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803100000002

第2章

自序

依照惯例,凡书必有序;依照惯例,为序者应为名家名人或有身份有地位有影响的人。我亦渴望名人作序,一者可听聆教,二者可抬高身价,提升品位。但位卑言轻,求助无门,难攀高枝。再者,名家为名作作序,评文品人,尽可以放言,可谓珠联璧合,旗鼓相当,相得益彰。若我等,既非名文,又非名人,即使幸而请得名家,也难煞人也。曾经一件事,至今难忘。一位初登文坛的作者,小有名气,托人请得一位名家为其作序。碍于盛情,名家难却。但名家读罢其作,却摇起头来,一副苦相,声称很难下笔。他既不能把序言写成批评文章,又不能写成光说好话的大颂扬。左右为难之下,只好顾左右而言他,违心地凑些敷衍性文字了事。现今我们读到的某些隔靴搔痒、言不及义的序言类文字,是否盖出于此,不得而知。若如此,这类序言还是不作为好,免得两为其难。其实,好的序言应该有双重效应,作者可从中获得对己作的客观评价和启迪,读者则可得到导读性的收益,这是双赢之举。

鉴于此,我决定自言自语,自己作序。落得省心,又少搅扰他人。按说,我要印的这个被称作书的东西并不是有什么特别价值,完全可以免去写序跋或后记一类的麻烦,但因为是多样“杂文”的集成,难免有些想法要交代一下。再者,这等年纪出书,绝无功利可图,只是为了了却一种心结,一些看似多余的话也想借机一吐为快,或可略以自慰,或可作为亲朋一点存念。

对于出书,我琢磨了好长时间,焦点是要不要印出来。朋友有两种进言,一种是劝出,理由是从编辑出版岗位上退下来,为他人没少作嫁,自己也该画个句号吧,多少也是个念想;另一种意见是反对出版,说没有意义,费心劳神,换来的不过是一堆废纸。话说得有点尖酸刻薄,不甚中听,且有些看破红尘、玩世不恭的味道,但针对现行图书市场的状况可谓一语中的。前者着眼于个人,人不枉来世上走一遭,得给自己留个脚印;后者针对现实,虽然有些消极,但不得不承认是实话。两种意见各有道理,因为当时还没有形成书的框架,到底能不能构成书的规模心中无数,所以也就搁置下来了。后因退休有年,赋闲在家,无所事事,以一种游戏心态往电脑里敲进不少陈芝麻烂谷子之类东西,无非是打发日子消磨时光的一种方式。一种怀旧情结的驱使,时不时也翻翻那些发黄了的报刊杂志,把自己发表的东西捡出来,居然还不少。这时,耳边又响起了朋友的进言,又一次动起了出书的念头。

书是知识的载体,是使人走向真正的人、完善人性的媒质。从认识第一个字始,我就对书充满了敬畏。随着年龄的增长,这种意识和心理愈甚,而且更对作书者崇拜得五体投地,对作家则如同圣人般仰视。记得念大学时,每逢星期日,不逛公园,不去商店,新华书店是唯一的去处。尽管囊中羞涩,但遇到喜爱的书也不吝解囊,好在书价都在几角钱左右,一元钱以上的就是大部头了。那时我们都把高尔基那段“爱书吧”的名言作为座右铭牢记在心。所以,尽管有大起大落政治运动和下乡劳动的折腾,仍能抓紧一切时间沉心去读老师给我们开列的必读书。“文化大革命”期间,虽然“读书无用”“知识越多越反动”的愚民滥调甚嚣尘上,但内心依然坚信这种不正常是暂时的,书终归还是要读的。及至当了编辑,干起了出版行当,仍旧本着对书的信念去做。

