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79100000062

第62章 苏轼(5)

苏轼利用自己现在官居显要,接近皇帝、皇太后的时机,常直言朝政,改其弊端。朝中奸臣多被贬落,昔日因苏轼而受牵连贬落的人纷纷召回,“苏门四学士”又汇聚到了苏轼身旁。这时,圣旨虽由皇上下,但具体措辞却由苏轼。苏轼学识渊博,行文引经据典,文采斐然。他此时拟就的贬吕惠卿词令天下人传诵称快。吕惠卿原系王安石一党,后又呈王安石的私人书信而陷害了王安石,终于取而代之。苏轼在《吕惠卿责授建宁军节度副使本州安置不得签书公事》中说:“具官吕惠卿,以斗筲之才,挟穿箭之智,谄事宰辅,同升庙堂。乐祸而贪功,好兵而喜杀。以聚敛为仁义,以法律为诗书。”“始于知己,共为欺君。喜则摩足以相欢,怒则反目以相噬。连起大狱,发其私书。党与交攻,几半天下。奸赃狼藉,横被江东。”吕惠卿在朝时民愤很大,苏斌对其罪状生动形象的描绘及痛快淋漓的谴责,使人们连称解气。元佑二年,苏轼兼任侍读,即给皇上上课。他在给哲宗讲解历史上的治乱兴衰、邪正得失时,每每引申到现实中来。一次他对哲宗说:“西夏侵入我边疆,掠杀我民数万,但大臣们竟隐瞒真相,官官相护,这样下去岂非要演成颓乱之势。”哲宗听了深以为然。元佑三年冬天,苏轼主持礼部考试。考生们手冻得不能执笔,苏轼对这种苛刻戒规作了变动。考试时监视的御林军态度十分粗暴,常常凌辱考生,苏轼对此非常气愤,他奏请圣上,逐走了那些举止傲慢、狐假虎威的兵士。使考生们在舒适的条件下得以发挥自己的水平。

苏轼还朝之后,常与“苏门四学士”,特别是其中的秦观、黄庭坚饮酒作乐,诗文往来。常与他们讨论诗文技巧。秦观一次,出示他的新作,其中有“小楼连宛横空,下窥绣毂雕鞍骤”两句,苏轼说:“十三个字,只说出一个人骑马从楼前过。”苏轼也拿出近作,内有“燕子楼空,佳人何在,空锁楼中燕”三句,晁补之说:“只三句,便说尽张建封的事。”他们对此深感叹服。苏轼有一次将自己新作的小词给晁补之、张耒问他们,“我的小词比秦观如何?”晁补之、张来回答:“少游诗似小词,先生小词似诗。”作小词是秦观的所长,他们此语是偏向秦观的。但撇开他们的倾向性,客观地看,这两句评语还是很准确的。秦观偏于细腻,而苏轼喜欢豪放,“小词似诗”在当时古人看来含贬义,但所含的创新意义却未被人认识到。苏轼常与黄庭坚有一次互评对方的书法,苏轼说:“你的字虽清劲,但笔势有时太瘦,宛如树梢挂蛇。”黄庭坚说:“你的字我不敢轻议,但有时觉得偏浅,很像石压蛤蟆。”两人大笑。他们又有一次,互评对方诗文,苏轼说:“你的诗文格韵高绝,但不可多食,多食则发风动气。”黄庭坚说:“人常说的文章妙一世而诗句不逮古人者,就是指东坡而言的。”黄庭坚此语实际上开启了后世评苏“诗不如文”的观点。

苏轼有一天,忽然被召入殿中,太皇太后高氏与他进行了一场对话:

太后:“前年你任何官?”苏轼:“臣为常州四练副使。”太后:“令任何官?”苏轼:“翰林学士。”太后:“你为何晋官如此快呢?”苏轼:“仰仗太皇太后、皇帝陛下思典。”

太后:“非也。”

苏轼:“难道是大臣的举荐吗?”

