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495500000014

第14章 困难不等于不幸

引言

不想承担责任的人,总是会把困难当成理由。

整天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的人,一定不会觉得这种情况是自己的责任,而是会在天生的不足或其他什么东西上寻找原因。

不成熟的人和成熟的人的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总是觉得自己不同于别人的地方就是自己最大的缺点,会影响自己进步,并且觉得改正之后自己就能得到别人的重视。

我很佩服在我家旁边开高级客车租车店的爱德华·道斯。他多才多艺,活泼开朗,喜欢听别人说话,也喜欢接触新鲜事物。有一天,我们在和他聊天的时候提出了一个观点,那些能够取得伟大成就的大人物,基本上都能够战胜自己所面对的困难。后来,他问我:“你知道纳达尼·鲍德奇吗?”

我说:“就是那个擅长航海的人吧!”

爱德华说:“是的,就是他。他出生于1773年,一共活了65年。在他21岁的时候,他在数学领域就已经是非常著名的人物了,然而这些知识全都是他自学的。在10岁之前,包括拉丁文在内的所有知识他都只能自学,也就是靠着这些自学的知识才将牛顿的《数学原理》读完。后来,爱上了航海的他又开始学习航海术。据说在一次航海的时候,他居然教包括厨师在内的船上所有人如何计算船的位置,方法就是利用月亮和星座之间的联系。现在有一本关于航海的重要教材就是他写出来的。一个自学成才的人取得这样的成就,简直就是奇迹,你说对吗?”

我同意他的观点,鲍德奇确实是一个有勇气面对所有艰难险阻的人。也许他并没有听别人说过:“只有上过大学的人才能成为科学家。”所以他才能在没有别人干扰的情况下一直努力向前,在自学的道路上越走越远。没有困难能够阻挡纳达尼·鲍德奇和爱德华·道斯这样的人。

不愿意承担责任的人总是会碰到各种各样的困难。因为没有上过大学所以才会活得这么失败,这样的说法你肯定听过很多次。当然,就算他们上过大学,他们也能为自己的失败找到很多理由。这并不是一个成熟的人会选择的做法,成熟的人绝对不会回避困难,而是会用尽一切手段把困难打倒。

有一次,亚历山大·贝尔告诉自己的朋友约瑟·亨利,因为自己不太了解电机方面的东西,所以工作很不顺利。作为华盛顿一个工科学校的校长,约瑟·亨利觉得朋友说的困难确实存在,但是他却并没有对自己朋友碰到的困难表示可惜,也没有让他去申请奖学金或求助父母,只是说:“那就去学啊!”

最终,亚历山大·贝尔听从了约瑟·亨利的劝告,选择了去进修电机方面的知识,最终在科学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就。

那么,能把失败的原因推到贫穷上面去吗?铁匠家庭出身的赫伯特·胡佛最后当上了美国的总统;原本只是一个每个星期挣两块钱工资的记录员托马斯·沃斯最后创建了IBM。他们原本也是贫穷的,但是贫穷却并没有阻止他们取得成功,原因是工作中的百分之百的努力让他们没有时间去思考自己的贫穷。

一直饱受病魔纠缠的罗伯·路易·斯蒂文斯从来都没有让病魔影响到自己的工作和生活。他是一个活泼开朗、心胸宽广、积极乐观的人,这不仅表现在了他的文字当中,也深深地印在了和他接触过的人的内心里面。读他写的东西,能够感受到一种发自内心的坚强,这是因为他一直在和疾病做着斗争。

历史上很多伟大的人物都是不健全的,比如:瘸腿的拜伦爵士、癫痫病患者朱利叶斯·恺撒、聋子贝多芬、矮个子拿破仑、肝病患者莫扎特、小儿麻痹后遗症患者富兰克林·罗斯福、又聋又瞎的海伦·凯勒等。

“女神莎拉”是我最先想到的女演员。童年对于这个长相并不漂亮的私生女来说,简直就是一场噩梦,根本就看不到光明的未来。但是面对悲惨的命运,她选择了勇往直前,最终战胜了无数困难,成为被很多人仰慕的“女神”。

