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809200000003

第3章 泥土颂

山就是山,原就是原,一目了然。

秦岭北麓接近平原的地方是缓坡,碾儿庄就站立在这个地方。它的地形有点奇特,三面环山,一面向原,宛若母亲怀抱里的婴儿。

碾儿庄是泥土做的,虽说它靠近秦岭,坡上少不了石头,但它更多的成分还是泥土,老屋的墙壁是土做的,檐头的砖,房顶的瓦,都是土做的,就连屋顶的蒿草,也是从瓦缝里的土里长出来的,街道是泥土的,树木的根扎在泥土里。是啊,碾儿庄的一切都在泥土之上。

庄子说:“今夫百昌皆生于土而反于土。”《圣经》上说:“耶和华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淮南子》里也说:“天地初开,女娲抟黄土为人,剧务,力不暇供,乃引绳横泥中,举以为人。”古人是从亡者一律归于泥土这一事实,推断出人类必是来自泥土。

就说碾儿庄的人吧,也何尝不是泥土变的,但碾儿庄人不知道庄子,也很少读《淮南子》和《圣经》。他们只知道自己一辈子都要和泥土打交道,土里找水,土里刨食,最后回归于泥土中。

他们喜欢泥土,因为他们明白吃的穿的用的都离不开泥土。

先说吃。要活下去自然离不开水。早些年没有井,村子的人是在蚰蜒河里挑水吃。蚰蜒河出山后曲里拐弯的,绕着村子流过。农闲的日子,村里人去深山里挖草药,发现蚰蜒河的水源是从山坡上的泥土里、石缝里渗出来的,丝丝缕缕,最后形成河。村子人吃的主食是小麦、苞谷、谷子。这些是从山坡上的土地里长出来的。给土里撒了种子,过些天就会长出苗来,泥土不会亏待人。

主食还有一种:洋芋,也叫马铃薯,碾儿庄人喜欢叫它土豆。土豆性喜冷凉,大多种在山坡的阴处。土豆做主食的简单做法是切成块放进面锅里煮,还有一种吃法是糍粑,将土豆洗净煮熟,然后剥皮,在石槽里用捣蒜锤捣成黏稠性很强的糊状物——糍粑,熬一锅酸菜汤,在汤内放入蒜泥、葱花等调料,把糍粑放入汤内煮熟。

主食外还有蔬菜。碾儿庄家家户户都有菜地,在院子或者房前屋后挖块地,种萝卜、韭菜、蒜苗、豇豆、黄瓜。不过,村里人更多的是在山坡上挖野菜吃。野菜的名堂多着咧,马齿苋、荠荠菜、婆婆丁、苦苣菜、龙头菜、明叶菜、乌刺菜、野萝卜、猪肠子、灰灰菜……还有一种俗名羊奶奶的植物,叶子不能吃,根是黑黄色的,长圆状,剥开皮,里边的肉鲜白,流着白汁,我们孩子们玩够了,就拿个小铲子挖它的根吃。

坡上的泥土里长着槐树、杏树、核桃、柿子树。春天的槐花可以生吃,也可以和面和在一起蒸麦饭,杏夏天就熟了,桃和柿子是秋天大人们的盛宴。孩子们喜欢吃低矮的酸枣树上球状的酸枣果,因为酸中带甜,很对孩子们的胃口。

还有一种可以与吃联系的东西,就是烟叶。吃烟,是村里男人的事情。城里人说的吸烟或者抽烟,村子人不说“吸”,也不说“抽”。在他们的意识里,“吸”是初学者的吃法,吸进去吐出来,上不了瘾。“抽”烟是要进咽喉的,经过胃排泄掉。而“吃”烟是要进五脏六腑的,像吃饭进肚,是身体里不可缺少的。男人们干活累了,吃烟解乏气;饭吃饱了,吃烟助消化;瞌睡来了,吃烟提精神……忙了吃,闲了也吃,几个汉子歇凉晒暖在一起吃烟,年轻人用纸卷,老年人用烟锅,冒起的烟像个烟囱。他们把商店卖的香烟叫纸烟,他们不吃纸烟,嫌太贵,也不过瘾。旱烟叶是种在华岗那面坡上的。旱烟耐旱,华岗是阳坡,土质疏松,适宜种旱烟。

这世上所有吃的东西都离不开泥土啊,碾儿庄人于是感叹着。

再说穿。人的生计除了吃,就是穿。坡下的地里种着棉花。收获了棉花,女人们开始纺线织布,做成衣裳、被子、帽子、鞋,还有袜子。如果不是冬天,碾儿庄人喜欢穿草鞋。草鞋有着泥土的味道,穿在脚上透气,不生脚气。做草鞋用的是稻草。蚰蜒河在坡下一个叫草围子的地方拐了一个大弯,形成了一片水面,村子人就在那儿的泥水里种水稻。面积不大,就二十来亩,可是水稻收割后的稻草足够做草鞋了。

