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59200000021

第21章 韩愈与《师说》(1)

“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

一、韩愈简介

韩愈(公元768-824年):唐代文学家、哲学家、教育家。字退之,河阳(今河南孟州)人。祖籍河北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

他是唐代古文运动的倡导者,主张学习先秦两汉的散文语言,破骈为散,扩大文言文的表达功能。宋代苏轼称他“文起八代之衰”,明人列他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又将他与杜甫并提为“杜诗韩文”,有“文章巨公”和“百代文宗”之名。作品都收在《昌黎先生集》里。

韩愈三岁而孤,受兄嫂抚育,早年流离困顿,有读书经世之志,虽孤贫却刻苦好学。20岁赴长安考进士,三试不第。贞元八年(公元792年)25岁时,他先中进士,后三试博学鸿词科不成,赴汴州董晋、徐州张建封两节度使幕府任职。后回京任四门博士。36岁后任监察御史,因上书论天旱人饥状,请减免赋税,贬阳山令。宪宗时北归,为国子博士,累官至太子右庶子,但不得志。50岁后,先从裴度征吴元济,后迁刑部侍郎。因谏迎佛骨,贬潮州刺史,做了许多有利老百姓的事情;后移袁州,政绩卓越,并培养了当时江西第一个状元。不久穆宗登基,回朝历任国子祭酒、兵部侍郎、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等职,57岁病卒。

韩愈在哲学史上是中国“道统”观念的确立者,是尊儒反佛的里程碑式人物。其说本渊源于儒家,但亦有离经叛道之言。他以儒家正统自居,反对佛教的清净寂灭、神权迷信,但又相信天命鬼神;他盛赞孟子辟排杨朱、墨子,认为杨墨偏废正道,却又主张孔墨相用;他提倡宗孔氏,贵王道,贱霸道,而又推崇管仲、商鞅的事功;他抨击王叔文“二王集团”改革,但在反对藩镇割据、宦官专权等主要问题上,与二王的主张并无二致。

韩愈还是一位热心的教育家。他能逆当时的社会潮流,积极指导后进学习。他“收召后学”、“抗颜而为师”,特别重视教育和培养年轻作家。

他在出任宣武军节度使观察推官三年中,就指导过李翱、张籍等青年学文。在任职四门博士期间,又积极推荐文学青年,敢为人师,广授门徒,人称“韩门弟子”。不久写下名作《师说》,系统提出师道的理论。在阳山令任上,又有一大批青年慕名投奔韩愈门下,与青年学子吟诗论道,诗文著作颇丰。贾岛“僧敲月下门”的佳话,据说也与韩愈有关。

元和七、八年间韩愈任国子博士时,作有名篇《进学解》,假托向学生训话,勉励他们在学业、德行方面取得进步,学生提出质问,他再进行解释,故名“进学解”,借以抒发自己怀才不遇、仕途蹭蹬的牢骚。文中通过学生之口,形象地突出了自己学习、捍卫儒道以及从事文章写作的努力与成就,有力地衬托了遭遇的不平;而针锋相对的解释,表面心平气和,字里行间却充满了郁勃的感情,也反映了对社会的批评。文中“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等名句,凝聚着作者治学、修德的经验结晶,脍炙人口,流传千载。而爬罗剔抉、贪多务得、细大不捐、焚膏继晷、兀兀穷年、补苴罅漏、含英咀华、佶屈聱牙、同工异曲、动辄得咎、牛溲马勃、俱收并蓄……至今仍为大家所用的许多成语都是出自此文,足见作者高超的语言创造才华。

二、韩愈的教育思想

韩愈不仅是我国著名的文学家,而且是我国历史上具有实践经验的伟大教育家。唐宪宗元和七年(812)韩愈降为国子监博士,亲自主持京都的最高学府——国子监,下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律学、算学和少文馆,他除亲自讲学外还经常要与六个学馆的博士教官接触,交流教学情况,提出教学要求,他可说是当时教育界的实践家。《师说》,《进学解》是韩愈教学实践的经验总结,在当代及后代都具有深远的借鉴价值。它虽含蓄地讽刺当权者不公与不明,流露出自己长期不受重用,反遭贬斥的愤懑情绪,实质上是反话正说,阐述了从师、执教的道理,对从师、求学、不耻下问、学业德行的辩证关系作出精辟的分析,是他对前人和自己关于治学、行事的经验总结,是我国教育史上珍贵的财富。他提出“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这种在学业上取得成绩而且在道德上获得修养“德才双馨”的要求,很值得我们珍视,具有现实的借鉴价值。韩愈的教育思想,大致可以归为以下几个方面:为实现“古道”而提出的教育目的的学说;与其人性论观点相联系的关于教育作用的学说;尊师重道的“师说”;在《进学解》里及其长期教育实践活动中概括出来的关于教学思想方面的理论。

