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409200000001

第1章 译者序

中国读者知道马克·吐温的多,了解《亚当夏娃日记》的少,所以先介绍一下成书的情况。马克·吐温晚年开始以《圣经》内容为题材,陆续撰写了一批短篇故事,大多数以亚当和夏娃为中心人物,行文亦庄亦谐,构成一个系列,后来出版的各种集子,收录篇目或有不同,但往往都称为《亚当夏娃日记》。

系列故事中,最早的一篇是《亚当日记节选》(Extracts from Adam's Diary)。1893年,水牛城为了迎接1901年的世博会,决定出版一本纪念册,由W·D·豪威尔斯、纳撒尼尔·沙勒等美国文化界名人撰写文章,汇编成集,配以插图十八幅,共收录文章十篇,涵盖尼亚加拉瀑布水利、旅游、动植物、历史、自然风光等各方面内容,计二百二十五页,名为《尼亚加拉书——尼亚加拉瀑布完全纪念册》。马克·吐温应邀撰写了一个短篇故事,题为“最早提及尼亚加拉瀑布的真实文献:亚当日记节选——由马克·吐温根据原初手稿译出”。故事从亚当的视角,讲述夏娃来到伊甸园后生活及情感上的变化,到偷食禁果被逐出伊甸园结束。1897年收入《汤姆·索亚破案记》,1904年配弗雷德里克·施特罗特曼插图作为单行本出版,1906年与其他几篇《圣经》题材作品一同收入《三万遗产及其他故事》。以上各个版本均有所不同,有心的读者可以去查阅比较,看看马克·吐温作品增删修改的过程,未尝不是一件趣事。

1900年前后,马克·吐温开始以夏娃为中心撰写伊甸园的故事。《夏娃开口》篇幅较短,以夏娃之口讲述被逐出伊甸园的不公,以及第一次接触死亡的悲伤,结尾则以撒旦之口,冷静地叙说“死亡已经进入世界”,似乎要与夏娃丧子的哀痛形成对照。《伊甸园里的那一天》应该是接着《夏娃开口》写下去的,用撒旦日记的方式,记叙夏娃吃禁果的过程,结果夏娃瞬间变得苍老,而“美少年”亚当则毫不犹豫跟着吃下苹果,两人佝偻着背一起离开伊甸园。

写作这两个短篇时,马克·吐温正逢晚景凄凉、处境艰难。1894年,他宣布破产,为了偿还债务,不得不拖着年迈多病的身体,做环球旅行演讲,在欧洲奔波多年。妻子和女儿吉恩(简)一直生病,大女儿奥莉维娅(苏茜)于1896年去世,年仅二十四岁。马克·吐温的心境,读者从1900年创作的两个短篇中,应该是能够读出来的。

几年后,马克·吐温应《哈珀杂志》之邀,开始撰写《夏娃日记》。故事主要讲述亚当夏娃如何从相知到相爱的过程,以及两人探索发现新世界的经历。故事中的夏娃知道自己和亚当都是“试验品”,但她对周围的世界仍充满着良好的愿望和无法遏制的好奇,对美有敏锐的感知和热诚的渴望。《夏娃日记》中,马克·吐温采用的是夏娃的女性视角,虽然不乏荒诞可笑的段落,总体基调是细腻甚至伤感的,与十多年前的《亚当日记》完全不同。故事最初发表于1905年《哈珀杂志》的圣诞特刊,1906年出版单行本,配以莱斯特·拉尔夫的五十五幅精美插图,亦收录在同年由豪威尔斯等主编的小说集《丈夫的妻子们》中。

创作《夏娃日记》时,马克·吐温珍爱的妻子奥莉维娅(莉维)已于1904年去世。奥莉维娅生于1845年,小马克·吐温十岁,父亲是美国东部的富商,而马克·吐温年轻时熟悉的是西部的生活,所以两人在价值观念、生活方式上有很大差异。两人于1867年相识,奥莉维娅受过良好教育,第一次约会,两人共读狄更斯的小说,相处甚欢。但奥莉维娅的父亲反对两人交往,马克·吐温一年之内写了近百封书信,求婚两次,两人才终成眷属。奥莉维娅与马克·吐温生有一子三女,夫妻感情甚笃,奥莉维娅还帮助编辑整理丈夫的作品,是他写作上的益友。爱妻去世,对晚年的马克·吐温来说,是个沉重的打击。

