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0944200000003

第3章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

风雨后的阳光更温暖,艰辛后的成功最宝贵——杨利伟

他自幼就是个性格内向的孩子,胆子也很小,还有着恐高症,然而小小年纪的他,勇敢地训练自己,最终克服了恐高。他是第一位进入太空的中国人,当他从机舱走出来的那刻,全世界都记住了他。然而他很谦逊,因为他知道自己肩负多大的责任。有些人会觉得,他幸运,但只有他明白,这一切需要用辛劳换来。所以,在太空中,他的每个动作和细节都把握和演绎得很完美,在中国航天史写下完美一笔。他就是杨利伟。

当杨利伟从太空“旅游”一圈回来后,全世界都为之欢呼,可人们怎么也不会想到,这个航天英雄曾经很胆小。

1965年6月21日,杨利伟出生在辽宁省绥中县绥中镇,父母都是镇里的中学教师,他自幼就比较文弱,性格内向,缺少胆量。8岁那年,母亲让他到房后拿木棚上的地瓜,他试了半天始终不敢登上离地面不到15米的木梯。看到这,父母皱了皱眉头,担心儿子长大后也这样。

每年寒暑假,为改变儿子的性格,杨利伟的父亲都会有意识地带他去爬山、游泳。9岁那年秋天,杨利伟第一次爬上一棵高30多米的古塔松,当他从大树上下到地面时,激动地抱住父亲的脖子高声喊道:“爸爸,我成功了!”看着性格怯懦的儿子终于勇敢战胜了自己,成功迈出第一步,父亲竟喜极而泣。

后来,杨利伟对探险和运动产生了兴趣,常常同伙伴跋山涉水。看完《闪闪的红星》《鸡毛信》等电影后,他又喜欢上当兵,央求父亲帮伙伴赶制红缨枪。他毛遂自荐当儿童团长,带领“红军”攻克“白军”山头阵地,活捉了“胡汉三”、日本皇军头子“龟田”。他还常率领伙伴在学校的操场上练习投掷铁饼、跑百米。在亲人的眼里,小利伟像变了一个人似的,而这也成为他迈向航天事业的第一步。

“现在我一闭上眼睛,座舱里所有仪表、电门的位置都能想得清清楚楚;随便说出舱里的一个设备名称,我马上可以想到它的颜色、位置、作用;操作时要求看的操作手册,我都能背诵下来,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我不看手册,也完全能处理好。”杨利伟为航天事业作出了巨大贡献,但这些都是他刻苦努力换来的。

“利伟上学时肯学习,很有韧性,小时候深得爸妈的喜欢,邻居们也常常夸他。”杨利伟的姐姐总会这样夸自己的弟弟。杨利伟从小就是一个刻苦用功的人。有一次,杨利伟在数学考试中没做出一道几何难题,丢掉12分,心里很不好受,饭也不吃,伏在桌上埋头演算起来。1个多小时后,终于把这道几何题解了出来,而他仿佛打了一场胜仗,脸上的愁容一扫而光,露出了笑意,然后在纸上写下一句话:“攻克难题是我最大的快乐。”

杨利伟天生就是个不甘落后的人,想起肩负的神圣使命,他更是废寝忘食。他回忆刚当航天员时的情景说:“初来时的两年,晚上12点前没睡过觉。”而后来更是,因为英语基础薄弱,为记住单词和语句,他每晚都会从航天员公寓往家里打电话,让妻子在电话里用英语提问。一遍一遍,反反复复,直到熟练为止。后来考试时,他居然考出100分的好成绩。

杨利伟能在那么多人中脱颖而出,登上太空,不仅仅因为他的身体素质好,更在于他是一个能吃苦的人。

“他的表现已完全是智能机器人水准,准确,没有丝毫破绽。”飞船模拟器女教官黄伟芬曾这样评价杨利伟。作为第一个上天的中国航天员,杨利伟的一举一动都有着标本般的意义。

杨利伟的身体素质和心理素质都不错,他属于那种不受干扰型的人。在强化训练中,有一个“数管失效”的应急程序,需要立即改为手动应急操作,虽然这个程序有30多道指令、50多个动作,但每次他都能不慌不忙做得分毫不差。

其实,杨利伟从小就是个聪明的孩子,脑子灵,反应快,小学毕业时,曾以优异成绩考进县重点中学尖子班,并多次参加全县中学生的数学竞赛,拿过不少奖。1983年夏季,18岁的杨利伟考进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第八飞行学院。在4年的学院生活中,他的学习、训练成绩一直都很优秀。

杨利伟不但在专业方面表现出异于常人的智慧,在生活中,也一样“聪明狡猾”,尤其在媒体面前。媒体评论他:“杨利伟虽然现在已经举世瞩目,但是他在回答问题时照例简单而有原则,最长不超五句话。”与其说这是原则,不如说是一种独有的智慧,因为最短小的才是最精华的。

走近强者

风雨之后的阳光才更加温暖和美丽,艰辛之后的成功才是最为宝贵和难求的。所以,任何的梦想如果不是建立在辛勤努力的基础上,那就永远只是个梦想而已。不管它有多么美好,只是空置在一旁,那也只是一个躯壳。我们要用辛勤的努力去赋予它灵魂。青少年朋友们,不要再冷落你的梦想了,用自己的双手去打造它吧。

欲功成必先修己身——曾国藩

小时候的他天资聪颖,但却两次会试不中,在失败的打击下,他并没有放弃,从一个进士,十年之间连升十级,变身朝廷要员;既保住自己的权位,又能对朝廷提出尖锐的改革方案;承受同僚的排挤,“屡败屡战”,在生生死死中感悟圣贤之理……曾国藩的经历成为中国近代历史上独特的一段,被后人说道和议论。曾国藩本人,也成为中国历史上一个活脱脱的传统文化成功范本。

曾国藩是清廷衰败暗淡之路上的一抹烟火,短暂而惊艳地照亮过黑暗王朝的夜空,近代思想家梁启超、革命领袖毛泽东都曾经在这抹亮光中寻找过人生方向和为人处世的方法。点燃这一抹烟火的,正是曾国藩集中国传统文化于一身的做人哲学,而这,先要从他年少时就奉行的修身自立说起。

修身就是自我要求,早自孔子,近至温家宝总理,都是从修身开始,逐渐实现“齐家”,乃至“治国、平天下”的宏伟抱负的。曾国藩的修身日记,从29岁时起,直至病逝的前一天止,33年来从不间断。从这也可以看出他修身的恒心,令人钦佩。

早在20岁时,曾国藩就改号“涤生”,寓意自己要洗涤身心,用一种全新的心态来面对生活。这样积极自觉的意识,不仅让他在同龄青年中显得更加稳重、优秀,也帮助他日后结识了修身方面的重要人物,也就是在他30多岁时认识的老师和朋友。

在老师和朋友们的帮助下,他设计了一份修身课程表,大致内容是:要坚持良好的生活习惯,如不赖床、晚上及时休息等;要保持好的学习状态,按时记笔记、用心读书等;另外,严格要求自己,常常反省,并且记下一日的收获,慎重言谈等。并将这些作为家书的内容,郑重地介绍给了仍在求学的弟弟们。虽然他十分重视这张表格,但并没有要求弟弟们照搬自己的经验,而是希望他们能仿效自己,各自设立适合自己的修身课程,并坚持执行。同时,他也谈了一下自己坚持修身课程的情况,虽然没有全部落实到位,但其中“记茶余偶谈、读史、写日记”这三件事他是一直坚持下去的。

曾国藩的修身课程是他对父亲、恩师、朋友和自己修身经验的提炼和总结,正是遵照这样的修身课程,他一步一步走上影响中国历史的位置。即便到了今天,像早起、专注、坚持写日记、严格要求自己、每天学习新知等内容,以及其中蕴涵的勤奋上进的精神,仍然值得青少年继承和发扬。

