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2200200000001

第1章 一个幻觉的未来(1)

按语

本书是弗洛伊德在文化观和宗教观方面撰写的一部承前启后的重要著作。早在《图腾与禁忌》一书中弗洛伊德就表现出对文化人类学的关注,十几年后,此书的出版则是他由精神病学、心理学方面转向主要研究社会文化问题的一个重要标志,后来《文明及其缺憾》一书则是他在此书的基础上对文化观的集中而深入的阐述。本书主要讲了两个问题:(1)文明的内涵及其同本能的关系。他认为,文明是人获取的知识、能力和调节人际关系的规章制度的统一体,其中社会文明与人的本能永远处于二律悖反之中,即文明既对人类有益,又是对人性的否定。(2)宗教的本质、演化及其作用。他明确指出,宗教是人类童年的强迫性神经症和幼稚症,宗教的安慰作用犹如麻醉剂,纯属于一种“甜蜜的毒药”,随着科学的发展必然要否定宗教。使人们“从宗教的奴役下解放出来”。显然,这是否定上帝存在的一种类似无神论的思想。当然,其中也有漠视产生文明和宗教的社会根源,把群众视为“群氓”的唯心史观的问题。

英文版编者导言

本书根据1928年德文版译出。

本书始作于1927年春,同年9月完成,11月出版。

弗洛伊德在1935年为其《自传研究》补加的“附录”中,讲述了在过去的10年里他的思想发生的“一个重大变化”。他解释说,“我的兴趣在自然科学、医学和心理治疗方面绕了一个大弯子之后,又回到文化问题上,这是一个很久以前,当我还是一个考虑问题不够成熟的年轻人的时候,就十分迷恋和感兴趣的问题。”(标准版,第20卷,第72页)当然,在此期间的几年中,他曾多次涉及到这些问题——特别是在《图腾与禁忌》(1912~1913)一书中。但是,正是在写作《一个幻觉的未来》时,才开始对他晚年最为关注的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其中最重要的著作是《文明及其缺憾》(1930a),这是紧接本书之后的又一力作。对人生哲学的探讨还使他写出了其后期著作《精神分析新论》(1933a),他给爱因斯坦的一封公开信《为什么有战争?》(1939b),以及他的最后一本著作《摩西与一神教》(1933a),此书他从1934年便开始了撰写。

鉴于弗洛伊德在第6页上的明确声明(“我不屑于对文化和文明加以区分”)以及在《为什么有战争?》一文的结尾部分所做的类似说明,似乎已没有必要再对德文的“文化”(Kultur)一词的恰当翻译这个棘手的问题做一番说明。我们通常、但并非一成不变地把“文明”(civilization)作为名词看待,而把“文化的”(cultural)作为形容词看待。

(第一章)

当一个人在一种特殊的文明中生活了相当长的时间,并经常力图发现文明的起源究竟是什么、文明究竟是沿着什么道路发展而来的时候,他有时也禁不住想朝其他方面观察一下,且想探究一下在文明面前有什么样的命运,以及文明注定要发生什么样的变化。但是,他不久便发现,这种探究的价值从一开始就由于各种各样的因素而日渐降低。首先是因为只有为数极少的人能全面细致地观察人类活动,大多数人均乐于把自己囿于一个或几个文明领域中。但是,一个人对过去和现在了解得越少,他对未来的判断就必定证明越不可靠。而且还有一个更大的困难:恰恰是在这种判断中,一个人的主观愿望往往起一种难以评价的作用,结果这些期望便依赖于他自己经验中的纯粹个人的因素,依赖于他对生活所采取的或多或少的乐观态度,这种态度是受他的脾气秉性或者他的成功与失败指使的。最后,这个奇妙的事实使人觉得,在一般情况下,人们可以说是天真纯朴地体验他们的当前状况的,但无法对其内容做出估计;在现实状况能够使人们处于用以判断未来的有利地位之前,他们首先必须使自己和现状保持一段距离——也就是说,必须把现状变成过去。

因此,任何一个人,若屈从于这种诱惑而对我们文明的可能的未来发表某种看法,都一定会想到我刚才指出的那些困难,想到与任何预言都有普遍联系的那种不确定性。这样,就我个人而言,在如此繁重的任务面前,我也要迅速地知难而退。只要确定了这个狭小的研究领域在整个事物进程中的地位,我就会迅速地探讨这个一直使我十分注意的领域。