马克·吐温晚年的作品大多悲观消沉,《夏娃日记》是少数充满天真与温情的作品,或与作者当时的心境有关。最后三节中,夏娃反思自己为什么会深爱着亚当,列举了种种理由,最后结论是“爱来了就来了……无法解释。也无需解释”;“四十年后”,夏娃更断言“我是人类的第一位妻子,而人类最后一位妻子,亦必如此”,读来令人动容。那么,亚当对夏娃的感情呢?故事结尾只有一句话:“伊人所在,无论何处,即为伊甸园。”中国的著名作家、编辑柏园先生读到此处,不禁问道:“作者——马克·吐温——为什么硬要把那么深情的话写在夏娃的坟头呢?太残酷了。”命运对于晚年的马克·吐温的确是很残酷的,他笔下那令人魂牵梦绕的爱,在现实中已不可复得。

《夏娃日记》完稿之后,大约在1905至1906年间,马克·吐温创作了《夏娃自传》,以较长的篇幅描写了亚当夏娃在伊甸园中发现、探索的历程,两人都是“科学家”,以实证和实验的方法,对新世界的现象进行观察、分析;《夏娃自传》同时也细腻地展现了两人情感发展过程,尤其是两人对孩子的态度。故事中,夏娃一直小心翼翼地呵护、包容着亚当,对亚当的各种虚荣、倔强行为也都努力理解,既是爱人也是母亲,读者从字里行间也能感受到作者晚年的心境。

一篇以亚当为主人公的短篇——《亚当独白》——大约也创作于1905年前后,但生前未发表。《亚当独白》中,人类始祖穿越到现代纽约的自然历史博物馆,并质疑诺亚当初在将动物装入方舟时,遗漏了有益的动物,而装入了很多有害的动物;第二部分亚当坐在公园的椅子上,与现代纽约一位推着婴儿车的女性谈话。

亚当夏娃系列短篇中,各篇风格上有比较明显的差异,有的幽默欢快,有的寓庄于谐,一些段落激烈直白、近乎控诉,也有些段落绵柔哀婉,读来催人泪下。读者不妨慢慢体会。除了篇幅较长的《亚当日记节选》、《夏娃日记》之外,其他的都是作者去世后出版的,一部分首次收录在1923年的《欧洲等地》中(包括《夏娃开口》、《伊甸园里的那一天》、《亚当独白》),其余的则要迟到1962年才首次发表,收录在《地球来信》中。总体看来,死后出版的作品对宗教的抨击比较明显,讽刺更加直白。后来的各种版本中,《亚当日记节选》、《夏娃日记》多依据1906年的版本,其他篇目则依据1923年和1962年的版本,仍常采用拉尔夫绘制的精美插图。

马克·吐温在中国知之者众。《竞选州长》曾入选中学教材,一代中国人读着长大的,抨击的是内战后不久的美国政治生态。《百万英镑》熟悉的人也很多,对社会各阶层的拜金主义进行嬉笑怒骂,是极高妙的讽刺艺术作品。长篇小说中,中国人最熟悉的当属《汤姆·索亚历险记》和《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年轻读者尤其喜爱。中国知网上用“马克·吐温”进行摘要检索,有学术文章二千五百余篇,近十年来每年都在二百篇左右,可见学术界对其文学成就也非常重视。马克·吐温自己曾说:“声名如蒸汽,流行乃偶然,唯遗忘乃尘世唯一确信之事。”此话虽含至理,却似乎不能用在他自己身上。马克·吐温已逝世一百多年,但人们并没有忘记他。

知者众,误解亦深,马克·吐温在中国尤其如此。根据马祖毅先生的考证,马克·吐温是中国清末最早译介的美国作家之一,1905年即有《俄皇独语》与《山家奇遇》两个短篇刊于上海的《志学报》,其时作者尚在人世。《亚当夏娃日记》实际上是译介最早的马克·吐温作品之一,在时间上比《汤姆·索亚历险记》、《哈克贝利·费恩历险记》要早二十多年。1931年,左联作家李兰就译出了《夏娃日记》,由上海湖风书局出版,署名唐丰瑜,前有鲁迅先生的序言,谓之“《夏娃日记》小引”。鲁迅先生认为这部作品形同美国姑娘,分明上了年纪却依然要做出天真的笑来,“幸而靠了作者的纯熟的手腕,令人一时难以看出,仍不失为活泼泼的作品”;鲁迅先生称赞译本中拉尔夫的插图柔软清晰,布局可比清季的任渭长,但远比任作健康;对李兰的译本也非常肯定。

