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82900000027

第27章 中元政治中“国俗”与儒术(1)

“回首桥山泪成血,逢君不忍问龙颜。”

——张养浩:《赠李秘监》

延祐“复科”

至大四年(1311)正月,元武宗海山死于大都。他的弟弟爱育黎拔力八达以武宗册立的“皇太子”身份,从东宫入主朝政。武宗死了不过三天,他就下令罢撤前朝垄断治国大权的尚书省。又过四天,将尚书省的主要官员脱虎脱、三宝奴、乐实等五人全部诛杀。“武仁授受”表面上是和平即位,实质上却充满了流血政变的色彩。

爱育黎拔力八达杀脱虎脱等人的理由,是“变乱旧章,流毒百姓”,其实他另有不得已的隐衷。元成宗死后,皇后卜鲁罕召成宗堂弟安西王阿难答进京,想用阿难答辅国,自己倚恃他手中的兵权临朝称制。爱育黎拔力八达在元朝中枢官僚的支持下,于卜鲁罕发难前一日先发制人,把他们一网打尽。这时候他的哥哥海山已经以阿勒泰山前线军事统帅的身份,带领大军东返,等待漠南派人迎他即位。爱育黎拔力八达虽然对已到手边的皇位暗生凯觎,但慑于海山的兵威,只好以兄终弟及为条件,推戴在名份上“以嫡以长”理应居先的海山作皇帝。

海山即位以后,渐萌改储之心。至大三年(1310),他的身体已很不好,乃授意权臣三宝奴召集亲信商议改立皇太子事。早已被爱育黎拔力八达拉拢的朝中要人脱脱回答说:“皇太弟(指爱育黎拔力八达)位居东宫,已有定命。从此兄弟、叔侄世世相继,怎么敢做破坏这个秩序的事!”三宝奴问:“如果今日兄弟相授,以后就要由叔叔再传位给侄子,能担保他这么做吗?”脱脱回答:“在我们不可以违反约定,如果他们失信,上天是会明鉴的。”当时,事情不了了之。现在武宗死了,三宝奴如果宣布武宗改储的遗诏,就可能发生变起肘腋的曲折,使爱育黎拔力八达白熬提心吊胆地“蛰居”东宫的四年辛苦。像四年前的“清君元武宗侧”一样,爱育黎拔力八达再次使用先发制人的手段来击败对手。至大四年的大清洗,是政见之争,同时也是权力之争。三月,爱育黎拔力八达即位于大都,是为仁宗。他先后有两个年号,即皇庆和延祐。

成宗和武宗都具有蒙古军事贵族的气质。成宗即位近五年,还认不清中书各部的汉人长官。武宗用人,差不多全在从征西北的蒙古、色目将领中挑选。宫廷卫士以“角斗屡胜”,也可以获得平章政事的大官衔。两人都在统治圈里讲“惟和”、讲“宽大”。忽必烈朝的遗老旧臣陆续去世之后,由这批靠“宽大”发迹的官僚来执行忽必烈定立的“祖制”,使原来就存在的慢性政治危机和财政危机都逐渐恶化。仁宗是元朝第一个即位前始终生活在汉地的皇帝,他的“潜邸”有一大批汉族名士,以上党人李孟为首,还聚集了很多对汉文化和儒术有较深理解和同情的蒙古、色目侍臣。仁宗的施政方针是要遵用儒术来改革朝政。与成宗、武宗两人相比,他才是真正执意更改世祖“成宪”的人,但他诛杀政敌,用的却是“变乱旧章”的罪名。久感压抑的儒生阶层似乎感到某种鼓舞。当时人以《三宝奴伏诛》为题写诗说:“受尽君恩弄尽权,富倾御府贵熏天,奴才自许齐三宝,主寿谁能保万年。”