曾国藩能够成为晚清的重臣,与他小时候勤奋读书不无关系,正是他踏实的性格,为他赢得了后来的机会。

有一次,曾国藩做了一个美梦。“昨天夜里梦到有人得到好处,很是羡慕。醒后狠狠地批评自己,可见好利之心竟已跟随到梦中去了,怎能卑鄙到这种程度呢?真是下流啊!”原来,曾国藩一天晚上梦到一位同僚得到肥差和赏赐,不禁暗暗羡慕。第二天醒来,他回忆起自己的梦境,想到自己这样容易为利所动,日后能不见利忘义吗?怎么对得起恩师的教诲?怎么对得起自己?父母给自己起名“国藩”,就是希望自己将来能够为国尽忠,自己又怎么对得起饱含着父母期待的“国藩”二字?不行,得好好骂骂自己,务必使自己改掉好利之心。于是,他一边痛责自己,一边把这件事记在了修身日记中,随后又拿着日记到唐鉴老师那里认错悔改,大有不改彻底绝不罢休之势。

可见,曾国藩的慎独不仅仅是“思过”,更重“改过”。他在道光二十二年十月初一开始实践慎独之前,曾与一位叫小珊的朋友闹了别扭。他初一下决心重新做人,认真反思了一下这件事,发现问题出在自己待人不厚、言语不当上;初九,就舍下“面子”,主动找小珊认错;十三,他又与另一位朋友请小珊吃饭,释怨于杯酒之间。后来,他与小珊“从此欢笑如初,前嫌尽释矣”。

正是这样,曾国藩凭着自己严格认真的慎独作风,不仅提升了自己的素养,也感动了周围的人。

他的后继者李鸿章,后来政治地位比他高。李鸿章接待他人时,常带傲慢轻侮之色,唯对曾国藩,有如严父,恭恭敬敬。这正是,“其身正,不令而行”啊!

走近强者

荀子曰:“道虽迩,不行不至;事虽小,不为不成。”

只要经过持之以恒的陶冶修炼,人人皆可成为道德高尚之人,成为知耻向荣之人;只要每一个人都养成良好的道德习惯,自觉向善,就能远离邪恶,进而影响他人,奉献社会。而我们青少年更是要从小时候就开始学习修身,这样以后才可能齐家、治国、平天下。

勇于开拓,迎接成功曙光——胡适

他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宣扬着个性解放,宣传白话文,可以想象他会遇到怎样的困难。然而周围人的质疑与讽刺并没有打消他的想法,他一如既往地坚持着自己的理念。谁也不能否定他对新文化运动和白话文的提倡作出的贡献。让我们走近新文化运动第一人——胡适。

1891年12月17日,胡适生于上海,原名胡洪,字适之。幼年在家乡安徽绩溪私塾读书,后进入上海的新式学堂求学,1910年考取庚子赔款官费生赴美国留学,先后就读于康奈尔大学和哥伦比亚大学。

胡适不但是学者、诗人,同时还是五四文学革命和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之一。1917年1月,还是美国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的胡适在《新青年》上发表《文学改良刍议》,提倡使用白话文写作,引起很大反响。本来胡适当时写那篇文章,原是在美国主编的《留学生季报》用的,只是抄了一份给陈独秀主持的《新青年》,想不到因此引发了中国的新文化运动。

1918年,胡适加入《新青年》编辑部,大力提倡白话文,宣传个性解放。他陆续发表一些文章,从创作理论的角度阐述新旧文学的区别,提倡新文学创作,率先从事白话文的创作。

1920年,胡适出版了中国新文学史上第一部白话诗集《尝试集》。《尝试集》的新诗充满试验性质,并不成熟,但诗人余光中认为,“胡适等人在新诗方面的重要性也大半是历史的,不是美学的”。

胡适是一位治学严谨、一丝不苟的学者,但不乏风趣幽默。他既写诗自我调侃,也以诗取笑他人,如一直被广为流传的,以杨杏佛大鼻子为题写的打油诗:“鼻子人人有,唯君大得凶。直悬一宝塔,倒挂两烟筒。亲嘴全无份,闻香大有功。江南一喷嚏,江北雨蒙蒙。”

胡适的幽默从不会得罪人,他也从不拒绝幽默,生活中、工作中,他都能把一些贫乏无味的事情讲述得妙趣横生。同时,这种幽默也成为一种拒绝别人的武器,最终使得他独善其身。

胡适是新文化运动的主将,提倡文字改革。有一次,他在北京大学讲课时宣传白话文的好处,一名学生站起来反驳:“白话文不简练,打电报用字多,花钱多。”

胡适从眼镜中透出深思的目光,心平气和地说:“不一定吧!前几天有位朋友给我打来电报,邀我去做行政秘书。我不愿意从政,不想去,为这件事我回了一份电报拒绝。”

他让学生拟电文,从中选出一份用字最少的文言文电文稿,总共12个字:才疏学浅,恐难胜任,不堪从命。

胡适说,这份电文确实很简练,但是,他自己回的白话电报只用了五个字:干不了,谢谢!胡适不仅用幽默的实例说明了白话文的好处,同时也以一种幽默的口吻拒绝朋友的好意,一时成为美谈。

胡适是五四白话文运动最早的倡导者与实践者,由于白话文是新生事物,当时社会上对此的反对异常激烈,反对白话文运动的有大学者吴宓、黄侃、林纾、梅光迪、章士钊等人,而黄侃是最为厉害的一个。

黄侃,字季刚,晚年自号量守居士,湖北省蕲春县人,著名语言文字学家。1886年4月3日生于成都,1905年留学日本,在东京师事章太炎。为章氏门下大弟子,平常恃才傲物,以狂妄与尖刻而出名。1914年后,黄侃曾和胡适一同在北大讲学。

黄侃反对胡适提倡白话文。有一次,他在讲课中赞美文言文的高明,举例说:“如胡适的太太死了,他的家人电报必云:‘你的太太死了!赶快回来啊!’长达11字。而用文言则仅需‘妻丧速归’4字即可,只电报费就可省三分之二。”

一次,黄侃对胡适说:“你提倡白话文,不是真心实意!”胡适问他为什么这样说。黄侃义正词严地回答道:“你要是真心实意提倡白话文,就不应该名叫‘胡适’,而应该名叫‘到哪里去’。”此言一出,他便仰天打三个哈哈,不管胡适,扬长而去。

虽然黄侃和胡适经常斗嘴,为白话文的对错和功过争论不休,但黄侃的反对并没影响历史的进程,在胡适等的不懈努力下,白话文最终还是取代了文言文。

走近强者

人生就像是在攀登一座座陡峭的山峰,这里只有两条路可选。要么就是向山峰举手投降,那么你就注定失败,成功之路就离你越来越远,它只能远远地看你从它身边走去,直到永久消失。要么就是跟山峰斗争到底,永不放弃。选择这一条路的人,他们就会永远地面上含笑,直到抵达成功的彼岸。作为青少年,我们面对生命中的高峰时,要勇于开拓,迎接胜利的曙光。

坚定的意志: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姚明

他自幼体弱多病,得过肾炎,左耳失聪,反应迟钝,两脚是不适合跑跳的“刀削脚(扁平足)”,面对这些不足,他并没有向现实屈服,而是勇敢地接受挑战。他不是首个加盟NBA的中国球星,但他是第一个在NBA、乃至国际篮坛引起震动的中国人。因为姚明,中国篮球得到了世界上更多的关注和认可;因为姚明,中国人第一次在美国体坛得到了英雄般的仰视和敬意……华人称他为“巨无霸”,而外国人都称他是“移动的中国长城”,提到姚明,许多中国人心里都充满自豪感。

2008年8月8日,北京。参赛国家的代表团陆续进场,当一个高大的身影出现时,当他手中的五星红旗开始迎风飞扬时,此起彼伏的欢呼声和掌声立刻将“鸟巢”变成了欢乐的海洋!

