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844000000003

第3章 从玩具钢琴启蒙

我的父母都不懂音乐,只是有些喜欢。父亲在留学时曾学过小提琴,据母亲说我在襁褓中时,他有时还在我床头拉过简单的曲子,逗得我眼睛随着乐声转。但是等我记事以后,只见到家里有一个布满灰尘的提琴盒,却从未见父亲取出来拉过。母亲学过一点风琴,好像她那个时代当过教师的都学过风琴,仅此而已。所以我并不算从家庭受到过音乐熏陶,父母也没有像方今许多家长那样对孩子学乐器刻意追求。他们心目中还是“惟有读书高”,对我的识字、背古文要抓得早、抓得紧得多。我与钢琴结缘是由一架玩具琴启蒙的。

我从记事起直到上小学只有两件心爱的玩具,玩了许多年,都是父亲从国外带来的。一是一个躺下会闭眼睛,坐起来会哭一声的娃娃;还有一件就是一架放在桌上的玩具钢琴。那是真的按音阶能弹出调子来的,尽管大约全长不到两个八度,而且黑键是画上去的。它伴随我从幼儿到少儿,百玩不厌。渐渐地把学会的或者听来的儿歌在上面试着弹出来,居然能成调。特别是上幼儿园(那时叫“幼稚园”)之后,学会了“do、re、mi……”,更加入门,简单的儿童歌曲,只要会唱,就能在那架玩具琴上大致弹出来,觉得非常好玩,乐此不疲。说是“大致”弹出来,是因为那琴没有黑键,我也完全不懂钢琴的音阶,本能地就把“F”键当作“do”,也就是所有曲子都一律“F”调。所以凡是遇到简谱里的“fa”时(应弹降B黑键),音调就不对头了,我一直惑然不解,就这么凑合着弹,直到后来学了五线谱,与真钢琴对上号,才恍然大悟,记得那感觉真如喊出“尤里卡”一样。

没想到,在玩具琴上练出来的“才能”竟引出了真钢琴:在我小学二年级时,有一次,父亲带我到他的一位姓王的朋友家去玩,看来他比父亲年长,我称他为“王伯伯”。他的孩子都比我大,他家有一架钢琴,是我第一次摸得着的真钢琴,兴奋之极,顾不上客气礼貌,就上去弹我会的歌。一开始没想到琴键是那么重,与玩具琴的感觉大不相同,使好大劲才按出声来。不过好歹能把我熟悉的歌弹出调来。那位王伯伯是音乐爱好者,对我这一“才能”大为赞赏。现在想来实在算不上什么,方今七八岁的孩子已经学过几年琴、会弹不少名曲、技巧相当娴熟的并不鲜见。不过我是第一次摸到真琴,有些稀罕。那时父亲工作没几年,积蓄不多,买钢琴对我家来说还是一种奢侈,学琴也不是当务之急。只见王伯伯力促父亲买琴,让我立即开始学,说否则就耽误了,并自告奋勇愿当导购。父亲只是笑而不语,看来是敷衍他,并未被说动。谁知过了几天,忽然有几个工人抬了一架钢琴到我家,母亲骇然,说我们并未买琴,是不是弄错了。工人说没错,是“王××老爷”让送来的,定钱已付。母亲只好留下等父亲下班回来再问明白。原来是那位热心的王伯伯给挑了一架他认为物美价廉的琴——并不是送我的礼物,而是强迫我父亲买,把账单送到他办公室去了。这样我父亲就被迫提前给我买了琴。有友如此热心,又如此“强加于人”,实在难得。我是真正受惠者。不久抗日战争爆发,王伯伯举家迁内地,后来再无消息,我连他的名字都不知道。

正是由于日本侵略,天津沦陷,打乱了平静的生活,我延师学琴之事就拖了下来。又过了一年多,天津遭水灾,我家暂时迁到上海避难,住在舅舅家,我在那里上完高小才回天津上中学。从初中一年级开始,才正式拜师学琴,离王伯伯强迫购琴已经过去四年,我那年十一岁,如果立志以钢琴为业,稍嫌太迟。好在父母和我自己从来不作此想,也没有太大的遗憾。

