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411700000001

第1章

前言

史剧开始,亨利四世上场,他忧心忡忡,第一句话就是:

动荡多难,是我们眼下这时世。

自从他坐上了英国王位,几乎没有过上一天舒心的日子。首先,按照封建制度的正统观念,他的称王名不正、言不顺。他忘不了发生在议会大厅的那一幕情景,卡莱尔主教为卫护封建大法,挺身而出,义正词严地当众指责他以武力胁迫理查二世交出王冠,是犯上作乱,大逆不道;要知道一国之君本是——

上帝所选定、委任、指派的领袖——

他的大管家,他的代理人,抹了圣膏,

扶上了王位,头戴着王冠……

君权神授,在当时是何等地庄严神圣,难道基督教的王国竟容许做臣子的“干下这么可耻、可恶,这么丧心病狂的行为!”他竟然直指着亨利说:你们称他为“王上”,实际上是“王上的犯上作乱的叛徒”![1]

使亨利罪孽越发深重的是,被幽禁起来的废王理查随即被谋杀了。他作出一种忏悔的姿态,声称要去东方圣地朝拜,“把我这沾着血迹的黑手洗白”,好减轻他良心的谴责。

像谋权篡位的麦克贝斯一样,亨利四世悲叹着从此失去了夜晚的安眠。对于麦克贝斯,睡眠“是受了创伤的心灵的油膏”,“给你解开乱麻的心事”;可是“麦克贝斯再也睡不着啦!”他发现自己在谋杀国王的同时,“把睡眠谋杀啦!”[2]亨利四世同样地每夜都在受折磨:睡眠,“这自然的保姆”,再不肯来闭上他的眼皮,“戴着王冠的睡眠永不能安心!”[3]

使他长夜难眠,不仅是良心上的谴责,他更有一重心病。一国之君,一旦失去了头上那一圈神圣不可侵犯的光环,强者称霸称王;那么在他统治下那些划地分封的封建大贵族,岂不会按照他立下的榜样,以其人之道还治其人,迟早有一天,凭自己拥有的武力,凭阴谋,推翻他费尽心机建立起来的王朝?

封建专制制度本是建立在严格的等级制度上,尤其君臣之间的名分,犹如天堑般不可僭越。它的政治蓝图是:国王以仁爱治天下,臣子以忠诚事王上,君臣之间蒙上了如同父慈子孝、天然血缘般关系的一层薄纱。现在这层薄纱被无情地撕破了,代之以相互之间的冷酷的猜忌和欺骗。古老的封建制度的基础开始动摇了。

帮助亨利夺取王位,最为卖力的是诺森伯兰伯爵,亨利视之为亲信、心腹,可是这位当初的“亲信”联结着教会势力,纠合着数万之众,公然在北方亮出叛乱的旗号了。亨利不禁想起了悲愤的理查二世当初所做的预言:

诺森伯兰,你是一张梯子,靠了你,

往上爬的布林勃洛克登上了我王位。……

哪怕他把国土一分为二,把一半

给了你,你还会嫌给一半太少了——

你帮助他到手了全份呢。他呢,

会这么想:你既有办法把非法的君王

扶上了王位,你心里一不如意,

就会翻过脸来,同样有的是办法,

把他从窃据的王位上拉下来。[4]

密谋叛乱的那一边却另有他们猜忌的理由:

因为就算我们是万分恭顺,

国王总会想起他没有报答我们,

总会认为我们是心怀不满,

直到他找机会把欠账一笔都勾销。[5]

亨利终于认识到,一旦立国之本,封建专制制度最根本的基础动摇了,那么君臣之间的猜忌,地方和朝廷间的对抗,势必成为“必然”了。[6]

确是这样,亨利四世在位十五年间(1399-1413),这“必然”的谋反和叛乱,始终此起彼落,而且形势一次比一次严峻。

亨利才登上王位,就险遭忠于旧王的西敏寺住持等死党的暗杀。以后,在西部威尔士,出没无常的格兰道尔兴兵作乱;北方苏格兰,以英勇的飞将军为首的叛军直犯中土;最后,东北部又有约克大主教一伙大兴问罪之师。很值得注意的是,出兵跟大主教他们对阵的是阴险的约翰王子,他不是凭堂堂正正的王家之师的威力,而是施展卑鄙的手段,全靠无耻的欺诈,把对方镇压了。这简直成了莫大的讽刺:被诱骗上钩的叛军,倒是比王室更讲究信义。

最使亨利痛心不已,成为他最大心病的,是王太子亨利自甘堕落,整天跟一帮子市井无赖混在一起,在外面胡作非为——

没一个知道我那败家子的下落吗?