这一刻是属于全球华人的,这一刻更属于旗手姚明!能够成为奥运会本国代表团的旗手是所有运动员向往的特殊荣誉,而这样的机会姚明已经拥有了两次。这个被队友称为“上帝的礼物”的大个子,仿佛一降生在世界上,就拥有许多幸运。

然而很多人并不知道,除了2米26的身高之外,事实上姚明缺乏成为一名优秀篮球运动员的很多天赋。他自幼体弱多病,得过肾炎,左耳失聪,反应迟钝,两脚是不适合跑跳的“刀削脚(扁平足)”,这些都是打篮球的致命弱点和缺陷。

在他很小的时候,父亲问姚明:“你喜欢篮球吗?”

“喜欢!我喜欢球场上的感觉,喜欢球迷的呼喊。”

姚明坚定的回答让父亲觉得很欣慰:“只要你喜欢,就用心练球,将来一定会有出息的!”

从此姚明开始了篮球训练生涯,他并不知道自己会走到哪一步,但“先把球练好”一直是他的目标。18岁,姚明入选中国篮球明星队,22岁时又入选了全球最有影响力的NBA明星队。一个小眼睛的男孩,此时已经长成了一个长胳膊、长腿的篮球巨人。一个人成就的大小总是和他付出汗水的多少成正比,运动员尤其如此,姚明的成长轨迹,足以说明这一点。

“我不是从天而降的英雄,但我有英雄的意志”,媒体总想对姚明的成功一探究竟,而姚明也直言不讳地向大家敞开了心扉。所谓英雄的意志,即是超强的自控力和自制力。从客观的身体条件来讲,一个人的身体越是高大,就越难以协调自己身体的各个部位,两米多的身高虽然让姚明“鹤立鸡群”,但是也让他饱尝了“尾大不掉”的痛苦。一开始打篮球的时候,姚明总是表现得很笨拙,但是他并没有以“我个子高,不好控制……”作为借口,而是一遍一遍地刻苦练习投篮、传球这些基本动作。

刚到NBA,姚明不会英文,因此别人说什么他都只是微笑。第一个赛季的时候,球队帮他找了一名翻译,但是到第二赛季,这位翻译就不得不另谋出路了——因为这时的姚明已经可以自己表达了。如今,无论大小采访,姚明都可以轻松应对,而且总是用很地道的美国口音讲一段小幽默,让人忍俊不禁,印象深刻。

球技,可以训练;语言,可以自学;性格,可以完善。对姚明来说,似乎没有他做不到的事情。这一切都是因为他拥有英雄般的意志。

在NBA,很多人的负面新闻不断,姚明却是一朵“出淤泥而不染”的莲花。球场上的他努力拼搏、团结作战;球场外的他谦虚谨慎,以礼待人。谦逊、爱国、幽默,这是国外媒体对姚明最多的评价,通过姚明,很多人对中国人的看法发生了转变。

一个新人难免受到老队员的怀疑和捉弄。姚明刚加入NBA的时候,很多人都不把他放在眼里。最初“试探”他的是奥尼尔,奥尼尔绷紧自己粗壮的左臂说:“我要用我的胳膊肘拱掉姚明的鼻子。”但姚明只是开玩笑地说:“奥尼尔的大肘子上肯定有很多肉,所以,我想不会对我有多大伤害。”

巴克利也曾许下海口:“如果本赛季姚明在一场比赛中得分超过19分,我就亲他(指另一个体育评论员史密斯)的屁股。”

以为会有好戏看的记者兴冲冲地询问姚明有什么感想,姚明只说:“我就只得18分好了,免得他太难看。”

面对对手不知是有意还是无心的恶劣犯规,受伤的姚明又开了一个玩笑:“穆托姆博的脸显然比他的手更友善。”

姚明努力与所有人和平相处,因为他明白,作为新手的他需要的是少说话、多“干活”,只有虚心地学习,才能让自己用实力来回答别人的质疑。

2002年,姚明荣获年度劳伦斯世界体育最佳新人奖。他的获奖感言是:“这个荣誉不仅属于我自己,也属于我在中国和美国的教练,属于我的队友和球迷。”

回顾姚明的战绩,其中有很多经典的片段。2007年年末,火箭队主场迎战猛龙队。因为火箭队缺少一员大将,所以,猛龙队采取包夹姚明的战术。但是姚明表现得很稳重,从容不迫,最终带领火箭队完胜。场下,教练阿德尔曼称赞他的“毅力和信心收到了良好的效果,并用他的顽强感染了其他的球员”。而姚明却说:“这场比赛是对我们球队士气的一种振奋,也是对于团结、信心、默契的考验,可以说是患难见真情吧。”这种谦虚使姚明赢得了更多人的好感,也赢得了队友的尊重。正如火箭队的高管所言:“他是个非常谦虚的人,非常谦虚,他是那种尽量避免引起注意的人。他所做的就是走出门,打篮球。”

曾有球迷将姚明和刘翔进行比较,当听到这种对比时,姚明却谈起了自己对刘翔的崇拜:“虽然说成绩隔行如隔山,但他能打破世界纪录,当然是非常非常了不起的成绩,我自己从来没有想象过能做到这一点。”

姚明的爸爸从小就教育姚明要先做好人,才能打好球。如今,谦虚已成为姚明的一种生活态度。古人崇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只有先做好了“修身”工作,才能够胜任各种各样的工作。姚明的成长正是如此。

但姚明的谦虚并不是一味地谦逊,他总是抓住每一次机会去提高自己的能力,赛场上的他英勇善战、当仁不让,是球队的灵魂人物。当队伍表现得好的时候,姚明和队友们尽情地分享成功;当表现不佳的时候,他也能释然一笑:“今天也许不属于我们,但是下一次会不一样。”

虚心但不自卑,沉着但不忸怩,负责但不悲观,这就是姚明的大智慧。

走近强者

坚定的意志是一种心智力量,是精神的品质,更是生命中最宝贵的财富。我们每一个青少年最起码要在没有遇到困难的时候,在成长的过程中,提前进行“自我炼钢”。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在磨砺中培养自身的意志,做到任何时候都不抛弃,不放弃。

“千磨万击还坚劲,任尔东西南北风”,这样的人生,值得永远回味。

听从内心的追求——李连杰

他出生在一个普通的工人家庭,他是家里最小的孩子,父亲在两岁时就过世了,母亲一人承担着生活的重担。年幼的他在困窘的生活中并没有放弃自己的无数梦想。时至今日,人们提起李连杰,都会想到大侠,从《少林寺》到《霍元甲》,他凛然正气的形象深入人心。无论是作为武术运动员,还是作为影坛人物,他都创造出了辉煌的成绩。他有坚毅、疾恶如仇的性格,他的许多经典之作,倾倒了无数中国观众。而后,他又身手不凡地打进好莱坞,让全世界都领略到了中国武术的精彩。

几乎每一个男孩心中都有一个武侠梦,对出生于20世纪60、70年代的人来说,他们的武侠启蒙老师,既不是金庸,也不是古龙,而是一部叫作《少林寺》的影片。“少林,少林,有多少英雄豪杰都来把你敬仰……”每当人们听到这首歌的时候,想到的第一个人,便是《少林寺》的主角,觉远的扮演者——李连杰。

《少林寺》让李连杰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但其实在拍摄《少林寺》之前,李连杰已经连续拿了五届全国武术冠军,去过多个国家进行表演,被认为是中国武术界的奇才。

“我8岁的时候练武术,为什么练?全世界的记者问过我无数遍,我真不知道为什么练武术,因为教练说我是练武的材料,所以就去了。第一次拿到学校的冠军,之后的训练就更加刻苦,所以3个月后我拿了全国的冠军。那时候比赛不分成年还是少年,我没想到自己能拿5届冠军。”