农人离不开农具,锨、锄、镰、耙的把儿是木棍,斗啊升啊用的是木板,筛子、簸箕、背篓用的是藤条,这些都是泥土里长出来的东西。坡下那个叫华岗的地方开着一口土窑,早先是村上的,后来让麻老五承包了。窑里烧制水缸、罐罐,还有碗碗盘盘。华岗的土质应当是碾儿庄最好的泥土,烧制出来的器具清亮、结实。碾儿庄人把凳子不叫凳子,叫马扎,两根木棍交叉做成支架,上面绷着藤条。马扎的好处是轻巧,携带方便。村子人到坡上砍四根木棍,割几把藤条回来就做成一个马扎。村里人的脸盆不用到商店里买,挖下一块大树根,用斧头劈成一个凹槽,用刀削得光滑,一个脸盆就做成了。也有人家用小树根做碗做盘的,用一根木头做枕头的。泥土里长出来的东西只要动脑筋,就可以做成人使用的东西。这是碾儿庄人的智慧。

命运之手,穿越泥土,创造着碾儿庄人的生活。他们明白,泥土是他们的生命之源。没有了泥土,就没有了他们的一切。

从牛头山下来一条泥土路,旁边就是小张坡,我家的地就在这面坡上。这是坡上最好的一块地,只要播下种子,不管有墒没墒,隔几天就会从泥土里蹦出苗苗来。蹦,这个词父亲用得恰当极了。他当然不懂这是拟人的修辞手法,一边吐出这个词,一边肩膀一耸一耸的。

父亲年轻时有当兵的愿望,但被爷爷扼杀了。爷爷说你这辈子就别想离开碾儿庄,你走远了我不放心。父亲是个孝子,从此就断绝了一切念想,把双脚捆绑在这片土地上,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他的脚步每天从田埂上踩过,留下一串串坚实的脚印。

我家有三块地,分别在小张坡、华岗和牛脖子那三面坡上。这些名字都很怪,除了牛脖子还有点象形外,其他两个至今我也没弄明白。父亲也从不解释,轮番去这三块地里耕作。父亲歪斜着身子绕过田埂,留下一串串歪歪扭扭的脚印。有时,我跟着父亲去地里干活,也不自觉学他走路的样子,父亲回过头满意地笑着说:这就对了,脚印要印在泥土里,麦子、苞谷才都会从脚印处长出来。他又叹息一声说:人活着为了啥?不就是为了吃饱肚子。

他说得斩钉截铁,丝毫不容我反驳。

冬天里父亲也不闲。他把茅坑里的土粪起出来,用背篓背到坡上的地里,这是对泥土的滋补。泥土劳累了一年,到了该歇息的时候,就如女人产后要吃红皮鸡蛋喝红糖水。把土粪撒到泥土上,父亲弯下腰捡拾泥土里的小石子、瓦块、砖头,扔到沟壑里。他是怕这些骨头硌着睡眠的泥土,怕来年开春撞坏了犁耙,怕麦苗出土时不顺当。父亲心里最清楚,土地糊弄不得,土地和人是兄弟,对土地好也是对自己好。

从地里回来时,父亲的身上总会带着一些泥土,母亲想用手抠,父亲一歪头避开了母亲的手,说道:泥土不脏。吃饭时如果不小心米粒和碎馍掉到地上,父亲拾起用嘴吹一下,或者用衣襟擦一下,毫不含糊地就塞进嘴里。那速度之快,生怕别人会阻拦他。

泥土不脏。小时候,这句话并没有走进我的心里,许多年后,当我一次次走进碾儿庄的土地,忽然想起父亲的这句话,才领悟了它的深刻含义。这是哲学家一般的句子,却被只读过三年私塾的父亲说出来。这句话,足够我铭记一辈子。后来,我还看见了诗人雅姆说过的一句话:“如果脸上有泥的人从对面走来,要脱帽致敬先让他们过去。”

仿佛,雅姆是说给父亲听的。

父亲常常在草围子那片稻田里干活,种稻、打药、除草、收获。我家在那儿只有不到三分地,但父亲用的工夫最多。稻子收获后可以吃米饭,还可以酿黄酒。父亲喜欢喝黄酒,就把心思用在稻田里。在岸上,他脱了鞋子,卷高裤管,光着脚走进泥水里。父亲只要一下去,和泥土至少有半天的交道,有时甚至是一整天。稻田的泥土是黝黑的,和父亲一样的肤色,泥巴粘在他的腿上,丝毫看不出来。