足足三个月我不曾跟他照面了。

要是有什么祸殃会落到我头上,

那就是他。[7]

他认为他这块心病是震怒的上帝对他的谴责:

我不能不相信生了你,专门是为了

作为火辣辣的报应,上天的鞭挞,

来惩罚我的过失。[8]

他羡慕诺森伯兰伯爵有个好儿子——年少气盛,扬威沙场的潘西(飞将军),在他眼里,“当年的我就是今日的潘西”;而他的不肖子的种种表现却“好像当年的理查”,一旦他过世后,当年以臣欺君、王位易主的故事只怕又要重演了,这才真叫是上天的报应啊!

亨利称王,心里却纠缠着三重心病,在《理查二世》结尾处都已有了交代,这些都是留待下一个历史剧加以发展的情节线索。

但是如果下一个历史剧当真以亨利四世为主人公(这历史剧本是以他为命名),集中描绘从他眼里看到的一个被颠覆了社会秩序的乱世;又从他心理感受的角度,写一重重心病怎样轮番地折磨他、摧残他,那么整个戏剧的情绪必然十分压抑,舞台气氛一定异常的沉重,当初《亨利四世》(尤其上篇)上演时,决不会那么引人入胜,受到伦敦观众的热烈欢迎了;英国文艺复兴时期的戏剧史也将减少了最辉煌的一页;后世评论家也不会那么看重《亨利四世》,推崇为莎士比亚在英国历史剧领域中取得最高成就的代表作了。

莎士比亚在构思这个历史剧时,匠心独运,经营布局,另辟蹊径。我们看到,一位成熟的、积累了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舞台经验的剧作家,充分展现出他的智慧和才华,开始攀登他创作生涯中的一个新的高峰了。

亨利王所哀叹的“动荡多难”的国内局势,君臣之间的紧张关系,地方势力和王权间的尖锐对立,为这一历史剧提供了必要的戏剧框架(没有这重戏剧框架也就不成其为历史剧了),可是这纷至沓来的国家大事已不是全剧惟一的、也不算是最主要的情节线了。让剧作家一眼看中的是王太子亨利少年荒唐的民间传说,它仿佛是一个宝藏,积累着最丰富生动的戏剧素材,等待着一位独具慧眼的戏剧家去发掘。

亨利四世不是在悲叹三个月不曾跟王太子照面了吗?于是舞台上出现了伦敦东市“野猪头酒店”的喧闹呼喝的场面;国王不是在痛心王太子不自珍惜,“和下流的朋党呼兄道弟”吗?于是大胖子约翰·福斯塔夫带着他一帮子人上场了。

历史的画卷一下子拉开了。历史剧向来以帝王将相为中心人物,以王宫、城堡为活动背景,现在却不得不靠边些,穷极无聊的福斯塔夫占据了舞台中心,九流三教聚会的小酒店成了他的王国。这个孕育于剧作家的灵感的火花中、诞生在天才的妙笔下的大胖子,浑身散发出不可抗拒的魅力,他的寻欢作乐和厚颜无耻的吹牛劲儿,压倒了剧中的那些帝王将相的煊赫声势,他自有本领把搬演王朝兴亡盛衰的庄严的历史剧变成了一出使满座倾倒的笑剧、闹剧。演出的盛况是空前的,“只消福斯塔夫一出场,整个剧场就挤满了人,再没有你容身的地方。”福斯塔夫甚至成了当时人们谈话的一个热点。

这个深得人心的家伙究竟是个什么样的人物呢?我们只能很遗憾地说,他决不是什么脸上很有光彩、值得歌颂的英雄人物,而只是堕落成性、厚颜无耻的社会渣滓。

要谈他的来历,他倒是有一段不堪回首的身世,滚滚的时代潮流在他身上留下了历史的印痕,这可说来话长。

理査二世被迫逊位,在莎士比亚的英国历史系列剧中可以视为一个历史转折点的象征。中世纪的封闭型的、超稳定的、自上而下等级严明的封建专制社会不存在了,或者说,名存实亡了。君权神授,这封建社会的思想基础像遭受地震一般动摇了,再不能修复如初了。亨利四世(在位1399-1413)所面临的是一个动荡的、转变中的时代。封建统治阶级内部在分化,彼此的摩擦、冲突、权力斗争加剧了;另外一方面,工商业经济渐趋活跃,开始出现了新兴的城市和新兴的市民阶层。