从11岁开始,李连杰便有幸代表中国开始去全世界访问。1974年,他去美国见到尼克松,在1974年到1979年这5年当中,他去过非洲十几个国家和欧洲的大部分国家,中东的伊拉克、叙利亚也都去过。所谓“博闻强识”,看到了许多和自己的生活完全不一样的国家之后,李连杰开始怀疑自己以前知道的一切。“当我还是11岁的小孩子时,以为这个世界上只有一个北冰洋汽水,只有一种冰激凌,到美国看到十几种冰激凌的时候,心里稍微动了一下。”让李连杰心动的,也许不止是冰激凌,更是丰富多彩的生活。

当李连杰第五次拿奖的时候,他开始迷惑了:“不行,冠军不是我一生要追求的东西,我已经证明了我是5年当中的冠军,但是我能证明到什么时候?10年?20年?不可能,人总有老的时候,总有改变的时候。”从小听家长和领导安排的李连杰,开始思考自己的人生。正当他一筹莫展的时候,《少林寺》的导演张鑫焱找到了他,并帮他分析了他的优势与发展方向,“我明白了如何给自己定位,明确了自己应该做什么”。李连杰与张鑫焱一拍即合,于是便有了开创中国电影史的一个时代的《少林寺》的诞生。

李连杰从影至今,为我们带来了很多好看的武侠电影,从《黄飞鸿》系列到《英雄》,再到《霍元甲》《功夫之王》,每一部电影都带着李连杰对武术的独特感悟,他一直执著地用电影表达中国文化。

也许是跟李连杰与生俱来的宗师风范有关,在饰演黄飞鸿、霍元甲这种大侠的时候,他的表演总是淡定自若,气定神闲。《霍元甲》的成功之处,不仅在于动作、构思、情节、表演等方面的视觉效果,可贵的是,这不是一部仅仅就武论武的电影。李连杰作为主要的参与者,想表达的中心思想是对武术、对生命的探讨和思考。武术不是为了炫耀和欺压他人,而是为了强身健体,如果有必要,也是以武会友,这样的精神,才是中国武学的本质。

“我一直认为暴力是解决问题的方法,但我们知道暴力不是解决问题的唯一办法。”这与“武”字拆开的意思也是一样的。“武”字拆开来看是“止戈”,戈是一种兵器,就是说武术其实是一种制止暴力的手段。李连杰就是想通过电影来告诉大家,真正的武术不止是攻击的能力,更重要的还是武德。中国人一直喜欢看武侠电影和武侠小说,什么叫武侠?武到任何时候都只是一种手段,而侠才是目的,才是做人的境界。

路见不平拔刀相助,是大侠的风范,李连杰在生活中也是一个古道热肠的人。他设立了自己的“壹基金”,每人捐一块钱,帮助中国甚至世界上有需要的人。

壹基金2008年4月正式启动,在汶川特大地震中,壹基金再一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没等政府正式公布赈灾指令,他在第一时间筹款;为了更好地操作壹基金,2008年拍摄完《功夫之王》后,他宣布息影一年……

“我最大的收获就是要有爱心,把生活的感受与大家分享。很多报道说现在很多人自杀,这真的很可惜——每个人都很珍贵,希望大家不要被物质上的差距比没了信心。”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走近强者

每个追求者都渴望成功,然而,还有比成功更宝贵的东西,这就是追求本身。如果说成功是青春的一个梦,那么,追求即是青春本身。谁追求不止,谁就青春长在。一个人的青春是在他不再追求的那一天结束的。人来到世上,和从这个世界走的时候,都归于虚无,不管是伟人还是凡人,都是一样。其实生活的这个过程才是最重要的,为了这个过程的精彩、充实,勇敢追求又何妨?

选对的坚持,成功才会变简单——刘翔

在体校时,由于他的倔强性格,经常成为同学们恶作剧的对象,他一直默默地忍受着,但终于有一次不满他人侮辱他的人格,他爆发了。而这次事件导致他离开了体校,那时的他几乎已经放弃了田径,然而心中不屈的火苗在燃烧着……终于,在2004年雅典奥运会110米栏的赛场上,他为中国夺得奥运会上的第一枚男子田径金牌,两年以后,“飞人”又以12秒88的成绩打破了沉睡13年之久的世界纪录!刘翔以“中国有我,亚洲有我,世界有我”的气势,书写了中国田径的新历史!

刘翔,这个名字听起来就给人飞一般的感觉,“翔”有“飞翔”的意思。刘翔的运动生涯,也正像他的名字一样,如飞人一般驰骋在110米栏的赛场上,用他的成绩和速度向世界证明着,黄皮肤的中国人也能“飞翔”。

刘翔小的时候,由于个子高,弹跳好,被招进了学校的田径队。后来慢慢又进了区少年体校,主要练习跳高、跳远等短跑项目,一直没有取得太好的成绩。直到进入市体校,刘翔才被教练发现,开始走上跨栏之路。

成功并不是必然的,有太多的分岔路口需要我们去选择,刘翔也曾站在过这样的路口上。刘翔走上跨栏之路,也曾经历过一个选择的过程。

市体校是刘翔跨栏之路开始的地方,但也正是在那里,他差点过早地终止了自己的运动员生涯。刘翔有着过人的天赋,但是市体校的环境很复杂,他倔强、不服输的性格使他常常成为恶作剧的对象,这些他都默默地忍受了,因为他心中只有一个信念,就是练好自己的项目。但是当一次侮辱他人格的行为发生后,刘翔终于爆发了,他一拳打向了对方的鼻子,然后依依不舍地离开了体校,后转入宜川中学。

宜川中学给刘翔留下了美好的回忆,他不用再受到歧视,可以边读书边训练,生活非常平静。孙海平教练对刘翔的离开感到非常遗憾,他找到刘翔,劝他回到田径队。刘翔经过激烈的思想斗争后,听从了教练的建议,回到了本属于他的跑道,他今后所创造的辉煌在这时就已埋下伏笔。

“红色的刘翔,黄色的皮肤,风驰电掣的速度”,这是2004年刘翔在雅典创造辉煌之后,留在全世界人心中最深的印象。但刘翔能在110米栏上取得如此骄人的成绩,其天生的身体素质和勤奋刻苦的训练一样都不能少。

刘翔的妈妈曾说:“你知道我们家翔翔为什么跨栏这么好吗?”爽朗的刘妈妈又拍拍腿说:“韧带松啊!”的确,天生的好身材是刘翔成功的基础。但是,没有哪个人的成功是天生带来的,后天不勤奋苦练,先天的禀赋再好,成功也会与你擦肩而过。

刘翔从小个子很高,跑起来整个人很轻松,体态轻盈,于是便被招进了学校的田径队。10岁的时候,他入选到市体校,从此便告别了“无忧无虑的童年”。孙海平教练回忆说:“有一年中秋节,刘翔没有回家,我回家经过田径场时,看到他一个人在月光下跑步,那时我看了看表将近11点了,劝他早点休息,明天还要起早训练。可当第二天起床号响后,我经过走廊,看到刘翔居然早就在一圈一圈地跑起来了。”

正是因为刘翔平时训练流下的汗水比别人多,练习的时间比别人长,成绩才会比别人好。俗话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冠军背后付出的勤奋,是常人难以想象的。一年365天,刘翔每天都要上训练场,即使遇到恶劣天气,他也会千方百计地找室内场地训练。一次,刘翔在室内世锦赛打破亚洲纪录回国后,飞机落地后行李被耽搁,拿不到鞋无法训练,性急的刘翔和教练商量后叫供应商临时送来了两双,下午就又上了训练场。

刘翔,这个勤奋、力争上游,有着一股拼劲的大男孩,靠着自己的努力让全世界记住了他。

每当刘翔在公众面前出现的时候,他的脸上都挂着自信的笑容,显现出舍我其谁的王者霸气。有人说,是赛场上的成功成就了刘翔的霸气。其实这种说法是大错特错的,相反,正是这种自信和霸气成就了刘翔一次次的辉煌!而这种自信与霸气,也是刘翔在刻苦的锻炼与一次次比赛中逐渐积淀而来的。