从至大四年开始,仁宗颁布了一系列整顿朝政的法令。元廷罢诸王断事官,蒙古人犯盗诈者令所隶千户鞠问。这时还废除了诸王份地达鲁花赤由封主自辟的旧制,任以流官;诸王位下所辟为副达鲁花赤。有鉴于武宗以镇北亲王的军权为后盾夺取帝位,仁宗命驸马丑汉出总北军;对居庸关的军事守备亦显著加强。这些措施,含有暗中防范镇北多年的晋王拥兵坐大的用心。朝廷又下诏,严禁近侍擅自传旨中书任用官员,如有敢犯者,“不须奏闻,直捕其人付刑部究治”。此外,政府还明令规定,内侍只授内廷官职,不予外朝文官官阶;由吏员晋职为官者,不得超过从七品。而这时社会影响最大的一项措施,则是恢复科举的制度。

仁宗登基伊始就曾宣布:“我所希望的,是使百姓安宁,从而求得天下大治。但如果不用儒生,怎么能做到这一点呢?”他把大规模起用儒生看做是安国安民的前提,这是有针对性的。

自隋唐以后,随着中国中古贵族政治的解体,科举取士制度越来越成为选拔政府官员的一种重要途径。尽管通过“庇荫”制(品级较高的官僚可以保荐一名或若干名子女做低品级的官员)和由吏员出职为流官的渠道进入仕途的人始终占据很大的比例,但以科举进身几乎变成挤入高级文官圈的惟一体面的途径。唐朝人就说:“缙绅虽位极人臣,不由进士者终不为美。”张玄素在隋朝由令史入品流,入唐后位至三品。唐太宗当着诸朝臣的面问他“历官所由”,玄素窘迫不堪,从殿阁中出来时,差不多抬不起腿来,“精爽顿尽,色类死灰”。科举取士的人数虽然十分有限,但它造成一种假象,似乎“读书做官”的道路对每一个人都是敞开的。奋身场屋,一旦及第,“指日金马玉堂”,变作成千上万贫穷士人终生的幻想。利用科举制度来编织数以万计的中下层平民人生理想的政权,同时也就为自己编织出统治天下的合法性。

但是元朝前期却没有实行科举制度。忽必烈朝曾几次讨论恢复科举的问题,甚至连“程式”都拟定过,但最终仍搁置了。元廷长期停科,原因当然很多,其中最主要的有两条:元朝的文武高级官僚大多出于宿卫近侍,这些人都是“世勋子孙”,构成与蒙古皇室俱荣俱损的半世袭官僚集团。中下级,尤其是下级官员不得不较多地利用汉人和南人,但选拔的标准是“趣办金谷”、“勾稽朱墨”,也就是收刮钱财、填报簿书和舞弄刑名的能力。儒家思想的主流一贯强调“藏富于民”,反对开源,提倡节流,认为利源一启即“不可复塞也”;又反对兴利,提倡救弊,认为兴一利则必生十弊,会因此造成救不胜救的局面。朝中儒生的这些主张完全不能适应成立伊始的元政府急于扩大财源、充实国用的需要,自然受到忽必烈的冷淡,被他斥为“不识事机”。所以,至元中叶后,“凡言科举者,闻者莫不笑其迂阔,以为不急之务”。这是科举制不得恢复的一个原因。另一个原因,是取代以科举考试选拔官员的由吏入仕制度的扩大化,反过来成为推行科举制的阻碍。

中国古代本来就有儒道和吏道之分。儒道指治国平天下的方略大计,吏道指具体处理行政、司法、理财等方面事务的技巧和才能。东汉前后儒道和吏道合流,但读经书出身的人做起官来不见得就有实际办事能力,所以不得不依靠被他们所役使的吏属、椽史来处理具体事务。吏的势力在金统治下的北方迅速抬头,其势在元初有增无减。元代人说。当时到郡县做官的,“往往是带毡帽、穿羊毛织衣的蒙古人,才放下弓箭、跨下战马,就叫他们作守作令。但他们对法律规定的宽严、民间情况的曲折隐秘,做不到广泛了解、详细考究,于是只好把过去曾做过胥吏的人叫来,命令他们写成文书呈上,又详细地加以指点解释”。元人还说,“治理一县的长官有二三四员,竟有一概不识字的情况。一县之政,要想不出于胥吏之手也就难了”。结果地方的行政公事,往往被吏擅断。在官员缺任时。由吏补官就成为再自然不过的补缺办法。元代中下级官员主要靠由吏出职者担任的情况,就是这样形成的,它既满足了元政府对中、下级官员精于“钱谷、转输、期会、工作、计最、刑赏”等具体行政技巧的要求,同时也以越来越大的惰性力量阻遏了可能危及其利益的科举制的推行。