我的一个朋友有一个受到很多人喜欢的儿子,不但长相高大帅气,而且学习还很好。只是可惜,那孩子从小说话就磕巴,试了很多办法都没有治好。

一天,男孩告诉自己的父母,老师决定让他代表学生在毕业典礼上发言。随后,他就在父母的帮助下准备并修改演讲稿。在这个过程中,他说话磕巴的问题直接被所有人忽略了。

男孩终于站到了毕业典礼的演讲台上。下面的观众都知道他有磕巴的毛病,所以都在安静地看着他。男孩有很强的信心,虽然刚开始的时候演讲进行得很慢,但是之后的15分钟却越来越熟练,最终以没犯一点儿错误也没磕巴一次而结束了演讲。他能做到这种程度,所有人都知道他一定是克服了无数的困难,所以演讲完毕之后,所有观众都很激动,现场响起了热烈的掌声,很多人甚至流下了激动的泪水。

新泽西商人克尔顿·格列夫有一次开车经过莫里镇的十字路口的时候,看到一条狗正带着一个年轻女盲人过马路,于是他就来了一个紧急刹车。

过了一会儿,那个年轻女人的男训练师走到了他的旁边对他说:“我们现在正在训练狗的躲避意外的特殊能力,您刚才那个紧急刹车的行为,会降低它的警惕心理,让它觉得所有人都会这样做。一旦形成习惯的话,万一某个司机紧急刹车失败,就会造成一场严重的交通事故。所以,请您以后再碰到这种情况的时候,千万不要紧急刹车了。”

我一直都没有忘记这个故事,不仅仅是因为那个训练师的训练方法很独特,还有就是我看到了那个女人的勇气。要知道,不论是能正视自己的缺点,想要过上正常的生活,还是去参加这样的训练,都是需要一定的勇气的。

这些都是一些内心很成熟的人,他们有勇气面对并战胜自己所碰到的任何困难,不会选择逃避,也不会祈求别人的可怜。

《将死的人》是卢埃·史密斯给爱默·哈姆写的一本传记,读过之后会让人感到非常振奋。出生在俄亥俄州亨特维的爱默·哈姆在刚出生的时候,给他接生的医生说了一句话:“也许不久之后我就要参加这个孩子的葬礼了。”

但是,死神却并没能让哈姆低头,他在右半身病痛的折磨下坚强地活了九十年。因为身体不允许他进行体力劳动,他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了读书上面。1891年,他成为卫理公会的传教士,当时他才只有28岁。即便是有两次差一点儿就死亡,他也没有对生活失去希望。也正是因为这样,他受到了巧克力制造商约翰·慧勒的关注,也得到了他在经济方面的援助。

后来,慈善成为只有一个肺的传教士爱默·哈姆最感兴趣的事情,他总共筹集到了300多万美元用于传道、兴建教堂、帮助医院和学校。等到他退休的时候,已经69岁了,但是他仍然没有停止工作,他成了二十多个专科学校的董事,为传道进行了将近一千次的演讲,出版了两本书,筹集了50万元用于帮助教会和其他的慈善组织,他自己还花了5万美元在加州大学附近修建了一所教会。

“缺陷”是什么,爱默·哈姆并不关心,他只知道要在宝贵的生命过程中做有意义的事情。终其生命就是在多年的历程当中,他把“勇气”两个字深深地烙印在了自己的名字上。

在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很多上了年纪的人开始因为自己缺乏年轻和活力这样的本钱而感到惋惜。有些时候,他们觉得已经过时了的自己就应该像是垃圾一样被处理掉。我记得几年前我的训练班里有一个声称不知道怎么过完自己余下的时光的74岁的女学员。

她是一个一直到了退休的年龄才彻底放下工作的女教师。为了自己的经济和身体,没有多少钱的她必须继续工作。因为有当老师的经验,所以她在一个幼儿园里找了一份工作,给孩子们讲故事。她把那些自己仔细挑选出来的故事都加上了幻灯片,所以很受欢迎。