刘翔从小就有一种不服输的精神,下巴上的伤痕就是一个见证。那还是在少年体校的时候,短跑组的人没有一个能超过他,那些人很不服气,就找来一个高年级的人和刘翔比试。刘翔虽然很拼命地追赶,可还是落后了,等跑到终点时,因为前进的重心无法控制,刘翔的身体撞到了前面的一堵墙上,而下巴正好磕在了砖角上,鲜血一下子就流了出来。剧痛之下,出乎所有人意料的是,刘翔并没有急着去包扎伤口,而是说:“来吧,再跑一次!我一定能超过你!”从小刘翔就相信这一点:只要我努力、努力、再努力,我就一定能超越强者。正是带着这种必胜的信念,刘翔一步一步地走出了国门,走向了世界。

刘翔第一次站在世界舞台上,是参加在智利举行的世界青年田径锦标赛。两旁都是世界著名选手,但刘翔没有胆怯,这种阵势反而激发出了自己前所未有的潜力,跑出了13秒87的成绩。自此之后,刘翔参加的国际比赛越来越多,不服输的精神在他身上产生的能量也越来越大。2004年的洛桑国际田联大奖赛,刘翔跑出了13秒12的成绩,打破了保持了24年的世界青年纪录。这一战,更使刘翔增强了信心:“相信自己是最棒的!”雅典奥运会上,他在走进决赛赛场时说的唯一一句话是:“师傅,看我的!”多么简单,又多么有分量的一句话,听了这句话,孙教练的心中就有了底:“冠军非他莫属!”

今天的运动场,高手云集,再强的选手也不能保证自己每一次都获胜。但始终对自己的实力有信心,并且敢于把这样的信心让所有人都知道,这样就能为自己平添一股挑战的勇气。

走近强者

生命的奖赏远在旅途终点,而非起点附近。

我们不知道要走多少步才能达到目标,踏上第一千步的时候,仍然可能遭到失败。但成功就藏在拐角后面,除非拐了弯,你永远不知道还有多远。再前进一步,如果没有用,就再向前一步。事实上,每次进步一点点并不太难。重要的是你要有走到底的恒心。

就像冲洗高山的雨滴,吞噬猛虎的蚂蚁,照亮大地的星辰,建起金字塔的奴隶,我们青少年也要一砖一瓦地建造起自己的城堡,只要持之以恒,什么都可以做到。

让激情带你走向彼岸——郎朗

他出生在一个充满音乐氛围的家庭,聪颖的他自小就被家人寄予厚望。9岁时来北京考中央音乐学院意外地遭到了钢琴老师的当头棒喝,老师的不满让他迷茫了,这时的他甚至萌发了自杀的的想法。求学过程中的一系列挫折非常人可以挺过来的,然而年幼的他选择了坚持。22岁时,他成为第一位与柏林、维也纳、美国五大交响乐团等一流乐团长期合作,在全世界著名的音乐厅和最好的剧院举办个人专场独奏会,并长期获得签约的中国钢琴家。有人说,他的成功代表着古典音乐的中国时代已经到来。他就是郎朗。

郎朗出生在一个音乐家庭,爷爷是位音乐教师,父亲是文艺兵,在部队里做过专业二胡演员。在家庭环境的影响下,郎朗从小就对音乐产生了浓厚的兴趣,3岁的时候,父亲就开始带他出去学琴。

最初开始练琴时,郎朗就养成了良好的习惯。从他开始学琴那天起,他就让父亲为自己设置和安排了时间表,以确保自己能取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在郎朗的心里,不允许别人超过他,如果有人超过他,他就会记住这个人的名字,把这个人当作自己的目标,发誓超越他。凭着自己的执著和刻苦,郎朗的琴技越来越高,在他5岁时,就获得了沈阳市少儿钢琴比赛第一名。

每天清晨,只要郎朗的琴声一响,邻居们就会起床,因为他们知道,如果再不起床,上班就要迟到了。有一次,郎朗一家到亲戚家去做客,吃过晚饭后,父亲对郎朗说:“你该练琴了。”听了郎朗父亲的话,亲戚为难地说:“我们家没有钢琴啊。”父亲说:“没事,让他在地板上练习指法吧。”于是,玩得正高兴的郎朗马上来到父亲身边,开始在地板上敲了起来。

良好的习惯为郎朗带来了巨大的成功,如今的他已经成为受聘于世界顶级的柏林爱乐乐团和美国五大交响乐团的第一位中国钢琴家,还曾被《人物》杂志称为“将改变世界的20名青年”之一。

其实,在这个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习惯,心理学专家说,培养一个好习惯其实只需要21天,最关键的就是开始的3天。如果我们能用21天去养成一个终生受益的好习惯,开始的3天吃一点苦又有什么呢?

郎朗第一次被世界关注是在1999年8月,芝加哥拉维尼亚音乐节上。本该由钢琴家安德里·瓦兹上场,但因他突然患病,所以17岁的郎朗紧急代替。这是郎朗第一次面对13000多名观众,但这位少年面无惧色,演奏酣畅淋漓,风格独树一帜。一曲听毕,全场的每一位观众都起身鼓掌,他终于敲开了荣誉世界的大门。

其实,在郎朗学琴的时候,他就为自己的人生做好了定位,而这正得益于他的老师的一次提问。

郎朗在国外学琴的时候,曾对老师格拉夫曼说,自己要在美国夺取克莱本钢琴赛事的大奖。但老师的回答让他惊讶:“你不要将目光盯着比赛,据我所知,我的老师霍洛维茨一辈子也没有参加过任何赛事,却照样成为伟大的钢琴家。”说完这些后,格拉夫曼认真地问郎朗:“你是想弹一阵子钢琴,还是弹一辈子?”郎朗回答说,希望弹一辈子。在格拉夫曼的引导下,郎朗逐渐明白,这不是一个简单的参不参加比赛的问题,而是人生的定位。从那以后,郎朗不再看重比赛,而是沉下心来,一心一意地埋头练琴。当他第一次回国面对媒体时,记者问他最感谢谁的时候,他点出了他的几位老师,但是,当记者又一次问他最感谢哪一位老师时,郎朗不假思索地说:“格拉夫曼!”

我们每个人都和郎朗一样渴望成功,也都在追求着成功,但是我们又不得不承认,在追求成功的过程中,绝大多数人都遭遇过失败或者正在遭遇失败。结果为什么会有天壤之别?郎朗的经历告诉我们,那就是人生定位问题。正确认识自我,立足现实,给自己选定一个正确的位置,坚定地走下去,就会有成功的那一天。

如果用一个词来形容郎朗的演奏风格,那就是激情。大幅度的肢体语言、丰富的面部表情是郎朗的一个标志,这与他对音乐的看法有关——他始终认为古典音乐是一种浪漫、自由而又真诚的音乐,所以他希望自己能弹出一种新的手法,充满活力的来自灵魂的力量,能够与观众产生像“过电”一样的感应。

郎朗做到了,而且是那样的与众不同。诙谐、揶揄、狂热的指法在阐释着他内心的旋律,音乐变成他的语言,而不是谱曲大师的作品。郎朗的“癫狂”,不仅表达了自己的感情,也感动了别人。而郎朗在生活中,就是一个充满激情的人。

郎朗是一个喜形于色的孩子,见到熟悉的人,他会兴奋得手舞足蹈。朋友们也说,仅凭他的激情就可以感染身边所有的人。而听众之所以喜欢他,除了喜欢他弹琴之外,更主要的是受到了他那种热情洋溢的举止的感染。