不过在正式拜师时,我也不是从零开始。我在天津的耀华小学很重视全面发展,音乐、美术课都很认真。小学三年级的音乐课就教五线谱。也许是得力于玩具钢琴,一般同学视为十分复杂的“蛤蟆骨朵”和那几条线的关系,我在脑海中与琴键一对号,立刻就明白了,恍然大悟之感由此产生。后来在上海上高小时,音乐老师课余开钢琴启蒙课,一星期两次,我也去上过,大约学了一册“拜尔”。不过那位老师本人不是专业出身,教的指法不正规,后来我正式学时,被从头重新纠正了一遍。

写到这里,似乎要给人印象,我从小颇有音乐天赋,如果早开始训练,是可以成才的。我得赶紧声明绝非如此,我绝不属于那种有特殊音乐细胞的人,这一点很早就有自知之明。最重要的是我没有特殊的“音乐耳”,只能辨认简单的旋律,也就是凭听力只能用单音弹出一支曲子,遇到复合的和弦就难以分辨,不能准确地在琴上重复。这固然能够通过学习和训练达到一定的程度,但是比起那些生来就有一副好耳朵的孩子来,差别是很明显的。我家的朋友中有一个男孩,叫袁效先,就是这种天才。他在识谱之前全靠平时听唱片就会弹奏不少中等难度的钢琴曲,当然基本指法是他母亲教的。他后来专业学钢琴,曾达到入选参加国际比赛的水平,可惜健康出了问题,否则是可以卓然成家的。这是一种特殊的天赋,非常人所及。我见到过的幼年刘诗昆也有这个本事,后面还要谈到。

我在钢琴学到较深的程度时,老师加了和声学的课,其中有一项练习就是听写(视唱练耳),即老师在琴上弹出各种旋律与和弦,我们在五线谱上记录。此时,我的弱点就暴露出来了。不但复杂的和弦记不下来,就是变调很多的单一旋律也常跟不上,那是因为我受简谱单一调门的“do、re、mi……”的影响太深,要学“视唱”就得完全改变这一观念,我始终没能完成这一步,也就没能更上一层楼,达到更高境界。再有一点,从爱好上说,我只能说喜欢音乐,喜欢弹琴,但并不像有些人那样着迷。在中学时代,我本能地最容易心领神会的是文学作品,如诗词、文章,乃至对联,往往能深深地打动我,使我过目不忘,回味无穷。有时做数学题也能着迷到废寝忘餐的地步(曾经有一度我迷上了证三角恒等式)。与前二者相比,钢琴属于第三位。我识谱能力较强,对于没有见过的新谱子比较容易弹下来;参加合唱团时,一首新歌第一次就能看着谱子唱歌词,不必先练歌谱。但我感到这与音乐关系较少而与我看书一目数行,以及学中文和外文的能力属于同一智能的范畴。总之,我学音乐只有一般的悟性,既没有特殊的天赋,后天也没有苦练技巧,所以最终只能作为业余自娱。不过话又说回来。由于那王伯伯的热心,加以后来又遇到一位好老师,音乐毕竟成为了我生命中很重要的内容,极大地丰富了我的精神生活乃至交游圈子,给了我无穷的乐趣,如果没有那几年的正规训练,那就连自娱也达不到了。

另外,我觉得识谱弹琴的训练可能对我后来学外文、做口译,特别是同声传译无形中有不少帮助。一则是辨别发音的能力,我似乎对不同国家的语言,以及不同方言的细微的差别分辨和模仿能力较强,这一点是否与音乐训练有关不能肯定。但是同声传译则肯定与此有些关系。我一出大学门,最早的工作之一就是做口译,稍后做国际会议的同声传译,这需要反应特别快。不像现在,外语院校有翻译专业,还有专门训练口译的课程,那时谁也没有受过这方面的专门训练,而我似乎比许多新手困难要少得多。因为看着一种文字的稿子,或听着一种语言,立即在脑子里翻译成另一种文字并用口说出来,这过程与看着乐谱立即由大脑下命令到手指的原理是一样的。何况乐谱比文稿要复杂得多。所以当时许多实际外文程度比我强的同事苦于速度跟不上,我却困难不大,在同辈中以反应快著称,这也可算是学琴的副产品吧。