所谓人类文明,对此我的意思是说,人类生命从其动物状态提升而来、而且不同于野兽生命的所有那些方面——我不屑于对文化和文明加以区分——如我们所知,人类文明常常向观察者展示两个方面。一方面,它包括人类为了控制自然的力量和汲取它的宝藏以满足人类需要而获得的所有知识和能力;另一方面它还包括人类为了调节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特别是调节那些可资利用的财富分配所必需的各种规章制度。但是,文明的这两种倾向并不是相互独立、彼此无关的,因为首先,人与人之间的相互关系深受本能满足的数量影响,而只有现存的财富才能使本能得到满足;其次,一个人在与另一个人发生联系时,他本身就可以起到财产的作用,由此另一个人可以利用他的工作能量,或者把他选做一个性对象;而第三,另外,尽管文明被认为是人类普遍感兴趣的一个对象,但每一个人实质上却又都是文明的敌人。显而易见,由于人们不能孤立存在,因而为了使共同生活成为可能,文明所寄希望于他们的那些牺牲便成为一个沉重的负担。这样一来,文明就必须对个体严加防范,它的一切规章制度、风俗习惯和要求都旨在完成这项任务,其目的不仅在于影响财产的分配,而且在于维持这种分配;确实,对于那些有助于控制自然和生产财富以抵御人类敌意冲动的一切,这些规章制度、风俗习惯和要求都必须予以保护。否则,人类创造的财富轻而易举地便可毁于一旦。另外,创造了这些财富的科学和技术也能用于毁灭这些财富。

因此,人们常常获得这种印象,文明不过是少数人强加于大多数反抗者的一种手段而已。他们为数虽少却懂得怎样才能获得权力和采取强制的手段。如果假定这些困难并不是文明本身所固有的性质,而是源于迄今所发展起来的文明形式的不完善,那是十分自然的。而且,事实上要说明这些不完善和缺陷并不困难。虽然人类在控制自然方面取得了持续不断的进步,亦在期望取得更大的进步,但却无法明确肯定在人类一切事物的管理方面也取得同样的进步;有可能在各个时期,如同在现在一样,许多人一再扪心自问,已经获得的这点微不足道的文明是否确实值得保护。人们还会认为,重新安排人类的关系应该是可能的,通过放弃对本能的克制和压制(suppression),就能把对文明感到不满的那些根源尽皆除去,这样一来,由于没有内部冲突的干扰,人们就能专心致志地获得财富和沉浸在获得财富的欢乐之中。这种状况虽然是一个黄金时代,但它能否实现却是大可怀疑的。相反,每一种文明似乎都必须立足于对本能的克制和强制之上;更有甚者,谁也无法确定,一旦强制终止是否大多数人就会为获得新的财富所必须实施的那些工作做好准备。我认为,人们必须重视这个事实:目前每一个人身上都有一些破坏性倾向,也就是反社会和反文化的倾向,在相当多的人身上,这些倾向是十分强大的,它足以决定他们在人类社会中的行为。

这个心理学事实对我们判断人类文明具有决定性的意义。我们可以首先认为,文明的实质在于为了获得财富而控制自然。还可以认为,通过在人类中公平合理地分配财富,就能把威胁文明的那些危险摒除在外。现在看来,强调的中心已从物质转向精神。决定性的问题是,是否能够以及在何种程度上才能够减轻强加于人类的本能牺牲的那种负担,使人和那些必须保存下来的本能协调一致,并且为它们提供一种补偿。正如无法免除对文明的强制那样,也完全不能免除少数人对群众(Masse)的控制。因为群众是懒惰而无知的,他们对本能的克制一点也不情愿;而且他们也不信服克制是必须的这种说法;组成群众的个体在随心所欲地控制他们的自由散漫方面是相互支持的。只有通过能够作为榜样、并被群众公认为领袖的那些个人的影响,才能引导群众实施这项工作,才能进行文明所赖以存在的这些本能克制。如果这些领导者是一些对生命之必需品具有远见卓识的人,是一些足以掌握自己本能愿望的人,那就皆大欢喜了。但实际上却存在着一个危险,领导者为了不失去他们的影响,与其让群众服从自己,倒不如自己服从群众,由此看来,他们有必要借助于权力的操纵而使自己独立于群众之外。简而言之,人类有两个普遍的特点应对这个事实负责:文明社会的规章制度只能通过一定程度的强制手段才能得以保持——就是说,人类并非本能地喜爱工作,而且那些论点对于抵御他们的激情是毫无作用的。

