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张轨看到武威城头时,已是来年正月。城墙早被修葺一新,瓮城亦重建起来,几乎与城墙齐高,城外箭楼林立,防守森严,张轨等人被层层盘问,好不容易才接近城门。
城门上贴着红底诏书,十分扎眼。张轨走近细看,原来是陛下的“罪己诏”。人们来来往往,竟对诏书视而不见。张轨心道,国中连年遭灾,蠲免赋税,开仓赈灾即可,何必大张旗鼓。
他满脸疲惫地走进太守府,马隆正在屋里奋笔疾书,他在给朝廷回信。
马隆见到他的第一句话便是,五百军士呢?
“路上遭到树机能偷袭,就剩这些了。”
马隆拍案而起,“树机能两年前就已伏诛,难不成化身阴兵偷袭你?这些人都是我千挑万选出来的,一个顶十个,性命比你还值钱!”
“什么,树机能伏诛?马将军实乃旷世奇才,不世出名将,卫霍在世亦不过此。”代地消息闭塞,加之张轨隐姓埋名,自然不知千里外的凉州战局,听闻树机能伏诛,内心一阵狂喜,这些话多半是肺腑之言。
可马隆不这么想,“少废话,人究竟去哪了?”
张轨见糊弄不了,只得老实交代,“被我派去代地了,听说拓跋氏最近换了大汗,我担心对朝廷不利,便命他们日夜监视。一有消息即刻来报。”
这个理由冠冕堂皇,马隆虽然不大相信,却也不再追究。
“曹曦呢?”
“弄丢了。”
“一大活人还能被你弄丢了?”马隆眼珠子都快要瞪出来。
“这姑娘心智不大正常,当初就是被我在冰天雪地里捡来的。”
马隆半晌无语。他指指案几上的简牍,示意让张轨自己看。
张轨挨个儿看下去,大部分是太子司马衷所写,字迹歪七八扭,不用看落款他都能猜到。内容多是询问张轨伤势如何,难为太子还记得他,张轨感慨万千。新近的一封简牍乃半月前到的,是朝廷诏书,命张轨即日启程回都。
案几上还有封写了一半的简牍,墨迹未干,看字迹像是马隆所写,内容是:张轨虽已伤愈,但正带兵外出,不知所在,怕是遭了埋伏,臣隆即日起出城搜寻,请殿下宽心。
马隆道,你若再迟迟不归,怕是太子要找上门了,殿下甚是牵挂你。
一阵暖意涌上张轨心头。
想起这位太子,张轨既欢喜又忧愁。
张轨很早便入了东宫,他的正经差事为三品太子洗马,顺便干点跑腿打杂的活儿。司马衷对读书不甚了了,卫瓘和山涛两位先生气得够呛,又不敢对太子如何,只能找旁边的张轨出气,几年下来,张轨不知挨了多少板子。
司马衷过意不去,便经常放张轨的假,每到这时候,张轨就出去鬼混,一来二去,倒和石崇、陆云等人成了莫逆之交,混得风生水起。
后来,太子妃贾南风入府,张轨的好日子便到了头,正巧赶上齐王出镇凉州,他便毛遂自荐,到了齐王帐下。他这个右军将军乃临时官职,等回到洛阳,还得继续在东宫待着。他仗剑天涯的梦算是做到头了。
他问马隆,李良呢?
马隆道,你走后不久,他便回冯翊去了,北边的匈奴近些年不太安分,他要时时盯着。他反问张轨,你呢?何时动身回都?