同类推荐
  • 阿佩莱斯线条(帕斯捷尔纳克作品系列)

    阿佩莱斯线条(帕斯捷尔纳克作品系列)

    《阿佩莱斯线条》是二十世纪杰出的俄罗斯作家、一九五八年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帕斯捷尔纳克的中短篇小说和随笔,继承了俄罗斯叙事文学的伟大传统,并赋予了诗人特有的瑰丽奇特的想象、隐喻和象征。这在本书中得到了高度体现:作者对生活、对世界的独特感受和联想,随处可见;他的文笔同时还具备一种通感式的感受力,能轻松跨越人与事、自我与世界的界限,游刃有余。
  • 唐代分韵诗研究

    唐代分韵诗研究

    分韵是中国古代文人雅集时使用最多的诗歌创作方式,其作品即是分律诗。虽由唐前的“赋得诗”发展而来,但唐代分韵诗不仅在题材内容、艺术形式和韵字选择上形成了自己的特色,而且在不同的历史阶段显示出明显的发展痕迹。分韵推动了唐诗的进步,促进了唐诗流派的形成,并且为分韵诗在宋代以后的繁荣奠定了坚实的基础。自上世纪以来,分韵诗创作一蹶不振,但只要从现在起积极培育人才,不断拓展分韵创作的空间,分韵诗必将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发挥积极的作用。
  • 我最初的日子

    我最初的日子

    《我最初的日子》是青年诗人杨子婴的诗集,收录了90余首中文诗歌和4首英文诗歌,这些诗歌有的曾发表于《星星诗刊》,有的在美国文学刊物上发表过。这本诗集带给人不小的惊喜,作者的语言干净剔透,既有少女情怀的书写,在诗歌和语言技巧上也有有意识的训练和实验。作者的优点非常明显,语感轻松如鹿,意象选择有少女的清浅,如发表于《星星》诗刊的《白鹤语录》一诗,“雨后的棚屋杏花泥土浅浪”“蚕豆粒只等七分饱才摘来吃/黄瓜南瓜刚摘来尝时新”,用词和语感清新仿佛带有清香。字条系列的几首诗散落在诗集中而前后呼应形成一个完整的故事,也体现了作者的用心和匠意。《海岛数日》充满童话色彩,颇富想象力。
  • 叶圣陶夏丏尊谈阅读与写作(套装共5册)

    叶圣陶夏丏尊谈阅读与写作(套装共5册)

    《叶圣陶夏丏尊谈阅读与写作(套装共5册)》包括了《七十二堂写作课》、《好读书而求甚解:叶圣陶谈阅读》、《落花水面皆文章:叶圣陶谈写作》、《文心》、《给青年的二十七堂文学课》,集如何读、如何写于一身,是叶圣陶、夏丏尊指导青年人如何欣赏经典文学、如何写出生动文章的书籍。
  • 仅凭一首诗:霍达谢维奇诗选

    仅凭一首诗:霍达谢维奇诗选

    本书收录俄罗斯白银时代著名诗人霍达谢维奇的诗歌160余首。霍达谢维奇是俄罗斯第一次侨民文学浪潮的标杆型诗人。高尔基称其为“白银时代”最好的诗人,毫不讳言从其诗作中汲取过文学营养,纳博科夫则自称因霍达谢维奇的诗而走出江郎才尽之窘境,别雷、布罗茨基等都对他非同寻常的诗思与诗艺做过非常高的评价。霍达谢维奇的诗尤以心理描写见长,同时不乏哲理与伦理因素。
热门推荐
  • 身为一只鬼

    身为一只鬼

    时间:秦苏死后。人物:秦苏,余烬安,除了两情侣之外全部的吃瓜群演。起因:秦苏死掉。经过:秦苏死掉之后的事情。
  • 七里樱

    七里樱

    年少时,我们,似乎成为了世界的主角,遗憾过,苦恼过,伤心心过,但庆幸的是在那个即将逝去的青春里,你世界的男主随着四季辗转在你身旁,陪你笑,陪你哭……终有一天,你发现他只是喜欢你身边的那个人而已…“你知道的,我喜欢她哎。”“没事…”至少我的青春,你来过就好。
  • 不羁老公傲娇妻

