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49000000004

第4章 大宋的艺术(1)

《雪景寒林图》的真伪

北宋前期画家范宽的名作《雪景寒林图》再现,令人兴奋。不过画上有“臣范宽制”四字的题款,又令人迷惑,甚至有学者怀疑此画是否为范宽的真迹。引起书画鉴赏家们的一些争论,其中疑难处在哪里?为何令人费解呢?

在天津市艺术博物馆藏有一幅宋代画家范宽的《雪景寒林图》,这件古代绘画珍品原系民间私人收藏,“文化大革命”中作为抄家物资转入博物馆。“文革”结束,北京举行“各省市征集文物汇报展览”,此画最引人瞩目。因为范宽传世之作有《溪山行旅图》《秋山萧寺图》和《雪山楼观图》等,此画却久已湮没,突然面世,令人惊异,这画是真迹吗?

雪景寒林图范宽生于五代末,耀州华原(今陕西耀县)人,据有关画史类书籍所记,其仪状峭古,举止疏野,嗜酒好道。至宋仁宗天圣年间(1023~1032)犹在,一生失意潦倒而不得志,“落魄不拘世故”,常来往于汴京与雍洛之间。工山水画,曾师从荆浩、李成,后悟“师人不如师物,师物不如师心”。卜居终南山、太华山,终日危坐,纵目四顾,饱览岩壑云烟,随后雄健落笔,独辟蹊径地塑造着峰峦浑厚、气势雄伟的关陕山川形象,最终自成一家。北宋前期,与李成、关仝为北方三大山水画派的代表,后人评其“得山之骨”,尤长雪山之景,使人见之凛凛,只感寒气逼人。米芾《画史》评之为“本朝自无人出其右”。

《雪景寒林图》是绢本水墨山水大立轴,长一百九十五厘米,宽一百六十厘米。以老辣沉稳的笔墨表现了大雪覆盖下的北方山水奇观:主峰高耸,群峰屏立,山势嵯峨,岩壑幽深,有河朔气象。山头遍作寒柯,通幅一无杂树。山腰萧寺,危径长桥,皆得自然。瑞雪满坡,寒林孤秀,物态冰凝,俨然三冬在目。山下岩体棱角分明,岸边有大树数重,后有村居,一人张门而望。空间虚实相应,笔法苍润雄伟,加上其淡墨烘染出的阴霾气候,都显示出作者确为写生妙手,体现出高深的艺术造诣。

从《雪景寒林图》的近景看,树干上隐约有“臣范宽制”四字。按上述范宽生平和脾性,也未闻其曾被召入宫廷,那为什么称“臣”呢?同时,范宽是否名“宽”也存在疑问。据《圣朝名画评》载:“范宽,名中正,字中立,华原人,性温厚有大度,故时人目为范宽。”《图画见闻志》“范宽”条有注:“或云名中立,以其性宽,故人呼为范宽。”《宣和画谱》也说:“范宽,一名中正,字中立。”“蔡卞尝题其画云,关中人谓性缓为宽,中立不以名著,以俚语行,故世传范宽山水。”似乎都表明这“宽”不是他的本名,是时人以他的脾性而称他为“宽”,因而使他的真名反而被淹没了。《中国历史大辞典·宋史卷》也载:范宽“原名中正,字仲立(一作中立)。性豁达大度,人呼之为范宽,本名反不显。”

由是,著名书画鉴赏家启功先生写了《鉴定书画二三例》一文,认为《雪景寒林图》确是范宽的画法,三拼绢幅也是宋画的特点。但从此画的题款来看,此图应是宋代范派的作品,而不是范宽的真迹。宋画多半无款,这是文物鉴赏方面的常识,但此画中的一株大树干上却有“臣范宽制”四字,纯属画蛇添足。同时,范宽只是时人称他的一个诨号,他会将诨号题为画款吗?就如包拯会自称“包黑”这个诨号吗?此外,这个“臣”字也大有疑问,以范宽生平和举止而言,他就是题画款,也不会称“臣”。

