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二章:青梅妃,废太子(21)
“不,娘您想多了,就是最近事情比较多,累的。”千簌雪连忙为自己解释。
千母半信半疑:“你这孩子,对自己好一点,何苦累着自己,有什么事情就让伺候的人做,唉呀,你看看我十月怀胎生下来的女儿,从小娇生惯养的,入了宫就瘦成这个样子……”
“瘦了好看。”千簌雪立马甩锅给“生死不明”的楚恂,“皇上他就喜欢这样的。”
“啊?真的?”
千簌雪重重地点头,拉着千母入座:“都好久没和您一块吃饭了,昨天我就让御膳房地人准备了。咱开开心心的吃,烦心的事先放一放。”
桌上都是三人喜欢吃的菜,加上御膳房的高超厨艺和精心制作,这一顿饭是吃的心满意足。
“小雪,有什么事需要我们帮忙的就说,别见外,你还真以为‘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千伯喻是久经朝堂的老狐狸了,平时为人低调,但现在女儿是皇后,再怎么低调都无济于事,还不如摆好姿,正面对那些找茬的人呢。
“这事说起来有些复杂,爹,如果朝堂上有人针对我,您会站我这边支持我吗?”
千伯喻不假思索:“当然。”
“那如果针对我的人很多呢?”
“那也支持你呀。爹就你一个女儿,不向着你向着谁?朝堂那帮老头子就是没事找事,不找事就不舒坦,非得让别人和他们一样不舒坦。你呀,在后宫放宽心,谁敢给你气受,皇上那边我来说……”
“爹,你怎么想的那么多!”千簌雪赶紧打断。“明天您就知道了。”
“不会有什么大事要发生了吧?”千伯喻手有点颤。
千母抢在千簌雪前面说:“唉呀,小雪,你是不是和皇上闹矛盾了?唉呀,你收收你的小脾气,皇上也不容易,你多体谅他一些……”
“娘……”千簌雪幽怨的看着千母,千母也算是看着楚恂长大的,可只看到楚恂好的一面,就算楚恂是一片绿叶,在千母眼里也是一朵倾国倾城的牡丹花。
“怎么了,说你几句就不高兴了,你的脾气也就你爹娘说你,换了别人,说说你……”
千簌雪听了这么多遍,也知道她下一句是什么。立马接了话:“您是为了我好!”
说完这句话,千簌雪立马就不正常了。
她怎么会这么自然的接上话?
千簌雪脑海里马上浮现出千母说这个话的场景,千母比现在年轻一些,旁边的千伯喻看好戏似地坐在椅子上,手里摇着白纸乌木折扇,桌子上还有写了一半的“静”字……
这是在搞啥啊!
千簌雪欲仰天长叹,刚抬起脖子还没张口就被千母一个巴掌拍在后脑勺上,“你这个孩子,我说了多少遍了,大家闺秀!大家闺秀!现在都是皇后了,你不得注意仪表!你爹昨天还跟我说你的礼节已经有了皇后的尊仪,让我放心……今天你皮猴子尾巴就露出来了,千簌雪啊千簌雪,你这个不让人省心的……”
“哎呦,夫人!”千伯喻连忙拦着啊,“夫人,息怒,小雪现在是皇后了,外面还有一堆的太监侍女,你这样让旁人看了……”
千伯喻最了解自己的夫人,一语制胜,话还没说完,千母就息怒了。
千簌雪叹气:“娘,女儿好想没出嫁之前,现在您都不敢打女儿了……”
千母被气笑,食指点点自己女儿的额头,说:“你可长点心吧!”
这事暂且过去了,千母慈爱的拍了拍千簌雪的肩膀,留下关心的嘱托。
*
上午还是好好的,中午用了午膳千氏夫妇走了之后,下午就是风云突变。
安盛急急忙忙的求见,还没等千簌雪说平身,就开始说:“娘娘,皇上出事的消息被走漏出去了,现在那些个朝廷重臣纷纷进宫……”
千簌雪一听也急了,说:“这像什么话,还不快去拦着他们!”
“使不得呀,娘娘。依属下看,当下之急是先安抚人心,要不然这些人乱起来,可不管什么生命珍贵,若是当场来一个‘文死谏’……”
千簌雪叹息:“那好吧,摆驾,本宫去看看。”
“是!”安盛利落的站起来,安排侍卫宫女去了。
*
一行人浩浩荡荡地往含元殿走去。
大臣们穿着朝服,几个人围着议论纷纷。一见有人往这走来,随行的太监喊了一句:“皇后娘娘驾到。”立马就安静了很多。
有大臣看向千伯喻,哪眼神示意他:“这是你女儿,你赶紧问问怎么回事。”
哪知千伯喻装作没看见的样子,低下头看自己的脚尖,心里道:“鞋子有些磨损了,回家让夫人给换一双。”
“微臣参加皇后娘娘,皇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微臣参加皇后娘娘,皇后娘娘千岁千岁千千岁。”
待千簌雪走近,大臣们便刷刷跪下。
千簌雪面无表情的扫看,一抬手,安屏马上把手中的金玉托盘递过去。
在文武大臣的注视之下,千簌雪缓缓拿起圣旨,展开看了看。
就在大臣们以为眼前的皇后娘娘要代为宣读圣旨的内容的时候,反而是御前大总管孙德庆恭敬的接过来。
孙德庆是谁,先帝时就是御前大总管,新帝登基依然是御前大总管。能让两位皇帝用的人,肯定不简单啊。
这些大臣们都知道,孙德庆一开口,事情就简单不了。
果然,圣旨里让皇后娘娘代为理政,见之如同皇帝。
角落里的谏臣大呼:“不可!牝鸡司晨,国家危矣!”
毕竟眼前这个皇后娘娘风评不太好,害新帝还是太子的时候被废。这一掌权,一理政,得送多少土地给突厥啊!
“秦大人何出此言。我朝开国皇帝高祖和贤庄皇后,一个在外征战,一个在内主持朝政,你为何觉得本宫会危及国家?”千簌雪毕竟也是在千伯喻的教导之下,和楚恂一起长大的,对于历史典故也是了如指掌。“秦大人,身为谏官,说话如此不顾事实逻辑,本宫看你这身官服还是回去好好洗洗,别对不起皇恩浩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