我当然知道人们会对这些主张提出反对意见。人们会说,这里所描述的群众的这种特点据说能证明,强制在文明的实施过程中是不能免除的,但这种特点本身却只能是文明制度的缺陷所致,由于这些缺陷才使人类极端痛苦,充满仇恨和难以接近。那些在友善亲切的环境中长大成人,并学会高度评价理性,以及在幼年就从文明中获益匪浅的人,将会对文明采取一种截然不同的态度。他们觉得文明就是他们自己的一切,愿意随时为它做出牺牲,甚至牺牲那些对文明的保存来说十分必要的工作和本能满足也在所不惜。他们能够不受强制地随心所欲,而和领导者毫无二致。如果说,迄今为止还没有一种文化能产生这种性质的民众,那是因为还没有一种文化设想出一些能以这种方式,特别是从童年开始就对人类产生影响的规章制度。

不管怎么说,人们可能会怀疑,迄今为止,在目前我们控制自然的时代,是否能够完全建立这种文化的规章制度。人们可能会问,这些将作为后代教育者的职高位尊、不偏不倚和公正无私的领导者究竟来自何处呢?当人们想到在实施这些意图之前不可避免地要采取大量的强制手段时,可能会感到惊慌失措。这项计划的宏伟壮观及其对人类文明之未来的重要意义是不容争辩的。它是完全建立在下述心理学发现基础上的:人类具有最丰富多彩的本能倾向(instinctual dispositions),其最终的发展过程取决于儿童早期的经验。但是,出于同样的理由,人类所能接受教育的有限性限制了人类文化中这种转变的有效性。人们可能会问,一种不同的文化环境是否能够,以及在何等程度上才能摒除民众的这两个特点,这两个特点使人类事物的引导如此难以进行。这种实验尚未付诸实施。可能有一定比例的人(由于某种病理倾向或过度的本能力量)仍然总是离群索居,不愿与人来往;但是如果能够把那些对今天的文明充满敌意的大多数人变成少数人,那么,就已经完成了相当一部分工作——或许这项任务就都能得以完成。

我不愿意给人留下这样的印象,即我已大大地偏离了为我的研究所制定的路线。[见第5页]所以,我要明确保证,我丝毫无意于对现在横跨欧亚的那个大国进行的这一伟大的文明实验做出评判。我既无独特的知识,也无这种能力来确定这项实验的实际可行性、测验所用方法的可靠性,以及测量在意图和实施之间不可避免的差距。由于正在准备中的一切尚未完成,因此没能进行这项研究。我们自己曾得到的长期巩固的文明会为我们提供进行这项研究的材料。

(第二章)

我们不知不觉地就从经济学领域转到了心理学领域。起初,我们曾试图在可资利用的财富和财富分配的规章制度中寻求文明的宝贵财产。但是,随后我们逐渐认识到,每一种文明都是建立在迫不得已的工作和本能克制的基础之上,因此不可避免地要引起那些受这些要求影响的人们的反对。显而易见,文明不可能主要地或者独一无二地存在于财富本身之中,存在于获得财富的手段之中,以及存在于财富分配的管理工作中,因为这些东西往往受到文明参与者的反抗和破坏性癫狂(destructive mania)的威胁。在发现财富的同时,我们现在还发现了可以使文明得到保护的手段,即强制的手段和其他那些意欲使人和文明社会融为一体、并且为人类所做出的牺牲予以补偿的手段。后面这些手段倒可以看作是文明的心理财富。