陈传席《〈雪景寒林图〉应是范宽作品》一文提出商榷,认为宋人郭若虚《图画见闻志》卷四范宽条是写:“范宽,字中立,华原人,工画山水。”“宽”为其名,“中立”其字。记载并不含糊。而且古人的名和字是相配的,名“宽”配字“中立”也颇相合,倒是所谓“名中正,字中立”有点不配。而“或云名中立,以其性宽,故人呼为范宽。”只是其条后的一个小注。其不作正文,表明只是出于传说。而后人不辨真伪,以此传说为真,有关记载大抵皆根据《图画见闻志》那一条小注的传闻,这种说法应属误传。如米芾是北宋人,不可能不知道范宽的名字,然而他的《画史》所记,皆用“范宽”,显然并不以此为诨号。

其实,范宽在自己画上题款并非只此一件。如米芾曾在丹徒(今江苏镇江)僧房里见到一幅如荆浩风格的山水画,“于瀑水边题‘华原范宽’,乃少年时所作。”米芾是当时的书画大鉴赏家,他岂有搞错之理,可见范宽少年作画就已有题款的习惯,且自题“范宽”,“宽”必是其名,而非诨号。最有力的证明是,台湾学者也在肯定是范宽真迹的《溪山行旅图》上发现了“范宽”的款字,该画现藏台湾故宫博物院,《艺苑掇英》第十五辑有文载,其图右下树阴处有“范宽”二字。这就更说明问题了:范宽性宽厚,只能说是人如其名,而并非因性格而得名。一些专家从作品的用笔风格上也认定,《雪景寒林图》和诸画史记载的范宽作品风格尚没有不符合之处,所以应看作是范宽真迹。

唯独这“臣”字还是令人费解,这是其他画上所没有的,从逻辑上分析,范宽不应以“臣”自称,此画也非献给皇帝之作品,那么这是怎么回事呢?是否会由后人添加的呢?另外,范宽的名字问题,上面的解释也并不是已毫无疑问。毕竟《图画见闻志》没有明确“宽”就为其名,后注只是传说,其他诸书也未必尽抄《图画见闻志》。当然在没有更充分的证据之前,仅凭这些怀疑是不能轻易否定此画的作者是范宽的,只是此题款确实存在一定的疑问。目前书画界有持肯定论者,也有不置可否者。

柳永人品与作品

柳永是北宋前期著名的词作家,是第一个大量创作长调慢词的专业词人,其毕生精力都献给了词的创作。他的词吸收了许多民间俚言口语,通俗易懂,一扫晚唐五代词人的雕琢风气。且精通音律,善于铺叙,曲尽委婉,对宋词的发展作出重要贡献。流传至今的《乐章集》,保存有近二百首词作,是一位有着较大社会影响力的作家。然而人们对其作品和人品的评价,却褒贬不一,甚至差之千里,也可谓一历史之谜。

柳永原名三变,字景庄,建州崇安(今属福建)人。其生年不详,或说雍熙四年(987),或说景德元年(1004),莫判孰是。因为在家排行老七,世人或称柳七。出身于一个重儒世宦家庭,少年生活在京都开封。时代和环境给他安排的出路,无非只是熟读圣贤书,然后于科场追逐名利。但是,柳永有“善为歌辞”的天才,于是他冲破封建礼教的束缚,走向社会,融入民间,成为乐工的朋友,“教坊乐工每得新腔,必求永为辞”。柳永为此结识了许多青楼歌妓,为她们填词作曲,尽心尽才,有求必应。其词作在内容上颇有特色,艺术上的造诣更是不俗,传播很广,有谓“凡有井水饮处,即能歌柳词”,一时蜚声朝野。

在当时的社会环境中,柳永又不得不走科举应试之路,但此路走得十分辛苦和坎坷。吴曾的《能改斋漫录》载:“(宋)仁宗留意儒雅,务本理道,深斥浮艳虚薄之文。初进士柳三变,好为淫冶讴歌之曲,传播四方。尝撰《鹤冲天》词云:‘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及临轩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浅斟低唱,何要浮名?’”