在我们还是孩子的时候,我们都有过无限的遐想和憧憬,想象着长大以后能成为比尔·盖茨,能够周游世界,甚至遨游太空……这些梦想在当时让我们感到热血沸腾,心潮澎湃,并成为我们生活的动力。如果你现在已经对生活有些厌烦,先看一看你的内心,是否还有一腔激情在燃烧。

走近强者

我们的生命中不应缺少激情,生命会因激情而美丽;生命中没有激情,就不会有进取,不会有创造。没有开拓,就会失去生命的光彩。

没有激情的日子是无味的,没有激情的生活是平淡的,没有激情的感情是麻木的。人在激情的支配下,才能调动身心的巨大潜力。青少年朋友要想让生命有价值,要成为一个与众不同的自己,让自己这朵花开放得灿烂,就必须时刻拥有激情。

全力以赴心中的梦——张艺谋

他生于一个普通的知识分子家庭,因为“历史问题”,他们家的后代也受到了株连,受到了社会的歧视。又因为文革时期的十年动乱,而没有进入北京电影学院学习。在那个动乱的年代,他没有丢下自己的梦,动乱结束后他紧紧抓住了机会,一步步走向了成功。他就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闭幕式的导演张艺谋。

张艺谋出生在知识分子家庭,但是因为当时的政治主张,他被提前下乡,分到农村插队劳动。张艺谋的青年时光就是在知青队伍中度过的。

分到农村的张艺谋很快就适应了环境。秋季到了,黄土地上一片金黄,他就沉浸在如诗如画的田园风光中,用铅笔描画生活。张艺谋喜欢画画,他画风景画得别出心裁,画人物头像更是惟妙惟肖。这种对自然色彩的敏锐捕捉力,成为他日后做导演的一种风格。这种风格在《我的父亲母亲》《英雄》等作品中体现得非常明显:绚烂、壮烈、生命力强盛。

那时的张艺谋身强体健,干活的时候从不嫌累,他自己也说爱干那些出大力、时间短、工效快、工分高的活。拉着满车粪,他飞驰在绿色的田间小路上,乐在其中。

有一年冬天,大家在河边休息的时候,突然兴起了一个话题:“谁敢跳下水去游一游,谁就是英雄!”有人就冲着张艺谋说:“知青娃,你敢试一下身手吗?”其实也就是个玩笑话,没想到张艺谋不服输,他脱下棉衣,只穿了个裤衩,一跃跳进冰水中。一分钟过去了,张艺谋还没有钻出水面,气氛一下子紧张起来。正在大家焦急万分时,张艺谋从40多米外的水面上露出了头,坝上一下子沸腾了,民工们高喊:“知青娃,好样的!”往冰水中跳是很危险的,如果遇到抽筋就会丧命。张艺谋当时就是一个敢想敢干的人,也有着知青的荣誉感和自尊心。

在农村干活时,他埋在人堆里捡不出来;吃午饭时,人家留他吃饭,他就毫不客气地端起大碗;看到老乡家水缸没水,他就帮着挑水。张艺谋还学会了当地的方言俗语,记下了不少诙谐有趣的民间故事。他家中有一张照片,与今天的国际大导演简直判若两人:他光头穿件土布棉袄,腰上扎了一条草绳,旁边站着一条耸耳卷尾的狗。他的同伴们调侃地给这张照片起了名字:“张艺谋和狗。”

三年的插队劳动,使张艺谋与黄土地联系在了一起。下乡对他来说,是意想不到的收获。他电影中浓浓的中国味道,就来自那片黄土地。

结束了知青生活后,张艺谋被分配到前纺车间当搬运工,每天搬着棉花,眉毛胡子都是白的。这样工作了一段时间后,厂里突然招募设计师——设计袜子图案。张艺谋顺利当选。他设计的袜子,上面有个地球,同事们好奇地问:“臭袜子上要地球做什么?”他幽默一笑:“立足八厂,放眼全世界嘛!”他还设计了一系列的图案,都获得了厂里的优秀奖。

有一次,厂里让张艺谋设计墙报的报头。他画了一幅秦始皇的头像,然后用火将画面烤黄,而且把画的一角烧了一处残缺,整个看起来就像是一张从陵墓出土的古画!厂里的工友们看了纷纷说:“秦都故地,出了他这个鬼才!”

自从见识了照相机之后,张艺谋迷上了摄影,但是买一架照相机对他来说谈何容易!于是烟不抽了、馆子不下了、荤菜不吃了,自行车、手表、衣服通通都从预算中消失了,他每次回家,从西安火车站到琉璃街杜甫巷那段的公交也省了。最后还借了同伴几十块钱才买了一架照相机。买了相机之后,他便跑图书馆借摄影的书籍,到北京电影学院之前,他已经抄了十几本读书笔记。

爱好摄影的他从来不放松自己的任何一部作品。为了拍《无题》《抓特务》的照片,他和另外两个刚下夜班的朋友一起骑车到十几里外的河边,整整“折腾”了一天,就为了找感觉。晚上回到家里时,个个饥肠辘辘,后来3个人吃光了9笼包子、9碗馄饨,周围的人被他们“气吞山河”之势震得目瞪口呆。

1978年,北京电影学院面向全国招生。张艺谋利用到长沙出差的机会,带上影集作品,北上应考。到北京之后,他一开始不敢轻举妄动,观察了三天,觉得自己的作品可以拿出来和其他考生的作品比较了,才报了名。主考老师看了他的作品,眼前一亮,不敢相信是一个普通工人拍的,但他的年龄超了标准线3岁。

后来,他托人把信和自己的影集转给了当时的文化部部长黄镇,黄部长看到作品的时候,碰巧漫画大师华君武也在,他们都对张艺谋的作品赞不绝口。经过调查,张艺谋被破格录取了!就这样,一个搬棉花的工人走上了摄影专业的道路。

走近强者

人生匆匆,青春不是易逝的一段,我们正值青春时节,怎么能让悲伤将我们的青春悄悄逝去?假如命运折断了希望的风帆,请不要绝望,岸还在;假如命运凋零了美丽的花瓣,请不要沉沦,春还在。杨柳枯了有再青的时候,百花谢了有再开的时候,人生苦短,为何不在这短暂的生命里,让自己的生活充满幸福。悲伤不过是懦弱者的通行证,幸福才是勇敢者的墓志铭。朋友,我们为什么要悲伤呢?难道我们忘了“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我们每个人都曾经历过挫折和悲伤,心胸狭隘的人会从此一蹶不振,跌入万丈深渊,而心胸宽广的人,会把它当作一块奠基石,从此东山再起而获得幸福。

心有多宽,世界就有多大——谢坤山

16岁那年,他因触高压电而失去了双臂和一条腿,后来又在一次意外中失去了一只眼睛。然而,就是这样一个看似极端不幸的人,却成了全台湾家喻户晓的快乐明星。他的故事被拍成了电视剧,美国《读者文摘》杂志也用十几种语言向全世界的人们介绍他的事迹和经历。他就是台湾传奇画家谢坤山。

谢坤山在医院苏醒时,看见妈妈强忍眼泪。妈妈明白,儿子受损四肢的感染正在迅速蔓延,性命也可能不保。周围所有人都好心地劝妈妈:“别救了,让他‘走’算了。”

“无论如何都要保住他的命,”妈妈对医生说。“只要坤山能再喊我一声妈,也就够了。”

医生动了一连串手术,将谢坤山的左臂从肩关节处截去,右臂从肩膀以下二十公分处截去,右腿从膝盖以下截去。谢坤山终于顽强地活下来了,妈妈给了他第二次生命。他答应妈妈:“我无权轻生,也不会放弃。”

出院后,谢坤山再次成为妈妈的“新生婴儿”。很多个夜晚,妈妈为了给他喂饭,自己的饭菜都凉了;无数个清晨,妈妈连早饭也顾不得吃,就忙着帮他洗澡、穿衣。为了减少妈妈的担忧,谢坤山决心自食其力。经过苦苦思索,他发明了一套能够自己进食的用具。在一个螺旋状的中空铁环尾端缠上活动的套子,套在残存的右臂上,再将汤匙柄焊成L型,插进铁环套子里。谢坤山终于能够自己吃饭了。在校园演讲的时候,他经常风趣地将这套自制用品命名为“坤山”牌自助餐具。