自然越快越好,再晚些,怕太子果真找上门,张轨道。
太康七年正月,正是天寒地冻的时节。
一纸红底诏书贴满了洛阳城,不仅占据了官衙八字墙的大部,就连城墙、城门都不放过,人们纷纷驻足流连。老百姓不识字,便由峨冠长袍的公人宣读。公人扯着悠长严肃的语气读着,
“比年灾异屡发,日蚀三朝,地震山崩。邦之不臧,实在朕躬。....极言其故,勿有所讳。”
读完原文,官人特地向围观众人解释,此乃当今陛下诏书,近年来灾害频发,今年正月初一又发生日食,多是大灾征兆。陛下体恤下情,将罪责归咎于自己,因此广开言路,望大家畅所欲言。
众人听毕,一哄而散。
这纸颇似“罪己诏”的诏书,乃杨骏照着皇帝的旨意所拟,原本只想传阅大臣,不料司马炎颇为大度,竟昭告四海。
这位皇帝的平静生活被连年灾害扰乱了。
杨骏卖官鬻爵,在整个朝廷几乎只手遮天。贪墨的国帑除了挥霍,都被他用来贿赂朝中大臣,上至三公九卿,下至马贩走卒,几乎人人得过他的好处。他自觉才疏学浅,便仿着当年孟尝君,生生凑了三千多人的门客。这些人顶多有点奇技淫巧,大部分滥竽充数,把诺大府邸搞得乌烟瘴气。
杨洮和杨济屡次劝告,全被当了耳旁风。
时间一长,用度捉襟见肘,有些肥差甚至被杨骏卖了三四次。不久前,楚王司马玮因小事与杨骏起了争执,一怒之下告到了皇帝那里。
司马玮痛陈,这两年灾害连连,赋税十收其一,去年吴兴蒋迪聚众作乱,一度攻陷州府。今年正月日有侵之,乃大灾之兆,国都快不国了,你杨国丈却用卖官鬻爵来的钱豢养鹰犬,到底是何居心?
这才有了这封诏书。
司马炎只看到了天灾,却对人祸置若罔闻。杨骏肆意结交大臣,排除异己,放眼洛阳官吏,十之八九都是他的亲信。他甚至打起了卫将军司马亮的主意,司马亮手握禁军,对杨骏的拉拢心知肚明,并不上钩。
除此之外,杨骏每日还多了一事,询问太医令程据。内容全都与皇帝有关,程据所受金帛不比其他人少,因此知无不言。他告诉杨骏,陛下服食寒食散成瘾,整日躁动不安,有时候一夜连御六女尚不满足,早已到了油尽灯枯地步,如哪天停食,后果不堪设想。杨骏听完,又赠不少黄白之物。
代地所发生的种种变故,自然躲不过朝廷的眼睛。有个汉朝将军在代地兴风作浪,甚至与拓跋绰结义的消息传得沸沸扬扬。
杨骏派出一干人去查,但一无所获,“张傻”绝不会是真名,谁会这样取名?卫瓘从来人描述中看出些猫腻,尤其是“偏厢车”,马隆定然脱不了干系,但他也不想深究,文鸯刚从凉州回来便被罢了官,如今能保西北一方太平者,除了马隆,再无他人。
这些传言自然传到了东宫,司马衷问张轨,代地之事卿可知否?张轨不露声色,只道不知。当太子提到代地二字时,张轨突然想起了那曲笳声。
张轨想问父亲行猎图的来历,但兄长张肃告诉他,父母早已回桑梓,他苦留不住,又有官职在身,无法随行。张轨生于洛阳,对陇西几无印象,父母从未提过回乡,怎么走得如此仓促?
张轨不解。
东宫的日子甚是无趣,山涛早已作古,卫瓘也致仕许久,东宫既稳,太傅杨济对他也客气许多。闲暇时,他把凉州见闻说与司马衷,后者听得目瞪口呆,偶尔太子妃也会听听,她对战事不感兴趣,更热衷权谋之事。
张轨从未想过太子能做一个如何样的明君,他隐隐觉得,太子妃似乎有种野心。张轨看不得多远,他只看到,太子妃明显收敛许多,起码不再动辄打骂于他。
贾南风的心思早不在司马衷身上,这个夫君老实木讷,不懂风情,床第间毫无乐趣可言,贾南风哀怨不已。尽管如此,她还是想着生个一儿半女,延续香火倒在其次,主要是坐稳即将升级为皇后的宝座。
说来也怪,她出阁十余年,竟一无所出。于是,她密请太医令程据把脉,病因没找到,心底那份幽怨倒是去了许多。程据风流潇洒,仪表堂堂,深合贾南风心意。那个暴脾气公公还活着,贾南风不敢过分,只在把脉时偷偷眉目传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