图书是精神产品,其价值虽然也是通过流通领域体现的,但毕竟不能完全等同于物质产品。图书固有的特殊品格决定了它对人们思想精神的作用。因此,当我们从流通领域去观照其价值取向时,决不能囿于单一的经济视点,即是说,书卖出去多少并不完全体现社会效应与经济效益的关系,正如电视的收视率不能简单反映正面和负面的社会效应一样;必须对读者群体和受众的审美意趣进行具体分析。不能否认的事实是,低俗的消极的东西有时也有市场,如果以此为据必然造成误判。我始终认为,精神产品不能没有功利性,这种功利性来自于其本身的内在规律,更来自于创作者的一种社会责任和自觉的文化担当。这种功利性不似过去那样强行服务于政治,也不是担承功能以外的东西,它没有一言兴邦和一言丧邦的功效和能量;它主要作用于人们的精神层面,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净化心灵,培养审美情趣,提升生命价值,促进社会文明进步,而且是通过潜移默化的调适方式逐步实现的。如此而已,不能放大其作用,不能无视其作用,更不能取消其作用。

可是,近年来图书市场的变化却令人迷茫。乍看去,那林林总总的图书让人目不暇接,花色品种的繁多也使人难掩兴奋,但稍加考量就会发现这表象下面潜藏着的隐忧。趋时应景、休闲猎奇、跟风抢滩、东拼西凑类的快餐型的图书充斥于市;包装越来越豪华,内容越来越浮泛,部头越来越大,定价越来越高。重复出版更是突出问题。有人用含金量作喻,称某些图书除去泡沫和水分,含金量所剩无几。此言不谬。曾看到一家老牌出版社的资深总编辑接受采访时说,现今每年出书20余万种,有一半是垃圾。还遇到一位学者,他应出版社之约正忙于修改20世纪80年代出版的旧著,准备再版。并说,出版社正有计划地搜寻80年代出版的著述,认为那些书内容扎实,有学问,修改后可再版。这话让人震惊,这事让人深思。对于形成当前图书市场状况的原因可能有多种解释和看法,但迎合俯就市场的倾向恐怕是难以否认的重要因素。图书进入市场后被完全商品化,出版社弱化了主动引领意识,被动地为市场所左右。卖方市场一下子变成买方市场,在陡然遭遇拐点的转型期,赚钱逐利成了众多出版社维系生存发展的命门。于是,看人下菜,找米下锅,萝卜快了不洗泥,市场需要就是一切等等,成了出版社应急的经营方式和手段。一方面,作为宣传阵地的出版业有守土的责任,另一方面又面临着汹涌澎湃的经济大潮的冲击,在两难境地的夹击下,出版社经营者不时发出无奈的慨叹。于是,出现了降格以求、铤而走险、炒作一些媚俗的迎合时尚的东西赚取票子的现象。毋庸讳言,由于众所周知的原因,我国民众的理想、信念、道德等领域存在着亟需提升和重建的问题,金钱拜物的盛行,醉心于感官的即时享乐,反映在文化上的浅层的快餐式的消费,都是时代的畸形和社会的病态。图书市场的“垃圾”出版物,正是在这种环境下应运而生的;也正是这些出版物的存在和影响,使得图书市场蒙尘,使得图书价值受损,使得作者被冷落。

基于对图书市场的这种认识,我对出书的事才犹豫再三。或许因为我是干过编辑出版行当的,或许是面对图书市场现状产生的失望情绪,所以,再难找回往日对书的那种崇敬心理和价值评估。虽然我的书归不到媚俗之类,但也说不上有多少含金量,混迹其中似乎也是对出版资源一种浪费。现在想把它印出来,不是收辑其中的东西有什么价值,而是纠结于往事的记忆和对家乡亲友的眷念驱使我必须做点事情,而我能做的只能寄怀于文字。于此,感情才得以解脱,心理才得以平衡。