太后:“亦非也。”

苏轼惊恐:“臣虽不才,但绝不敢走旁门邪道。”

太后:“这是先帝神宗的遗愿。先帝在世时,每读到你的文章,必感叹‘奇才、奇才’。但他生时未及进用你。”

苏轼听到此话,不觉失声痛哭。太皇太后及哲宗也流泪不止。临走时,太皇太后撤御前金莲烛送苏轼回院,这真是万分的恩宠了。

元佑元年司马光逝世后,苏轼与旧党的矛盾主要发生在他与程颐之间。程颐是个呆板顽固的道学家,当时在朝中势力很大,号为“洛党”的首领。如苏轼给皇帝讲学时,自己站着讲,两旁听的官员坐着听。程颐则认为自己该坐着讲,而旁听的官员该站着听,这样才符合儒家尊师之道。皇帝有时也被他的刻意做作弄得不耐烦。有一次程颐讲学休息时,哲宗信手折一柳枝,程颐马上劝阻:“方春万物生荣,不可无故摧折。”哲宗很不高兴,掷枝而去。

苏轼是一洒脱之人,看不惯程颐的所作所为,他常常不顾情面地当面嘲弄程颐,致使程颐对他积怨很深。程颐一次主持司马光的葬礼,那天正逢明堂庆典,苏轼与群臣参加完庆典后又去参加吊唁,被程颐挡了驾。程颐说:“《论语》云‘子于是日哭则不歌’,你们既已参加庆典,就不能来吊唁。”苏轼俏皮地回答:“孔子说‘哭则不歌’,并没有说‘歌则不哭’呀。”程颐一时语塞。程颐又规定,按照古礼,司马光之子不能出来吊唁,苏轼感到这太不近情理,他当面挖苦程颐:“此乃枉死市叔孙通所制礼也。”众皆哄堂大笑。

国忌日那天,群臣在相国寺祷告,程颐传令供上素食,苏轼感到奇怪:“你又不信佛,怎么食素呢?”程颐又引经据典:“礼,居丧不饮酒食肉。忌日,丧之余也。”苏轼不以为然,他令端上肉食,并引汉代典故说:“为刘氏者左袒。”结果,程颐的党人都食素,而秦观、黄庭坚等追随苏轼的人都食肉,泾渭分明。这两派人后来日趋分化,互相攻汗,史称“洛蜀党争”。

苏轼这一年年底,为试馆职出的试题说:“今朝廷欲思仁祖之忠厚,而患百官有司不举其职,或至于媮;欲法神考之励精,而恐监司守令不识其意,流入于刻。”这句话概括了仁宗、神宗两朝“忠厚”“励精”的不同统治特征,但他的政敌们偏从相反的意思理解这句话,认为这句话是影射仁宗松懈而神宗苛刻。担任谏官的洛党朱光庭首先弹劾苏轼“谤讪先朝”。第二年,王觌、赵挺之等又先后弹劾苏轼,赵挺之在弹奏中说:“苏轼学术,本出《战国策》纵横揣摩之说,使拭得志,将无所不为。”

