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能够让一个30岁的男人重视生活,尤其是重视他的家庭,或许就只有一个办法就是让他直视死亡的恐怖和无助!
李龙河,就是这样的男人,爱家,爱他的老婆,爱他的女儿。他经常有意无意的看新闻,直到看到有谁谁谁去世的讣告或者看到八卦新闻的突发事故,只要有死亡的东西,就会瞬间在脑海里闪出一句话来,“此命休矣”!他一直相信这世间真的有轮回。每次发过一顿感慨之后,就会在心里默念,“投个好胎吧!活着真的是很不容易,想做大事看来这一关必须还要避避。一定要避免自己出任何事故,生任何病,老子还要干大事呢,不能只困在此处的!”
活着,这个词已经深深的扎在李龙河的心里,怎么个活法,活的怎么样,怎么才能让自己干出大事来,干什么大事,他却不得而知,只是盲然的接受现实给予他的所有。
自打他从4岁有意识以来,26年的时间,他想了一想,确实没有干出什么惊天动地的大事,或者只有一个轨迹延伸着他目前的生命方向。
于是,他在自己的日记本里写下自己的简历:幼儿班班长-一年级班长-二年级班长-三年级班长-高一军训标兵-高一纪律委员-大一军训标兵-大一纪律委员-大二辞去纪律委员-毕业实习时绩效第一,也是唯一(后来打听到至今没人超越)-创业-结婚-学管理-学人事-至今。
“能看出什么呢?能说明什么呢?”
“嗯,是的,”他开始得意的自言自语起来“是个干管理的料!但也有很多不足的地方,太丫的得罪人了!”
此时,他想到高中、大学事情做纪律委员的事情,因为执行班级纪律,可不少得罪同学。在高中的时候,还不觉得自己做的有多么过分,只是在大学期间的两届纪律委员,着实的让自己感觉,自己的无能为力与随波逐流.....
想到此,李龙河不由得摇了摇头,过去的种种在自己脑海里快速闪现,越发的让自己感觉现实的千疮百孔。
“如果那时.......,就不会有如今的境地了!”
“30年,谁还没有一点点生活阅历和经验呢?霍去病十七岁就开始驰骋疆场,建立功勋;诸葛亮20岁开始隐居,7年后等来刘备的三顾茅庐,经天纬地之才啊!而我呢?武力值没有,智力值也没有,刘备孬好还有关二哥跟张飞跟着,而自己没有朋友和伙伴,连30岁的生日,都没有人记住,自己记那么多人的生日管个毛用呢?”
想到此,他即兴在日记的2014年4月17日的最后四行写下一首打油诗:“天生我才必有用,吃喝拉撒皆饭桶!想要留名到千古,不如进京考功名!功名还需精气神,病病殃殃可不成。熬夜求死鬼惦记,来世不再日当红。”
“哈哈~这千万不能让老婆看见了,让她看见非得打死我!“于是,他又把这一页纸撕掉,用手攒个小球,扔进前方的垃圾篓里。
这是李龙河这个月里写下的第一篇日记,上一篇已经是两个月头的事情了。
对于他来说,写日记仅仅是抒发自己的心情而已,对于记事方面,自从结过婚之后,稀稀落落,没有几篇,四部很厚的日记本就压在他的枕头底下,这也是他婚前的唯一经历记录,时不时的会翻一翻,寻找他之前那些“美好”的记忆。
说来婚姻问题,结婚前,李龙河对于女人是有自己的看法的,哪怕是身无分文的时候,为了自己的感情,他也能做出来“感天地、泣鬼神”的事情来,只是他感觉,这几年都是被婚姻给耽误了,啥都耽误的,现在想起来种种,都不应该。
“老天爷,怎么就会变成这样呢?”
说来,一个男人能够让一个女人爱上自己并答应结婚是一件很神圣的事情,李龙河并不像花心萝卜的男人那样,他还是忠诚于他的女人的,虽然,时不时的意淫一下自己与某某花前月下,却不曾真真正正的做过。
女人,婚前和婚后真的是不一样,李龙河结过婚才真真切切的感受到,他的老婆就是从婚前一只温柔的小绵羊变成婚后的“母老虎”,客气一点就是“起码,是不讲理的!”但,即使是多么的不讲理,李龙河也只能沉默的忍受他老婆给予的一切,他不想招惹太大的麻烦,既然自己招惹的人,就这样扛着吧,毕竟家里的财富都在老婆手里攥着,不能打,不能骂,也不能气着,否则,自己真的会一无所有,还会被别人耻笑。每次想到这样,他就会忍住,五年的婚姻也就这样过来了,日子过的不好不坏,只是创业的这五年,整整像个井底之蛙,最后也算是把结婚时欠下的帐还清了而已。
现在,李龙河所能考虑的就是,他这样的三十岁究竟该不该把现在的事业废掉,然后让自己好好的出去找找另一番不一样的经历。
究竟什么样的经历是李龙河想要的呢?
他所处的村落至今没有出现过什么大人物,基本都是安于现状,不求进取的人,在李龙河的观念里,这种总结性评价,在他看来都是一针见血的。虽然平常看李龙河都是沉默,但评价起来,都是令别人揣测很久才能弄明白的。于是,“书呆子”是很多人对他的评价,尽管有点讽刺的意味,他也不在乎这些。相反的是,李龙河在他生活的这三十年里,知道许多人的生活艰难,对于追求方面,也只能乞求一家吃饱,为生活忙碌而已。
李龙河认为,自己是村落里为数不多上过学的人,数数看也就七八人,但会村落创业的人就他一个,其他的留外地的留外地,上班的上班,也都跟自己一样,在村里都是“书呆子”。怎么都是书呆子呢?在村里人长大的人,一般都是很客气,见谁都打招呼的,乡里乡亲的还能够相互照应,都能够融入到一起,经常吃饭都在路口这一个那儿一个的,有的端着一个菜盆,有的端着一大碗面条,边蹲着边吃饭。但,书呆子们就不能了,他们见人从来没有主动打过招呼,往往都是躲着人走,各个腼腆的像个未出阁的姑娘,跟别说能够像村里人一样,蹲在地上吃饭了。书呆子归书呆子,李龙河在家乡创业的这五年里为了融入他们村子,也做了不少改变书呆子形象的事情,光蹲地上吃饭,好意思不好意思的就练了两年,说白了就是混个脸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