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162300000017

第17章 军统特工荆有麟:鲁迅回忆(7)

伏园辞职之后,第一感觉到的,就是非弄个事情做做不可。第二是:常写文章的人,忽然没有合适的发表地方,也有些不舒服。因为当时的北京,杂志是意外地少,《努力周报》,是胡适之先生发表政论的机关杂志,刚出版的《现代评论》,又是有政府靠山的宣传机关。至报章,虽然巳经都有了副刊,但《顺天时报副刊》是为本而说话,邵飘萍的《京报副刊》是专捧女戏子,《黄报副刊》就是专登那“阿呀呀,我要死了”的发源地。闹得当时原在《晨报副刊》上发表作品的人,简直没有插足的地方了,于是本来闲不住的伏园,在打听过报纸四开大的刊物,如印一千份,纸张印刷共总不要十元钱。于是便像鲁迅先生所写的下面的事出现了。

“我很抱歉伏园为了我的稿子而辞职,心上似乎压了一块沉重的石头,几天之后,他提议要自办刊物了,我自然答应愿意竭力《呐喊》。至于投稿者,倒全是他独自邀来的,记得是16人,不过后来,也并非都有投稿,于是印了广告,到处张贴,分散。大约又一星期,一张小小的周刊便在北京——尤其大学附近——出现了,这便是《语丝》。”

不错,《语丝》的发刊,完全是由伏园发起的,而且所谓邀来的16人,(连伏园在内)便成了语丝社的社员,那16人是:孙伏园、周作人、鲁迅、李小峰、钱玄同、刘半农、章衣萍、章川岛、魏建功、许钦文、顾额刚、王品青、林语堂、江绍原、俞平伯、张定璜。这16人之中,写稿最多的,要算周作人与鲁迅了。鲁迅先生所谓,“后来也并非都有投稿”如李小峰、魏建功、许钦文,似乎就很少或者竟未写过稿。

但《语丝》毕竟发刊了。在民国十三年,即1924年11月17日,创刊号便与世人相见了。创刊词上曾经这样说:

我们几个人发起这个周刊,并没有什么野心和奢望,我们只觉得现在中国的生活太枯燥,思想界太沉闷,感到一种不愉快,想说几句话,所以创刊这张小报,作自由发表的地方。

我们并没有什么主义要宣传,对于政治经济问题也没有什么兴趣,我们所想的只是想冲破一点中国的生活和思想界的昏浊停滞的空气,我们个人的思想终是不同,但对于一切专断与卑劣之反抗则没有差异。

我们这个周刊的主张,是提倡自由思想,独立判断,和美的生活。

周刊上的文字,大抵以简短的感想和批评为主,但也兼釆文艺创作及关于文字美术和一般思想的介绍与研究……

创刊词本来是请鲁迅写的,但鲁迅先生是一向不主张刊物上有堂皇的宣言的。故这篇创刊词终于由周作人执笔,但她——《语丝》——的发刊名目的来源,还有一点小小逸事,鲁迅先生这样说:

“那名目的来源,听说,是有几个人,任意取一本书,将书任意翻开用指头点下去,那被点到的字,便是名称。”

这是因为想不好名称,由钱玄同先生出的把戏,顺手拿一本书,用指头点下去,便得了“语丝”二字,同《莽原》出版时,向培良由书上点出“莽原”二字一样。不过稍有不同的,是《莽原》被向培良点出,我却找了一个八岁的小孩写了报头,而《语丝》便由点着钱玄同,亲自写出报头来了。

鲁迅先生说:“这刊物本无所谓一定的目标,统一的战线;那16个投稿者,意见态度也各不相同。”