由于太皇太后的恩宠,苏轼得以无事。对这接二连三的弹劾十分厌烦。他一再上书请求外调。元佑四年三月十一日终获批准,苏轼以龙图阁学士任杭州太守。

苏轼十多年前来杭州此任通判时,西湖曾给他带来诗兴。离杭后,他曾屡屡想念,并多次梦至西湖。

苏轼这次来杭与上次情形大不一样。苏轼此时已54岁,十多年的宦场沉浮令他心情沉重,他再无兴致流连山水,而宁愿以太守之职为杭州人民做点实事。

苏轼一到杭州即逢连年灾情。这一年冬春遭水灾,早稻种不下去,等到五、六月份水退之后,忽又逢大旱。苏轼立即上书,要求免去贡米,并予赈济,这才有所缓和。不料第二年五、六月间“浙西数郡,大雨不止,太湖泛滥,所在害稼”,他又上奏,认为今年“灾伤之势,恐甚于去年”,因为“去年之灾。如人初病,今岁之灾,如病再发。病状虽同,气力衰耗,恐难支持”。他指出:熙宁间的灾伤即因朝廷不早作预防,致饿死50多万人,这次须及早做好准备(《奏浙西灾伤第一状》)。苏轼心急如焚,接着上了《奏浙西灾伤第二状》,其后他又连上了4个《相度准备赈济状》。这一连串的奏表把朝廷弄得不耐烦了。浙江及邻近官吏对灾伤熟视无睹,都在上报丰收有望,独苏轼在那儿叫嚷要预防明年的饥荒。

苏轼一生最不会谄媚于上,是他屡触霉头的根源。苏轼这一次为民所急,要免税,要拨款,全然不顾朝廷的恼怒。苏轼要求提前买粮,储存起来以备来年饥荒,未被采纳。结果第二年饥荒流行,官家无粮赈灾。灾民饿死道旁,尸首累累。令人难以置信的是,苏轼竟遭弹劾,说他夸大灾情。

因旱涝灾害,民间疾病流行。苏轼慷慨解囊,自己捐黄金50两,在城中建了一所病坊,名安乐坊。他让僧人主持,研制各种药剂,专为灾民治病。3年内治愈了上千病人。据记载,这是中国古代最早的“公立医院”。苏轼除救灾之外,在杭州的主要政绩是疏浚盐桥、茅山西河,治理西湖,这两个巨大工程。

盐桥、茅山是沟通大运河与钱塘江的要道,之因江水涨潮日长月久河道就被堵塞。苏轼组织兵七千余人,从头年十月至来年四月即开河各十余里,使得水深8尺以上,船行无阻。为了不再屡遭堵塞,苏轼又组织建造了堰闸,随潮涨落开关,这样就有效解决了这一难题。

西湖给苏轼带来了不竭的诗意,苏轼对西湖大有功劳。元佑五年四月二十九日,苏轼上《杭州乞度牒开西湖状》。文中说:“使杭州而无西湖,如人去其眉目,岂复为人乎?”他列举了“西湖不可废”的五大理由:如杭人饮用水将绝,运河水源减少,国家取自杭州的酒税将大减等等,朝廷终于被说服,同意拨款疏浚西湖。

西湖面积很大,打捞出的淤泥杂草堆放到何处?运到外面既费力又费时,是疏浚西湖有一大难题。苏轼想出了一个巧妙的主意,干脆堆其于湖中,成南北一长堤,堤上建六座桥,这样既省力省时,又增添了景观。疏浚工程完成后,苏轼在湖上建了小塔三处,规定禁止在小塔范围内植种菱荷茭白之类,以防止以后的“葑合”。开垦后的西湖一碧万顷,波光粼粼,新成的长堤上已种上了桃花柳树,美不胜收,这里后来成为“西湖十景”之一的“苏堤春晓”,而那三处小塔后演变为着名的“三潭印月”。

苏轼在杭州,又巧妙处理了一个外交问题,受到了朝廷的肯定。高丽当时臣属于契丹,与宋朝已多年不交往。元佑四年十一月,高丽国王借派人来杭祭奠净源和尚之机,献给皇上及太皇太后两座金塔祝寿。朝廷当时对此很为难:如果收了,高丽本为试探,它会惜此将势力延入宋朝;如果不收,又显得大无情,会得罪高丽。苏轼想了一个两全之策,他密奏朝廷说:“高丽并不遣使奉表求朝入贡,而只是送两金塔,这分明只是试探。请朝廷假装不知,而我以‘同不奉朝旨,本国又无来文,难以投进’之由拒收金塔。”皇上和太皇太后认为这个主意很妙,既无正式外交,朝廷当然不知,地方官拒收为理所当然,而朝廷同时又不得罪于人。这个方案后来被实施了,高丽国的小计被苏轼的机智击退了。苏轼为政宽厚而聪颖。