我们来欣赏一下他所写的《鹤冲天》:

黄金榜上,偶失龙头望。明代暂遗贤,如何向?未遂风云便,争不恣狂荡?何须论得丧,才子词人,自是白衣卿相。烟花巷陌,依约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寻坊。且恁偎红倚翠,风流事,平生畅。青春都一饷,忍把浮名,换了浅斟低唱。

的确很有个性。怀才不遇,科场失意使他激愤填膺,转而对功名富贵采取冷淡和狂傲的态度,常常以“自衣卿相”自居,把功名官位看成“浮名”,还不如“浅斟低唱”、“偎红倚翠”畅快。怪不得宋仁宗看了非常反感,特意排斥他。

胡仔《苕溪渔隐丛话》引《艺苑雌黄》也有一段相似的记载:“当时有荐其才者,上曰:‘得非填词柳三变乎?’曰:‘然。’上曰:‘且去填词!’由是不得志,日与狷薄子纵游娼诸酒楼间,无复检约。自称云:奉圣旨填词柳三变。”

由于最高当局的不满与打压,柳永屡试不第,流浪于开封、苏州、杭州等大都市,在秦楼楚馆中讨生活,依然以填词作曲为娱,与歌妓们流连忘返,使柳永有感于“同是天涯沦落人”的共同遭遇,从而替她们唱出对所受凌辱和践踏的控诉,同时寻求生活的安慰。其中,乐工借柳永传其新制乐曲,妓者藉柳永增其缠头声价,柳永也凭她们远扬才名,可谓相得益彰,风流倜傥。

据说,直到景祐元年(1034),柳永方才及第,遂改名永,字耆卿。以后,只做过睦州团练推官、余杭县令、昌国晓峰盐场监官、泗州判官和屯田员外郎等小官,故亦柳屯田。然而其仕途仍很渺茫,游宦生活飘泊不定,充满辛酸。

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载,皇祐年间,柳永已近人生晚年,天上出现老人星,时以为是“祥瑞”。一位姓史的宦官,爱惜柳永之才而怜其潦倒,再次向仁宗推荐,拿着柳永甚为得意之作《醉蓬莱》词给仁宗看,以期获取欢心,以助其仕途升迁。哪料词中有“此际宸游,风辇何处”一句,刚巧同仁宗悼念其父真宗的挽词相合;又有“太液波翻”一语,仁宗过于敏感,以为“翻”字不祥,看后竟气愤地将词稿扔在了地上。

有学者认为,上述事件应发生在柳永“久困选调”的庆历三年(1043)。张舜民《画墁录》说:“柳三变既以词忤仁庙,吏部不放改官。”由是其仕途不顺,一再受到阻碍,长期沉沦下僚。柳永大约病死于皇祐五至六年(1053或者1054),卒于润州(今江苏镇江)。

从北宋开始,人们对其词作就褒贬不一。王灼《碧鸡漫志》载,当时对柳词评价相当高的文人,有“《离骚》寂寞千年后,《戚氏》凄凉一曲终”的说法;对柳词诟骂最甚的宋代文人,则有“遭柳永野狐涎之毒”的说法。那么,其词作本身是否存在如此的复杂性呢?

当时的上层社会,包括仁宗皇帝、宰臣晏殊在内,众口执词,大都攻击柳永“好为淫冶讴歌之曲”。封建正统派的理学家们都指责他在科场失意后,便沉沦于都市繁华的诱惑中,只追求灯红酒绿的放荡生活,创作一些淫歌艳曲。此后,一些自命高雅的文人,也往往贬斥“柳耆卿曲俗”。总之,历来自命高雅的士人们对于柳词“颇以俗为病”,对其内容和格调大多持否定态度。最多说柳词在艺术上有所独创,促进了慢词的发展,在文学史上有一定地位,如此而已。如陈振孙《直斋书录解题》卷二十一云:“其词格固不高,而音律谐婉,语意妥帖,承平气象,形容曲尽,尤工于羁旅行役。”