接下来,谢坤山刷牙也渐渐不再需要妈妈或妹妹的帮忙了。他先用嘴巴拧开牙膏盖,用短臂把牙刷紧紧摁在脸盆上固定住,放在嘴里,通过来回摇头的方式完成刷牙。

谢坤山又自制了用脚控制的水龙头,自己洗澡。他发明了许多这类用具,解决自己的吃喝拉撒问题。到最后,几乎所有的日常生活他都能完全自理,还经常用残存的短臂夹住笤帚帮家里打扫卫生。

谢坤山出事后,邻居们劝他妈妈:“坤山只要到夜市一蹲或到庙前一躺,定能挣到不少钱。”穷人家的重度残疾人,似乎只有乞讨为生一条路可走。谢坤山却根本不愿听这些话,他说:“四肢我已经失去其三,不想连做人的尊严也失去了。”

谢坤山开始认真思考自己的人生之路,他决定继续学习自己与生俱来的兴趣——绘画。然而,对于穷苦人家的子弟来说,绘画实在是一个过于奢侈的爱好。不识字的父母自然不能理解,何况家里早已经因为给他治病欠下了一屁股债。谢坤山只得把在外做工的哥哥偶尔给他买汽水的零用钱积攒下来,买来铅笔和白纸,准备认真学画。

没有手,拿笔成为最大的问题。谢坤山看妹妹做功课,觉得自己应该可以用嘴咬住笔写字绘画。起初,含在牙齿与舌头之间的笔好像是松了螺丝的老虎钳,嘴怎么也钳不稳笔,弄得口水直流;牙齿习惯后,由于练习时间过长,嘴里又被铅笔戳出一个个血泡,口腔溃疡不断。然而,谢坤山从来不言放弃,他只管埋着头,一笔一笔地认真学画。他把嘴变成了自己最得力的手,而嘴里的笔,成了他最亲密的知己。

铅笔断了怎么办?谢坤山又想到了办法:他找来一把小钢刀,将刀柄含在大臼齿处用力咬住。为了咬稳,他把刀柄都咬得变形了。接着,他把铅笔推到桌边,再用残存的一点右臂按住,用嘴里的刀片,一刀一刀地削出了笔尖。他在心里呐喊:“这一刀一片的笔屑,片片都是信心。谢坤山,今天你不仅把铅笔削了出来,更是把自己未来的路也削了出来!”

谢坤山听说台湾著名画家吴炫三先生在美术学院开课,就千方百计找到他,要求跟着学画。吴先生被他的诚心所打动,同意他来听课。从此,谢坤山每天拖着残缺的身体,转几趟公交车,花两个多小时赶往学校,风雨无阻。最困难的,是难以启齿的小便问题无法解决。他不好麻烦老师同学帮忙,便一天从早到晚不喝水,在校8小时内有尿也忍着,直到后来憋得尿血。

24岁那年,谢坤山主动搬离父母贫困的家,尝试着自己出去独立生活。为了补上文化课,他白天练习用嘴绘画,晚上则去夜校补习中学阶段的课程。

正在如饥似渴学习绘画和知识的时候,他的右眼在一次碰撞中失明了。然而,这没有挡住谢坤山前进的脚步。他十分珍惜能重返课堂学习的机会,砥砺自己终日埋首在书桌、画架前。他每天最多睡四五个小时,开玩笑说“少睡就是多活”。

三年一晃而过,谢坤山被台北最好的中学——建中补校录取。他的绘画也有了长足进步,开始在国际上连连获奖,得到了人们的认可。1994年,他创作的《金池塘》以八万元新台币卖出;他的作品先后六次入选大型画展,1997年荣获国际特殊才艺协会视觉艺术奖。

人生如棋,车、马、炮被纷纷拿掉后,又该怎样去做?谢坤山说:“就算战到一兵一卒,我都还要坚持下去。”

谢坤山的脸上每天都挂着灿烂的笑容,因为他每天都为自己寻找快乐的理由。由于没有佩戴义肢,孩子们在路上看到他时,都会对着妈妈惊呼:“妈妈快看,他没有手。”妈妈们常会一把搂住孩子说:“不要这样讲,否则人家听到会很难过。”这时,谢坤山都会转身对孩子们微笑:“小朋友,对不起啊,叔叔今天出来的时候,忘记把手带出来了。”

谢坤山从不忌讳谈论自己的身体,也决不躲在房间里无所事事。他怀着一颗感恩的心,尽可能地去帮助别人。不管多忙,他每月一定至少抽出一天时间去慈济医院作义工,照顾那些最绝望的人。一位女病人在一场突如其来的瓦斯爆炸中失去了丈夫,她本人也重度烧伤,原本美丽的面孔变得狰狞恐怖。更让她感到痛苦的是,以往经常在自己身边撒娇的8岁女儿,现在见了她就惊吓得哇哇大哭,再也不愿靠近。

听完了她的讲述,谢坤山说:“您没有好好爱自己。”看见女人不解的样子,他接着说:“假如这场意外不是发生在您身上,而是发生在您女儿身上,您愿不愿意代替她承受这个痛苦?”女病人使劲点头:“我愿意!我绝对愿意!”

谢坤山说:“我绝对相信您愿意!请回头看看,此刻就站在您身后的妈妈。”女病人的身后,正在给她梳头的老妈妈泪水夺眶而出。“您的妈妈又何尝不愿意代替您经受这个痛苦呢?可是她能吗?”母女两人再也忍不住了,泪水像决堤般喷涌而出,哭成一团。

谢坤山再见到那位女病人时,她已经像换了一个人,脸上有了笑容和神采,还愿意和他一起,用她依然甜美的歌声去激励其他病友。谢坤山知道,她已经放下“包袱”,也明白一个道理:不管遭遇到什么,其实我们拥有的永远比失去的多!

谢坤山的坚韧、乐观和热情打动了一位貌美的姑娘,她叫林也真。1987年,他们两人步入了婚姻殿堂。如今,他们的两个女儿都已经十几岁了。有人问谢坤山:“假如你有一双健全的手,你最想用它做什么?”他笑着说:“我会左手牵着太太,右手牵着两个女儿,一起走好人生的路。”

现在,谢坤山除了作画,还不时应邀到学校、社区甚至监狱义务演讲,激励更多的人扬起生命的风帆。他说:“残疾从来没有妨碍我成为一个自在的人。我的衣袖或许空空如也,但我依然能够掌握幸福的生活!”