有一年轻人因负债2万不还被逮至公堂,年轻人愁眉苦脸地向苏轼申诉道:“我家以制扇为业,父亲刚死,今年春天以来,连连下雨,天气寒冷,我们的扇子卖不出去,所以无钱偿还。”苏轼看着他,忽然灵机一动,计上心头,他对这个年轻人说:“你去把扇子拿来,我为你发市。”扇子拿来后,苏轼取白绢扇20把,用手边的判笔在上面画枯木竹石,作行书草书,一会儿就完了,他说:“你拿去还债吧!”苏轼的书画当时是很出名的。这个年轻人刚出府门,抢购者就蜂拥而至,以1000钱一扇的高价购买题有苏轼书画的扇子。几分钟之内,扇子就一抢而空。20把扇正好卖得2万钱,这个年轻人得以还清了债务。

有一次,一个进京赶考的书生被押到了公堂,原因是他带着两大件行李,行李上写着呈京师苏侍郎(苏辙)收,下面署名苏轼,这分明是冒充。苏轼问这个书生为何如此,书生惶恐答道:“我进京赶考,因生活贫穷没有盘缠,我们乡人送给我300端纱资助我。我知道这些纱一路抽税,到京师恐怕剩不到一半了。我想现在天下最负盛名的文人莫过于您苏氏兄弟,所以冒用二位大人的名字,以逃敲诈,未料撞到大人手里,鄙下罪责难逃。”苏轼微微一笑,他让吏卒撕掉行李上的旧封,亲自执笔写下“呈京师苏侍郎收”。落款“苏轼”,并果真给苏辙写了一封信,交给这个书生,说:“这回你上天去也无妨了。”这个书生惊喜万分。这个书生考中后,专程来苏府感谢,苏轼请他在家里住了几天才让他离去。

苏轼对杭州人情深意切,杭州百姓对苏轼也感恩戴德,推崇备至。杭州当时家家都挂苏轼的画像,吃饭前都要先祝颂一番,百姓们还专为苏轼造了祠庙,报答他的恩情。

苏轼元佑六年一月,被任命为吏部尚书,召还京师。因苏辙此时已是尚书右丞,出于避嫌,二月苏轼被改命为翰林学士承旨。苏轼深知自己在朝中不为所容,加之兄弟俩同在朝中担任要职,更招人嫉恨,他接连上呈请求避免翰林学士承旨一职,并要求在外任职。未被获准后,他只得离杭返京。返京途中,他再次上《杭州召还乞郡状入第三次请求离朝外任。这篇数千字的长文可作为苏轼的自传来看。他在文中叙述了自己自凤翔签判至今的官场经历,剖析了自己不便于留在朝中的原因,所言情真意切又中肯深刻。他认为朝中多他的敌人,主要有两部分:一是王安石余党,自新党头领如吕惠卿、蔡确等被贬,其他党臣无不对苏轼怀恨在心;二是司马光的追随者,司马光本人对苏轼还是比较宽容的,但其追随者,尤以程颐及其党人为甚,都将他视为眼中钉,无时不想找机会搞垮他。苏轼清楚自己性格刚直不阿,必被他们所不容,“臣之刚偏,众所周知,党人嫌忌,甚于弟辙。岂敢以衰病之余,复犯其锋。”下面一句说得尤妙:“虽自知无罪可言,而今之言者岂问是非曲直。”苏轼最后分析自己到朝后的情形:“臣若贪得患失,随世俯仰,改其常度,则陛下亦安所用?臣若守其初心,始终不变,则群小侧目,必无安理。”所以最好的办法就是离朝而去,“非不怀恋天地父母之恩,而衰老之余,耻复与群小计较短长曲直,为世间高人长者所笑。”