如果把历史年代再往后推一个世纪,到了莎士比亚在《亨利八世》(在位1509-1547)中所再现的那个时代,历史的脚步就可以看得更清楚了。给亨利四世带来了那么多困扰的年代,实际上是历史上的一个转型时期——将要从长夜漫漫的中世纪过渡到一个迎来了现代文明曙光的英国文艺复兴时期。君权神授的封建专制王国,经过了火和剑的痛苦历程,最终将被一个统一的民族国家取而代之。福斯塔夫就是产生在这样一个时代背景中。

约翰·福斯塔夫爵士本是一个小贵族(封建骑士),在历史潮流的无情冲击下,成了破落户,好日子已经过完,他的黄金时代已经成为一个遥远的梦影。随着中世纪封建割据局面逐步被打破,一个中央集权的统一王国,在新兴资本主义力量的支持下,终于形成。那些大封建主们再不能像过去那样,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盘踞一方,耀武扬威,兴风作浪了;而那些附庸于大封建主的封建骑士,原是构成封建集团武装力量的骨干,也随着大封建主的没落、失败、以至覆灭,其中一部分人迟些早些,终于落到“英雄无用武之地”,甚至山穷水尽的地步,从他们本阶级中游离出来;有些流落在社会上成为不务正业的游民、浪人。福斯塔夫就是其中有典型意义的一个。

山穷水尽,英雄末路,这是福斯塔夫无论如何也没法面对的残酷的现实。他永远拒绝承认自己是现实生活中的一名失败者。他紧紧抱住过去的那点煊赫、那点威风不放,还要逞英豪、充好汉,向别人、也向自己吹嘘:他当年驰骋沙场、叱咤风云的气概依然还在!

没落贵族阶级的虚荣心和优越感,在他身上表现得特别强烈,他的想像力也就因之特别丰富、特别活跃。他的生活和他的幻觉,已到了不可分离的地步。他的全部聪明智慧,表现在不管处在怎样不利的情况下,都能不断地创造出抬高自己的假象;明摆在他眼前的现实情况越是不利,他的随机应变的阿Q式的“精神胜利法”发挥得越发出色。他那种自欺欺人的本领简直成了他的绝招,与此同时,也把自己的喜剧性格表现得淋漓尽致。他真是一个不可多得的喜剧角色,不断在他周围散布笑料。你要是不跟着大伙儿一起笑他,不感染到散发在他周围的浓浓的喜剧气氛,那就像你想出奇制胜地一下子难倒他一样,是不可能的事!

这里是《亨利四世》(上篇)中最为精彩的场景之一:

福斯塔夫穷极无聊,和大伙儿商定去抢劫过路客商,正当福斯塔夫等四人就地分赃时,伪装了的太子带着一个手下,突然出现,冲了过去,果然,四个强盗丢下赃物就逃命。晚上,他们又在酒店碰头,福斯塔夫不知道内情,向太子谎称:“足足有一百个对付我们孤零零的四个!”到手的赃物因此又被抢了去。最好笑的是,他还要吹牛:先是怎样跟两个“穿麻布衣裳的家伙拼”,再讲下去,却变成“四个”穿麻布衣裳的家伙直冲着他来了。

“你刚才还只说两个”,太子提醒他。他坚持“刚才就说四个”——“这四个并排着来了,用剑猛刺我,我也不跟他们捣什么麻烦,就用我的盾这么一下,把他们七个人的剑全挡住了。”就在同一句话里,“四个”一下子变成了“七个”,并且面对人家的质问,一口咬定:“明明是七个,凭我的剑柄起誓:不然,我就是王八蛋!”