这也是事实,记得《语丝》指责梁启超的关于玄学方面的妙论,社员中就有人不赞成,《语丝》讽刺现代评论派陈四澄等人时,社员中也有人不赞成,这,哪里能说得“统一的战线”?或相同的意见与态度呢?而况《语丝》一开头,就收外稿,如《努力评论》主干胡适之,新月派主干徐志摩,猛进社主干徐旭生,在前十期中,就都有文章发表过。而嗣后投稿之广泛,可以说包含了当时全中国文艺社团中的份子,举例如,后期创造社或洪水社的王独清、穆木天、潘梓年、潘汉年等,《莽原》或未名社的台静农,李霁野、韦素园、韦丛芜等,莽原或狂飆社的高长虹、向培良等,现在战国派文人沈从文,礼拜五派的张若谷,以及孙福熙、李金发、姚蓬子、王鲁彦、柳亚子、李健吾、佩弦、简又文、陈学昭、汪静之等等,就都在《语丝》上出现过。而且潘梓年、简又文、陈学昭、穆木天、柳亚子、姚蓬子等,又还不只一次呢。

这样,《语丝》不特说不上战线的统一,就是说同人杂志,亦勉强了。所以原有社员中,也有些人不大常写稿了,故鲁迅先生说:

……有些人们,大约开初是只在敷衍和伏园的交情的罢,所以投了两三回,便取“敬而远之”的态度,自然离开。连伏园自己,据我的记忆,自始至今,也只做过三回文字,末一回是宣言从此要大为《语丝》撰述,然而宣言之后,即连一个字也不见了。

这大约是收外稿的原因之一罢?发起人孙伏园,在第一期上写过一篇《记顾仲实》,第十二期上写过《亲送语丝记》,第五十二期上写了《语丝的文体》,再不见他的笔迹了,当时的情形是:伏园既编辑《京报副刊》,便不大再过问《语丝》’于是先少了拉稿人。外边有稿子寄来,李小峰一律送给周作人看,决定登载与否。于是除李小峰请章衣萍陪他时常讲鲁迅写稿外,周作人成了固定的编辑,小峰担任事务,而常常写点文章的,除鲁迅周作人外,便只有江绍原、钱玄同、刘半农几个人了。

依当时的情形,鲁迅先生除每天要到教育部“转一转”即办公外,还担任有北京大学、高等师范、女高师、世界语专等校课程,而先生自己,则又主编《莽原周刊》,代《民众文艺周刊》看稿,还时时应伏园之求,为《京报副刊》写稿,既忙于时间,又不是没有发表的地方,为什么特别为《语丝》要比其他社员热心写稿呢?据先生自己说,是这样的:

当开办之际,努力确也可惊,那时做事的,伏园之外,我记得还有小峰和川岛,都是乳毛还未褪尽的青年,自跑印刷局,自去校对,自叠报纸,还自己拿到大众聚集之处去兜售,这真是青年对于老人,学生对于先生的教训,令人觉得自己只用一点思索,写几句文章,未免过于安逸,还须竭力学好了。

因此,从《语丝》的发刊,直到在北平被封为止,除因先生赴厦门,略有间断外,几乎每期都有先生的文章,除论文、翻译、短评外,《野草》全部,几乎都是在《语丝》上发表的。

因为有鲁迅及周作人(当时周作人是在文坛负盛名的人,不似今日作汉奸之周作人)等几位的努力支持,所以《语丝》的销路,一期比一期好起来,由一千五百份,而两千份,而三千份再后是五千到八千,她的影响,当然是很大的。除观察深刻,文字简练,见称于时外,所谓随笔,所谓幽默,就都是由《语丝》而发煌起来。但在社会及对于文学上的意义,她还不只此,曾忆:她介绍过西班牙及希腊的民歌,太平天国的文学,希腊的陶器画,孙中山先生早年的政治主张,文豪如托尔斯泰、契诃夫、莫泊桑、高尔基等,她又指责过:日本《顺天时报》的怪论,南开学校的性教育,孙传芳的三爱主义,执政府的大屠杀,《现代评论》的不现代。也讨论了礼俗问题,思想问题,批评问题,以及方块字的存废问题,并研究考证了外国的民情与风俗,以及苏曼殊等人物。凡这些,都在当时及其后来发生了很大作用,只要看她,既受警告,又遭禁止,就可想到一切了。

我以上所写,是指在北京所发行的而言,这时期,除社员稿子投来,即由负事务责任的小峰发排,无所谓取舍外,外来稿件,是由小峰送给周作人,自然像鲁迅所介绍的旁人的稿子,也大挺登载的,至于到上海复刊的《语丝》,那是由鲁迅出名编辑的,鲁迅先生已在《我和〈语丝〉的始终》中,讲得够详了。这里只好“带住”!