稻地离村子有五六里路,中午母亲或者我便送饭到草围子,吃过饭,碗筷就会落下泥巴。我很喜欢看父亲在稻田里犁地,黄牛在前边拉着犁,父亲一手扶犁,一脚一脚地踩进泥土,然后慢慢拔起。犁在父亲的操纵下翻搅着田里的土,泥巴随着犁齿跳到父亲的身上,极像一对知音在谈论着乐曲的高妙。傍晚,父亲上到岸上,把脚放在水里稍稍晃荡一下,便穿上鞋,带着满身泥巴回家。

在家里,我很少凝视父亲的背影,因为那个背影总是佝偻着,没有一点精神。但是只要一到了田地里,他的腰杆就挺起来了。常常,我看到父亲在田埂上扛着锄头走,干活前先要坐下来,抓起一块土坷垃,掌心对在一起搓,搓散了胳膊一扬,把土撒进田里才开始起身干活。很长的时光里,我都在思索父亲这个动作的含义,直到现在也没有弄明白。

世上很多事,是不需要明白的。

父亲的手,粗糙得跟泥土一样,是被泥土传染的,手背上的青筋如蚯蚓,手心的老茧若树皮。我童年的时候,父亲常常会用他的手掌抚摸我的脸蛋,我却常常躲避。到我上中学以后,父亲就不再有那样的动作了,可是我却渴望他用那粗糙的手掌抚摸我。后来我意识到,虽然粗糙,但父亲的手掌是热的,是泥土的温度,带着如夏天泥土一般的温暖,像庄稼的汁液传到我的血管。

这几年,我在县城里有了大房子,好多次让父母亲来长住,父亲却总是摇头。我家的阳台上养着几盆花,总是不到一年,花盆里就要更换主人。我自责不会伺候花草,父亲有一次来了,说你这土不行。过了段时间,他用塑料袋装了牛脖子那面坡上的土,亲手给花盆里换了土。牛脖子那面坡上的泥土掺杂着细沙,不知含有什么成分,草长得特别旺势,牛和羊一到那面坡就欢喜得叫唤。也怪了,自从花盆换了牛脖子的土,那些过段时间就发蔫、发黄的花叶绿生生地伸展着,绽放着生命力的旺盛。我这才服了碾儿庄的泥土。

父亲以后再来,看着盆里的花草,很得意地说:“咋样,我说对了吧。碾儿庄的泥土不但养庄稼养人,也养花草呢。我才不住你这楼房呢,一天见不到泥土,我心里就憋得慌。没有泥土,哪来的脉气啊。城里的房子不接地气,人住在里面气血不通。没有地气的滋养,人走路轻飘飘的,还会得怪病。人要住在乡下,乡下有鸡鸣狗叫,有泥土的味道,滋润人呢……”

春天是从泥土中来到碾儿庄的。气候渐暖,清晨或者傍晚,坡上的泥土就会冒出热气,像是从睡眠中醒来,打着长长的哈欠。这时候最忙碌的是燕子了。我家的屋檐下有燕子的窝。春天一到,燕子飞来飞去,去坡上衔来泥土做窝。燕子知道坡上的泥土有黏性,做出的窝结实。

泥土是春天的母亲,春天是泥土的孩子。这样的比喻丝毫不过分。只要有一点泥土,就会有绿芽长出来,这就是泥土的伟大。谁有再大的本事,也没法让石头上长出一棵树。当然,也有从石缝里伸出来的草,或者树,那是因为石缝里有泥土。

开春了,花开了,人人都在欣赏花的好看,可很少有人想到这是泥土的功劳。花草是懂得感恩的,在它枯竭之后,要把尸体留给泥土做了肥料。

早上醒来,我喜欢到山坡上跑步。跑累了蹲下身子,顺手捡起一个小棍在泥土里刨,刨着刨着,就刨出了蚯蚓,红红的,嫩嫩的蠕动着。泥土里最辛勤的耕耘者最早苏醒了,那么冷的冬天还没冻死它啊,真是福大命大造化大啊。

童年时,我刚学会走路,祖母就牵着我在院子、渠岸的泥土里寻找蚯蚓。发现了一条蚯蚓,她便欢叫一声,用一根树枝将一条条蚯蚓蜷曲着的身子拨直。蚯蚓展开了身子。那一刹那,我仿佛感觉到蚯蚓的呻吟,于是也陶醉在蚯蚓的呻吟之中。