他一句话一个样儿,不断在给自己“创造”纪录,又不断“刷新”纪录:“我刚对你说的那九个穿麻布衣裳的人……”,“我紧追不舍,……把十一个里头的七个全报了账了。”[9]

他从“两个”假想敌开始,层层加码,很快膨胀到“十一个”,每一个数字刚从他脑子里跳出来,立刻就被紧接着“创造”的纪录所刷新了。这岂不是非常生动、非常形象化地点明了:他只是生活在眼前这一刹那里吗?在这一刹那之前,他自己的说话行事,早已忘干净了,不认账了,和他再没关系了;那将要随之而来的后面一刹那,他又将怎样说话行事呢?他还来不及想到,也毫不在乎。这个自我欺骗的人既没有过去,也没有未来,像一切没落的阶级一样,他仅仅生活在眼前这一刹那里。时光在他那里,再不是一条有来龙去脉、切割不断的历史长河了,而是成了每一秒钟都是不相连贯的独立的存在。他只为眼前而活着。眼前的一刹那,就是这在历史的激流里快要灭顶的人所能抓住的一根稻草。莎士比亚的大手笔通过这一十分好笑的穿插,把没落阶级的空虚又狂妄的精神状态淋漓尽致地描绘出来了。

福斯塔夫无中生有、前言不对后语地大吹其牛,再吹下去,将是他一个人和整整一队人马拼杀呢,因此虽败犹荣!可是,正当他吹得起劲,不料给王太子当面戳穿了:“你捧着肚肠逃起来的那个灵便,那个轻快,叫起饶来的那个惨……你还要脸哪?自己把剑砍缺了口,还说是打仗打的!现在你还找得出什么诡计、什么花招、什么藏身的窟窿,可以来掩盖你这场公开的众目所见、摆明了的耻辱吗?”

王太子满以为这一下,福斯塔夫可中了他的圈套,一定招架不住,只能乖乖地讨饶了。真人面前还能说假话吗?他怎么能赖得掉他当时拔脚就逃的狼狈呢?但是万没想到,尽管拔脚就逃,他还是有这本领往自己脸上贴金,竟说是:“我以后这一辈子都要更看重我自己了!”难道有杀害当今王太子的道理吗?我难道应该跟一个真正的王子拼命吗?

你知道我跟赫克勒斯一样英勇,可是你得提防本能——连狮子也不敢碰一个真正的王子。“本能”是一个很了不起的东西,——都是“本能”叫我做了一个包![10]

结论是:他从此更要看重他自己了,也更要看重对方,因为“从这儿就可以看出来,我是一头英勇的狮子,而你是一个真正的王子”。于是你好我好,大家都有面子。

尽管他死要面子,自欺欺人到了家,明明拔脚就逃,还硬是把自己说成一头“英勇的狮子”;其实他早已丧失荣誉感了,完全丧失了。他曾一度踏上战场,对一个封建骑士来说,战场就是追求荣誉的场所。现在他踏上战场了,他听没听见“荣誉”在战鼓声中发出号召呢?——照他的说法是,“‘荣誉’在后头督促着我”。可是他盘算道:腿折了,“荣誉”能安得上吗?不能。胳膊折了呢?不能。能让伤口不痛吗?不能,那么“这荣誉是什么东西呢”只是一句空话,只是空气罢了。[11]

那么他还要荣誉干吗?为了逃命,他竟可耻地躺倒在战场上装死。就在他躺下装死的当儿,在同一片战场上,勇敢的飞将军却正在跟王太子进行一场决死战,结果倒在太子的剑下。他临死的时候还喘着气说:失掉生命他并不伤心——

伤心的是你抢去了这么多荣誉;

这痛苦远过于你利剑给我的创伤。[12]

对于一个封建骑士,荣誉比生命还贵重,而福斯塔夫却把它看穿了:“只是空气”般不值一文。荣誉感的彻底丧失,充分说明了封建道德在这个人身上已经完全解体了。也不仅封建道德,一切的道德观念都在他这个人身上不存在了——除非恬不知耻、极端自私自利也算是一种“美德”。

随着剧情的发展,这个人越来越显示出他的堕落的面貌。他玩弄桂嫂的感情,在她的客店里白吃白住,还要诈骗她的钱财;他利用征兵的机会,串通手下,敲诈勒索,等等。用约翰逊的话来说,他是“一个窃贼,一个贪吃的人,一个懦夫,一个吹牛者,随时随地都要欺侮弱者,掠夺穷人,威吓胆小怕事的人,侮辱不能还手的人”。[13]