苏轼还朝刚一个月有余,即连续遭到弹劾。群小们为攻击苏轼而百般捏造罪状,可谓不遗余力。洛党贾易等首先弹劾苏轼上报浙西灾情不实,夸大灾情,苏轼对此弹劾感到特别寒心,这帮人为了达到泄己私仇的目的竟可置广大百姓们的生命于不顾。他接连上奏辨白,并严厉谴责这帮群说:“易等但务快其私忿,苟可以倾臣,即不顾一方生灵在沟壑。”如果让他们得势的话,上行下效,“浙中官吏,承望风旨,更不敢以实奏灾伤,则亿万性命,流亡寇贼,意外之患,何所不至”。赵君锡、贾易等又煞费苦心地找出了苏轼元丰八年五月的两句诗“山寺归来闻好语,野花啼鸟亦欣然”,攻击说:这一年三月神宗去世,苏轼是“欣喜先帝上仙”“闻讳而喜”,这一罪名非同小可,其手法显然来自于“乌台诗案”。苏轼上奏辩驳,并要求严惩诬陷者,“君锡等辄敢挟词,公然诬罔。伏乞外施行,稍正国法。所贵今后臣子,不为仇人无故加以恶逆之罪”。苏轼又第七次请求外任。朝廷对这场官司的处理结果是:贾易。赵君锡被罢知地方,苏轼也应其所求以龙图阁学士任颖州太守。

元佑六年八月,苏轼离京赴颖州(今安徽阜阳)。他上任不久,这一年冬无,颖州大雪不止,百姓无以为食,苏轼为此夜不能寐。他召集部下议事,他说:“颖州人饥寒交迫,我昨天一夜未睡,看看各位有什么赈灾之法没有?’有部下建议:“民之所缺,不过食与火,现在义仓有积谷数千万,可散给无以为生者;作院有炭数万秤,酒务有柴数10万秤,可按原价卖给家境略好一点的人家。”苏轼一听有理,立即起草奏上。这些粮、炭等一到民间,真是不折不扣的雪中送炭,大大缓解了饥民之忧。

同类推荐
  • 纵横捭阖:苏秦

    纵横捭阖:苏秦

    “中国文化知识读本”丛书是由吉林文史出版社和吉林出版集团有限 责任公司组织国内知名专家学者编写的一套旨在传播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 文化,提高全民文化修养的大型知识读本。 管宝超编著的《纵横捭阖(苏秦)》为丛书之一,介绍了苏秦传奇的一 生。 《纵横捭阖(苏秦)》中优美生动的文字、简明通俗的语言、图文并茂 的形式,把中国文化中的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精神文化等知 识要点全面展示给读者。点点滴滴的文化知识仿佛颗颗繁星,组成了灿烂 辉煌的中国文化的天穹。能为弘扬中华五千年优秀传统文化、增强各民族 团结、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尽一份绵薄之力。
  • 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回忆录(全两册)

    舞台生活四十年:梅兰芳回忆录(全两册)

    全书共分三集,以谈话的形式,将梅家旧事、学艺经过及登台演出、创作等情况娓娓道来,读来有与之围炉夜话、对坐闲谈之感。时间上来说,前两集集中在梅兰芳早年学艺、崭露头角,及1913—1917年间艺术创造实践的历程,对创作时装戏《孽海波澜》《邓霞姑》《一缕麻》等的尝试有较详细的记载;第三集则记述了他从1917—1923年间演出《奇双会》,编演《天女散花》《童女斩蛇》《霸王别姬》等戏的情况,以及同余叔岩合作时期、杨小楼合作时期、承华社时期的艺术活动。本书还述及梅兰芳对唱腔和表演的创造、伴奏乐器的增加和舞台装置的改革,以及观摩前辈或同辈名演员表演的心得等。
  • 北洋总管段祺瑞

    北洋总管段祺瑞

    段祺瑞品质高尚,爱国有心,同时又倾心权术,迷信武力。一生毁誉参半。段祺瑞在史上有“三造共和”之美誉,即致电逼迫清帝退位、讨伐张勋复辟、抵制袁世凯称帝。他曾多次组阁,是北洋军阀中少有的铁腕人物。
  • 马云说:我为什么能看得更远