南宋灭亡后,反思亡国之痛的知识分子曾经把“科举程文”看做误国误民的一个大害,说“士风颓弊于科举之业”。但是,当缺乏正统的儒家思想熏习教冶的胥吏令史取代儒生,大批涌入中下层官僚机构时,情况就变得更糟糕了。用当时人的话,他们以刻薄文法、精深簿书相尚,捱蹭岁月,一旦做官,“如猛虎之脱槛、饥鹰之掣”。国家即使有善政良法,付诸实行,也“往往误于胥吏。将以除弊,反足厉民”。这种选拔官员的制度,破坏了官僚素质与封建法度之间的内在和谐,结果既加速了吏治的腐败,也加剧了整个社会状况的恶化。

因此仁宗决意抑吏用儒。皇庆二年(1313),元廷颁行开科举诏,决定于次年在各地举行地方级科举考试(乡试),再次年举行全国性的会试和殿试。举行分试的地方共有17处,取录“乡贡进士”凡300人,其中蒙古、色目、汉人、南人各75名。会试从中取100名,其中四等人各25名。殿试不再黜落,只是重新厘定名次。考试内容以程朱理学对儒家经典的阐释为标准,它与宋金科举注重词章注疏之学的传统相比,发生了很大的改变。程朱理学正是由这个蒙古人做皇帝的王朝倡率,变成中国专制社会中的正统哲学。

古代风景画鉴赏皇庆二年的科举诏,在南北士人阶层中引起极大的刺激和震动。北方从金亡以后,科废已近百年;南方因宋亡停科也已有三四十年了。读书做官的路走不通,士人有的去行医、卖卜、看风水,有的去做生意赚钱,有的进衙门去做刀笔吏求升迁,也有的“独自呆坐在蓬蒿园子、土围墙的屋子里,愦然而已”。很多人靠做学官养家糊口。方回住在杭州,常有四方之士出远门做官,请他写文章赠别。问他们去做什么官,则不是教谕、山长,就是学录、学正或教授。读书人想从学官晋升,获得真正做父母官的机会是很不容易的。辗转岁月,能做到州学中教授的,大概10人中不到三四个,这时差不多要致仕(即退休)了。能做到路学教授的人,不过百分之七八。能做到县主簿这种小官的,不过百分之一二,所以当时做学官的人都有“皓首不调”之叹,他们写诗道:“热选尽教众人取,冷官要耐五更寒。”

正因为这样,科举诏颁,士人一时间都欣喜不已。“废简回春冷灰外,寒窗读赋万山中”;“重期将相公侯选,肯信倡优卜祝同”?有些地方本已科废学散,如今“一朝科复梦惊回,却恨穿杨无妙手”。怅然之余,他们便急忙“摇官船去买官书”,甚至一些年逾古稀的南宋遗老也怦然心动。被誉为“老子复出”的赵仪可这时已75岁,还要应考,“然终不自得”。陈大有是宋咸淳乙丑(1265)进士,行省请他做乡试阅卷官,他执意不就;参加考试不中,当时已经74岁。

延祐二年(1315)的首次京师会试和殿试,就是在这种热烈气氛中开场的。深得仁宗知遇的李孟受命知贡举,他兴奋地赋诗道:“百年场屋事初行,一夕文星聚帝京。豹管敢窥天下士,鳌头谁占日边名?宽容极口论时事,衣被终身荷圣情。愿得真儒佐明主,白头应不负生平。”张养浩也以礼部侍郎预知贡举。有人主张严格取舍,他说:“科场废罢已历百年。一旦使考生由失望而生怨懑,一定不能广收士人之心,恐怕会妨碍今后收罗人才。”在他的坚持下,元廷对被淘汰的考生也授予官秩。发榜后,新进士呈递名刺(即名片)求见。张养浩不见,书《免谢帖》于方寸纸曰:“诸公但思至公血诚以报国政。自不必谢仆,仆亦不敢受诸公之谢也。养浩复。”张家门人即以此纸传谕诸生,一时传为佳话。