    不羁老公傲娇妻

    新简介,嘻嘻。巫人,吸血鬼,狼人。蓝倩语(蓝可欣)觉得自己遇到厉星泽以后生活已经不再是之前的生活,自己也不是原来的自己。一个是上古四大家族厉氏的继承人,一个有着神秘身份自己却不知晓的普通女孩儿。面对家族荣誉,利益纷争,他们该何去何从。
  • 重生九零渔家女

    重生九零渔家女

    孤儿出身的平凡大龄剩女陆朝伊重生为海边的渔家小姑娘,为了生活的奋斗小日常。
  • 当代神探汉尚斌

    当代神探汉尚斌

    老局长汉尚斌五十八岁这年被明升暗降,离开他工作了四十年的榆中县公安局,到兰州市公安局当员外——正处级调研员。临走那天,不知道怎么走漏了消息,县城不少人自发前来送行,挤满了公安局大院。几个被他救过命的人和得到他多年照顾的老干警,控制不住感情先哭了起来,立时全院的人哭声一片。
  • 我们为什么爱宋朝:重新发现造极之世

    我们为什么爱宋朝:重新发现造极之世

    谈及宋朝,现代人的态度很明显地分为两大类。一类人认为,宋朝积贫积弱;另一类人则大爱宋朝,最想穿越回去的朝代就是宋朝。而汉学家们普遍认为,尽管从军事威力和势力范围来衡量,宋朝是个虚弱的朝代,但就经济和社会繁荣程度而言,宋朝确是中国历史上最具人文精神、最有教养、最有思想的朝代之一。在宋朝,取代宵禁,中国历史上开始出现通宵达旦的夜市,都市经济发展,市民阶层兴起并大放异彩。同时,士大夫阶层出现,“寒俊”崛起,成为文明传播扩散的重要一环。那些在乡不在仕的人也成为文化的骑手,使风雅成为宋代的一时之风。正如陈寅恪先生所言:“华夏民族之文化,历数千载之演进,造极于赵宋之世。”当我们向自身文化寻找,无论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审美的高峰,还是艺术与生活通融的生活美学源头,都当推宋朝。特别是宋代士人的修养和美学趣味,通过儒家思想的一脉相承,一直为后世所追慕。《我们为什么爱宋朝》一书,致力于用最好的文笔,最严谨的态度,讲述宋朝的人文风物,还原宋朝的真实面目于大众。真的宋朝,超乎你的想象。
  • 世界末日是你我的纽带

    世界末日是你我的纽带

    哪怕世界末日,我也一定会救你!哪怕我会死去,我也心甘情愿。哪怕被你误解,哪怕被你讨厌,只要你活着就好!世界末日,或许是一场灾难,但也是我与你相遇的纽带!
  • 只想为你唱情歌

    只想为你唱情歌

    “小思凉,从今天起,你唱的情歌,只能给我听。明白了?嗯?”“嗯,我明白了”十年后宫墨,你到底在哪?我找了你十年,你不是说我唱的情歌只能给你听吗,你快回来吧,我都唱给你听。你知不知道,我好想你……
  • 我在玄幻当BOSS

    我在玄幻当BOSS

    穿越到玄幻游戏里当NPC,这世界怎么干干巴巴、麻麻赖赖的。诶,这玩家也是。废话不多说,盘他!有NPC把玩家捉来切片研究,也有玩家视NPC为草木。总而言之,这是一个互相都看不惯,盘来盘去的故事。
  • 你要不要到我的网里来

    你要不要到我的网里来

    寻找真相是我必须做的事,你也是我必须得到的人,我织网捕猎,而你也休想离开我的手掌心。女主有点病娇,不过只有当身边认可的人受到威胁才会显露,男主也不是小白,有自己的能力。主要来说,这次想写的是有点大女主文的悬疑故事,当然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