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们曾如此渴望命运的波澜,到最后才发现:人生最曼妙的风景,竟是内心的淡定与从容……我们曾如此期盼外界的认可,到最后才知道:世界是自己的,与他人毫无关系。
——杨绛
小时候,我们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困惑,常常认为,有一天我们长大了,幸福就会如约而至。但越是长大,越是明白生活的粗暴;越是成熟,越是懂得世事的艰难。
人生之戏,没有一出是好演的。没有彩排,没有预定的结局,莫名其妙地就开始了,又莫名其妙地要我们看着它结束,所以我们才怯弱地问:我从哪儿来,要到哪儿去?处处是对未知惊喜的期待,所以我们总是深怀希望;处处是对未知惊惧的焦虑,所以我们处处防备,随时准备攻击。外表的悍然,体现的只是内心的惶惑。
于是,生命就在平凡中一边期待未知的惊喜,一边准备攻击未知的惊惧。
所以,我们内心深处最渴望的便是对世人、世事的掌控力。而能让我们确认自己掌控力的唯一证明,就是让那些和我们相关的人按照我们希望的样子来活,和我们相关的事按照我们希望的方式发展,那些和我们相关的结果按照我们希望的方式出现。唯有如此,我们才会相信自己有能力掌控自己的安全与幸福。于是,我们本能地把破坏肉身愉快安全和改变内心对掌控力预期的,统统都视作受伤,如是,因爱而喜,因恨而怒,因悲而哀,因忧而怨,因苦而烦。
一旦那些人、那些事、那些结果不是我们想要的,我们的负面情绪就爆发了——那是一种失望甚至绝望,源于自身对世界的无法掌控。但那些被我们视作洪水猛兽的种种负面情绪背后,掩藏着的是一颗受伤的心,说到底,所有的负面情绪,都只是受伤后的自卫反应。那些暴跳如雷的人,那些深夜痛哭的人,那些日夜倾诉自己苦难史的人,以及那些不断挑剔、批判、翻旧账的人,之所以那么不可理喻,那么粗暴,就是因为他们认为自己受到了触及灵魂的伤害。不是他们不愿意温柔,而是他们不知道如何才能免于受伤;不是他们难以相处,而是他们深陷于彼此粗暴伤害的恶性循环里,忘了其实可以温柔地与世界相处。
请坚信这个真理:你向世界释放了什么,世界便回报你什么。若你释放的是抱怨,得到的必然是指责;若你释放的是批判,得到的必然是批判;若你释放的是攻击,得到的也必然是反击。如果我们不先停止伤害,便会永远在彼此伤害的深渊里挣扎。若是我们懂得粗暴背后掩藏的是受了伤的灵魂,若是我们明白攻击背后是缺乏安全感的表现,若是我们理解反击只会让彼此的伤害变得更深,我们便能努力去终止那些本能的攻击和反击,原谅那些有意无意伤害我们的人。
若想彼此温柔相待,总得有一个人先软化自己,即使,它看上去是一种示弱。主动终止伤害的人,无疑要先承担更多的伤害,但多挨一刀,为的是少挨继续纠缠下去而得来的十刀百刀。是的,我们可以停止攻击,不再暴烈地与世界相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