听完她的故事之后,我建议她以后就专门做这份工作。

也许是我的鼓励让她懂得了年龄并不是她的缺陷,也不会阻挡她去工作,反而多年的教学经验能使她更好地把故事讲出来,所以她真正开始了自己晚年的事业。

首先,她拿着自己的计划和给孩子们设计的故事节目找到了热衷于帮助文化事业的“福特基金会”。她设计的节目不但有很多的内容,还用图片和声音进行了充实,对于引起孩子们的兴趣有很大的帮助。此外,她讲故事的方式也很适合,这引起了人们的关注。

如今,这个从来不因为自己的年龄大就回避和懒散的女学员,已经用自己的热诚和自信,把自己的爱心传递给了整个美国成千上万的孩子。她从来都没有说过“我年龄太大了,养活不了自己了”这样的话,反而是利用了自己这么多年来积累的经验和能力开启了自己的事业,并取得了成功。这位女士虽然74岁了,但是这样的年龄不但没有阻止她的前进,反而一直在激励着她,可见,年龄给她带来的是成熟,而并不是老迈。

对于那些总是怨天尤人的人,萧伯纳很讨厌,他说:“我并不同意人们把自己失败的原因归结到怀才不遇上,如果你真的有能力,完全可以自己去创造机会发挥它。”

整天觉得自己怀才不遇的人,一定不会觉得这种情况是自己的责任,而是会在天生的不足或其他什么东西上寻找原因。年轻的时候,我也经常因为自己比一般人高而感到难过,后来我才知道,身高是天生的,自己觉得好,它就很好,自己觉得不好,那它就不好,这一点和其他的生理特征是一样的。

不管是你觉得自己比别人少了一条腿、比别人穷、你自己很胖、很瘦、很好看、很丑,还是黄头发、黑头发、性格内向、性格外向等,只要你自己觉得你和别人不一样,那这就是你的缺陷。

不成熟的人和成熟的人的最大的不同,就是他们总是觉得自己不同于别人的地方就是自己最大的缺点,会影响自己进步,并且觉得改正之后自己就能得到别人的重视。而成熟的人则会去考虑自己到底哪里和别人不一样,然后再想到底去不去改变。

遇到困难的时候要勇往直前,或许会有意想不到的收获在前面等着你。

同类推荐
  • 博弈心理学(心理学课堂01)

    博弈心理学(心理学课堂01)

    《心理学课堂》套书共5册,包括《消费心理学》、《博弈心理学》、《乌合之众——大众心理研究》、《价格心理学》、《销售心理学》,《心理学课堂》从多方面总结和归纳了与人们生活息息相关的社会活动中的心理学,并配以生动的案例,增加了阅读趣味。阅读《心理学课堂》,可以使人们清醒的认识生活中所遇到的种种不合理现象并加以规避,从中得到人生智慧,使生活更加积极主动。
  • 迷因效应:谁在影响你,你在影响谁

    迷因效应:谁在影响你,你在影响谁

    作为生物圈的老大,人类已经习惯了主宰这个星球,没有人愿意接受这样的观点:在我们的头顶还有一个“信息圈”的存在,而且它就像幽灵一样,决定着我们的思维和行为模式。在对待信息和技术的态度上,我们一直超级自信,就像对待圈养动物一样对它们评头论足,用冷嘲热讽的语气定义不同信息的用途,好像我们无比熟知它们的本质。可是,我们是否有足够的底气确信人类是自己的主人呢?在迷因面前,我们可能只是“渺小的细菌”,就好像终于发现了显微镜的存在,开始了对造物主的试探。
  • 保持幸福的五个习惯

    保持幸福的五个习惯

    我们总是在用各种方式守护幸福,但工作的压力、家庭的纠纷、其他人的期许、有限的资源……这一切都让这个期望显得遥不可及。然而,怎样变得轻松愉快?如何才能成熟起来?怎么才能远离孤独和忧虑?本书精选卡耐基文集处世要点,运用经过半个多世纪检验的幸福生活保持法,保持好自己的幸福。
  • 共鸣的灵魂:河合隼雄谈幸福