近现代以来,许多人仍认为,柳永是一个没落士大夫阶级的浪子,其主要精力都耗费在“偎红倚翠”放荡不羁的生活中,同时创作了大量的“猥词”,思想颓废,趣味低级。他也与其他士大夫一样,以玩弄的态度对待妓女,描写中充满了色情的东西。如郑振铎《插图本中国文学史》如此指责柳永,说他“沉醉于妓寮歌院之中,以作词给他们唱为喜乐”,“他的一生生活,真可以说是在‘浅斟低唱’中度过的。他的词大都在‘浅斟低唱’之时写成的,他的灵魂大都发之于‘倚红偎翠’的妓院中的,他的题材大都是恋情别绪,他的词作大都是对妓女少妇而发的,或代少妇妓女而写的。”

然而,也有学者对柳永的作品与人品,持相当肯定的正面评价。指出封建社会根本不把妓女当人看待,宋代更是妓馆林立,士大夫狎妓成风,只把妓女当作玩物、货品,任意买卖、转赠乃至处罚。就像苏东坡这样温文尔雅的官员加文豪,也没有什么例外。而柳永的词却不鄙视她们,写出对她们的同情,给她们以人的应有地位。他置身于妓女、乐工间,同她(他)们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为她们作歌,付出辛勤劳动,实际上成为她们谋取生活的得力助手,这与一般纨绔子弟青楼买笑、寻欢作乐完全不同。

柳永叙写妓女的理想与要求,表达她们的苦闷心情,其中对妓女的苦难遭遇深表同情,如《燕归来》词中描写被侮辱的妓女的处境时,“肠成结,泪盈襟”。在描写妓女的技艺时,也是采用欣赏与歌颂的笔法,如在《木兰花》中对其歌舞技艺的赞美。在谈到自己与妓女的关系时,大都感情真挚,没有虚饰的玩弄态度,如《雨霖铃》中“多情自古伤离别,更那堪冷落清秋节”。在大量的怀妓作品中,同样表现出把妓女当作知己的心情,如《洞仙歌》中“共有海约山盟”;《十二时·秋夜》中“祝告天发愿,从今永无抛弃”;《蝶恋花》中“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柳永视妓女为知己,因而也受到她们的爱戴。相传柳永“死之日,家无余财,群妓合金葬之”;“每寿日上冢,谓之吊柳七”。(《方舆胜览》卷十一)

柳永以妓女为题材的词作中,毋庸讳言,也有一些风流韵事的描写,甚至有些语句写得近乎色情。但是,一则这类作品在柳词中所占比重不大;二则其描写时仍将妓女置于与自己同等的地位,与其他士大夫玩弄妓女的态度相异。所以,他的词收到了很好的社会效果,尤其在下层民众间得到广泛传播。其实在士大夫中,也有人相当赏识柳永,如叶梦得《避暑录话》中载,苏东坡常戏云:“山抹微云秦学士,露花倒影柳屯田。”将柳永与秦少游等同看待。前面提到时人还有把柳词比作“离骚”,也有人把柳词与杜诗相提并论的。

尤其是他的《鬻海歌》,柳永作为晓峰盐场的监官,却能够站在制盐民户的立场上,描写其艰苦的劳作和穷困的生活及其悲惨命运,抨击官府对他们的残酷剥削,大声疾呼:“鬻海之民何苦辛!”要求改变有关的榷盐制度,表现了一位正直的地方官吏对民瘼的深切关注和真挚同情,这实在是难能可贵的。它在我国古代诗歌中,是一篇杰出的现实主义作品,具有鲜明的人民性。

一般以为,柳永由于怀才不遇,科场失意,转而对追求功名富贵不以为然地进行嘲弄。他的词中不止一次地流露出对功名利禄的非议,吐出“图利禄,殆非长策”诸语,以为“才子词人,真是白衣卿相”,从而对“蝇头利禄、蜗角功名”颇为冷漠鄙夷,逐渐看破红尘,绝意仕进,专以填词作曲为业。如他在《西江月》中依然如此自嘲:

腹内胎生异锦,笔端舌喷长江。纵教片绢字难偿,不屑与人称量。

我不求人富贵,人须求我文章。风流才子占词场,真是白衣卿相。

也有学者提出不同的看法,认为上述自嘲只是其仕途失意时的几句牢骚,谈不上是对科举功名的一种反抗。前引《鹤冲天》一词,也同样表现了落第后自嘲自解的一种心情,在故作旷达的背后,不难看出其深深的遗憾和日后为榜上“龙头”的潜在企望。柳永并不像他自己表白的那样清高超脱,相反常常为谋个一官半职,会费尽心机地拉关系、走后门,甚至求助于和他结交的那些歌妓。《青泥莲花记》中记载了这样一件事:早年和柳永有过交往的孙何,官任杭州太守,柳永很想求见,以图推荐,但官府“门禁甚严”,一直无缘求见。于是作《望海潮》一词,盛赞杭州的繁华与美景,其中隐约透露出当地官员的儒雅风度和前程无限。写好后,就拿着去见名妓楚楚,恳求道:“想见孙太守,恨无门路,愿借朱唇歌于孙前,若问谁作此词,但说柳永。”果然,孙太守听了楚楚的歌,非常高兴,终于接见了柳永。此后,柳永的放荡生活开始收敛,狂胆怪情也逐步消减,经过认真准备和故友帮助,考取进士,在浙江诸地做了几任小官。

同类推荐
  • 长乐歌

    长乐歌

    百年青史不胜愁,尤记当年长乐侯,满堂花醉三千客,一剑霜寒五十州!人间有病天知否?青山笑我云招手。花前细嗅美人香,月下轻取仇寇头!成败恩仇断肠酒,化作长乐歌一首。请君为我倾耳听,与尔共醉千秋后!
  • 关陇

    关陇

    太康元年,孙皓“泥头入洛”,魏蜀吴三国归一统。也是在此时,一个浑浑噩噩五年的灵魂在此刻苏醒。当大家以为百年乱世终结、盛世即将到来的时候,却不知短暂的太平不过是更汹涌乱世的前奏……八王之乱、五胡乱华、永嘉之乱、衣冠南渡……当一层接着一层大浪不断打来,主角该如何自处?
  • 大炎演义

    大炎演义

    英雄不问出处,豪杰起于草庐。天下终归乱世,浑噩有谁一统?西武末年,少主年幼,外戚专横跋扈,卖官鬻爵之事亦不为少数,又恰值饥荒恶疾肆虐横行,各地民不聊生,各乡村民、诸侯纷纷揭竿而起。然苍生大道,究竟有谁来护,又究竟有何定数?乱世之中,究竟谁人称王?
  • 日月再临

    日月再临

    三料博士朱海涛穿越到了1780年的南洋,面对着这个工业革命的前夜,他开启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吞并南洋,消灭满清,将华夏文明照耀于坤舆万国之间
  • 人文春秋

    人文春秋

    《看历史》创刊8年来积累了大量优秀文章,这些文章在挖掘新史料的基础上往往会发表许多新观点,让读者获得新感受,受到新启发。杂志编辑部从几千篇文稿中进行精华筛选,并针对不同主题来展开作品的集结。《人文春秋》则是其中一辑。
热门推荐
  • 汉之熵

    汉之熵

    一个现代青年因为意外死亡而穿越到三国即将结束的时刻,没有金手指,没有强大的个人战力,如何面对乱世,如何生存?
  • 大牌助理:豪门老公不靠谱

    大牌助理:豪门老公不靠谱

    以廉价的租金住进了豪华的公寓,她本以为是拣到了大便宜,却不想是误入狼窝。神秘的帅气包租公,腹黑又毒舌。阴差阳差的一次,她留下几个月的房租欠条带着腹中的宝宝落荒而逃。六年之后再次相遇,他化身帝国集团大BOSS,却伪装成她的跟班小助理,养狼为患,步步为营,她却终究逃不出他的魔掌。欠了六年的租金,连本带利,他要的可不是那么一点点。
  • 太阳系历险记