这是春天里的回忆了。过罢农历二月二,吃过炒豆,一场雨刚过,奶奶就从炕上爬起来,去泥土里寻找蚯蚓。我对春天的感觉不是树上的嫩芽,不是温暖的春风,也不是苏醒了的蛇,而是蚯蚓。蚯蚓是从泥土里爬出来的,宛若春天的使者。

喜欢蚯蚓的还有母亲。和大多数乡下女人一样,母亲也是那种嫁鸡随鸡的人,对祖母是百般的孝顺。生下我坐月子的时候,她不忌冷水,手指得了风寒不太灵便。有一年惊蛰后,她在菜园松土的时候,不小心把泥土里蚯蚓的身子弄断了,她像做了错事似的喃喃自语:“这咋办啊,咋办啊。”她把断了身子的两截蚯蚓放在手心里,想用温度让蚯蚓的身子接起来。她闭上眼睛,说出了令我吃惊的话:“我该死呀我。”

多年之后,我回忆着那个细节,似乎得到了一个启示:喜欢泥土的人,也就会喜欢蚯蚓。蚯蚓的身子和泥土完全一样的颜色,仿佛泥土的孩子。

农谚说的“春雨贵如油”是说给麦苗听的。冬日里,麦苗俯卧在碾儿庄的泥土上,而在“雨水”的节气里,一场雨就可以让麦苗起身。我观察过,“惊蛰”一过,泥土里的虫子才会爬出来,而在“雨水”的节气里,麦苗就起身了,散发出芳香的味道。

碾儿庄正对着的那座山叫牛头山。碾儿庄人有句民谣:牛头山,紧挨天。山上出猛虎,山下出状元。三面的山聚拢了碾儿庄的风水,养庄稼,养牛羊,养人,可是数来数去,村子的历史上也没有出过一个七品以上的官,清朝初年村子的宋家倒是出过一个举人,叫宋英奎。那时是通过乡试中举的,可他在第一次参加吏部会试时,就病死在了赴考的路上,官没有做过不说,连命也搭上了。

碾儿庄没出过名人,但也少有弱智者。别的沿山村子的人要么长着大脖子,当地人叫“银瓜瓜”;要么走路腿一歪一扭,一根指头还塞进嘴里;要么见人就傻傻地笑,不会说话。碾儿庄这些年出了十几个大学生,有的后来还读了研究生,专家说这是水质的问题。碾儿庄的人却认为是泥土的功劳:人是土捏出来的,土质好,所以人才精灵。

泥土的芬芳搅乱了空气中的寒流,一抬头,院子一簇簇四个瓣儿的山桃花,在一个清晨纷纷绽开。我便知道,春天来到了碾儿庄。

我来到田野,双足站在小张坡的泥土上,须臾间,泥土便通过我的脚掌向我播放着芬芳,灌注着清气。我忽发奇想:只要在泥土里久久凝神伫立,当会有一种旺盛的生命力促我成长。那是地气,顺着翠绿的苇丛潜聚到我的脚下,通过经络慢慢地升腾到我的胸间、发际,遍布全身。

这是心灵的回归,像一位至今查不到名字的俄国诗人所咏赞的:“心灵完成了一个伟大的循环,看,我又回到童年的梦幻。”

我常常这样想象我的出生:在碾儿庄山坡的震痛中,一团泥土拨开草丛、庄稼和石块,缓缓拱出地面,在拱起的过程中长出头发、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和四肢。阳光流水般汩汩地注入我的躯体,成为鲜红的血液。

碾儿庄的村口有一道老墙,七八米长,像是碾儿庄收藏泥土的匣子。老人们回忆说,村子是有过城墙的,他们小时见过。只不过村庄三面环山,这城墙就只有北面一道,还有城门。这应该是碾儿庄人为的、年代最久的泥土了。

常常,我站在那道老墙前,想着我怎样才能走出生下我的这片泥土,成为一个城里人。有时我坐在老墙聆听秋虫的叫声,想着我会永远是碾儿庄的一片泥土、一只虫子么。想着想着,就起了秋风,贴着老墙发疯,老墙上就被风撕下一片片泥土。这泥土太古老了,表层裂开了层层皱褶。这是泥土的老脸,经不起风的蹂躏,被岁月打得皴裂。燕子和麻雀喜欢在老墙上做窝,它们知道老墙的泥土坚实。可是再坚实的泥土,也经不起风化。每当它们的窝露出原形的时候,它们不舍得搬家,而是继续向老墙的深处筑窝。也许,它们也具备着强烈的怀旧意识。坚守着这古老的泥土,是它们灵魂里苦苦的执着。