然而,译介最早的作品未必流传最广。《亚当夏娃日记》由李兰首译之后,在中国沉寂了很多年,读者只知道社会批判家马克·吐温,不知其他。近年来中国学者杨金才、于雷对马克·吐温在中国的译介评论史做过详尽的梳理,有一些有趣的发现,用心的读者不妨去看一看。由于历史的原因,我们对于马克·吐温有非常固化的刻板印象,概而言之,不外乎“幽默”、“批判”这两个关键词。“幽默”是艺术形式,并不是简单的文字游戏或说笑话。鲁迅先生说,马克·吐温是“含着哀怨而在嬉笑”,是“表里两样”的,不过鲁迅的评价并没有改变此后人们对马克·吐温的先入之见。“批判”呢,指的是作品的内容,由于特定社会环境的要求,我们过于凸显马克·吐温对资本主义社会的讽刺鞭挞,放大了其作品的社会性,忽略其他内容,尤其是其中关于人性的思考,像《亚当夏娃日记》这种剥离社会背景、直白表现爱情的作品,在某个时期显得不伦不类,难以归入宏大叙事,只好搁置不理。现在看来,用“幽默”涵盖他的诗学特性,用“批判”遮蔽他的思想内容,都是有失公允的。我们对马克·吐温的译介工作,新中国成立后虽然有很大成就,但用吴钧陶先生的话来说,给读者留下的是一个正确却不全面的印象。

近年来,我们对于马克·吐温的了解逐渐解缚,除了社会批判类作品之外,他的寓言、政论、杂文、小品甚至科幻、“穿越”故事,都得到了更多关注,其中《亚当夏娃日记》尤其应该受到重视。在晚年创作的这一系列故事中,马克·吐温表达了他对人类起源与归宿、人对世界的认知、宗教信仰、人类之爱、科学之理等问题的思考,也注入了他一生最刻骨铭心的眷恋与柔情。相信读者阅读这些故事之后,会看到一个与刻板印象完全不同的马克·吐温,对他的作品也会有更全面更深切的体会。

周小进

2016年5月

同类推荐
  • 雌狐

    雌狐

    我母亲说起我二舅奶奶的时候,原本暗淡的眼神就会忽然发出异样的光彩。父亲曾经说过我母亲年轻时候是很漂亮的,可是我母亲描述我二舅奶奶的时候,却充满了歆羡。母亲是个文盲,但是她笃信基督,几十年来,她硬是凭着自己的意志和信心把厚厚的一部繁体竖排的《新旧约全书》上的文字认了个干净。然而她作文能力仍是没有提高,她在形容我二舅奶奶的白皙时,只会说“跟白煮鸡蛋剥了二层皮似的”,别的多是传统的美女八股——杏核眼、柳叶眉、高鼻梁、三寸金莲、杨柳细腰等等。母亲在讲关于她的故事时常常颠三倒四,并且还会张冠李戴,讲到结束时,母亲照例会长叹一声,表示对我二舅奶奶的无尽的惋惜。
  • 失去家园

    失去家园

    龙仁青,当代著名作家。1967年3月生于青海湖畔铁卜加草原1986年7月毕业于青海海南民族师范学校藏语言文学专业。先后从事广播、电视、报纸等媒体的新闻翻译(汉藏文)、记者、编辑、导演、制片等职,现供职于青海电视台影视部。
  • 元史通俗演义

    元史通俗演义

    元史,始于成吉思汗,终于朱元璋。此为中国历史上唯一个以少数民族蒙古族建立并统治的王朝,亦是中国史上疆域最广阔的王朝,更是首次征服全中国地区的王朝。先是元太祖成吉思汗统一蒙古,后是元世祖败南宋建大元。大元期间,蒙古统治者连番剥刮汉人,更是连年征战扩张国土,致使民不聊生纷纷起义,而其内部更是争权夺利互相征战,加速了元之灭亡。蔡公就史论史,以通俗文章、机智点评重现了元代的兴亡。
  • 学说话

    学说话

    《学说话》是英国布克奖作家希拉里·曼特尔一部充满自传色彩的短篇小说集。书中收录了六个短篇故事:《比利王是位好绅士》、《消杀》、《美丽曲线》、《学说话》、《四楼往上》和《干净的石板》,另外还收录了希拉里·曼特尔的自传《气绝》中的精彩选段。《学说话》带有希拉里·曼特尔本人浓厚的自传色彩,描述了多个与童年相关的故事:《比利王是位好绅士》中的孩子必须克服失去父亲的痛苦以及逐渐消逝的爱尔兰文化遗产的迷惑;《美丽曲线》是关于一个报废场里的友谊、信念以及一场近乎灾难的故事;《学说话》中的叙述者在一位过气女演员的帮助下纠正了她的北方口音……曼特尔以一种令人迷惑的轻盈笔触,发现了一段魂牵梦萦的童年转型时期。
  • 芦苇花与红豆荚