    马云说:我为什么能看得更远

    马云说:“我能有今天,有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我是学英文的,我的机会很好,这几年见了很多优秀的人,有高科技领域的比尔盖茨,有做投资的巴菲特,还有克林顿。我跟他们成了朋友,跟他们沟通交流。第一次见到克林顿的时候,我就想,这哥们儿怎么这么想问题。这么厉害的总统,跟你讲话的时候,眼睛会一直看着你。他看着你的时候,你会觉得,伟大的人作为平凡人存在的时候才是伟大的。我再能干,在克林顿面前,在领导和治理国家上,我能算什么?所以,我要向他学习。
  • 海上骑士:尼米兹

    海上骑士:尼米兹

    本书中生动具体地描写了尼米兹的军事生涯,特别是对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担任美军太平洋舰队总司令兼太平洋战区总司令期间,组织指挥的一系列重大海战,打败曾经猖獗一时的日本联合舰队做了详尽的描述。再现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美日两军在太平洋战场海战中的激烈争夺,以及双方的兵方部署、战略决策、指挥方式和作战经过,反映了尼米兹的作战指导和指挥艺术。
热门推荐
  • 香王菩萨陀罗尼咒经

    香王菩萨陀罗尼咒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原始部落的灵师

    原始部落的灵师

    一觉醒来云瑶成了一名五岁女童,神识海中还多了一把发簪。修真界前小白菜云瑶面临着食物短缺,父亲受伤,哥哥还是个小朋友,母亲更是没有战斗力的状态。为了不饿肚子,还能怎么办,摸清这个部落的规则,武师?很容易她可以一个打十个。灵师听说地位很高,成为灵师的必备要求居然是极品木灵根?!为了父亲的腿,云瑶觉得自己可以暴露一下。只是没想到成为了灵师她有那么多事情要做,治疗受伤的族人,还要外出寻找药草,更要应付其他部落各种诱惑招揽。当然最重要的就是食物了,还好有一个人帮她。只是这天天拿美食投喂的爱好能不能改改...
  • 闪婚老公太抢手

    闪婚老公太抢手

    第一次见面,在前男友母亲的讽刺中,他挺身而出,高调的宣布她成为了前男友的表嫂,所有的人错愕。温心以为这是一笔稳赚不赔的买卖,她脑袋犯二,脱口答应,可是婚后才发现,这所有的一切都是他精心策划的请妻入瓮的局,他娶自己,只是因为他以为她是他从小订下,却失踪十四年的未婚妻,可是一份调查报告,终将她的身份击破。而当有一天,一个自称是他真正未婚妻的女人出现,并且要她让出她的丈夫,她该让出吗?
  • 一纸休书:邪帝凤后