在碾儿庄,老墙是泥土最恒久的坚持者了。但它并没有给我在碾儿庄坚持下去的信念。那个夏天,那棵距离老墙四五米远的老槐被雷电劈裂,我便匆匆逃离了碾儿庄,到地区的一所师范学校读书。记得我去考试那天,父亲正在牛脖子那块地里光着脚给秋苗浇水,我去参加考试,必须经过那儿。

看见我,父亲满腿泥巴从地里出来,看了我好一会儿才说,那么多人呢,你能考上?我明白他的心思,既想让我出人头地,又怕我长了翅膀,离开碾儿庄这片泥土。

我小时和祖父睡一个炕。祖父在碾儿庄待了一辈子,去过最远的地方是西安,因此他的梦几乎都和泥土有关。早上醒来,他就对我叙述他的梦。记忆最深的是这样一个梦:他在泥土里拾银圆,那么多的银圆躺在泥土上,他的手里捧不下了,就脱了裤子,用腰带扎了裤脚装……祖母提着瓦罐来了,村子更多的人挎着竹篮,背着背篓来了……祖父低头一看,自己竟然光着屁股,惊慌中泥土裂开一条缝……梦到这儿就中断了,祖父说他这会儿醒了,连声叹息自己没有钻进那条裂开的缝。那时候我还小,不懂得揣摩这个梦的象征意义。现在想来,梦是人的潜意识,按照弗洛伊德的说法,“梦是清醒生活的继续。”依照这样的观点,在祖父的意识里,泥土就是银圆。

碾儿庄是泥土做的,泥土是碾儿庄的灵魂。碾儿庄人都懂得这样的道理:一切都是泥土给的,泥土是上苍送给碾儿庄最好的礼物。泥土喂养着碾儿庄的人,碾儿庄的人离不开泥土。泥土与庄稼,泥土与人,都是上天安排好了的,谁也离不开谁。一团泥土,就是一部百读不厌的书,多少辈子的人都读过了,子子孙孙要继续接着读下去。

碾儿庄是一抔苍老的泥土,一茬茬人都是生于斯,长于斯,老于斯的古树。他们手执蒲扇,挥去浮世的云烟,静抚鸡犬牛羊温润的呼吸,以一种世俗无法扰攘的淡然守望着生命,回味泥土上的人生。他们一个个在泥土里摸爬打滚,直到连泥土也摸不动的时候,这个生命就该被泥土抚摸了。

总是有人要背叛泥土,碾儿庄也不例外。老人们看着无数年轻人长大后,像鸟儿飞走了,变成一缕远去的风,成为一株在异乡游走的植物。老人们知道,再好的泥土也留不住心野的后生,因此惋惜归惋惜,还得让开路让他们飞走。当我离开村庄去寻梦时,我和那些人一样忘了我是村庄的一只鸟,有一半的翅膀落在了村庄的泥土上,而只用另一半飞翔。

渐渐的,村子就只剩下村庄和老人,在恬然的黄昏,用心听那晚风与炊烟,庄稼与土地轻轻地私语。

泥土会抚平所有的创伤和记忆,把所有的生命都收藏在它的名义之下,给每个人提供安宁的灵柩。祖父和祖母早就下世了,葬在小张坡那面泥土里。坟墓旁的泥土里,长出了小树和茅草,又在运行着生命的轮回。

这几年,秦岭北麓开发形成了气候,沿山公路环线从碾儿庄脚下穿过,不少西安和外地的客商看中了这块风水宝地,动员碾儿庄的人搬到另外平原一处地方,条件非常优惠,仿照城里的别墅给他们盖新房,新村还有河流、草坪、幼儿园、健身广场等等。但村子人听了只是摇头,说祖先住过的地方,一定是风水宝地,哪能说搬就搬的。一辈子住在啥地方,是命中注定的。乡上的干部、县里的干部来劝说都没用。他们守着一个非常简单的观念,你们看中这地方的泥土,我们一样是人,难道能拱手让给你们城里人?别说了,说再多也没用,再好的房子我们也不想住,那地方有如此好的泥土吗?有纯净的河水吗?有土蚂蚱的叫声吗?再说了,我们的老先人都在这块泥土里埋着呢,我们不能丢下他们不管,更不能把他们的坟迁到别的地方去。