我记写家乡的文字,虽然是粗线条的勾勒和碎片式的记忆,却是真情实感的倾泻。家乡,生于斯,长于斯,那里的山山水水、一草一木见证了我的出生和成长,见证了我的欢乐和痛苦。那里留下了我童年少年的天真无邪和未谙世事的奇思妙想,留下了亲情的温馨和家的温暖,也感受了战乱的动荡和硝烟的气味;即使在因为出身成为贱民而遭遇白眼、侮辱、歧视、打击的日子里,仍然没有动摇我对这片土地的眷念,这土地是大自然的恩泽,是生我养我的根,这是任何力量都改变不了的。种种的不快反而成了一种偏得,它砥砺我发奋自强,直面人生,尽快地走向成熟。

对于学校生活的回忆,更是人生不可或缺的内容。学校是启蒙的圣地,是成长的摇篮。小学、中学而大学,历时十几年,占去了人生最具活力的年华,然而如果没有这一段“过去”,也就不会有后来和今天,生命和生活是个不可分割的联系和延续过程。大学四年,是激烈折腾的四年;记写折腾,不是抹黑母校,而是透视出那个年代的风来雨去。好在我们都年青,身体没有垮,精神也没有垮,拍拍胸脯还可以自豪地说,我们受到了锻炼,经受了考验,我们挺过来了。我想说的是,如果把我们当年的大学生活讲给今天的大学生,他们一定惊讶得目瞪口呆,认为是听天方夜谭。但那是事实,是我们亲历亲受的事实。看看今天学子们的生活,我们既羡慕又嫉妒,这样安定的生活环境,这样优越的学习条件,没有理由不好好珍惜,没有理由不好好学习。

怀念亲友,更是挥之不去的心理情结。同窗学友和童年玩伴在记忆中永驻,不时勾起对往昔岁月的缅怀,浮现出他们的音容笑貌。特别是对逝去妻子的怀念,是我人生遭遇的最激烈的痛。老年丧妻,犹如天折一柱。同甘共苦、朝夕相伴了几十年的亲人突然离我而去,那种伤痛简直无以言状。《沉痛的回忆不绝的思念》,是从妻子离开我那一刻起笔,在一个月左右时间里写成的回忆性长文。痛定思痛,对于人生这部大书,似乎从这时开始,我才逐渐读明白。妻子离去已经六年了,这期间,我在沉默中自持,在孤独中彷徨,在无奈中度日,茫茫前路不知所至,踽踽独行莫测归期。太阳照样升起,生活在继续,活着就得走下去,这也是一种不可抗拒的生存法则。

收入书中的理论评论也占用不少篇幅。这些文艺评论和影视评论大都已经发表过。单从时间跨度看,从1957年到2011年历时四十余年,实际上,1957年只有一篇电影《一江春水向东流》观后感,这是我作为一名高中生首次在报纸上发表文章,也是平生第一次把歪歪扭扭的手写字变成整整齐齐的铅字印刷体,虽然稚嫩,但对我个人而言却有着里程碑般的非凡意义。本来,它应该收入1994年出版的《漏痕集》中,但因为当时手头没有报样,加之年代久远,未及查找。这次收入时我特意写了个较长的附言,交代了相关背景。除去这一篇,都是80年代以后的文章,包括上本书未及收入的,总共几十篇。收入这些理论评论不是展示成绩,意在检视思维轨迹,揭示不同历史时期用以评论的艺术观念和审美视角。为此,我在重读这些文章时,除了订正错别字外,一字未动,保持原貌。众所周知,长时期来,文艺曾经是被当做武器为政治服务的。文艺评论曾经作为政治的一翼发挥着作用,在相当长的时期内曾作为“棒子”“棍子”打杀了许多作家作品,殃及众多无辜,制造了无数冤假错案。理论评论这种被“政治化”的滥用极大地破坏了其科学性,损害了自身的声誉。“统治阶级的思想就是那个时代的思想”,这是恩格斯的话。作为社会科学,作为用观点说话的理论评论,必然打上时代的印记,不能不反映主流体制的思想和声音。名人尚且如此,我作为一介草民,既不能超越,更难以脱俗。比如,发表于80年代的《关于文艺的真实性》和《“暴露黑暗面”与作品的生命力》文章,其立论仍未脱开政治性的阶级分析,就是例证。走过了大半个人生,回首顾望,突然发现自己懵然撞入了理论评论的误区。搞理论要有坚强的依托,要有深厚的功底,两者我都不具备,何异于班门弄斧,自讨苦吃。书中收入这些文章,无非是两个目的,一者用于自省,二者是为终结。