然而,就是这么一个福斯塔夫,却在舞台上取得巨大的成功。就像卓别林在银幕上所创造的值得同情的受苦的小人物那样,这个无耻的大胖子居然征服了当年的观众,而且还可以用得到这么一句话:舞台上“一夜又一夜地表演他,一个时代又一个时代地表演他”。(莫尔根语)美国莎学家史本塞说得很干脆:“莎士比亚给了我们一个大流氓,而我们喜爱他。”[14]

这“我们”既包括四个世纪以来的千万观众,也可说把两个半世纪以来绝大多数文艺评论家包括在内了。最使人惊异的是有很多著名的莎学家和文学家那么热心地站在福斯塔夫一边,为他最终的遭遇鸣不平。原来在《亨利四世》下篇最后部分,老王去世,新王就是当初和福斯塔夫一起在“野猪头酒店”里鬼混的亨利太子——如今的亨利五世。福斯塔夫自以为他的大好机会来啦——“我现在就是‘幸运’大神的总管!”

没想到加冕游行的新王来个翻脸不认人,就像“马前泼水”似地把当初的酒肉朋友轰走了,并且宣布:如果胆敢“来到离我三十里内就是死罪”。安排“斥逐”这场戏其实完全符合剧作家的创作意图。

这第二套系列历史剧以《理査二世》开始,莎士比亚首先塑造了英国历史上一个昏庸的丧国之君的形象;然后又在终曲《亨利五世》中,以理想化的笔调歌颂了英国史上扬威海外的一代英主。四联剧的一头一尾,突出了两个国王的昏庸和英明,前后呼应对照,自有内在的章法。传说中亨利少年荒唐,和下层社会中形形色色的人物打成一片,平添了开明君主的风度,在人们的心目中赢得了亲切感和他们的爱戴。对于日后将担当起国家重任的未来君主,这社会经验是一种难得的阅历;而且增添了浪子回头、凤凰在烈火中新生的传奇色彩。“斥逐”这场戏是应有的文章,是浪子亨利接位伊始的政治表态,让人从此刮目相看;否则让福斯塔夫发迹当权,让刚掌权的新王被这一伙社会滓渣所包围,那么历史的进程将要倒退了,人民将又要受苦了;而受英国人民爱戴的一代雄主,将要成为比那个丧国之君更不如的一个昏君了。

剧作家构思这一历史剧,早已胸有成竹,为“斥逐”这场戏做了层层铺垫。王太子第一次和福斯塔夫登场亮相,就在独白中向观众交了底:“我早把你们(指和他分手的福斯塔夫等人)看透了,不过暂时跟你们那荒唐的把戏在一起凑趣。”[15]在一场游戏中,福斯塔夫以王太子的口气为自己求情道:“千万不要啊,把他从你的亨利身边驱逐走,”可是他从亨利(假扮做国王)那儿讨得的却是严峻的拒绝:“就是要驱逐他,我主意拿定了。”[16]这里又一次透露了消息。

本来,根据道德判断,福斯塔夫理该受到我们的厌恶和批判;难道在现实生活中,我们还会欢迎一个厚颜无耻、醉生梦死的人物吗?可是舞台上的福斯塔夫却自有本领叫他周围的人(剧中人物),叫台下的观众,叫他的读者发出一阵又一阵的笑声。这是一个天才的喜剧角色,灵感层出不穷,永远不知道枯竭;也只有一位天才的喜剧作家才能替他做出这么绝妙的一个总结:

我不但自己说话俏皮,外带着叫别人也跟着我俏皮起来了。[17]

我国古代戏曲家李笠翁也有妙语:“我本无心说笑话,谁知笑话逼人来!”说的是那不可抑制的幽默感;福斯塔夫在这里则又更进一层,道出了幽默感的不可抵挡的感染力。

福斯塔夫的喜剧性格的感染力确实是不可抵挡的。莎学家史本塞说:“在多数读者的眼里,福斯塔夫的幽默感补偿了他的一切过错。他是一个笑哈哈的哲学家,也是一个最好的例子,说明一个福至心灵的丑角怎样能够达到诗意的境界。”

原来我们对这个大胖子是另眼相看,用审美观念代替了道德判断,难怪被他的幽默感所征服了。不过话得说回来,这里也有个前提——此人虽然品格卑下,一无是处,但还不是罪大恶极,跟血债累累、魔王般的理查三世相比,究竟还有区别;正像约翰逊所说的:“他的放荡还不是那样令人反感,还能叫人受得了——为了他那股欢乐劲儿。”