    共鸣的灵魂:河合隼雄谈幸福

    《共鸣的灵魂》是日本心理治疗大师河合隼雄凭借几十年心理咨询经验开出的五十多副“心的处方”。如果说,作息正常、均衡饮食、多运动,是提升身体免疫力,保持健康的好方法。那么,多读有意心灵的书,关注自己的思考与面对事情的走向,就是保持心灵健康的好方法。河合隼雄这些不寻常的观点,很值得细读深思。一边读,一边独立地思考,不知不觉间,你会赫然发现,自己内心的想法竟然大不相同来,对同样一件事竟有了完全不同的体会。在不经意间就能翻转对人性心灵的理解,河合隼雄不愧是日本第一流的临床精神分析大师。
  • 世界名著心理分析案例集

    世界名著心理分析案例集

    本书从心理学的视角出发,度去分析了二十四位文学大师们笔下所描写的人物,以人物的个性经历和问题行为特征来表现人生的百相,形象生动、有血有肉。心理学工作者可以从中窥视到人性的丰富和复杂与多样,对心理咨询工作将起到不可估量非常重要的指导的作用。
热门推荐
  • 骇笑

    骇笑

    一场大火导致失忆,并且越来越严重,可就在游玩过一款游戏后,记忆居然恢复了一点!这是幸运?还是不幸?记忆中那些疯狂的人到底在进行着什么仪式?海浪冲上来的蛋孵化出的东西又是什么?游戏里的NPC到底是人工智能还是真人假扮的?仿照现实中的城市创造出来的1:1地图为什么会有不该存在的建筑?这事件的背后是否又有着什么可怕的阴谋?
  • 东汉演义

    东汉演义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节能环保百问百答(青少年科普知识百问百答丛书)

    节能环保百问百答(青少年科普知识百问百答丛书)

    青少年科学技术普及是指采用广大学生易于理解、接受和参与的方式,普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知识,传播科学思想,弘扬科学精神,倡导科学方法,推广科学技术应用的活动。目的是使广大青少年学生了解科学技术的发展,掌握必要的知识、技能,培养他们对科学技术的兴趣和爱好,增强他们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引导他们树立科学思想、科学态度,帮助他们逐步形成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 超级修仙强者

    超级修仙强者

    【火爆新书,值得追读】落魄少年姜锋,无意中获得菩提仙岛的至宝《天河九书》,从此踏上修炼之路。ps:新书《极品妖孽混花都》发布,欢迎大家多多支持。
  • 绝世唐门之舞桐重生

    绝世唐门之舞桐重生

    一朝重生,唐舞桐多了个妹妹,她的重生也给大陆带来了很多变故,穆恩没死,橘子也没有得到霍雨浩的种子……
  • 我有一个交易大厅

    我有一个交易大厅

    小到分子原子,大到宇宙星空,有太多的未解之谜,随便一个不定因素都有可能毁了人类。当整个世界都被丧尸占领,人类要靠什么生存下去?
  • 是斋百一选方

    是斋百一选方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汇聚授权电子版权。
  • 修仙之败家系统

    修仙之败家系统

    当王凌天重生到异世界,同时获得了一个败家系统,从此便开启了他的败家修仙之旅!他的格言是,败家是没有极限的,在败家这条路上,他称第二,就没人敢称第一!
  • 生存训练:知道这些就够了

    生存训练:知道这些就够了

    严苛的挑战,极限的环境,谁能活下来?知道这些就够了。作者戴尔·沃勒在圣路易斯长大,现居匹兹堡。他曾在海军服役,目前是一名核能工程师,写作是他的兼职工作之一。他自2013年开始自出版创作,至今已有百本涉及人文社科领域各类话题的作品与读者见面。
  • 勒索者不开枪

    勒索者不开枪

    枪在哪里?暗黑的夜就如妓女的谎言,深不见底……也许我的孤独是天生的。就像这缭绕的烟雾,终将消散在这个城市的角落里。“他写的是寻常可见的侦探小说,挖到的是文学的金矿。”——《泰晤士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