碾儿庄人的执拗劲儿,让谁也没办法,无奈,开发商只好惋惜放弃。

泥土,铺展在碾儿庄的山坡上。

碾儿庄的泥土是肥沃的,踩上一脚就会“滋滋”地往外流油。这是父亲的说法。

当春风从山头下来,泥土便睁开蒙眬的睡眼,充满着柔情蜜意,慢慢地舒展腰肢,以天生的母性亲和力和生命活力,为碾儿庄人奉献出粮食和生活的必需品。只要它不衰老——泥土永远不会衰老,它就会源源不断地为碾儿庄人做着奉献。

拥有了这样好的泥土,碾儿庄便有了好风水。不过,村子人不叫风水,叫脉气。他们并不在乎村子是不是出过什么官,而是比谁家的土地多打粮食,谁家的老人活得时间长。在他们的意识里,做官是身外之物,长命百岁才是福。相邻村子二华里不到的巩家坡明清两朝都出过官,一个是五品,一个是六品。两个村子的人聚到一起时,巩家坡就以此炫耀他们的脉气好,而碾儿庄的人却拿出不屑一顾的神气,说你们村有几个人活到了一百岁?我们村的一个老婆婆活了一百零九岁,现在还精神着呢,不信你们来瞧瞧。不止一个,活过百岁的老人也有十几个呢。

这时巩家坡的人就说了,活那么长有啥用,还不是糟蹋粮食呢。碾儿庄的人不跟巩家坡的人较真。他们的心态好,不生气。他们笑笑,岔开话题,又说到天气,说到庄稼,说到收成。在他们看来,庄稼和收成比啥都重要。

风水一词,古人是这样解释的:风是元气和场能,水是流动和变化。风水本为相地之术,即临场校察地理的方法,也叫地相、古称堪舆术。说到底,风水是和泥土有关的。比如说碾儿庄山坡上的泥土就比其他地方的黄,有时在阳光下看,还真是金黄的一片。碾儿庄人老多少辈就没听说谁家为粮食发过愁。六七十年代时,到处闹饥荒,饿死人,出门乞讨。可是碾儿庄就不一样了,不但没饿死人,一个出门乞讨的也没有。说来也怪了,都是呼吸着秦岭北麓的空气,都是种一样的庄稼,碾儿庄的泥土里打下的粮食就比别的村子多。我就明白了,碾儿庄的地里比其他地方多打粮食,一定是与这儿的土壤有关。

碾儿庄的人相信风水,婚丧之事一定要请风水先生。这不用愁,自己村就有一个曹半仙。这曹半仙早年是个木匠,出苦力的,五十岁那年却迷上了风水,专给死人定穴位。碾儿庄的坟头不像平原人那样连成片的,而是山坡上这儿一个,那儿一个。曹半仙抽上一袋烟,把烟锅给腰带上一别,领着死者的家属满山转,转够了就眯着眼,手一指说:就这儿了。在他看来,这儿到处都是好泥土,埋在哪儿都是天堂。

他也给人看盖房子的风水。地基定在那儿,面南还是面北,寝室在哪儿,灶房在哪儿,甚至猪舍、羊圈、鸡窝在哪儿都有讲究。这就很费时。他留着一把长胡子,脸上的毛发也从来不刮,弄得真跟神仙似的。他领着自己养的一条菜狗,背着手,绕着村子的山坡转圈,末了才用一根棍子在泥土上画一个圈,也不言语,主人就知道地基定在这儿了。那菜狗模样不好看,却很懂事。主人在泥土上画圈,它就绕着圈嗅着泥土边跑边叫。曹半仙接下来画图,确定房子、院子的结构。画完了,主人就该掏钱了。他的收费开始是十元。那是四十年前的事了,那时还是生产队,一个劳动日也就几毛钱。现在他的收费是一百元。村里人说一百元不多,活人总比死人重要,把活人安顿好比啥都强。

也别说,凡是经他确定的房基,家里一般都不会出什么怪事,家里人也不会得什么麻烦病。村里人都说他神,要他把绰号改过来,叫曹大仙。他摇头拒绝了,嘿嘿笑着说:“我就是个半仙。人要成了仙,那就不是人了。”外村人盖房子,也常有来请他的。我有时想,要说曹半仙看风水有什么科学根据,我是不信的。要说他是在瞎碰吧,但这么多年没有出过岔子。这里边也许有些玄妙的东西。我说不清。有些事往往很怪,科学解释不了的,却在现实中存在着。

华岗那面坡现在不种旱烟了,换成了葡萄和西瓜。坡上有道斜梁,东边种着西瓜,西边种着葡萄。旱烟只供自己吃,葡萄和西瓜可以卖,换来不菲的经济效益。葡萄的品种是华岗三号,紫中带黑,吃起来冰甜爽口,一斤可以卖到八元。华岗三号的葡萄还可以做冰葡萄酒,上了西安星级宾馆的餐桌。西瓜的品种是华岗五号,个头不大,但是皮薄,瓤是黄的,吃起来沙甜,城里人常常在西瓜开园的时候开车来买。他们品尝了葡萄和西瓜后,免不了在华岗的坡上转一圈,看看这儿的泥土跟其他地方有什么区别。泥土这东西,肉眼是看不出什么名堂的。无奈,城里人只好迷惘着离去。