延祐占首科取士56人,其中蒙古、色目人16人。终元之世,共举行科举16次,累计取士共1200余人。

皇庆、延祐之初汉法的再推行,被有些历史学家看做是元王朝继忽必烈时期之后的“第二期儒治”,但它从一开始就处在答己太后集团的掣肘之下。这个集团的主要成员之一铁木迭儿,在武宗朝初任宣徽使(时归太后掌管)时就与答己太后关系密切。至大元年,铁木迭儿被外调江西、云南,但是他竟偷偷“离职赴阙”,回到答己身边,被发现;仍以皇太后旨“得贷罪还职”。武宗一死,答己趁仁宗尚未即位,从兴圣宫降懿旨。抢先召铁木迭儿回京,并用为中书右丞相。仅这一年春天,答己以“内降旨除官”即达千余人,其中很多是过去因犯罪被罢废的人。太后这种纵情私欲、浊乱朝政的行为,用儒家学说关于端坐宫闱、“母仪天下”的规范去衡量,相差实在太大。于是朝内朝外自然形成两个对立的政治集团。

仁宗对母后答己的肆行威福,心中显然不满。延祐元年敕内侍只授中官,其中就有制约太后内降旨除授身边亲信的意思。皇庆二年初,太后起用的中书右丞相铁木迭儿“以病去职”。到十二月,以归葬父母规避铁木迭儿的李孟还朝,仁宗立即重新任命他为中书平章政事。不到半年铁木迭儿复出,李孟即行乞退。延祜元年末他虽然仍拜授中书平章,似乎只是为了以中书执政地位主持策试进士的科举,自此即以“衰病”不复任事。仁宗无奈,又起用御史中丞萧拜住为中书右丞,寻升平章政事,希望用他来牵制铁木迭儿。中书省内变动不居的人事更替,曲折反映出帝后间对官僚中枢的暗中争夺。

汉族文人多把仁宗对答己太后的曲意退让奉承为“孝养顺承,惟恐不至”,称赞他“视虞舜而不愧”。其实除了他个性上的原因外,促成帝后之间妥协的另一个重要原因,是仁宗一意改变叔侄相继的先约,要把皇位传给自己儿子的私心。延祐二年十一月,他几经犹豫,终于下决心采取行动。本应当立为皇储的武宗长子和世被封为周王,次年三月置周王常侍府,命随周王道经陕、川之云南就藩。和世到皇宫辞行,若不是有人力谏,连饯行的酒饭也差点吃不到。他行至陕西,利用关中驻军发动兵变,失败后狼狈改道西奔,到阿勒泰山外去投靠察合台后王。遣周王出京的同年年底,仁宗便迫不及待地立自己的儿子硕德八刺为皇太子,并于次年正月诏告天下。汉文记载把仁宗胁迫和世离京就藩、改立己子为皇太子的行为归咎于答己集团,说这是铁木迭儿为“固位取宠”,与答己“定谋禁中”的结果。仁宗改储无疑取得了母后的支持,但他不可能不为此付出代价。差不多与此同时,在河南、江西等地实施的“经理法”也因激起民变而中止。这一挫折更促使仁宗在政治上趋于消极,转而与后党妥协。

延祜经理本来是仁宗推行改革的一项重要经济措施,是通过核实田土占有状况来甄别隐占土地,纠正有地者逃避赋役、无地者产去税存的情况。从延祐元年冬起,元廷遣人分道经理江浙、江西、河南三省田粮。但由于地方吏治腐败,经理官吏奉行过当,针对百姓“自实土田”的检阅与查验活动,到处演变为括田的暴政,有些地方甚至撤毁民房、“夷墓扬骨”以虚增征税亩积,结果在延祜经理最惨烈的江西宁都逼出蔡五九的反元起事。尽管朝廷镇压了起事,但由于怨情沸腾,仁宗被迫下诏,凡在三省中查出的漏隐田土,免征赋税三年;后来又下诏罢征河南新括民田,依旧例输税。延祐经理在当时人们的印象里,变成仁宗在位时期一项重大的劣政。