<莽原>时代

五四时代的浪潮,慢慢退下去了。到民国十二三年,可以说是文化界最黑暗的时期,也可以说是文化界的黎明时期,因为五四时代的新人物,留洋的留洋,做官的做官,有的埋头于研究,有的投奔到主子怀里去,在当时,继续支持那精神的,便是鲁迅先生。《呐喊》的出版,即其明证。

《呐喊》给与中国文坛怎样的影响,我不想多说。这已有批评家论列过了,我现在要说的,是《呐喊》的作者鲁迅先生,在《呐喊》出版后的行动同战斗!

当时,中国的文艺刊物,少到几乎没有,在北方,能容纳文艺作品,而为青年所爱好的,是孙伏园主编的《晨报副刊》,在南方,除了《创造》以外,便是商务印书馆以压倒一切的姿势,发行的三大杂志:《小说月报》、《东方杂志》、《妇女杂志》。

因为《呐喊》的出版,鲁迅先生更为青年所爱好。于是编副刊的伏园,便三天两天找鲁迅先生为他的副刊写稿,以满足青年读者的欲望。这时节鲁迅先生刚刚搬进他用借贷而修盖的新居——西直门内三条二十一号。鲁迅先生文章寄出了,题目是《我的失恋》,署名为某生者。伏园还有什么话说呢?他以愉快的心情,将稿发出了。因为他的副刊上,又有鲁迅先生的大作了。——虽然署名不是鲁迅,而是某生者。

同类推荐
  • 林海音:城南依稀梦寻

    林海音:城南依稀梦寻

    本书以林海音的一生为背景,来扫描、透视人们最感兴趣,也最能凸现人物性格和命运的某些片断,有传主的自述、他人的评点、图片说明。
  • 灵魂与美感:杨飞云范学德对话录

    灵魂与美感:杨飞云范学德对话录

    本书是油画家杨飞云第一部有关自己艺术生涯的谈艺录。本书以与美籍华人作家范学德对话的形式,讲述了杨飞云艺术生涯的点滴:从童年的生活;少年时期的学画过程;青年时期的工作生活经历,尤其是1978年考入中央美术学院之后,就油画学习、创作、风格的思考;担任中国油画院院长之后,组织的一系列促进油画发展的展览活动,对青年油画家的提携和推荐,对中国油画的期待和展望等等。在这部对话录中,杨飞云对自己六十多年生涯作了详细的叙述,第一次历史地、系统地、准确地说明了自己的艺术见解。这既是一部艺术对话录,也是人生对话录;既能给年轻的艺术家以艺术上的指导,更能给他们以精神上的启发。
  • 王石传

    王石传

    1951年1月,王石出生在广西省(今广西壮族自治区)柳州市的一个军人家庭里,他的父亲是一名老红军,母亲是锡伯族。王石承袭了父亲军人血液中好胜的本性与母亲锡伯族能征善战的特征,天生骨子里就带着一种野性。
  • 风雪多瑙河

    风雪多瑙河

    他不是冒险家,却有着冒险家的无惧;他不是侠客,却有着侠客的肝胆;他不是慈善家,却有着慈善家的爱心。这就是欧洲著名侨领张曼新的真实写照。这部长篇传记,运用独具特色的艺术架构和表现手法,浓墨重彩而又生动地再现了九十年代初张曼新挈妇携子勇闯东欧以及他出国前后种种奇特的生活遭际和天方夜谭般的传奇。本书,将带给您一个充满独特情感世界的精神领域!
  • 抗战时代生活史