对于书名,颇费一番脑筋和心血。我想,书名应该包含几层意思,一是慨叹人生苦短,年华不再。时间如流水一般飞逝而去,不意间已届人生晚年;二是漫漫人生路,皆是一步步走到终点的。在杂沓的脚步中,快步、慢步、大步、小步、蹒跚步、踉跄步,等等,不一而足,每个人都是用组合的步态活动着,或求生存,或谋发展,或事探索;在时间的长河中,或历坦途,或履坎坷,不同的路途用不同的步履,不同的步履走出不同的人生。我书中的文字都可以具象化为杂沓的步履,记录着人生前行的轨迹,是以“流年杂履”名之。

2013年3月于漏痕斋

同类推荐
  • 爱是悲悯的时光:夏丏尊作品精选

    爱是悲悯的时光:夏丏尊作品精选

    《爱是悲悯的时光:夏丏尊作品精选》是著名作家、教育家、翻译家夏丏尊先生的作品精选。收录了夏丏尊先生在怀念友人、感悟人生、畅谈教育等方面的随笔和小说,凝聚了作者对人对事对物的态度和感想,凸显出那一时代文学创作的现状和文人作家的人文情怀,反映了一代大师的理想主义情怀和爱人爱国的悲悯之心。
  • 蒋勋说红楼梦(第三辑)

    蒋勋说红楼梦(第三辑)

    这是蒋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数十次阅读《红楼梦》后的心血之作。无关红学,不涉及考证,作者从青春与美的角度出发,带领读者逐字逐句细读小说本身,梳理《红楼梦》中的人物与情感,探寻书中表达的繁华的幻灭、逝去的哀伤,讲述青春的孤独、寂寞与彷徨。这是一个生命对其余生命的叩问与聆听。跟蒋勋读《红楼梦》,仿佛是在阅读自己的一生。蒋勋说:我是把《红楼梦》当“佛经”来读的,因为处处都是慈悲,也处处都是觉悟。
  • 听荷

    听荷

    作为土生土长的洞庭湖人,对荷的印象是非常深刻的。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在我看来,无论是欣赏荷杆、荷叶还是荷花,都是要用眼看的。当文学风网站创办人梁长伶老师找到我,要我为文学风网站第三本集子《听荷》作序时,我心里充满了疑惑:荷,能听吗?
  • 坐板儿的爷们儿(南瓜屋故事)

    坐板儿的爷们儿(南瓜屋故事)

    一位互联网高管因一次伤人事件,被关进看守所。在那个特殊的地方,与那些特殊的人群,经历着失去自由、被黑暗包裹的、非常的人生。这段故事是作者的亲身经历。写出来,是为了与过去告别。更是对曾经的情感、婚姻、家庭做一次反思。这里面都是犯了各种错的“恶人谷”。然而在严苛与艰苦的条件下,绝大部分人会安分守己,甚至会保有乐观、坚强、甚至温情。这又是与外面自由的世界中的冷漠、互害、灯红酒绿、个性张扬,形成了鲜明的对比与反差。是不是恣意迷失了自我本善?忘记了初见的初心?
  • 人间有味是清欢:那些阅遍繁华的经典生活美文

    人间有味是清欢:那些阅遍繁华的经典生活美文

    152篇古今中外文人墨客的隽永篇章,代代传承,凝成经典,在时光的长河中滋养了无数人的心灵。本书收录了《没有秋虫的地方》、《要生活得写意》、《人淡如菊,菊淡似人》、《每一刹那都是新生》等文章。
热门推荐
  • 请遮我一世流离