因此值得注意的是,剧作家在这历史剧的最后部分,对于福斯塔夫的批判色彩加浓了。福斯塔夫一听说老王已死,“你的娃娃作国王了”,顿时神气活现,自称他如今就是“幸运大神的总管”,迫不及待地开始卖官鬻爵了,仿佛他已经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了,他答应乡村法官:“浅潭先生,你说吧,你要做这国家的什么官,全算归你啦”。他心急如火,要赶往伦敦去向新王讨封,呼喝手下人:“管他什么人的马,我们抢来就骑,没关系。”他怕什么光天化日下打家劫舍,在他的眼里,已经没有是非黑白之分了,因为“英国法律现在就得听我指挥。那些当初跟我做朋友的可就得意了!那位大法官等着受罪吧”。

这个得意忘形的人把没落阶级的腐朽本性一下子全暴露出来了。绝不能小看这个平时嘻嘻哈哈的没落骑士,很难想像,一旦当真大权在握,他会成为怎样的一股作恶力量。斥逐福斯塔夫,应该说是亨利五世用行动表明他确想做一个英国人民心目中的好国王。

可是我们听听著名的莎剧评论家查尔顿怎么说的吧:“在莎士比亚的戏剧中,再没有像‘斥逐’这场戏那样令人反感了。”作家曼斯菲尔也认为王子不够朋友,没有心肝。英国十九世纪具有民主倾向的评论家赫兹利特则声称:“王子这样对待福斯塔夫,我们是永远也不会原谅他的!”尽管亨利五世威震海外,可照他看,“福斯塔夫是这两个人中更好的一个”。

这真叫感情用事,这些评论家可说完全给福斯塔夫的魅力所迷住了,已经到了“爱而忘其恶”的地步;福斯塔夫仿佛具有独立的生命,剧作家的创作意图怎么样,根本不相干;他们就是不答应让这位福至心灵、谁也难不倒的老伙计竟然冷不防地挨了亨利这小子当头一下闷棍。不过由此也足以见出,莎士比亚塑造典型人物的功力——不朽的福斯塔夫以他的嬉笑怒骂、机智和诙谐,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了。

正像《理查二世》的尾声为下一个历史剧留下了有待发展的情节线;同样地,《亨利四世》下篇将近结束时,也为随后的《亨利五世》的戏剧情节作了提示——那是老王临终前对于王太子的一番谆谆告诫,尤其这样几句话具有纲领性意义:

你的策略应该是用国外纠纷

吸引浮动的人心,以远离本国的

军事行动来消除记忆中的旧账。[18]

这里既吐露了老王良心上的不安,对国内动荡不定的局势的忧虑,更有一个老谋深算的大政客在精心策划:有必要发动一场海外战争来转移人们的注意焦点,借以缓解国内的政治危机。这几句话仿佛为我们提供了一把钥匙,怎样去理解亨利五世在下一部史剧里扬威海外,其背后的真实动机。

不仅是亨利五世,后世穷兵黩武的统治者往往不自觉地遵循着亨利四世所设定的策略办事:借发动一场侵略战争来转移国内的尖锐矛盾。在英国史学家霍林舍德的《编年史》(1587)里——莎翁编写英国历史剧时主要的取材来源——老王留给亨利太子的临终遗言,不过三言两语,无关紧要,无非“求上帝保佑,记住,要好好干”。

我们读莎士比亚的历史剧,有时候比读当时的历史记载可以了解到更多的历史真相。

方平

注释:

[1]见《理查二世》第三幕第一景。

[2]见《麦克贝斯》第二幕第二景。

[3]见《亨利四世》下篇第三幕第一景。

[4]见《理查二世》第五幕第一景。理査二世被押送去古堡幽禁时说这番话,当时亨利并未在场,可能事后有人向他传言。

[5]见《亨利四世》上篇第一幕第三景。

[6]见《亨利四世》下篇第三幕第一景亨利所说:“那么说,这些(叛乱)是必然的了?好吧,我们就当做必然去对付。”