1教育目的

教育目的主要指培养目标,即人才的规格。教育家的政治主张规定着培养人才的标准和要求,政治主张往往就是他的教育目的。

韩愈的政治主张,就是儒家的仁义之道以及“三纲”“六纪”之说。他对人才规格的要求是:忠君、清政、兼理法、继传统几个要点。为此,韩愈阐发了《大学》的“修齐治平”的观点,进一步将培养目标标准化。《大学》是《礼记》中的一篇,自韩愈起《大学》的地位被提高了。韩愈在《原道》里引用了《大学》里的一段重要的话:“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其心,先诚其意。”然则,“古之所谓正心而诚其意者,将以有为也”。这段话的意思是将修心养性看成是万事之本。强调:“诚意”、“正心”的目的是齐家治国平天下。宋朝以后,《大学》成为独立的儒家经典,被列为“四书”之一。

韩愈所说的“忠君”,强调君主专制。然道统与君统并非一事,有矛盾又有统一。他强调忠君、专制,仍主张选贤、爱民,不曾背离儒家礼治传统和仁义精神。

关于“清政”,韩愈所说的“清政”,是指为官要廉政,政治要清明,要能除弊抑暴,目的是巩固封建国家的政权。

关于兼礼法,这里的礼指的是封建等级制度。“仁”与“礼”是儒家思想中相辅相成、互为一体的两个方面。韩愈将礼乐刑政并提,作为治国之方。他奉“六经”又通百家,是文人又兼官僚,修文事也治军事,因此,在治国问题上,他主张儒经与法律兼顾,刑政与教化并重。礼乐是指思想文化、行为举止方面,刑政是指政治法律方面,两者不可或缺。韩愈说的“传统”就是儒家的“道”,也就是体现“三纲”、“六纪”的封建等级制度,伦常道德和行为礼仪。

在上述诸标准中,忠君是核心内容,清政、兼礼法、重传统都是培养忠君、实行忠君思想的必然要求,儒生具备了这些品德,就可齐家治国平天下了。

按着教育目的的要求,教育内容基本上是政治思想品德教育,即一是道德教育,包括仁义道德的整套儒家论理;二是知识教育,包括书、易、春秋;三是政治教育,包括礼乐刑政。

2教育的作用

这里所说的教育作用,是指教育在改变人性上的作用。我国古代教育家、思想家,都谈关于人性的问题,就儒家而言,在韩愈之前就有“性善”、“性恶”“性三品”等学说。他们谈论“人性”的目的,是说明统治阶级均受命于天,生来就是“治人者”,劳苦大众生来就是“愚”的、“恶”的,是“治于人者”。

韩愈是“性三品”论者。他写了《原性》一文,表达了他人性论的基本观点。他认为人性是先天的,人性具有“仁、义、礼、智、信”等道德品质;“性”分上中下三品。上品的人“善焉”,中品的人“可导而上下也”,而下品的人则是“恶焉”;他认为性之外还有情,情是“接于物而生的”,它包括“喜、怒、哀、惧、爱、恶、欲”七种。情也是分上中下三品的,他认为具有上品性的人,七情的表现都能“适中”;具有中品性的人,要求七情适中,但往往“有所甚”“有所亡”,即过与不及,而不能恰如其分;具有下品性的人,“直情而行”,毫不控制。

韩愈认为,“三品”的人,都固定在天生的“品”的界限内,是“不移”的,不能互相转化。在“品”的内部,可用教化和刑罚,使人发生一定的改变。而教育的作用,就是在既定的品格之内使性移动。韩愈的性三品说,坚持上下品不可移,教育的作用必然要受到很大的局限。但是,他提出的“性情”之说,对宋明理学是有影响的。

3对教师问题的论述

同类推荐
  • 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

    新媒体环境下的国际传播

    本书从新媒体的视域考察国际传播具有的新特征,国际传播应采取的策略以及国际传播人才的培养。重点阐述了在以博客、微博、网络电视、IPTV、手机短信、社交网络等为代表的各种新媒体手段日渐成为人们获取信息、交流信息的重要手段的环境下,国际传播应该充分发挥网络等新媒体的交互性、参与性、便捷性等特点,使国际传播的主体多元化。同时对国内外利用新媒体进行国际传播的成功及失败的案例予以剖析,对国际传播的发展趋势进行展望,为我国在新时期开展国际传播提供积极有效的参考与建议。
  •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中的政府角色研究

    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分配中的政府角色研究

    本书是当代高等教育研究前沿论丛之一,由于高等教育入学机会在我国历来是一个非常稀缺的社会资源,远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要,加之,社会诚信制度和监管制度尚未完善,导致在获取教育机会方面存在腐败行为,并越来越严重地侵蚀着教育公平和社会公正。具体体现为高考过程中的集体舞弊行为以及招生腐败行为,特别是在招生过程中获取“保送生”资格和“机动指标”方面。高校内部存在着的“行业性福利”,以及掌握资源的特权阶层通过“隐性”排斥,获取这一部分高等教育机会,加剧了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不公平和差异。
  • 课程改革:新世纪的国际视野