一晃我就过了五十岁,父母亲也八十好几了,可是依然精神,还是碾儿庄的泥土养人。知天命的年龄里,我忽然思念起碾儿庄那片土地。身在闹市高楼,目光为霓虹灯眩惑,身心被埃尘和噪声污染,生命在远离泥土的自我异化中逐渐萎缩,于是就渴望有一座带院子的房子,把碾儿庄的泥土,最好是牛脖子那面坡上的泥土搬到院子,像父亲那样光着脚站在泥土里,养花种菜植树,春天里拿根小棍拨弄蚯蚓,秋天里捧着茶壶听泥土里虫子的鸣叫,从而获取身心的滋养。“我们回家吧。”每当读到科普斯这句再简单不过的话,我都觉得无比圣洁、亲切。那一刻,我想起艾青的诗句:“为什么我的眼里常含泪水?因为我对这土地爱得深沉……”还有我所敬仰的巴金,在他黑色头像的白底座上题下这样的句子:“我唯一的心愿是:化作泥土,留在人们温暖的脚印里。”

我在想着,我的血脉在碾儿庄,我的根系在碾儿庄,这是命中注定的。走到哪儿,我都脱不了那片泥土的牵连。在出生的那一刻,就注定了我的永恒。泥土是我的起点,也是我的终点。要是许多日子没有回去,我就会做梦,梦见碾儿庄的老墙、老槐、牛羊、蚯蚓,还有泥土下秋虫的啼叫,以及泥土上父亲深深的脚印。

同类推荐
  • 微观天下事,不负案头书

    微观天下事,不负案头书

    《家·国·天下:微观天下事,不负案头书》是著名作家梁晓声“家·国·天下”系列三部曲之天下卷。本书主要收录了梁晓声对当今社会的一些时评、政论类文章,他心怀天下,以一介平民之躯,用笔下的文字为中国社会把脉,呼唤国人觉醒。本书作为梁晓声解读当代世界热点问题的杂文集,着重讲述了在这喧闹浮躁的世界里,作者甘做一个平凡的人,心怀天下。真正有力量的善良,必定包含着对世态人心的深刻理解,而又不染世俗的浊气,梁晓声恰是这样的人。
  • 寒灰集

    寒灰集

    《寒灰集》是郁达夫作品精选集之一,主要有银灰色的死、茫茫夜、爱人,我的失眠让你落泪、巴掌厚的腊肉和巴掌大的蚊子、半日的游程等文章。
  • 黄斌诗选(中国21世纪诗丛)

    黄斌诗选(中国21世纪诗丛)

    世间每一生命,人也好,动物也好,都是生机自动,所得自天。这每一生命过程,在人,当然可以生发无数诗意;在动物,也可以体现生命本身的循环。黄斌的诗歌关注他个人的历史,血液,所在的土地,和包围他的日常生活。他以一个极其正常的平凡的人的姿态写诗。写出了一个个人。
  • 摸进人性之洞

    摸进人性之洞

    《摸进人性之洞》是茅盾文学奖获奖作家周大新的散文集,收录于《周大新文集》散文卷。这本散文集是《周大新文集》中散文三卷之一,包括了九十多篇创作于不同时期的散文佳作。其中,上卷主要是关于人性的思考和阐释,下卷则是“行万里路”的游记及感受,基本荟萃了他几年来思考人与自然、人与社会、人与历史、人与自我、人与文学的种种心得。其深邃的感性思绪,绵密的理性剖析,都充盈着真诚和朴实的人间烟火味。
  • 2014年中国思想随笔排行榜

    2014年中国思想随笔排行榜

    本书由原人民日报文艺部副主任、著名作家王必胜选编,精选本年度思想随笔精品力作30余篇,包括王蒙,韩少功,梁晓声,李国文,梁衡等名家新作,思想新锐,文笔精练。编选依据艺术性、思想性、专业性的评选原则,经过编者的反复斟酌,将那些独具思想性的原创之作荟萃于一册,使之成为中国年度思想随笔的精华之作。
热门推荐
  • EXO之虐心