[7]见《理查二世》第五幕第三景。

[8]见《亨利四世》上篇第三幕第二景。

[9]见《亨利四世》上篇第二幕第四景。

[10]见《亨利四世》上篇第二幕第四景。

[11]见《亨利四世》上篇第五幕第一景。

[12]见《亨利四世》上篇第五幕第四景。

[13]见约翰逊为《亨利四世》所写的序言,见《莎士比亚评论选辑,1623-1840》,牛津版,1953年,第117页。

[14]见史本塞:《莎士比亚的艺术和生平》,第181页。

[15]见《亨利四世》上篇第一幕第二景。

[16]见《亨利四世》上篇第二幕第四景。

[17]见《亨利四世》下篇第一幕第二景。

[18]见《亨利四世》下篇第四幕第五景。

同类推荐
  • 云水清清

    云水清清

    《云水清清》是一部近体诗集。书中诗歌清丽纯朴,雅俗纵逸。词句温润婉约,细腻柔情,以女性特有的抒情方式表达了诗人对自然、对土地、对爱情深深的向往和浓浓的热爱。期间有岁月洪流带来的不可磨灭的印痕,也有生命过往里夹杂的淡淡的忧愁和透明的感伤,令读者情随文转,流连忘返。
  • 私立高等教育:全球革命

    私立高等教育:全球革命

    本书是一本论文集。与一般的论文集不同,本书是一批世界各国有志于私立大学研究的学者上个世纪末期至本世纪初共同撰写的一本论著。全书收集了56篇论文,加上序言、引言、结语和项目介绍,差不多近60篇文章从不同侧面反映了本世纪初世界各国私立大学发展的现状、特征和主要问题。
  • 古代送别诗词三百首

    古代送别诗词三百首

    本书是以古代送别为创作主题的一类诗歌作品,其特点在于借助历史抒写送别情怀或发表议论。从送行者一方讲是“送”,从离别者一方讲是“别”。 从古至今,“送别”是人们日常生活中不可或缺的重要组成部分。本书共选录历代怀古诗词300首,其中包括汉魏晋、南北朝、唐、宋、金、元、明、清等各朝代的名家名作。从时间上说上起西周,下迄明清;从空间上说,送别所涉及的地点遍布祖国的大江南北、长城内外。 本书除送别诗之外,还选录了一些送别词。送别词是对送别诗的发展,将送别诗、词并录,可有助于读者更清晰地了解送别文学的全貌。
  • 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世界文学百科)

    本套书系共计24册,包括三大部分。第一部分“文学大师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家、中国现代著名作家、世界古代著名作家、亚非现代著名作家、美洲现代著名作家、俄苏现代著名作家、中欧现代著名作家、西欧现代著名作家、南北欧现代著名作家等内容;第二部分“文学作品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著名作品、中国现代著名作品、世界古代著名作品、亚非现代著名作品、美洲现代著名作品、俄苏现代著名作品、西欧现代著名作品、中北欧现代著名作品、东南欧现代著名作品等内容;第三部分“文学简史篇”,主要包括中国古代文学简史、中国近代文学简史、中国现代文学简史、世界古代文学简史、世界近代文学简史、世界现代文学简史等内容。
  • 帕米尔情歌

    帕米尔情歌

    《帕米尔情歌(卢一萍中短篇小说选)》由卢一萍所著,《帕米尔情歌(卢一萍中短篇小说选)》的作者卢一萍的作品中混合着这个时代最为斑驳和绚烂的色彩。童年记忆、边疆气息、军旅生涯;诗歌、散文、小说,分别来自于三个不同方向和不同文体的文学实践,正在将他带向一个不可知的未来。温婉的叙事和尖利的疼痛,不仅仅来自于身体的暖味,更来自干一个人内心的原野。卢一萍醉心于叙事形式的实验,也涉笔荒诞、孤独、暴力、性与死亡,但其基本精神取向不是存在主义的,而是以荒诞的叙事形式来实现对生命存在的诗性意义的理想追求。
热门推荐
  • 莼非得已

    莼非得已

    可盐可甜。女主先是盲系仙女,傻白甜,巧遇男主大大被狂追。一觉醒来,发现怎么也回忆不起自己原来的身份。男主霸气回归,再遇女主。恩怨情仇,家族风云,爱恨交织。两人的身份地位变幻莫测。始终不变的是,二人的初心。
  • 春牧场(珍藏版)