    芦苇花与红豆荚

    XX年X月X日,我终于将自己在画室珍藏多年的那幅画拿出来办了一个小众的画展,取名为《恋》。人们背地里窃窃私语,交头接耳,讨论这画里肖似我的佛的脸,以及疑似我的学生的女尼的脸,但他们面对我时无不夸奖我的才华,认为其光芒四射直逼梵高。我也虚与委蛇,心里却冷笑不已。第1001根香烟灭掉以后,我又用这幅画装点了我们美术系的楼。于是,一切就这样炸开了锅。师生恋,道德败坏……各种闲言碎语,各种版本的猜想铺天盖地而来。迫于压力,我被迫离职。那一天,飘着绵绵细雨,我爬上美术系顶楼之前,最后一次看了一眼那幅画。
热门推荐
  • 一世暖宠:大佬总撩我

    一世暖宠:大佬总撩我

    作为一名在服装界摸滚打爬的小透明,时悦只想努力工作、升值加薪。但她最近新跟的客户大佬总是明里暗里的撩她、撩她……时悦一抹脸颊:大佬,我只想好好工作,求别撩!大佬唇角微扬,俊朗无双:我们是在好好工作,恋爱也是一门工作。
  • 青少年最想知道的100个著名人物

    青少年最想知道的100个著名人物

    从佛祖在菩提树下人生的意义,到达尔文用毕生心血造就进化论,区别人猿;从呼唤知识的第一人培根,到现代哲学之父笛卡儿;从边走边唱的盲人诗人荷马,到倾倒东西方的爱国诗人泰戈尔……人类的精英们总是走在探索与追求的奋争前沿,他们是全人类的脊梁,是最顶级的精英人物。
  • 红血女王1:血红黎明

    红血女王1:血红黎明

    如果不是逃难,梅儿不会遇见卡尔;如果不是选妃大典出了意外,梅儿不会被许配给梅温。在危机四伏的王宫里,在兄弟二人之间,她只有彻底抹掉过去,才有可能在权力争斗中抓住一线生机。
  • 长生仙箓

    长生仙箓

    就是一篇普普通通,升级打怪的修仙文。1.女主的人设蠢、蠢、蠢2.成长文,慢热。第三卷后才会有挂接受不了人设和这篇风格的建议不要入坑
  • 沽酒楼

    沽酒楼

    沽酒楼,是酒楼,却也不是酒楼。是,是因为它确实卖酒,此间有酒有菜还有故事。不是,是因为它本来是个组织,一个江湖上非常神秘但又并不怎么可怕的组织,至少从名字上听起来并不是很吓人,也几乎没有任何人听说过沽酒楼的人干出过什么恶事或杀了什么不该杀的人,当然,这是在江湖上开始追杀朱鹊以前。朱鹊,不是朱雀,只是姓朱名鹊,昆仑派朱天声的儿子,也是沽酒楼烟字号惜花使,这都不重要,重要的是现在满江湖都是追杀他的人,因为他杀了昆仑派掌门柳天阳的儿子柳竹君,也就是他的师弟,但这只是其次,最主要的原故则是:他是一个采花大盗,一个打着“惜花”旗号进行采花的奸邪之徒。就在昆仑派还没有做出什么举措之前,武林各大门派的青年侠少们却自发组织起来,相约前去讨伐朱鹊,当然不是去昆仑派,而是去沽酒楼。
  • 泽焰

    泽焰

    许是天空,过于遥远。付之一生,只为自由。终其一生,为人。波光流转,清泪洒梦。又是一生,不见你。一缕天青,又添了谁的愁思。
  • 拿破仑(下)

    拿破仑(下)

    拿破仑·波拿巴,对内,他多次镇压反动势力的叛乱,颁布了《拿破仑法典》,完善了世界法律体系,奠定了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社会秩序。对外,他率军五破英、普、奥、俄等国组成的反法联盟,打赢五十余场大型战役,沉重地打击了欧洲各国的封建制度,捍卫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他在法国执政期间多次对外扩张,发动了拿破仑战争,成为了意大利国王、莱茵邦联的保护者、瑞士联邦的仲裁者、法兰西帝国殖民领主(十九世纪法国伟大的军事家、政治家,法兰西第一帝国的缔造者。历任法兰西第一共和国第一执政(1799年-1804年),法兰西第一帝国皇帝(1804年—1815年)。
  • 西汉三大帝之汉武大帝

    西汉三大帝之汉武大帝

    第一回汉夷合流有匈奴惊天动地出汉武…………3第二回栗王二妃争太子英帝三岁爱娇娃…………15第三回小刘彻计除政敌俏公主喜留英雄…………28第四回卫仲卿义结两将俏佳人力荐情郎…………38第五回金屋阿娇承雨露一代英帝继大统…………48第六回瞒天过海罢墨尊儒感恩戴德忠臣直谏………57第七回女主一怒杀忠臣英帝三思设期门…………71第八回演战阵誓灭匈奴访公主喜得子夫…………84第九回卫子夫含泪昨苦佣汉武帝遇险幸女红…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