有功利名禄,没有尔虞我诈,有的只是一群少年不断拼搏不断努力,追求他们眼中的冠军。少年们眼中的冠军,对他人来说不重要,但对他们来说…这是一个无尽的荣耀……
  • 论反派如何击败主角

    论反派如何击败主角

    “让在下看看,是谁在开挂?是谁在装逼?”天释世界,武道为尊……不,外挂为尊,在这个满是主角外挂的世界里,苏敬很不幸的收到一个任务,当一个反派,整治一下泛滥成灾的修真界外挂。
  • 开国外交纪实:密访莫斯科

    开国外交纪实:密访莫斯科

    1949年6月21日这天深夜,准确地说是6月22日凌晨1点,一辆老式蒸汽火车头拉着有数节车厢的列车从市郊的清华园火车站悄悄地出发了。选择偏僻的清华园车站,选择深夜出发,就是为了保密。北平刚刚解放,情况还很复杂,美蒋特务还十分活跃,这次中共代表团出访苏联,是要求高度保密的。清华园火车站是个废弃了的小站,基本不用。当初党中央从西柏坡迁北平时,李克农就是看中了这个远离市区的小站,让毛泽东、周恩来等从这里下车,经颐和园去香山的。刘少奇率领的中共代表团成员还有王稼祥、戈宝权、邓力群和翻译师哲等。
  • 御姐

    御姐

    这也许就是你的故事,生活在大城市里打拼的每个女人,注定要内心坚强,向往希望,努力幸福。对鸡肋的爱情敢于放弃,对生活与事业懂得取舍,找回自己,善待自己,精致度过似水流年。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得意小相公

    得意小相公

    穿越就被将军的女儿相中了?好事是好事,不过我能驾驭的了吗?咱也不知道咋回事,咱也不敢问!
  • 错爱:冷情总裁无心妻

    错爱:冷情总裁无心妻

    他顾大总裁,冷血无情,喜怒无常,不爱女色,她沐大校花,绝色倾城,高冷淡漠,不爱言语,两人因一场预谋而扯到一起成为夫妻……在这场合约婚姻里,谁先爱惨了对方,又是谁先输的一塌糊涂?当她爱上他后,本是一个淡漠无心的伪装,结果却被他一一脱落,后来,她才发现……“顾瑾宸,我们离婚吧。”,“理由”,“你的目的达到了”。爱情不是据理力争,而是疲惫时,悄无声息的妥协,她说:“我不知道遇到他是对是错,但我明白,遇到他后,我开心过。”三年前,他们谁也不懂谁,走进了对方的世界,三年后,谁都了解了谁,却,各不打扰……
  • 大明文士

    大明文士

    在平行世界的大明弘治年间,作为现代人的林云轩穿越而来。啥米?这个平行世界竟然没有史上的那些文人墨客。李白、杜甫、白居易、王维等等唐诗宋词的佼佼者统统没有,这下发达了咱也做一回风流才子。修身,咱这唐诗宋词随便抄;齐家,一人得道鸡犬升天;治国,嬉笑怒骂笑傲朝堂;平天下,咱运筹帷幄决胜千里.......书友交流QQ群:947634446
  • 我们村的最后一个地主

    我们村的最后一个地主

    头发白了,胡须白了,眉毛白了,身材也不端直了,消瘦而爽朗的脸庞上总是挂着笑,那笑容仿佛版画家用刻刀固定在木板上一样,线条明朗得如同春雨洗濯之后那瓦蓝瓦蓝的天空。他,就是我的祖父冯巩德。祖父的笑跟婴儿的笑差不多:单纯、天真、自然,缺少打扮,缺少内涵。祖父的高寿似乎就扎根于他那无拘无束的笑容里。他的生命和他的笑容一样顽强一样精神。祖父活得很不容易。但他活下来了,活到了我们村里的最后——最后一个地主。
  • 步步风华之神君请入局

    步步风华之神君请入局

    初见时,她无魂无魄,非妖非鬼,卑微如艾草,就连自己都不知道自己是谁,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他风华潋滟,飘渺而至,神秘的让人无法分辨,因着那株还魂草,原本两个世界的人却意外的纠缠不断。再次相见,她成了华滟天下的神界公主,风华初绽,步步惊莲,她注定是要站在巅峰俯视苍穹的。而他身为至高无上的神君,在她面前隐了神袛的高贵,低下高傲的头颅,只为博她一笑,换她一世深情。白衣艳绝,神姿天成,回眸一笑沧海覆,惊鸿一现天地灭。这是他!紫衣华贵,风采濯濯,云端女子世无双,惊华潋滟千古知。这是她!当阴谋初现,当魔界蠢蠢欲动,当她一朝成魔,他们又该何去何从,是袖手天下,亦或是还天下一个锦绣山河。【一句话简介】总之,这是一个逆袭女和一个腹黑男携手共创清明天上人间的故事,其中男主不断的长桃花掐桃花的悲催史,更是一个相互信任无小三无小四的一对一宠文~(PS:小三小四都被掐断了)————————●分割线●————————她说:成魔成神,皆是一念之间,这是我的选择,即使烈焰焚身,自不后悔。他说:萱儿,无论你是魔是神,我要的,只有一个你罢了,即使倾尽天下,亦不会放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