为了保持术语的一致,我们将把一个本能不能得到满足的事实称为一次“挫折”(frustration),把产生这种挫折的规章制度称为“禁律”(prohibition),而把产生这种禁律的条件称为“贫困”(privation)。第一步是在影响每个人的贫困和虽然不影响每一个人,但却影响群体、影响同类甚至单个人的贫困之间做出区分。前者是最早出现的贫困,同时还伴随着产生这些贫困的禁律,文明——谁知道这是几千年以前的事呢?——开始把人和其原始的动物生存条件分离开来。我们非常惊讶地发现,这些贫困仍然在发挥作用,并且仍然是造成对文明持敌意态度的关键。深受贫困之苦的本能愿望随着每个儿童的降生而获得了新生;有一类人,即神经症患者,是用反社会性的行为对这些挫折进行反应的。在这些本能愿望中有乱伦、同类相食和杀人欲望。把这些愿望和另一些愿望等量齐观,这听起来似乎十分奇怪,因为人们联合起来以反对这些愿望,而对于是否容许另一些愿望存在,则在我们的文明社会中争执不休:但是,从心理学上讲,这样做是有道理的。不管怎么说,文明对这些最古老的本能愿望的态度也是不一致的。同类相食的愿望本身似乎受到人们的普遍反对——而且在精神分析观点看来——已被完全摒除了。在反对乱伦愿望的禁律背后,还能看到乱伦愿望的力量!而在一定条件下,我们的文明仍然在实施杀人的愿望,并且确实仍然在发布杀人的命令。文明可能正在我们的面前发展着,有些我们今天虽然完全可以容许的其他愿望的满足,到将来却变得不可接受了,就像同类相食在现在是不可接受的一样。

同类推荐
  • 戒烟进行时

    戒烟进行时

    在本书中,作者以心理学理论为基础,并以多年来临床行医的大量例证为依据,深入浅出地论证了轻松地、逐渐地戒烟的可行性和具体方法,通俗易懂,切实可行,是现今社会中正在尝试戒烟的人们的一剂良药。
  • 最妙趣横生的社会心理学

    最妙趣横生的社会心理学

    《最妙趣横生的社会心理学》从一个个人们日常生活中的事例来讨论社会心理学的基本道理,打造最有趣的社会心理学趣味读本,通过对社会心理学问题的趣味解读,带你走进妙趣横生、别出心裁的社会心理学世界。读者在阅读的过程当中能够体会到社会心理学的趣味以及魅力,如果再能够将其运用到认识世界的过程当中,便可以从小事情中看出大道理,令一个全新的世界在自己眼前展开。一本书,引领你打开一个全新的世界之门。
  • 梁漱溟心理学思想研究

    梁漱溟心理学思想研究

    《梁漱溟心理学思想研究》包括梁漱溟生平及其心心理历程,梁漱溟人格特质研究,梁漱溟心理学思想的哲学基础,梁漱溟对心理科学学的理解,梁漱溟的分支心理学思想等八章内容。
  • 20几岁学点心理学

    20几岁学点心理学

    《20几岁学点心理学》内容简介:年轻人学习一点心理学知识,并灵活运用于生活之中,在处世方面将会受益良多,它能让你洞悉世事,看清事物的本质,了解他人的内心,最终教你懂得与人和谐相处,使得生活与事业之路畅通无阻。90%的人知道心理学,但没学过;9%的人学过了,但不懂运用;1%的人不仅学过还能灵活变通,所以成功了。
  • 每天5分钟,轻松通读心理学:500个贴身心理学常识

    每天5分钟,轻松通读心理学:500个贴身心理学常识

    本书抱着让更多的人了解心理学、掌握基本的心理学,并将心理学应用到实际当中的想法,编写成册。收录了工作中和生活中最有用的、和每个人都有关的心理学知识。以心理学的基础知识为依托,再配以众多心理学家最新的研究结果、数据报告,以及许多生动的、鲜活的案例,趣味性非常强。
热门推荐
  • 张中行散文:人物卷

    张中行散文:人物卷

    张中行以他独有的思想家的头脑,哲学家的智慧,国学大师的底蕴去勾勒人物,带有一种“史”的眼光,简单几笔就写出了人物的文化内涵和精神品格,勾魂摄魄。
  • 斜杠青年闯异界

    斜杠青年闯异界

    斜杠青年张炎火来到异世,系统加身!斜杠系统,体验万千职业与身份!最牛B的掏粪工或者斗罗的唐三?职业举例:掏粪工人,以目前宿主一境修为,能力如下。。。。。。”“咱能不能换个职业举例行不?掏粪工人什么的也太那个啥了,”张炎火实在是忍不住,打断了系统的话。“好的小三。职业举例二:煤矿工人,以目前宿主一境修为,能力如下,初级煤矿感知,臂力大增,熟练使用挖矿工具,对毒气、高温、噪音拥有一定的抗性,并拥有挖洞加成!”
  • 盛世娇宠:修仙神女入都市