    课程改革:新世纪的国际视野

    本专著主要对新世纪以来美国、英国、俄罗斯等10余个国家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进行了深入的研究,分别从其课程改革的背景、进程、主要内容、存在的问题及其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启示等方面开展系统探讨,并对国外新世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共同特点进行了概括和总结。对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深入推进乃至课程论的学科建设都具有积极意义。
  • 那些“穿越”的孩子

    那些“穿越”的孩子

    农民工子女从不发达的乡村到繁华的大都市,从乡音、乡情到很不熟悉的语言与人文环境,从离别后的重逢到重逢后的离别,这些一次一次“穿越”的孩子值得关注。上海的发展离不开农民工,农民工离不开他们的子女,这些“穿越”的孩子也要有他们的精神家园,如何在经济社会发展与人的全面发展之间找到一个平衡点,让“以人为本”的执政理念在每一个具体的生命面前显示其温情,是本书提出的一个问题。
  • 王学泰自选集:岁月留声

    王学泰自选集:岁月留声

    这里浓缩了中国社会近六十年的风雨变迁,描绘了那个激情年代的人生百态;就让我们跟随作者,一起细细品读这些珍贵的独家资料,在流金岁月中慢慢感悟人生,接受时代洗礼!
热门推荐
  • 苏木有朝

    苏木有朝

    林齐,你只不知道有个叫阮苏夏的女孩特别想你?特别特别的想,深入骨髓……你呢?
  • 说战国4:天下归秦

    说战国4:天下归秦

    从秦孝公到秦昭王,从商鞅到魏冉,他们没想过要统一天下,抢人、抢钱、抢地盘,如此而已。然而,事情的发展远远超出他们的想象。不经意间,魏、韩、齐、楚都进入了“丧”状态。谁?谁还能对抗秦国?赵国。那个意外崛起的赵国。不过,在这个时候,秦国横空出世了一个人,这个人将会彻底击垮中原国家的自尊心和自信心,让秦国走上统一天下的大道。他就是白起。这个恶魔般的存在,掀起了第九季的腥风血雨,好在还有廉颇、蔺相如、信陵君等一干良将贤相支撑着六国抗秦的大局。可是,来到第十季,终结者终将来临。事实上,就在秦国第一次攻打邯郸的时候,这个终结者已经悄悄地降生在了邯郸……
  • 周恩来交往纪实

    周恩来交往纪实

    作为新中国第一任总理,周恩来的名字早已为每一位中国人耳熟能详。而关于他的人际交往,更是被人们所称道,在周总理光辉的一生中,他接触过的人数不胜数,但是,无论是普通的工人、农民、教师还是战士、售货员,无论是将军、部长还是学者、社会名流,无论是外国元首还是普通官员,无论是敌人还是朋友,无论是东方还是西方,都对他高超的交往艺术所赞叹。特别是在文革的黑暗岁月里,他总是尽可能的保护无辜的受害者,使他们重新燃起生活的勇气,而周恩来究竟是如何做到这些的呢?历史上,关于他的交往还有哪些鲜为人知的故事呢、这些问题都将在本书中找到答案。
  • 强宠娇妻:叶少,悠着点

    强宠娇妻:叶少,悠着点

    童桐这人,毛病特别多。最大的毛病就是没心没肺。直到她遇上了叶楚。叶楚总说:“这个世界没有平等的事,你爱我,并不代表我爱你。”当童桐转身投入别人的怀抱中时,叶楚却又掐着她的脖子:“还我孩子!”“叶总,咱们两不相欠。”
  • 培养青少年情商的故事(青少年健康成长大课堂)

    培养青少年情商的故事(青少年健康成长大课堂)

    拥有良好的人际关系往往能获得更多走向成功的机会。要获得较快的成长,良好的人际关系是排在第一位的。所以,对于青少年来说,提高情商实在是很有意义的人生必修课。在一个人成长的过程中,要经历许多痛苦、挫折,才能一步步走向成功。而在这漫长的过程中,青少年朋友们需要有人来指导和激励,不断丰富人生的经验,《培养青少年情商的故事》就是这样一位良师益友。
  • 我要穿越之游走万界

    我要穿越之游走万界

    这是有史以来最强穿越系统,没有之一,有57932种穿越方法,是穿越系统之集大成者……
  • 现代人家常菜

    现代人家常菜

    《现代人家常菜》邀请知名营养专家对每一种食材的保健功效都做了准确的定位,并对食材间的搭配、特殊人群的饮食宜忌以及各种常见病的饮食宜忌都做了简要介绍,能指导读者针对个人的实际情况合理地运用各种食材,烹制健康美味的菜肴。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价值的自我实现

    价值的自我实现

    是否可以这样说,实现价值的真正动力是基本需要的满足。由于它一直被忽视,我们确实有必要承认它至少是这类因素中的一个,并且是特别重要的一个。在摩尔的著作中详细描述了需要的满足和挫折决定兴趣的几种方式。
  • 重生之再宅一生

    重生之再宅一生

    每个宅男的终极梦想,都是有一个安稳的收入的工作,一个温柔似水的老婆,一个温暖的小窝,一个可爱的小萝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