同类推荐
  • 凤舞八荒

    凤舞八荒

    她来了,脚踏七星来了,她降生的那一年,正是大明王朝轰然倒塌的整整前一百年!一个贫苦百姓的女儿,在乱世中一步步成长,看惯了乱世沧桑,体会到人间疾苦。为了天下苍生为了大明百姓,她拼尽全力一步步走向大明的权利中心,以柔弱的肩膀力挽狂澜,扛起大明,让这个奄奄一息的王朝在衰败的关键时刻峰回路转、浴火重生。她处心积虑地成为一名宫女,在勾心斗角的皇宫里才计百出、步步为营,从才人到王妃,一步步扶持羸弱的王子登上皇位,君临天下。在上天太眷顾她时候,她的丈夫仅在位六年就撒手人寰。她带着年仅九岁的儿子坐上了大明的最高位置,直至权利的巅峰。她斗奸臣,斗庸臣,斗鞑子,斗倭寇,让大明焕发出勃勃生机。在她青春年华即将消逝的时光里,她遇到了他,一个美轮美奂的男人,一个让她魂牵梦绕的男人。她和他,如同镜中水月,近在咫尺,却远如天涯……他在一个清晨里为了大明流完最后一滴血,弃她而去。她心如死灰,将亲手打造的如画江山托付与儿子,看一眼千里江山,万千黎民后,遁入空门……她就是一代圣后,一个传奇的女子。
  • 大宋一品驸马

    大宋一品驸马

    宋开国十年,南北尚有四国未平,燕云十六州犹在敌手。柳味穿越成一落魄郡主的驸马,势要在大宋搅动风云。
  • 回到明朝做帝君

    回到明朝做帝君

    明朝,一个荡气回肠的朝代。京城贺家少爷贺知一觉醒来发现自己竟成为了朱允文,历史上被朱棣打败了的建文帝。接受现实的贺知该如何为了自己,为了大明让朱棣臣服,征蒙古,开海禁,手掌天下权,醉卧美人膝,建千秋之功业,立大明于不朽?
  • 创业在北宋

    创业在北宋

    穿越到北宋的杨牧当然要好好学习,天天向上。。。。。。。
  • 小凤皇慕容冲

    小凤皇慕容冲

    深夜,因为多日延时加班,极度疲劳的动漫实习生郑杰好不容易乘上一辆从未守时的公交车,刚睡着不久,就被颠醒了。诡异的是,原本繁星点点的夏夜变成了白雪皑皑的寒冬,而那辆只载着他一个人的宽敞的大巴车也变成了古朴的马车。郑杰无奈地撩开窗帘朝外看去,但见窗外的古城内,尸横遍野、哀嚎震天、火光四射,整个世界都变了。郑杰几乎崩溃了,忽听得有人轻唤道:“凤皇,别怕!”。郑杰转身一看,这才发现,身旁多出来一个美女……
热门推荐
  • 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中国艺术研究院学术文库)

    源于中国传统哲学与文化精神的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成为中国美术创作的精神源泉。本书以中国画的写意精神为题,旨在从审美情感与内在精神的层面全面阐述中国画的“写意精神”。全书内容包括了中国画的审美精神、中国画的艺术特征、以及有关意境、写意、形神的辩证关系等论文,对中国绘画目前的写意大家及其写意精神进行论述,指出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涵盖了意境、传神、趣味、境界、意趣、写意等精神内涵。可以说中国画的写意精神是在“观物取象”的基础上,经过创作者的审美情感与内在精神的艺术加工,立意为象,以“渐悟”和“顿悟”的哲学之思,实现物与象,情、景与境的“天人合一”。
  • 意念力:疗愈自我的心理暗示法则

    意念力:疗愈自我的心理暗示法则

    为什么学骑自行车的人看见前方障碍物,越是提醒自己千万不要撞上,结果反而偏偏撞上了?为什么一个抢劫案被媒体报道后,类似的案件竟然不断出现?为什么一个病人连续三天依靠吗啡来控制疼痛,最后用生理盐水悄悄替换吗啡,病人却如前三天一样浑然不觉?结论非常简单:我们每个人都拥有一种巨大的力量,当我们不自觉地操纵它时,往往会受到伤害。如此一来我们不但可以自助,还可以帮助他人。这是一本可以帮助我们成长、觉知和改变的书,它将教会我们——拥有美丽的容颜、窈窕的身材、光滑的肌肤……只要你敢想象,那么它就有可能发生。就算那些心脏有问题的人,也可以通过不断暗示使自己愉悦起来,从而使血液循环得到改善,令人不愉快逐渐减少。
  • 我欠青春一个高考