    请遮我一世流离

    从小在穷人街长大的沈离,本以为这辈子都要被困在这永远也踏不出去的小街小巷了。没想到,有一天,会有人来告诉她,她可以走出去,可以很富有。富人的生活看起来很是麻木,似乎连穷人街的那一点点温存都没有了。“喂,为什么要救我们?”这穆家少爷是铁了心要缠着自己了吧!“要是我说,救你们是个意外,不是我本意,你们信吗?”沈离满脸真诚的看着眼前这人。“一次是意外,难不成次次都是意外?”沈离扶额,真的,次次都是意外,就有这么巧的事儿!“我会报答你的,我不会欠别人人情,而且,还是个私生子!”穆少爷潇洒离去。沈离无奈,他要报答便报答吧!别扰了她的事儿就行。但是,真的,从未想过,你会拿一辈子来报答……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破解电磁场奥秘的天才:麦克斯韦

    破解电磁场奥秘的天才:麦克斯韦

    记述了伟大的科学家麦克斯韦的科学人生,他是继法拉第之后,集电磁学大成的伟大科学家,他依据库仑、高斯、欧姆、安培、毕奥、萨伐尔、法拉第等前人的一系列发现和实验成果,建立了第一个完整的电磁理论体系,科学地预言了电磁波的存在,揭示了光、电、磁现象的本质的统一性,完成了物理学的又一次大综合。
  • 历代赋评注(南北朝卷)

    历代赋评注(南北朝卷)

    本书是目前篇幅最大的一部历代赋注评本。书中对入选作家的生平和作品的背景均作了介绍。第一卷开篇除以“总序”对赋的特质及其同汉语与中华文化的血肉关系、赋在中国和世界文学史上的地位作了概括论述之外,还在评注前撰文《赋体溯源与先秦赋概述》,以下各卷在评注前也都有“概述”,对该时期赋的主要作家、重要作品、创作成就和主要特色等有简略而精当的论述,以与书中的作者简介、各篇题解及品评形成点、线、面结合的关系,从而便于读者在阅读作品及评注过程中形成对该时期赋吏的整体认识。
  • 英雄联盟之逍遥都市

    英雄联盟之逍遥都市

    当王乐走出网咖,看见一脸忧郁的亚索靠着墙吹笛子的时候,他便知道,自己的人生即将改变了……当英雄们来到了现实世界,会发生怎样的故事?
  • 清代学术概论

    清代学术概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大众保健菜精选

    大众保健菜精选

    精选百姓养生家常菜,从一日三餐中提升食材的营养价值,达到健脑益智、养心安神、健脾养胃等功效,用平凡的食物守护健康,日常营养全家共享。营养专家教您怎样吃最健康。
  • 人间望玉钩

    人间望玉钩

    上求材,臣残木;上求鱼,下干谷;上求楫,而下致船;上言若丝,下言若纶。天有二日,皆求长生,则四海不靖。这是一个在乱世里身不由己的人的故事。
  • 将来有将来

    将来有将来

    屋漏偏逢连阴雨。人生不如意相约着同时来敲门,本就常遭丈母娘嫌弃的小科员,刚安顿好住院的父亲,又赶上单位人事变动。然而,最微不足道的生命也怀揣希望跋涉着,将来到底有什么呢?这是我们每个人都必须面对的人生课题。爹住院了。甘甜像是对钱丽说,又像是自言自语。钱丽正往口中扒饭,手一哆嗦,碗掉在地板上成了碎片,那声响吓哭了女儿,饭粒也像女儿的哭声撒满甘甜的心际。
  • 碧邪传说

    碧邪传说

    刀剑利刃,雪白轻盈,如她们的纤纤素手,睹之先是目眩,旋即失魂;风霜雨露,踏歌江湖,如她们的游离心事,揣之如晴如雨,如诗如画;夜色下,谁挽起剑花,那尘土竟飞扬了整个天涯。翩若流云,艳若桃花,芙蓉清傲,清露无痕……这是传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