走近强者

一个人活在地球上,他的身体在这世上占不了多少空间,更别说在茫茫宇宙,根本连撒哈拉上的一粒沙都不够。但是,我们的心却可以到达整个世界,整个宇宙,只是看你心有多远,心有多宽了。

思想的最高境界莫过于灵魂脱离肉体,独游太虚。然而,我们做不到。但是,我们却可以把心凌驾于身体之上,身虽疾,由心医,心若在,一切就在。

心有多宽,世界就有多大,不要把自己的心束缚在自己的身体上,而是让身体为心服务。

这是一个单调枯燥的社会,身体的节奏是工作,于是心就跟着身体工作,渐渐的心就麻木了,身体干什么心就想什么。

青少年朋友在这个多姿多彩的世界,心就应该去探索体验,身体应该顺着心思,慢慢的你会知道生活的美,你会发现身体的存在不在于长生,而在于那一刻心的沾染……

同类推荐
  • 超越自我(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超越自我(影响你一生的成功励志书)

    心态决定一切! 智慧创造一切! 这是一个人人追求成功的时代, 心智的力量具有创造成功态势的无穷魔力! 即具有成功暗示的随着灵感牵引的成功力。
  • 品格的力量(经典励志文丛)

    品格的力量(经典励志文丛)

    《品格的力量》是到目前为止世界上最受欢迎的做人处世书。全书围绕着“品格”这个话题,阐述了塑造高尚人格的最要性。在当今这个物欲横流的时代,一个拥有高尚品格的人,必将是一个受到广泛欢迎的人,而他的未来,包括人生发展、事业发展,也必将因为他的品格优异,而步入坦途。书中作者极力刻画描写杰出的人物,将他们优秀、高贵的品格淋漓尽致地展现在读者眼前,而且还表达了作者自己的理解和感悟,充分地传授他的经验,力求给读者心灵的震撼,塑造高贵的品格,把握好人生的每一步。
  • 缺失的幸福课

    缺失的幸福课

    本书以充满智慧的语言,将幸福能力提升的秘密清风细雨般地带入到你的灵魂深处。作者从幸福成长、幸福修养、幸福创业和幸福亲密关系四个方面入手,将人生的经历与经验的总结分享给读者,希望读者通过本书,可以深刻理解到人生的终极目标不是名利财富,而是幸福。同时,幸福应该是每个人永不间断去追求的。
  • 奇才奇事(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奇才奇事(开启青少年智慧故事)

    “世界之大,无奇不有”,世界上最奇妙的事件比电视剧都精彩……通过这本《奇才奇事》可以了解到,我们所身处的,是一个远远超出你我想象的神秘世界。可怕的“夺命琴音”到底隐藏着什么秘密?一个吻也会置人于死地吗?蜜月旅行是怎样死里逃生的呢?在这个世界上,奇才奇事层出不穷,可以说“每一刻都存在不一样的精彩”。
  • 社交礼仪恰到好处

    社交礼仪恰到好处

    礼仪规范的形成,是人们在社会交往过程中、反复的生活实践中形成的,并通过某种风俗、习惯和传统的行为方式固定下来。这种约定俗成的规范不断地支配或控制着人们的交往活动,它规定着人们在一定的场合中特定的行为方式和表现,告诉人们该做什么,不该做什么。如奏国歌时要起立,行注目礼;参加宴会时要穿晚礼服等。其实,礼仪就是规定了一条人们该走的固定的轨道,或者说,为人们的社会生活规定了一套应遵循的模式。遵循它,就会得到社会的认可,生活也会变得更加得体,顺畅;违背它或偏离它,往往会遭到社会习俗的惩罚,甚至会付出惨痛的代价。
热门推荐
  • 海贼大军阀

    海贼大军阀

    穿越到海贼王的世界里,看着眼前波涛汹涌的大海。利奥波德.莱恩再也不想当个无关紧要的棋子,他要和海上的豪杰们博弈,建立自己的规则!(非跟船流!非果实流!种田文!)
  • 吾从妻姓国师大人有礼了

    吾从妻姓国师大人有礼了

    『嚣张跋扈俏美人vs仙风道骨白面郎』她是21世纪一支暗器出神入化的隐世宗主,他是上界面一身白衣不染尘嚣的神。隐世之人,逆天而为,戊戌之年,重归混沌因为这句话她重生为国公府的大小姐,恩宠天下独一份,上有皇后姑姑下有嫡亲长兄,提剑逼婚直闯宫门什么的都不在话下,出生时抓周竟抓住了一个谪仙般的美男子,这一抓就是十四年,整个汴京城都知道国公府的大小姐爱慕国师大人,寸步不离。昔日他厌倦她将她拒之门外她爱慕他对他死缠烂打却不想一朝元神归位,那个屁股后面跟着的小丫头摇身一变成了冰山大美人,油盐不进还凶煞无比,某国师便从此踏上了坑蒙拐骗追妻火葬场的不归之途。
  • 大哥大嫂求不虐

    大哥大嫂求不虐

    某日“二姐,有人说要和你抢大哥!”某女邪魅一笑,从背后拎起一根棍子“弟兄们,走,姐带你们砸场子去!”“我倒是要看看是什么样的女人敢和我抢男人!”次日“二姐,大哥今天又被桃花缠上了”“让他自己解决!”某男瘪了瘪嘴“媳妇不爱我了,刚刚那个女人碰我手了!”某女:“靠!不能忍,我的人,谁都不准碰!”霸气御姐爱上扮猪吃老虎的腹黑男,谁又技高一筹?本文偏搞笑风,也偏沙雕风,绝对的宠文,建议不带脑子,和朋友一起分享食用效果更佳哟~
  • 巴山月蜀水潮:文铭权新闻作品集

    巴山月蜀水潮:文铭权新闻作品集

    本书是一部反映四川省多个市州改革发展、时代风貌的大型新闻纪实文学作品,全书约28万字。作者饱含真情,勤于思考,以新闻这一独特的视觉,深入众多新闻现场,真实而又全面地呈现了这些市州改革发展的实践与成效,展示了广大干部群众良好的精神面貌,既讴歌了时代的主旋律,突出真善美,又提倡多样化,在内容和形式上大胆创新。尤其让人感动的是,在2008年汶川大地震、2013年芦山大地震发生后,作者在均第一时间赶赴抗震救灾一线,写出了大量感人肺腑的新闻作品。
  • 花巷使者

    花巷使者

    一个正值青春年少的少年郑轩恰与一段古老的传说相遇,发现了一个传说中神秘的美丽小巷,和一位美若天仙的少女结下了不解之缘,开始了一段充满甜蜜爱情与刺激的冒险,通过重重阻挠后终修成正果,与少女组成了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
  • 依然旧时明月

    依然旧时明月

    46首古典诗词的全新读解,作者透过优美动人的文字,空灵、诗意的分析,梳理了古人的种种生命和情感,并将其与现代人的内心生活做一个沟通,带领我们走进诗人词客的情感世界,去欣赏狂放的李白,潇洒的苏轼,禅意的王维,多情的柳永,以及那些深入骨髓的古典场景:对花持酒的舞姿,踏雪寻梅的笛声,水晶帘栊后的凝望,古刹空山里的啼鸣
  • 我女友是重生仙尊

    我女友是重生仙尊

    秦墨本是一名普通的高中生,可因为一众美女的接近,他的生活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她们,带着记忆而来,竟是重生仙尊。为的,就是接近秦墨,弥补前世的遗憾!方雪瑶:“秦墨,这一世,你,将会是我的男人!”韩卿月:“秦墨,这一世,我会让你爱上我!”凌夭夭:“小冤家,来啊,快活啊,反正有大把时光;来啊,造作啊,反正有大把风光。”。。。。。。秦墨:“好苦恼啊,我为什么这么优秀(⊙o⊙)!”
  • 牡丹与蔷薇

    牡丹与蔷薇

    桎梏于任性与决然的松井薇,欠缺母亲的睿智,不太懂得平衡现实的克制隐忍,也不同于多年在日渐枯萎的漩涡中挣扎的父亲,内心的潮汐深处,许是追求放逐似的自我实现,才会避居这里,因遇见卡森.马西,这样一个如沼泽里罂粟般狂放、热烈、俊惑的人,终于从一个个性平庸、冷漠寡言的疯子变成一个温柔、淳美的冷静女子。某日,走在地下街的冷雨中,松井薇似乎记起那个法语流利、鬓边簪花的异域女子,卡森的黑蔷薇。
  • 皇叔且息怒

    皇叔且息怒

    先帝临终前将未满月的独女托付给异性王爷沈君蔺,自此夏氏王朝的百姓日日惶恐不安,生怕沈氏谋朝篡位。
  • 明朝纨绔

    明朝纨绔

    正统七年,土木堡之变的脚步渐行渐近;三杨年事已高;王振表面乖巧,暗中网罗羽翼;朱祁镇还是阳光少年;这一天,英国公府的纨绔张崙因赌博被赶出府……Q群:5625339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