    盛世娇宠:修仙神女入都市

    天之骄女来到地球,邂逅了陆慕诚。此后的许多时间里,她便越发察觉到有什么不对——想着陆慕诚的言行举止,神态样貌——千穗恍然发现:这个地球男人,一直在撩她。“陆少,还是没有搜索到任何关于千穗小姐的信息。”“嗯,不用查了。”陆慕诚切断屏幕,端起酒杯轻抿一口——无论什么身份,只要她一直待在他的身边,就是最好的。
  • 仙不问

    仙不问

    博陵苏氏公子卿,惊才绝艳,高调修仙。天才流无cp修仙小说。大纲流简介:苏尧卿的神魂沦落异界,托身女胎,度过了四十余年的女配生涯。一朝梦醒,身登谪仙榜,扬名三千界,以极高的天资又踏仙途!在这样的基础上,他开始了明心见性洞察本心的修行路,并被世人尊称“公子卿”!沧澜界是他的起点,道灵学院为他提供更广阔的视野,逆乱界让他成长,三千世界的舞台在他的面前徐徐铺展开来!一路向上,坚持不懈,他承着博陵苏氏威名踏入仙道,也令博陵苏氏因他名扬三千世界!天数有常,大道五十,天衍四九,人遁其一!且看公子卿是如何不断成长,成为这方宇宙最辉煌的启明星!心向道途,不敢或忘;心之所向,一往无前!
  • 九五至尊

    九五至尊

    一团烂泥,也可以直面浩瀚星空!天地亘古长存,人们只修炼天地演绎的法则,却未曾知道过天地,竟是真实存在于历史长河!上三天,下三天,九天颠覆四大纪元,洪荒白垩竟成笑谈!少年叶晨,逆天资质,得荒龙锻气劲,披荆斩棘,与天抗,与地抗,誓要毁灭天!铁血不屈,霸烈传奇!
  •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追妻无门:女boss不好惹

    青涩蜕变,如今她是能独当一面的女boss,爱了冷泽聿七年,也同样花了七年时间去忘记他。以为是陌路,他突然向他表白,扬言要娶她,她只当他是脑子抽风,他的殷勤她也全都无视。他帮她查她父母的死因,赶走身边情敌,解释当初拒绝她的告别,和故意对她冷漠都是无奈之举。突然爆出她父母的死居然和冷家有丝毫联系,还莫名跳出个公爵未婚夫,扬言要与她履行婚约。峰回路转,破镜还能重圆吗? PS:我又开新文了,每逢假期必书荒,新文《有你的世界遇到爱》,喜欢我的文的朋友可以来看看,这是重生类现言,对这个题材感兴趣的一定要收藏起来。
  • 皂荚树下

    皂荚树下

    嘉陵江汇集了西秦岭山山壑壑的小河大溪,到阳平关已经成了一条大河。据说,它西边源流古时又称西汉水;东边叫东汉水,它穿过陕西汉中这个汉民族的起源地,向东南流到大武汉,使万里长江显得更加壮阔。山高谷深,迂回曲折,嘉陵江匆匆流过大沱,闯过老虎嘴,冲出明月峡,水势才渐渐平缓下来。到了江城,有一千多平方公里集雨面积的南河从东面流入,江水流量增大。当它正浩浩荡荡地向前奔去的时候,绵延数百里的南山挡住了去路,只好右转西流,到来雁塔下的山嘴那里又才左转向南。山形水势,得天独厚。嘉陵江和南河流过,给这里留下大片大片平坦开阔的土地。
  • 只愿一家团圆相守

    只愿一家团圆相守

    一个历经风雨获得自由的精灵找到自己归宿。在珍视之人的身边守护,再次尝试喜怒哀乐:“旁有乱域相阻,后退家门已关,前有搏命之战。所以我会向前,扫平你们将来的祸灾”。后凤凰浴火和家人永远相守。
  • 歆秘

    歆秘

    是恶梦还是美梦,身在其中的人根本不会在乎;是深情还是无情,不在她的身边只能独在伤情;她是噩运,是毒药,是近在眼前又远在天边的云;她握紧手指又松开手指,曾落入她掌心的人却再也不愿离去。
  • 解码稻盛和夫工作律

    解码稻盛和夫工作律

    本书从目的篇、行动篇、斗志篇、原则篇、思维篇、领导篇、创新篇、性灵篇八个篇章,解析稻盛和夫工作的规律,为读者揭示稻盛和夫非凡的工作方法,以使每个人在自己的工作中起到实实在在的作用。