    EXO之虐心

    “你明明就喜欢边伯贤对不对?”金俊勉问道“你不需要知道”
  • 今天又戏精了

    今天又戏精了

    一个星际少将,因一次的星际大战,而陨落。再一次醒来,已是华夏帝国。她,重生在一个女扮男装的废材身上。没关系,既来之,则安之。他人欠你的,我会一一讨回。他,华夏帝国少将,帝国三大世家之首的继承人,做事凌厉风行,却在她的身上栽了跟头。
  • 妊娠分娩·育儿全书

    妊娠分娩·育儿全书

    从妊娠、分娩到育儿,是一个科学、系统、复杂而又长期地孕育生命的过程,这当然会倾注即将为人父母者的大量心血。然而,如果不懂这一过程中的科学知识、方法和技巧,很可能就会事倍功半。本书帮助年轻的父母知道怎样去主动、选择性地受孕,避免影响受孕的不利因素;了解孕期要注意的饮食与营养,做好安胎养胎;了解孕期胎儿生理发育的特点和变化,在不同时期有针对性地进行科学胎教;了解分娩的过程,使孕妇顺利度过分娩期;学习宝宝的喂养特点和护理技巧,让宝宝的身心得以健康的成长;熟悉宝宝日常易发生的意外,当出现异常时不会忙中出错;了解宝宝易发生的疾病,当出现疾病征兆时不会“病急乱投医”。
  • 剑影长歌

    剑影长歌

    一百多年前,武林中出现了两位盖世奇人天残和地缺,死后各留下一本绝世武功秘笈,一百多年后,宁王宸濠欲图谋反篡位,毒害官员,残害百姓,人渣杨子乔练成了天残的神功,替宸濠为虎作伥,残杀正道武林人士。少侠赵鸿武机缘巧合下,练成了地缺的神功,且看赵鸿武如何联合赣州大侠叶景恩等武林豪杰协助巡抚孙燧、王守仁等忠义之臣灭宸濠,诛杀杨子乔......
  • 崟河记

    崟河记

    小猴子道巍原本是动物园内的一只猕猴,与齐天大圣孙悟空渊源深厚,某一日受点拨远赴法门寺学艺。机缘之下成为地球星主,并与道、儒、佛、妖等仙界神仙,共同对抗魔族及神秘族群的侵袭,保卫一方宇宙及地球安宁。
  • 从七界传说开始

    从七界传说开始

    七界传说机缘拜师学艺,遮天看着叶黑成长,诛仙之中灭兽神和修罗,阳神中培养主角成神,完美世界中小石头眼中的大叔,神墓中灭天一员。。。
  • 玄灵灵尊

    玄灵灵尊

    江静心,他,一个由狼母养大的孩子。江静心,他,一个为了复仇行走的孩子。江静心,他,有那平平淡淡且激烈的人生。
  • 星空之主

    星空之主

    新炎黄历八百年,世界早已告别古修真时代,步入现代。交流共赢,既竞争又合作是当前时代的主流。有人一只宝葫炼万物。有人大梦平生我先觉。有人天生神人起凡尘……未知的道理,无尽的星空是所有修士共同的全新征途。一艘先进程度超越时代,却又来历神秘的彼岸神舟,载着少年沈健驶向宇宙大航海时代。新时代修真,未来在星空,乘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星海。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身边的女人

    身边的女人

    图书公司小有成就的男人冷啸在托儿所竟然遇到一个酷似自己初恋情人李怡的女人于梦瑶,并对其有好感。接着自己的初恋情人李怡因为家庭出现了问题于是约冷啸出来聊天倾诉,冷啸对李怡旧情难忘但是遭到了拒绝,遂与于梦瑶发生了关系,于梦瑶老公因为作程序员比较忙于是忽视了自己的老婆的感受使于梦瑶非常空虚,于是双方都把对方当成了假想人物。李怡在一次酒吧独饮时遇到小自己五岁的男孩子并被追求,面对男孩子的真诚李怡茫然无措,这时候李怡的老公看见李怡与一个男孩子交往时候突然发现其实自己还在爱着老婆。冷啸的老婆冯丽华也从电脑聊天的留言中发现了自己老公原来和旧情人有染,于是非常生气,要和冷啸离婚,并在公司里面闹得沸沸扬扬,公司的生意一落千丈,这时候两个人才发现其实公司离开谁也无法运转。而且他们的儿子冷冰也严重受到了影响,这些成年人面对现实感到疲倦和残酷,明白到其实任何人都不应该随心所欲,放任自己,应该具有责任感。李怡的老公打算与自己的老婆复合,这时候,李怡已经精疲力尽,她感觉到爱情就是互相的追逐,你爱的人不爱你,你不爱人的又爱你,她心中的爱火已经熄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