    一纸休书:邪帝凤后

    “奉天承运皇帝召曰,凤后通敌叛国,特打入死牢,择日斩立行。”她屈膝俯首:“臣妾......谢主隆恩。”六年同行,三年结发,最终得来的是通敌叛国的死罪,他目光悠冷,她的心更冷她是当朝军师,他是一国之君,他六宫无妃,排除众议,只娶一后,三千宠爱集于一身,人人称羡,到头来只是一场笑话然后——龙榻之上,两具雪白身躯紧紧纠缠,熟悉的他,陌生的她。“姐姐,莫要怪妹妹我狠,怪就怪你我爱上了同一个人,黄泉路上莫回头,孟婆汤一饮便什么痛苦都没了。”“你可知错?”昏暗的冷宫之中,他牵着梨花带泪的她一脸沉痛的开口,却在看见墙角之处那缓缓抬起的那张脸时神色大变是谁赐的毒,是谁赐的休书,是谁赐的刑,是谁赐的命!——————————————一缕幽魂飘散,当她不再是她时,披上伪装再回首,蓦然发现,原来一切都是局,是她的局,他的,又或者是她的?江山美人之争,是谁选择了江山推却了爱人是谁拿半壁江山来换伊人回眸是谁生死相随却恨之入骨是谁机关算尽步步为营最终——最终又是谁幡然醒悟,是谁不改的痴心,是谁另取佳人,是谁要美人也要江山又是谁与之最终相伴——————————————封半城:一双素手轻点,城池倒塌,高傲的男人顷刻间一无所有。“凤素颜,你究竟还要把朕逼到何种程度。”大殿之上,男人疯狂咆哮,只手震塌方桌。大殿之中,纤细身影笔直而立,面上不带一丝波动,朱红的唇微启,笑的讥讽,素手一扬,一封“休书”落入男人眼间。“签了他,从此我们阳关独木。”拂袖之间,飞扬的长袍映入所有人的眼,清冷的声音缓缓传遍这整个大殿。“记住,我叫柳扶风,凤素颜早死,死于你的双手。”沈临风:“我是她安排在你身边的侍卫,只要你一个命令,我便会扑汤蹈火,即使付出性命,在所不惜。”“不甘么?你明明是她的人却不得不陪在我的身边,恨我么,是不是很想我死,那样你就可以回到她的身边了。”柔荑微动,纤细十指轻轻抚上他满是伤痕的脸,一抹轻笑浮在那张美丽的脸上:“若是没有她的命令你还会保护我柳扶风么?”他面色平静的打掉她的手:“不要忘记了,你的命是她救的,你若伤了她我势必和你纠缠到底。”封司濯:愤怒的男人扭转过头,怒斥身后较小的女子:“你再怎么讨好我也没有用,我下辈子下下辈子下下下辈子都不会喜欢你的。”
  • 巴黎之悟

    巴黎之悟

    本书被称为巴黎版的《在路上》,为凯鲁亚克后期的作品。小说以半自传体的风格、用第一人称讲述了作者去巴黎和布列塔尼探寻家族历史的十日之旅。从蒙帕纳斯黑帮酒吧里风韵不存的法国女人到与作者同名的陌生法国“贵族”,旅程中的每个人每件事都令凯鲁亚克深深着迷,他认为自己从中获得了“垮掉的一代”眼中最高境界的人生体验:“顿悟”。全书秉承了凯鲁亚克一贯的写作风格,用天马行空的联想和充满激情的笔触写出了独特的旅行感悟。
  • 田园无小事

    田园无小事

    这地儿依山傍水,土也肥,水也甜只是房子破烂不堪,没吃没穿,而且还附带一只拖油瓶。瞧周围勉强算是资源丰富、物种多样小豆丁,瞧你也是个可怜的,走,姐姐带你种田去!~~~~~~~~~~感谢小无(无名指的束缚)同学的封面还有,本书新建了一个群,喜欢书的同鞋欢迎来加:127657059,进群敲门砖:女主捡来的拖油瓶叫什么?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面包会有的

    面包会有的

    《面包会有的》:面包会有的,一切都会有的。这是挨过艰难时世的咒语,也是杨大卫奋斗多年的生活成果。他安心地站在食物链的顶端,可以吃到地球上最稀有的**美味。一次美食巡礼,他与朱海伦完成了两个吃货的隐秘相识。不料杨大卫遭遇一场恶疾,几乎丧命。美人离去,重生的杨大卫也不得不告别美食,仅靠简单烹制的食物为伴。吃得简单之后,他的欲望也随之发生改变,怀念起面包还未泛滥的那个年代。《土豆烧熟了》:探险家哥伦布、麦哲伦为地图添上新的大陆和海洋,哲学家笛卡尔、牛顿变更心灵在宇宙运行的轨迹,但是谁发起了人类味蕾上的一次次革命?
  • 无声的课外老师:人生健康中遇到问题怎么办

    无声的课外老师:人生健康中遇到问题怎么办

    人生只有一次,健康不容忽视。我们愿尽最大的努力帮助学生们拥有健 康,从而让学生们拥有一个美好的未来,让民族拥有一个辉煌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