    我欠青春一个高考

    我知道,背后很多人都说我错了,我轻轻一笑,留下一道背影,或许,世上本没对错,仅有自己的认知。
  • 马云创业语录

    马云创业语录

    既然“80%的年轻人创业都能成功”,那大部分没有创业成功的人与马云的差别在哪里呢?差的就是马云身上那战胜自己、战胜困难的决心和勇气,缺的是创业的激情以及奋斗的豪情,还有那成功的信心和创新的精神。
  • 喜欢回忆里的那个你

    喜欢回忆里的那个你

    七夕短篇本人真实感受bebebe甚入!!
  • 快穿:男配总是妨碍我

    快穿:男配总是妨碍我

    【1V1,爆笑沙雕,甜宠】自从白兮和助缘人老毕签订了“和男神双宿双飞合同”后,日子过得一天比一天磕巴。“亲~兑换道具不?”“不换,穷!”于是老毕跟她琢磨原因:“你之所以这么穷,是因为任务是死在男主面前,可你偏偏死在男配面前,你……”话没说完,白兮又口吐鲜血倒下了。老毕痛心疾首:“老白!你怎么又死在他面前了?!”……白兮字字血泪:我求求你了!别来打岔行不行?让我好好完成任务,抱得美男归,行不行?!徐巽邪魅一笑:不行,你只能抱我归~
  • 古典名著

    古典名著

    一部封神演义,世间经典传奇。正邪轮回辗转,沧桑岁月齐聚。人天神鬼征战,善恶抉择明理。法徒除妖降魔,圆满归来天际。
  • 王爷不傻:毒妃倾城

    王爷不傻:毒妃倾城

    她,在二十一世纪是个杀手之王也是神医,无意间被阎王爷收走魂魄穿越到古代。他,是一个王爷,一面冷漠一面温和,皇宫里的争夺皇位,偏偏中了毒计,不能说话又有点傻。她被赐婚,嫁给了“傻傻”的王爷,她发誓一定要医好他的。她缺乏的安全感,他都给了她。是命中注定擦肩而过?还是誓言许诺的一生一世一双人?
  • 风山天地初江湖

    风山天地初江湖

    郑敌天为当世武学高手,四处寻敌,战无数大门派高手,尽皆胜利。他寻遍江湖只为遇到能够将自己击败之人,可来来去去数十年,未曾逢过一败。他理所当然的成了当世武功第一人。可他却因自己的无敌而寂寞。在迟暮之年,他又苦学锻造之术,终在临死之前锻成四把神兵利器,锻造成功后,他将它们带到了江湖第一高山武山之巅,后无悔而终。他死得安心了,但他所锻造的四把神兵利器却在江湖上引起了一片腥风血雨。无数武林高手前来武山争夺神兵利器,而四把神兵利器则因争夺流转在江湖各地。故事发生在郑敌天去世后的十年,一个偏僻的小村庄里。
  • 惊奇物语

    惊奇物语

    南派三叔领衔开启奇妙世界,劲爆展现南派小说精华!超级反转、极具想象,带给你最不可思议的阅读体验.国内类型文学五年来创作成就最深入的总结与展示!知名作家雷米、老家阁楼、轩辕小胖、王雨辰、宝树……鼎力加盟,合力构建南派惊奇世界!一个畅销书作家经历着一件诡异到无法置信的事情,他总是做着一个看似重复实际却一直在推进的梦,最后的最后,他站在了一扇幽深恐怖的门前,内心的窒息感达到了顶点——结局会是怎样?一个死在七岁那年,灵魂滞留在河流之中的少年,会相信每个人的一生都是注定的吗?身为一个没有供养的鬼魂,他和另一位少女有着什么样的故事?魔石真能使人复活吗?亦真亦幻中,狐仙和神仙摩迦到底谁降伏了谁?从来没有猫的村子里,为什么有那么多猫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