    春牧场(珍藏版)

    “羊道”三部曲记录了李娟跟随哈萨克族的扎克拜妈妈一家,历经寒暑,在粗犷苍茫的新疆阿勒泰山区游牧生活的日子。哈萨克族逐水草而居的草原生活在此得以呈现,在自然的静穆与残酷面前,这个游牧民族所展现出的淡然、坚韧与智慧,让宇宙里每一个渺小的生命都显得如此独特。
  • 三国之妖才

    三国之妖才

    中午,太阳晒着吕睿的屁股,掌门令牌被吕睿的脚趾勾着!徐庶在门外说:“大人,丞相又找你了。”房内,曹节摇晃着吕睿说:“夫君,快起来,父亲又派人找你来了!”“爹爹,曹丕舅舅找你上朝呢!”“咳咳,苦命啊,又要上朝,哎,没办法,为了家人,谁叫一个是我岳父,一个是我大舅子。”曹操:吾婿多谋,孤百年后,可为托孤之人!诸葛亮:大魏鬼才郭嘉,毒士贾诩,智计荀攸,王佐荀彧,狼顾司马,吾皆不惧,唯妖才吕睿乃我大患!孙权:江东基业,毁于一江湖游侠!陈寿:文信侯,吕睿,字不凡,性懒惰,智计百出,天下俊杰!80后吕睿穿越三国,当个妖才谋士,弄个掌门玩玩,搞个候爷当当,没事弄下发明,欺负千古风流人物........等等,更多精彩,尽在三国之妖才
  • 关爱·时光里的那些老师们

    关爱·时光里的那些老师们

    关爱,是黑暗中的一道光,照亮你要走的路;关爱,是冰冻世界的一把火,温暖你冰凉的心;关爱,是沙漠里的一汪清泉,滋润你干涸的喉咙。正是因为有关爱,世界才会五彩缤纷,才会充满爱的颜色。也正是因为有关爱,生命才会有活力与希望。《青少年成才励志馆·关爱:时光里的那些老师们》中的小故事,会与你一起去探寻关爱之旅,当你认真地读完这些小故事,你的心定会为之所感动。而书中的小哲理同时会为你的感动升华。众所周知,关爱他人之心的培养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起着不可估量的作用。
  • 宗主真坏

    宗主真坏

    天地突变,妖魔横行,新元开启,隐世宗门纷纷重现,张天阳随手创建的宗门横空出世……
  • 苕溪渔隐丛话

    苕溪渔隐丛话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超级战神系统

    超级战神系统

    在中等军事学院,只有4的精神力,没能进入机甲系,却分到了精神康复系。求爱失败,借酒消愁,惨遭战神系统附身,被诱惑做出了非礼暗恋女神等一系列错误的举动,遭受惩罚发配到与虫族战斗的前线为期一年来赎罪。不断的战斗中,死亡的任务不停的出现。只有快速的成长,才能在一年后从战场活着回到学院。已完成前传《超级战士系统》有百万字,新书上传期间,希望喜欢本书的多投推荐票与收藏下。已完本机甲小说《超级战士系统》《再生在机甲帝国》《机甲狙击手》《重生之机甲狂想曲》。发新书了《全球诸天在线》正在起点中文网连载
  • 聚光灯下的荣耀

    聚光灯下的荣耀

    他曾经是聚光灯下最耀眼的那一个人。可赛场上的一次失误却让他丢掉了人生中最重要的一个冠军。他走了,走的悄无声息。曾经的王者,我们还能再见到你吗?当然能!当初丢掉的一切,我还没有亲自拿回来呢!聚光灯下,我将永远是那个最闪耀的王者!
  • 婚外承情:叶少的契约情人

    婚外承情:叶少的契约情人

    “签了它,跟司泽朗离婚。”萍水相逢的叶梓辰将一份伪造的不孕报告推到她面前。于是,她离婚了。后来......“作为我的情人,难道你不该住我家吗?”叶梓辰又拿出一份文件,在苏璃浅的面前扬了扬。“情人协议”几个字赫然纸上。“这里还有你亲笔签名。”他笑得肆意,“当初和你的离婚协议一起签的。”......终于,在这场协议的爱情里,她还是丢了心,像个傻子一样爱到忘乎所以。直到有一天,他的真爱归来。......爱,是比烟花还寂寞的事。--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