    太阳系历险记

    19世纪中叶,一颗彗星突然与地球相撞,地中海附近的一些居民被带到彗星上,从此开始在太阳系漫游;他们在一位法国上尉的带领下,同舟共济,战胜了太空严寒等种种困难,终于在两年后趁彗星再度与地球相遇之际,胜利返回地球。作者用大量篇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彗星、木星、土星等天体的特征和许多有趣的天文知识,歌颂了人们在科学上孜孜不倦的探索精神和临危不、患难与共的高尚情操,同时也鞭笞了个别人的自私行为。
  • 陈夜冰封光芒犹存

    陈夜冰封光芒犹存

    太阳说:我很冷。月亮无法理解,悲愁着脸。爱太阳的渺小的水星说:是不是我靠的太近,给你降温了?沉默的木星说:是我的皮肤太粗糙,不知冷暖了?烦躁的火星埋怨太阳不知足。默不言语的土星看着一切不做评价。跟风的金星说:我都冻透了。被人类伤害的地球说:太阳不缺热量,所以不会感到冷;可如果一个人只是为了众人付出,虽然他在燃烧,但心早就凉了,怎能不冷?
  • 狐妖之天道无极

    狐妖之天道无极

    一个从异界而来的少年,从混沌空间之中,意外跌落进狐妖世界,想要追回以前的力量,成就天道之上的不灭真神,在狐妖世界的历史上,成为不可磨灭的一笔。
  • 前程似锦未来可期

    前程似锦未来可期

    当呆萌少女遇上逗比少年,我们的故事才刚刚开始。
  • 斗破之火影乱入

    斗破之火影乱入

    来自21世纪的沙雕宿主,遇上系统会擦出啥子火花。【本书不圣母,请谨慎观看】
  • 我的英雄学院之至暗时代

    我的英雄学院之至暗时代

    【新书《咒回之苍蓝黑闪》已发布!】杨枭穿越到我的英雄学院中,这个时代并非他所熟知的时代,五年后的地狱景象呈现在他眼前的时候,他知道,至暗时代来临前他必须做好充足的准备,带领雄英高中解决危机!传说在那变幻莫测的魔幻时空传说他们千变万化能各显神通传说仍凭时光流转但正气不变传说英雄学院中英雄层出不穷(滑稽脸)新书:【一拳超人之雷霆沙赞】已发布!【本文暂无后宫,女性角色出境多就是女主,并不一定二人会发生什么,静静的看就行。】【PS:已有百万字完结书《英雄学院之最强个性》】书友群:71167641
  • 蒋公的十二门徒

    蒋公的十二门徒

    广州陆军讲武学校于1923年底在长沙招生,湖南革命青年陈赓被共产党组织看中,推荐他去报名考试。考试时,与陈赓并排而坐一同考试的是宋希濂,俩人很快就攀谈起来。1924年春,黄埔军校正式筹备,陈赓与宋希濂皆被录取,讲武学校也全校并入黄埔。陈编入黄埔第三队,宋被编入第一队。陈赓担任队长,是军校里的活跃分子。当时有一句顺口溜:“蒋先云的笔,贺衷寒的嘴,灵不过陈赓的腿。”三人并称“黄埔三杰”,蒋介石因有如此优秀的学生而自豪,但他们大搞派系斗争也很让蒋校长头痛。
  • 穿越之狐妖冷王妃

    穿越之狐妖冷王妃

    什么?!有没有搞错?别人穿越都是绝世美颜,穿越过来要不就是官宦小姐要不就是公主格格,为毛我流落街头,还.....这么丑?竟然还以给王爷下药罪被通缉?!老天你究竟要不要人活!我苏可儿作为一个暗影杀手绝不屈服!--情节虚构,请勿模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