    抗战时代生活史

    本书是“陈存仁作品”之一本,与《银元时代生活史》可以看作是作者自传两部曲。书中描写了上海沦陷后,作者目睹的日军烧杀抢掠、无恶不作的残暴行径以及个人跌宕起伏、大喜大悲的生活经历。书中所述情节曲折离奇,曾被美国某大学中国同学会改写为话剧剧本,在美国多所大学上演。这是一部上海版抗战史话,记述了许多鲜为人知的故事,可读性强。
热门推荐
  • 浮生六记

    浮生六记

    本书是部自传体散文。作者沈复以简洁生动的文笔描述了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他的婚姻爱情生活、家庭变故、闲情逸趣、山水游记等。文章浑然天成,独树一帜,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独特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性格气质和美学品位。读来有一种“乐而不淫,衰而不伤”的境界,深为后世文人所推崇。
  • “想”安无事:想得开 得自在

    “想”安无事:想得开 得自在

    这是一部关于生活心理学的图书,作者以生动的语言,丰富的案例,针对当下很多人在一些无关重要的事情上过于较真,身心疲惫的现实,正反比较地讲述了想得开对于个人生活的重要意义,对于当下很多人的生活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全书内容通俗易懂,适合广大读者阅读。
  • Mugby Junction(II)马戈比岔口(英文版)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来自云端的明星

    来自云端的明星

    一朝醒来,苏沁陌路异世界,且看她如何闯荡娱乐圈。苏沁:“对付你们这些普通人,我不需要系统和异能!”
  • 一路繁华盛

    一路繁华盛

    这是一个狗血的爱情故事,也是一个化茧成蝶的励志故事。虽然狗血,但情真意切,虽然励志,但也有酸甜苦辣。正元在秦冉的攻势下抱头鼠窜,心中暗恋的学长却一步一步走出她的世界,好友聚散离合,家庭突遭变故。十年后,一句“你还好吗?”让这个走过半生的女孩泣不成声。“我很好,就是很想你。”一路繁花相送,心中始存美好。原谅作者文案无能,以后想到更好的会再改进,感谢大家的支持!
  • 四川好人

    四川好人

    《四川好人》讲述两千年来世上好人难以立足,于是三位神仙来到人间寻访好人。他们一开始就遇到困难:无论富人还是穷人都不愿提供他们栖身之地,只有好心的妓女沈德收留他们。第二天,三位神仙以付住宿费的名义给了沈德一千多银元。这样,沈德再不必以卖身为业,开了家小烟店并无偿给求助者提供食宿。她的善举非但得不到回报,反而使烟店难以为继。无助的沈德只得戴上面具,以表兄水达的身份出现。他开设了一家烟卷厂,提供就业机会,残酷的剥削手段和严格的经营管理使工厂规模渐大,日渐兴隆。人们在感激水达给了工作和面包的同时,又十分怀念善良的沈德。有人怀疑水达谋害了他的表妹,以霸占烟店,水达被人举报。在三位神仙乔装打扮的法官面前,水达现出了沈德的原形,道出苦衷:“既要善待别人,又要善待自己,这我办不到。”三位神仙在这个问题面前也束手无策。“是改变人,还是改变世界?”布莱希特把故事背景设置在遥远的中国,写出了一部寓意剧。
  • 隐之王者

    隐之王者

    我是谁?穿越了,附身了,还是……仅仅是病得脑袋都秀逗了?春秋五霸算个屁,看我江淮野小子如何步步为营,纵横捭阖,独步天下。算计齐桓公,戏弄宋襄公,报复晋文公,利用秦穆公,折磨楚庄王……琅琊之上,五星连珠;苍穹之下,皆是王土。注:其实这是一篇非常严谨的考据类历史文,只是思路稍新,脑洞稍大而已……
  • 秘境探险王

    秘境探险王

    探险之王的秘境之旅,打开奇异世界的大门。
  • 遗失了一抹流光

    遗失了一抹流光

    是梦啊,是假的啊,我却只愿沉醉其中。盼着哪一天因为欲望的强烈而去逼迫自己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